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2003

喜剧片大陆2003

主演:张国立,葛优,范冰冰,徐帆,韩童生,黄素影,杨欣,张涵予,范伟,张鹭,咏梅,赵奎娥,李连义,郭百利

导演:冯小刚

播放地址

 剧照

手机2003 剧照 NO.1手机2003 剧照 NO.2手机2003 剧照 NO.3手机2003 剧照 NO.4手机2003 剧照 NO.5手机2003 剧照 NO.6手机2003 剧照 NO.13手机2003 剧照 NO.14手机2003 剧照 NO.15手机2003 剧照 NO.16手机2003 剧照 NO.17手机2003 剧照 NO.18手机2003 剧照 NO.19手机2003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1-05 00:38

详细剧情

  著名电视谈话节目《有一说一》的主持人严守一(葛优)在去电视台录节目时,把手机忘在家中,手机中所藏的他与情人的秘密被妻子余文娟发现,后者想起他人前人后的两张脸时,觉得婚姻失去意义,提出离婚。不久,戏剧学院台词课教师沈雪(徐帆)成为严守一新女友,两人度过一段快乐时光后,沈雪发现严守一的手机响铃方式由震铃改成了震动,产生猜疑和嫉妒。  原来严守一一直割舍不掉秘密情人——某出版社女编辑武月(范冰冰)。武月在火车餐车上与严守一偶然相遇后,开始对他穷追不舍,要他为出版社写书。因为武月能帮下岗的妻子余文娟找工作,严守一答应下来,不久两人成为情人。而为了不让沈雪发现武月的存在,严守一开始不断对沈雪说谎,生活朝一团糟糕方向发展。

 长篇影评

 1 ) 情感与现实

这是一部反映真情的电影,它的角度很特别,说的故事也十分贴近生活。

一开篇,是一段矿工的戏,吕桂花问丈夫何时会回家,在通讯不便的情况下,她跑老远的路,到镇里通过电话给丈夫带了一个话,丈夫能否听到,妻子都是不确定的,她的问候,丈夫更无法回答。而她也只是想跟丈夫说,自己想他了。当这一个妻子的问候,通过矿上的广播在全矿区的上空飘荡时,矿上所有的男人都笑了,这是多大的安慰啊,最辛苦的时候能想到自己的家人,有什么能够比这更让人感到幸福的呢?

之后的情节种种,感情一直是一个主线,不管是夫妻间,情人间,还是奶奶和孙子,喜欢要钱的兄弟,或者是帮忙做活的乡亲。一丝浓重的感情线,一直贯穿着始终。

而另一方面,这又是一部反映现实的影片。现实,作为一条更浓重,甚至近乎到强硬的线索,不断压迫着影片里的角色,压迫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从最初的通信不便,到后来的有车,有房,有手机,有钱。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近'了,但反而 '近的喘不过气来了'。手机可以说是一个关键点,而它实际上更是一个象征,象征着现代生活中,人们所承受的各个方面的压力。现代的人,在生活中,工作中,不断被各种各样的事情纠缠,打磨,更像是在縫隙中,维持着心中的感情。痛苦,折磨,对抗和逃避,人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这也是为何很多人,觉得这部影片'恐怖'。

写到这里,话算是说了一半,根据每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这部片子自然会反映出不同的东西,而因它的诙谐幽默,让此片也具备娱乐片的效果,所以在我看来,是难得一遇的佳作。

建议看看'手机'的小说,文字的东西,体会起来,会更透彻

 2 ) 太过接近现实的幽默,少用

    03年,《手机》上映。
    那个时候,在学校的计算机中心东边有个康纳酒吧,被改造成了影吧。有一个个的小隔间,里面是DVD和沙发,多是情侣在那带着耳机看电影,一小时一块钱。尤其在冬天,很是受欢迎。
    现在已经没了,那里成了报销医药费的地方。

