胡丽叶塔

爱情片西班牙2016

主演:埃玛·苏亚雷斯,阿德里亚娜·乌加特,丹尼尔·格劳,茵玛·奎斯塔,达里奥·格兰迪内蒂,米歇尔·珍娜,佩拉·卡斯特罗,娜塔莉·波萨,苏西·桑切斯,华金·诺塔里奥,普利西娅·戴尔加多,布兰卡·帕雷斯,萝西·德·帕尔马,莎拉·希门尼斯,拉蒙·阿吉尔,托马斯·德尔·伊思塔,玛丽亚姆·巴奇尔,阿古斯丁·阿莫多瓦

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

播放地址

 剧照

胡丽叶塔 剧照 NO.1胡丽叶塔 剧照 NO.2胡丽叶塔 剧照 NO.3胡丽叶塔 剧照 NO.4胡丽叶塔 剧照 NO.5胡丽叶塔 剧照 NO.6胡丽叶塔 剧照 NO.13胡丽叶塔 剧照 NO.14胡丽叶塔 剧照 NO.15胡丽叶塔 剧照 NO.16胡丽叶塔 剧照 NO.17胡丽叶塔 剧照 NO.18胡丽叶塔 剧照 NO.19胡丽叶塔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5 16:39

详细剧情

  胡丽叶塔(阿德丽安娜·尤加特 Adriana Ugarte 饰)和苏安(丹尼尔·格劳 Dani Grao 饰)相识于一列疾行的火车之上,之后两人相爱,结婚,生下了可爱的女儿安蒂亚(布兰卡·帕雷斯 Blanca Parés 饰),一家三口生活在幸福美满之中。某日,胡丽叶塔和苏安发生了争执,苏安一怒之下扬帆出海,却遭遇了风暴丧生海底,绝望的胡丽叶塔患上了抑郁症。  安蒂亚和好友碧亚(米歇尔·珍娜 Michelle Jenner 饰)共同照顾着魂不守舍的胡丽叶塔,一晃眼就是很多年过去,虽然胡丽叶塔的病情渐渐好转,但她对女儿的依恋和依赖却越来越深。在十八岁生日那天,安蒂亚不告而别,从此下落不明,胡丽叶塔在愤怒、委屈和惊恐之中疯狂的寻找着有关女儿的蛛丝马迹,但始终都是徒劳。

 长篇影评

 1 ) 这部影片值得看三遍以上

由于西班牙外语隔阂的原因,我们在初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总是会产生隔的感觉,无法很好地沉入影片设置的场景,会忽略很多的细节,就会错过发现这部优质的好片。

这部影片的主题是,表达女性特有的沉寂。用逃离的方式来讲述。胡丽叶塔因为母亲病重,父亲对母亲发生情变,而逃离家乡,去往马德里代课。

火车上遇到一个男人搭讪,胡丽叶塔回避了,男人撞火车自杀。胡丽叶塔很自责,甚至和有妇之夫发生了关系,也是一种逃离,逃离刚刚发生的车祸带来的内疚感。(男人自杀跟胡丽叶塔没啥关系,但是她会感到负罪感)

胡丽叶塔去到苏安的家,彼时已经怀孕六个月,并进入和苏安的一段长达13年的婚姻生活中。期间,她回娘家两次,第一次回娘家,苏安就在车上睡着了,第二次,苏安则缺席了,后面我们会知道,苏安是和艾娃偷情去了。

管家玛利亚离职那天,穿着苏安的运动服,胡丽叶塔问了一句,玛利亚立刻就变脸了,她这张变脸,和初见胡丽叶塔时的脸色是一样的,是嫉妒和厌恶,她借着劝阻胡丽叶塔不要去工作为由,揭穿了苏安和艾娃在一起偷情的事实,其实是为了刺痛胡丽叶塔,是在报复胡丽叶塔第一次从马德里逃离到苏安这里,给她造成的痛苦,原著说明玛利亚是苏安的情妇,电影一开头,胡丽叶塔和玛利亚初见时,玛利亚曾说,我要回去照料我的丈夫,我已经好几天没有管过他了,已做暗示,苏安和玛利亚的偷情关系。但玛利亚是有老公的人,算是对苏安单方面的感情,无可奈何,只能选择沉寂,沉寂十三年,选择在最后的时刻进行报复。

