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森

爱情片美国/法国/德国2016

主演:亚当·德赖弗,格什菲·法拉哈尼,内利,里兹万·曼吉,巴里·沙巴卡·亨利,特雷弗·帕勒姆,特洛伊·T·帕勒姆,布莱恩·麦卡锡,弗兰克·哈茨,小路易斯·达·席尔瓦,琪森·哈蒙,威廉·杰克森·哈珀,马索·曼恩,卡拉·海沃德,杰瑞德·吉尔曼,斯特林·杰里斯,欧文·艾斯特罗斯,永濑正敏

导演:吉姆·贾木许

播放地址

 剧照

帕特森 剧照 NO.1帕特森 剧照 NO.2帕特森 剧照 NO.3帕特森 剧照 NO.4帕特森 剧照 NO.5帕特森 剧照 NO.6帕特森 剧照 NO.13帕特森 剧照 NO.14帕特森 剧照 NO.15帕特森 剧照 NO.16帕特森 剧照 NO.17帕特森 剧照 NO.18帕特森 剧照 NO.19帕特森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4 20:39

详细剧情

帕特森(亚当·德赖弗AdamDriver饰)居住在新泽西州帕特森市,这个和故乡有着相同名字的男人是一名巴士司机,和女友劳拉(歌什菲·法拉哈尼GolshiftehFarahani饰)以及一只...

 长篇影评

 1 ) 那些构成有趣生活的全部

The daily endurance of the working class is an art in itself. 工人阶层对日常生活的忍耐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对很多人来说,公交车司机帕特森的生活根本不值得一提,每天都是“家-23号环城巴士-酒吧”的三点一线,就连午餐的地点都十年如一日地选择在帕特森大瀑布前的公园长椅上。

没有同事口中的particular burden(岳母要搬来一起住、猫的糖尿病、女儿小提琴训练课费用高昂而且练习制造很多噪音……),每天6点半前起床,吃早餐,上班驾驶23号公交车,下班回家晚餐,晚上带一只名叫Marvin的狗去散步,去一间叫“酒吧”的酒吧喝上一杯,回家睡觉……

噢,还有,帕特森没有手机。

《帕特森》描绘了一种在中国(甚至全世界)几乎无法存在的生活模式,虽然物质层面不难办到,但现实中极少有人会选择走这样的一条路。

我很想用“人无法承受孤独的力量”来解释这样的一种现实选择,但更多的时候,只是“赚钱的速度赶不上欲望的膨胀”。

帕特森是工人阶级非常普通的一员,生活算不上清贫,但绝对和富裕两字沾不上边,一把几百美元的吉他,就已经可以让他眉头紧锁,公交车司机的身份当然也不是中产阶级的标配。

帕特森的简单生活,在现代消费理念之下,几乎是无聊的代名词了。

在大部分人眼里,去网红馆子吃饭打卡(暂且不管是不是好吃)、抢到别人买不到的喜茶、去了别人没钱没时间去的冰岛意大利法国美国,用一周的时间拍够365天朋友圈用的照片、看到热门电影的首映或超前媒体场、人挤人看到了热门艺术展(可能连艺术家本人都不知道是谁)……

这些才是构成生活有趣的全部碎片。

“生命是否有意义”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去讨论的话题,但我们却常常在讨论“生活是否足够有趣”,甚至在交友小软件上,都要把这一条单独拎出来、成为众多check box的其中一项。

当被问到“何之为有趣生活”时,很多人会对应上面所举的那些例子。

如果上面那是为有趣生活之全部或本质,《帕特森》电影本身及其所构建的生活场景,可以说是非常无聊了。

在周三那一晚的酒吧里,导演特别用了好几个近乎静态的镜头来表现和帕特森居住在同一个城市的其他人的生活。

有人需要陪伴才能打发时间(两个下棋的男人)、有人需要观众(Doc搭讪女客户)、有人茫然不知所措(拿着酒瓶坐在酒吧里发呆的男人)、有人在选择面前踟蹰不前(对着唱片机但不知道选取哪首歌的女人)。

帕特森坐在酒吧里安静地看着这些人,再看看墙上贴着的写着MD(医学博士)的William Carlos Williams,同处一个世界的两种极度不同的生活状态在这里形成巨大的冲突。

For Jarmusch, the daily endurance of the working class is an art in itself.对导演Jim Jarmusch来说,工人阶层对日常生活的忍耐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帕特森》就是Jim为工人阶级所写的一首情歌,是对他们充满创造力的寂寥生活的一种歌颂,里面帕特森爱好可以是诗人,可以是作家,可以是画家,可以是其他任何一种艺术。

这种艺术创造力实实在在地存在辛勤工作的底层人民,就好像那个在洗衣房不断推敲饶舌歌词的黑人小哥一样,即使经过了一整天的工作(可能多数是体力劳动),家里没有洗衣机/烘干机,但仍然无碍他在无人的夜晚那个肮脏破旧的洗衣房里打磨自己饶舌作品,所以他赢得了帕特森在电影里唯一一次主动示好。

在导演的眼里,小哥的生活是贫困的,但对饶舌创作的热情点燃了他整个生命;帕特森的生活是简单重复的,但对诗的爱好让他的三点一线都变得有趣起来。

生活是否有趣,不能单看生活的外表形式,而是要看在这个千篇一律的形式,你以何种方式去感知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生命的价值(如果你一定要寻找的话),来源于创造本身,吸收新的东西又是价值创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曾经有朋友问我三点一线(家-健身房-咖啡馆)的生活会不会很无聊,我那时才发现,原来自己习以为常且自得其乐的生活,在别人眼里是如此地无趣。

虽然都是家-健身房-咖啡馆三点一线,但一直在吸收新的东西(看书看电影),有在输出新的东西(写稿),还有不断地让自己的身体动起来(做瑜伽和健身),脑子和身体都处于一种活跃的动态当中。

虽然外人看起来好像每天的内容一成不变,但其实并不是,不是吗?

帕特森周五在旧工厂遇见的女孩,她会写诗,会将articulated bus(铰链式公交车)说成是accordion bus(手风琴巴士),会将waterfalls拆分成water falls,会欣赏一个喜欢Emily Dickinson的公交车司机。

想想,小女孩长大以后,应该也是一个有趣的人吧。

Water Falls
Water falls from the bright air.
It falls like hair.
Falling across a young girl's shoulders.
Water falls.
Making pools in the asphalt.
Dirty mirrors with clouds and buildings inside.
It falls on the roof of my house.
It falls on my mother, and on my hair.
Most people call it rain.

