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梵高

记录片大陆2016

主演:赵小勇,Yongjiu Zhou,Yue

导演:余海波 Haibo Yu,余天琦 Kiki Tianqi Yu

播放地址

 剧照

中国梵高 剧照 NO.1中国梵高 剧照 NO.2中国梵高 剧照 NO.3中国梵高 剧照 NO.4中国梵高 剧照 NO.5中国梵高 剧照 NO.6中国梵高 剧照 NO.13中国梵高 剧照 NO.14中国梵高 剧照 NO.15中国梵高 剧照 NO.16中国梵高 剧照 NO.17中国梵高 剧照 NO.18中国梵高 剧照 NO.19中国梵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5:59

详细剧情

  《中国梵高》讲述世界最大的油画复制工厂 - 深圳大芬油画村的农民画工,在多年复制西方经典油画之后,如何面对现实、对面自我、道德、艺术追求的多重选择。 《中国梵高》记录了大芬画工转型的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难、挣扎,绝望与希望,个人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碰撞与妥协。大芬画工的转型同时映射了21世纪中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转型中的复杂与矛盾,也批判了当代主流艺术圈的排他性,和社会赋予艺术价值的荒诞性。

 长篇影评

 1 ) 就像有人说,当机器人有了思想,也很浪漫的(误

总觉得和其它评论里强调的东西有出入,所以自己试着想想。

以下都是可以切入此片的点,但是依然有种 #和我不是在看同一部电影的错觉#。

贸易,产业和中国制造 ?

认为导演顺着个人视角拍摄要比强调画室画匠流水线生活立意要高明得多,血汗工厂屡见不鲜,讲述底层打工族的生存状态的也不少,很难有新意,至于认为本篇有辱民族自尊心,反映粗俗的中国制造,纪录片立意不在此,观看者也该有点民族自信,贸易生态下游既定产业链里,自有小人物的生存空间,哪个国家都有。

艺术之于普通人的可触及性 ?

只要持之以恒,匠人也可以成为艺术家。虽然有部分人是心向艺术,但是大部人大概是混口饭吃,这和有对艺术有追求初衷的人很不一样,不能混为一谈。

嘲笑杨小勇?

大家嘲笑他? 我从观影的第一分钟开始,就没有动过嘲笑受访者的心思,任何一件事情,持之以恒地做二十年,都是值得我敬佩的,模仿红楼梦模仿20年,哪怕是混口饭吃,拿出来讲也没什么好丢脸的,有观影的人在嘲笑他???哪怕是暗搓搓地??真的吗??

最为打动我的点:

1) 艺术家与普通人的这种奇妙互动

就像某个评论里说的,日复一日临摹梵高画作的人,和在美术馆走马观花的欣赏的人,心态肯定不一样。

有妒恨,有好奇,也有得以窥见原作的超现实感。

可我们大概只有被艺术品营销,博物馆警戒,相机快门,乌泱泱人群的这些附带的观感裹挟的盲目崇拜。

毕竟,当初杨小勇他们那批画师,可是连梵高为何人都不知道啊。

所以,我不但没有嘲笑,反而觉得真羡慕啊。

可以在某个不知名的下午,在溽热昏暗的画室醒来,光着膀子,拿着油画刀,不清楚哪一笔的深浅,在前前后后对比了几次照片里的原作之后,意外地造访了梵高当年创作时的心境,这种神合,是他枯槁生活中少有的高光时刻,让普通人意外的遇见艺术,实属是艺术最好的观赏氛围了,不可多得。

