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小的孩子

记录片大陆2014

主演:范魏煜,张良友,蒋云洁

导演:蒋能杰

播放地址

 剧照

村小的孩子 剧照 NO.1村小的孩子 剧照 NO.2村小的孩子 剧照 NO.3村小的孩子 剧照 NO.4村小的孩子 剧照 NO.5村小的孩子 剧照 NO.6村小的孩子 剧照 NO.13村小的孩子 剧照 NO.14村小的孩子 剧照 NO.15村小的孩子 剧照 NO.16村小的孩子 剧照 NO.17村小的孩子 剧照 NO.18村小的孩子 剧照 NO.19村小的孩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7:57

详细剧情

  本片为独立纪录片导演蒋能杰留守儿童三部曲的第二部,另外两部分别为《路》和《加一》,蒋能杰致力于用影像关注社会,用镜头呼吁更多人关注留守儿童,重视乡村教育。   本片荣获第三届 凤凰视频纪录片大奖 最佳纪录长片奖、法兰克福影展 一等奖。  2009年:首次走进村小,镜头记录临时学校的22个学生(其中17个为  留守儿童),同时关注村小艰难申请重建。  2010年:重建后的村小调来张老师教两个班,代课十几年的张老师老  为转正问题烦心和奔波,跟拍的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生活也面临  着种种问题。  2011年:代课的 张老师因种种不满,已离开村小,跟拍的孩子们面临  的问题愈加严重。  2012年:由于媒体的力量,村小的物质条件有所改变,但好像无力改  善更多。  2013年:留守儿童生活看是没什么变化,其实在悄悄变化着。  2014年:又是一年春节,而跟拍的留守儿童家庭 …… 。  2009: First glance at the village school, in which the lives of 22 students including 17 left-behind children, together with the unsmooth application of the school’s reconstruction, were focused on.  2010: Teacher Zhang, a supply teacher with more than 10 years teaching experience, was assigned to the reconstructed school. While in charge of two classes, he was concerned about, and striving for the obtainment of permanent teaching status. Meanwhile, folks began to doubt on the quality of the school buildings, as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were facing numerous problems in life, study and emotion.  2011: Mr. Zhang left the school out of dissatisfaction. After he left, the problems those left-behind children were confronting with became more serious.  2012: Thanks to the media, the material condition of the village school began to turn around. However, it still had a long way to go.  2013: The situation of those left-behind children seems unchanged, but it turned out to get changed day by day.  2014:As another Spring Festival comes, what is going on in those left-behind families?

 长篇影评

 1 ) 《村小的孩子》导演阐述

            
 
                                    《村小的孩子》拍摄者阐述
  
   这片子算是我09年处女作《路》的续集,片子其实在2011年底就已开始着手剪辑,由于设备和个人原因,后期制作一波三折。后干脆放下后期制作,又回村继续跟拍,有时间就剪剪,做疲了就放一放,放不下又继续拍,继续剪……,如此循环!
  当然,整个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思考,也在反问自己,这么不顾一切去拍,去做,意义何在?又能改变什么?感觉什么都改变不了。
  由于纪录片《路》的放映和网上公开,加上一些知名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这些孩子们物质条件有些许改善,但孩子们因为父母的缺失,造成的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更加严重,你去问他们的梦想,孩子们很可能依然会说想去打工。
  后来,我在一众筹网站筹了一笔钱,勉强于2013年4月完成整个后期制作。完成后就丢在那里,不知怎么,再也不想去碰触。
  2013年6月在广州做《农村空巢老人图片展览》时,碰到广州美院一位老师引荐我参加德国的法兰克福的一影展,并入围,可能这是国外的首映。
  为了配合宣传,放下近半年的片子,再来剪辑预告片时,感觉又不一样,好像又找回了信心,也找回做这个片子的初衷,让更多的人了解留守儿童,关注和关爱留守儿童。
  2014年02月完成最后版本的后期制作,跟拍六年(2009-2014),也想通过巡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留守儿童,所以从2013年底就开始筹备2014年03-05月,在广州、深圳、长沙、武汉、南京、上海、天津、北京等主要城市巡展,呼吁更多人关注和关爱全国6100万留守儿童。

