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浪花

记录片德国2005

主演:Joyside,新裤子,挂在盒子上,沙子

导演:George,Lindt,Susanne,Messmer

播放地址

 剧照

北京浪花 剧照 NO.1北京浪花 剧照 NO.2北京浪花 剧照 NO.3北京浪花 剧照 NO.4北京浪花 剧照 NO.5北京浪花 剧照 NO.6北京浪花 剧照 NO.13北京浪花 剧照 NO.14
更新时间:2023-08-31 21:02

详细剧情

《北京浪花》是由两名德国导演乔治(George Lindt)与苏珊(Susanne Messmer)从2004年起历时两年拍摄的描述北京地下摇滚乐生存现状的纪录电影,同时也是一部纪录21世纪初期的中国...

 长篇影评

 1 ) 观后感

对于中国摇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下:

崇洋媚外,无知无畏,自命不凡


对于老外更深刻的认识,如下:

德国人美国人一样,心眼贼坏,总用色迷迷的眼睛看中国,能把中国人的衣服看个精光

 2 ) 如果这不是你要的摇滚,那你要的是什么

其实越来越不愿意说摇滚这个词,自己觉得装,也怕一旦说了就像是自己给自己贴了标签,本来就是一种态度,一种方式,没有谁想的那么复杂。
但对于中国的孩子们,反正我是这样,从初中或者高中开始接触摇滚开始,接触外国摇滚开始,都是抱着一种新奇的,叛逆的,想要显示与众不同的心理,毕竟我们国家缺少这个,或者说根本没有这个的历史与传统,在当时我们年轻的心里面,这就代表了牛逼,代表了青春,代表了我们不想与这个世界为伍的心态。
但慢慢地,成熟的热爱摇滚的人开始长大,这成熟来自年龄,也来自心理,我相信如果你是真的喜欢摇滚,或者说如果你是真的想要保持自我的一种发展方式,你会慢慢在摇滚这条路上长大,发生一些改变,但心理还是一样的。
所以我看北京浪花,其实是很实在的,并没有很多人说的那样糟,我不知道豆瓣上的有些人是用什么样的视角和心理在看,因为对于所谓的批评导演拍的差,执着于某些著名运动,放大中国乐队的文化水平差等等,我都是不能接受的。这只是一个纪录片,我认为他都不能算一个电影,他只不过是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北京乐队,真真实实地展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音乐态度。
不管是边远他们住的肮脏的小房子,刘东虹北京特色的英语,还有挂在盒子上的某些言论,我都觉得无所谓,玩摇滚的人本来就是有些装逼的,在中国,在北京,他们本来就与众不同,与世隔绝,唱着很多人听不懂的东西。摇滚是一种很宽容的精神,你得接受他们不同的想法,你得接受他们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而不是你想出的某个样子。
反过来说,像片子里的很多东西,包括那几个乐队,里面的几个乐手,他们住的房子,唱的歌,和家里人的关系,还有他们说的支离破碎缺乏完整性的话,我都深深觉得,是的,就是这个样子,摇滚就是有这样的一面,现在的中国地下摇滚,也一如既住的保持着这个状态。
看完我也还是感动的,不管你是不是觉得他们傻逼,还是有人会坚持这种东西。虽然他们还是一样贫穷,却很执着。

 3 ) 一些个微末的结论

影片的中文名叫做北京浪花
其实有些文艺得不搭界
Bubble应该是"气泡水泡"的意思
我不懂为什么一个德国人要来拍这样的电影儿
而且通片充满了怨念和悲观的情绪
可见该德国人拍了一圈帝都摇滚
最后都觉得这其中一切的理想都是泡泡
终究会幻灭掉

Joyside以前不待见
现在更觉得边远就是个废物
他在里边说:I just wanna sing ,drink and f**k
边儿上的傻妞还跟着一个劲儿笑
或许他觉得这就是范儿这样活着很牛逼
可这样的生活态度连自己都养活不了
玩个鸟朋克

