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2019

记录片大陆2019

主演:内详

导演:张建珍

 剧照

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1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2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3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4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5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6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13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14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15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16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17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18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19中国医生2019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22 16:38

详细剧情

  《中国医生》是国内首部以医护群体为主角的大型医疗纪录片。纪录片将镜头对准全国各地六家大型三甲医院,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科室及医护人员,聚焦普通人与医院最常发生交集的场景,通过跟踪拍摄一个个有温情、有责任、有矛盾、也有希望的医患故事,多视角呈现了医生这一职业的不同面向,解读医疗系统在国民生命进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真实地展示中国医生们救死扶伤道路上的悲欢离合。

 长篇影评

 1 ) 为什么不如《人间世》?——《中国医生》的四大硬伤

1.所有人的脸都太白皙水嫩了。不如实反映事实而肆意让人“变美”会遮饰纪录片的氛围,这是记录片的大忌。

2.故事拍得太浅、太快了。这个错误各集犯的程度不一样,有几集实在是不堪看。停留在不看此片就知道的普通的看病就医,没有深入进去,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涉及生与死等等问题的人生哲学。

3.故事展现得不全,也是拍记录片的大忌,跟《舌尖上的中国3》犯一个错误。观众不是要看如何做饭,而是要看食物背后的中国人的生活;观众不是要看就医流程,而是要看每个家庭背后的苦辣酸甜的故事。这一部分草草带过实在是很遗憾的。

4.刻意煽情,制造情节。注意!注意!注意!这是记录片,不是情景剧。纪录片拍的是最真的东西,最真的东西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拍得真不真,观众很容易判断。有一集中,医生祭扫老同学的坟墓。这个镜头像是情景剧里的画面。拍摄团队加以过多干涉实在不妥。

 2 ) 第四集的感想和交流会的一些记录

机缘之下,和大学部门的朋友们一起看了这部纪录片的第四集,见到了做分镜导演的学长。

说实话疫情期间关于医生的题材也看得很多了,这集纪录片我思考的更多的是关于生与死的问题。

有人说在濒死的时候会看到家人,有人说会看到光看到上帝,有人说什么也没有,人没了就没了。安晶娜各项身体指标起起伏伏,我真的难以想象生死边缘来回拉拽有多难受。正如她自己所说的,“后来我才知道只是过了18天,而不是18年。”ECMO对我来说原本只是个名词,但是纪录片那些过于直观的管子、血、剪刀,简直大震撼。看到她拔管子那里,我开始是觉得“医生护士脾气也太好了要是我会被气死”,后来她说“出现了幻觉,以为家人都不要自己了”我才理解了她为什么不想活,因为太痛了,身体痛心里也痛啊。

正月初六,安晶娜的母亲因新冠肺炎去世,死在她怀里,急诊室的楼道里,她也在陪护过程中被感染。她说要是华西医生早点到就好了。唉。她在镜头前说,我出院就想回家,我回家你们(华西医院医疗队)就能回家了吧。还是好感动啊。

学长他还特意强调了这部片子的互动性和趣味的问题,用细节展现感动,学习和课外活动平衡的问题(啊与影评无关,碎碎念记录一下吧)。乐观去面对,开心过每一天,找到人生能执着的事情。(这句话对现在的我也太有用了吧)

 3 ) 记录 2020.2.13~2.18

《中国医生》第一集读后感

给我影响最深的就是朱医生带领他的团队参加国际交流大会的这个片段,朱医生说中国老百姓认为找到医生,患者一家就会获益了,但其实病人获益最主要的是科技,只有当他们把医生的业务、科技做好,就不容易和患者发生矛盾了。在此之前,我理解的医患矛盾就是医生和病患家属之间的沟通出现问题,但这个片段中提到的科技才是让病人获益,就让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中国古代开始,病人生病找医生救治就是一种传统,以前的医疗水平不发达,只有医生才能治病救人,所以病患只能选择信任和依赖医生。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中国科技日益发达,中国的医疗科技水平也随之提高,各种高精尖的医疗设备对病人的诊断,逐渐代替医生对病人的望闻问切,在这一点上就有可能产生医患矛盾。现在医生给病人看病会让病人去各种机器做检查,作为医生自然是知道通过先进的医疗设备能够更加准确有效的判断病人的情况,但从病人和家属的角度来看,如果人们对中国现在医疗水平和医疗设备没有足够的认识,就有可能会质疑、不信任医生的行为、知识技能以及其他方面,逐渐对医生以及医院产生负面影响。所以,要增强医生的职业素养和医德,培养我国的医疗队伍,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除此之外还要对我国医疗水平进行普及和传播,让人们对中国的医疗有一个新的认识,让人们相信科技相信医生,就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我国的医患矛盾。

《中国医生》第二集读后感

作为医疗方,医生拼尽全力想要治好每一个患者这是无容置疑的,但医生们最遗憾的就是明明有希望治好患者,但是出于种种原因,最后没有机会对患者进行救治。对比这集纪录片中的两个案例,令人难过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救治是拼尽全力,孩子对父母却是走一步看一步。我们清楚的是不管作为病患家属还是医生都希望能让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然后康复出院,但是高昂的手术费用以及后续治疗的费用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能够承担的起的。两对家庭面对同样的情况,一对父母大面积烧伤,哪怕医生说治愈的可能性很高,但面对高额手术费,子女最终选择中断治疗强行出院;同样的一个家庭,女儿胃癌晚期,病情不断恶化,为人父母砸锅卖铁都要治好自己的孩子。之前没有了解过医生针对病人进行治疗需要经过很多流程,不仅要及时与患者和家属沟通、讨论治疗的的一些问题,同时还要与院方同其他科室会谈商谈出使患者受益面最大的最佳方案,医院也有对贫困家庭进行的援助活动,各科室医生也会替自己的病人努力争取医院的救助金,帮助患者家属减轻负担。但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很无力就是没钱治病,医病医人医心,很多时候不是医生治病的医术遇到瓶颈,而是病患家属的人心遇到了瓶颈,如果说每个家庭都能负担得起医药费,也就不存在人性的考验了。

