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女孩

爱情片英国2015

主演:埃迪·雷德梅恩,艾丽西亚·维坎德,本·卫肖,塞巴斯蒂安·科赫,安柏·赫德,马提亚斯·修奈尔,尼古拉斯·伍德森,皮普·托伦斯,克劳斯·布埃,埃默拉尔德·芬内尔,理查德·迪克森

导演:汤姆·霍伯

 剧照

丹麦女孩 剧照 NO.1丹麦女孩 剧照 NO.2丹麦女孩 剧照 NO.3丹麦女孩 剧照 NO.4丹麦女孩 剧照 NO.5丹麦女孩 剧照 NO.6丹麦女孩 剧照 NO.13丹麦女孩 剧照 NO.14丹麦女孩 剧照 NO.15丹麦女孩 剧照 NO.16丹麦女孩 剧照 NO.17丹麦女孩 剧照 NO.18丹麦女孩 剧照 NO.19丹麦女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05 00:38

详细剧情

  1926年哥本哈根,风景画家艾纳(埃迪·雷德梅恩 Eddie Redmayne 饰)和擅长人物画的格尔达(艾丽西亚·维坎德 Alicia Vikander 饰)结为夫妇。因为模特失约,格尔达为顺利完成画作说服了艾纳穿上女装救场。这次意外令艾纳多出一个女性人格“莉莉”,而后者亦成为妻子的灵感女神,让格尔达声名鹊起。只是随着沉睡女性人格的被唤醒,艾纳开始厌恶自己作为男性的身体,他渐渐发现莉莉不但是艺术存在,更是真正的自己。格尔达也没有想到只是临时起意的游戏,竟为自己人生投下了一颗震撼弹,她该如何继续爱她的伴侣?她们在各种社会非议和误解中不离不弃,最后格尔达鼓励艾纳彻底变成莉莉......  根据世界上首位变性人士生平改编的《丹麦女孩》讲述一段跨越性别和性向的爱情,重现一位最早接受性别重置手术的丹麦画家与妻子的传奇故事。该片由奥斯卡导演汤姆·霍珀执导,入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长篇影评

 1 ) 原来丹麦除了曲奇,还盛产好老婆

Einar Wegener,上世纪30年代知名画家,性别认知障碍者,首个接受变性手术者,老婆Gerda也是画家,还对老公延展出来的女性人格有百合倾向。这么一大堆好素材,摆谁哪里能出不来效果,也就是想不明白,究竟是要多不走心才能漆成这种款式的花瓶子。

《国王的演讲》、《悲惨世界》导演Tom Hooper这次交出的奥斯卡命题作文并没有打动人,充其量只能说是四平八稳,毫无惊喜。是,画面是很美,小雀斑也很美,然后呢?通篇浮光掠影,人物却充斥着与我无关的浅白。电影并不是靠着丹麦好老婆面对困难不离不弃的老套路就能有所突破的,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又重看了一次去年的《万物理论》。然而仔细一看,发现自己并不能这样随意污蔑James Marsh,毕竟《丹麦女孩》明显更差,得多。

首先我们来看看Lily是如何出现的。在电影中,Lily是Einar某天顶替Gerda的模特,当他触摸到丝袜和裙子的时候唤醒过来了的。这个转变特别特别特别的突兀。几分钟前才特意花了好些长度浓墨重彩地介绍了夫妻相爱相惜、鱼水甚欢,到这里一下子碰个女人衣服就变性了,这真是令人感觉太奇怪太无法理解,前后铺垫得牛头不对马嘴。虽然没看过原著,但是抱着求知(吐槽)心我去翻了亚马逊The Danish Girl的小说页,里面的第一章就为他们的夫妻关系做了一些处理了。原文如下:

“…she’d tell her female subjects—as Einar once overheard upon returning to the apartment ’s door at the top of the dark stairs—about their longer and longer intervals between intimacy: “He takes it so very personally. But I never blame him,” she’d say, and Einar would imagine her pushing her hair behind her ears.”

THEIR LONGER AND LONGER INTERVALS BETWEEN INTIMACY!!!

当然书中也针对穿上女装这件事交代了许多Einar的心里挣扎,而并非像电影中的“好啊”穿上了以后boom一声炸出来个Lily的。这里点三万个白眼。

还有对于Gerda的塑造,太简单了,简单得像小学英语”Fine, thank you, and you?”一样顺理成章理直气壮。将Gerda写成一个无私无畏的好老婆,脸谱化一个事实上比Einar还要复杂还要丰富得多的角色,简直是剧本的一个大灾难,是犯罪。首先,Gerda是一个遇上Lily前郁郁不得志的画家,Einar对他代理人交代过Gerda一直都在画人像,但是一直都没有画到对的人。可是当她发现了Einar/Lily之后,瞬间好像得到了灵魂,Lily就是她的缪斯。执笔之人假如对他所画无爱,如何感染他人如何能赋予画作以灵魂?就凭这点我就敢说这个角色绝对没有被充分挖掘。本子如果落在对的人的手里,Gerda之于Einar分分钟能像Carol之于Therese一样充满可能。

