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

记录片大陆2014

主演:内详

导演:周浩

播放地址

 剧照

棉花 剧照 NO.1棉花 剧照 NO.2棉花 剧照 NO.3棉花 剧照 NO.4棉花 剧照 NO.5棉花 剧照 NO.6棉花 剧照 NO.13棉花 剧照 NO.14棉花 剧照 NO.15棉花 剧照 NO.16棉花 剧照 NO.17棉花 剧照 NO.18棉花 剧照 NO.19棉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5:59

详细剧情

  丝棉缠绵,正蓬鬆扩张的,不只是棉花,还有整个中国。  硬铁路串起软棉花生产线,从边城棉田到城市加工厂,一粒新疆的棉花种子如何成为美国时尚舞台上正伸缩跃蹬的牛仔裤?纪录片视线紧贴产业链,第一线直击,由棉花的种植、採摘、纺织、製衣,而至销售出口,目睹中国棉花产业之全貌,直探棉花覆盖下各式产业相关人士生活,无论棉农、纺织女工、中盘商、大宗出口。棉花活儿从来不简单,指上柔软蓬鬆,日子要怎麽硬挺才能过去,一团棉花揉出千百种生活型态,耗时八年,银幕上呈现今日中国棉花史,也是一页农工生活史。  「在中国,与棉花这条生产链相关的人数以千万计,我们解读棉花,也想从中解读『中国製造』之于中国普通人的意义。」──周浩

 长篇影评

 1 ) 平淡无奇的事

看这部片子的主要收获就像看NHK纪录片,了解了整个产业链的细节,滑县农民工(大多为女性)如何塞进58个小时的列车奔赴新疆采棉,住的是怎样的集体宿舍,早晨天还没亮如何坐拖拉机赶赴棉田;生计上面临什么情况,对生活的看法如何;河南本地的棉纺工人怎样工作,跟雇主酝酿了哪些矛盾;广东的牛仔裤工厂如何被订单催逼,订单如何在订货会上产生……下单只是嘴皮子动动,工厂里却是半夜不眠,这种对比让人心生感慨;借助事实与事实之间相互回响,纪录片正适于制造此种感慨。

纪录片的一个责任就是把抽象概念和描述具象化,提供那些在抽象描述中遗漏失散的细节,这些细节又是尤其宝贵的,因为抽象知识若不是以具体的、经验的、细节的知识为基础,就根本是可疑的。因此我不轻易给纪录片打低分——如果观看之后不去关心自己在经验领域有什么收获,只喜欢“高屋建瓴”地讨论一些空洞的“纪录片创作”问题,这可以说是捡芝麻丢西瓜。以上是针对复旦大学这场放映后讨论环节的感想。

工人和农民在镜头里,不像流浪汉、妓女、政客、算命先生那般有个性,原因大概是他们的确缺少个性,是普通人,面临普通人所面临的生活结构。所以镜头里工人和农民生活的“精彩”程度其实跟我们——作为普通人——的生活的精彩程度相仿。不必期望太高。事实上,正是由于“普通人”的生活平淡无奇,我在观看的过程中感到一种沮丧:人们像蚂蚁一样活着,彼此之间并无分别,并无分别,浩浩荡荡的外出采棉队伍只是分享同一个命运,同样为生活计谋,同样劳苦,有同样的理想,为同样的理由争吵。这就是普通人!

延威(女主角)在一个采棉的镜头中感慨生活(正如其他农民在劳作的镜头中故作感慨一样),说:“你说来这么远,挣一点儿钱,回去花掉……人不能想,你说人啥意思?挣点钱再花光,弄点东西吃吃。”
但在同一个镜头中延威又说:“十年后我得要让我家变个样。以前我刚嫁过来时,他家可穷了。现在我感觉变多了,都是我努力挣来的。再十年后,都变成一个大家了。”
接着却说:“就应该娶儿媳妇了,娶儿媳妇了……到时候我又该受气了。还享福呢,上面有婆婆,下面有媳妇。”
怀疑人生的意义,但又毫不怀疑地坚守某一项意义;明知道生活的结局和苦楚,却身不由己地促成这结局和苦楚。相互矛盾的哲学在头脑中并存;被生活的自相矛盾牵引。这好像很有戏剧性,但正因如此,正因为他们不触碰、突破这矛盾,才使得普通人成为普通人,做一些平淡无奇的事。

