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武师

动作片中国大陆2021

主演:徐克,袁和平,洪金宝,成龙,甄子丹,程小东,刘伟强,元华,元秋,钱小豪,钱嘉乐,曾志伟,吴思远,唐季礼,刘家荣,梁小龙,董玮,谷轩昭,元德,林迪安,小侯,余袁稳,元武,熊欣欣,徐小明,陈会毅,李晖,梁少松,钟发,杨盼盼,黄家良,花仔源,刘允,徐忠信,黎强权,徐二牛,火星,吴育枢,李海生

导演:魏君子

播放地址

 剧照

龙虎武师 剧照 NO.1龙虎武师 剧照 NO.2龙虎武师 剧照 NO.3龙虎武师 剧照 NO.4龙虎武师 剧照 NO.5龙虎武师 剧照 NO.6龙虎武师 剧照 NO.13龙虎武师 剧照 NO.14龙虎武师 剧照 NO.15龙虎武师 剧照 NO.16龙虎武师 剧照 NO.17龙虎武师 剧照 NO.18龙虎武师 剧照 NO.19龙虎武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9:58

详细剧情

影片集结洪金宝、袁和平、程小东、元华、甄子丹、钱嘉乐等华语电影最强“武师阵容”,首次全方位揭秘香港龙虎武师长达六十余年风云变幻,展现中国功夫影人搏命人生路。

 长篇影评

 1 ) 那愚蠢轻狂的年少

像我们这一代,也是从小看香港影视作品长大的,每次看成龙电影到结束时,还会有配着滚动字幕播放的花絮,花絮里往往都是欢乐开心的动作ng场景。这部纪录片,把特技演员生活的全貌展开了,在欢乐的后面,更真实的样子。当然会有开心的时刻,骄傲的时刻。但开心的底色是迷茫盲目,骄傲的底色是流血伤痛。 “特技演员永远不能说不行。”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一直在思考,这种龙虎武师精神的代表slogan,是英雄主义折射的光芒吗?当我看到片子配曲的一句歌词,忽然明白这句话折射的是什么,“我那愚蠢轻狂的年少啊……”片子里说那一辈的武行很少有小学能毕业的,都是学武学戏出身的,没有别的出路走到了电影这条路,就这样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拍出来。看到别人能玩命,自己就要更玩命。玩命也不能用护具,不然就会被人笑。明知不可为也要做,因为你不做,明天就没有工可以开。有工开,有钱拿,平常人一个月赚100,跳个楼就能拿三五百。赚了钱就去大吃大喝,赌钱赌马。

这部影片我以为主角会是一帮铁骨铮铮的男人,然而看完才发现,只是一群轻狂盲目的少年,带着香港动作片金色烙印的,那年代那样一群人迷茫的、伤痛的、激情的,青春岁月。

 2 ) 魏君子,他还是最爱香港电影的那个人

魏君子本人其实在影片中出现了多次,那个有点秃顶、有点油腻、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

大概十八、九年前,当魏君子还在河北的一个县城电视台一边打盹一边写香港电影的时候,我就成了他的博客读者。

我是一个看着香港电影、TVB电视剧长大的广东孩子,懂粤语。当年,我自诩是一个比较懂香港电影的影迷,却发现有一个来自非粤语地区的影评人,对香港电影掌故的了解,远胜于我。

我汗颜,也有点不服。

那时候,网络方兴未艾,DVD也刚刚起步,很多香港电影还没有发行带有花絮的DVD。我很好奇,魏君子是如何得知那些幕后故事的?

也许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他对香港电影的专注程度,远远超过了我。我虽爱香港电影,但我还爱美国电影、欧洲电影、日本电影、中国老电影等。我不是一个专情的影迷,而魏君子是。大概有三、四年的时间,我几乎追着阅读了魏君子博客上的所有的文章,鲜见他写香港电影以外的电影。

后来,这些博客文章主要整理成了两本书:《江湖外史之港片残卷》(2006)、《香港电影演义》(2010)。

在成功卖出第一个剧本后(《追影》【2009】)后,魏君子开始进军影视圈。2004年,魏君子成立了北京集智映像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借助他因爱香港电影而积累的人脉,参与电影的出品、策划、发行等,而他合作的导演,主要是香港导演。

在《龙虎武师》之前,魏君子以编剧和制片人身份参与的电影,在某知名评分网站上的评分,都在及格线之下。魏君子绝对是写香港电影的最佳作者之一,但“写”电影和制作电影,是两码事。魏君子在电影创作上,未能延续他在“写”香港电影上的成功。

“写”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是用爱发电,至少开始的时候是这样的。《龙虎武师》的好,恰恰是魏君子延续了他“写”香港电影的精神,用爱发电!