之后,杨小勇有幸去了阿姆斯特丹,是本篇内容的升华。

我脑中蹦出一万个银翼杀手2049,法鲨2.0AI 觉醒的桥段,那种在已逝作者面前的虔诚,被原作临幸的茫然和恍惚,被自己作品真正价值惊到低头抽烟不语。

如果没有去阿姆斯特丹,可能以为自己的画进了画廊,之前关于任何贸易世界不公平的自我想象和安慰,似乎也不过如此,甚至更残酷了。商品只有贸易差,没有艺术价值。

如果没有去阿姆斯特丹,没有走入梵高的墓园,和他像个从未谋面的老友那样相谈,了却了心愿,那么自己的崇拜和敬仰在后半生也只能归于电脑订单里的那些价格数字。

但如果没有去阿姆斯特丹,说不定自己可以美滋滋安心做个画匠。

这时候,容我浪漫一下,我宁愿说,是神启让人觉醒,让人好奇,让人观看,让人痛苦,从此杨小勇有了艺术自觉,他不再甘于做别人,他想做个自己。

本也不过是个无名小卒,只怕是那得了白娘子画像的武媚娘,梦想自己能觅得艺术的真相,得到尊重和肯定,而不是资本主义贸易洪流的一个民工了。

不知道是艺术让人更痛苦,还是应该感谢艺术给了他一条活路,启了心智反而更加痛苦,更怕和自己的偶像有着同样的命运了。

但是,作为观众,是为他高兴的,这个思考和困顿本身就值得尊重,至少有艺术照耀到的地方,他的心灵还没有完全干涸。

当梦想照进现实,有了超越现实的哪怕一点点奢望,人的意志都会分崩离析。

会想,

梦的乐园是真实的,更是远大的。

当然,说得浅白一点,这些都只不过是艺术资本市场洪流的一场杨小勇和梵高的浪漫邂逅罢了。

 2 ) 是梵高成就了画 还是画成就了梵高

梵高死后十年才成名,至今他的画作每天都被成千上万的仿制,临摹。成百上千不成名的画家靠他吃饭。想必生前穷困潦倒的梵高也是难以想象。

真品只有一个,属于梵高的心境只有一个。哪怕你的笔触临摹再像也无济于事。

片中老赵临摹了梵高的画二十年,做出超过十万幅的商品画。被人问及是否有自己的画作,他也哑然无声。

梵高的生前要是没有一堆戏剧性故事,世人也无从得知有个迥异风格画家。顶多就是成为墙上装饰品拜访到客口中的风格画作,而不是如今每天游客接踵而至顶级艺术馆的墙壁上。

 3 ) 片中数字的推算

这是儿子力荐的一部纪录片,和儿子一起在B站上看的,不知道看的算不算是完整版。

片中的男主人公张小勇,天赋极高,初中一年级辍学,自学油画,临摹梵高,至少从我们这些外行人来看,已经是画得非常好了。影片结尾,他在家乡画的石板街道,算是他的原创作品,画得非常得好。

纪录片中有一些令人记忆深刻的片段,比如他想去欧洲,但是他老婆不想让他去,嫌飞机票贵;又比如他到了欧洲看到的街道说,和他想象中不一样,他想象中是高楼大厦;还有,他以为他的作品是在画廊里售卖,现实是在一个局促的纪念品小商店里和其他的纪念品一起售卖,他眼中满是失望和落寞;他在梵高的咖啡馆前作画,走在梵高曾走过的街道;他去梵高的墓地,敬上三支烟,也是颇有中国特色。我注意到的是梵高墓旁边是他的弟弟的墓,应该就是那个一直资助他画画的弟弟。

这也是一部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纪录片,儿子看了以后大受震撼,他从来没有意识到,有人能够过得这么局促又这么努力。我觉得他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在纪录片中出现了一些数字,我不由得开始推算,但被儿子打断了,他是文科的脑子,深深地沉浸在纪录片的情节和细节中,他觉得我的这种推送过程,影响了他欣赏影片的节奏。但是我觉得这些数字更能说明一些问题。