对于小雀斑,不想说太多。在LGBT中,如果说LGB都是有群众基础的话,那Transgender本来就是一个受众面极小的群体。一个难以具备共鸣心和同理心基础的角色要切实打动人,绝对不是靠一笑带过“任何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就笑”的场景的。只能说目前的小雀斑还不具备出演这种兼需广度深度的角色,还需多多磨砺。至于去年拿了奥斯卡影帝嘛,我觉得纯粹是因为幸运碰上个电影小年。纵观历届影帝,什么Matthew McConaughey, Daniel Day Lewis, Colin Firth等等,哪一个不是爆他八条村?加之今年是一个连剧本都稀烂的角色,想用一个这么平面模特靠美色蝉联,不怎么有戏。噢,还不说竞争名单还有拼命三十郎小李子,还有熊。

当然,电影还是有些许亮点。初期当Gerda对Einar请求让Lily消失的时候,Einar闪着泪花说了一句“我在尝试”的那个瞬间,确实非常真实感人。后来当Einar在巴黎偷偷去看偷窥秀的时候,那一场戏是整个电影里对Einar刻画得最为深刻的部分,和表演女郎的无声互动是电影中为数不多打动人的地方。

可惜,这和一部好作品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有点浪费本子,浪费料子,尤其是Alicia Vikander,鉴于她就这样的设定却交出了一个如此质量上乘的Gerda。虽然知道不可能,但是一边看的时候脑子还是不禁在想,天啊如果这是芬奇的镜头,Jared Leto演Einar,会是什么效果。

还有,下次请不要叫普京来客串这么久。

 2 ) 我就是想吐槽,懒得给名字取名字了

这电影算是我2015年度期待之一,看预告片的时候就起了一阵鸡皮疙瘩,小雀斑在一阵钢琴背景音乐中抬头微笑的画面简直让我像中了一枪。鸡贼如我,都决定等到上映的时候无论如何要去贡献票房。
但正所谓期待越大,失望越大。现在看完以后,我甚至没有勇气说我会向更多人推荐这部电影。
Tom Hopper一向擅长于导演这种历史题材,但其实当初去看悲惨世界,我就没法被他折服。对画面,场景的掌控都是一流,偏偏电影最重要的任务——讲故事,他却好像总是没什么才华。
The Danish Girl也是如此,本来最期待的部分就是Einer发现自己的真实渴望,然后逐渐明白接受,继而开始追求。但电影里对这一过程的刻画却严重缺乏,Einer几乎一夜之间醒来就下定决心要从直男变成直女了。这是电影最大败笔,明明前一秒还是能跟老婆调情上床的直男,怎么突然之间就这么娘炮了?完全没感受到他的挣扎,觉得就是一个隐藏了很久的Gay决定出柜。
他老婆更是莫名其妙,换做任何一个正常女人,面对和自己一起生活了六年的丈夫突然要去变性做女人,都会接受不了。其实片中也有这样的情节,Gerda反反复复要求停止这个“蠢游戏,”但她后来突然又转而坚定支持自己的丈夫,同样,没有任何足够有说服力的转折。
总之,这部片子唯一值得赞颂的就是小雀斑的演技,决定做女人后,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渴望爱情,千娇百媚的小女人。甚至让我担心,演完这个电影,小雀斑会不会被掰弯?但我开始想这些,说明对我来说,整个故事仍然不够动人。没感受到做历史上第一个变性人的勇气和冒险精神,只是一个异装癖的哀怨与不甘心。

