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

爱情片西班牙2013

主演:奥拉·加里多,哈维尔·佩雷伊拉

导演:博尔哈·索莱尔,罗德里戈·索罗戈延

播放地址

 剧照

斯德哥尔摩 剧照 NO.1斯德哥尔摩 剧照 NO.2斯德哥尔摩 剧照 NO.3斯德哥尔摩 剧照 NO.4斯德哥尔摩 剧照 NO.5斯德哥尔摩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3-08-31 18:47

详细剧情

  一位小伙尝试在派对上得到遇见的漂亮女孩的芳心,经过一系列有趣又长久的对话,女孩不断拒绝,但小伙一直没有放弃。故事在两人的周旋与互动中慢慢展开…… 影片将感情关系的亲近与分离阶段通过两个寂寞角色在马德里的喧嚣中度过的深夜与上午简化为不足十二小时的两性权力角逐,用时间对称展开一夜情前后情绪截然不同的两段故事。

 长篇影评

 1 ) 那一晚,人质和劫匪干了个爽

现在,你是一名银行柜员。

你穿颜色寡淡的职业套装,戴像啤酒瓶底一样的厚眼镜片,一头金发,有儿有女,恰好中产。

你的丈夫不擅烹饪,他可以去百货商店为自己挑选领带,却不懂得如何在厨房收拾一条鱼。你只有前一晚将土豆煮好,把鲱鱼的骨头处理掉,下班后取一汤匙面粉放在盘子上,再撒一些盐和胡椒。

这一天,如果不出意外,你的生活应该就像我所说的这样按部就班。可是意外发生了。

有劫匪过来抢银行,朝着天花板开了无数枪,所有人抱头鼠窜。你蹲在柜子下面拉响了警报,却被他逮个正着,他绑了你当人质,还说要打爆你的脸。

我想请问,你会爱上他吗?

©️[斯德哥尔摩]是伊桑·霍克和劳米·拉佩斯主演的喜剧犯罪片,讲述人质在被劫持的过程中,对劫匪产生感情,不仅拒绝配合警方,还帮劫匪脱罪

有个叫比安卡·林德的女人会。

她是电影[斯德哥尔摩]里的银行柜员,爱上了伊桑·霍克扮演的劫匪,在长达130个小时的“人质生涯”里,她和他接吻、做■、喘息,像两条饥渴的鱼。

©️[斯德哥尔摩]上演了一场人质爱上劫匪的荒唐戏码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影片开场打出了一行字幕:BASED ON AN ABSURD BUT TRUE SRTORY。 ——基于荒唐但真实的事件改编。

01

斯德哥尔摩,瑞典首都及最大城市,由14座岛屿和一个半岛组成,被称作“北方威尼斯”。

这里四季分明,每到12月底的冬至,白天只有6小时。而到了6月底的夏至,白天会超过18个小时。

1973年,就是这样一个夏天,一位戴墨镜、穿皮衣、头顶假发的男人走进了一家信贷银行,二话没说,端起机关枪就冲着天花板扫射。 人们惊慌失措、抱头鼠窜,他却笑了两声,说,“The party has just begun(派对才刚刚开始)!

©️[斯德哥尔摩]开场抢银行的情节,基本还原了1973年那场绑架事件的开端

这个男人叫简-艾瑞克·奥尔森(Jan-Erik Olsson),32岁,来自瑞典南部的埃克比,有抢劫前科。

他劫持了三名银行职员作人质,并以此相要挟,向警方提出了三个条件:1,释放他正在服刑的狱友欧洛夫森,并把他带到银行大楼里来;2,提供300万克朗没有标记的现金;3,一辆跑路车。