    《手机》是不适合当贺岁片看的,更不适合一对情侣或夫妻看。看完第一遍时,感觉有点沉重,还有点恐怖。里面的情节太真实了,真实到熟悉。估计不少人在看后都会联想到身边的点点滴滴,然后对号入座。
    有了手机,恐怕没有几个人没对着手机撒过慌。只不过有的慌小,有的慌大,有的只是为了一个糖块,有的却是丢了原则。最常见的就是接到应酬电话,“啊?真不巧,我在外地出差呢。下次一定一定,我坐庄。”不用面对面,不用担心脸红,说句假话会变得如此容易。

    既然每个人都不是那么坦荡,太过接近现实的讽刺幽默就会让人不知所措。这不同于《大腕》,在那里大家是旁观者,看别人笑话,在这里大家是参与者,有可能看到自己的笑话。
    说谎的原因形色万千,但说谎的方法却大同小异。冯导在《手机》里做了一个公开展示,很多人对此表示不满。你会发现昨晚和同事出去喝酒,席间接到老婆电话时敷衍,竟然和严守一的台词如此相似。不同的是严守一犯了原则性错误,而你只是图一时的嘴馋...
    作为未婚一族,还没有太多感触,看网上曾有这样的讨论:敢带老婆去看《手机》么?
    就像前面的例子,虽然你没犯大错,虽然你只是背着老婆和几个哥们喝了顿小酒,但你还是说谎了。谎言一旦被揭穿,那说谎的原因就会被充分放大,并插上想象的翅膀。若在十多个喝酒的哥们中,还有一个女同事,哪怕你不认识,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也会立马成型。而且,无数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往往说谎者的解释都是苍白的、无力的、自杀式的。冯导又在《手机》里告诉老婆们,证人的作用是该忽略的...

    不管看不看《手机》,都要坚持一个原则,做人要对得起良心。用费老的话说,做人要厚道。但,一旦双方有了误解和不信任,一旦开始打个电话去试探,那就出裂痕了。
    套用著名思想家鲁迅先生的话,本就没有事,想得多了,就有了事。

    扯远了。个人是比较喜欢这部电影的,如果不是打着贺岁片旗号的话,那就更好了。至于商业味太浓,那个本是无所谓的事,也是很正常的事,拍电影挣钱很应当,国家的四万亿注资里又没有补贴导演的。况且,这是让导演在乎观众想法,在乎观众是否接受的最好方法。本就该这样。

    开场那个小调,找到了冯导的影子。

    牛三斤,牛三斤,你的媳妇叫吕桂花,吕桂花让问一问,最近你还回来吗?

    博:http://xiaogs.org/2009/01/04/320.html
 

 3 ) 隐私作古的年代

    朋友发给我一串奇怪的代码,说是在Google里搜索,可以看到全球各地的监控镜头。据朋友说,运气好的话可以看到泳装美女。我很是心动,赶紧依法而行,不过我的运气显然并不太好,没有看到比基尼少女,只看到几个在韩国小店里吃饭的大老爷们,还有在瑞士一个仓库旁撒尿的小狗。

    但是这已经足够让我兴奋的了,在别人毫不知情的状况下偷窥他们的生活,这种快感真是无可言喻。

    弗洛伊德说,每个人潜意识中都有偷窥他人的欲望。所以偷窥的历史可谓悠久。从“东邻之女窥于墙”的年代开始,从林中猎人偷窥出浴的阿尔忒弥斯开始,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有偷窥的现象发生。

    在中国,偷窥更是有着悠久的传统。譬如我一直怀疑,“凿壁偷光”很可能偷的是春光,当然,这已经无法考证。有据可循的是,在中国最伟大的小说《红楼梦》里,贾宝玉便因偷看到薛宝钗雪白丰腴的“膀子”,欣喜不已,浮想翩翩。辽国大臣耶律乙辛偷窥到辽道宗耶律洪基的老婆萧观音与伶人赵惟一勾搭成奸,害得皇后最终被赐死。唐明皇李隆基到儿子家串门,偷看到儿媳妇杨玉环洗澡,色心大起,进而演绎出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连续剧,留下名垂千古的《长恨歌》之外,还留下了名胜古迹兼旅游圣地华清池。“在天愿为比翼鸟”的爱情故事,归根结底其实是一个偷窥的故事。