所以,玛利亚的确是复仇的意志化身,她从一开始就没有掩饰女人之间仇视的关系。

是玛利亚挑起了这一悲剧。

再说艾娃,艾娃为苏安做了雕塑“静坐的男人”,把雕塑做得很结实,希望风也吹不走它们,就跟当地的人一样(指的就是苏安),但苏安仅把她当做认识了十五年,偶尔解决生理需求的老朋友。

当胡丽叶塔告诉艾娃自己怀孕时,艾娃问,是谁的?

胡丽叶塔说,是苏安的。

艾娃的眼神是落寞的,她说,你应该告诉苏安,苏安很喜欢小孩。

看似艾娃漫不经心,是个放浪不羁的艺术家,其实对苏安有感情,面对胡丽叶塔的后来者居上,苏安的移情别恋,她同样选择了沉寂。

最悲惨的是胡丽叶塔的女儿安蒂亚。

安蒂亚跟父亲关系很好,正如艾娃所说,苏安很喜欢孩子。但苏安的意外,让安蒂亚在仇恨自己的母亲同时,也照顾着自己的母亲,整整四年。

为了逃避苏安之死带来的痛苦,胡丽叶塔和安蒂亚逃离到了马德里。安蒂亚和贝亚之间的同性恋情,一直折磨着安蒂亚,且胡丽叶塔因为苏安之死而不断自责的心态,也默默影响着安蒂亚,让她觉得自己也应该为父亲苏安的死负责。

正如艾娃所说,谁都没有错,就算有错,大家所受的惩罚也已经够了。

安蒂亚仇恨自己的母亲,选择了从母亲身边逃离,正如当年的胡丽叶塔无法面对母亲病重,父亲情变的事实,选择从家乡逃离到马德里,且安蒂亚接受宗教的精神洗礼(洗脑),认为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是可耻的,她选择抛弃过往,结婚生子,她遭受的痛失父亲,仇恨母亲,甚至对同性恋身份的挣扎,都是在沉寂中发生的,影片没有表现这些,但最后的线索,会揭示出安蒂亚面对这些痛苦而选择的沉寂。

影片中所有的女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但她们都选择了沉寂,以至于我们知道得越多,就会发现对她们的了解越少。你以为管家只是管家,不,她有自己的复仇意志,坚持十三年,最终成功复仇,这是沉寂在女性之间的复仇意志。你以为艾娃只是一名艺术家,不,她希望得到苏安的情感,却遭受苏安的移情别恋,她也只是选择了沉寂。你以为胡丽叶塔是一名开放的女子,不,其实她很传统,内心有洁癖,不能忍受背叛,面对老公出轨,父亲出轨的痛苦事实,她选择了沉寂,选择了逃离。逃离只是一种表现手法。

女性生来悲哀,对痛苦的沉寂姿态,是巨大而无声的。但是,你会感同身受,这无所依靠的人生。

 2 ) 一如既往的阿莫多瓦和马德里,中二恋父狂毁所有

作为西班牙国民导演阿莫多瓦的电影,在上映前就能看到市中心公交站,地铁站宣传海报。第一眼看到的时候还不知道这就是阿莫多瓦的新作,却异常显眼,因为在红色的帷幕下苍老的胡丽叶塔就只显露出没有生气的头颅,我的第一反应还以为是某部恐怖片==当然之后知道它就是去了戛纳,但并未获奖的阿莫多瓦的Julieta。只记得看某位去电影节大v评价说,阿莫多瓦老了,但谁都模仿不来他那个调调(大概是这个意思)