当年读魏君子的那些关于香港电影的掌故的文章有多爽,今天看《龙虎武师》就有多爽——情怀不改,梦回初心。

看《龙虎武师》,不只是在看一部关于香港“武行”的纪录片,也是在回顾香港电影的辉煌年代,还是旧日时光不可复制的一声叹息。

魏君子,他还是最爱香港电影的那个人!

1、 李小龙

李小龙改变了香港的“武行”。

李小龙之前,香港动作片中的动作是偏舞台化的,脱胎于京剧等传统戏剧的舞台动作。

李小龙带来了两个改变:

其一,相对写实的动作设计,快、狠、准。

其二,日本武士片中的充满仪式感的“决斗式”。

《唐山大兄》上映之前,嘉禾其实是不看好的。

李小龙的成功,确实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运气的成分蛮大的。

洪金宝、成龙、元彪、林正英、元华、元奎、陈会毅、冯克安、火星等后来大展身手的“武师”,当年都跟过李小龙。

李小龙并没有像洪金宝、成龙、袁和平、刘家良等人那样成为“班主”,但他是很多“班主”的“精神班主”。

李小龙猝死后,整个香港的动作电影都大受打击,“武行”中的不少人因此失业数月。大概五年后,香港的动作电影才又再度兴起,并进入了全盛时代。

2、刘家良

出身洪拳世家的刘家良除了是一流的武术指导,在武术上也称得上是“一代宗师”。

刘家良导演的《神打》(1975)、《少林三十六房》(1978)、《少林搭棚大师》(1980)、《十八般武艺》(1982)等影片,都是动作片中的经典之作。

刘家良的“长镜头”太可怕了,一打就是几分钟,几十招下来,每一招每一式都不能错。没有坚实的武术功底,根本演不了刘家良的影片。

刘家良的动作设计,不仅硬桥硬马,有时候还真刀真枪,演员一不留心,就会挂彩。

论快,刘师傅的拳,不输李小龙的脚。据徐克说,拍别的“武师”,摄影机要转得快一点,这样才好看;拍刘师傅,摄影机要转得慢一点,因为刘师傅的动作太快了!

3、降维打击

香港的动作电影为什么能够征服全世界、影响好莱坞?

靠的就是降维打击,冒险、蛮干、拼命。“武师”用肉身去表演各种高难度的危险动作。

从三层楼跳下来,除了帐篷之类缓冲一下,再没有更多的保护措施。

七、八个人从七层楼跳下来,也只有纸盒、榻榻米之类的防护。结果,人砸人,拍戏现场还是变成了事故现场。

有五成把握就敢上,有三成把握就要试。当“武师”,随时准备“大冒险”,两眼一抹黑是家常便饭。

降维打击带来的真实感和强刺激,是好莱坞的动作片所不能企及的。

4、内卷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的动作电影有多“卷”?

主创们去看别家公司的动作片的午夜场,回来后,一边感叹电影中的高难度动作,一边绞尽脑汁设计更高难度的危险动作。

为了不断带给观众新的刺激,香港动作片的“难度系数”一直在上升,有时候致伤致残都在所不惜。

5、“Cut(停机)!救人!”

香港动作片中的一些危险动作,导演或动作指导其实是预见了会出现受伤的情况的,但为了“好看”,导演或动作指导有时候会坚持让“武师”们这么做。

于是,就有了“Cut(停机)!救人!”