    历史上最得人心的偷窥者是一个叫“牛郎”的人,织女姐姐下凡洗澡,正巧被外出放牛的牛郎同学看到,织女姐姐被迫委身于他,进而演绎出一番令人扼腕的爱情悲剧。由于动机单纯,结局悲凉,偷窥者牛郎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同情与肯定。

    时至今日,人们对于偷窥的兴趣依然未减,莎朗·斯通主演的电影《偷窥》轰动一时,在窗前放一个望远镜窥探他人私生活几乎成了时尚,美国电视剧《六人行》里,那几个都市男女就以偷窥临楼一个丑陋裸男的生活为乐。木子美披露自己性生活细节的博客引发万人齐观的壮观景象,最后竟导致网站瘫痪。最轰动的集体偷窥事件莫过于璩美凤被偷拍事件。后来璩美凤出了一本书,广告词是“你已经看过了我的身体,请看我的心”,这本书的销售量可想而知不会太好,因为很明显,大众关心的不是她的心而是她的身体。

    科技越来越昌明,网络越来越普及,在这个四处泛滥窃听器、针孔摄像头及红外透视摄影机的时代,我们的隐私保护也越来越脆弱。正如卞之琳那首叫《断章》的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在我们津津有味地偷窥他人生活的时候,是否也有人在某个角落默默地注视着我们?我们是否如《楚门的世界》里那个男子一样,全然不觉地生活在一个被窥探的世界里?

    看看新闻:章子怡情挑霍启山,李冰冰酒店会情郎,刘嘉玲酒店遭偷拍……就连快要被人遗忘的“老艺术家”李金斗,也就这么一个不留神栽进了“针孔”摄像头的偷拍之下……我们在娱乐的同时,难道没有一种兔死狐悲的惊惶?

    电影《手机》的结尾,严守一抱着手机蹲在马桶上,仿佛抱了一个手雷,脸上满是恐惧的表情——天大地大,他竟无所遁形。而在这样一个隐私作古的年代,无所遁形的又岂止一个严守一?

 4 ) 手机当不了借口

因为崔永元,看了这部电影。不怪小崔愤怒。

《手机》讲了中年男性的情感纠葛,故事并不新鲜。当时看,事业有成的男性出轨,已然常见。现在看,时代进步,技术发展,类似的欲望、情感、伦理的冲突,早有了更丰富更开放的表现形式。有人批判,有人接受,有人态度暧昧。在崔永元那里,定性应该是很恶劣。

1996年,《实话实说》开播,崔永元成为最火的主持人之一。他的事业,当然与其口才和幽默密不可分,但“实话实说”四个字或许是更为重要的根基。他曾经说,自己一颗平常心一根签字笔,走遍大江南北照样吃香的喝辣的,又在采访中调侃,当时许多人想嫁给他,虽是玩笑,距离现实应该不远。

但《手机》中的严守一,完全不是一个是实话实说的人。

开会的时候,因为众人手机响起,领导费墨没办法好好开会。张涵予扮演的角色挂了电话,葛优饰演的严守一模仿了一段流传颇广的通话过程。“开会呢吧?对。说法不方便吧?啊。那我说你听。行。……”

费墨不耐烦,起身要走,被严守一拦了下来。但他还是忍不住牢骚,对严守一说道:“手机连着你的嘴,嘴巴连着你的心,你拿起手机来就言不由衷啊!”

拿起手机的严守一,要对妻子说话,跟情人聊天。不能语音通话,就发秘密短信。发了就删。他的节目先讨论“结婚几年是个坎”,之后讨论“人该不该撒谎”。选题显然有明确的社会意义,但主持节目的人,显然是表里不一的虚伪之徒。

“像您这样的公众人物就不一样了,您一撒谎影响可就大了”。

公众人物与一般人不同。他们承受外界广泛的关注,赞誉与批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许许多多的人。而作为一档讨论现实议题节目的主持人,其影响更具社会意义。

有人说小崔反应过激。电影不过是刻画了一个谈话节目主持人,怎么就总觉得是说你呢?