与此相对应的,朝九晚五上班一族,他们的三点一线上班下班回家,虽然三点一线的形式和我的看起来好像差不多,但他们其实并没有吸收和输出的过程,主要的都是流水线盲目移动,又或者是纯粹的摸鱼打发时间过日子等工资日。

这样的生活,对我来说,才叫真正的机械和无聊。

但这样的一种有趣,所需要的勇气、能力、甚至是对所谓“常规”生活的部分牺牲,也是巨大的。

比如我,经常在饿死的边缘试探。

导演剥除生活中的那些非必要束缚,在《帕特森》里还原一个独立、简单、可以真正称得上有趣的精神世界所需要的物质(经济收入和日常花销)、社会连结(公交司机、公交车交谈的乘客、偶遇的会写诗的小女孩、日本诗人)和情感支持(Laura)。

支持与束缚之间,有一个难以界定的平衡点,而导演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完美、近乎童话的状态。

物质支持是每个孤独的精神思考者都无法离开的,但过多的物质需求又会反过来影响独立思考的质量。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必然会顾此失彼。

帕特森对手机的态度(不拥有智能手机),可以看作是他极低物质需求的一个折射。

从这个细微的设定里可以一窥导演希望打造的纯粹世界,一个遵从极简原则、追求个人自由的精神世界。

尽可能地将生活精简到个人精力能够控制和接受的范围之内,对帕特森的创作非常重要。

这里并不是说手机不好(当我们讨论问题,总是容易走极端,非黑即白),而是每个人的精力有限,手机作为现代科技生活的一个信息和诱惑都高度集中的媒体综合设备,可以带来极度便利,但同时也会反噬人类精神之独立能力,大量的信息不断地冲击着精神世界,而后者的本质应该是极简、空白和稳定的。

正如帕特森所说的,手机是一种束缚,物欲也会成为一种束缚思想自由的一种无形的反噬力。

社会和情感支持则因人而异,有些人需要,有些人不需要,有些人长期需要,有些人则只需要短暂性地获得支持就可以。

帕特森的社会连结程度相当之低,除了偶尔和同事Donnely礼貌性问好之外,他的主要接触的人就只剩下Laura一个。

即使是Laura周末的纸杯蛋糕农场销售,也被导演故意虚化,帕特森本人最后在帕特森大瀑布前和日本游客关于William Carlos Williams的对话量,几乎追上了他在整个电影中对白的总和。

这样的一种低连结度,可以让帕特森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生活而不至于过多地卷入人事纠纷、是非、人情和礼节的束缚当中,但同时,他在生活中听到或见到的人或事,又能够在内心中酝酿成为创作的素材。

你与其他的连结度越高,需要分配去处理这些关系的精力就越多,能够留给自己的时间和精神就越少。

帕特森和Laura的情感支持,是除帕特森内心世界之外,导演大力在探讨和展示的内容。

除却没有大富大贵外,帕特森的生活可以说是相当完美,其中很大一部分就体现在他有一个非常支持他创作爱好(即使他并没有打算将其作为赚钱工具)的女友Laura。

除此之外,Laura还巨细无遗地照顾着帕特森的起居饮食,即使在帕特森大意将那本秘密笔记本落在客厅的沙发上、被Marvin咬个粉碎的时候,Laura也没有说一句“我早就告诉过你(要拿去复印了)”这样的话,这种不参杂个人私欲的情感支持是非常罕见的。

而这种支持,又是双向的。

帕特森不仅要时不时成为Laura那些奇怪新菜谱的白老鼠,还要为她突然涌起的新想法新梦想埋单,比如想要成为乡村歌手,买一把几百美元的吉他(带有说明书,DVD教程这些东西也并不能掩盖这真的是一把非常贵的吉他)。

生活的平衡是需要双方去巧妙处理的,只有一方愿意和努力是没有办法持续下去的,比如Everett和Marie。

落于窘迫生活而忽略对方的精神追求(如果有的话)也会产生非常多消耗精力的争执,比如酒吧老板Doc的夫妻生活,零钱罐零钱的使用都可能会成为争执的导火线。

帕特森拒绝拥有智能手机这个设定在这里又一次派上用场。

首先它的作用当然是对Doc夫妻争吵桥段的一个延伸一个回答,与Doc对象棋的爱好并没有被妻子好好尊重相比,Laura不仅对帕特森的创作爱好全力支持,甚至细微至是否拥有手机这样的生活琐事上,都不作干预。

支持参杂了个人情感和私欲,就会变成干预,干预的次数多了、程度高了,就会成为束缚。

这种支持与尊重之间的平衡,Laura把握得刚刚好。

不拥有手机这件在当今社会几乎不可能的习惯,是极度容易受到干预的,尤其是来自亲友的压力。

不要以为只有适龄结婚生子这些人生大事才会受到身边人的施压,任何偏离社会准则轨道的社会行为,无论是否影响到其他人,无一例外都会被社会用或强硬或细微的方式拉回到“常规”中。

这些力量最终由谁来执行,当然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Laura并没有因为帕特森的特立独行而要求他必须要拥有手机这件事也进一步强化了帕特森和Laura之间相互扶持但又相对独立的恋爱关系。

结束帕特森和Doc的对话之后,导演还特意给了Everett和Marie这一对镜头,Everett依然纠缠着Marie还在说着一些有的没的,在他的眼里,Marie根本就不是一个独立的活生生的个人,她只是他那个自我世界里一个代表着爱情的符号而已,最起码的尊重都得不到。

正因为这些物质/社会及情感支持与束缚之间有着如此难为界定的平衡点,你永远无法知道,那些表面似乎看透生活之苦的有趣之人,内心是如何的暗涌翻滚。

帕特森活得像块海绵,对待生活有着独特的柔软度,在吸收转化平庸的重量和来自生命周期的压力时,能够不改变自身的体积和形状。他所有对人生的思考和抵抗,都融化在了那一张几乎没有表情的脸上。

Adam Driver很好地演绎了这样的一个退役海军军人的平凡生活,在《帕特森》几乎一样的七天场景里,他的表演做到了平凡而又不枯燥,暴力制服“自杀”Everett的那场戏又恰到好处地让情绪得到了爆发,表情从震惊、不知所措到重回漠然,细微的面部表情控制,程度把握得刚刚好。