一个多月前的某一个下午,百无聊赖突然想到看一场电影,就打开最熟悉的电影院Renoir网站看到了Julieta的排片,2.9欧,加上税也就3点多欧,于是我赶快在网上选了位(还有很多空位)买了票等到八点多走过去。没想到一到点,整个厅都坐满了人,跟往常一样,这个电影院还是中老年人居多(也许年轻人都更喜欢好莱坞类型动作片或干脆在家宅)而这些人也是在片尾曲演职人员表放完之前不会闹闹嚷嚷离席的。和这个国家的年轻人比,这些老人也许更保守但其实更符合我们一直以来对中产阶级老欧洲的“刻板印象”,更有教养,人与人适当的,令人舒服的距离感,对,哪怕是在传说中民风热情开放的西班牙。在马德里这样“大”城市,是的,也许你会撞上“拐角遇到爱”的艳遇(但你心中是充满怀疑和不信任的),在某个酒吧相逢多年不见的老友(你清楚知道几杯酒过后又是离散),就像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一样,但大部分时候城市中的每个个体都是孤独的,疏离感萦绕不去,这时候如果连一向被认作人类社群最坚实的纽带——血缘,都无从依附时,那种恐惧和无助,极度渴望另一个灵魂和自己分享人生是每一个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和年老的Julieta切身的体会。

故事是典型的阿莫多瓦啊!还有什么比阿莫多瓦的主题更昭然若揭,更明目张胆就差贴张大字报在所有阿莫多瓦女郎脑门——男人是祸害!长得帅的更是祸害!如果你长的不帅不是祸害,大西洋彼岸的学院派老头子会送两个小金人给你!也许《对她说》是阿莫多瓦评价最高,剧本雕琢最细腻一部作品,却不是我最喜欢的,因为女性在电影中是失语的,而且居然退化到“被观看,被欣赏”的地位,而在伦理上也把风险降到了最低。如果《对她说》是圆润的珍珠,那斯德哥尔摩症的《捆着我,绑着我》或充满人心算计再糊一脸宗教的《不良教育》就是宝石原石,从中你能一窥作者激烈的情感和对暗流下的人性的仔细玩味。而所有的这些在Julieta中都没有,是的,故事勉强自圆其说,但也就是一个很作很中二的家庭故事而已。

它延续了阿莫多瓦对色彩的掌控和好审美,即使片中出现了上个世纪祸害全世界,闪瞎狗眼的80年代“流行元素”,在电影中也不让人反感,雪夜奔鹿配合回忆的故事情节更是塑造出一种童话般不真切的意境,从海报上饱和度极高的红黄两色,极具戏剧感的构图也可见一斑。而“父亲”这个角色也一如既往地不讨好,《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那个让人无语的“父亲”,《回归》那个一直没露脸祸害全家的父亲,大帅逼班德拉斯《吾栖之肤》的复仇者形象,都不是什么正面角色。到了这个片子,女主他爸把生病的女主妈晾在一边和小保姆过上了快乐的生活。男主戏份也不少,还有一个标志性的纹身,本以为会是一个内涵稍微丰富一点的角色,结果整片看下来,我就只记得他为出轨辩解“ Follamos tal vez en cuando" 时她老婆都要崩溃了而他就像说“我只是犯了大部分男人都会犯的错”一样轻松自在,虽然我们(他和情人)时不时来一炮,但我还是最爱你的哟。。对,死后还一如既往祸害身边所有的女人,妻子和情人背负罪恶感一直无法释怀,深度厄勒克特拉情结的女儿忍辱负重,照顾几乎精神崩溃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而照顾她的动机居然是报复!是的,就这么照顾你,和你相依为命,让你以为我们是血脉相连的母女,然后我走啦,不带走一片云彩,Adiós~不会让你找到我滴~为什么?因为我的大帅逼爸爸虽然出轨,但是因为你和他吵架,他才作死赛艇结果game over,结果你就跟我说他出海死了,小三是个鸡,你也是个婊!如果没有你们那些破事,我现在还在和爸爸一起打鱼呢。。

对,女儿这个角色就是这么中二,仿佛她的情商在她爸死的那个时候就彻底抛弃她了,就这么一个低情商货色居然还是一个影后!在没离开母亲之前,从小萝莉到18岁居然能一直表现得像二十四孝楷模,还做戏做全套,连她妈都以为她幼时至少还有个谈心闺蜜吧,结果一切都是演技。。。摊上这样心机婊女儿怪不得老年的Julieta总是一脸懵逼。