挂盒的现场实在很没劲
王悦的声音也远没有她们所期望的那么强悍
贝司的伊丽娜实诚得让人心酸
可她虽说也和边远一样借钱度日却至少还是准备要还的样子
李扬帆挺好玩
逛了一圈儿超市买了一瓶水然后回屋弹弹沧海一声笑
沈静让人眼前一亮
因为她不缺吃不缺穿家里供着玩乐队
所以她很积极很明朗

沙子让人有些失望
刘冬虹和贺文进老大不小了
却依旧活在自己的幻想中
依旧看不开
他们把一切都归咎于社会
却没从自己身上想想
你们整天惦记着搞姑娘
那么多年都怎么始终是蔫儿炮一个炸不响呢

新裤子的音乐一直都稳中有进
但是他们光荣地解决了中国摇滚人最基本的自给问题
所以他们越玩儿越High
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杭盖的伊立奇明显是阔少了
晃荡了一大圈
最后带着摄影去吃西贝莜面村

关于影片中出现的很多底层画面
地铁口发名片的、卖兔子的、卖葫芦丝的、晚上歌厅里卖唱的
我觉得这些人很好
都在竭尽所能地赚钱养活自己

结论:
1.在中国这样特别的音乐环境中
别指望随随便便就能靠音乐来赚钱

2.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修养
先养活自己,有了钱再来玩音乐

3.边远在CD店里说“Nothing good”宿姐儿跟着说“Bullshit”
莫大的自嘲哦
其实你们该好好想想
怎么才能做出好的东西
抱怨没用
重要的是自己要学会成长

 4 ) 令人遗憾的“北京浪花”

北京浪花的令人遗憾,不在于摇滚及摇滚艺人在中国的生存之多艰,而在于我们的摇滚和摇滚艺人的坐井观天。

摇滚区别于别的音乐形式,总是似有若无的就会聊及时政。一群精神生活在80年代北京城,却肉体生活在21世纪的摇滚愤青们,可曾知道美国的滚石杂志,每隔两三年,都在翘首期盼摇滚的回归?伦敦也不早再是Beatles的伦敦,或者福尔摩斯的伦敦,站在泰晤士河旁发呆,这条河甚至没有上海的黄浦江宽阔,只是听说巴黎的塞纳河更狭窄就是了。海德公园上演着各式各样的流行音乐会,戴安娜纪念广场(在海德公园里),寂静喷泉,蜿蜒无声,完全与任何噪音绝缘。这是一个没有摇滚精神,依然可以生存的很好的都市,一如我们的北京。

吃,具有中国特色的吃,各式各样的吃食,不分昼夜白天的吃。Joyside主唱边远叨叨着,肮脏狭小的房间,昂贵的北京地价时,不知道有没有想过,他把金钱都尽在吃上了?即使一个道貌岸然出入公司阁子间的白领人士,又敢花工资的百分之多少下馆子,还一身轻松在北京购房置业?难免让人想起纸醉金迷的莫扎特,贫困交加只是一个笑话,身为一个堂堂的宫廷乐师,入不敷出也只能怪他自己理财不善吧。可以肯定的是Joyside应该不会拥有莫扎特的成就,也不知道他们的乐队名是否收到了Joy Division的启发?要知道主唱Ian在从事专职摇滚艺人前,也是个正经的公务员。(尽管公务员在国外没什么了不起。)两难兼顾后,才不得不放弃铁饭碗,投身摇滚浪潮。所以,不要愤慨摇滚在中国之备受冷落,一如众多青年怀揣文学梦,难道也该休学辞职,愣头愣脑的回家写作吗?

因此,不由得更加喜欢上了新裤子。敢于迎面现实,而寻找呼吸空间的乐队,和闭上眼睛,任性生存在黑暗潦倒中的乐队,究竟谁更有勇气?不是可见一斑吗?