但每个能够和生活和平相处的人,内心从来都不会有真正宁静的一刻。

他们的内心无时无刻地和某样东西地做斗争,就是为了维持生活的这种波澜不惊,这种深入骨髓的斗争,是旁人所无法理解,用言语无法解释的。

社会上的每个人的心智都是处于冲突和矛盾的状态,只不过有些人将其外化得比较明显,把自己的生活撕裂得支离破碎;有些人将这些冲突内化,表面越是纹丝不动,内心的挣扎可能就越为强烈。

这样的一种内心暗涌,礁石无数,任何一个小失误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失败者不计其数,胜利都是暂时的,你需要持续地斗争才能不断延长那脆弱的胜利。

那些看似平静和快乐的人,是最容易在某一天突然就决定与世长辞,那是因为他心知自己下一场可能打不赢了。

懂得水上漂浮的人都知道,成功漂浮在浩淼大海表面的唯一要诀就是要100%放弃对身体的控制权,让身体像一块枯木一样交给浮动的海面。但凡你有一丝想要收紧身体,马上就会沉下去。

对生活同样亦如是,你越想要将生活控制在手里,就会被它拽入无法呼吸的海底,迷失自己。

生活和自我之间是一个控制和审视的拉扯过程,你对生活的挣扎越少,对自我的关注就会越多,你放弃得越多,审视自我的深度和广度就越高,在生活中反而能够活得更自在。

所以,即使你决定做个有趣的人,这个过程可能也会不那么有趣,但总比人云亦云过一生要好得多,不是吗?

《帕特森》很容易让人想起2009年《刺猬的优雅》,和后者的米歇尔夫人一样,帕特森也成功地在急促烦躁的世界里找到了一个完美融入世俗的身份。

帕特森的司机,米歇尔的门房,前者的优雅全在那本秘密的笔记本里,后者则是那个外人不曾入内的秘密书房。

《帕特森》最后一首诗是关于一条鱼,而鱼在《刺猬的优雅》里又是一个极度象征化的元素。

小帕洛玛策划在12岁生日时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因为她不想像鱼那样,一辈子生活在透明的鱼缸里而不自知,《帕特森》则以诗的形式写了出来:

Would you rather be a fish?


首发于【一个】APP

个人公众号:DramaMatters

 2 ) 两个帕特森,一种觉悟

这电影不是献给什么有情调的小资文艺生活的,也不是献给帕特森这座城市的。

总体来说,这是贾木许个人的感悟,是拍给自己的。对于自己和电影工业、以及庸俗世界的关系,再说大点,文艺或者电影,是虚荣装逼挣钱成名用的,还是一种本能的精神需求。

也同时是献给帕特森这个纯粹而清高的司机,献给朴素诚实、忠于内心的生活和创作态度的一首诗歌。也有愤世嫉俗的讽世之处。

所以,片中很多对话,都是讽刺性的,如果你没发现其中的幽默之处,那你就只能说,平淡就是美,或者批评地说,这电影真空洞。

所以,结尾处,帕特森和黑人、日本人的两段对话,是点题之处。

1,帕特森的妻子喜好广泛,学吉他、画画、室内装饰设计、做蛋糕,并且都是能在现实中得到利益回报的事情(起码也要老公夸奖),所以她也要求帕特森去印诗集。而帕特森只会写诗。他不用手机,也可以看作对现实有点拒绝的姿态。但因此时有尴尬,比如车出故障需要联系时。他用的是孩子借给他的卡通外型手机。

2,总是失恋的黑人,其实是一厢情愿地爱上不爱自己的人。(黑人真的爱对方吗,难道不是占有欲吗?他掏出来的,可是把泡沫枪啊)
联想起热衷比赛的酒吧老板往自己酒吧里贴名人照片(甚至不惜借钱来弄这些玩意,还按人物的有名程度来讨论排行),慕名来帕特森拜访的日本诗人。都是想用自己的方式来占有帕特森,这个城市的诗意与荣光。

片中公车上一对少男少女的谈话很有趣-----少女向少男诉说了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英勇事迹,最后很骄傲地总结说,我们是帕特森城里仅有的两个无政府主义者了。得,无政府主义者这么牛逼的标签,自己就贴上了。

3,那条很贵的狗总是捣乱,以至于最终造成“毁灭性”结果。就像生活总跟人开玩笑,所谓资本,也总是用来耍弄人类,破坏平衡。在狗看来,那就是堆愤怒起来撕扯得很解气的纸,这狗一直感觉自己在家里边被忽略了,诗什么诗。

写满诗的笔记本被毁是电影最重要的一个核心情节,象征性也十足,我想到的是这么一句话:人在江湖,不进则毁。帕特森其实从来就没愿意把自己的诗集拿出去发表。

4,从一到七,然后归零,又从头开始,一切好像都没发生过。片尾那本空白的笔记本。黑人所说,太阳照常升起。

时间抹去一切,从有到无,又从头来过。诗歌、电影可以完结,被遗忘,而生活本身无休无止,所以生活之诗也将自然流淌如帕特森城里桥下的溪水。

5,周一到周七,再回到周一,这只是一个结构,并非主题。也可以另一种解读,一个诗人被关押在这种单调平庸的日子中,这样看的话,那第一个和妻子相拥而眠后醒来的镜头,意思就多了去了。

6,男主角是个容易执着的人,看他写给妻子的情诗就知道,很担忧失去,很宠妻子......他在想象中加深这种爱,对诗歌也是一样,所以,放下还是......这种爱本就是妄念,到结尾处是有悬念的,也是悲哀的,多年相处的公车毁坏,诗集损毁,他如何面对生活被涂抹成空白。

7,当你刻意去寻找什么时,你注定找不到,因为你的得失心将真相蒙蔽。你用力,它离你更远---------日本人来帕特森寻找诗歌的灵魂,遇见了一个自称不是诗人的诗人帕特森,日本人挺用力的,手都破了哈。让我想起某中国诗人在长安街头当众跪叩并招魂李白的趣闻。

如果日本人并不自称自己是诗人,帕特森会不会告诉他自己也写诗呢-------这段可以和帕特森路遇会写诗的小女孩那段做对比。

8,一个问题:我们爱一样东西,是这样东西能让我们变得更有价值,还是像孩子一样单纯地喜爱并沉浸其中?-----联系片中帕特森妻子买了吉他和配套的衣服,并把自己弄成乡村歌手范。