   
   蒋能杰 2014年03月 于湖南

  
Statement from the Director of Left-behind dreams
  This is the sequel of my first movie The Road. In fact, I began the film editing as early as late 2011.But, due to the equipment issues and some personal stuff, the editing was stuck. Then I was forced to drop it. I came back to the village, spent a lot of time shooting their daily lives and did some film editing during my spare time. Because I’m so concerned with the children’s situation and I can’t just let it go, I went back to the village again and again.
  Of course,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I kept thinking and asking myself why I bothered sacrifice everything in my life for this video. What’s the point? What can I possibly change? I’m afraid the answer is Nothing.
  As more people saw the documentary The Road online and offline, and thanks to the reports of some kindly media, for the children, there were some material improvements indeed. But nothing can make up to the absence of their parents. There were still so many tough moments to face, so many hard questions to conquer, even harder. When asking the children about their dreams ,one would probably get the same old answer, working.
  Later on, I got some financial support from various websites. And I nearly finished the film editing at the April of 2013.Then I just let it lying there. I could not tell the exact reason why I did not dare to touch it .
  I went to Guangzhou for my Left-behind Old Men show in June, 2013 and ran into a tutor from Guangzhou Academy of Arts. He encouraged and introduced me to the Frankfurt Film Festival. Also I’m much honored to get the chance to join in. This may be my first release aboard.
  To cooperate with the broadcasting, I picked up the movie I had dropped for more than six months. When I was editing the trailer, it makes me fell different. Again, I regained my confidence and my original expectations. I want more people to know what’s going on with left-behind children, to pay some attention and to share some love.
   I finished filming the final version of the documentary in Feb. 2014. After continuous six year’s filming (2009-2014), I want to make a exhibition tour around the country with the purpose to attract attention to the situa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Therefore, from the end of 2013 on, I have making preparation for the exhibition which would be held in Guangzhou, Shenzhen, Changsha, Wuhan, Nanjing, Shanghai, Tianjin, Beijing and other major cities during Mar. to May, 2014. Sincerely do I hope that the exhibition could call for more people to pay attention to 61 million left-behind children all over China and show their kindness to them.
  
                                Nengjie Jiang ,March 2014, Hunan,China
                  

  

 2 ) 希望!希望!

                                  
      当问及他们的梦想是什么时,他们一脸稚嫩真诚的笑容,却都毫不迟疑“打工,去广东打工……”,他们可能不知道什么是梦想,但是他们知道自己的父母都常年在广东打工。他们从小被教育“不好好读书你以后就只有天天像我们辛苦打工,没出息”他们还是觉得打工能赚钱,因为身边的哥哥姐姐都是早早辍学去打工了。他们是村小的孩子。

    2009年蒋能杰老师首次走进村小,这儿留守儿童的孤独和贫困处境让他心酸不已,接下来6年时间里,他断断续续进出村小,和那里的留守孩子们相处,用镜头记录临时学校的22个学生(其中17个为留守儿童)的生活点滴,他喜欢纪录片的客观真实,最后他的拍摄素材自然而然地剪辑成了留守儿童纪录片——《村小的孩子》,2014年3月他在众筹网发起公益筹资,3-5月份开始用众筹在广州、深圳、长沙、武汉、上海、北京等主要城市公益巡展,放映片子。

    诗人阿多尼斯说:无论你走多远,都走不出童年的小村庄。邵阳新宁县的村小的留守儿童们,也许如同童年的记忆一样在蒋能杰老师脑海中时刻“活蹦跳跃”,也许也是某种情愫,让他有了持久的动力走进村小,用相机记录下他们的点滴和变化。

    从技术层面上来说片子很粗糙,没有关于构图、光线、景别、对焦等的讲究。有时你更多地看到的是一些逼仄残缺的画面,画面中人物置顶或者说话人头部不在画框范围内,只看到人物部分身体,然后画面晃啊晃,终于晃出了人物真面目。因为孩子们的房子都是非常低矮破旧昏暗的,导演也不会刻意为了画面美感去布光,所以孩子们房间里生活的画面基本是黑漆漆的,有时就只看得到一些人影儿在走动。他的拍摄可以说很随意自然,没有出于什么目的提前策划安排太多或特意去捕捉什么场景,往往就是碰上了就拍下了。所以真正触动人心的是镜头里的孩子们,是蒋导对留守儿童的感情。