 2 ) 抛弃这个聚焦清晰的世界吧

       2011年,我第一次看关于中国社会问题的独立纪录片,那次影展最震撼就是周浩的《龙哥》,宛若发现了新大陆。中国的各种问题为独立纪录片的蓬勃提供了极为肥沃的社会土壤,近几年的独立纪录片更是进入了井喷的状态。有学者把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发展称为“影像行动主义”的悄然兴起——拍摄纪录片的本质是一次公民行动,任何人都能端起摄影机进行调查,传递出某一社会议题的重要性。对我来说,每一次观看纪录片,都是触碰底层的宝贵经验,都是学习并敬畏不同社会群体的生存现状的过程,尤其是看周浩的作品。
       贾樟柯能把电影拍成纪录片,而周浩则能把纪录片拍成电影。周浩先后在新华社和南方周末担任了十多年的记者,所以他的作品有非常鲜明的新闻调查风格,故事总是跌宕起伏、刀光剑影,人物之间有着立体的冲突关联,直捣敏感题材。处女作《厚街》的城市流民,《高三》的农家学子,《差馆》和《急诊室》的火车站派出所和急诊室的各式过客,《市长》的县委书记,《龙哥》的毒贩——周浩所有的作品的核心都是人和人与人的关系。周浩最擅长以及最受争议的是与被拍摄对象建立起一种微妙的关系,他镜头下的人物都非常自然,不管是卑微还是美好都一同原生态呈现。在拍摄社会底层时,要面临一个很棘手的拍摄伦理问题:该如何在客观真实和最大程度 地尊重被拍摄者间取得平衡?像《差馆》和《急诊室》的处理就非常暧昧,一边粗暴地呈现底层群体的丑态,一边编织特定场合下的荒谬体制,影片试图用体制的荒谬性去解释底层的丑与恶,我们日常的道德评判标准都会失效。在《龙哥》里,周浩最具电影感的作品,这种拍摄伦理则是登峰造极,这片的英文翻译是Using,毒贩龙哥与周浩建立起了“互相利用”的特殊朋友关系,周浩拍摄了龙哥在废弃的楼房吸毒、贩毒,甚至被警察追捕的社会阴暗面,但又同时不遗余力地表现俩人交往中龙哥真诚、仗义、纯朴的人性光辉面,龙哥甚至为了表示对周浩的感谢送了他一台偷来的相机,这种尖锐的矛盾看得我多次视野模糊。打破对不被接受的边缘人群的妖魔化想像,凸显这个群体所遭受的极大矛盾,所以我每次看周浩的作品都会受到不小的感情冲击。
       在播映会上,周浩说起他拍摄纪录片的原动力是,他迷恋人与人间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微妙关系,而他最喜欢的是那种能触摸到社会关系的肌理的纪录片。无法用语言的表达的事物,往往都是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所以许多人看完周浩的作品,都会疑惑,你到底想表达什么,你到底是左还是右,你到底抱着什么的政治观点。社会公义和底层关怀似乎也不足以概括周浩作品呈现出来的深度和广度。周浩的回答很直接,就是混沌——抛弃原来那个聚焦清晰的世界,每一个社会群体和社会现象都是多面动态的,也许失焦后才能看清所谓的真实。我想这大概就是纪录片的终极奥义吧,纪录真实最终会抵达混沌和虚无,因为万物的初始形态就是混沌,一切哲学上的追问最终也是归于虚无。我觉得周浩就是为纪录片而生的人,因为他具有那种敏感和天赋去捕获混沌与虚无。