©️简-艾瑞克·奥尔森和狱友欧洛夫森都是仪表堂堂的抢劫犯

条件和[斯德哥尔摩]里的有些出入,但影响不大。

©️[斯德哥尔摩],劫匪向银行行长提条件时,不忘关心人质

和影片一样的是,警方答应了奥尔森的全部条件。

但奥尔森坚持要带着人质一起坐车,以此确保自己能安全离开。不仅如此,连人质都似乎被洗脑了一般,在和瑞典总统的连线中大喊,“我再强调一遍,我想和劫匪一起坐车离开!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连瑞典总统都震惊不已,警方也更加不敢轻举妄动。

©️[斯德哥尔摩],女人质和总统连线通话

于是,劫匪在大楼内挟持人质,警方在大楼外严阵以待,双方开始了一场长达130小时的拉锯战。

©️银行大楼金库内的人质们

©️银行大楼外严阵以待的狙击手

这是瑞典有史以来面临的第一场人质危机。

不少电视媒体都以直播的形式报道了这起事件,涌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斯德哥尔摩]里也提到,“有热心市民为结束这场危机提出了很多建议,截至目前,当局已经接到了超过200个电话。”

其中还有一位记者,连线了被挟持的人质之一,问道,“和罪犯呆在一起是什么感觉?” 这位女人质不假思索地回答,“还不错。”

记者又问,“但是你信任他们吗?

女人质答,“至少比警察更值得信任。

瑞典人民再次被刷新了认知,他们惊愕地发现,这几名人质居然不肯跟警察合作,反而站在劫匪那边。

©️[斯德哥尔摩],女人质与记者通话

最终,警方选择朝银行大楼的通风口释放催泪弹,逼劫匪就范,效果极佳。

可人质却闷闷不乐,还在得救后对警方表现出明显的敌意。更出人意料的是,在走出银行大楼时,人质居然提出让劫匪先走,以免警察卸磨杀驴。

©️走出银行大楼的奥尔森(前排中间)和戴着防毒面具的警察们

这也就罢了,案子结束后,一名女人质竟不管不顾地爱上了劫匪奥尔森,并跑到监狱里与他私定终身,还四处筹钱,请律师过来帮他开脱罪责。另外一名女人质则一直在同两个劫匪交朋友。

©️在这起绑架劫持案件中,奥尔森一共挟持了4名人质,他们分别是Gunnel Birgitta Lundbald(左上)、Kristin Enmark(右上)、Elisabeth Oldgren(左下)和唯一一名男人质Sven Safstrom(右下)

这便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起源。

也称“人质综合征”,简单来说,就是受害人对施暴者产生好感,甚至反过来帮助施暴者的心理。

02

影史上的很多作品都有类似的情节设定,最早可追溯到1946年的[美女与野兽]

女主贝儿的父亲因偷摘了城堡里的玫瑰,被一只野兽囚禁。得知消息的贝儿赶到城堡,勇敢地向野兽要求,用自己替换父亲,作为人质。

©️1946年的[美女与野兽]

就这样,贝儿开始了和野兽的同居生活,并渐渐发现,野兽丑陋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温柔善良的心。

他虽然囚禁着贝儿,却愿意遣人为她梳妆打扮。在得知贝儿是个热爱阅读的女孩子以后,他大方推开书房的门,为她展示自己书架上直达天花板的藏书,还说这些都可以借给贝儿看。

天长日久,好吃好喝,贝儿渐渐敞开心扉,开始对野兽产生了好感,并最终发现自己爱上了野兽。

艾玛·沃森在2017年翻拍过这个故事,上映之后因这种“斯德哥尔摩”的设定颇受争议。但艾玛·沃森在采访时否认,说贝儿的思想是独立的,与野兽只是观点上的碰撞,不属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2017年的[美女与野兽]

这么说其实也不大准确。 杰弗逊大学“精神和行为医学”主治医生杨景端博士,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分析出了让人质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4个前提条件:

1,人质切实受到了绑匪的威胁;

在[美女与野兽]中,贝儿遭野兽囚禁,且这只野兽有着凶狠的外表,这些对贝儿来说都是威胁。

©️[美女与野兽]

包括前文说的[斯德哥尔摩],劫匪先是将银行柜员绑了起来,之后又恶狠狠地说“别耍花招,不然我打爆你的脸”,还在电话里怒吼总统:“我很暴力!”