    也许也因为我生活在一个落后偏僻的乡村,所以总有一种乡村情结,小时候的我和弟弟妹妹们也是这样的留守儿童,可是即使这样,对比起来还是觉得我们比他们幸福多点,他们没有正式的老师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偏僻的山区里,往往老师们不愿意来,而不得不请“代课老师”。 2009年村小艰难申请重建学校,2010年重建后的村小调来张老师教两个班,代课十几年的张老师为转正问题烦心和奔波,他得不到转正机会,仅靠着微薄的200—300元的月薪,对教育的热心及对这些学生的怜悯代课了十几年,有的代课老师不满意现状集结上访抗议,而这样微小的力量往往是没有结果的,2011年,家里的经济压力让他也离开了村小。而县里各位领导出席热闹的学校剪彩活动后没几个月,学校墙壁掉粉厉害,操场开裂,成为一个豆腐渣工程的不定时炸弹。

    村小的孩子接触不到良好的教育资源,课堂老师没有什么好的教学方式,也传授不了什么知识给他们,他们学习成绩往往都一塌糊涂。小时候的蒋鑫和蒋恒两兄弟往往是被老师留下来罚写字的重点对象,他们有点调皮但非常懂事,他们自己洗衣烧火做饭,帮助爷爷奶奶收割水稻。一次大学生志愿者帮助下和父母视频聊天时,爸爸妈妈一个劲说自己在外面打工多么辛苦,叮嘱他们要好好学习要像身后的大学生姐姐们一样有出息,他们哭得稀里哗啦,一塌糊涂,蒋鑫还愧疚地分别对熟悉又陌生的爸爸妈妈说“我爱你”,你能一地昧责怪是他们自己不懂事不会努力学习么?

   媒体人绿妖最近参加天使支教湘西活动,虽然细心的她努力地发现了孩子们很多优点,她还是禁不住发出感概“来之前豪言壮语,许多农村孩子初中辍学,不是他们笨,是教育方式不适合。来后,许多问题几乎无解:城里孩子幼儿园就会的,这里一年级还不懂。大多人家教为零,写作业无人辅导,不会就乱写、不写。纪律混乱,有人连丢两本数学书。他们的学习程度可想而知。是逼他们学习,还是让其度过欢乐童年到初中辍学”。村小的孩子们也这样,即使努力了也还是和城里的孩子有很大差距,等待他们的往往也是辍学外出打工的命运,因为家里都太穷了。

    他们本是快乐单纯的孩子,即使生活贫穷,但他们不自知,脸上时不时还有着简单真诚的笑容。小云洁用木盒子小心翼翼地装下捡到的一只死去的鸟儿,在盒盖上放上两片树叶,然后央求一个男孩子帮她安葬小鸟,男孩子对她说“你是不见棺材不落泪,你是对它一见钟情,你就是对它十分思恋……”小云洁回答“是啊,是啊……”过会儿又突然天真地问道“‘十分思恋’是什么意思……”他们是真诚善良的孩子,会因为一只小鸟伤心,和伙伴小狗玩耍就会欢笑,可是在家长重复地以身说教“不好好读书以后只有像我一样辛苦打工做农活,没出息”的‘逼迫’下,他们的童年只会越来越有压力和忧虑,变得难以快乐……蒋导又给片子命名为“希望!希望!”,可是亲身体验过他们的生活后,他看不到希望,他觉得他们是没有出路的,尤其在这渠道不流通,阶层垄断的社会里。既然没有希望,是不是要考虑像绿妖说的“是逼他们学习,还是让其度过欢乐童年到初中辍学”的问题,他们已经是没有父母陪伴的孤单孩子们,是不是索性让他们的童年在不自知状态下过得快乐点,可是那他们的以后会怎样呢?一切抉择都是多么艰难无奈,在真正贫困的山区,很多问题都是无解的。