《中国医生》第三集读后感

提起医生和患者的关系,我想到的更多的是医患矛盾,新闻上频频曝光的一系列医闹事件,看到患者家属对医生护士大打出手的时候就让我又震惊又心寒,但是今天看到在儿科诊室发生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医患关系的另一面,就是和谐和温暖,医生和患者家属可以做孩子的共同父母,也可以和患者家属成为好朋友。我相信包括医生在内,所有人的内心都是善良的,像那对淳朴善良的农村夫妻,在看到因为先天性唇腭裂就被抛弃的孩子的时候,会毅然决然的选择收养回家并且带去大城市去看病。看到有条弹幕说,这个唇腭裂的孩子就是被上天眷顾的孩子,被自己亲生父母抛弃挺好,至少他现在遇到了一对善良温暖的父母,对孩子来说是幸运的。是啊,对孩子来说,遇到这样一对好父母是幸运的,遇到一个妙手仁心的好医生也是幸运的,遇到一群愿意献出爱心的社会人士更是幸运的。至少在中国社会是这样,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核心,看到纪录片里的两个极端,有孩子生来有缺陷,父母带去医院找医生做手术,这对孩子和父母来说就意味着希望。一些因为先天疾病被父母狠心的孩子,似乎就不配生存下去,更别提会拥有美好未来,哪怕他们曾经拥有过这个机会。父母十月怀胎让一个孩子来到人世间,却不让他看到美好的世界,这对孩子来说这未免也太过于残忍,这对父母来说也是一种遗憾,无论如何,作为父母不能放弃自己的孩子,有困难可以寻求社会的帮助,有问题也不要丧失信心和希望,请相信中国的医疗水平和医生。

《中国医生》第四集读后感

在过去,像血液病这种疑难杂症在还没有得到攻克的阶段,病人一旦患上这种疾病就意味着被宣判了死亡,但是现在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生团队数年的研究和坚守,给这种高死亡率疾病的患者带去了生存的希望。记得说过的一句话就是,治病就是需要医生、病人和患者高度配合的一个过程。对医生们来说,成功治好一个病人带给她们的成就感与喜悦不亚于病人家属,没有成功救治的挫败和自责也日积月累的打压着医生们的这份信心与坚守。现在医患矛盾中有一点就是病患及家属指责医生太冷漠,但他们不是冷漠而是冷静,医院真的是见证人世最多不幸的地方,医生们每天要面对无数的生老病死,他们不得不学会坦然面对生死,保持冷静和理智才是对自己、对病人和家属的负责。医生不是神,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只不过他们在从事着不平凡的工作,日复一日的在与死神搏斗而已。在2000年,我有一个表哥因为白血病离开了世界,听大人们回忆说他们带着哥哥去了北上广所有的大医院,可最后还能没能把他治好了带回来。就像孙主任提到她的同学,她没能在十年前救活她的朋友,可如果在十年后说不定会有希望,孙医生的朋友还有我的哥哥说不定就能够活下去了。对于医生来说他们每天都在面临各种遗憾,他们能做的不过是将遗憾转化为动力努力攻克难关,让更多的患者的痊愈,给更多家庭带去希望。

《中国医生》第五集读后感

看完这集纪录片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病人的积极乐观和医护人员的耐心陪伴是密不可分的,病人和医护人员之间可以像朋友一样交流与鼓励,也可以像家人一样关心和照顾。查出患有尿毒症这样疾病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个沉痛的打击,对患者本身更是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折磨。对患者来说,患上慢性疾病需要在医院接受长期的治疗就意味着他们与医院在无形中建立了契约关系,他们需要定期去医院检查和治疗,遵从医嘱的同时积极配合治疗,才能让自己的病情得到控制,让自己的生命得到延长。医院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医护人员就是他们的家人朋友,虽然医生护士会给病人和家属提出严格的要求,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病人好。此次之外,医护人员给予患者更多的是人文关怀,或许医护人员和家属不能体会到疾病带给患者的疼痛,但是他们用陪伴和关怀来告诉患者,“即使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我们也与你们一同存在”。有目共睹,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在努力为患者提供温暖、欢乐的氛围,能够让每一个患者找到归属感,希望患者在医护人员、家属和病友的陪伴下,积极接受治疗,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生活充满热情,早日战胜病魔。

《中国医生》第六集读后感

医生和我们一样的都是普通人,却用他们的付出与努力为我们筑起远离死亡的屏障,当医生们每一次将病危患者从死亡的边界拯救回来,对于患者和医生来说他们就是同一战壕的的战友,他们共同度过生死的难关,共同承担着风险。对于那些被成功抢救过来的濒危患者来说,医生就像母亲一样赋予了他们第二次的生命,就像虞医生和沙媛这对医生和病人一样,只要虞医生在沙媛身边一直陪着她,她就什么都不会害怕,因为医生会带给病人足够的踏实和安心,病人的坚强乐观和对医生的信任也在默默的感染着医生,才能让很多的医生和病人在康复出院后还能建立友谊、保持联系,这就是属于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羁绊。作为医护人员,他们在尽职尽责的治病救人、服务患者,他们治疗病人的身体的同时也在照顾着病人的心理,尽可能的给予了病人更多的关怀、鼓励和开导,就是希望能和病人拉近距离,建立良好的关系。病人的信任就是对医生的责任,无论病人对医生的态度如何都不会影响医生对患者的救治,因为治病救人就是每一个医生的责任,可如果医生得到了病人的信任,对于医生来讲就会更加欣慰、并且充满信心。

《中国医生》第七集读后感

以前每次去医院都会跟医生打交道,但是我们却很少有机会停下来去了解医生,印象中的医生都是冷静、理性的,甚至有点无情和残酷的,但现在发现医生的冷静背后也有着太多的无可奈何。急症室算是医院里最忙最乱的一个科室了,也是出现突发情况最多的一个科室,急症室医生们在冷静处理突发情况之余,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不厌其烦的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急症室就是一个在生死之间徘徊的过渡带,这里的医生护士每天都要面临着死亡,或许正是因为他们见多了生死才能在这种非常时刻下还能保持着冷静和理性。不难想象的是当患者家属把命悬一线的病人送到急症室的时候,所有人的心情都会被病人的情况牵动着,整个急症室也不乏充斥着紧张、焦虑和不安的氛围,能理解病患家属因为担心病人的焦急不安,可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医生冷静背后的情绪。在亲人命悬一线的时刻,当医生把亲人生死的选择权交到我们的手中的时候,我们难免会不知所措,医生可以理解病患家属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迟迟不敢做出选择,可同时家属也要明白医生不能替自己做选择,更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卸到医生身上。要学会将心比心,医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出正确判断,站在病患和家属的角度提出建议,医生能做的就是将实际情况以及所有的可能性都告诉家属,而真正做出选择并且承担风险的只能是患者家属他们自己。