不喜欢刘冬虹,他把摄影师带去广场的时候,我就知道他要说些我不爱听的。青年不会永远是青年,他们中的不少人,如今很多在美国当了大学教授,有些还正巧是我的教授。我看着他们的眼睛,问起你们那年,到底想讨个什么样的说法?你们幻想变革的中国,难道比现在更好吗?很多人竟一时语塞。回望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美国政府开枪了,韩国政府开枪了,对象也都是手无寸铁的学生,怎么从来没人去质问一下他们的当局呢?老刘,你叫我说你什么好?只能说你被人拿来当枪使,还茫然不知吧。

挂在盒子上,一个从来没有听过的女子朋克乐队。鼓手沈静扎着小辫儿,模样象个高中女生。英文夹杂着浓重的口音,却非常流利。她们的音乐一听之下,我竟非常喜欢。沉浸在音乐里的女孩儿,无论多少岁,总是很漂亮。国际之路不好走,英文口音训练,任重而道远。

这个世界没有乌托邦,也没有理想国。流行乐泛滥中国这片土地时,大洋彼岸有一个叫做好莱坞的地方,制造了更多垃圾,企图同化所有人的认知。这一片遥远的土地上,所有人都穿着体恤牛仔裤,所有人都吃着汉堡匹萨饼,难道这就所谓的个人主义和个性?

很久以来,我以为中国和国外摇滚乐之所以不同,就在于国外的青年们有着生活不能承受之轻,而我们有着生活不能承受之重。轻重原来只在一线之间,当我们失去了战争,贫困等等借口,剩下的愤怒多少有点无中生有。

生活在中国之艰辛,没错!但生活在哪儿都不容易。当你们嚷嚷着中国如何如何之不如人意时,有没有想过,只是因为你是中国人,才可以这样大言不惭地抱怨。倘若你在美国抱怨,这个国度所有的民主自由都是狗屁,还会有美国人认同你吗?意料之中的结局不外乎,对你群起而攻之,并奉送“滚蛋”两字。

最后让我莞尔一笑的,是边远那个去非洲养狮子的梦想。且不说狮子不是熊猫,不需要人类为他们的生存繁衍操心。即使我们都达到了远方,又怎么样呢?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人要达到的永远只是同一城市,如果你在原来的地方不开心,不要幻想在远方,就会有一个好心情。

 5 ) I am an outsider

I am an outsider
Outside of everything
Everything you know
It disturbs me so

Everybody tried to push me
Push me around
Everybody tried to put me
Try to put me down

All messed up, hey everyone
I've already had all my fun
More troubles are gonna come
I've already had all my fun
                      --Ramones<outsider>
3年前的片子,想看了3年的片子
前些天跟一个年轻帮的姐姐说我还没看过
她说不是吧小寨随便都能买到这片子的盗版DVD了
然后借给了我

可真是个好事
如果某一天随便一天音像店都可以买到盗版的地下亚文化的媒介资料,那么这必然是一个文化繁荣的社会
扯远了】.【

这封面真的太好看了,边远和宿宿
就像The Libertines同名的那张
即便世界末日,我们还在一起
片子里在清河浪荡的边远搂着宿宿前行,毫不避讳地在摄影机面前亲吻
然后边远说每天的生活,只想Drink,Sing,Fuck
I am lazy&wasting
那时的JOYSIDE的状态从一个镜头就可以反映
在饭桌上,边远喝了口啤酒,唱了句God save the queen,然后没心地傻笑。
后来在屋里他拿出了Jim Morrison的此地无人生还,说在中国,没人能活着得到解脱
这是句真诚的悲伤话
他幻想这是1977的伦敦,这是70S CBGB的纽约可是这根本不是
时代不是,空间不是
这是充满物质贫瘠与精神信仰的中国,北京,对某些群体来说