印象里最深的一幕是年轻的Julieta带女儿去看望母亲的时候,三代母女共处一室,多年患病的母亲醒来认出了女儿,第一次应该也是最后一次看到小孙女。阿莫多瓦的电影里面一直如此非常强调母女或母子之间的羁绊,但这部电影大部分时间我只看到一个中二恋父狂是怎么折磨她母亲的。

本以为这样一个相对平淡的故事至少有个豹尾吧,结果我又低估了阿莫多瓦的”温情“了,是的,女儿死了自己的儿子,想和母亲和解了(我了个大艹,真想唱”当初是你要分开...)当然了,母亲对女儿的爱是没有条件的,最后Julieta和男友开着车去找女儿,同样是最后的开车镜头,我还记得《捆着我,绑着我》里最后三个人在车里各有心事,耐人寻味的表情,而到这儿就只剩合家欢驶向幸福的彼岸了。在影像风格上阿莫多瓦还是阿莫多瓦,只是不复以往的锐利了。

阿莫多瓦女郎也一向让人津津乐道,甚至59届戛纳大手一挥给《回归》的每个女演员一个金棕榈。但这部戏里居然没有一个出彩的女性角色,当然剧本背主要的锅。另外,作为西班牙国民导演的阿莫多瓦要拍戏,绝对一呼百应,阿莫多瓦的御用女演,以大鼻子为人熟知的Rossy de Palma继续笑点担当,你能看到现在西班牙年轻演员中的当红炸子鸡,女主主演过《时间的针脚》,近年来难得的高质量高收视率的西剧,另外国家广播电视台的历史正剧《伊萨贝拉一世》女王也来客串了一把。可所有年轻演员的表演都没能给人留下“有演技”的印象,特别是女主演,年轻的Julieta,其实也不能说她的表演木纳,但就大荧幕而言,还欠火候。

最后我还是要给四星,情怀吧。。

对了,我去的电影院就是电影里Julieta和男友约会时排队的电影院, 闪过这个镜头的时候大家都心领神会地笑了,哈哈。不过应该拍摄有点时间了,因为看到当时的排片还有《一次离别》,当然除了排片以外,电影院本身几乎和现在一样,这就是他妈的西班牙啊。

 3 ) 标准影迷的非标准影评:零零八

在电影院观看了电影《胡丽叶塔》。

亲爱的女儿,妈妈给你讲一个故事,妈妈和爸爸的故事。我和你爸爸是在火车上认识的,当时和我坐在同一个车厢的男人非常令人讨厌,他跟我搭讪,我没有理他。我离开了那个车厢,来到了其它的车厢,在那里,我邂逅了你爸爸。车窗外,我看到了一只奔跑的鹿,突然间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那个和我坐在同一个车厢的男人在火车短暂停靠的时候趴到了铁轨上,火车再次开动的时候,那个男人被火车轧死了,我却认为是我对他的抗拒害死了他。我和你爸爸在火车上干柴烈火起来,后来便有了你。时间过得飞快,你慢慢地长大,我却怀疑你爸爸和别的女人有染。有一天,我和你爸爸吵了一架,你爸爸一气之下出海去了,那一天狂风大作,你爸爸回来的时候已经断了气。我没有告诉你我和你爸爸吵架的事,只是把你爸爸如何遇难的事告诉了你。

亲爱的女儿,你爸爸的死讯,让我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我患上了抑郁症。幸亏我的生命中还有你,你的存在,是我活下去的唯一意义。那段时间很快乐,有你的陪伴,我的抑郁症也好转了许多,可惜却是短暂的时光。你突如其来的离我而去犹如晴天霹雳,没有一丝一毫的征兆,你不再见我,你的行踪也成为了一个谜。我越是想见到你,越是痛苦。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远离我,我可是你妈妈啊,你最亲近的人啊。每一年,你的生日那一天,我都会买一块生日蛋糕,上面写上你的年龄,插上蜡烛,流着泪默默想你。蜡烛熄灭,我就把那块生日蛋糕扔到垃圾筒里面。