这些威胁之语使得银行柜员一步步濒临崩溃,哭着对绑匪说:“拜托不要,求求你,我有孩子。”

©️[斯德哥尔摩]

2,人质能感到绑匪的善意和其略施小惠的举动;

70年代,定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一词的精神病学家弗兰克·欧什博格(Frank Ochberg)认为:

患有“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受害者除了被恐吓、饱受精神创伤、被低幼化,往往不可以说话、不可以进食、不能动,甚至连上厕所都要申请。

这种情况下,如果绑匪给人质投喂食物和水,或允许他们上厕所,人质会心怀感激。且这些行为与绑匪的身份反差越大,人质的感激之情会越强烈。 这种感情是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基础。

如[美女与野兽],野兽不仅把书借给贝儿看,还和她一起喝汤、跳舞、散步,甚至打雪仗。

[斯德哥尔摩]中,人质恰逢生理期,劫匪不仅帮她向警察索要卫生棉,还为她穿上防弹衣,甚至把仅有的食物也分了一半给她,可以说是呵护备至。

©️[斯德哥尔摩]

3,人质通常得不到外界的信息;

美国联邦调查局认为,产生斯德哥尔摩的重要条件,是人质与外界观点隔离,只有绑匪的单一看法。 [美女与野兽]和[斯德哥尔摩]皆不必赘述,前者囚于城堡,后者困在金库,均接收不到外界讯息。

4,让人质感到无路可逃。

极端环境下,人质一旦确信,自己的生命掌握在劫匪手中,而要在劫匪手中逃脱,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时人质的无助感就会骤增,并产生一种对此环境下的主导者——劫匪的认同。

[美女与野兽]中,贝儿试图逃跑,可周遭皆是狼群,举步维艰,幸得野兽搭救,才免于成为盘中餐。

[斯德哥尔摩]里,人质关心的不是自己能否逃脱,而是自己能否和劫匪一起逃脱。这种不恰当的期冀使得前路困难重重,在两次计划失败后,她陷入绝望。

©️[斯德哥尔默]

这种病征一旦产生,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对营救者的不信任。 仍然以[美女与野兽]为例,贝儿对着手拿火把、声称要惩治野兽的村民们大吼:他不是野兽! 至于[斯德哥尔摩],我前文有写,记者问人质“你信任他们吗”,人质答“比警察更值得信任”。 或许正是因为这桩发生在70年代的人质危机,使得这一时期涌出大量的“斯德哥尔摩电影”,比如[傻瓜大闹科学城][秃鹰72小时][热天午后]。 [傻瓜大闹科学城]由伍迪·艾伦自编自导自演,讲一个食品店老板意外遭到冷冻,并于200年后醒来,成为警察的头号通缉犯,不得已开始逃亡。 过程中,他乔装成机器人,潜入了女主家中,并绑架了女主,但二人却在日后相处中逐渐相爱。

©️[傻瓜大闹科学城]

[热天午后]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的是美国历史上一桩发生在盛夏的银行抢劫案。 阿尔·帕西诺饰演的劫匪先是对人质进行恐吓,要求他们服从命令,又发誓一定会保证人质的安全,还对他们有尿急和幽闭恐惧症表达了人文关怀。 果然,8小时后,抢劫案被实况转播,每个人都像拍电影一样开心,还有人出现了斯德哥尔摩征。

©️[热天午后]

80年代以后,则以[捆着我,绑着我][水牛城66][标心者][战略高手]在这方面最为典型。 前两者剧情非常类似,皆有个刚刚从某个牢笼中出来的男主,然后绑架了女主,并要求对方做自己的女友。结果在被绑架的日子里,感情分子慢慢发酵,女主竟真的对男主动了真心。