大芬村超过1万名画工,2015年大芬村的油画产业营业额超过6500万美元。所以每个画工的年产值为6500美元不到,相当于4.5万人民币不到,刨去固定开支如房租水电画笔颜料,平均一个画工的年收入可能在4万人民币不到。考虑到张小勇是工作室的老板,他一年的收入可能高一点,在6-8万左右,加上他的老婆,估计他家年收入在10-15万元之间。可以佐证这个推测的是,张肖勇和家人20年来临摹了超过10万幅梵高的画。这里所说的家人应该就是他本人、他弟弟、他老婆和他小舅子一共4个人。后面有一张客户订单,3万元700多张画,平均一张画是¥40,小的画可能20到30元,大的画可能有60到100元。他们家每人每年平均1000多幅画,考虑到现在更加熟练,每人现在每年1千5到2千幅画,相当于每人每年6到8万元。

当时来回欧洲的飞机票约为8千到1万2人民币,主要看订票和出行的时间差,如果在三个月以上的话,7-8千的飞机票能搞定,加上办理护照签证的费用,差不多在1万左右。纪录片中说欧洲的客户会包食宿,不知道他后来去各个景点的费用,是不是还需要自己出,或者纪录片拍摄饭会资助一些,否则的话,火车票门票住宿费餐费,加起来也不少。所以,也可以理解张小勇的老婆一直劝他不要出国。

在荷兰,他看到他的一幅大的梵高的画,开价是500欧元他很震惊,他说价格差了8倍,当时欧元的汇率应该是1:8,所以他卖给客户的价格应该是500元人民币左右。我想到以前我认识的一个开外贸公司的人。他说他九十年代外贸公司,把国外客户带到中国的厂家,双方语言不通,他来翻译,由他们外贸公司办理出口业务。厂商报价,他直接把人民币转换成美元,当时人民币兑美元是8:1,所以基本上他的外贸公司挣的钱就是出厂价的7倍。暴利啊!

纪录片取材很好,但是剪辑摄影都算不上上乘,如果换个资深的团队,可能会拍得更好。

 4 ) 画家还是工人

这张三十块人民币的画作,它到底算不算艺术品?就创作价值和社会价值来说,当然是零,但它仍然被挂在很多地方,被很多人浏览、欣赏,不能否认它仍然有着美学用途,所以它能不能算艺术品?还是只是一个廉价的工业制造品? 那这些光膀子汗流浃背的人,算不算艺术家?他们确实也在调和颜料,在分析光影,还是说,他们只能算是,工人? 艺术的门槛总是那么高那么高,高的难以企及,我望而却步。但我始终认为艺术最原始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内心,不管是政治、历史企图,还是追名逐利,这都是创作者的内心。所以它根本没有门槛,除非一个人浑浑噩噩,满脑子糨糊。 赵小勇以后会过得不错,好过那个郁郁而终的梵高。其实他去欧洲朝圣,触动他的并不仅仅是梵高真迹,还有差距悬殊的定价,他被迫开始思考市场,思考利益。他以前没见过,现在见到了。 小鱼在ktv里等待男友亲吻的那个眼神,晶晶亮,像一个甜蜜的漩涡,我盯着看了很久。她想碰一碰“艺术”这道高不可攀的大门,但她没有任何资本,现在的生活或许就已经很好了。好在男友和老师赵小勇没有丝毫犹豫,我想她已经听了太多泼冷水的话了,所以他俩果断的鼓励让她泪流满面。我希望她放手一搏,希望她可以继续琢磨人生的方向,而不是困在狭小的防盗窗里,做饭做菜,抹着颜料,满脸汗水。

所以艺术没有门槛,否则这些穷苦的年轻人无法受到感召——也许是生存的感召吧,其中有几分真心,这也说不准。

至于什么梵高不梵高的,他的困顿、豁然开朗、不世出的天赋,在这部片子里似乎并不重要,但那部《梵高传》表明,他为所有忙于奔命的人们带去了最深切的慰藉。

 5 ) 不是中国梵高 是中国赵小勇

在一篇推送里看了片段,结果失语,心跳了一个晚上,觉得非常非常苦涩。世界上肯定有千千万万个赵小勇。他真的成为了一个艺术家吗?这个问题的答案真的有所谓吗?