 4 ) 你到底有多勇敢

你到底有多勇敢

面對家庭和工作

我們可能害怕做很多事

但當心中有了正確的方向

我們可以變得更加堅強

想要得到人生的幸福

就要讓自己先充滿愛與智慧

生活中不僅僅自己要做得好

還要去幫助家人和朋友

你到底有多勇敢

也許你自己都不曾留意

只是在每一次困難面前

你都能冷静前行

你到底有多勇敢

只有回想走过的岁月时

才发现竟然走出了不同的自己

心中不变的

还是你最初的梦想

每一次留下的泪

都是生命前行的印记

灯火阑珊处

负重前行的人

依然以性命相托

你到底有多勇敢

中国医生

中国的医生

 5 ) 豆瓣9.3,这新出的国产良心片,最该刷爆朋友圈

今天是在家自行封闭的第N天。 不能上学,不能上班,更不允许外出聚会…… 而就当我们断绝了一切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时,有一群人,却不顾自己的安危,为了我们的生命安全而时刻奔波着。 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

中国医生

导演: 张建珍 首播: 2019-05-27(中国大陆) 集数: 9 单集片长: 45分钟

这是国内首部以医护群体为主角的大型医疗纪录片。 豆瓣9.3,超过70%的观众给出了五星好评。

纪录片将镜头对准了不同医院、不同科室、不同年龄阶层的医生们,聚焦在医院这样一个充满悲欢离合的场景中。 医生的天职,无非是治病救人。 他们的工作很复杂,极具专业特质,要通过长期的学习、研究、考核,才有资格走上这样一个特殊的岗位。

但他们的工作也极其单一、枯燥。 他们的日子,便是一场手术,接着又一场手术。

刚做完一台人工耳蜗移植手术的孙敬武医生,与家属简介扼要地说明手术情况后,甚至连一口水都没有喝,就紧急投入到了下一台手术中。

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主任王东进,每天都要轮着上好几台手术,经常上十几个小时的班。 早上8点上班,三台手术下来,已经凌晨一点。

为了保证手术顺利进行,身体已经极度透支的王东进医生向医院申请了按摩椅放在休息室里。 他曾经因为严重的颈椎病,戴着颈托上台做手术。

由于长久站立,王医生还要时刻穿着弹力袜,缓解小腿静脉曲张带来的疼痛。

“腿不行了,腰不行了,颈椎不行了,所以要残疾了。” 躺在按摩椅上的他,笑着说道。

河南省人民医院脑卒中中心副主任朱良付,每天都奔波在急诊与手术室之间。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一旦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病人将危在旦夕。 朱良付医生的工作,便是不断与时间赛跑。

为此,他专门开通并组建了省人民医院的绿色通道,一天24小时待命。 他的手术时常做到凌晨十二点,还有16台造影,通宵工作对他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饭。

疲劳过度的朱医生时常产生担忧,“我就担心有时候我会突然死掉”。 “但是我不能死。”

朱良付知道,自己对于家庭的亏欠,早已多到无法弥补。 稍有休憩,他便会骑着电动车回家,和家人短暂地见一面。 饭没吃完,接到医院的紧急电话,他又会第一时间和家人告别,急匆匆地跑回医院。

“就我家庭的责任,都没有尽到,我自己的医疗责任也没有尽到。” 支撑着朱良付的,是他身为医者的信念与坚持。

而对于南京鼓楼医院烧伤科的年轻医生徐晔来说,他所坚守的信念,却偶有被打破的迹象。 烧伤科的医生,大都需要具备极其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徐晔所负责的一对重度烧伤的夫妇,就面临着是否要继续坚持治疗的选择。

全身95%的烧伤,如果继续治疗的话,或许可以不用进行手术,病人就有机会可自行痊愈。 一旦转到地方医院,没有完善的医疗设施,患者极有可能由于极其微小的感染而死亡。 但若要坚持到痊愈的那一天,家庭所要承担的医药费,是无穷无尽的。 这对于一个普通的家庭而言,无疑是一场极其困难的选择。

天下哪有儿女会愿意放弃自己的父母,但好不容易才奋斗至今的幸福生活,却不断地被无底洞般的医疗费用而吞噬着。 巨额的医疗费用以及治疗持久战对于耐心的损耗,总是那么容易地击垮一个人、一个家庭。

没有一个医生,愿意看着自己的病人痛苦地离去。 “我希望他能够活下来,但是什么叫好?”

病人治愈、出院,但是他浑身是瘢痕、生命质量下降,他的家庭也会因此而受到拖累。 这到底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好”呢?

徐晔也明白,这一切都很难判定。

对于徐晔而言,他比任何一个人都希望,能够坚持到患者痊愈的那一天。

他想尽办法,为病人申请手术费减免,并尽所能地提供帮助。 然而无法避免的是,不堪重负的儿女最后还是选择了让父母出院。 一个月以前,在同样的病房里,徐晔负责的另外一位病人,家属也选择放弃治疗,最终病人去世了。

徐晔望着空荡荡的病房,冷静地感叹道——

很多时候,当出现特重度烧伤、大于百分之九十的深度创面时,其实治疗到最后的话,已经不是医术的问题了。 甚至医术都还没有碰到瓶颈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人心上的瓶颈了。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修行,何况是医生呢。 医生们不仅肩负着救治病人的使命,往往也承受着来自这份使命感的重压。 中国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学术主任孙自敏,在进入血液科工作以来,很多次都想过辞职不干了。 长达15年的时间里,中国所有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个治愈的病人也没有。

“你没让一个病人活下来”,这让孙自敏医生又沮丧又难过。 医生再苦,支撑他们的信念是治愈病人的成就感。

作为血液科医生15年的她,却天天在凄惨而又悲伤的环境下坚持着。 也正是这份重压,让孙自敏认定一定要攻克白血病,“如果攻克不下来,我这个医生也做不下去了。”