 3 ) 我想说说格尔达

我觉得电影叫丹麦女孩看似主要讲的是小雀斑的故事,但是还有一个人我觉得她比主角精彩———格尔达。话说我要先声明这里边的爱情太伟大,不是我等凡人可以轻易理解的,刚一开始我觉得格尔达好尼玛凶像个不善解人意的母老虎虽然觉得她有自己的风格却又夹杂了市井感所以对她有所反感,小雀斑则是迷人而又温柔体贴让人垂青。结果看着看着这尼玛我观念就彻底颠覆了,格尔达在我心里变得是个不折不扣的伟大女性形象,让我佩服的虽不说是五体投地但也肃然起敬。那才是真爱啊,是真的爱啊!!!
影片开始没有多久格尔达和丈夫深夜在街上游走时她用粗犷的嗓音高声一句He is the top one 当时就给我了一个so man的第一印象,甚至到后边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她早就超越了女汉子的级别形象。格尔达和丈夫同为画家,自己的事业却远不如丈夫艾纳,艾纳帮她介绍关系却并没有起到任何帮助,这让格尔达的尊严受挫而乱发脾气,和丈夫的温柔相待产生很大对比,还有她和丈夫的生活细节中都让人觉得她太过强势,当她在给一个男人画肖像时几句对白便体现出了她的占有欲和征服欲。和在当时我管是觉得像她这样的女人好作啊!!当宴会上艾纳谈起他们相识相连的过程,和晚些在卧室和丈夫调情时,你便会发现格尔达是一个开放,野性,主动还有点风骚的人(此处褒义),我又在想这个女人还是挺有一套的而有一点嫉妒。不过这里要插一句由于之前艾纳帮她做模特而出发了内心深处女性的一面,因此宴会结束那晚格尔达发现丈夫穿着自己的睡衣时,虽然开始有点惊讶但紧接着就是完美转换了男人模式来临幸艾纳,或许她当时还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而玩了一把情趣,但不管怎么说一般的女人可不会像她一样表现的如此自然大胆。虽然我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女性到底是什么样的也不知这是否是与她身为一个艺术画家有关,但就我的人而言她应该是那种新女性。
后来质的飞跃开始了!!艾纳扮演的莉莉形象给格尔达带来了灵感,从此她的事业如虹,而莉莉却将艾纳渐渐吞噬,先不提她是不是意识到了丈夫女性化的危机感,单论她给丈夫化妆教他女性动作和体态时,她就已经很前卫勇敢了。不过当她第一次见到莉莉亲吻一个男人时,她看到的不是莉莉而是艾纳,她内心感到的是深深的背叛,她惊惶失措不知道到底发生了。直到后来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她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小女人,她从没想过有一天事情会变成这样,她的心都要碎了她需要自己的丈夫回来,他没有选择离开或者放弃而是再一次维护自己的爱情,那时候我就觉得这女人太坚强,她对莉莉不离不弃,见到艾纳不能变成莉莉时的痛苦,而妥协,可她内心的痛苦又有谁能懂。即便后来在法国追求者向她表态,可她还是对自己的丈夫忠诚度十足,虽然她内心明白那最后一丝希望其实也long gone了,但她艾纳在她的心里,对艾纳的爱是不变的。也正因为如此,艾纳最终决定做变性手术时,她最终为了爱人而放手,内心却感觉自己像被人抛弃了一般,像是亲手送丈夫去了断头台一般痛苦。而那之后她的爱不再仅仅是针对艾纳,也对莉莉,她的爱是对于这整个人的是对于这个陪伴她十年的人,她的爱不再是有边框的,只要自己的爱人快乐自己就会快乐。或许她早就猜到了结局,所以每天都在努力强化身心,莉莉最终去世了,她哭的泣不成声,她坚持的一切都烟消云散,他没有换来丈夫的回归也没有等来莉莉的重生。但是她又如释重负,丝巾飞向天际时,她开心地笑了,因为她知道莉莉离去时是幸福的再也不需要有任何牵挂和遗憾了。
总之我的文笔不好,观察能力也极为有限,但是格尔达真的很让我感动。她的内心经历了太多的起伏,面临了太多选择,而她都勇敢的去面对,最后还有个大大的成全。格尔达是个美丽而又刚柔并存的女子。

 4 ) 男权主义者拍摄的跨性别电影

先来说说这部电影的优点吧。

首先摄影和配乐还是很美的。但看多了略带复古、灯光昏黄阴暗的腔调,其实也就免疫了。

其次化妆比较细腻。从艾纳一开始穿女装的拙劣搭配,到后来熟能生巧、渐入佳境毫不费力的玩转各种贵妇风,然后是做完手术后的苍白脸孔。

最后要夸一下小雀斑真的是蛮拼的。从在镜子前面自恋的欣赏自己的身体,再到进妓院去模仿女人妖娆的肢体动作,都可以看的出来。

但所有的优点,并不能盖过这部电影的硬伤。

男变女之间的角色转换太突然了。艾纳喜欢穿女装,真的是让人没有一点防备,一夜之间就着迷了。完全没有经历过一个时间段的纠结和挣扎。导演可能异装癖的功课做的并不是很充分。

再比如,艾纳在他生理性别为男、心理性别为女,还很爱他老婆的时候,又去约会其他的男人。这其实应该算是跨性别者而不单单是gay那么简单。这种扭曲,导演并没有表现出来,而是用几次争吵就一笔带过。

变性,不是你穿穿女装,抹抹口红,戴戴假发那么简单。虽然有提到艾纳儿时和同伴的基情,但说服力不够。如果穿插童年或者成长过程中的对女性身份的渴望,会更完善,也会更有血有肉让人觉得不那么莫名其妙。

剧情架构上没有凸显矛盾冲突,从故事主线上来说,也是一味强调“我要变性”,“我就是要变性”。而对社会压力和家庭压力的承担显得是那么的无力和苍白。对妻子心理状态的描写太过于缺乏。或者说,女主的爆发力不够强。