9,作为出过著名诗人的帕特森小城,和无名诗人帕特森。一个已经被符号化了,一个以无名的方式存在着。当你的名字被人知道,你就很可能已经不是你自己了。诗集即使再秘密地被写在笔记本上,也会被狗给撕碎。这个无所不知的世界,以它毫无怜悯心的权力意志,瓦解消弭一切秘密以及个体视若珍贵之物,并将之标签化、商品化、庸俗化。

10,我喜欢说的一句话,万物徒有其名。

对于会写点自认为是诗的一小撮人,或者读过非非口语诗并读懂了的人,这些道理或许过于通俗甚至庸俗,那么,就像用少女头发和肩头来承受与形容瀑布降落一样,美的事物提供一种原始简单、一眼即了的顿悟。贾木许钻入禅宗也不令人意外。
或许机巧了,过于举重若轻了,缺乏着力了。或许太文学概念了,晦涩了------公车上两男的,一个在说一个很漂亮女的搭讪自己的事情,另一个男的马上不甘示弱,这种暗讽的细节,不经常读小说的,还真可能不察觉。

11,电影中的诗歌。
比起我喜欢的中国诗人杨黎、小安、于小韦、乌青、竖,是要差一些,但比起毕赣之流堆砌辞藻的烂诗,要自然自在的多,用词准确,简练自由,来自诗人自身有感而非别人诗歌启发,也有不错的思考力,具备使诗歌返朴归真的功用。贾木许选这些诗,首要不是为了说“快来看呐这些诗多么好啊”,而是觉得这些诗,很贴合帕特森这个公交车司机兼业余诗人的气味。既在生活之外,又在他生活之内。

还有很多细节,值得再看一遍。我感受与不少人说的简洁朴实相反,这是部非常复杂精巧的电影。

其实最初的贾木许,就是这样的。依然愤世嫉俗,依然在体悟人生的虚妄可笑之处,依然朝向一个超脱的方向吧。他就是不拍电影了,也挺好。
随手。

 3 ) 写完一首诗,需要跨越多少障碍

如果有人看完《帕特森》,只是觉得它赏心悦目,却想不明白它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那么,他可以回忆下15岁之前,对所有事物充满热情,因为某下午突然感受到某种召唤,而半夜躲在房间偷偷写起小说,或跳舞,或画漫画,并觉得这辈子能以此为生的那个瞬间。这个瞬间里所有的希望和不安,认可和自卑,兴奋和怀疑,就是《帕特森》讲述的故事。

《帕特森》的主角是一个住在帕特森这个地方的名叫帕特森的公交车司机,导演以几乎白描的方式,叙述了他每天开公交车,写诗,回家与女朋友聊天,遛狗,喝酒,睡觉的七天。只是每一天,都跟前一天有略微的平淡的不同。这七天里发生的,对于普通人来说,大多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但对于写诗的帕特森而言,却是一场苦难的浓缩。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帕特森的希望和不安,那么导演深埋在细节里的冲突就能被提取出来,这部电影的主线,也会因此变得清晰而饶有趣味。
例如,什么时候是帕特森开始写下今天的第一首诗呢,是在他准备开公交车前的一小段时间,但我们会发现,他几乎没有完整地把一首诗写完过。因为每一次,都会有个被生活所困扰的同事,在他写到一半时,愁眉苦脸地来找他,并自顾自地讲起了自己的烦恼;再例如,当他在酒店喝酒发呆时,突然闯进来一个为情所困的男子假意自杀,刚好坐在他身边的帕特森不得已冲上前,将他撂倒,并打落了他的枪。类似的例子在影片里比比皆是,它们只是在换着法子讲着同一件事:每当帕特森沉浸在精神世界中时,总会有人闯进这个世界,将他卷入到日常的、跟诗歌无关的生活里。无论是当一个恋人、英雄、聆听者、路人、同事,都会给帕特森带来或多或少的苦恼。作为一个诗人,最好的身份就是旁观者,他观察生活,并描写生活,一旦被卷入了他所观察的生活里,他就变得无所适从——站在舞台上,他的诗意就消失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够在帕特森身上察觉到一丝心不在焉。即使他不在写诗时,也不习惯或不擅长过多地进入生活。

在不停捉弄帕特森的同时,导演也开始引出了帕特森的另一困扰:笔留在纸上的,我能称之为诗;握着笔的我,能被称为诗人吗?
导演表达这种困扰的方式很隐晦,察觉的方法不在于看帕特森做了什么,而在于他没做什么:除了写诗之外,帕特森无论从正面侧面都没承认过自己是一名诗人。
当女朋友夸奖他的诗时,他并没有过多的表示高兴或谦虚;当女朋友要求他去将诗打印出来时,他也一直没放心上;当小女孩问他有关于诗的事情时,他有意回避了自己也在写诗的事情;除了他女朋友之外,并没有任何角色知道他正在写诗。
这种要与诗人身份彻底断绝关系的处理方式,反而表现了他在这个问题上的敏感。一旦开始思考这个身份,他会开始为其他目的而写诗,而不是纯粹地享受写诗的过程。帕特森有意地保持这种赤子之心,或许在于他察觉到了这种可能性。这也是为什么我特别喜欢这个角色的原因,他是个中年人,却带着少年的热忱。
身份的困扰在宠物狗马文咬碎了他的诗集后彻底地暴露出来。如果诗集算是诗人这个身份最后的保护伞,那么当诗集被咬碎后,还有什么能够证明他是一个诗人呢?
导演贾木许在影片结尾引入了一个意外而温柔的答案,当帕特森坐在公园长椅陷入迷茫时,热爱诗歌的永濑正敏鬼使神差地坐在了帕特森身旁,开始跟帕特森讨论诗歌。他询问了帕特森的身份,帕特森这时不得不正面思考这个问题,但他给出了一个消极的回答:我只是一个公交车司机。
接下去的对话让永濑正敏在影片中地位变得非常重要,因为从来没有一个成熟角色愿意进入帕特森的世界,而不是将帕特森从诗歌的世界拉出来的。在此之前跟帕特森讨论诗歌的小女孩,因为年纪也无法体会到帕特森诗人身份的烦恼。而永濑正敏不仅主动进入了帕特森的诗歌世界,还坦然地谈起了诗歌、诗人和诗意,仿佛谈论这些并不会困扰他,也不会影响诗歌的力量。
永濑正敏的态度是,做一个帕特森的公交车司机,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诗意的事情,不仅如此,还能谈论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和弗兰克·奥哈拉,有什么理由说自己只是一名公交车司机呢?
他问了几个问题,谈论了一些诗人,觉得帕特森有趣,便留了一本空白的本子给他。帕特森一直刻意逃避的难题,就这么被轻易地扯出来,并且被强塞了答案。
即使将精神奉献给诗歌,你也还是能够举重若轻地对待它。一个坐在长椅愿意讨论诗歌的公交车司机,几乎可以称之为诗人了。
这什么事情都没发生的一个礼拜,已经蕴藏了帕特森整个诗歌生涯的暗涌。