       说回这部《棉花》,周浩用了八年的时间去追踪棉花产业链。周浩作品获得金马奖最佳纪录片,一点不让人意外;让人意外的居然是这部《棉花》,最不周浩的作品。《棉花》是棉花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的底层人物的故事集,包括新疆的棉农家庭、河南的摘棉工、广州的纺织厂女工、牛仔裤厂的打工夫妇。因为题材本身的关系,这部影片的重心不再是人与人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而是人与物(也就是棉花)之间的关系,没有触碰敏感的话题,没有一个起承转合的故事,没有强烈的冲突,没有无法言语的复杂性,没有混沌,难怪周浩本人非常郁闷地评价这个作品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但是,除去非常“不周浩”以外,《棉花》也是一部不错的作品,因为是由法国人剪了两年,淡淡、诗意的叙事格局也足以称霸金马奖,比较像是没有专家访谈部分的BBC或NHK出品的正统纪录片。棉花产业链非常长,从棉花种植,到加工成纺线,到成衣制造,到服装设计,到国际贸易,每一环都产生新的经济价值,最初的棉花成本一斤小于10元,到最后高级成衣可以上仟元。但这产业链创造的经济价值并没有被公平分配,处于产业链下游的每一个经济主体都只能获得非常低的利润,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上游很自然对资源密集型的下游施加剥削。
       种植环节,新疆的棉农家庭。棉农还是采取最原始的人工种植方法,每年一棵棵棉花地播种、去顶、采摘。烈日下棉农趴在棉田劳作,他说,以后不能让家里的孩子种棉花。事实上,棉农每斤棉花的收益只有一毛八,他们辛苦种出来利润微薄的棉花,最后却要高价买回加工后的衣服成品。
       采摘环节,河南赴新疆女摘棉工。棉花只能人工采摘。每年收成季节,新疆都需要大量的劳务输入。河南滑县政府组织跨省劳务输入,大量妇女被号召参加两个月的赴疆摘棉,塞进58个小时的火车,统一安排简陋的食宿,每天要工作14小时以上。
       纺织环节,广州纺织厂的女工。厂房简陋,高温工作下的女工们脸上都是泡着汗水的棉花絮,午休盘坐在地上吃午餐;流水线压力大,请假困难,流动率高,怀孕了七八个月的女工还要加班赶工。
       成衣加工环节,广州牛仔裤加工厂的一对夫妇。夫妇俩放弃土地劳作,出外打工多年,主要的信息源是一台旧收音机,每月加起来的工资只有两千六,供老家的孩子读书。
        这就是粗暴式的中国制造缩影,四个环节上的农民和工人就是千千万万的中国社会金字塔底层劳作者,最辛苦地付出血汗,但却还在基本生活线上挣扎,只能坚韧地生存,或把希望寄予下一代。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底层剥削让新疆的棉农更频繁、大规模和无节制地种植棉花,土壤无法得到休耕恢复,养分渐渐流失,未来的数十年将会彻底地退化,可能无法再种植棉花。影片的最后是一片春日里的棉花田,那种悲伤的色调仿佛预示着棉花行业悲观的未来。

 3 ) 棉花

棉花像是喝了一杯温水,虽然少了锋芒和尖锐,却也始终有一股酸楚在胸口涌动。触动我的不是这条赴疆种棉、棉纺织、成衣制造、卖场销售、出口返销的棉花产业链,而是这条产业链上各个环节背后的人们,他们的神态和语言像极了我记忆中的乡亲,片中记录下的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引人深思而又弥足珍贵,足以作为转型期中国面貌的载体,成为未来的历史。

 4 ) 周浩《棉花》观后感

该片三个不同场景切换:种摘棉花、纺织厂、服装厂,每一层面都有辛苦的地方,种摘棉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且很多农村到新疆去摘棉花,手指会被割破,挣的钱按摘的棉花斤数算;纺织厂环境不好,工资还不太好,又被领导PUA,即使大着肚子,也在厂子里吸棉絮;服装厂量大,活多,加班严重,并不知手工价钱如何。让人感动的场景在于河南妈妈们乘火车去新疆,在火车上表演节目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生活不仅限于苦难,它其中是有欢乐的,人活着为了啥,想这个没意思,过好当下欢乐的过好当下才是重要的。最后一个场景是服装秀,这个直接把反差拉到最大,卖给美国,一件裤子价格很高,不知这中间的利润差价谁夺去了,是普通人民吗,还是资本家,像广东那些资本主义本质的工厂,他们的领导是让人厌恶的,做了婊子还立牌坊,但国家的发展又要靠这些资本家。

 5 ) 棉花的道德

这部纪录片是2014年发行的。翻出来看,是因为这两天闹的新疆棉花事件。从业近20年,第一次看到全网讨论新疆棉花的道德问题,不得不说这是个进步。

影片发行之后,我国棉花种植发生了根本改变。走向了大规模的机械化种植。为了印证自己脑中的时间线,去查了点资料。摘录如下:

《我国棉花生产机械化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2015.5 王勇等发布在《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1.我国已基本实现棉桦机械化耕整地,代表为新疆兵团棉田种植区;

2.机械铺膜播自动机一次性铺膜和播种作业无后继续作业,必将成为机械化种植的趋势;

3、苗期机械揭膜比人械揭膜效率高、损失小要大力推广;

4、田间管理,即棉田植保机新疆兵团一直是领头羊,自2008年引入喷雾机开始到自主研发;

5、棉花采收机械化,我国自1950年起开始研究,1997年第一台自走式三行采棉机,2003年大型自走采棉机开始就用;2015年采收机器人开始研究;

6、棉花打包,60年代自主研发第一台的打包机,2004年克服机采棉加工机械化“瓶颈”;

最后文章预计因劳动力缺失和技术突破,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必将推行。

2015-2021 农业无人机的普及性应用和机械化的发展已经不用再说太多。

新的历史篇章早已书写。

纯谈纪录片吧。

拍的很好,就是离现在时间线比较久了。2014年发行的,自述历经9年,故推断素材收集时间为2005-2013年,恰好与脑中十几年前的棉花产业印象吻合。

开场就是灵魂拷问:“最后棉花穿到谁身上,你知道吗?” 农业生产是一个很累的事儿,这大概是个共识。影片也的确反映出这种苦。 做为一个在江汉平原长大的70年代出生的人,我也种过棉花、摘过棉花,吃过棉籽油;所以我知道没有地膜的年代是用稻草来保温的;我也曾在釆摘棉花时被棉桃夹扎的手指鲜血淋淋;也更忘不了小时候摘棉花(棉花开的花)时被大人追着打骂的场景;大一点曾跟着交棉车去棉花站看过热闹(种棉花之前和种粮食一样是有上交任务的,买布是需要布票的),长长的各种板车队伍在棉站排很长很长的队,每辆车上都堆着高高的棉花包, 我很小就知道,棉花是金贵的。 摘棉花是要抢时间的,一定要连续晴天。太阳足够了,棉桃才会自然炸裂,吐出雪白的棉花来;而一旦连续阴雨,裂开缝的棉桃会进水,光照连续不足,还没有来得及炸裂的棉桃就会烂掉。 晴天摘棉花是个苦活儿,腰上系着一个大布袋,站在棉田里顶着太阳摘;当年还在上学,个矮不用太弯腰,记忆里就是拖着大棉花袋子在棉田里怎么都拖不动。大人就很惨,弯一天腰。记得当时有人试图带个凳子坐着摘,结果压根不可行,还被大家嘲笑。话说我也没摘几次,却对摘棉这活儿记忆深刻,大约就是因为被桃夹尖扎手指是真的很痛。 下雨天其实也不能休息,下雨之前大人会把地里的没有炸开棉桃摘回来,下雨坐在家里剥棉桃比在地里摘棉花还痛苦,因为还是绿色的棉桃很硬,很难剥;虽然剥出来的棉花没有自然炸裂的棉花好,但奶奶总是把剥出来的棉花晒干了给我们做棉衣棉鞋(节约布票);我最喜欢玩的就是在阳光下从簸箕里拿出一朵晒干却依旧是扁扁的棉花慢慢地拉开,可以拉的长长,看着雪白的棉花纤维,觉得真是神奇。 影片中的辛苦是真实的。但这也是大多数人长久以来留在印象中“传统农业”。什么时候开始变的呢?我的印象中似乎地膜出现的比较早,有了地膜就不用挑稻草去地里铺起来保温,然后有了喷药的机器,接着播种也有机械了.......2015年之后,没几天,似乎一下子种棉花就不需要什么人工了。