     《村小的孩子》重点跟拍了三个家庭的孩子,可爱懂事的蒋云洁6岁时候的梦想是去广东打工,2014年,12岁后,奶奶身体越来越不好了,她只想陪在奶奶身边帮助奶奶干农活,因为镇上学校离家太远,奶奶不放心小小的她走山路去上学,她两次被留级留在村小的小学里。09年上初三的范魏煜觉得自己毕业了就是辍学,母亲过世早,父亲不想事又惹是生非,似乎总是呆在监狱里,奶奶用卖玉米的钱供她上学,她很小就打假期工,又贷款求学,想要走出大山,现在她是桂林某个大学的大二学生,可是家里的经济压力总是让她看不到未来,很是悲观。还有那对比较调皮成绩一塌糊涂的蒋鑫和蒋恒两兄弟成绩还是一塌糊涂,难以有改变。

    村小的孩子在蒋导的关注下受到了BBC和湖南芒果台的关注及采访,湖南卫视的《天生一对》节目利用集体公益为明星标榜爱心,播音员用哭诉似的腔调诉说了村小的艰苦环境,后来好像节目为每天天不亮就走十几公里上学的村小的孩子们募集了善款,捐赠了校车。可是每天5元钱校车费用孩子们是支付不起也不愿意去花费的,而且在校车事故敏感的2012年,校车终究是个幌子,是个摆设。而媒体也只是一时煽情做噱头,电视报道的也是一个经过粉饰和真实相去甚远的乡村,显得滑稽肤浅,蒯子说“我们需要诚实,再诚实一些”。如果真的有足够的关注有足够的爱心,多点公平多点良知,村小的孩子不会真的那么没有希望吧。

    所以我们还是想在绝望中呼唤着“希望!希望!”

 

 

●代课老师是指在农村学校中没有事业编制的临时教师,1984年底以前他们被称为民办教师,而1985年在全国一刀切不允许再出现民办教师。但不少偏远贫困山区因财政困难而招不到公办老师或公办老师不愿去,这些空缺仍需临时教师来填补,他们转而被称为‘代课教师’。

 3 ) 关注并关爱留守儿童

    因为老师的一篇文章:统计数据表面留守儿童的成绩、身体(身高、体重)都比父母在家的孩子要差,并推荐了《村小的孩子》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带我走进了留守儿童的生活。爷爷奶奶家在农村,我对这些并不陌生。但,这是我头一次以留守儿童为群体来观察他们的学习、思想、心里、生活;成长、人生轨迹。
    
    因为教育不足造成他们以后大部分人只能重复父母的轨迹——外出打工。好的教育可以成就更高的薪水收入,而农村低收入也只能负担不能让人满意的教育,农村的孩子或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因为贫穷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

    他们大多数的梦想是打工挣钱,认为中国国家主席是毛泽东,不知道中国的首都更不知道北京奥运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也带给了他们手机、游戏机、电视,但播放的内容有价值的少之又少。

    蒋能杰说他对记录的这些现象看不到希望。中国的发展在一部分人压榨穷人劳动力变得富裕的同时,更让穷人家庭及下一代付出了缺乏关爱、缺乏教育的沉重代价。
    
    确实,我们能做的太少,比较容易的就是呼吁大家关注一下这个群体,但关注之后呢?能改变什么吗?学校的老师兼经济学家呼吁给予打工者廉租房、补贴,尽量为打工群体在身边养孩子提供条件。

    但,真的可以吗?影片中,历尽千辛呼出的新建教学楼质量低劣,建设者不负责任。中国贪污、腐败,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越穷越弱,越富越强。中国社会如何健康发展,如何让底层人民的生活好起来,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教育可以改变,但如何让他们接受好的教育?因为穷,教育都变成了奢侈品。
    