我想,这让贾木许展现了制造温柔的能力,他能够捕捉到任何梦想实现过程里的波动,也能用一份诚挚的答案来抚平它。
即使无法准确地描述这部电影到底讲了什么故事,许多人也能某个瞬间里,回忆起年轻时不求回报而跳动着的心脏吧。

我爱亚当·德赖弗。

 4 ) Poem

Love Poem

We have plenty of matches in our house
We keep them on hand always
Currently our favorite brand is Ohio Blue Tip
though we used to prefer Diamond brand
That was before we discovered Ohio Blue Tip matches
They are excellently packaged, sturdy
little boxes with dark and light blue and white labels
with words lettered in the shape of a megaphone
as if to say even louder to the world
"Here is the most beautiful match in the world,
its one-and-a-half-inch soft pine stem capped
by a grainy dark purple head, so sober and furious
and stubbornly ready to burst into flame
lighting , perhaps, the cigarette of the woman you love,
for the first time, and it was never really the same after that
All this will we give you."
That is what you gave me,I
become the cigarette and you the match , or I
the match and you the cigarette, blazing
with kisses that smoulder toward heaven.

Poem
I'm in the house.
It's nice out:warm
sun on cold snow.
First day of spring
or last of winter.
My legs run up
the stairs and out
the door, my top
half here writing.

Glow
When i wake up earlier than you and you
are turned to face me, face
on the pillow and hair spread around,
I take a chance and stare at you,
amazed in love and afraid
that you might open your eyes and have
the daylights scared out of you.
But maybe with the daylights gone
you'd see how much my chest and head
implode for you, their voices trapped
inside like unborn children fearing
they will never see the light of day.
The opening in the wall now dimly glows
its rainy blue and gray. I tie my shoes
and go downstairs to put the coffee on.

The Run
I go through
trillions of molecules
that move aside
to make way for me
while on both sides
trillions more
stay where they are.
The windshield wiper blade starts to squeak.
The rain has stopped.
I stop.
On the corner
a boy
in a yellow raincoat
holding his mother;s hand.

Pumpkin
My little pumpkin,
I like to think about other girls sometimes,
but the truth is
if you ever left me
I'd tear my heart out
and never put it back.
There'll never be anyone like you.
How embarrassing.

The Line
There's an old song
my grandfather used to sing
that has the question,
"Or would you rather be a fish?"
In the same song
is the same question
but with a mule and a pig,
but the one I hear sometimes
in my head is the fish one.
Just that one line
Would you rather be a fish?
As if the rest of the song
didn't have to be there.


Another One
When you’re a child you learn there are three dimensions
Height, width and depth
Like a shoebox
Then later you hear there’s a fourth dimension
Time
Hmm
Then some say there can be five, six, seven…I knock off work
Have a beer at the bar
I look down at the glass and feel glad

 5 ) 详解《帕特森》:这么多隐藏的细节你真的看到了吗?

贾木许的《帕特森》并不是一部多么晦涩难懂的电影,普通观众对这个关于公交司机诗人的日常生活故事都能无障碍地看懂,但《帕特森》丰富而富有内涵的细节,则很容易被忽略,甚至被误解。反复看了五遍,这算是一篇拉片笔记,也算是一篇影评。

如果不能准确接收到这些细节信息,对这部电影大概只会停留在“文艺片”的层次,但《帕特森》是一部真正的艺术片——文艺片和艺术片可能表述不同,但因为“文艺”这词在当下的各种曲解,变得有种轻微的嘲讽意味,这是其一,其二,说《帕特森》是一部“艺术片”是因为这部电影触及到了艺术(准确来说是诗歌)的真相。

再强调一遍:贾木许是音乐、美术、文学包括电影各方面素养都很出色的电影艺术家,他的“文艺”属于极为高阶的等级,不是简单的文艺小清新这种恶心流行语能概括的。

何为诗人?何为诗心?

大部分影迷对《帕特森》的观感都能统一到此处:所谓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帕特森作为公交司机与诗人的双重身份,一种生活,两个世界。他对日常细节的高度敏感,他的温柔耐心,他的细腻优雅,让他在表象上极为单调而枯燥的生活中找寻到美丽的诗意。

这种观感是直接的、确定的,当然没错。但并不是这么简单,把诗意等同于生活细节,或者直接挂钩于对生活的敏感之心,都是弱化简化“诗人”的行为:对生活敏感细腻的人很多,甚至有能力涂抹两笔创造几句“佳句”的人也大有人在(朋友圈是这些人写这些句子的最好的秀场),但这些人并不是诗人,虽然那几句话是诗歌的形式,甚至也有诗歌的美感。

帕特森是公交司机也是诗人的事实,并不代表诗人的门槛被拉低到人人可为的地步:重要的是帕特森的“诗人之心”。真正的诗人,身份如何并不重要(跟身份一点关系也没有),而是这颗“诗人之心”,不是只有在想发泄心情炫耀几句随想的时候才切换到诗人模式,没有切换这一说,诗人永远是诗人。

生下来就是,在他意识到之前就是,在之后也是,在死后也永远是。——这不是语言游戏,如果不是如此,那所谓诗人一定是个蹩脚的所谓诗人而已。

这就是天赋。贾木许或许确实想通过这部电影去传达生活日常中的诗意之美,去激励一些心怀抱负身为平凡的观众,打开你的五官,触碰无处不在的诗意。但在根本上,是在彰显帕特森作为诗人的独特性与不可模仿:对的,帕特森的身份再普通,他的诗人身份也不是任谁都可以效仿的。