亲爱的女儿,我终于通过其它的途径了解了你不想再见我的真正原因了。你是在责怪我,是在变相地惩罚我,让我在失去一个亲人的同时,再次失去另一个亲人。你恨我,所以不想再见我。你爸爸如果那一天没有和我吵架就不会赌气地出海,如果那一天没有赌气地出海就不会死,如果没有死你就不会远走高飞。可是人生不能够“如果”,我间接地害死了你爸爸,我也间接地害死了曾经和我坐在同一个车厢的男人。这个世界上的事,冥冥之中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时间稀释着一切,已经十二年没有你的任何消息了,我也想开了,试图渐渐想要把你忘记。

亲爱的女儿,很多年之后,我又遇到了另外一个爱我的男人。人都是自私的,都是不甘寂寞的,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我打算和那个男人离开这个伤心之地。就在我将要离开时,我遇见了你的闺蜜,你的闺蜜向我透露了你的行踪,告诉我你现在已经有了三个孩子,过得很幸福。你的幸福对于我来说是最重要的事,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你的幸福更重要的事了。知道你幸福,我的心也好受了一些,然而突然再次得知了你的近况,想要见到你的欲望之火又一次熊熊燃烧起来,这让我再一次陷入了痛苦的沼泽之中。我又收到你的信,你在信中告诉我,你的其中一个孩子溺水身亡了,通过这件事,你说你终于明白了作为妈妈的感受,终于理解了我的痛苦。你终于在信中留下了你的地址,我明白你的意思,你原谅了我。谢谢你,我现在就去见你。

贰零壹陆/壹壹/壹柒

 4 ) what a guilty pleasure from Almodóvar

放假和朋友一起去看这部新片,媒体的评论一般,共识这不是爱慕肚滑的巅峰时期水准。毕竟银行假长周末无聊,也就抱着温吞的热情去看了。结果却出乎意料地好看,也是,导演毕竟是西班牙影坛的大师,细腻的女性情感世界,长时间的跨度,几代人的隔阂等等顺手拈来般调度自如。
这部片子的情节来自于艾丽斯门罗的短篇集‘逃离’ 其中三篇互为关联的‘机遇’‘匆匆’和‘沉寂’。导演曾表示是作家的粉丝,并在前作‘吾栖之肤’夹带私货让被软禁的女主角读这本书。看完电影我找来原著读了一下,影片其实相当忠实于原文,所以觉得有些情节不合清理的评论似乎没有什么缘由。
说‘好看’,因为爱慕肚滑是如此地‘拿来’原本设在加拿大凛冽环境的故事,移植到欧洲绚丽浓郁的他的世界来,而且是非常自然贴切,毫不突兀。如果说原著的风格是简约平淡波澜不惊,而影片则是艳光四射,希区柯克式的悬疑加上melodrama,也许并不写实,然而那个绮丽的世界却是如此让人着迷和享受,最为突出的是开始火车上的那段,搬到热情奔放的西班牙我觉得甚至比原著更为贴切自然。
‘好看’确实,浓厚的色彩,马德里的老公寓,海边的小屋,安达鲁西亚的乡村直到瑞士的山路,简直就是欧洲旅游局的广告。个人标牌的色彩配搭,爵士的配乐,墙上挂的艺术作品,房间里的摆设等等也无不体现了品味。
同时在这艳丽底下也暗藏在原著中不太明显的阴森,这无疑是导演的神来之笔,细节如自杀男人的空旅行袋,御用的Rosy de Palma如同巫婆的让人脊背发凉 (女神气场!)还有女儿隐藏10多年的秘密最后离家而走,淡淡地说句这是‘每个人的报应’大概可以让每个做父母的观众倒吸一口冷气。
所以这虽然不能算是导演最有深度的作品 but what a guilty pleasure!