丢开棉花种植角度不谈,我个人倒是非常想知道片子的拍的村子变化和小女孩现在的状况是什么样。毕竟2006到2021是15年的岁月(小姑娘的作文显示2006年)。 纺织厂和服装厂我是2003年之后才接触的,去过的服装厂比纺织厂总数上多太多了。 片中纺织厂的车间、工人的服装和板车透出浓厚的年代感,在后面镜头里厂门口的钟显示2007年,听口音应该是河南地区的纺织厂;我个人没去过河南地区的纺织厂,但长三角和珠三角、山东一带的各种纺织厂去过几十家。整体来说,纺织厂工作条件差异很大,有的完全现代化,压根全车间没几个人,实现全部的自动化生产,人工就是监控一下,在机器异常的情况下去处理就行了;我也见过有工厂还坚持使用60、70年代的机器,生产条件就真和影片一样的,高温高湿棉尘飞扬;但这样的工厂近5年没有遇到过了。个人认为纺织厂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职业噪声和粉尘预防,大多数工厂工人工作时间基本上三班倒了,相较影片中的情况是进步了太多。 服装厂拍摄地目测广东广州新塘,生产车间某牛仔裤小厂;后面的贸易和验货(阿迪达斯)是不同的工厂;也就是至少有三个工厂出现。这个部分,整个状态都是十几年前的真实写照。 试想一条裤子成品售价8美金、5-6美金,如此低的价格中包括原料和加工生产,棉农、纺织工人、成衣工人在其中获得的劳动条件可想而知;随着在中国生产成本上升的,现在很难再有这个价格,这类低价产品订单转移到去更低成本的东南亚甚至非洲去了。现在无论是在广东还是江浙,一个针车工人月收入少于4000基本上招不到人。十几年的时间里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动条件大幅提升,于是这种低档服装(快时尚产业)生产链条开始往东南亚甚至非洲转移。资本是血腥的,品牌是逐利的。他们应该为此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摘棉专列,简直是女性专列。男人呢?男人不出去打工家庭的改善靠女性一方?很想吐嘈一下。 专列上的《谁说女子不如男》唱的太好听了。“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将士们才有这吃和穿。你要不相信哪请往那身上看,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连哪!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中国的女性真是伟大! 整体来说,片子手法纯熟,棉花从种到衣故事丰满,但缺少了消费者和买家视角。假如现在再拍一个,对比一起看就很有意思了。 “最后棉花穿到谁身上,你知道吗?” PS:搜到B站网友2019年回复;片中种植地点是五家渠市103团1连,这个纪录片的新疆的片段就是在我们村拍的,我还看到了我爸爸十几年前的样子,片中那个说要学医的小女孩新疆医科大学已经毕业正在读研,现在的村里已经和视频中有了很大的区别,但是,视频中的这些农民们还是年复一年的种植着棉花,一如往常一样的辛苦,只是现在再也没有从河南来拾棉花的人了,都是机器采棉花,最后希望以后的生活能越来越好!

纯影评。

 6 ) 关于棉花的闲言碎语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老子《道德经》
   
     晚上休息,看了周浩的纪录片《棉花》,有一肚子话想说,但又真的不知道从哪说起。

     这个纪录片太真实了,它就像是把我小时候的生活倒带重放,看的时候甚至边哭边笑。虽然此片拿了金马奖,但据说周浩自己不太满意,我觉得可能是题材太大,线头杂乱到无法彻底理清吧。就好像我现在刚看完这个片子,脑袋发胀,我想说说近几年国内经济大环境的疲软对轻纺织业的致命冲击;想说说资本一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留着劳苦大众的鲜血;想说说这庸庸碌碌生活的悲哀和它矛盾般的迷人;想说说这高照的艳阳下疲于奔命但又乐天生活的人们。可是这些话题太过沉重与宏大,我的阅历和思想恐怕难以驾驭。那么,让我们搬个马扎,坐在正午的暖阳下,聊一聊关于棉花的旧事,一些关于棉花的闲言碎语。

      要说棉花的旧事,自然要先说说我的母亲,她是93年从河南来到新疆的,就像片中那些坐着摇摇晃晃的绿皮火车(她当时是四天三夜的火车)来拾棉花,一个什么都不知道只是一心想挣钱的小媳妇,来到新疆无依无靠,有的无非是一把子气力,几个月的辛勤劳作倒也挣到了一笔钱,于是第二年又来了,靠着灵活的头脑,这次就成了带领劳务工的中介,带着小姐妹们一起来拾棉花,再后来就是包地,有了本钱,盖了房子,于是安家落户到新疆,这一待就是二十多年过去了。我笑称她是“戈壁母亲”