诗人之心,是在生活中的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任何接触中都是诗人的状态,这是一种真正的无时无刻不在创作的“温柔的癫狂”,也是杜尚所谓的“我的呼吸便是艺术”。真正的艺术家之间,殊途同归。不是只有帕特森在瀑布前写诗的时候他才是诗人,他在驾驶公交时、遛狗时、和女友聊天时、早上醒来时、吃早餐时,都是诗人。

先理解这一点,才能更多地抓住电影中的丰富细节。

日常生活的戏剧性:危险

《帕特森》不是单纯地在表现生活中的诗意,而是在表现发现诗意的过程。所以,很多细节呈现的不是诗意,而是神奇、巧合、幽默、危险,而帕特森通通在接受它们、消化它们,生活中的“呼应”,对应到创作上的“呼应”。


比如帕特森的23路公交车出现故障抛锚,女友、酒吧老板和他交谈中都提到一句“公交车不会爆炸成大火球吧”,前后出现,就形成一种对应(文学创作中的呼应、渲染),隐隐传达的是一种日常的危险。

包括那个失恋的黑人小哥埃弗雷特,对前任纠缠不舍,最后在酒吧举枪自杀——当然是一场闹剧,帕特森制服了小哥,前任女孩夸赞帕特森用的词是“heroic”,有英雄气概的。日常生活中的危险,日常生活的中的英雄。

贾木许太擅长撩拨观众的情绪,比如帕特森带着马文遇到一车说唱团队,对方说要他提防马文这种斗牛犬很容易被偷。对应的是之前帕特森去酒吧把马文系在酒吧外,之后帕特森再去酒吧,观众的情绪期待就是:听了被偷的警告,他会不会把马文带进去。没有,马文依然在外面。这种观影情绪的把控,让观众完全浸入剧情中。

这是贾木许的拿手好戏。包括帕特森家门口那个老是倾斜的邮筒,帕特森每次回家都要扶正,后来才揭示出,是顽皮的马文干的好事——帕特森和宠物狗马文之间有一种幽默的对抗关系,马文(这个名字的含义就不多说了,熟悉贾木许的都知道这个梗)毁掉帕特森的诗集,是这种对抗的最高峰。

在毁掉诗集之前,贾木许在台词和镜头上给出了暗示,当天早上帕特森带马文出去散步,刚出门就发生了分歧:明显习惯是往左边走,但今天马文选择往右边走。而且在走到大瀑布时,帕特森想停下来休息(这是他习惯写诗的地方),马文拒绝停留,又跑着向前。

这已经隐约暗含着要发生的戏剧性了,出门前劳拉对马文说:guard our palace,然后一个镜头给到帕特森忘在沙发上的笔记本。终于酿成惨祸。

再往之前推,前面有个情节是劳拉一直劝帕特森把诗歌印出来,“至少求了你一年了”,帕特森答应了,许诺周日就去印。注意,就在这时候,马文叫了一声。——仿佛听懂了对话,为之后毁掉笔记本铺垫。

叙述和虚构的本能

《帕特森》充满了各种类似的行为模式,比如每天起床、看手表,出门,听印度裔老哥们抱怨,开车,写诗,遛狗,在酒吧喝啤酒等等。在公交车上的剧情很少,主要是是帕特森在听别人的闲聊。有趣的是,出现了三场闲聊:两个小男孩,两个建筑工人,两个大学生。

他们谈论的内容五花八门,但融合了各种叙述、虚构(吹牛)、议论: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我们就生活在叙述和虚构、议论构成的世界中,这不是什么作家、艺术家的专利,而是我们生活便如此。两个建筑工人互相吹牛怎么吸引女人,这几乎就是口头文学创作了。也别忘了还有酒吧老板的一处场景,他在向一个女人讲述荒诞不经的关于熊的故事。

还有洗衣店里的黑人说唱小哥,属于说唱形态的“帕特森”,他随时随地要创作,找韵律、配歌词,和帕特森惺惺相惜,虽然说唱小哥有些蠢,但也有股可爱的痴劲儿。(多说一句,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有一首关于洗衣店的诗,不知道贾木许设置这个场景算不算致敬)

帕特森的诗歌创作,在这种语境中,也变得与当下紧密联系:艺术家与生活最是紧密相连,紧密得甚至让普通人觉得不接地气。诗人的帕特森,五官是永远打开的,所有这些观察、感受,都经过变化融入到他的诗中,有的能看出来(比如火柴、啤酒杯杯底的诗句),有的无法看出来,但能感受到。

关于电影中的诗歌,我在一篇日记中也做了整理://www.douban.com/note/607686062/

双胞胎

《帕特森》里有一个重要的、反复出现的细节,就是双胞胎,先后出现六对双胞胎,有趣的是,写诗的那个小姑娘说是双胞胎,但没有在同一画面中出现,可能贾木许玩了个花样。此外,还有帕特森和劳拉周六晚上看的那部《亡魂岛》。里面的女主角和劳拉长得几乎一模一样,帕特森还调笑说你俩就是对双胞胎。

还有酒吧老板自己与自己下棋,这种双胞胎隐喻——各个年龄段的双胞胎,在帕特森这个小地方如此高频率出现几乎是不可能的。贾木许在电影中加入了这一罕见的、幽默的、富有戏剧性的细节,就是为了增添神秘性,也增加了许多意指,比如冥冥之中帕特森和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就形成了某种“孪生”的关系。

睡姿和手表时间

帕特森的女友劳拉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角色,她有太多梦想:纸杯蛋糕、民谣歌手、视觉风格艺术家等,而且很神奇地是她有种特别纯真的热情,不管是不是不切实际,她也是典型的白日梦想家,某种角度来说和帕特森是一类人,所以他们在一起。

注意周一到周三,画面右侧都出现了IPad,酒吧老板曾问帕特森为什么不买一部智能手机的事,还问到他女友,帕特森说女友有智能手机,还有笔记本电脑和IPad,而且女友对他没有手机这回事也可以接受。

但这对情侣的状态是危险的:这种危险是潜在的、隐藏的,电影里没有任何直接表现二人争执破裂的段落,帕特森温柔,劳拉热情,但总是有种不安。每天早上醒来,二人的睡姿变化,很耐人寻味。

周一到周五,帕特森起床都要看手表,贾木许也给出时间的特写镜头(周末两天没有给手表特写),周一到周五的时间分别是:6:12、6:15、6:12、6:28、6:28,这种微妙的时间变化(连续给特写,不可能毫无意义,当然也不能过度解读),代表着帕特森陷入连续疲惫。