 4 ) 让守望不再漫长

让守望不再漫长——观《村小的孩子》有感
                                                           
     面对镜头,他们或迷茫,或胆怯,或悲伤,他们甚至认为父母不爱自己。可是,这个世界上又有多少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呢?
                                                                                            ——题记
     昨晚 ,由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VIP电子杂志社主办、青年志愿者协会、DV协会协办的“关爱留守儿童”暨专题纪录片《村小的孩子》全国巡展之武汉巡展的首站在我校顺利落下帷幕。该部纪录片导演蒋能杰做客华传并与校内媒体组织相关代表进行亲密互动。
    蒋导与其制作团队历经长达六年的跟拍,见证了留守儿童学校和家庭的点滴变化。
   在《村小的孩子》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一群十分朴实,天真和可爱的孩子。片中摄影师捕捉到的都是孩子们最原始、最自然的表情。面对镜头,他们或迷茫、或胆怯 、或悲伤。他们打小被留在乡下,成长的路途充满孤寂;他们小小年纪,只能从电话或者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亲情的温暖。他们在爱与离别间,双眼之中,写满了忧郁,写满了期盼。或许他们不知道爸爸去哪儿,但是,他们想知道爸爸什么时候回家!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并且留守儿童的现象一般只在中国被提及。由于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的大批剩余劳动力都逐渐向城市转移。因此,现在有些偏远的山村里,只剩下年迈的老人和自己的孙子孙女相依为命。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他们却只能在孤独难眠的夜晚独自饮尽悲伤,唯有借明月来寄托自己对远方父母的思念之情。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父母为了谋生糊口,为了让孩子将来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所以他们选择向城市转移。但又因为他们无法负担得起过高的城市生活消费,他们被迫不得不与自己的孩子分离。而正处于成长期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近身照顾,使他们可能易受到来自外界的伤害。影片中有孩子说自己从未见过父母,有孩子说一点儿也不想父母,甚至还有孩子说自己不喜欢爸爸。而有些孩子说出的话真不应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现实,沧桑,有一种参透世俗的意味在其中。可是,致使他们变成这样的原因在哪里呢?如果他们的父母回家,自己的孩子认不出来,更不愿意叫他们一声,那么我想,他们就是挣得了再多的钱 ,最终也会悔不当初。
  作为父母,想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平康,快乐幸福的长大成人。这个世界,没有哪个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吧。或许,成人有自己的无奈,但孩子们又何其无辜。当同龄的孩子躺在父母膝上撒娇时,这群孩子却要一边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边负责幼弟幼妹的饮食生活,还得不顾路途遥远,冒着风雨去未知的远方上学。
  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教育制度上也存在着对他们的一种疏忽。虽然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仍希望今后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这个群体。如果将每个人的一份爱都凝聚起来,让他们至少能感受到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身份的人的一丝丝温暖,他们也不用再害怕孤独,不用再独自一人默默承受着一切。
  同样的天空,同样的阳光,同样的精彩。让我们用爱托起留守儿童的未来,托起和谐灿烂的明天!让他们的守望不再漫长!
【PS:很高兴能见到蒋导,并与其共同分享看完这部影片的感受。以上仅是个人对这部纪录片的浅析,并未涉及到专业的镜头等艺术分析手法。有关文中的数据统计均来自互联网,还有几句引用了主持词。文章尚存在不足,欢迎各位指出。】
   于2014/4/18

 5 ) 0310

今晚看了纪录片《村小的孩子》——一个大学毕业生毕业后用近六年的时间对一个村子留守儿童和家庭的进行的跟拍。六年的时间,孩子们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从单独到三姐妹;而不变的是,要想很久才能记得一年才能回一次家的爸妈的模样,要每天早上四点半起床走路上学,风雨无阻。 或许贫穷依然存在于世界上的各个角落,但令人不解的是这六年来,当外界的关注点逐渐转向他们的时候,为何孩子的上学路还是如此艰辛? 每一位农村的孩子都需要一束光,这束光,可以是一位好的老师,也可以是一位纪录片里那些好心的大学生志愿者,也可以一次去过大城市的机会。只有外侵机会的到来,才能让他们看到差距,知道自己怎么回事,处在哪种境遇,明白读书与努力的意义,见到了这束光,往往就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开始。 农村孩子生处的环境是恶劣的,学习环境很差,教学质量更差,父母的背景也都是来自厂里的打工人,没办法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视野。他们会让孩子好好读书,可是自己却并不是榜样,当然这里面各有原因,每个父母都有他们的困境与苦衷,加上又是爷爷奶奶带大了,这里面缺乏的与父母之间的温情与指导更少了,所以农村出生的孩子,苦是吃过的,性格会坚韧,但是因为视野狭窄缺乏沟通会变得极端和敏感,自负与偏执。而这些问题,又 需要他们通过教育不断成长与改变自己。