其实说到底这部片子是噱头大于看头。没有找真的跨性别者或同妻来参演,是最大的败笔了。

 5 ) 自然的美丽,如诗如画——北美新片《丹麦女孩》漫谈

这部影片的题材是关于首位变性人的故事,听起来艰辛痛苦,但是导演:汤姆.霍伯,在开篇的处理上,用丹麦的郊外风景铺满镜头画面,开阔的海岸、沉寂的山脉、乡间的树林,带领人们一览男主角艾纳的家乡。最后定格在非常重要的一个场景画面:艾纳家乡的一片湖光山色,上面立着光秃秃的五株小树。这里是艾纳作为一个普通男孩儿的童年记忆,是停滞不前的不断回望,也是画家艾纳的内心图景和灵感来源。 <图片2> 一首悲情的叙事诗 导演:汤姆.霍伯说,这部影片人物的物理改变,要简单于人物内心的转变。这意味着,故事的逻辑成为了第一要素,也注定了导演的故事,要从预先铺垫开始,再起承转折,之后经历质变,再到尾声结束,这也引来一些外媒对影片讲故事的方式略显平庸的诟病。不过通篇看下来,导演似乎并没有把心思和时间,花在讲故事的方式和出其不意的效果上。而是在试图用影像,一路带领观众,理解感受那些自然的美,其中包括了丹麦原生态的风光、哥本哈根的小镇生活、男主角艾纳的真诚勇敢、女主角格尔达的坚强可爱。 造物主是公平的,生物、动物和人类,都是同样的美丽,那些与生俱来的美,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人类的天性也是一样,女人的天性令丈夫艾纳在转变过程中,经历痛苦,却也绽放美丽。这一切都是悄然发生的,就像自然界的四季变换,斗转星移。妻子格尔达发现并目睹了这一切,她感受到了丈夫的魅力,超越性别,她成就了艾纳做莉莉的心愿。而导演只是把这个过程,事无巨细的呈现出来,真诚、动人,无所谓出挑的手法、意外的转折,无关于他人的偏见与排挤,更重在于个体的灵魂,经历自我怀疑、慌乱不安、找回自我的心灵旅程。这样的内心戏,通过艾纳的行为语言,妻子格尔达的回应,外界帮助的寻求,不断的演变推进。影片的节奏犹如驶出港口的帆船,不断在海面上摇曳,直到确定了航线,决心永不返航,向着彼岸勇敢前行后,一波接一波的海浪和风暴,观众们陪着角色们,一个接着一个的经历并感受,同样期待着抵达彼岸的那一天。 <图片3> 已经有这两部成名作《国王的演讲》和《悲惨世界》的导演:汤姆.霍伯,曾一再说,自己很看重故事,伟大的故事经久不衰,呈现好故事才是最重要的。整部两小时的《丹麦女孩》看下来,即便是落入传统的套路,他也全不在意。影片由丹麦风景开始,亦回归同样的风景结束,让艾纳一个人的童年回忆,变成了妻子格尔达的无限追忆,在艾纳童年玩伴汉斯的陪同下,格尔达终于见到了之前丈夫不断作画的湖边风景,走上了山巅,看到了广阔的海湾和壮丽的山崖,那一条丝巾的飘走,似乎是格尔达刻意忽略的,这是莉莉送她的礼物,她希望莉莉可以在风中自由的飞翔,即便是下辈子也好。 高级的布光场景与服化 整部影片,无疑是一首悲情的诗歌,风景如画,很多室内布景和道具,都参考了上个世纪30年代的油画,来进行场景复原。由于夫妻两人的职业都是画家,他们房间的画室,透着明亮的自然光,这使得影片的内景和外景,近乎都是偏白色的光亮,不加重事物本身的色彩,而是还原自然的状态。这样朴素泛白的室内,人物的服装从女性的宽松睡袍、到精致裙装,都是牙白、草绿、灰蓝、深棕,附着暗花图纹,形成一种美术上的高级灰色调,干净雅致。 <图片5> 这次的服装师,仍是与导演在《悲惨世界》中合作过的Paco Delgado,使得由埃迪.雷德梅恩饰演的前后两个反差巨大的人物,在女性着装一面,并不令人觉得妖艳。1926年的丹麦上流社会,艺术家们的沙龙和酒会上,既有光鲜的女郎,也有得体的绅士,然而从莉莉第一次的女装亮相开始,她的服装从不艳丽夺目,却同样散发着女性的魅力,深色的面料,细小的蕾丝,加上埃迪.雷德梅恩自身女性角色的揣摩转换,自然的流露出人物的美感,即便将略显高大的莉莉放在女人堆里,她的状态依然是可爱的,是依偎在格尔达身旁的羞怯女伴。 <图片6> 人物内心的起承转折 相对的,影片中莉莉的妆容却是艳丽的,本人肤色偏白的埃迪.雷德梅恩,在从丈夫艾纳向莉莉转变时,需要用化妆来掩饰自己的男性面容,凸显自己的女性身份。眼线的勾勒,红唇的涂抹,一举一动,都是艾纳的享受,似乎之前他手握画笔的技艺,都是为了给莉莉上装而练习,第一次就可以画出细腻圆润的线条,毫不偏离的唇际线,这一次不再是帆布上同样的风景画,而是完美的呈现出自己的美。影片同样通过这一桥段,梳理艾纳演变的内心逻辑,自从莉莉拿起了眉笔和唇膏,艾纳就永远放下了画笔。影片还特意安排了格尔达央求莉莉,希望她拿起画笔创作,而莉莉却说,她想不起童年的风景了,不想再做画家,只想做个女人。这时艾纳已经起身离开了,莉莉则大步向前,拥有了新的生活,她开始写作,书写自己心情。 <图片7> 关于这里主创们曾提到,原型人物在日记里,就是这样的记述自己的心情和经历,也是这样,不断完成自我理解的过程。而在妻子格尔达来讲,需要同样的理解过程。观众们也是一样,在那个医学领域不够健全,同性伴侣也不被接受的年代,艾纳的问题显得很特殊。必须在精神领域、同性爱慕和性格认知三个问题间,区别开来。所以,影片中有很多对白,是帮助观众和角色一起,建立共同认知的。虽然起初的模特装扮,异装癖好,都可以初见女性心理显露的端倪,但是在于妻子格尔达来讲,她无法理解在丈夫身上发生了什么。 而最开始艾纳的回答是,他也不知道,只是有的时候,身体里的人不是他。这时他还没有确认自己内心的想法,而当他看到镜子里的自己,遮掩住男性特征的身体,令他看到了真正的自己,那个自己本该有的样子。此时,他认识到自己应该是女人。在这之后,面对妻子的质问,他回答,莉莉是我的梦,她一直在那里。而妻子格尔达也本能的意识到,丈夫不是人格分裂,而是从头到尾他和她都是一个人,只是她装在了错误的身体里。这也是为什么她可以握着丈夫的手,对医生说:“我也相信(他是一个女人)。”的原因。如导演说述,格尔达很聪明,之后一下子就意识到了。