帕特森vs彼特拉克,劳拉vs劳拉


此处镜头很值得揣摩,帕特森在地下室里的小工具间写作,劳拉下来问候,贾木许用了一个非常常见的“镜子反射”的镜头,但在这里,就有了强烈的疏离感:劳拉和帕特森的精神世界,多少是格格不入的。

而且在电影开头和后半部分(84分钟),都出现了一个画面:床头柜上的相册。有帕特森军装照,父母照片,甚至还有小狗马文的照片,唯独没有劳拉的照片。

很感人的是,电影里虽然对劳拉这个角色有些许嘲讽,对二人的关系有某种担忧,但总体来说依然是甜美的。

没有出现在床头柜上的劳拉的照片,出现在帕特森的餐盒里,和但丁的明信片放在一起。——他对劳拉的爱是无限温柔的(片中那首诗《小南瓜》),从种种细节中就能看出,他非常耐心地接受劳拉变幻无常的理想追求,和无处不在的黑白色系改装,正如劳拉对他诗歌创作的信心,从来不会动摇。

后来劳拉提到,另一位古典大诗人彼特拉克有一本早期诗集叫《秘密之书》,是献给一个叫劳拉的女人。帕特森与彼特拉克,劳拉与劳拉,冥冥中好像对应上了。

这种情感细节上的隐约和暧昧,是贾木许电影的重要美学特征,甜美之下有隔阂的暗流,矛盾之中也有爱意汹涌,相比他之前的作品,《帕特森》里的“隐约和暧昧”显得温厚许多,不再是冰冷和无助的,而是充满了如冬日阳光般的惬意。

诗人的身份焦虑

诗集毁掉后,劳拉安慰帕特森,帕特森说:没关系,那些诗本来就是写在水上的。这大概是全片最令人感动、心碎的台词。

但请大家收起伤感,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此时的帕特森,才开始意识到“诗人身份”的问题。之前他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是不是诗人的问题,因为他一直在写,这本身就是,何必思辨。但现在诗集被毁,没有任何的物理证据能证明他是诗人(当然是自我证明)。他开始动摇了。

沮丧的周日早上,他再次拿起精神偶像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的诗集,看着背面威廉的肖像,前面一处镜头中能看到他简陋的工作间墙壁上也挂着威廉的肖像: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的职业是医生,业余写诗,深刻影响了美国现代主义诗歌。

于是在见到永濑正敏饰演的日本诗人时,他扭捏、愧疚、纠结——对比之前遇到写《water falls》的小姑娘,小姑娘惊讶他作为公交司机竟然也懂诗,帕特森苦笑——此刻在一个真正的诗人面前,帕特森是羞愧的,因为他都无法相信自己是一个诗人。

永濑正敏提及了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也提及了法国艺术家让·杜布菲曾经在埃菲尔铁塔上担任气象观测员,什么都可以很诗意(帕特森当然懂这个道理,但他现在的状态是自我怀疑)。在永濑正敏无意间充满禅意的触发下,帕特森终于恢复了镇定,诗人的身份焦虑也迎刃而解,无需证明,是也好,不是也好,都无所谓:内心深处是,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也是,写也是,不写也是,给人看是,不给人也是,诗集在了是,不在了也是。

个人觉得,酒吧老板在墙上贴的那么多帕特森本地名人(包括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和金斯堡两位著名诗人),不管是有公园还是街道以他们命名,其实都不是男主心中所羡慕的,他没有强烈的名利心(他甚至不想打印自己的诗集),这让他变得真正与众不同,尤其是对国内诗歌现状了解的话,会对这部电影有更多的感触吧。

那些诗人打破了头也要出名,要赶紧开宗立派,标新立异,和帕特森相比,什么叫云泥之别。

最后,电影里的这些小细节错过,不会影响理解剧情,开头就说了,《帕特森》不是什么晦涩故事,但领会到这些细节,才能更深入地体会贾木许的用心,何为艺术,何为创作,又何为“诗心”。很多电影,不要简单地用“文艺”囊括,有时候一个词太小,小得连一只蚂蚁都盖不住。

 6 ) 《帕特森》:诗非诗

《帕特森》 2016

——影片中出现的诗是否应当作为评判整部影片质量的一个标志?
——当然不。

奇怪的是,2016年的电影中涌现出了如此多的“诗电影”(暂且如此称呼吧),无一例外地均是在影像上置入诗文本,或让诗以画外音的形式附着于影像上。毕赣的《路边野餐》中陈升的诗作与整部影片没有太多关系,只是作为陈升个人的作品以画外音的方式呈示给观众;杨超的《长江图》中那本被发现的诗歌手稿作为叙事(空间)展开的索引,与整部影片的内核紧密相连;贾木许的《帕特森》中帕特森每日写下的诗句以字幕的形态直接地呈现给观众;或者特伦斯·戴维斯在《宁静的热情》中让女诗人艾米丽·迪金森的诗歌不断被念诵。

这四部电影,展示了将诗歌文本并入影像的几种不同方式。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仅以画外音的方式朗诵诗作:《路边野餐》与《宁静的热情》属于这种情形;另一种则是画外音朗诵诗歌的同时将文本呈现在影像上:《长江图》与《帕特森》属于这第二种情形。同样从内容上看,也有所区别。比如《宁静的热情》中的诗作均来自女诗人艾米丽·迪金森的作品,而《路边野餐》《长江图》《帕特森》中的诗歌则是先由导演(或其他人)创作、然后再假借在人物手上完成。

当我们赞叹《路边野餐》中的诗作多么另类突出,吐槽《长江图》中的诗多么蹩脚难看,并将其用来评判整部电影的高下水准,问题也就产生了。既然是“假借”,当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就不该再把这些诗歌归于导演名下,而是在人物角色的设定上进行阐发。《路边野餐》中的诗只是这个叫“陈升”的乡村医生的个人作品,而与毕赣不再有关系,无论诗写得好还是坏,都是陈升个人的荣誉。同样,《长江图》中的诗只是展示出那位无名诗人的水平,他也许只是个业余的诗歌爱好者(诗作的蹩脚正应和了他的这种身份),而与导演杨超不再有关系。Ron Padgett写诗的水平诚然也相当一般,但拿《帕特森》中的诗歌水平来为整部电影一锤定音,恐怕已误入歧途。