在紧张的医患关系面前,医生们沉着冷静的背后,更多的是对自身医心的不断拷问与怀疑。 在每一台手术进行之前,朱良付医生都要不厌其烦地家属强调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意外。

不仅要录音确认家属对于手术进行的意愿,还会反复多次地确认家属对于手术内容的理解。 即便是如此,也依然有家属会在手术发生意外之后投诉医生。 曾经有一位病人不幸去世之后,家属哭着闹着投诉朱医生,“我想把你撕成碎片,说我把她家老爷子给害死了”。

“他们知道你是个好大夫,但是不耽误她投诉你,照告状”,朱医生很是无奈。

总是有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医生就是神,能起死回生、药到病除。 “但医生讲给患者的那些话,只有他自己知道是不是对患者有利。”

没有患者能够真正的理解医生,“医心也只有医生自己知道”。

由于职业特征,医生们总给人一种过于沉着冷静,甚至于冰冷、残酷的印象。

医生看起来很冷酷,不是冷酷,他是冷静。 因为你现在的这种情况,他早就见过无数个了,所以他才会显得如此的冷静。 这个过程,是每个医生,都要去经历的。

他们心中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我们永远都无法感知。

在如今的特殊时期,数以百计的中国医生们,抗下重担,奔赴一线。 “若必战,召必回,战必胜!”

“请战书”上振聋发聩地呼喊,是他们身为医者的勇气与信念。 他们没日没夜地在医院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与病魔抗争。 由于长时间戴着口罩,脸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勒痕,甚至被勒出了血。

图源 南方都市报

还有的医护人员,没能抗住病魔的侵袭,受感染后离开了人世。

图片摄自 财新记者丁刚

他们牺牲了太多,也从不求回报。 他们不过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平凡人,也未曾想要当什么英雄伟人。 北京眼科医生陶勇在自己所作的诗中写道—— “我把光明捧在手中,照亮每一个人的脸庞。” 他们所期盼的,不过是病愈之后,全世界的光亮与欢笑。 这一切,只因为他们是医生。

*本文作者:阿呆

 6 ) 《中国医生》:理解中国医生,理解中国患者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这场战役中,无数医护人员冲在第一线上,是抗击疫情的第一道防火墙。而连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成为最美逆行者,以他们的负重前行,守护我们的岁月静好。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这一背景下,视频网站及时上线了纪录片《中国医生》,自然受到广泛关注,稳居全网纪录片热度榜首;该纪录片也赢得极好口碑,豆瓣评分高达9.3分。

《中国医生》海报

《中国医生》深入全国各地六家大型三甲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南京鼓楼医院、西交大一附院、浙江省人民医院、中科大附一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的妇产科、急诊科、肿瘤科、麻醉科、手术室、ICU等不同科室,进行了长达一年的纪实拍摄,记载了几十位高尚但不高冷、有血有肉的医护形象,也以小见大地呈现了关于中国医生的一切。

在肺炎疫情的当下,观看这部纪录片自然有别样的感触。不过我们更希望,在了解中国医生的一切后,能够唤起更多人对于医生这一职业的尊重和爱护,而不是只在需要他们的时候,才想起珍惜他们。

中国医生有多累

身边有几个医生朋友,平日里聚会总聚不齐,问起他们的工作感受,一个字“累”。

第三方机构做的一个调研《2019医师幸福感指数研究报告》,在“中国医师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提及率%”这一选项上,“超负荷工作量使得医师身心俱疲”是提及率最高的问题。而就“工作量大、强度高”这一指标,认为“基本符合+100%符合的医师占比60.8%,接近2/3的医师同意这种观点,医师工作量大、强度高是一种行业共识。

数字若显得无感,《中国医生》的实况拍摄就让人看得真切。

朱良付是河南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主任,同时也是医院心脑血管绿色通道的发起者。心脑血管病是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发病紧急,短时间内得不到救治就容易致残乃至致死,很多大型医院为此专门设置了绿色通道。所谓的绿色通道,按纪录片中的说法,要像军队一样的,要做到24小时全天候,所有医生链条都是住院值班,才能做到争分夺秒去抢救患者。

绿色通道意味着24小时全天候

医院的绿色通道是朱良付发起的,所以刚开始每次急诊,不管凌晨几点,他都亲自来。一台又一台的手术,一个又一个的病人,忙到凌晨是常有的事,而有时下班匆匆回家吃了饭,接到急诊室电话又立即往医院赶。主管护士对着镜头说道,“有一天朱主任的病人做到夜晚12点,还有16台造影,做到凌晨5点,他们才休息。”继而她又感慨了一下:“绝对不让自己的孩子当医生,实在是没有一点生活的乐趣,没有生活质量的,家庭根本就没有办法管。”

主管护士说,当医生压根没时间享受生活

24小时随叫随到、长期高强度的工作、饮食不规律、作息不规律,是很多医生的工作状态。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主任王东进,同样是全年无休、全天无休。纪录片拍摄他的那一天,他连做了三台手术,17个小时。17个小时得像雕塑一样站着,全神贯注地进行精密的手术。王东进说,“心脏外科就是得身体最好,身体不好的,站台站不住的就被淘汰掉了。”而他患有严重的颈椎病,曾经痛到得戴着颈托才能上手术台,而因长期站立他腿部静脉曲张,得常年穿着弹力袜。

那么医生自个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劳累的?