©️上图是[捆着我,绑着我],下图是[水牛城66]

[战略高手]则是一个江洋大盗因一次失手落下30年牢狱之灾,后决定越狱的故事。 乔治·克鲁尼扮演的大盗心有不甘,发誓绝不屈从命运,刚巧碰上一个眼光不佳、屡次栽在坏男人手里的女警探。于是他挟持了她,踏上了亡命之途。 谁知逃亡途中,两人对彼此产生了好感。被迫分离后,女主发誓,一定要亲手将爱人捉拿归案。

©️[战略高手]

李安的[卧虎藏龙]也存在明显的斯德哥尔摩情结。 罗小虎把玉娇龙绑架到荒无人烟的沙漠,在这种绝境之下,离了罗小虎,玉娇龙便无法存活。这就非常符合我前文说的4个前提条件中的1、3、4。 之后,两人在山洞里相会,罗小虎握着玉娇龙的脚,为她挑马蚤。这时,玉娇龙说,“把梳子还我。”罗小虎却说,“没有人可以命令我。”气急败坏的玉娇龙拿了小弩箭就往罗小虎胸口戳。 而罗小虎居然没有还手,也没有闪躲。

©️[卧虎藏龙]

如此种种,皆是再明显不过的示好行为,亦是玉娇龙此后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基石。

03

电影[斯德哥尔摩]开场对此症进行了粗略解释:

但犯罪心理学专家Nils Bejerot认为,这种例子见诸于各种不同的经验中,比如集中营里的囚犯、战俘,都有可能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且男女皆有,只不过女性的比例较男性偏高。 但是,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种情结呢?

端宏斌的《从进化心理学看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及SM》认为,这是女性的一种生存策略。

原始社会中的女人,如果缺乏男人的帮助,是极难生存下去的。那些不幸被充当奴隶的女性,最佳的选择就是热爱自己的主人,并为之生儿育女。即,将价值观彻底转换,也就是所谓的自我洗脑。

林奕含也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写道,房思琪被老师性侵后,想出的唯一解决之道是,“我要爱上他。你爱的人对你做什么都可以,不是吗?” 如同菲律宾和阿尔及利亚等国家至今仍保留的“嫁给强■犯”的法律,目的就是为了中和创伤。 同理,在被挟持为人质时,跟劫匪保持良好的关系,或许就是为了克服这件事带来的恐惧感和无力感,并从中获得些许掌控感,进而保住性命。 2017年,一项研究调查了在斯德哥尔摩强■急诊中心就诊的女性,结果显示,有70%的人在事发时处在因巨大恐惧而产生的短暂无意识的僵直状态。

这些女性并非逆来顺受,而是身体对威胁做出了正常的生理反应,以帮助她们捱过痛苦的时刻,但也会降低反抗的可能性。
©️在瑞典人质危机案中,有位女人质被解救出来后,问自己的心理医生,“我是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我不恨他们?”而直到今天,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也没能被《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收录,医学界也并不承认它是一种疾病

除此之外,在我看来,“体制化”也是一个原因。 如同[肖申克的救赎]里那句台词,“监狱是一个奇怪的地方,开始你憎恶它,后来慢慢习惯它,再后来,就变得离不开它了。” 电影里有一个人,“每小时过25分才去上厕所,如果我不那么做,那么我会再忍一小时。有一天我发现上厕所不需要报备了,反而我尿不出来了。

©️[肖申克的救赎]

也就是为什么人质在被解救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欢欣雀跃,反而闷闷不乐,甚至恐惧和崩溃。因为他们已经被驯服了,习惯了那段没有自由的生活。 我换一种更好理解的说法,这就好像是一份工作,做久了,思维就会渐渐固化,惰性也开始变大,形成一种自以为的舒适圈,变得很难适应新工作、新环境,并最终丧失跳槽能力。 这不是比喻,这就是斯德哥尔摩的表现之一。 非要用一段话概括的话,大概就像陈奕迅那首歌: 应该也不止一次幻想怎么逃亡/却未戒掉妥协的欲望/也许早已恋上/共绑匪苦海慈航/是盲目地伟大成狂/还是受害受用犯贱犯到被虐成狂/能为你忍受/然后当享受/那又何妨…… -