想到Simon Schama的power of art,这才是power of art。艺术除了展现事物的本质,还要震撼人的心。有多少人去阿姆斯特丹仿佛朝圣啊。最近一位衣食无忧的韩国朋友要去,问我那里还有什么好去处。那是赵小勇半生的梦想,对比起来真让人感慨万分。赵小勇见过梵高之后他又绝望又痛苦,画了二十年梵高不及博物馆作品的万分之一。他终于也明白了画匠和艺术家之间缺的是什么,然后,赵小勇才开始成为赵小勇。我们去看梵高的作品感触真的能有赵小勇深吗?即便了解了梵高的生平故事和他的痛苦,我们有经过二十年的日复一日的揣摩吗?我不知道为什么开始为自己的热情感到惭愧。

我疑惑了。艺术只能在殿堂中见到吗?只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有资格谈论它吗?比起辞藻虚浮、高谈阔论的人,身体力行者难道不更值得尊敬吗?他画乡下的泥土房子的时候,那些干柴、稻草、灰暗天空下的田野地,我就想起梵高艰辛异常的挣扎。也许他没有那样的天才和敏锐又准确的感受力,但他对艺术不是同样执着吗?不是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吗?

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初中写作文就引王尔德觉得很fancy,这句话后来见得太多都不以为然了,一点都不知道人间辛苦。我们当中是真的有人一直在抬头看着星星的!

 6 ) 一天10幅,画了20年,这个村子,有2万个“中国梵高”

中国有2.8亿农民工,占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

提起他们,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在工厂流水线辛苦劳作或是在建筑工地挥汗如雨的苦力。

然而在中国东南部的一个小村落里,还有一群拿着画笔谋生的农民工……

他们大都没有接受过正式的绘画训练,然而他们能熟练地临摹当下最流行的世界名画,这群人养活了这个世界最大的油画复制工厂——大芬村

他们生产了超过一百亿幅“世界名作”。鼎盛时,中国生产了欧美市场70%的油画,其中的80%来自大芬村。

那些挂在高档酒店大厅里的装饰名画,甚至荷兰梵高博物馆的纪念品商店里陈列的很多仿作,都出自这群中国的农民工之手。

纪录片《中国梵高》讲述的,就这是这群特殊民工的故事。

其实大芬村生产的主要是所谓”行画“,严格意义上说行画不算是艺术作品,只能算油画工艺品

上世纪八十年代,这类油画工艺品主要来自韩国和香港,当时那边的画师们月薪在20000元左右。之后不少画商被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他们开始在厦门、广州和深圳开厂授徒,用韩国同样的工价可以支付大约20名中国内地画师,油画行画就这样在中国兴起。

在大芬村,没有艺术创作,只有为了谋生不停重复的构图和色彩。

画工们画画、吃饭、睡觉,都挤在狭窄的画室中。

有时候订单量大,甚至要在一个月内完成几百张梵高的油画临摹作品。

画工们只得通宵作画。

有的画室形成了作画的流水线,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各自负责画一个局部,这样效率更高。

本片主角赵小勇作为这些人中最早一代的画工,如今在大芬村总算过上了比较稳定的生活。

1996年年底,原本在陶瓷厂打工的他来到了大芬村。

从未听说过“油画”的他,为了谋生开始临摹名画。

因为梵高的画最好卖,所以赵小勇一直专攻梵高,一画就是20年

“那几年,我几乎把梵高所有的作品都画过了。《鸢尾花》《向日葵》我都画了两万幅。直到现在,我画梵高的画从来不用草图,可以直接在画布上落笔。订单最多的时候,我一天差不多可以画10幅梵高的画。”