朱良付的话特别令人触动。他说,“天天就这样作息不规律,工作量大,我就担心有时候我会突然死掉,但是我不能死,我家庭的责任都没有尽到,我自己的医疗责任也没有尽到。我现在是主任医师,我们差不多要用25年才有可能培养出来,我现在44岁,如果我死了,那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不敢死”的医生

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担心自己“过劳死”,又得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能死、不敢死”——医生的劳累、付出、担当和牺牲,可见一斑。

要成为一个中国医生需要大量的付出,本科5年,研究生3年,博士至少也3年,整整11年;而从住院医生到主任医师,往往又需要10余年时间。熬到了主任医师,能力越大,承担得也越多,很多中壮年的医生自己也有一身“职业病”,他们“怕死”,但“不敢死”。

除了身体上的疲倦,医生的累也体现在心累。医患矛盾紧张,患者对医生不信任,给医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冲击和心理伤害。

纪录片一开始是朱良付对着镜头无奈、沮丧又不解地说,“曾经有个老太太,是一个老爷子的家属,那个阿姨说我想把你撕成碎片,说我把他家老爷子给害死了。我跟那个老爷子我们在病区里关系很好的呀,他也很慈眉善目,我也不希望高灌注(脑高灌注综合征)发生。但他们也知道你是个好大夫,那个老太太一边这么说一边还说,‘我近来高血压了,你再给我看看’,但是不耽误她投诉你。”

朱良付说起这段经历,表情无解又无奈

所以纪录片才有这么一幕,一次急救手术前,朱良付先用手机录下与患者家属的对话,确保他们知道手术可能存在的风险。

《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曾说,他每个月会收到几百封来自中国医生的邮件,其中最常提到的主题是医患关系紧张。“我确信,其他国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但是没有一个国家的医生像中国医生这样担心。”

医生如此辛苦却还得忧心自己的安全,这怎么看都匪夷所思。但它切切实实正在发生。

中国医生的冷静

很多患者不理解医生,一大原因是他们认为医生太“冷漠”了,这边家属为了病人心急如焚,但医生却“事不关己”,显得“敷衍”,冷漠又冷血。

但医生是真的是冷漠吗?

或者我们换个角度提问,医生应该跟每个患者成为朋友,急他们之所急,悲他们之所悲吗?

在以前的宣传中,我们似乎一直在倡导医生这么做,要跟每个患者成为朋友云云,让对患者有求必应云云。可在实际操作中,这并不可能,要知道我国每天就诊的人数超过2000万,每个医生每天要面对的病人太多。医生再博爱再有同理心,他的情感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他无法面面俱到地照顾到所有病人和家属的全部情绪。我们不能以圣人和超人的标准来要求医生。

南京鼓楼医院最年轻的副主任医师魏嘉,有个罹患胃癌晚期的病人,才二十几岁,特别年轻也特别乐观,这让魏嘉最挂心也最揪心,所以一直尽量为她多做点什么。但纪录片最后,魏嘉提到,以前有前辈建议她,“特别是对肿瘤科医生来说,不要跟病人做朋友,因为你跟他投入私人的感情越多,有可能你后面会自责、失落、伤心,会更难过,很长时间走不出来。”

魏嘉的前辈曾告诫她不能投入太多私人感情

医生也害怕伤心。他们并非拒绝付出情感,而是需要克制情感,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来来往往的患者,而死亡每天都在医院里发生。魏嘉虽然并未听从前辈的话,她还是对这个乐观的患者上心,但这也非意味着那些没能成为她朋友的患者被她怠慢了。专业是本分,朋友是情分。

南京鼓楼医院烧伤科住院医生徐晔,25岁就博士毕业,工作三年后遇到自己职业生涯“难以跨越的沟壑”。一名全身95%重度烧伤的老年患者,他的家里人为了给他看病,拿出家里现有的全部积蓄,但依然凑不够高昂的医疗费用,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植皮手术,总体花费得100多万。徐晔帮患者争取到了2万元的援助基金,尽力劝说患者家属坚持治疗,因为患者出院离世的可能性极大。但患者家属还是强行出院了。徐晔赶到时,面对空荡荡的床位还是有一丝失落,他是真心希望患者得到救治,却也知道家属面临的困境。

年轻的医生类似的经历多了,心理能承担的极限就会提高。徐晔事后说:“为什么有人说有的医生看起来很冷酷?不是冷酷,他是冷静。因为你现在的这种情况,他早就见过无数个了,所以他才会显得如此的冷静。这个过程是每个医生都会去经历的。”

医生看多了生死,也从患者家属那里看遍人性冷暖

也就是说,当患者家属指责医生“冷漠”时,家属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他们很可能是第一次看到亲人遭遇险境。但家属也忽略了,今时今日患者的情况、家属的反应,在医生的职业生涯中,他们已无数次遇到过。医生并非麻木,他们的波澜不惊,是专业、经验和经历累积后的冷静。

慌乱、不安、痛哭留给家属就够了,慌乱之中需要冷静的医生做出专业的判断。冷静不等于冷漠。

中国医生并非万能

有时主流舆论会习惯性地赞美医生、拔高医生,而非以一个普通职业去看待医生、以普通人去看待医生,这在不知不觉间会影响一部分公众对医生的认知和期待:他们认为医生就该牺牲自我,认为医生就应该理所当然地治愈疾病。

因此,有些人去看病时,是带着一种消费心理的:我花钱看病了,你就得负责把病给我治好;我把人活着送过来了,人没了就是你医术不精、是你把人给治死了,你就得负责……很多医闹事件的发生都源于此:患者认为自己花了那么多钱,医生却没帮自己把病治好。

但患者错解了几个事实:一,医术的进步往往是技术的进步,就像朱良付说的,相比于医生,科技才是治病的最大力量;二,再安全的手术,都可能存在风险,这是概率问题,医生无法承诺百分百安全;三,这世上还有太多不治之症,以现在的医学技术仍无法攻克。

归结起来就是一个认知:医生并不是万能的。医生会尽最大努力去救治患者,但家属也得有最坏的打算。

《中国医生》让我们看到医生面对疾病的无力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孙自敏,谈起她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在1990年,做过我们科15年的白血病回顾性分析,做了以后让人家很凄惨,所有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就剩一个病人,最后那个病人还是不在了,就整个全军覆灭。也就是我们这么多医生工作了15年,等于白干了,你没让一个病人活下来。所以我当时不想当血液科医生了……医生再苦,它支持我们的是什么呢,就是成就感,但是我们没有任何成就感,病人都死了,你讲我们天天在做什么……”

面对疾病,医生也会如此无力

《中国医生》有这么一刻,它就值得高分,因为它罕见地为公众呈现了医生在面对疾病的脆弱和无力。我们太习惯于“最后一刻营救”的神医传奇了,可事实上,医院里经常有这样无力的故事,医生经常要承认自己面对疾病的无力。