作者/六姨太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参考资料:

[1] Dwayne Fuselier, Placing the Stockholm Syndrome in Perspective,1999

[2] Graham DL, Rawlings EI, Hacker R.A scale for identifying "Stockholm syndrome" reactions in young dating women: factor structur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1995

[3] M. Namnyak, N. Tufton, Stockholm syndrome: psychiatric diagnosis or urban myth?,2007

[4]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真的存在吗,大象公会,2019.08.07

[5] Why most rape victims never acknowledge what happened?-Christine Ro,2018.11.06

[6] 从进化心理学看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及SM,端宏斌,2011

[7] Stockholm swooning: 22 films where women fall in love with theirkidnappers,John Semley、Zack Handlen、Steven Hyden、Vadim Rizov、Sean O’Neal、Phil Dyess-Nugent、David Sims、Marcus Gilmer、Tasha Robinson,2011.11.14

[8] 10 Movies That Give Us Hope For Stockholm Syndrome Romances,ZIMBIO

[9] The 15 Best Movies About Stockholm Syndrome,Patryk Kosenda,2017.06.20

[10] Movies with Stockholm Syndrome theme-IMDb,adilah47,2014.06.10

 2 ) 没有一个值得喜爱的人物,麻烦

整体印象是故事浅浅,急着说事儿,一次次直给心理转变动机,但并没有就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心理成因做深层次的挖掘和延伸,那么这部电影的意义就得打个问号。仅仅为了还原案情的话就不如看纪录片了。

而且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本身就是个很有争议的心理学问题,其症状界定以及道德层面的价值判断都很模糊。劫匪到底值不值得爱?人质到底是心理扭曲还是理应得到理解?对于这些问题,人们还不能形成共识,就算有共识,也倾向于否定。于是尴尬来了——影片里没有任何一个角色值得观众喜爱与认可。无论是劫匪、人质,还是警察、政客,在这部电影里都不可爱,都得被另眼相看。对于电影来说,这就很麻烦,片子丢了观众缘,相当于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更进一步,由于主题本身模糊,这部电影的观点也就跟着模糊起来。想表明什么态度呢?是同情?是批判?貌似都说不通。看来看去,还是感觉更像一次案件奇观的简单展示,观点不明。

 3 ) Just a love story

It was a love story I can tellsuperficially, or you canfind out how a group of hostages havegotten thestockholm syndrome, especially a female clerk of Kreditbank Bianca Lind, falling in love with a bank robber Lars Nystrom, even though every character inside this incidentwas insaneor rather childish. Concerning this first hostage crisis in Sweden in 1973, it seemed that the Prime Minister Olof Palme, the Chief of police Mattsson and their forces had finally gotten out of the trouble, but in a hilarious way, against this emotional, romantic, susceptible, whimsical, “Bob Dylan fans”. The two most dumbfounding scenes were, Bianca Lind taught his husband Christopher Lind how to make the fish for their two kids as her last words, and three hostages huddled together to cover Lars Nystrom when the policemen tried to rescue them and to arrest this American villain. As a matter of fact, Lars Nystrom never meant to hurt or kill anyone, just wanted to prove that he was not a priss, on the contrary, he had asked for the tampons for Klara Mardh and saved an old cardiopath’s life during the Helsinborg operation. The Nordic humor and style were findable along with the whole event.