而莉莉第一次女装,遇到了同性爱慕者亨里克,两个人的接吻,让莉莉第一次流了鼻血,而之后第二次去亨里克家坐客,对于亨里克的越界举动,莉莉产生了极大的反抗心理。这里已经开始在清楚的说明,艾纳虽然跟亨里克接过吻,但是艾纳不是同性恋。在完成第一次手术后,莉莉经常去见亨里克,而她对格尔达说,她和亨里克之间就只是朋友关系,而亨里克得知莉莉在医生的帮助下,把自己变成女人后,吃惊的表情,成为了全片唯一的冷笑点。手术后回到哥本哈根的莉莉,如获新生,她是百货商店里受欢迎的香水导购,有着女性同事,男性朋友,这样的生活令她自信,令她想去完成最后的手术。到此为止,人物的转变,从内心到外表,从一条线,到两条线交叉转换,再归一的过程,完整而流畅。 <图片9> 妻子格尔达的情感联系 艾纳起初作为一个性别认知障碍的个体,一旦他发现自己身体的异样,这将是不可逆的心理反应,他会极度厌恶现有的性别特征,这也导致了他之后和格尔达的婚姻,走向了名存实亡。如果莉莉想完成心愿,她就必须抹杀艾纳,夺走格尔达的丈夫,接受生理上的手术,彻底转换性别,让生理特征和心理认知统一。影片名为《丹麦女孩》,自然是只第一个变性人,成为莉莉的“女孩”,但是影片中,另一个女孩儿,妻子格尔达,也是名副其实的“丹麦女孩”。 正如莉莉所说,是格尔达造就了莉莉,成全了莉莉。是她先用画笔发现了莉莉的美,打造了莉莉的形象。之后又接受莉莉的存在,成全莉莉的心愿。由艾丽西亚·维坎德饰演的妻子格尔达,戏份之重,是同等重要的女主角。而影片故事线索,随着丈夫艾纳的转变展开,而情感连接,则一直是靠着格尔达与丈夫之间的情感延续。从结婚六年的甜蜜夫妻,到帮助丈夫的耐心妻子,再到支持莉莉的坚强后盾。 <图片10> 她目睹了丈夫女装下的痛苦,看到莉莉穿着男装的勉强,接受丈夫的离去和莉莉的一切。从丈夫与妻子之间的爱情,到与莉莉之间的情谊,她从未抛下任何一个人,即便她也想留住丈夫,然而她却看不了莉莉哭泣,因为她知道,这个身体里是同一个人。而莉莉也爱着他,才会勉强自己的穿上艾纳的衣服。只是艾纳已经回不来了,意识到不能给格尔达孩子的莉莉,是更加难过的。 影片中两个人这样的相爱,是令观众动容的关键。变性人自身的心路历程,只是影片的一条主线。而与妻子格尔达之间的感情线,对白与眼神的交流,相互的央求和支持,失去丈夫的痛苦,主动将丈夫推开的成全,其变化过程更加细腻。影片中格尔达从一个依赖丈夫的妻子,到独自面对事实,接受现实,承受一切丈夫的痛苦,她做到了无数妻子、朋友、知己之间,可能都做不到的事情。 艾丽西亚·维坎德在片中,最令人震动的,不只是预告片里,面对医生的哪句:“I believe it too.”,情绪更加真实的宣泄,是在她的画展沙龙之后,面对汉斯的追求,她是抗拒的,她内心中的自己还是艾纳的妻子。她的第一反应是恐惧来自他人的邀请,而当她回家看到莉莉,做了一桌子的晚餐时,她是崩溃的。她希望看到丈夫艾纳,渴望丈夫回到自己的身边,保护自己。所以她对莉莉,大喊,希望她尝试一下,让艾纳回来,她需要她的丈夫。这段哭花的妆容下,艾丽西亚·维坎德演绎的格尔达,是真实脆弱的,像个一直以来无处发泄的小姑娘,可怜的令人心疼,这也是她最后一次央求丈夫回来。 <图片11> 在之后莉莉完成第一手术,生活好转之后,对她说自己早晚也会搬出去,开始新生活的时候,格尔达才真正意识到,自己不但失去了丈夫,就连莉莉也无法一直呆在自己身边,所以她才无比的需要的汉斯,那个关怀她,也关心艾纳的朋友。由马提亚斯·修奈尔茨饰演的汉斯,那句低沉笃定的:“Let me help.”,试问又有几个女孩能够拒绝。马提亚斯·修奈尔茨的沉稳形象,将汉斯这个童年玩伴的角色,演绎的十分憨厚,自信。撇开了趁虚而入的嫌疑,他只是尽力的帮助朋友,看到艾纳后,更加怜惜格尔达,无法控制的爱上了她,无论格尔达说什么样的气话,他都毫不介怀,总会在关键时刻出现,给她依靠,感人至深。影片也随着汉斯带着格尔达,回到艾纳的故乡而结束。 <图片12> 讲述情感故事,是导演:汤姆.霍伯的拿手好戏,在丹尼·科恩的掌镜,亚历山大·迪普拉的原声配乐下,影片凄美而悠扬。第一次观看就被人物和情绪渲染,一双眼睛看不过来,只觉得目眩神迷。而第二次观看,更深地体会了人物的内心,悲伤的心绪难以抑制。直到第三次观看,才会更加超然的感受到,三位主人公之间,珍贵的情谊和爱恋。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这段经历,这段情感,才被今人用电影的方式,讲述了出来。即便舆论纷纷,剧本和选角上挑战重重,但导演:汤姆.霍伯坚持要完成这部作品,相信他看到了故事之中,值得被讲述的部分。 <图片13> 在看这部影片的前后,我总是忍不住去看舞蹈家金星的人物访谈,即便现代医学下,他依然承受了50%的手术风险,还留有轻微的后遗症。可想而知,世界上第一例手术的风险和之后的伤痛,没能度过第二次手术的莉莉,是不幸也是幸运的。虽然没能完成做一个真正女人的心愿,但是她是满足的,她一路与格尔达经历了最可贵的情感,从夫妻到闺蜜,每次她睁开双眼,望向这个世界,格尔达都在她身边,而她最后含笑的说,我能感觉到,我终于成为我自己了。在温暖的阳光下,莉莉如大自然创造的一切,那样独特,那样美丽。这是导演:汤姆.霍伯带给我们的叙事诗,一点伤感、一点勇气、一点真诚,如诗如画的电影,令人如痴如醉,难忘丹麦,更难忘丹麦女孩。 <图片4> 2015年12月20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