沙子的访谈是做得最好的,不是一种以苦中作乐来反映现实,而是理性地诉说
I am an outsider,I don't involve in this society.刘东红说
但是Joey ramone快30年前都唱了
Everything you know
It disturbs me so
这只是个空想
如果做音乐能赚来足够的钱维持生计改善生活
如果做音乐能让你的想法为人接受改变其态度
哦耶,那可真酷
哦耶,那可真是个幻想

时间过了3年了,太多东西都改变了
Joyside欧洲巡演了,年轻帮壮大了,边远被太多人视为了偶像甚至神化
挂盒解散了,王悦跟泼妇帮的生活总与川久保玲,各种艺术展联系在一起
新裤子又拍了独立电影,有了漂亮的MV大熊猫,每年参加无数的音乐节
北京心新声出来了一代又一代,鲨鱼刺猬嘎调粉笔线晕车的车
全国各地的音乐节办了一届又一届,早都不是迷笛那个乌托邦的时代
信乐团的阿信都说木玛是我偶像了
可是偶像又鸡巴是个什么玩意,尤其是在中国的摇滚偶像。
做个局外人,重塑在这点上我是最欣赏的,生活方式态度音乐。

 6 ) 美好的坚持

       街上人来人往,下班高峰的来临。堵车,人声鼎沸,计程车,十字街口,赶去哪里?镜头里是一群疲于行走而麻木的脸孔,城市的灰尘太大,抹灰了黄昏的脸。

    片子的几个镜头在劳动者的脸庞上停留,有的微笑,有的质疑,也有的闪耀。真实的纪录片,没有胭脂俗粉的遮盖,真实的让人在手中摩挲的粗糙,一点点渗入进神经。

    人活着为生活还是为过生活?坚持的目的在什么?成为上班奴隶,老板奴隶,下班奴隶。什么是我们的,可以带走的,可以留到明天不要过期的?防腐剂?

    这片子有点熟悉,有点暗哑。通过从几个地下乐队成员的交谈里,获悉他们眼中对自己做着的这件事情。人到底习惯了一种模式,像是乐队女主唱说的那样,成为上班族,朝九晚五一个稳定工作和收入,交个男友然后结婚,生活围绕着家室和工作,碌碌一生。所谓追求,不过是攀比你的工资可以买一套怎样的商品房,化妆品。你说,人的生活怎么就过得这么卑贱了。然后说他们的生活,只有接到了工作,或者唱片能卖了才有钱。我想他们唯一幸运的是,他们的父母的支持。这就很开明了。你想想要是你女儿儿子,成天不做工捣鼓点乐器啥,只出不进,几个人能受得了?就像是在火边玩耍,你觉得是你在烤火,谁知道又不是火在玩你?可是如果能够坚持下去,谁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也许是一个希冀。

    有一个镜头跟进到他们进入各种各样不同的演唱会所,这里包括茶座,餐厅等等,有演艺助兴的地方,台上是唱烂了的主流音乐。中国似乎就只有这样的音乐了,你说多元化,不同的类型有没有人听。有。不多。且不精。像是J走进的音像店可是什么都淘不到,闭塞。城市的闭塞,思想的闭塞,层面的闭塞。

    看完整部片子,脑袋有些白。

    如果我的生命只有40岁那么已经过去了一半。我的那一半都干什么去了?学习,学习什么?本领。什么本领?养活自己的本领。人需要学习本领养活自己么?养活自己去干什么?继续养活自己?不断的吃喝维持生命,然后去干什么?赚更多的钱以此为乐?或者这不是我该想的问题,我生活品质还不在那程度上。或者我庸俗了,因为在创作的时候还能收获来快乐。只是偏激狭小了我的想法,我被思想斩下一只手,又把一只脚一并伸了过去。多可惜。不劳而获和天道酬勤,对立而统一。但也许,你不劳而获是因为有那资本,但也许,天道酬勤你还依然两袖清风。