如今大芬村画梵高的赵小勇已小有名气。

但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根本不知道梵高是谁。

对于赵小勇来说,在大芬村画画虽然辛苦,但是没有工厂的剥削和压榨,也不用像建筑工人那样风吹日晒,已经是很好的工作了。 至于艺术,似乎离他很遥远。

然而在日复一日临摹梵高作品的工作中,他萌生了想要去梵高的故乡荷兰看一看的愿望。

他想亲眼看一看梵高原作。

可家人觉得去荷兰太贵,一直不赞成。

而周围那些临摹了多年梵高作品,却对梵高一无所知的画工们。在机械临摹的过程中,逐渐对这位举世闻名的画家产生了好奇。

他们在破旧狭窄的放映厅里观看关于梵高的电影,黑暗中,每个人的神情都很专注,眼里闪烁着光芒。

当梵高神智失常,开始伤害自己、毁坏作品时,大家都屏住呼吸。

“我得了病了,我画了这些画,大家都不认同。”

画工们喃喃重复电影中梵高的台词,也仿佛在说自己。

当梵高永远闭上眼时,很多画工们眼眶湿润了。

看完电影大家聚在一起吃饭喝酒时,一个名叫小鱼的姑娘终于绷不住情绪:“我不想有像梵高那样悲惨的结局。”她捂着嘴流下眼泪。

一次回乡探亲,赵小勇在镜头前也绷不住落泪。他哽咽地回忆从小家境贫寒,只读到初一就因为母亲付不起学费休学了。

来到大芬村,以临摹梵高的油画谋生。才使他看到了人生的一点希望。

终于在各方的帮助下,赵小勇踏上了荷兰的土地,也见到了跟他合作多年的荷兰画商。

他原以为他的画会被放在一个更像画廊的地方。却没想到只是街边卖纪念品的小店。这让他不免有些失望。

赵小勇站在荷兰街头,在自己临摹的梵高自画像旁边有些迷茫。

他转而来到梵高美术馆,驻足于一幅幅梵高真迹前,久久凝望不语。

当他走到临摹过无数遍的梵高自画像前,沉默许久的他自言自语地说:“颜色不一样”。

从美术馆出来,赵小勇蹲在路边很久。

“画了梵高作品二十年,比不上博物馆里面的一幅作品。”

他感到迷茫,回国后还要继续这种“无价值“的画画吗?

他开始思考起自己一直引以为傲的事业。自己忙忙碌碌20年只能算一个画工,不是画家,更谈不上艺术家。

第二天,他来到梵高墓祭拜。家境贫寒的他,因为临摹梵高的作品,如今过上了温饱的生活

我想这次祭拜不仅仅是对梵高艺术成就的尊重,背后更多了一份来自生活的感激。

他为梵高点了三支中国带去的烟。

当赵小勇来到他临摹了无数次的梵高风景画的实地,他忍不住大声呼喊着梵高的名字。回国后,他激动地跟其他画工描述梵高的故乡,真的有那么美!

在梵高美术馆的时候,保安得知他画了20年梵高的作品,赞叹之余问及他有没有自己的作品时,赵小勇懵了,这个问题悬在了他的心头。

有人总结说,这是一个画工从临摹到原创的精神觉醒的故事。

坚持几十年重复别人的作品,画得再像,始终不是自己的画。

画工和画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天壤之别。

回国后他决心开始创作自己的画。

回老家为老人画像,用画笔记录着童年走过的石板路。

也许他的画仍有着浓浓的”梵高风格“,但这是梵高式的,也是赵小勇式的艺术。他像梵高一样用朴实的画笔描绘身边的人和景。

“今年一年也好,明年一年也好,你创作一幅作品......你把你的思想放到这一幅作品里面就行了”,夜色下的街头,赵小勇鼓励画工朋友创作自己的作品。

一天,赵小勇梦到了梵高。

梦里,梵高问他:小勇,你现在画我的作品怎么样了?