 6 ) 简单聊聊自己的感受

0333

对于村小的孩子这部影片,虽然我没有看完,只看了前面一部分,但还是想说说我的感受。从影片一开始放,我就有一种想哭的冲动,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孩子,从一开始可以看出来,孩子们对于学习还是非常富有激情的,但是由于乡下的条件以及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不能够拥有一个好的环境进行学习。在影片的最前面有一个女孩子说,她长大之后想去打工,那时候心情有点复杂,一种说不上来的感觉,因为村小的孩子们,真的很难去出村去接触外面的世界,所以在他们的认知范围内,出去打工才是一条最终的道路,但是我觉得像这些孩子们其实未来也是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的。 说说后面吧,后面建了一个学校,并且还请了代课老师,我觉得这个代课老师还是很负责的 ,他会去关心这些孩子们的学习,关心他们作业进度,但其实我觉得他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可以采用更好的方法,不那么直接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因为我觉得孩子们本性是爱玩的,如果没有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这样可能会更容易激起孩子们内心的叛逆,让他们对于学习更没有动力。而且由于教师资源匮乏,代课老师少,一个老师要带两个班,不能同时兼顾到两个班,班级管理上的缺失,导致孩子们没有强烈的学习意识。 因为没有来得及看后面的部分,所以我就说说自己对于前面这小部分的感受,反观我自己我觉得我们真的幸运很多,有专门的老师专门的学校供我们学习,能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但是村小的孩子却只能待在乡下,对外面的世界完全不了解,会对摄影机好奇,甚至连国家主席都不知道,所以对于乡村教育这一方面,真的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现如今,其实国家对于教育这一块也在不断改革,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大力培养教师,相信在今后村小的孩子们都可以接受到系统的教育,走出大山深处,迎接精彩的未来。

 短评

五颗星。不是什么拍摄手法多高明,而是这样的电影太值得大家给予给予关注。盛产悲剧的China,遍地都是悲情的乡土,那里有2.5个亿的无奈和悲伤和0.58个亿的孤单和无助。芒果台煽情的节目里,电视观众活在一片自我感动里。

10分钟前
  • BruceH
  • 力荐

影片的社会意义大于文本价值,这个将近6000万的儿童群体非常需要关注。影片的最大问题在于先入为主和惯性提问,拍摄指向过于明确,不断重复一些话题,导致没有能够捕捉到更多生动的细节。

14分钟前
  • Clyde
  • 还行

张华在某城市重点小学上学,李萍在某私立小学读书,我在村小。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17分钟前
  • eval
  • 力荐

就像突然看到了童年的自己,好心酸,穷带来的生活不便,认知匮乏。知识是真的可以改变命运。但其实小时候不光是片子里面的艰辛,也有很多快乐幸福的时光,小时候跟村里的小孩一起上山爬树,下河抓蟹,还演戏来着,也是我时常想起来的情景。

22分钟前
  • 素履以往
  • 力荐

跟立人合作时候来我们学校放映的。虽然宣传效果不怎样,到场观看的大多是我们工作人员,但看完大家都被感动哭了。纪录片分了几年记录了湖南一个乡村小学里面的几个留守儿童的生活,这么没有介入的记录,镜头和话语都真诚的打动人心。

23分钟前
  • 斷了dê旋律
  • 推荐

看看我们的后浪,他们选择多吗?