6、安全第一

在香港动作片的片场,曾有“武师”在表演中一命呜呼,而“武师”因工致残致伤,更是数不胜数。

而且,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武师”们也是没有保险的。“武师”受伤了,全凭“大哥”照顾。当然,对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大哥”往往都是很讲义气的——“武师”因工受伤,一般会得到比较周到的照顾或比较丰厚的补偿。

但是,时代不同了。

“武师”的命也是命。如今拍摄动作片,一般不会有罔顾安全的了。“武师”们的人身安全,一般也会有保险作为保障。

安全第一,成为了“武行”的新原则。

号称“天下第一武术指导”的八爷(袁和平)是比较早注重安全问题的香港动作指导。电影拍摄过程中,动作戏达不到八爷的要求,他宁可拿自己的头撞墙,也不愿意随便让演员去冒险。撞墙之后,八爷会冷静下来,再想怎么才能够拍好这场动作戏。

以上六条,都是《龙虎武师》告诉我们的“冷知识”。

 3 ) 当年那么吊

看这个电影之前,我是有一点傲娇的。心里想说我七八岁就被邻居大叔领去录像厅逮啥看啥,到如今我自己也是大叔了还对功夫片津津乐道,网上能找到的相关纪录片看过七七八八,电影幕后花絮也搜罗过不少,还有什么能是我不知道的?顶多就是看个情怀呗。

但电影开场,那些武行开始平静地陈述,穿插着他们五花八门狂摔乱打的玩命镜头,我的傲娇立刻一扫而空,被抑制不住的激动和敬意和丝丝的感伤所取代。武行们大都没受过什么教育,不善言辞甚至说得磕绊,反而有一份娓娓道来的真诚。看过他们那么那么多的电影,第一次感到离他们这么近。

导演魏君子的书我年少时买过,照着补过很多片。这部纪录片的素材取舍也很讲分寸,能同时满足我这样的死忠,和对那个年代所知甚少的新影迷。虽然我很怀疑有多少后者会买票,但相信有一个算一个,都会萌生“一定要去看看当年那么吊的动作片”的冲动。

除了爆出大量拍片轶闻和技艺科普,电影也关照到当下,发出时过境迁的感慨。但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对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表现,而是点出动作片人才凋零的深层原因,并且尽可能地给出了希望。

如果说有不满,就是为什么只有一个半小时这么短。你不难看出原始素材有多丰富,痴人说梦地幻想剪它个四小时才过瘾嘛。整个影厅意料之中地被我一人包场,一个人静静地感动也不担心尴尬,所以为什么不能让感动再久一点。

电影里充斥着几十年前香港动作片的荣光,但不一定是动作片迷才可以去看。这是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就是人可以为了自豪,为了成就感,拼到什么样的程度。那些电影不应该过时,就像龙虎武师相继老去,他们的精神不会熄灭。

 4 ) 被删除的成龙访谈部分

去年在丝绸之路电影节上《龙虎武师》看了首映,这个版本是有成龙访谈的,而且戏份不少,不知道为什么正式上映的时候都删除了。

而且不光是正片,看预告里也有成龙的推荐语,“这就是龙虎武师”,也都消失了。

现在回想成龙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成家班的部分与传艺好莱坞,影片好多的笑点都是在成龙那里,我记得有一段他最初到好莱坞拍戏,美国的动作指导教他怎么打拳,气的成龙直接在访谈里我嚓。。。。还有警察故事A计划等片段里成龙和洪金宝你一句我一句的,非常好玩。还有一些内容诸如武行低谷期成龙去饭店打工,成名后帮助武行存钱等等,如果有成龙在,这个结构会非常完整。

 5 ) 随笔感想

看完《七小福》再看的本片,感触更深,武行可能以后都不会再辉煌,但以前的一点一滴都在记录前人的成就和技术,后人可能无法继承,时代的浪潮,留下遗憾的痕迹。

记得《七小福》里于占元师傅说过,“10年才能出一个小生”,这种高强度训练,还有生活所迫义无反顾学艺的孩子可能不复存在,武行青黄不接在所难免,而更重要的原因,《龙虎武师》里其实有提过,就是李小龙的早逝。

最近找成龙早期在邵氏拍的电影看,发现那时候香港动作电影由戏剧班风格主导,动作夸张,打斗套路得明显,李小龙的出现改变了观众口味,要真实打斗,拳拳到肉,一击制胜。电影有人说如果李小龙没那么早离世,动作电影会发展得更好。我十分赞同,虽然翻滚跳楼等特技动作不可避免走下坡,但如果有李小龙,动作特技人会提前很多年进入系统、科学的培训,更早在戏剧特技和真实打斗间找到平衡点,像《导火线》这样结合MNA的电影可能提早很多年就会出现。但是,现实没有如果,珍惜以前靠“搏命”去比肩荷里活特效的动作电影,那些都是出色的武行留下的珍贵影像。