<图片1>
                              老妈在给棉花打顶(去年回家休假的时候拍的)
      我就这样和棉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应该也是新疆团场孩子的共同记忆,我曾在棉花跺上看书,玩耍,在棉田里劳作占据了我假期的大半时光,从扒苗、定苗到除草、打顶,再到最后的采摘,这些劳作都已经的根植于记忆里了。明天是五一劳动节,如果是小学的时候,现在估计正在地里扒苗,不过都是早几年的事情了,这几年大面积普及机采棉,扒苗这一道工序也省了下来,不用再一天忙到晚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抱怨两句的时候父母还会说:“啊呀,小孩儿哪有腰哦!”

      作为独生子而且上学比较早(相较于班上的其他同学),我其实直到小学毕业都干活不多,大多数时候父母都心疼着不让我干重活,而且我小时候就胖,很怕热,到了地里有时因为太阳太毒,干活不一会就汗流浃背,就会偷偷躲到旁边的葵花底下,借着葵花的大叶子“纳凉”,后来的一个折中的办法是我在家喂鸡喂猪,打扫房子,到渠道边洗衣服,然后做饭,这样就不用下地干活,这也是我不到九岁就会做饭的原因了,我妈有时会说:“真是把你当个姑娘养了,就差缝衣服不会”。

     干农活少的话,到了拾棉花的时候自然也拾不太多,我上小学的时候新疆的棉花还都是人工采摘,学校会组织学生下地摘棉花,那时并没有什么童工不童工的说法,甚至学校给每个人都有定额,对于小学生来说四十公斤的定额真的不太好完成,所以我到了四年级干了一个月的活还要给学校倒贴几百块。大概是到了初一的时候,我拾花的速度忽然“突飞猛进”,一个多月干下来,扣掉每天的定额竟然还挣了一千块,而到了初二的时候最高也拾到过110公斤,现在的我恐怕都未必能做得到。
  
     说道河南拾花工进疆,主要还是当时拾花时间不等人,短期需要大量劳力,到了第三季采摘的时候可能已经十一月初,棉花早已落了霜,那时候我们会在地头烤火取暖,直到快十一点太阳高照的时候才会进地,初中的时候还会在下地前偷偷的喝两口三台酒来驱寒,可是露水还是很大,进地不一会整个裤子就湿透了,多亏了新疆的昼夜温差大,到了中午衣服又都干了,小棉袄也换成了短袖。但是就算这样的紧赶慢赶的劳作,到了犁地罢园的时候还是有些棉花来不及采摘,只好“撸”下来青桃子拉回家,记得很多年的冬天写完了寒假作业,就会被父母叫着坐在炉火旁剥棉花桃,当然奖励就是可以边剥桃子边看电视,《射雕英雄传》就是那个时候看完的。这时候母亲就会打趣我说:“你把你的好朋友叫到家里来玩嘛,一边聊天一边就可以帮我们剥桃子了”

     想起一个拾花工爷爷,大概是我刚上初中的时候,爷爷五十出头,以前好像是中学的美术老师,生活所迫也随着一起来新疆拾棉花,每天也拾不太多,但每到下雨天休息的时候就会画画,手艺非常好,临走的时候老爹专门买了宣纸请他画了几幅,翠竹熊猫、芙蓉锦鸡、山间的野鹌鹑、湖里的游鱼,都画得栩栩如生,每幅画题的字也非常好看,现在纸张已经有些破烂,老爹最近每次看到都说可惜当时没有裱起来。

      还想起一个爷爷,大概是2000年前后吧,老爷爷当时住在我家后面,是援疆的老知青,家境自然要富足一些,又是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所以餐桌上总有三五盘菜,我打小是个贪吃鬼,就常去老爷爷家蹭饭,有次看到老爷爷在菜地摘棉花,看我站在一旁,就招呼我一起拾,那时候通货膨胀还没这么厉害,拾棉花每公斤不到四毛钱,我摘了可能不到三公斤的棉花,老爷爷却给了我五块钱,为此我高兴了很长时间。去年过年回家老爷爷生病住院,比以前消瘦了些,拉着我的手说了很多话。