如果有这样想法,可能没看过实话实说,或者是没留意电影中的一些细节。

《有一说一》的节目形式,严守一诙谐的主持风格,名嘴们接受台词培训时,坐在严守一周围客串的著名主持人们,这些合拢起来,要找一个现实对应的主持人,最贴近的只能是崔永元。而据崔永元透露,这部电影还有他的贡献。

在崔永元因为生病不做主持人后不久,冯小刚曾请崔去做客,徐帆包了饺子。吃饱喝足谈起了电影,冯想以崔或者一个谈话节目主持人为原型,让崔出主意。于是崔讲了他们工作的整个流程,还把遇到误会之类很多好玩的事情抖搂出来。崔认为这些做出一个很棒的东西,而上映之前,冯说一定给崔一个惊喜。但崔没想到的,是这样一个“惊喜”。

非要说是一个玩笑,一个误会的话,那也该有个尺度,分下场合。朋友间私下里说的话,弄到公共空间里广泛宣传,性质便不同。两个人之间的玩笑,如果有第三者知道,被开玩笑的那位都可能会觉得受伤害。如果弄到人尽皆知,可以想象会有多大的压力。

而且,承受压力的不仅是当事人自己,还有他的妻子孩子和同事。《手机》的故事,除了行为不正的严守一外,还有借特殊关系上位的接班人。严守一如果对应到崔永元,接班的武月也就难免被对应到现实中的女主持上。然而八卦秘闻受欢迎,被八卦的人未必开心。

因为转基因,崔永元惹来太多争议。但一码归一码,在《手机》风波上,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朋友,去维权是正当的。

特别爱惜羽毛的人,受不得一点点污迹。在意朋友的人,也容不得别人污蔑朋友。

扯远了。回到影片本身,它似乎在讨论手机给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手机的存在,严守一才有了与两人妻子的隔阂,并最终导致他没能见上奶奶的最后一面。但,手机毕竟只是工具,而工具不能为人的错误开脱。单是把手机扔进火里,解决不掉严守一的问题。

《有一说一》讨论“人该不该撒谎”,是通过武月看电视过度来的。严守一抖的包袱逗得武月发笑,可紧接着,当一位大姐指出公众人物撒谎与普通人不同时,他又抖机灵说出一句“咱俩一块儿出去,你骗我可以,不能骗你”,躺床上的武月闭着眼睛流出了泪。

严守一骗了两任妻子,也骗了武月。

 5 ) 你最近还回来么?

       直到《手机》影片结尾才恍然大悟为什么要唱那段“牛三斤,牛三斤,你的媳妇吕桂花问你最近还回来么”,想来冯小刚彼时还是厚道人,打算让观众也思考点问题,不像后来《夜宴》的时候让我无话可说。这电影看完了,肯定又有人要说“人制造了工具,却也被工具所奴役”,工具让人异化。不过我感兴趣的东西倒不在这里,的确手机让很多人穿帮了,但是只要人们有需要,更高科技的掩饰工具就能诞生。据说以后3G手机普及了,我们可以直接和对方视频了,但是同时也有人开始卖手机视频背景了。费墨说,古代举子出去应考,一出去就是几年,回来了,他说什么都是成立的。今天,交通方便了,再想说个谎多么不容易啊。曾经不止一次在公交车上听到女友去查男友的电话清单,这真是个做什么事情都会留下证据的年代。

    前些天,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古代人丈夫出去一年也就在过年那几天在家,妻子在家赡养老人抚养幼子并无问题,而今天似乎情侣之间须臾不可分离了。一旦分离日久,便会产生共同话语减少只到无话可谈。我想,是古人对爱情更纯洁到能抵抗时间与空间么?拿这个问题问身边同学老师,没有得到答案。直到今天看到这个《手机》,答案终于探的一点了。