电影中的诗非诗。它有其内在的作用,却不该将其看成是整部电影的评判标准。塔可夫斯基在《镜子》中引用的诗来自他父亲的作品,与他本人的诗学才能没有任何关系。但他拍的却是真正的“诗电影”,而我们上面提及的几部作品尚未企及。这里引出来一个值得深入分析的话题,即电影的诗意绝不是简单地来自于文本,就像某些人以为的那样只要简单地将诗歌并置入影像,便能得到“诗影像”。不是的,电影的诗意来自于影像的运作,而不是文本。此话题留待别处再提。

 短评

上班途中我也寻思,公车司机在想毛。每天重过同样的景会看到我辈不注意的事么?幸福么?怎样的幸福?大人物大故事大动机,吸睛易立。用最寻常最普通最平白的,让大家一起发笑一道惊叹一并幸福,是天赋。我不是总能get到贾木许的,而每当get到,就觉这货迷人得不讲道理。撸完片感到自己都能看懂些诗了

5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

还是贾木许的老味道,让两个相爱的人,且爱且孤独。生活如同流水账,唯有诗歌能指水为油;爱情仿佛变色龙,少许孤独可画龙点睛。心中有诗的人,处处有诗。A-ha!

10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住Paterson的Paterson,演Driver的Driver,贾木许写给所有文艺青年的一首行吟诗。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看似枯燥的日常就像男主的职业,都是化平凡为小诗。生活原来有着这么多的尴尬和冷幽默,八天就像看到了男主的未来一生。这才是我想要的诗无尽头啊,抢镜狗!

1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1.诗句、影像、生活、时间的重复,贾木许经典老片的复刻双生子;2.没有电视的酒吧,没有手机的司机,失去了诗作的诗人;3. 贾木许在彩色镜头下拍了一部黑白片。

13分钟前
  • Meng
  • 力荐

贾导又玩小清新,巴士诗人的七天,不是那种一眼就觉得牛逼的电影,却会让你深深记住好多意象: 火柴,瀑布,黑白,双胞胎,笔记本,斗牛犬,信箱。最后的日本人有点突兀,其他都很好。

1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过最普通的日子,写最优美的诗。“文艺”不是对庸常生活的点缀,也不是补充或者调剂,而是平行于肉身的超然的自己。明日复明日,能饮一杯无?

23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记下来的生活只是重复,说出来的孤独更是孤独。

25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没有才华的诗人 被戏谑的宠物 妻子天真无知 丈夫淡漠无言 一对“同床异梦”的夫妻。如果小狗是生活一部分,那么黑白音乐诗歌和宠物其实位置等同-沉闷生活的调味剂解闷的花生米罢了。不过他们的确用一种坚定执拗的情感热爱着生活,一个人在生活的时候 也许没有时间思考生活本身,所以这样就很好。

27分钟前
  • 好巫婆行不改名
  • 还行

Paterson市的公車司機Paterson的七天,規律中富含各種細微變化,從日常提煉詩意,隨著遇到不同人事物。感受有時淡雅有時濃烈。賈木許將整部電影寫成他的迷人長詩。另外非常同意「看翻譯詩就像穿著雨衣洗澡」總是有隔一層的遺憾...Adam Driver細膩帶冷幽默。演樂天派妻子的Golshifteh Farahani也很可愛

29分钟前
  • 裘笛
  • 力荐

看到热评我特么就想爆粗口,写诗怎么了,公交车司机写诗就骚柔了?黑叔在洗衣房练说唱就人生理想了?小姑娘喜欢艾米莉·狄金森就早熟了?女友弹着吉他抱着狗就文青了?关洪尚秀什么事?你特么看不惯就说别人做作,是,人生不止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你估计只看到“狗”和“且”了

33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贾木许也是60岁了拒绝成长,以及美国文艺青年诗写的真差劲呀......

36分钟前
  • 舒农
  • 还行

主角是巴士司机,很有意思:每天一样的上班时间,行车路线,工作制服,午餐盒,晚饭后来一杯。在这些生活细节方面不需要太多思考,反而让他对人物对话和表情的洞察更加细微,从而从小事中投射出温柔的情感。贾木许仿佛在说,走慢一些,同样的沿途风景也会发光。被一部电影击中就是这么简单

41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整部片拍得像一首诗,重复的日常细节,是诗句的韵脚。诗行与诗行之间,又有小小的变奏。诗人静好的生活背后,是他温柔注视和默默吟味人世的双眼。与他淡然内向、安稳无争的态度相反,可爱的妻子却日日求鲜求变、企图心斐然,但两人之间又爱意契合、彼此成全。最后永濑正敏的那句A-ha是生活永恒的诗题。

44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1.我想要每天在床上以不同的睡姿醒来,身边都躺着一位她;2.我准备空闲的时候写点儿什么,指不定还能有点儿诗意;3.我要买一箱啤酒放在自己的房间的桌子旁边,每天晚上看电影的时候喝上一瓶;4.我不想要乏味的工作;5.综上,我觉得我还是做做白日梦就好了。

4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有如此做作女友的人诗根本写不过小女孩

51分钟前
  • XU
  • 还行

Laura 绝对是Paterson 幻想出来的了

56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那些诗,除了最后一首,以及waterfall,好像并没有很好。但也可能是这样,才表明不是只有写出完美的诗歌,才有权利诗意的生活。另一处有意思的是:豆瓣女友不停倒腾文艺,恰是生活的苟且,帕特森日复一日开车做生活,才有真正的诗意。

57分钟前
  • 顿河
  • 推荐

在星期六的夜晚拾起记事本碎片的两人,一阵突如其来的,值得被隆重对待的失落,和星期日的午后那声A-ha引人发笑的神启时刻组成了最完美的起伏对比。零星分布于日常中的双胞胎们和那些被不断重复的台词构成的宇宙回声带着千万文青去歌颂他人无心深究的生活庸常,我愿为这样的贾木许挡枪子儿。

59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4 七天七节诗,routine是诗的韵脚,相同的台词与元素是诗的重复句。在单调普通的生活中写诗,又把诗写成普通单调的生活。贾木许是拍法国电影的美国导演,司机演起诗人司机来真是再适合不过,不费吹灰之力。

1小时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特别老派文青,特别骚的一部电影。好处还是程度恰到好处,用各种生活日常来对应诗的瞬间,才不会那么矫情。平凡中的诗意,以自己的爱好对抗生活的平庸,这差不多是每位电影文艺青年的内心独白。只不过,我们经常羞于承认罢了。反而会用一句“傻逼”自嘲。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