 4 ) 这不是一种病态

斯德哥尔摩,或大或小,存在于生活、爱情、家庭、友谊…之中,这不是一种病态,更像是潜意识下的一种防御机制,存在于盲点象限中的条件反射。正常得就像被扇了一巴掌会疼。我们应该更注重的是,在了解与可以辨别这一现象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坚持自己的三观与思考,毕竟如果它是一种病,我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到来,但我们可以医治。

 5 ) 极端环境扭曲心理——《斯德哥尔摩》

极端环境扭曲心理——《斯德哥尔摩》

今天介绍美国电影《斯德哥尔摩》。

片名Stockholm (2018),别名盗亦有路(港)。

提到“斯德哥尔摩”,大家第一反映应该就是瑞典首都和第一大城市。当然还有斯德哥尔摩电影节和斯德哥尔摩场地音乐节,这些都是和“斯德哥尔摩”密不可分的标志性事物,但最为著名的应该就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了。

这个心理疾病的得名和发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起银行抢劫案密不可分。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Jan Erik Olsson和Clark Olofsson企图抢劫斯德哥尔摩市最大的银行,抢劫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作为人质。

劫匪与警察对峙了130小时后放弃投降。可是蹊跷的是事件发生几个月后,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表示出对劫匪的同情,甚至拒绝出庭指控劫匪,还为劫匪筹措法律辩护资金。

有趣的是,四名人质表示不恨劫匪,反而对营救他们的警察保持敌意,甚至其中一名女职员爱上劫匪Olo fsson,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

这个蹊跷的事情引起了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的兴趣,他们开展研究后发现,这种心理现象并不是个例,而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心理反应。随着研究深入,学者们也就将其称之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本片还原了这起银行劫案中的人们心理变化过程,让观众们进一步了解这个大名鼎鼎的心理反应的“成名之路”。

研究表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发生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完全控制受害者的行动自由、切断受害者与外界的信息沟通、让受害者确信自己掌握了生杀大权、偶尔对受害者施以小恩小惠。

抢劫银行的两个劫匪或许并不是心理战大师,只是碰巧同时满足了这四点要求,于是四名人质便成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患者,对劫匪产生了令人无法理解的感情。

对于个体来说,受害者遇到施害者时,因实力悬殊,生命权完全被对方掌控。

受害者的一举一动完全被施害者,时间久了,保障生存的最基本事物都会被认为是施害者的施舍。而受害者则会慢慢对施害者感恩戴德,甚至觉得施害者时宽容怜悯的大善人,逐渐转变为维护施害者,觉得只有施害者安全才有自己的安全。

受害者无助地屈服于暴虐时,也就是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时候。

对于极端个体来说,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证明了人是可以被驯养的。

如果将视角放大,对于一个群体、一个阶层,同样适用,个体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就上升为权术。

如果再将视角变化一下,不同种族之间的驯养似乎也可以用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来描述,驯服野马、猎鹰等过程似乎都以摧毁猎物心理为最终目标。

想了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人不妨看看本片。影片拍摄了1973年银行劫案的发展过程,重点就是人物角色的心理变化过程。

人质们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恐惧、害怕、同情、帮助四个过程。

他们一开始对突如其来的银行劫案感到恐惧,意外突然发生在自己身上,大家都很惊慌失措;随后他们看到了劫匪的凶悍,身处毫无安全感的环境之中,内心十分害怕;紧接着在劫匪展露真性情后,人质们觉得劫匪并不是那么穷凶极恶,劫匪甚至为人质争取生存舞姿,甚至还有交朋友的可能,人质内心开始慢慢同情劫匪;在劫匪有意无意的小恩小惠下,人质们开始自发地帮助劫匪,比如帮助逃跑、对抗警察等。

其实想破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也不难,只要不怕死就行了。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何况是纸老虎犯罪分子呢。

想要不患病的死去,还是患病后的活着,这似乎成了问题。

极端环境扭曲心理,

毕竟好死不如赖活。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6 ) 斯德哥尔摩

2020-8-14 小米盒子

197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 美国人卡杰汉森戴假发穿皮衣来到瑞典最大的银行 在柜台上放了收音机和绳子 汉森让所有顾客都出去 让女职员碧安卡林德打电话给马特森警长 电视台记者说这是瑞典第一次发生人质绑架案 一警察持枪进入银行被汉森一枪打掉手枪 警长前来 汉森放了警察 汉森让警长放了在监狱里的古纳索伦森