    男子在外几年,回家说什么都是成立的,但是不可忽略,妻子在家说什么也是可以成立的。以前我们忽略这一点,总认为是有家人或者乡亲的制约,妻子不能造次。现在一想,也未必,潘金莲在丈夫在卖饼那当儿还能和西门庆谈谈情呢。所以,这种“说什么也是可以成立的”对于双方都是成立的。吕桂花问牛三斤最近还回来么,隐晦地表达希望丈夫回家。者多少有点年轻夫妇的感情在里面。而二十年后,吕桂花搬到和丈夫住一起了,不过这时候丈夫回来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出去串门。这时候,两人离的很近,但是却基本无话了。可见想见,这夫妇对爱情的要求恐怕也就是一起过日子,日子过到这份上也就谈不上是爱情导致婚姻了,也就是一个生活互助小组冠以婚姻之名了。

    于是我也明白了,为什么夫妇可以在长期分离的情况下得以维持了,因为他们对感情要求很低!当然了,本文所说的乃是平常人的感情,而不是杨过和小龙女十六年之约的那种小说感情。而现代人对于感情要求明显变高了,不会出现那种丈夫是举子妻子不识字的情况了,男女朋友对对方干什么基本是了解的,双方对对方生活的影响程度明显加强了。人们需要在一个大致相同的生活圈子里,谈双方都知道的故事。

    人们对感情忠贞的背叛却是对真感情的回归。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一个人处于迷茫中,求教于和尚,和尚拿出三根一样的蜡烛点上,问:“那一根最亮?”此人摇头不知。和尚拿出一根蜡烛放到此人眼前,问:“那一根最亮?”此人手指眼前的蜡烛。人感到最重要的,永远首先是近的,只有近了,才能认识一个事物,才能改变事物。对感情,亦是如此。