赵小勇:我已经进入你的状态了。

从梵高的故乡回来后,再次面对画布的赵小勇仿佛悟到了些什么。

他说:我的生活就是我的艺术。

梵高爱画底层人民,在他生活的时代,大多数画家描绘的肖像大都是贵族。唯有梵高走进乡野,用画笔刻画一张张贫苦朴实的脸。从他的画中可以看出他内心对这些人有着深刻的怜悯之情

蒋勋曾说:梵高当年画矿工画农民,是一种救赎,他想救赎自己,而他拿起画笔的时候是在画他无法救赎的人。而我最感动的是,梵高在自己被人嫌弃无法救赎的时候,居然还有怜悯之心去同情他人。

吃土豆的人——梵高 1885

我想传达的观点是,借着一个油灯的光线,吃马铃薯的人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工作的手从盘子里抓起马铃薯, 他们诚实地自食其力。——梵高

一百多年前,梵高的画作无人问津,一生只卖出了一幅画,在贫穷和抑郁中死去。一百多年后,梵高的画作举世闻名,还养活了相隔万里外的,数以万计的画工。

如果梵高知道在百年后的中国南部,有一群出身贫苦的人因他的艺术获得温饱,一定也会感到欣慰。

这是一个关于画工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艺术的故事。

*本文作者:RAMA

< END >

 短评

比至爱梵高好看,比梵高博物馆好看。

6分钟前
  • 浴巾小狼
  • 力荐

感觉还是有画画的天赋,看着他落着泪说自己妈妈不让他读初中是多么伤心难过……

9分钟前
  • 风油精
  • 推荐

滤镜有点BBC那味儿。前半段有点“假”,画室冲突那段有点演。但是去荷兰那段很真实!中国梵高在纪念品店里表现出的失落很真实,在梵高坟头点烟也很真实。题材挺有意思。这题离我的生活挺近。我小学在画室学画时,就听说:“中国有一批农民只会临摹,不懂艺术。败坏了市场风气。” 可,说这些话的人不知道,那些“农民”的人生也是真实的。他们也有自己追逐的东西。临摹二十年的感情 也是真挚的。梦想本来就是痴缠与妄念,没必要分个三六九等。就算画了二十年 作品也还是纪念品商店里的小商品,但又怎样?

13分钟前
  • T.S.W
  • 推荐

勉强的三星,过于明显的引导和预设立场都有减分

14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典型中国奇观纪录片,看下来轻松不累。邵阳老家、深圳大芬、欧陆荷兰对比感受冲击强烈。山寨临摹梵高画作出口的画室老板,踏上了去荷兰膜拜梵高真迹的路程。导演黑手痕迹有点多,接连不断的激昂配乐尤其出戏,导致纪录片只能呈现先进模范、单一平板的追梦主人公形象——去荷兰前后反复提了五六次。

19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单一主人公的设置让纪录片叙事的完整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证,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取消了对大芬村这条巨大“中国制造”廉价艺术流水线的进一步深度探索。在近距离拍摄中捕捉因执着艺术而产生的动人瞬间,陋室和星空,生活和艺术两相碰撞产生的并不是火花,而是中西市场的落差与不得志的寡欢。

24分钟前
  • 鸡头井。
  • 还行

甜蜜的忧伤 依旧前途未卜去荷兰各种心塞 以为自己画放在画廊里结果是街边钥匙链一样当纪念品卖连个画框都不给 一幅画荷兰老板转手就卖出8倍多 在梵高咖啡馆门口写生被抱怨挡路 给梵高兄弟俩扫墓一人还敬了三颗烟淘气 酒桌上的妹子说着说着就哗哗哭看得好心疼

25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两星半,开始是广义的大芬村画工的生存状态,但是这个全貌没能延续和深入,毕竟以此映出中国复杂的雇佣关系与市场经济的残酷是更有趣的视点;可惜影片转而聚焦于画工头个人,进入他与精神偶像梵高的心灵沟通与自我升华了,立意一下就弱了。好在阿姆斯特丹的部分还是能够凸显“中国制造”的现实。

29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从画匠到画家,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个人和国家道路的机缘巧合。拍得最好的是毫不掩饰对物质利益的灼灼渴望。“不能让百年前梵高穷困潦倒的悲剧在现代重演”,这个拔高很有说服力。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家)早该亡了...