24分钟前
  • 英恩
  • 力荐

我那一届的村小同学,好像没有上大学的,初中同学好像也就个把,我偶尔会觉得,我对他们负有某种责任。

28分钟前
  • 世紀開♡館
  • 力荐

面对如此粗砺而真实的影像作品,任何评论,都显得是一种轻浮的举动。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留守儿童和流动农民工问题,足以让人深刻反思效率优先原则下公平正义的严重被漠视。作者与其拍摄对象们同生活、共感受,虽然在“出得来”方面有一定欠缺,但这种知行合一地改善社会的态度,让人肃然起敬。

30分钟前
  • 江海一蓑翁
  • 推荐

父母和孩子隔着电脑哭,后面一排大学生志愿者姐姐跟着陪着哭,可是到底因为什么,制造出这样多的眼泪?昧着良心的人太多了。

34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这个学校就在我外公家隔壁的镇上。甚至这些学生有些都和我有或多或少的血缘关系,听到熟悉的口音真是莫明的心酸。我又想起当年我一个人搭车回老家的事情,那里有好山好水好人情,就是没有最基本的教育资源。外公从北京回乡之后做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也算改变了某些人的一辈子的命运,可是教育事业不应该让某一些人负责,谁甘愿一辈子做代课老师拿那点微薄的薪水呢?说白了,连养自己都不够。

35分钟前
  • 查尔顿五号
  • 力荐

贵在真实,也很残忍。拍摄周期很长,但是有些重复有点多,而且时间线过的太快,没什么连续性,觉得没有长时间的生活在一起。不过方式和切入点比较多样,湖南卫视那个校车旁白配的太恶心了

39分钟前
  • 🪨
  • 推荐

现如今留守儿童依然是常态,寄生城市的父母与留存家中的孩子永远存在一道沟壑,给予的爱太少,肩上担子又太重,父母对于很多留守儿童或许只是一个称谓而已,甚至脑海里早已浮现不出样貌。渐疏远的感情与老人的蒙昧让教育听起来像一句笑话,偶有善解人意的小孩其实也都心事重重。扶贫援建的工程更像是玩笑,新教学楼潦草完工在满是建筑废料的操场前剪彩,所有人面带伪善的自欺欺人,只有未处理的残砖烂瓦最真实,还有那志愿帮扶的大学生,纵使都是韭菜,也总有人愿意帮助种子破土而出。

41分钟前
  • 少年维持的烦恼
  • 力荐

影片中有一个问孩子们的片段:梦想是打工挣钱,中国国家主席是毛泽东,不知道中国的首都,不知道天安门, 不知道北京奥运会, 日本人全是坏人,经常杀人。

42分钟前
  • 管哩员
  • 力荐

留守儿童问题看到的是整个社会生态、经济结构的问题。中国人的底色教育,除了强权就是眼泪,除了威胁就是煽情,鲜见冷静的理性和平和的感性:“你要是不听话就……”“爸爸妈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

45分钟前
  • Trouble
  • 还行

我的昨天,他们的今天。而最悲哀莫过于我们所有人都知道他们大多数人的未来会是怎样。#中国现实的一种#

50分钟前
  • 路伽维加
  • 推荐

“首都是哪?”“不知道。”“奥运会在哪开的?”“不知道。”唉,鸟巢扒两块草皮的钱,都够给这些孩子建个新学校了。

55分钟前
  • 闲云
  • 力荐

时间的跨度一直是个直观简易又深刻动人的命题,做容易坚持难,每次看这种题材都会谴责一下自己的伪善,但是曾为留守儿童,还是能感同身受的。几段芒果台的插播简直让人白眼翻出天际。

58分钟前
  • 判官
  • 推荐

看完片子回来的路上,我总是不由得想起片中的小女孩蒋云洁。这个乖巧懂事的小女孩心里是不是藏了很多很多的秘密。

1小时前
  • 六边形纸篓
  • 力荐

导演很棒!小孩很棒!作为曾经的留守儿童,里面好几件事情都做过,比如“厚葬”死掉的动物(她埋的是小鸟,我埋的是小狗),在田里和大人割水稻,凌晨5点起床走远路上学。后面湖南卫视和爱心组织的“介入”看得我快吐了,如何对待他人的苦难这堂课,我们是不是应该都再学习一下?

1小时前
  • Hemann
  • 力荐

代课教师为转正而烦恼,村长为重建小学而烦恼,老人为小孩去镇上念书而烦恼,怎么说呢,说白了就是经济原因,贫穷落后,一代接着一代,死循环而无所改善。可是,这个问题真的解决不了吗,真的不能改善更多吗。

1小时前
  • 一口一个小饼干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