    PS:才看《手机》,惭愧

 6 ) 〈手机〉

“牛三斤,牛三斤,你的媳妇叫吕桂花,吕桂花让问一问,最近你还回来吗?……” 严守一最初的这段插曲,似乎和他后来的故事没有太大的联系,然而当故事的体主体部分慢慢展开,直到影片结尾,悠长的调子再次响起,其远景似的作用方渐渐明晰——时隔几十年,严守一当年的青涩不再,人们之间沟通的便利前所未有,一切都那样的不同,而人们的隔膜如一、感情的苍凉如一。 严守一,一次婚姻,两段感情,三个女人,皆离他而去。 和于文娟离婚是因为武月,和沈雪分手也是因为武月。 一份完整的感情,如何分配给三个女人?无论如何,都不会是完美的。 他对于文娟有愧意——他为她二十四小时开机;他一再给她们寄钱——尽管都被退了回来;他暗中帮她找工作…… 然而事后的愧意挽不回当初的游离,那一个娴雅淡静的女人终敌不过武月的妖媚与激情——柴米油盐的平常夫妻,怎会有太多的持久的激情?于文娟不会说“咬你”,不会说“看你的肢体表演”,不会纠缠。她只往夫的肩上这么一伏,便发现了陌生的气味,便证实了自己的感觉——便、去意立决…… 于文娟的戏份不多,然而给我印象极深,她始终沉默,不哭不闹、也不争什么,但凭气血,收拾最后的尊严。 于是显出沉默的高贵,与无上的尊严。 此后无论严守一为她做什么,只要她知道,就一概不接受。严守一的奶奶去世的时候,老家人找不到严,她就帮着一遍遍打电话,然而,这与爱情无关。 比较而言,沈雪显得更真实——她体贴,会为严守一清理剃须刀;也会撒娇,说,不嘛,我就是不想让你再理她,不想让你给她打电话……这个女人,像极了我们身边这个或者那个女子——有着爱的幸福感,有着心甘情愿的付出,也有着淡淡的不安、和幽怨。 然而她同样阻挡不了严守一走向武月。 她撒娇。她哭。她闹。 然而武月的一条简洁的短信——“518房”——简洁到一个字都没有多余呵——就把严守一召唤去了。 不顾一切。 并且,不忘卸下电池。 “老师,我不明白”,那个哈萨克期坦的小伙子问,“沈雪知道严守一以前是这样的原因离婚,为什么还要和他在一起?我觉得她脑子有病。” 但,倘,爱情发生于明晓真相之前呢? 一切的理智都先于感情。在感情发生之前,理智是有用的。 但倘她知道他的过去时,已经爱上了他,那么这爱往往是无可救药了—— 明知道。却还要。 这其中,最复杂的角色是武月。 严守一两次感情的破裂皆是因为她的存在。她年轻。她妖媚。她有激情。 然而严守一对费墨说,和武月在一起确实很有激情,可是他想娶沈雪。 妻子和情人,在男人这里泾渭分明而并行不悖。 我曾和几个埃及的学生在课下讨论过这样的问题,在他们的国度,一个男人可以娶四个妻子。那个英俊的埃及小伙子说,那样挺好的,比如一个妻子漂亮、另一个妻子聪明、另一个妻子能干…… 那么,一个女人可以有几个男人吗?我问。 绝对不可能。他带着手势。 男人总是想拥有更多的女人。就连费墨这样的、总是以精神导师的形象出现的角色,也会招架不住“美学研究生”的温柔,会背着妻子李燕去宾馆开房。 我想武月和严守一,不是爱情。尽管严守一为了武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很难说他爱她。 激情是一码事,爱,是另一码事。 武月显然是希望能够取代于文娟成为严夫人的。在严守一让她帮忙解决于文娟的工作问题的时候,她不无尖酸地答道——“你和于文娟离了婚又没娶我。我不欠她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她(沈雪)就是那黄雀。” 武月想嫁严守一,然而,我更相信是出于功利——武月是一个懂得利用自己的资本的女人。她会为了得到主持人的职位而去帮于文娟解决工作,会为了于文娟的工作而让自己委身于社长,会为了要挟严守一而在亲热时暗中录音……倘身体只是一种手段,那么,委身于一个男人,和另一个男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爱,是不计得失的付出,是真心希望对方好,而不是交换、不是设下处心积虑的计。 想嫁是一码事,爱,则是另一码事。 而这周旋中,最惨的就是严守一了——失去了婚姻,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工作,还失去了正常人的生活——周旋于女人与女人之间,手机成了定时炸弹,不晓得哪一时刻会爆炸,一刻不停地删除通话记录和短信,不停地撒谎再不停地圆谎,不敢开机…… 人前是衣着光鲜、侃侃而谈,人后却有着如此的尴尬与纷乱。 这样不堪的生活,与一时的欢愉相比,哪个更大呢? “严守一回到北京后,从此不再用手机。” 技术本无罪,技术不应当成为人类的束缚。 男同学们告诉我,有很多对策。 比如,那个哈萨克斯坦的小伙说,把常联系的异性的名字换成一个同性的名字,只要自己明白就行。 另一个日本的同学说,他有一个朋友,同时有七个女朋友,而她们互相不知道彼此——因为他用五个手机,他给她们不同的号码。 这让我明白,总是会有对策。 有报道说,《手机》上映以后,很多夫妻吵架,妻子也都因此开始回忆丈夫曾经的行径,对号入座。 然而信任,是基于长久生活的积淀。查手机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他想骗,他自然有办法。 然而,爱情,一旦有欺瞒,有处心积虑,就下作了,就无趣了。 结尾,当悠扬的调子再度响起,“牛三斤,牛三斤,你的媳妇叫吕桂花,吕桂花让问一问,最近你还回来吗?……”时隔三十余年,世界已发生沧海桑田的巨变,而人们之间的隔膜如一,让人感到无比的苍凉…… 注:

这是我十年前,在北语读研究生时,兼职在汉语进修学院给留学生开设《中国电影视听说》这门课时写下的文字。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在写字,并且会一直写。欢迎关注我的公粽号:姚小恬(xtczbj)。

 短评

片子本身可以,不评价。小时候只看到过结尾,也不知影射谁,心想是多大仇撕成这样?刚刚看完全片改变了看法,我要是崔,能把他们撕出银河系。

7分钟前
  • 晏沂
  • 还行

时隔十几年依然觉得这部电影仍然具备现实意义。

9分钟前
  • 斑斑点点
  • 推荐

真实的讽刺了当下社会现实,我个人感觉教育意义大于故事本身!