这丝毫不会损耗医生的职业光芒,相反,医生这个职业让人尊敬,就在于医生哪怕时常被无力感击中,他们仍选择直面疾病,与之战斗。就像有人说的,我们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尊重,并非医生万能,而在于他们代表了人类可以用知识和科学去对抗自身的无常与脆弱性的希望之光。

医生的光芒在于与疾病的不懈战斗

气馁归气馁,孙自敏还是迎难而上,她立志要攻克白血病。自2000年起,孙自敏带领她的团队进行非血缘脐带血移植,终于攻克了脐带血移植中植入率的难题,目前她所在的科室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脐带血移植中心,给许多白血病患者带去了希望。

也要理解中国患者的难

有人这样总结,“时刻在依赖,时常在忽视,时而在抱怨,却从来不了解”是我国医患关系的真实写照。《中国医生》以医患为什么无法相互理解为出发点,以平视的目光,让公众看到去掉光环、去掉标签、去掉附丽之后的普通医生,试着从他们的经历与付出,去理解他们的艰辛与崇高;从他们的局限与无力,建立起对医生的正确期待。

朱良付医生每天一早走出楼梯房,骑着小电驴上班,跟我们千千万万普通人一样

理解中国医生,并不是要控诉中国患者。虽然《中国医生》聚焦于医生,但从纪录片的案例和细枝末节,我们也能窥见中国患者的众生相。在中国,难的不只是医生,需要理解的,也不只是医生;除了呼吁患者理解医生外,我们对患者们做得足够吗?

电影《我不是药神》里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叫做穷病。”在《中国医生》里的多个案例里,我们看到的是被疾病拖累、拖垮的家庭,实在令人揪心痛心。纪录片中那个重度烧伤的老年患者,儿子选择强行出院,他并非不孝顺,他花光了积蓄,但他也非尽全力,因为他采访中他谈到,前几年买了房子,刚开了个厂,现在卖厂亏大了。

笔者注意到,纪录片中的案例,但凡孩子患病,家长都是砸锅卖铁、不惜一切,但年迈的父母患病,成年的子女首先权衡的是钱,是生活是否会受影响。就像徐晔医生说的,“有时候可能医术都还没有碰到瓶颈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人心的瓶颈了。”

血液病孩子接受脐带血移植要封闭管理,家长每天固定时间送饭到医院。为了避免饭菜被感染,都小心翼翼装在高压锅里。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网上有很多人指责烧伤患者的儿子。但恐怕谁也无权指责。在并不富裕的家庭里,生命的繁衍生息常常是建立在牺牲上一代的基础上,然后供给下一代;当上有(不止一个)老、下有(不止一个)小,“救不救”不只是良心问题,还是一个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分配问题。

因此,不要一味去指责困境中的人的选择,而不妨思考,人心够不到的地方,制度可以做些什么。纪录片中也透露出太多无解问题:有些病人既没有医保也没有农保,一旦重病就倾家荡产,该怎么提升基础医疗保障覆盖率?为了让患者得到更好救治,很多家属首选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家属千里迢迢地陪护身心俱疲,客观上也造成三甲医院负担过重,门诊医生要与患者充分沟通也显得奢侈,该如何均衡医疗资源?

患者的“看病难、看病贵”,与医生的“医生苦、医生累”,共同指向的是医疗体系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医生和患者只不过首当其冲,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比如跟付出相比,中国医生的收入水平并不算高,医生的手术费、诊疗费很低,医生的劳动价值没法体现。医院为了维持“生计”,常常是通过药品和医疗器械创造利润,这就造成了药价虚高,大型检查、检验价格偏高,没必要的检查太多,由此加剧了“看病贵”。

医生的苦、医生的累是真实的,患者的痛苦、家属的焦虑与无助也是真实的。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做圣人,同样也不能要求患者和家属做圣人,永远通情达理、永远临危不乱、永远笑对苦难。相反,我们要理解人性,要尊重人性的弱点,然后不断通过制度去化解人的难题,让每一个人哪怕遭遇重大疾病,都尽可能地保持尊严和体面。

但体系的调整总是滞后的,当下仍需要医生和患者去承担不尽完善的体系的代价。医生依旧会很累,患者看病还是会觉得“难”和“贵”,此时医生和患者能做的、应做的,就真的是多一点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和相互理解了。

疫情终究会过去,祝愿奋战一线的医生平安归来。但我们对医生的尊崇不应是局限于一时,而是日常;医院对于患者的救治与关怀,也不应只有经济的考量。无论是爱护医生还是怜悯患者,说到底是对人的本质性关怀,这是一个社会的文明底色。

让我们对他人的痛苦多一点将心比心吧

——版权属于澎湃新闻·有戏——

 7 ) 帮助我们走下去的人

1 也许是工作中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人情冷暖,医护工作者可以触碰到、识别出人性最真实的部分。见得多了,他们包容理解,更有人情味,活得也更加透彻。感谢导演无渲染的平淡记录,给了观众最深的感动。

2 我们常常说,好的管理要触碰人性,但这并非常态,而且对情绪能量的损耗相当之大。但对医生来说,仅是日常与病患沟通这项工作,就极具挑战。对病人不利的消息,要如何去铺垫,去开口,去引导,如何在情感可控的情况下传达理性选项。这对于熟识的人际之间都非常困难,何况要面对相识尚浅的病人和家属。

3 与剧中人相比,有时感觉自己特别幸福。人生就像一颗棋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在什么样的棋局态势之下,会被置于什么样的坐标之中。而在那样的坐标之中,无论再窘迫再艰难再怨天尤人也要努力前行。没有什么最优解,走一步看一步,也是一种勇气和人生进境。

 8 ) 中国医生 | 苦不怕累不怕,就怕被忘记我们也是普通人

深夜改稿,接到闺蜜电话。

有点意外。

最近她24小时待命,最为忙碌。闺蜜是名医生,连续工作半个多月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她打来电话只是哭着说好累。

我不知怎么安慰,只能默默听着。思绪回到了高中,那时生活中唯一重要的是分数,忙碌而简单。那时的我们想快点长大,一点都不知道成年人世界的艰难。

在我神游天际时,闺蜜发泄完情绪逐渐恢复正常。不出所料她情绪崩溃是因为病人,按理说作为医生她不该如此,但她还是个新手妈妈,面对5岁的小病人,她不自觉想到10个月大的女儿。