 5 ) 女人之间的沉默是最可怕的武器

出乎意料地,在阿莫多瓦这部新片里没看到以往的疯狂和喜剧色彩,取而代之是沉稳、冷静和自省意味。故事题材倒也遥相呼应1999年他的巅峰之作《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只不过这部是讲述一段断绝十多年的母女关系。依然有匪夷所思的情节发展,不过这些似乎都是铺垫,全为了母女二人关系由亲密至疏远埋下了绝妙的伏笔。悬念电影的配乐风格用在这种不动声色的家庭伦理剧上,似乎有种不可思议的推动力,一方面对人物命运安排的预兆,另外也使观众对人物关系的转变做好了心理准备。

阿莫多瓦在色彩和构图上的造诣不必多说,我觉得最有代表性的仍然要数他对女性心理的把握,无论是正面刻画母亲对女儿的宠爱,还是透过女佣之口讲述现实中女性的地位,都相当深刻和反讽的清醒,而透过两代人的关系对比更凸显出女性对待双亲的相似之处。最后悬念揭开之时,更让人体会到女人之间的沉默是最可怕的武器,如果发生在母亲与女儿无法交心而谈,这种摧毁力更是难以估量。

 6 ) 那些逃离的女人们,哪里又是终点呢?

(文/杨时旸)

胡丽叶塔在自己的前半生中,不断地“失去”,失去母亲,失去父亲,失去丈夫,又失去了女儿。这其中,有些是因为亲人亡故,有些是因为自己主动逃离,而有些则是某种程度上的被他人厌弃。这些“失去”以一个个段落的形式发生于胡丽叶塔的生命之中,有些看起来无关紧要,有些则刻骨铭心。最终,这些抛弃、逃离与躲避,让胡丽叶塔这个角色逐渐脱离了个体本身,演化成为了某个时代中整体意义上、普遍的女性角色的代言,她的孤独、找寻和迷惑,成为了一种哲学探寻和对于自身身份的拷问。

据说,最初这部电影的名字叫《沉寂》,后来因为和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撞了名字才改名为《胡丽叶塔》。其实,无论哪个名字都不如这部电影的原作《逃离》更为恰当。《胡丽叶塔》改编自爱丽丝·门罗的小说集《逃离》中的几篇故事。在那些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之中,门罗的作品总散发着一种家常琐碎中的惊心动魄,那些表面上的安宁和内心深处的风暴,以及向往未知和逃离桎梏的愿望,都弥漫在那些短短的故事中。而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在电影中把这种特征展露无虞。阿莫多瓦特别善于处理某种带有稍许神经质的悬疑感,那些层层递进的弦乐和画面中各种带有象征意味的重重拱廊、窗外的大海都在氤氲着不安的气氛。他用这样的方式,把生活中沉闷又令人心碎的别离演绎得悬念迭起。有时,它会让你想起他之前那部著名的《吾栖之肤》中的感觉。

《胡丽叶塔》的故事主线其实非常文学化,胡丽叶塔已入中年,即将离开马德里去和男友开始崭新的生活,她想忘掉这里的一切,不再回来。但是在街头偶遇了自己女儿儿时的一位玩伴,说起不久前在国外碰见了自己的女儿,这让胡丽叶塔改变了主意,决议留在马德里,并且搬回年轻时居住的房子。除了她自己,没人知道胡丽叶塔的女儿已经多年杳无音信。在她看来,女儿和自己毫无缘由的断绝关系,是莫大的耻辱,这是她生命中最深重的秘密。胡丽叶塔在旧居期盼女儿的消息,并开始写那些无处寄送的信件,对女儿写下了一切自己未曾告诉她的往事。

故事就在当下和过去的经历之间切换,你会看到现在笃定的胡丽叶塔年轻时所经历的一切不平静的往昔。门罗的原著中,女性主人公有一种典型的知识分子的疏离气质,她想逃离自己的家庭,寻求某种未知的、与已有经验决然不同的生活,电影中的那种疏离感相比于原著,稍弱了一些。但胡丽叶塔生命中的几次分离,放诸在一起,也依然拼凑出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况味。