警长把索伦森带来 索伦森也是银行劫匪与汉森是好友 警方误认为二人都是一起银行的抢劫犯其实汉森是另一起案件嫌疑人 汉森的名字其实不是真的 汉森曾经抢劫一老头老太太家 老头心脏病发汉森喂他吃药

汉森让警方提供野马车 美金 食物 啤酒 万宝路 林德的老公艾洛夫前来 林德告诉他怎么给儿女做饭 汉森接通首相的电话 首相不同意人质跟他们一起走 汉森威胁数到十杀人质首相不为所动 汉森也没有杀人质 索伦森去关监控又发现躲起来的男职员 人质只有林德和一男一女两名职员

晚上罪犯和人质都去金库睡觉 两名罪犯唱歌 汉森带林德去给她老公通了电话 记者给林德打电话 林德说不相信警方和首相 首相接通电话告诉林德不会向罪犯妥协

汉森单独找林德告诉林德让她穿上防弹衣假装杀她 然后罪犯带人质走 林德可以被警方接走皆大欢喜

汉森带林德带警方面前 警长知道了汉森真正身份说他软弱不会开枪 汉森大怒开枪 警方与汉森枪战 汉森将林德拖走 汉森以为真杀了林德 林德苏醒

警方从通风口放下麦克风 罪犯与人质假装聊天 林德需要止疼药和冰块 警长独自送来食物 警长把索伦森叫出去 索伦森与警方之前谈了条件但是当时罗伦森不知道是汉森 警长趁机把金库大门锁上 罪犯发现警长只送来冰块

警长让警方包围金库 楼上钻天花板 汉森扔手雷到通风口 天花板被打通 汉森冲上开枪打伤一名警员 汉森与索伦森吵起来拔枪指向对方 汉森放下枪与他打起来 林德举枪 汉森让她开枪打死自己就能回家了 林德没有开枪 汉森与林德聊天

警长下令扔下催泪弹 催泪弹可以使人变傻 汉森很害怕 警长知道汉森不会再杀人不妥协 林德出主意把人质吊起来 警长不信把摄像机放起来 林德假死躺在地上 警长放弃扔催泪弹让警员把大门打开 罪犯人质穿上防弹衣 警长告诉索伦森协议作废现在开始他也是罪犯

罪犯带人质上车 警长发现汉森没有拿走收音机于是放瓦斯到金库 林德受不了咳嗽动了 车胎被警员打破 警方让罪犯退回到银行 警长让汉森拿出金库钥匙抬出林德尸体 罪犯与人质退回金库 警长下令放瓦斯 索伦斯威胁杀林德 汉森开枪打死罗伦斯投降

三名人质护送汉森出金库 汉森被抓 汉森进监狱 林德去看望他 接待室跟公寓似的 汉森说出狱后会离开瑞典

 短评

看过《斯德哥尔摩》 我的评分:★★★★ 分数低在于跑题严重,如果就是个单纯解救人质,却无意中两情相悦的闹剧,虽然有点套路,但还蛮具观赏性。问题就在于片名叫“斯德哥尔摩”,却几乎看不到人质的心理变化,整个对峙过程人质绑匪一家亲,其乐融融,甚至后半部演成了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完全没展现出斯氏综合症患者的心路历程,全片被男女主神经兮兮的演成了披着斯氏外衣的惊悚言情剧。斯氏综合症应该是单方面的,绑匪越强势逼人,人质越“犯贱”,而不是小小空间里彼此情愫暗生.....好吗?