 6 ) 随记

我也是千禧年之后追过新浪博客的魏君子竹聿名博客的人,那时候还在上学。魏君子文笔平平,为人圆通,后期采访资料特别丰富,最近读新艺城的时候去翻过一次,发现有几篇被隐藏了,可能身处圈内,有些访谈要照顾面子了。竹聿名文字画面感强(记得他一篇博客写夏日午后看对面晾衣服的女郎),比较性情,偶尔和来踢馆的人拌嘴颇有锋芒,人又靓仔。

这两个起初在博客里用爱发电的影迷,后来似乎都进了的新浪。那段时间也是香港影人开始成规模北上拍片的时候。魏君子从采访的人,变成了影评人,出书,当导演,当策划;竹聿名忽然不写了,再次看到这个名字是《三打白骨精》的制片人了。

魏君子算是靠笔杆子走出了一条从影迷到主创的路,当然也有赶上时世的运气。他的《香港电影演义》和这部片虽有影迷角度的限制,而像《武侠大宗师:张彻》不加工的访谈,是可以放入资料馆口述历史的宝贵资料。

这部纪录片里有个女孩子,说自己读书根本不成问题,但是工作没意思,所以加入培训班想当武行。

时代真的不一样了。

过去都是穷苦人家把孩子送去戏班,师父传授技艺,给了吃饭的本领,可谓再生父母,打死勿论。赶上电影发展,在靠体力吃饭的行当里,武师赚得相当高,拉威亚能拉出一层楼(《蜀山》)。但就算有命花这份钱,当世道不好的时候,武师也是第一批失业的人,片中听鱼头云说曾经卖过血,这失落颇大的。

其实不光是武行,那个时代和电影沾边的行业都大量需要新鲜血液。十几岁中学没毕业,进到电影公司做officeboy,然后跟片场或后期慢慢做到主创,这种故事在这个时代不可能重现了。人肯搏命,也是因为看得见跳起来可以摘到的东西,放在现在996做烂片只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吧。

时代不同的另一点,也不会有“师兄弟”了。洪金宝要求高,别人不敢做的危险动作,他就叫自己师弟做,师弟要撑他面子,他也有“出了事情我养你”的大哥派头。想起卢惠光说自己在成家班几十年遣散费十万,人都还是那些人,但是资本的计数方式变了,真是时势比人强。

说肉搏去对抗好莱坞,但是90分钟片30个场口,拿打戏来填充文戏的不足,是饮鸩止渴。片子里那些刺激的镜头我差不多都有印象,但是没有几部片子像《警察故事》那样里面的人物鲜活生动、有血有肉。其实八九十年的哪有对抗好莱坞的意识,港产动作片九十年代中期已经滥拍成风,后面好莱坞入场才击得溃不成军。

“我们预算就那么点”,所以搏命去拍惊险,现在我听到“预算”两字,只想请制片人提头来见!成龙至少自己拼命自己搏花红。其他人呢,有几个是自大狂要挑战新高度的?钱嘉乐说看到三十几岁的大男人被人问“得唔得”,哭着说“可以”,也是心酸没办法。这些具体的、连名字都没有的人,被代表成了“龙虎武师的精神”,拿一句“喋血油尖旺,对抗好莱坞”来宣传,似乎又太轻忽了。

 短评

片子拍的很有诚意,开头看到魏君子和竹聿名的id感觉青春回来了。。。硬桥硬马拳拳到肉的背后,是这样一群“影帝影后”,极少数出了名但更多是籍籍无名甚至离去。短短几十年之前的事情已经需要记录怀念,虽然很惋惜但也是时代巨轮前行的结果,人才断层也难以避免,即便如此也有人一路坚持,或是因为爱好或是出于责任感。导演能坚持十几年来钻研那个年代的港片实在令人感动,另外钱嘉乐也太棒了吧。