当年,胡丽叶塔作为一个年轻女孩,曾经离开了自己生病卧床的母亲和靠农耕为生的父亲,去往远方,研究文学,以代课谋生,然后在火车上邂逅一段爱情。这几乎成为了某种浪漫主义的样本,婚后,她的丈夫因为和自己儿时的玩伴的暧昧关系触怒了胡丽叶塔。一场争吵之后,男人冒着暴风雨中出海,丧命海上;而之后,自己的女儿成年之时,就以去静修为由就此再无音信。

这三场离别颇具意味:第一次,是少女时代的“逃离”,那是一种主动的逃逸,带着某种寻求和希望;婚后丈夫和自己的离别看起来是一场意外,但实则是某种隐藏多年的内在冲突的爆发,当年浪漫的邂逅变成长久的陪伴之后,形成了某种新的桎梏,相较于年轻时从原生家庭的逃离,这一次则代之以争吵,丈夫成为了离开者,而最终以一种惨烈的方式收场;而第三次,女儿则成为了自己年轻时的镜像——以更决绝的方式,切断了所有联系。自己当年的身体逃离但精神在场,她和父母尚有联系,而自己的女儿则阻断了一切,抹除了所有痕迹,她的逃亡显然比胡丽叶塔年轻时走得更远。

从某个角度上看,这时隔数十年的两次逃离成为了轮回和报复,也是两代女性身份觉醒和找寻的殊途同归。这个故事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无法冲破的隔阂,隔阂存在于于代际之间,存在于生活的迷障,存在于时代更迭的缝隙。一代代女性奔跑和逃逸,得到新生也面对孤独,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最终,那对母女因由一种惨烈的意外原因重新建立了联系,只是,他们的重逢又能否破解隔阂呢?那些奔逃的女性,最终是否会向着他们逃逸的方向折返呢?

 短评

依旧是那么熟悉的阿莫多瓦。从托雷多到加利西亚,从安达卢西亚到阿拉贡,终至马德里,导演带着我们走遍了西班牙,那正是女主的一生。遗忘和记得,爱与慈悲。也许所有的悲伤情绪都由失去一个人开始,正如十二年的沉寂后女儿的来信,那便是她对于母亲最后的谅解。太过熟悉的马村内景看来总会觉得不真实。

6分钟前
  • L'éphémère
  • 推荐

爱人是雪地上奔跑的麋鹿,在不经意的时刻闯入生活;父母是寄放的行李,放不下却也带不走;女儿则是每年生日扔进垃圾桶里的蛋糕,浓烈诱人却终究不属于她。时间在胡丽叶塔的容貌上留下印记,生活冷酷绝情地赐给她毕生孤苦。负疚感折磨生者,母女都无法过好彼此人生。而她们终将浑然一体,如同水溶于水。

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3.4星之间吧。可能对阿莫多瓦期待太高,不如《吾栖之肤》奇情,回归简单叙事,对色彩和构图的把握依然纯熟。绿野红车,雪夜奔鹿,碧海蓝帆,都好美。阿莫多瓦依然谁也学不来。

11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实在难看到不能忍,阿莫多瓦最近几个片子蠢爆了。凭一个负罪感,就唧唧歪歪婆婆妈妈了整个片子,在“有一腿”的故事里头力所不逮不说,火车大海还有颜色冲撞之类的,简直是水货到不行了。无论爱情还是母女关系,虚假且无聊。对一个代表作不少的国际导演,真的不用太客气了

12分钟前
  • 木卫二
  • 较差

世代皆因宠溺下一代,而去疏远上一代。总有一个人,会让你疏远另一个人。但只有经历过失去的滋味,才能知晓这种“疏远”的伤痛。

13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不觉得有多好,阿莫多瓦中等水准....

18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新世纪仍然执着于“讲故事”的大导演是下面几位:阿莫多瓦、诺兰、达内兄弟和法哈蒂。

22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浴巾擦头那段简直就像是变魔术

27分钟前
  • lingjue
  • 推荐

依然是最懂女性的阿莫多瓦,女人的不同人生阶段塑造得各各鲜明。悬疑减少了,但感情更加饱满。母亲对女儿的思念要像戒毒瘾一样的戒掉,这是何等深刻的情绪。当然最爱的还是颜色,鲜活明艳得都快溅出屏幕了啊~~~(好想把颜色单独抱走!!!)