#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

#新老电影混剪系列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6 ) 我也许不是个好观众?

圣诞节当晚,我去香槟的艺术电影院看了《丹麦女孩》。预告片已经放了一年多,加上小雀斑在《万物理论》里让人惊叹的演技,还有本身话题性强,够吸引眼球的主题——世界上有记录的第一位“变性人”,很多观众和我一样,胃口掉得足足的。但是观后感并没有那么畅快,舒适吧顶多。(喝一口牛奶)纳仔先一条条讲哈~
 
I 莉莉·艾尔伯

莉莉·艾尔伯(Lili Elbe)出生时是个男孩,名叫埃纳·莫恩斯·韦格纳(Einar Mogens Wegener),之后投身艺术界,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风景画家。

其实本身是长这样的
<图片1>

1904年,韦格纳与画家戈尔达·戈特利布(Gerda Gottlieb)结婚,婚后有时会扮成女装,为妻子作模特,自称为莉莉·艾尔伯。(“艾尔伯”是她家乡的一条河)
电影里详细拍了关于他第一次做女性模特的经历。
<图片2>

1912年,她的妻子因为以她为模特的画作被邀请到巴黎开展,遂搬到巴黎居住,莉莉·艾尔伯随后逐渐抛弃男性的人格,开始以女性身份生活。1930年,艾尔伯到德国接受了一系列性别重置手术,切除男性生殖器官,并将卵巢移植到体内,然而这次卵巢移植却以失败告终。她在手术后修改了自己法律上的性别,结束了与妻子的婚姻,退出了绘画事业,名字也改为莉莉·伊尔莎·艾尔文斯(Lili Ilse Elvenes)。1931年,她接受了最后一次手术,将子宫移植到体内,但手术之后产生了严重的排斥反应,不久便因此逝世。逝世后,她的朋友整理出版了她生前写下的回忆录。