控制好情绪,闺蜜反过来安慰我。健康的活着,让我们在起跑线上战胜了很多人。人生没那么多弯弯绕绕好好活着最为重要。

挂断电话我无法平静,好好活着是多少人的奢望。

2020以一场疫情作为开端,打开豆瓣到处是求助信息,打开丁香医生确诊病例倍数增长。电梯里、楼道中充斥着消毒液的味道。

2020年医生再一次走进我们的视线,灾难面前,他们是救死扶伤战士,是人民的希望。他们是白衣天使,是人民的英雄。

很是应景,一部关于医生的纪录片《中国医生》悄然而至。

导演张建珍将镜头对准全国各地的刘佳大型三甲医院,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科室和医院,力求透过屏幕,揭露他们白大褂下的本来面目。

01、人心

纪录片以一个医生的无奈开篇,直指医闹。

一位患者家属上一秒责骂医生,“我要把你撕成碎片”,下一秒抬手要求医生为自己检查血压。

发泄与保命无缝衔接。

当然这并不耽误,出门后的投诉。

这是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朱良付医生的无奈,他面对的是全国死亡人数最高发的疾病

脑卒中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风

这个病发病紧急,致死率高,6小时以内不做出有效救治,极容易导致偏瘫。

面对医闹,医生能做的只是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时用手机录音,以求自保。

对此医生们颇为无奈。

病人家属将不满、愤怒全数发泄到医生身上。医生不仅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还要在对方需要时及时治疗。

片中,一位医生坦言,未来不会让孩子学医,“作息不规律、高风险,没有生活乐趣”。

不少网友调侃“劝人学医,天打雷劈”。

镜头中上一秒聚在一起发着牢骚,下一刻患者需要立马奔赴病房。

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我们的影子,上一秒大骂甲方XX,下一刻尽力按甲方要求修改文案。

这正是《中国医生》打动我的地方,没有歌功颂德,没有捧上神坛,只是客观的呈现出从事医生这个职业的普通人。

刚下了一台手术的王东进医生,面对镜头时有一点小羞涩。

揉着腰说,“在心脏外科得身体好,站不站不住会被淘汰掉”。

王东进医生患有严重的颈椎病,有时候会戴着颈托上手术台,日均17小时的站立,给他的双腿和腰椎带来严重的负担。

结束手术后王医生来到特别申请的按摩椅上舒缓超负荷运转的腰椎和颈椎,脸上写满了无奈与抱歉。

在患者面前,他们是希望。

私下里他们也害怕。

朱良付医生说:我现在最怕的就是死。

“因为我自己的家庭责任没有尽到,我的医疗责任也没有尽到”。

国家培养一个主任医师需要25年。

长久以来,我们忘记了白大褂之下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唯一的不同是,他们选择了医生为职业,从此直面生死,责任重大。

02、仁心

纪录片第二集中介绍了一个年轻的烧伤科住院医师:徐晔。

在这部纪录片中他是名副其实的男神,有颜有才有仁心。

他的患者是一对六十多岁的老刘,全身95%烧伤。

老夫妇的儿子在投入20万的治疗费后开始犹豫,病要治他们也要生活。

徐晔说,“医生最怕的是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他一次次与病人家属沟通,告知后续的治疗方案,费用以及治愈的概率。

为了帮助这位患者他向医院申请救助金,得到2万元的审批,开心的像个孩子。

他希望至少可以保住老人的手,让他未来可以独立生活。

拼尽全力,问心无愧,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面对高额的治疗费在老刘儿子坚持下,老刘出院了。徐晔的上一个病人和老刘情况类似,出院后离世。 中山大学有一块匾额写着:救人救国救世,医人医病医心。

医者仁心,医者修心。

还记得刚工作时,面对病房里的生死离别,闺蜜常常觉得力不从心。和徐晔一样的情况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劝留他解决不了费用,劝走病人还有救治希望。

这是道没有答案的选择题。

医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病人和家属给出的答案。

有人说医生冷血,其实他们只是面对的多了,每一次面对极限都会被抬高一点,他们不是冷血而是冷静。

医生的仁心表现为冷静。面对病人和家属的慌乱与无助时,理性的从医学角度给出最优选择。

这份理性是病人的定海神针。

医生的仁心还表现为责任心。疫情发生84岁的钟南山院士第一时间赶赴一线,李兰娟院士投身医药研制每天休息3小时,众多医务工作者主动申请奔赴前线。

这份责任心让他们熠熠生辉。

医生的仁心还表现为同理心。在朱良付医生眼中,这份同理心是个等式:如果这个病人是你的直系亲属,你做不做?

这份同理心让得到病人的信任。

也正因此才有了满屏“国士无双”的赞美。

03、人心

再一次提到“人心”,我想说的是我们普通人的心。

医者仁心,医者人心。

人的心是会痛的,会失望的。做了5年医生的闺蜜说,我不会干涉女儿太多,只是会建议她不要做医生。

全天24小时待命没能击垮她,与生死为伴没能击垮她,但病人和家属无端的冷眼与责骂,同行们的生命一次次受到威胁,让她犹豫难过。

我们要求医生有同理心,要求医生尽力救治患者,但我们忘记了作为被照顾的人,我们也需要同理心。

可以不感恩,但至少不要伤害。

疫情来临,医护工作者奔赴前线,铺天盖地的赞美扑面而来。

“白衣天使”、“最美的逆行者”、“国之脊梁”……

这一幕何其熟悉,2003年非典型肺炎爆发时,亦是如此。

在那之后的2003~2020,17年间发生了什么?