4分钟前
  • Craaaaaane
  • 力荐

老实说从技巧还有形式上来看就也不见得就拍得有多好,因为基本上还是在以一种相对比较笨的口述史的方法来记录,但还是看得人感慨万千+感动不已。香港功夫片或许落寞了,但曾经的辉煌是一个又一个“无名英雄”用命搏来的,这份精神永远不会消亡。纪录片看得人太疼了,多次看到我不由攥紧拳头,一个时代逝去了,我会一直怀念它。献给香港,献给香港电影。

9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把我看得可真是…百感交集 紀錄片技術和手法絕對還有很多進步空間 音乐毁了很多 但人訪內容太令人唏噓和感動了 香港武行精神可不就是香港精神嗎 在夾縫中求變、求存的拼搏、努力 Never say no to your job 哭著也要上 我想這也可能是大家都沒提到的當年香港動作片風行的原因 香港人能在裡面看到自己 能不受歡迎嗎 僅僅是聽受訪者憶當年 都已經是一種享受 講到如今的局面難免伤感 成功上位的武术指导北上 为内地影坛培养了很多武术指导 将香港技术输出到内地乃至好莱坞 但同时香港电影式微 在香港的普通武行生活艰难 这何尝不是整个电影业的转变 钱嘉乐和工会培养年轻武行固然好 但听到一个人打几份工才能生存 这种整个香港年轻人的生存困境又令人难过了 是不是绝望之中尚有希望呢?竟然有台湾女生特地来香港做武行 佩服……

10分钟前
  • igrɛkonze
  • 还行

看了这片子才惊觉,连小侯、小熊、元德这些人脸上都已经有老人斑了。熟悉批判视角的人当然可以指出,龙虎武师是资本主义加传统男性气质孕育出来的不健康的搏命电影文化,可鄙人和无数的同龄人一样,很荣幸地躬逢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从那些激动人心的名作里学会了血性、义气和尊严,这些在当年的大陆电影里几乎已经绝种的可贵品质。正是这些连小学都没上过的电影民工们教会了我传统的人情美和英雄气。感谢老魏为他们留下了这一曲挽歌,但愿一个时代的落幕预示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13分钟前
  • 风间隼
  • 力荐

7分。即便自诩半个港片迷,在这部纪录片还是可以看到很多之前没注意到的内容。这部影片主要还是可以让这些平时没那么受关注的武替,可以成为主角,让大家去关注他们。虽然,因为篇幅有限,纪录片还是有不少缺憾。但,终究是对那个时代的点滴记录。也进一步说明,为什么那时候的香港武侠或动作片那么强,因为,他们真的是在搏命。

1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看到弹幕里都在说“6块钱就给我看这个”“骗子,纪录片还要钱”“骗我6块钱”……我就知道,那个时代彻底过去了。

22分钟前
  • 如花和尚
  • 力荐

看这部电影你会感慨:原来那些年我们在港片里看到的每一场精彩绝伦、真实刺激、天马行空的功夫动作场面,背后大多是由这些武打替身演员用命“博”来的。“你能从八楼跳进水里,我就能从九楼跳进火海。”在那个没有特技的年代,这些担任替身或龙套的武师们,在没有任何保险的情况下,完成了一个个危险的动作场面。给观众带来刺激冲击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满身伤病。魏君子不单通过这部电影记录了香港动作电影的兴衰史,更是表达了对这些具有香港精神的龙虎武师们的敬意。无论你是一个港片爱好者,还是普通影迷,相信你都会笑中带泪的看完电影,并被这群人的专业拼搏精神所感动。做为一个港片迷,没法不给五星并锁定个人年度十佳,我爱港片!

23分钟前
  • 阿德
  • 力荐

从南下的戏班子发迹,经历无数人血泪和多次革新到达巅峰,再慢慢被时代淘汰,又北上回到原初的地方,令人唏嘘。是在大陆比较难得的关于幕后职业的非电视纪录片,也是香港电影一个时代的挽歌,现在很难再有这么拼命的电影人,他们值得被记录。

27分钟前
  • 理易封
  • 推荐

“为什么叫我影后,是影我后面,不是影我前面嘛。”几多闪光,几多辛酸。一部在2021年连100万票房都不到的电影,感谢有它出现。

30分钟前
  • 21岛
  • 力荐

非常纳闷为什么可以绕过张彻导演不提,也完全没有带出唐佳师傅,源流有些没交代清楚。但是如今能看到这么一部电影,还是感到了一丝慰藉。10.13二刷理清了电影脉络,后半段过渡是很顺畅的,问题还是在于李小龙之前的标杆式人物都未被提及。P.S推荐一下B站up主“-食目-”的《1920-2020百年武打影史》