 
II 莉莉·小雀斑·艾尔伯

小雀斑终于从正常演残疾到男人演女人啦!Hooray!
西方表演体系主要是两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对对对,东方还有个咱们梅兰芳大大呢……)斯派讲究的是让观众浑然不觉,能够模糊演员和实际人物的界限,观众笑是因为人物笑,哭是因为人物哭,一句话便是“演得跟真的似的”。布派便截然不同,需要演员和人物的彻底分离,甚至需要观众也非常明白这一点,那么哭笑和感情便都是观众自己的,因为演得是“假”的,所以才越显得感情是真实自己的。小雀斑毫无疑问的属于前者,我跟戏剧学的小伙伴们很激烈地讨论过《万物理论》里霍金残了之后究竟靠特技多还是靠演技多,总之就是很像很像,逼真极了。
但是这次小雀斑的演技让我有点一头雾水。我觉得很难使用出一个合格观众的终极大绝招——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就是empathy,大概可以翻译为“设身处地”,本来是一种理性上能够把对方的情况考虑周全的心理。跟同情作用(sympathy)不太同,同情作用基本上可以囫囵而论为“可怜你”。电影对于社会最大的裨益恐怕是训练的每个合格影迷的empathy,或者在想象角色的同时,以后的为人处世里也多一份想象对方。
所以……对!是我没做好!我没明白很多很多莉莉·艾尔伯的哭点。这部电影里的演员都好辛苦,基本上从头到尾饱含热泪。戈尔达是因为委屈哭还是心疼莉莉哭?莉莉是因为实现梦想开心哭还是甚至真尼玛手术好疼哭?演员并没有太多让人诟病的,我觉得编剧是有些问题。台词都不在点上,造成台词累赘却并没有给出很好的情感爆发点的铺垫。观众没办法直接大脑接收讯息,而是要耗费脑子去猜猜猜……
小雀斑从头到尾让人被惊艳的一场戏大概是他没办法克制自己男扮女装的心而跑去第一次更衣的那个工作室,他脱得精光(还真的全裸…我不禁要剧透一定不会在国内上映的一趴——卧槽是真的大啊!)然后把阴茎藏到腿之间,模仿女人的下体。
<图片3>

这是同一幕中的一张截图,网上并找不到让我惊艳的那个表情

他当时的表演……准确、精炼,仿佛能够一道闪电就把观众拽进莉莉·艾尔伯的身体里。只有绝对自恋的忍能在审视自己的身体时有这种客观的“抽离感”,那表情并不是流俗的“啊我是个女人多好”,而是一种高雅的“看,莉莉的身体多美。”

 
III 戈尔达·艾丽西亚·戈特利布

首先,这部电影完全忽略了戈尔达·戈特利布的作品里对于女同性恋主题的涉猎甚至执着。
她本身作品有很多长这样:
<图片4>



或这样:
<图片5>



实际上,这张我认为就是电影里莉莉去做手术时戈尔达画的那张线条图最后的样子,但是电影里没有展现全图。
后来她画的莉莉·艾尔伯是这样的:
<图片6>



或这样的:




又或者这样:
<图片8>



那种城市女性调情来的性感,跃然画布,说实话我觉得这画很色情。
但是影片把她描写成一个totally忠诚的妻子和好朋友,她们在电影里是这样的:
<图片9>





艾丽西亚·维坎德的演技在送行小雀斑去做第一次手术的火车站爆棚了。小雀斑说:“我们要让埃纳走了。”我相信戈尔达彼时的眼泪,我能够突然一下被五味杂陈的感情冲翻。




 
电影和其他

我之所以说这部电影让我很“舒适”,主要还是取景和摄影,帧帧精品,油画感极强。
<图片11>
<图片12>
<图片13>






还有本·卫肖,我有点想叫他“万年渣男”了,他最近的角色都挺渣的,这次是一个看见莉莉第一眼就亲人家,知道人家是男的之后还想跟人家上床的渣。
<图片14>



电影反映出的一些上世纪初人类可怕的医学知识极限也同样是个观影时候的好槽点。
<图片15>



比如切除了整个男性生殖器后还照样去当柜姐了,我实在是想了很久很久该如何尿尿这个问题,因为连阴茎都没有了,不应该有尿袋的么?还有刚做完子宫移植手术就说“我想出去看看”,结果还真让她出去了,当然就立马感染死掉了……这也是这个电影让人不满的地方,觉得太过有始有终,而临终的高潮完全还没把人挠痒呢就结束了。
电影改编自书,本身书里为了在美国接受度更广,居然把戈尔达改名叫格瑞达,还强行从丹麦人改成了美国加州人。电影2000年开始筹拍,本来莉莉的演员人选是妮可·基德曼,后来改成格温妮丝·帕特洛,这样就可见小雀斑的牛逼了!他可真是从男演到女啊,就仿佛你想想,如果林青霞不演东方不败了,换个男的演,难度可就陡然大了那么几百倍。