3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影片进行到35分钟的时候基本把主题讲完,人物挖掘的不深刻,对全片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主角的女儿,她坐在椅子上讲浑浑噩噩的生活的委屈,意识到了她自身对生活的一点疼痛知觉,而旁边的母亲无动于衷的刷手机。艺术家是具有敏锐的意识和对时代清晰把握的人群,主角画画身边的人和生活虽然是原创了,可依然不是艺术

37分钟前
  • 辛波卡
  • 还行

最残酷也最好的部分是赵小勇跨越资本维度,物理(剥削性画价)与精神(画不进画廊而在街边纪念品店)上的双重幻灭。这部跨国制作的电影似乎也无意于进一步挖掘全球化后权力结构下的真实,空留一个酸中带甜的新自由主义泡沫式的希望结局。

40分钟前
  • Methy
  • 还行

这片子讲全球化和剥削的一面跟跟《塑料王国》是配套的,说艺术与人生的一面跟《摇摇晃晃的人间》是一套的。拍得很赞,不知道为啥不在竞赛单元。

42分钟前
  • 陈凭轩
  • 推荐

部分摆拍和重复点题导致观感很差;主角是个生意人,不是个阿题斯特,谢谢。🙄

43分钟前
  • 振宇
  • 较差

他说画了一辈子梵高了,一定要去荷兰看一下他的原作。妻子劝:别去,现在别去。那句话是裹着“省钱”的一种保护,他的妻子了解自己的丈夫,拥有敏锐直觉和智慧:一个赝品画工(他不是什么画都画,而是只临摹梵高)的信仰可能在真正的作品前(他的神)会被击碎,这种震撼是毁灭性的,会让他击破一层层得意人生表象背后的失意片段,他会终于再次想起来自己不是艺术家。去荷兰这本来是一场逐梦之旅,而看到自己画的作品根本不是放在想象中的画廊,而是在狭小逼仄的纪念品商店,终究难掩失落。整部片子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们一干人去给梵高扫墓,那一段对话让人觉得既慰藉又孤独,正如梵高写给提奥的信: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 ,但是总有一个人 ,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火, 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

44分钟前
  • drunkenstain
  • 推荐

以纪录片的标准衡量拍得很烂。

48分钟前
  • 阿之
  • 较差

全球化影像时代成功学的自我寓言,批判之意被执拗的个体心灵成长削弱。细节如“签名““观影”等有动人之处,整体表白中国梦、主旋律式的中心思想却直白得尴尬。对image的生产与流动有多重呈现,绘画、摄影、电影之间的暧昧交互开启一些思辨的深意。关注此议题的看看Winnie Wong的书可能更多收获。

50分钟前
  • zang兮兮
  • 还行

看的是短的52分钟的电视版,但是一点不觉得荒诞,觉醒的过程很真实,看得出他心中的动容。但个人觉得大家把大芬村的花匠们想得太简单了,不是只有“一技之长好赚钱”的人,有不少真的是爱画画但是又需要吃饭的人生活在那里,由于教育或者自身接触的东西的问题,他们认为那是他们离画画离艺术最近的

52分钟前
  • 碧落亦然
  • 推荐

李鬼见李逵,管他什么大师,或者狗屁不是也好,活在这个世上没有放弃希望的灵魂,都拥有很强大的生命力。曾经问过自己,“抵达”对于自己意味着什么,看到画工来到阿姆斯特丹那一刻,被触动,为自己没有目标且不会拥有这样的时刻。导演的预设引导减分。最难忘的一幕是画工对着镜头哭诉自己只念到初一。

53分钟前
  • 推荐

有一些非常动人的时刻:关于在产业链流水线最底层的赝品创作者,却仰望着星空遥想着一位伟大画家的一生。

58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有一天,皮长出了思想,想去看看虚无缥缈的骨是什么样,皮去见了骨,还有比这更艺术的事情吗?

60分钟前
  • River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