8分钟前
  • DuoDuo🐿️
  • 力荐

伊森霍克的绑匪…奶凶傻萌…再往喜剧里拍一点可以叫笨贼x人质,夺爱72小时hhhh

12分钟前
  • ANNA
  • 还行

based on an absurd but true story...太好笑了吧!斯德哥尔摩综合症遇到伊桑霍克就情有可原了,帅又温柔的劫匪

13分钟前
  • 非编码Postdoc
  • 推荐

整体而言不太有说服力,结局又尤显仓促草率。

17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温柔的劫匪

18分钟前
  • 憨大仁
  • 推荐

确实有点像《热天午后》。不过后面崩了,收尾好像急着去上厕所爱咋咋地吧= = mimi难得温柔~

22分钟前
  • JulianaFrink
  • 还行

没别的,我准备好了,伊桑快来绑架我!!!!!!!

24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还行

很有喜感!

29分钟前
  • Columbium
  • 推荐

機上電影系列6完全是衝著伊桑霍克及勞拉才看《斯德哥爾摩》。我原本以為故事會放在研究「斯德哥爾摩症侯群」的心理層面上,沒想到大篇幅放在男主與女主,強盗與人質的事件場景建構,對於二位主角內心的轉折,以及受害者對加害者產生同情甚至愛戀的過程,著墨的很少,甚至沒有說服力。今天看的二部電影,都好悲催哦。回到上海我只好多睡幾天補回來

31分钟前
  • anne 小兔子🐰
  • 还行

Absurd but True

33分钟前
  • feelzero
  • 还行

算是解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么蠢的事为什么能在斯德哥尔摩发生,但是剧情本身也很蠢。

35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还行

这把抢劫当过家家。嬉笑间警察就破案了

37分钟前
  • 邻舍的老花猫
  • 还行

作为一个真实案例而引发的社会学讨论 斯德哥尔摩症后群对罪犯的感情变化是很难通过结果性导向推论的 理论上与解救者的敌对状态与其本身的行为没有直接关系 本片细节处理上过于主观 角色之间的化学反应也比较单薄

42分钟前
  • 快乐时代
  • 还行

整部影片其实是站在当事人视角上,推翻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假说,因为相比有人情味的劫匪,手握权柄的人似乎更像凶犯

47分钟前
  • 能猫桑
  • 推荐

还不错,表演和角色救场。

48分钟前
  • RioLiv
  • 还行

好吧,真没想到这是部搞笑片…观感整体还行局部有点让人头疼,算是逗趣稍微还是有点小尴尬,多亏了Ethan Hawke还是带起了很大的节奏的。

49分钟前
  • 逢澶Ty
  • 还行

在印度回中国的飞机上观看。根据73年“银行劫案”之抢匪控制人质与警察对峙130小时的真实事件加工拍摄,试图再现后来被心理学家们称为“斯德哥尔摩症”的奇特社会现象。生活本身的复杂使故事很好看,加上导演对时代感、人物展示及节奏控制的得体,使影片即有观赏性,又有引人思索的文化启示性。可看。

53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还以为在电影院观看彻底没戏了,结果前几天惊喜地发现PE在今天排了早场!ToT 有情有义的银行劫匪,一场闹剧,“based on an absurd but true story"笑死。纵观情节波澜不惊,Bob Dylan悠扬隽永的老民谣唱主角。换作是我也会得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和Ethan Hawke发生点性关系啊!>ω<Ethan饰演的劫匪疯癫又躁狂,有头发的马强则显得更为年轻焕发,真的好喜欢Noomi Rapace大姐姐!!!终于又能听到Ethan叔和马强叔唱歌了!(Ethan在和导演合作的上一部片里就开嗓了,马强则是在前年的《王牌特工2》)

56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推荐

慈爱母性的泛滥?

1小时前
  • babudo
  • 推荐

就不评价斯德哥尔摩群候症的事了,这片里的警察还是挺离谱的,总是在赌劫匪的同情心。。。。

1小时前
  • 豆友225657440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