      初中拾棉花其实算是我们的小长假,但那个时候物质很不富足,每天拾花结束需要自己把棉花包扛出去,于是老师挑了几个身体好一些的男生每天抗包,这么重的体力活的报酬却只是一包泡面和几根火腿,算下来不到三块钱,但那时候却都抢着去干。不过精神上可能要富足一些,每到下雨天休息的时候就躺在被窝里看看闲书,15块的小游戏机玩俄罗斯方块可以玩一天,到了后来王同学弄了个小电视,于是大家抢着玩红白机的FC火箭车,一人一条命,当然免不了有人耍赖想多玩一会儿,就会争的面红耳赤。
    
       不得不说我们这一代很多事情都赶上了尾巴,比如上了高中以后机采棉开始大范围的普及,人工采摘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学生就更不用下地受苦了,现在想想也许未必是好事。
     
        我们可能是很特殊的一代人,或者每一代人都觉得自己是特殊的一代人。

 短评

中国农民一公斤棉花才卖4块钱,农民为何不罢工、不抗议,为何不把棉花价格提上去呢?他们不能,他们没有话语权。农民不傻,他们知道人家收走了棉花,纺成线,做成衣服,获取了利润再卖给他们。但是他们无能为力。而纺织、缝纫的女工,也无能为力。

9分钟前
  • 9o1o31
  • 推荐

少些主义,多些人

14分钟前
  • 唐多散人
  • 力荐

紧跟时事,才来补这一部。友邻们说得好:墙外人和墙内人,都只关心“棉花”,而不关心种/摘棉花的人。但其实也很惭愧,除了听说过那个58小时的绿皮火车,我对西北的棉花产业也知之甚少。如今,迫于人力成本的升高,xj已推行机械化采棉,墙内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对农民的剥削已经没有了”。而国外的名牌服饰,作为低价棉花最大的受益者,装聋作哑那么多年,如今却有脸来指责墙内。仿佛墙内外合谋似的,要你接受“发展就是硬道理”,时过境迁了你连控诉都来不及。但剥削只不过是换了种方式罢了。这次事件让本不被看到的省份变得可以被谈论,也算是好事。

16分钟前
  • 最后一代蔡特银
  • 力荐

建议那些站在专门店门口抵制耐克,阿迪的年轻人好好看看这部纪录片。就会了解我们国家的现实状况,就会加深你对社会底层的了解与认知,就会知道冷静思考,客观分析。从种棉花的棉农到千里迢迢从河南去新疆摘棉花的女人,从纺织厂到服装厂的女工,他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我们处于一个经济大融通的时代,不要头脑简单发热地认为抵制外国品牌,就是爱国,其实无形中也伤害了自己。一条牛仔裤里,可以看到的许多我们不知道甚至不了解的残酷现实。只有自己慢慢强大,独立起来,我们下一代才不会再用手去摘棉花去了……

19分钟前
  • 马哥
  • 力荐

要先爱人而不是只知道关心棉花 关心爱国还是辱华

21分钟前
  • 电抱鸡娃子
  • 力荐

第一部周浩,现场电话连线导演提问,他自己提出了一个关于摄影机和被摄对象距离的问题,太远了不能挖掘出更多的信息,太深入了又会迷失自己。关于这个度的标准,导演给自己提出的要求是不会让自己和对方“尴尬”。对于这部片子可能更多的还是呈现吧,并没有过多的介入。回去有空补一补导演其他纪录片。

24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看周浩导演的《棉花》,对新疆有种莫名的亲切感,被媒体和网民情绪化渲染,近年对这个区域充满神秘恐惧,其实老百姓的日常和中国其他地方一样,棉农一家选得好,种棉、摘棉、纺棉、做棉质衣裤都是平民,工蚁一样讨生活。《棉花》可与贾樟柯导演的《无用》对照观看,题材接近,视角和表现方式不一样。

2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本片的关注视角是棉花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状况,这或许是周浩导演出道以来最具财经记者特质的纪录片主题,然而导演无意于在片中进行充斥着冷冰冰数字的产业经济分析,而是仍然把落脚点放在这些环节各自牵涉的人的生存状态上。