2019年12月24日,北京民航总院急诊科医生杨文在工作岗位上受到一名55岁男子孙某恶性伤害。于25日凌晨不幸去世。

2019年42岁的兰州肛肠科医生冯丽莉,被自己的病人刺杀身亡。

2020年1月北京是同仁医院陶勇医生被患者砍了17刀,未来能不能操刀手术还未可知。

对抗疫情期间,两名医生遭到一名患有新型冠状病毒家属殴打,防护服被撕扯。

这只是最近发生的,是17年间发生悲剧的一个缩影。

2020年,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再次发文,呼吁保护中国医生,文中提到:中国医务工作者遭受暴力伤害的规模、频率和危害都尤为严重。

一边将他们捧上神坛,一边伤害着他们。

我很喜欢一句话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一介凡人,他们也是父母捧在手里的宝。

就如《中国医生》中所展示的那样,他们也会累,也会紧张,也会不能为力。

一位医生曾说:“我不是英雄,也不喜欢有人用英雄来形容医生,我只是个平凡人,如果感谢我的付出,不要对医生横眉冷对,将心比心,真诚沟通就好。

面对危机,我挺身而出,因为这是我的职业。”

白大褂下的“中国医生”只是一群普通人,父母、子女、伴侣、朋友……他们与我们有着相似的身份。 唯一不同的是,他们选择了一份不普通的职业。

疫情过后,请用行动表达感谢,多一点理解和包容,别让《柳叶刀》再发文章呼吁保护中国医生了。

我们的医生,该由我们自己保护。

此外,请收起捧杀那一套,送那些孩子一一顶极高尚极“好看”的帽子,用这顶帽子将他们推上神坛,裹挟着他们无私奉献。

这种普通人抱弱成团的道德绑架,不仅丑,还坏。

请记得,每一个中国医生背后都有一个家庭,医生只是一个职业,和邮递员、办公室白领、老师、外卖小哥一样,并无差别。

生而为人,勿忘善良!

 短评

医生是一个有关人与生命质量的职业,他们也不是神,也是人,致敬!

8分钟前
  • leo大叔
  • 力荐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

10分钟前
  • 一然杂谈
  • 推荐

好几处都看不下去,不忍心看下去。医生真的是个超人才能从事的职业。如果指望国家能在这次疫情中哪怕改变一点点,那么请提高医生待遇。

13分钟前
  • E
  • 推荐

很多人因为徐晔而来,但能够讲述的确实是一个医生的无数个医生的成长,对于人性的揣摩,爱的单向性和对心灵的打击

16分钟前
  • 东音山齐
  • 推荐

徐晔!!!

21分钟前
  • momo
  • 力荐

1、第一集的末尾,朱医生在女儿的歌声中离开家回到医院,那时已经是夜里。我问妈妈说,医生突然被要求回到医院的情况,路费给报销吗,我妈说,大概不给。我说,如果是我,不给报销我就不去了。我妈说,所以你当不了医生。2、第二集,拍了徐医生。他主治的病人被出院了,医生却到了病房才发现。他的手一遍一遍抚在那张翻身床上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好辛酸。徐医生的眼睛很好看,完全是白先勇《游园惊梦》里的副官。什么叫“眼皮都泛起了桃花”。这么漂亮的眼睛,里头却是疲惫和无奈。他说,“这也是一种修行吧”“修行”。确实,还能怎么说呢?3、还有那个乐观的病人,让我偶尔再次觉得这个世界生来就是不公平的。衷心希望她能够度过这一劫,然后平安一生。

24分钟前
  • 璐璐的阳台🌰
  • 还行

我们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尊重,并非在于医生是没有道德缺陷的天使,而在于他们代表了人类可以用知识和科学去对抗自身的无常与脆弱性的希望之光。

26分钟前
  • 書崎
  • 推荐

天天就这样作息不规律,我就担心有时候我会突然死掉,但是我不能死。我现在是主任医师,我们差不多得要用25年的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来一个这样的。我现在44,如果我要是死了,那就是浪费国家资源。——朱良付

31分钟前
  • Talent
  • 力荐

拍摄视角非常容易让人有共鸣,它没有刻意神化医生,只是在真诚地展现这份职业背后,常人难以承担的辛苦,和不得不直面的死亡、人性。自然而然地,它也在某些缝隙处露出了生活本来的样貌。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都没能逃脱众生皆苦的命运,但笑着承担的那一刻,反而让我看到了作为人的力量。没有理由不打5星。

36分钟前
  • 小雨
  • 力荐

印象最深还是那个年轻的烧伤科医生看着出院的空床发呆,感慨自己还需要修行更多。医疗纪录片大多内容大于形式,虽然记录都很平实,可看到这些真情实感确实会动容。

39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推荐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比起那些讲急救的医疗剧,还是发生在医院里的真实故事更让人动容,每一集那种克制而不煽情的情感表达都给我带来太多的触动。“没有人知道,一家医院,代表了一座城市里多少家庭的希望。”

43分钟前
  • 折鏡
  • 力荐

如果把行业剧都拍成这样的纪录片,再广泛推播,也许会少很多无脑的人,多许多人世间的善意吧。

45分钟前
  • 冰蓝兮儿
  • 力荐

父母救孩子的时候,卖肾卖血卖命都要救,孩子救父母的时候,十万块的手术都要医生说服好久。。。

47分钟前
  • 花花
  • 力荐

滤镜太柔美,镜头感太强,现实的医院更像《生门》里呈现的那种状态,大夫没时间跟你解释耳聋分多少种。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二集,救命无法救穷、医人不能医心。以及徐晔真是太帅了。

49分钟前
  • 🌙
  • 推荐

医生的伟大无可言说,拯救的不仅仅是生命,还有生命背后的家庭。

52分钟前
  • 风信子
  • 力荐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修行,更何况是医生呢。人心的瓶颈,人性的瓶颈,2020疫情测人心,这个特殊的年份上了这个纪录片,这是一群从小就品学兼优的乖孩子,听话,聪明,能干,希望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医闹。

53分钟前
  • CHENBALA
  • 力荐

强烈推荐大家看一下这片子。其中有几集的分集导演是我的同学,所以在后期剪辑过程中,我看过好几版样片——事实上,那些被改掉的版本都已经非常精彩了,如果不是片长有要求,我相信把他拍到的素材平铺上来,就已经是非常好的片子了。我也是通过这个片子真正近距离了解了医生。这真是个值得尊敬的职业。

56分钟前
  • 梅花牛
  • 力荐

选看了第二集,人生中就是有那么多无奈,医人难医心。

59分钟前
  • 折璃
  • 力荐

偶尔治愈,时常帮助,总是抚慰~

1小时前
  • yszs_
  • 力荐

哎,这个时期,占了题材的便宜吧。

1小时前
  • 鹿食蘋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