电影总是会美好一些的,可能把苦难也排成坚强,死亡永远是纪念;但是现实生活并不是。历史上的戈尔达和莉莉一直是开放式关系,戈尔达在与莉莉的婚姻宣布无效后也并没有跟她再有什么来往。但是这部电影呼吁了大家对于“变性人”和他们的家庭的关注,哥本哈根甚至举行了一个戈尔达和莉莉的画展,这恐怕是电影这个庞然大物能为普通人所做的力所能及的细微小事了。

最后,希望大家去关注我的公众号:vernal_sun,或搜索“橡树街修书笔记”,里面有我的影评,通俗化的电影学理论知识,和每个月在图书馆修旧书的笔记,啊,以及一些骚情的话~~~
<图片16>

 短评

觉得女主演技反而更惊艳一些. our lily is beautiful. 只看画面听音乐也是享受, 难怪人人向往欧洲。

4分钟前
  • L.L
  • 推荐

片子放到一半的时候听到了好多人吸鼻子的声音,雀斑痛哭,女主的挣扎和最后一幕也生生把我逼出了眼泪,大概是期待值并不高的原因真正看完了成品感觉却十分惊艳,雀斑演技五星好评

7分钟前
  • BlackRainbows
  • 力荐

表面上光彩照人,内核毫无灵光。 2.5

9分钟前
  • Meng
  • 较差

“告诉他,今天的哥本哈根很美。”

13分钟前
  • 啊么吸溜
  • 推荐

小雀斑的同妻那还是很值得一做的

14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雀斑女装美如画,戈尔达笔下的人物一个个媚眼如丝,真是每一幅都漂亮得勾魂摄魄,难怪在装饰主义盛行的巴黎会成为一代名家

19分钟前
  • Amberose
  • 力荐

小雀斑演女人别有风韵。非常喜欢片尾戈达回到他(或者是她)的故乡,看那些画笔下的风景,开阔而自由。PS:能爱一个人爱到这样的地步,不论男女、生死,都乐意接受和聆听,让一个人自由选择他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真是一种境界了。

24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

你最终成为了完整的自己

27分钟前
  • 鹿菏
  • 力荐

勉强上四星。整个电影就像一个越空越美、越美越空的怪循环。汤姆·霍珀无法驾驭惊世骇俗的同性题材,于是直接把它变成了自己美学的实验田。维系两位主角的究竟是什么我百思不得其解,反倒是小雀斑,几乎无比轻盈的就滑入了女性一面,美到惨绝人寰!

2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还挺好看的,但小雀斑也真是浮夸,摸到女装可不可以不要那么激动,感觉都高潮了……

29分钟前
  • 三替
  • 还行

哪里不如<卡罗尔>?叙事耐心铺展,情绪缓缓酝酿,表演细腻到每丝肌肉线条的轻微颤动…从不看好Tom Hooper,包括他摘奥的<国王演讲>都是四平八稳之作。这部倒极其用了心,至少不忙着讲一个好看的故事了。可跟欧容<新女友>配套观看。看完会觉得所谓男人女人中性双性的概念多虚无。期待一个酷儿时代的到来

31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小雀斑的影后征服之路!

32分钟前
  • 久光耀一郎
  • 推荐

给题材。推荐!看到评论里又有人扯女同男同的问题。笑了——这是跨性别!

35分钟前
  • 哲哲
  • 力荐

gerda太伟大了 可能这种爱只能存在在电影里吧。。/小雀斑本应该连拿两座小金人的/结局太完美了 就让lily自由的飞吧

40分钟前
  • 帅的让人生气
  • 力荐

Lily固然勇敢,可Gerda才可称伟大

44分钟前
  • 胡笑野
  • 力荐

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最深的感情,是在兩人關係中放下自己的需要,一心成全對方,成為她自己。特別喜歡Alicia演的格爾達,兩人同是畫家,既是夫妻也是知音,從一開始的幸福妻子到眼睜睜看著丈夫一步步變成她,內心的痛苦只能獨自承受。沒有柔弱的機會,只有為了守護所愛,感傷到底也要勇敢微笑的自己。

48分钟前
  • 愛永
  • 推荐

太喜欢格尔达

51分钟前
  • 汪见殊
  • 力荐

一个人纤细、敏感、孱弱却又一意孤行,在不合适的时代是极容易死去的。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在无人响应的环境内,把自我放到无限大,这个自我也是极其容易死去的。我看见好奇心、善良,包容与疯狂。那个说会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的人,到底还是任性的死了。

53分钟前
  • 无见解
  • 力荐

电影本身其实没什么大问题,却合成了一部杂糅片,因为霍珀捕捉不到变性人的心理挣扎,流于表面,只顾贴着雀斑脸一顿狂拍,可惜。维坎德作为女配的表演轻松甩雀斑三条街,十分令人信服,对鲁尼有绝对威胁。电影院九成女人我也是醉了,这是一个女上位的时代。其实年度最污画面该是雀斑和老婆俩女争夫吧!

5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艾迪-媚眼如丝-小雀斑,请收下我的膝盖。格局虽小,胜在细腻。比卡罗尔打动我。两位主角都很好,想象两位原型,更是了不起。

58分钟前
  • 火火火火花袭人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