    你爱你的坚持么?如果你爱。

 短评

剧情介绍的文字描述与片子本身完全相反。第一,据说历时两年,但是他们到底拍了多少素材,有多少时间真正和乐队生活在一起。第二,据说深入了生活,但是我在片中只看到大段支离破碎的采访和零星的生活片段,这叫哪门子深入。第三,强调没有加工和虚构,客气的说,导演的刻意经营再明显不过了,别以为喜欢摇滚的年轻人看点爆料就够了,不要来这儿拿所谓的纪录片唬人。

8分钟前
  • 大傅
  • 很差

我讨厌这个外国人

10分钟前
  • 渔夫之宝
  • 推荐

中国

15分钟前
  • Sad Lucy
  • 力荐

像回了趟北京

16分钟前
  • 桃子
  • 推荐

更多是以摇滚乐为引子,展现了那个时候的北京。像边远这种,穷困潦倒的音乐人为了音乐梦想在北京死磕的故事,只能发生在那个时段。我们有多久没有听过类似这样的故事了?树村、圆明园画家村,每个讲摇滚乐、民谣、当代艺术的书或者电影都要说到这个主题,导致那段时期已经被神化了,神化的原因是之后再也没有出现第二个那段时期。现在没有正在经历这些的穷酸音乐人吗?他们都在哪呢?你看向这些年的新乐队,他们身上并没有这种故事。这个社会在走向精致,音乐也在走向精致,人们不再愿意怀抱苦难,于是那些灰头土脸的岁月,就成了往日才有的荣光。

20分钟前
  • 精神少女王绥👧
  • 力荐

很真实。

25分钟前
  • fatso
  • 推荐

他们都是年轻人,他们的看法有点偏激,他们的日子纯混且猥琐,我已经有些不能理解and苟同了,我操因为我老了!。。。。。。

27分钟前
  • 婚礼歌手
  • 推荐

边远真丑。他女朋友更丑

29分钟前
  • y
  • 较差

朵朵浪花,都是奇葩。

33分钟前
  • 芦哲峰
  • 较差

除了真实没有其他技术性可言

34分钟前
  • 帖拉索伊朵
  • 推荐

从纪录片的角度来看一般,摄影还行。内容倒有一定价值,庞宽也太年轻了,他爸说话声音和他一模一样。

38分钟前
  • 蓝色奇多
  • 还行

选的乐队是刻意的么,既不代表中国摇滚的最高水准,又清高得要命

43分钟前
  • Ziggy
  • 还行

假惺惺的作秀式中国摇滚和打着爱摇滚乐的旗号做梦都想和摇滚乐手上床的姑娘 无奈

45分钟前
  • 酸奶阿姨
  • 还行

真实,虽然角度很普通(老外嘛),也有点猎奇,但是最起码它是真实的

46分钟前
  • RD
  • 推荐

其实讲述的是蛮浅的东西,但我收获了片子之外的一些感受.

51分钟前
  • Kurt Curtis
  • 推荐

他们居然在说英语!太奇怪了太奇怪了太奇怪了

54分钟前
  • 饕餮狐狸 可你别怕啊我比你更傻
  • 较差

边远真丑 沈静真逗 老刘的娘真好 庞宽他爹真帅 原来的杭盖也真可爱 就是老几位这英语实在是。。。。

58分钟前
  • 马外外,
  • 还行

大家都在吐槽边远的丑和哥几个的散装英文 但我还是想打五星拉拉分 挺牛逼的 新裤子走起来了 joyside重组了 片子里的老北京挺生活化的 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 这帮年轻人反叛 颓废 在阴暗的酒吧爆发出能量 比我们现在的生活真实多了

1小时前
  • R
  • 力荐

还是不错的,素材组织得很好。

1小时前
  • mongolialong
  • 推荐

看的我很郁闷

1小时前
  • 不会武功的女侠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