14分钟前
  • 元宝宝
  • 还行

这片把男人那点儿秘密都说出来了,戏谑之余,确实有可挖掘的东西,冯小刚最有内容的一部片子~~

19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国产电影中有一股风气,就是痞子当道,鉴于编剧、导演的水平和格局,拍出来的净是些劈腿啊睡学生啊这种流氓才会干的事情。这部片就算其一。

21分钟前
  • 木森林
  • 还行

范姐姐最高~~~~

22分钟前
  • 崇子
  • 推荐

冯小刚很多老电影拿到今天依然很有意义

25分钟前
  • 大島
  • 推荐

真的是把生活展现在舞台上,我们感情生活并不轰轰烈烈,但平凡的生活却处处是陷阱

28分钟前
  • 蓝下老婆
  • 推荐

冯小刚的电影总能直击人心,讽刺中的现实,戏谑中的悲哀。

32分钟前
  • 遇见彩虹🌈
  • 推荐

牛三斤 牛三斤 你的对象叫吕桂花 吕桂花叫我问问你 最近你还要回来吗

37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弹幕说“聪明的女人闭一只眼 愚蠢的女人亲手毁掉婚姻”、“知道的越多越伤心”、“查账单的女人有病”…弹幕确实和剧情一样讽刺 请问要这样的人渣有何用 要这样畸形的爱情有何意义 送一首歌给各位渣大爷:啊人渣再见 啊人渣再见 人渣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40分钟前
  • 鹿知山
  • 推荐

「处心积虑证明在乎你。」这种谎言的遮羞布还真是张口就来啊。这部电影中的男性都花心,女性都悲哀。相对于“正房”们刨根问底的自寻烦恼,反倒是武月显得通透。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知道自己得不到什么。青岛旅馆里那一滴泪来得很灵,画龙点睛,让武月成为这部电影中最鲜活的配角。

43分钟前
  • 木由
  • 推荐

电影本身拍的还可以,但是影射抹黑别人的做法的确不地道

44分钟前
  • 潇湘烟雨
  • 较差

当年刚开始出现手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限制一下子就没有了,可是靠得太近,也很容易产生矛盾。没有手机的时候无论自己干什么,也没有人来打扰而且无人知晓,可是因为手机,人与人之间架起了一种直接的联系,做过的事情也没有办法轻易摆脱了。当下更需要这一部电影的价值观,智能手机的普及、视频通话的兴盛,这些东西都把我们每个人拉得太近了,我微信设置了自动拒绝语音通话,这也被我身边的人说过很多次,有的人也说我不正常,所以有事儿能直接给我发消息可以不要一个语音通话直接甩过来吗?但是这部电影我还是感觉缺了什么,因为讲的是出轨,这本身就是一件亏心事儿,把出轨被发现的缘由安在了手机上面,我也感觉手机有点冤枉。

46分钟前
  • 高詩遠
  • 较差

最近因为手机2掀起轩然大波,所以又回看一下这部片子。感觉剧本还是很扎实的,确实有影射崔的意思,不怪小崔郁闷了

51分钟前
  • 世界尽头
  • 推荐

《手机》的手机过时了,《手机》的故事却不会过时,人的贪婪、懦弱、背叛在科技时代只会被放大,有人把电影当喜剧看,我却觉得能当警示恒言看

53分钟前
  • Indecent time
  • 力荐

牛三斤,牛三斤。

56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至今仍觉得这是冯小刚最好的片子,因为提出了时代问题,接地气,不乱甩段子卖贫嘴,当然大部分要归功于刘震云的原作。徐帆的表演风格恰好对了这个角色,后面片子都过火,跟冯导的心气儿一样。

1小时前
  • 陈楸帆
  • 力荐

你看看冯小刚电影的现实意义,多么深重啊~里面的范爷多么威武啊~

1小时前
  • 中雪君
  • 力荐

最近因为崔永元的事情看了一下这部电影。就电影本身来说拍的不错,至于崔与冯的恩怨,还是支持崔。这事儿,还是冯导做的不地道在先。打交道嘛,有来有往,你不地道就别怪别人对你不好。

1小时前
  • 五哥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