32分钟前
  • 薛玉茗
  • 推荐

两处痛点:当年看得热血沸腾的动作场面是真打,以及武师们人到中年后的无奈。如今功夫电影有些“青黄不接”的味道,受技术、类型发展的影响,一些“大哥”的作品也难有原来的味道了。未来很难再有这样的真功夫了,多以致敬为主。尽管本片在功夫片的梳理上不是很全面,不过重点还是把情绪渲染出来了。

33分钟前
  • 拜见冥王
  • 推荐

那个香港精神已经离我太远了 每每回光返照般瞥到一丝 仍能热泪盈眶

34分钟前
  • 孑生
  • 推荐

真的要存钱,不要赌博,不要做不切实际的梦,存够了钱早点退休安享晚年,别被人利用了还帮别人数钱。

38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如果打开我的书影音档案,按照豆瓣的分类统计,我看过的动作片多达571部,在所有标记的2112部影视作品中占比高达27%,仅次于剧情片,可见我对动作电影的钟爱了。因此这部龙虎武师的确让我多有触动,百感交集。华语动作电影已经断层多年,作为动作片影迷实在难过。本片是一首香港动作电影的挽歌,也是一次在如今港片集体式微年代对香港动作电影时代的一次深情回眸。有辉煌也有彷徨,有荣耀也有血泪,有巅峰也有反思,数十位曾经摸爬滚打过来的武师亲自出镜讲述构成一部香港动作电影的微缩影像史,不夸张地说确实有很珍贵的史学价值。可是由于鸡肋的宣发和观众影院普遍对纪录电影的偏见,这部电影经过平淡的首周末后就会不声不响地从院线中消失,实在有些可悲可叹,唉。

41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力荐

比较像一个口述类的纪录专题片,从结构上还达不到记录电影的水准,结尾有点仓促了,感觉可以做成一个剧集的。如果能有成龙和李连杰就好了。

45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还行

可以说是一代香港武行的血泪史,从龙虎武师的发迹到人物志,再从片场追忆到武行如今的生存现状,有逸事也有旧闻,追忆片场的惊险片段最让人触动,生存现状则最让人唏嘘,不过每个受访者忆往昔时眼神里满是对这一行的钻研和热爱,言语中又有一份坚守和遗憾。曾经的七小福、洪家班、刘家班、袁家班、邵氏、嘉禾……无不让人感慨,唯有祝福香港武行在未来的电影市场仍有用武之地。

49分钟前
  • 亲切的昊子
  • 推荐

成龙永远的神!拼音缩写yyds 表达不了我对他的崇拜

53分钟前
  • ilihggfff
  • 力荐

一部扎实的纪录片,数十位大咖现身讲述,回望了香港武行从鼎盛到没落的岁月,看得人热血、感动又怅惋、唏嘘。不在低谷时转身离去,且身体力行地抢救着历史,魏君子和荣超这几位老港片迷又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成龙洪金宝袁和平,那些默默无闻的武师晚年很多都贫困潦倒、病痛缠身,而大众记忆里只有以一敌百的主角,没有那些被主角揍倒在地、摔出楼外、豁出命给主角做危险动作替身的无名英雄们。可能不止武行圈子是这样,残酷的游戏规则令人心疼无奈。映后徐克上台,叹了一口气说,哎,能怎么办呢?我们几个都白发苍苍了。

56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无比怀念那个拳拳到肉、昙花一现的香港武打片鼎盛时代。没有特效绿幕,只有以命搏命的敬业精神,拍完不是喊收工而是喊救人。武行里出头的不过三五人,更多人永远活在幕后和镜头边角落,然而正是他们扛起了“东方好莱坞”大旗。当初京剧的没落成就了武打电影,而如今武打电影的没落只催生了一堆视觉垃圾,我无比痛心...

5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为一个时代作结!跟导演聊过,其实整部片子还是不完整,更多的可能是一个嘉禾时代的电影记录。因为导演说邵氏的版权太贵买不起

60分钟前
  • 猜猜猜火車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