29分钟前
  • 江海一蓑翁
  • 推荐

【FIRST青年影展展映】从地里的棉花苗到成熟、采摘、纺织,再到外贸服装工厂的生产、倾销。在平静剪辑手法下,一整条产业链的各个阶段交替展现在观众眼前。无论哪个产业链上的人,都在极其微薄的收入中挣扎,也在辛勤劳动之余苦中作乐。视角依旧踏实平行,可惜深度不足。煽情音乐也过于泛滥。三星半

30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自己也拾了三年棉花,好熟悉

31分钟前
  • 米格米格
  • 推荐

妹妹,你继续读书了吗?现在摘棉花还用手吗?你们想种什么就能种什么了吗?你们的工资拿到一个正常数吗?我不知道,我听不到他们的回答。

34分钟前
  • 人为何要学法语
  • 力荐

作为一个苏百佬,在我所有有关劳作的童年记忆中,种棉花都是最痛苦的,机械化程度最低,劳动最为密集,极其辛苦,更何况是这种外出务工专事摘棉花呢?“给我再多的钱,也不想再干了”,但90年代末本世纪初仍有50、60后的女性沿着陇海线一路向西进入加入采摘大军。之后的70后80年代的年轻人则选择到长三角的电子工厂。正如东方治水社会倾向于形成专制主义一样,棉花这种作物性质倾向于形成“群体性的苦力劳动”……可想而知,当内地人很少再愿意去新疆劳动,采棉机械化程度在逐渐提高但也没那么高的情况下(机器采摘碎叶多,人工往往是最好的选项),采摘棉花的用工荒是如何解决的?巨大的原材料供应是如何实现的?现在连工厂劳工都不能做到很好的劳动保护,更何况是采摘棉花这种非正式的农业临时劳动?

38分钟前
  • 芒鞋
  • 推荐

离得太近了,近到私密。佩服导演和摄像们接近采访对象并取得其信任的能力。

40分钟前
  • 力荐

这篇纪录片不是狠狠打莹姐的脸吗?!!紧急下架!🆘

43分钟前
  • Myron
  • 力荐

去年新疆种棉花大亏本,今年我们南疆这边大片大片的棉花地都改种向日葵或是甜菜等经济作物了。这个夏天向日葵地成了南疆第一站一道亮丽的风景。往年在村口成群结对来买馕、吃羊杂汤的摘棉工,今年不会出现了。躬耕于棉田的新疆农民,在棉田里挥汗如雨采摘的采棉工,壮观场景的另一面是生活的艰辛。

48分钟前
  • 秋色波连波
  • 推荐

3.6星。产业链、价值链、增值链。众生皆苦啊,底层尤甚。

53分钟前
  • 夏日的小西瓜
  • 推荐

周浩是带着一种真挚的同情,而不是一种批判的视角去观察、记录这个产业链上的底层人群的。多年前的片子,自然无法直接回应这两天被突然引爆的棉花问题,但今天新疆棉农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如何,到底有没有强制劳动的情况存在?听不到提问,也没有结论。基本事实都不清楚就忙着站队、忙着制裁、忙着鼓吹情绪,这种姿态甚至不是愤怒、不是抗议,只能说是最廉价的狂欢。什么样的人才能枉顾同胞的生活,既不追求真相,也不在意后果,借着这样的事情狂欢?还是说在所有的政治角力面前,事实早就不不重要,试图寻找真相不过是一种孩子气的天真?

58分钟前
  • slowlycatcher
  • 力荐

“简单地说,当农民没有不辛苦的。”

60分钟前
  • 宋乐天
  • 推荐

昨天说起棉花这事,有友邻非常不解,如今现代化程度那么高、购买采棉机又有国家补贴,哪还会有强迫人工采棉的可能。这个纪录片拍摄于十多年前,人工采棉的情况肯定发生了一些变化,而且有人工采棉不一定就存在严重的劳工纠纷。我想说的是有无人工采棉,人工率是多少,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大部分中国人都很难有权威的信息渠道去了解,更何况是更深层次的矛盾。我们对中国现代文明先进程度的盲目自信,跟一些外国人认为中国之落后的程度是一样的。

1小时前
  • 唐朝
  • 推荐

男子种棉在犁地,女子采棉在新疆,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孩子们才能有这吃和穿,恁要不相信啊,请往那产业链上看,商场的牛仔裤,还有衣和衫,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裢啊~~~

1小时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