3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仍然是阿莫多瓦最常见的情节剧设定,恋人与母女的情感纠葛,门罗的故事基础。视觉上仍是阿莫多瓦最热情的红,无处不在;感情上则是表面的波澜不惊、情绪暗涌。始终觉得阿莫多瓦已过巅峰时期,这一部也仅是其作品的中等水平吧。

3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看到最后差点要哭了。这部阿莫多瓦最新之作居然那么温柔。很多场景大色块的浅景深依然很阿莫,女佣设置透着希区柯克的蝴蝶梦的影子。高明的叙述故事的手法,不愧为现存坚持古典主义的中坚导演。

37分钟前
  • Danny
  • 推荐

“没有经历过失去的人,无从知道这种伤痛。”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这部电影拍的就是哭泣的旧人。

40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1.与阿莫多瓦的不少作品相比,叙事更为从容温和,情感也更隐忍含蓄。2.不变的依旧是饱和而不突兀的配色,火热的红与恬静的蓝,构图也透现出几许疏离。3.往事如梦,却而渐渐清晰,一如雪地中追觅火车的公鹿。4.断臂男雕:我的作品都很结实,这样风就无法吹走它们,就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样。(8.3/10)

4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阿莫多瓦真是营造气氛高手,即便结束也要首如泣如诉的歌煽情。故事高度还原3篇小说。表演温润如水,核心虽是胡丽叶塔,完整交代了3代人关系,作为知识女性,逃离原生家庭,结识一位有病妻的渔夫,进一步再被女儿逃离……越活越孤独,一种哀婉的人生绝境,导演小改了结尾,一丝希望更能动人。四星。

42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很美很动人。和《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那种主题和视觉都惊艳的作品比起来的确是平庸了,但也只有他才能把这样一个很普通的故事拍得像清澈的河水一样连贯好看。对我这种永远不懂女人心思的直男来说,这个故事里的女性形象已经足够美丽细腻迷人了。

47分钟前
  • 小A
  • 推荐

不希望失落的,毕竟如果有人能拍出门罗的特别,阿莫多瓦会是我期待的人选。期待他剑走偏锋。没想到作为门罗的书迷他如此臣服,一点自己的文法都不用。他有眼光挑中这三篇,却没能把握到母女之间、女性之间、生命之间那一点错综复杂的分岔,把故事做俗了,那点温暖不该放在和解上的。毕竟不存在和解啊。

48分钟前
  • 昏金暗玉
  • 还行

回归熟稔题材,格外得心应手,色彩明艳碧丽如雨后晴空,室内装置美术满分;故事极为顺畅,但在阿莫多瓦作品中只能算中规中矩,并无惊喜,收口也略仓促;火车上惊鸿一瞥的鹿,满怀心事的自杀者,中意这种灵光一现。

5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门罗的小说是女性视角的生活在时空中安静而神秘地流淌,时空转换的沧桑感会以神秘的方式将你湮没,阿莫多瓦在改编时没有继承这一点,取而代之地是单一维度的表演与角色塑造中展现出的平淡无味的角色关系与她们命运的揭示,将门罗小说中最鸡肋的故事层面价值改编成一部平庸无味的情节剧。

57分钟前
  • JoshuaLi
  • 较差

三个女人一台戏,母女之间,母代姬友间,女代姬友间,应该有更丰富和细致的互动。结果居然全靠自白推……红黄蓝,美术做到这个程度,已经抢过人物和剧情变成主看点了。

58分钟前
  • 小斑
  • 还行

好看,《空乘情人》之后阿莫多瓦的功力回来了,简单小故事,有点小催泪,含着小悬念,却是不着痕迹一波三折,没全部说透,不做无谓煽情,结尾收得刚刚好;一贯艳丽色彩娇俏女郎,阿莫多瓦真是女性知音,总是站在她们心底做画像,把阿德丽安娜·尤加特拍得这么美,换那么多漂亮衣裳,淌了无数吨口水。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