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次日出

记录片法国2018

主演:Oleg Novitsky,Thomas Pesquet,Peggy Whitson

导演:Pierre-Emmanuel Le Goff

播放地址

 剧照

16次日出 剧照 NO.116次日出 剧照 NO.216次日出 剧照 NO.316次日出 剧照 NO.416次日出 剧照 NO.516次日出 剧照 NO.616次日出 剧照 NO.1316次日出 剧照 NO.1416次日出 剧照 NO.1516次日出 剧照 NO.1616次日出 剧照 NO.1716次日出 剧照 NO.1816次日出 剧照 NO.1916次日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9:07

详细剧情

  2016年11月18日,38歲的菜鳥太空人佩斯凱首度上太空出任務。為了此次航程,他已接受七年訓練。與他同行的是美國NASA資深太空人惠特森、俄羅斯太空人諾維茨基,三人搭乘聯盟號火箭前往太空,準備執行第50與51探險任務,在國際太空站展開為期196天的無重力生活。這趟太空之旅,佩斯凱帶上米其林三星級太空餐,還帶了薩克斯風,以及一本聖修伯里的著作,並準備在太空上為前輩與自己慶生。本片將帶領觀眾見證珍貴的太空任務過程、目睹驚心動魄的太空漫步,並在星際搖滾區盡覽壯闊多變的地球美景!

 长篇影评

 1 ) 影评 | 16次日出

翔级社-放映町 在十月放映了此电影
本文是猪哥为电影《16次日出》所作影评 包含大量剧透,慎重阅读

“因为飞行,因为坠落,因为拥抱了这个宇宙的温柔与残忍,我们才能自混沌当中看见真正的星星。”

纪录片《16次日出》大概就是在这样的情绪中铺展开来的。

电影的主角叫托马斯,他曾是一位民航飞行员,经过7年的艰苦训练成为了一名太空人,电影纪录了他第一次执行太空任务的全过程。托马斯认为自己工作最大的意义就是“赋予人们梦想”,而他在国际粮农组织工作的妻子则是在拯救这个世界。

托马斯说飞向太空如同开启一段全新的人生。对他来说,离开地球仿佛是一场逃亡。没有重力束缚的空间站就像没有纷争的人类社会。人们不会因为政治立场而大打出手,也不会因为利益问题而纠缠不清,每个人都在为了人类共同的事业奉献着、工作着、创造着,哪怕时刻冒着生命危险。

不过地球上的事情好像总是如此的让人失望,无线电中不断传来国家与国家之间爆发的冲突,或者美国的航空母舰又将进入某个海域,或者美国即将退出巴黎协定。每当这个时候,这些太空人们却从不讨论而只是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使命。

或许是因为在这个高度看过地球的壮美之后,都会觉得为这颗星球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吧。

但如果仅仅是悲天悯人的话,或许这部电影也不会如此动人。比起展示太空人们是如何在拯救这个世界,这部纪录片其实更多的展现的是这帮人类英雄的日常生活和所思所想。

人总是孤独的,空间站里的人更是如此。由于在这个狭小的环境中并肩同行太久,每个人都困在自己的沉默之中,哪怕偶尔交谈也只是交换几个没有特殊含义的句子。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在漫长的太空生活中丧失了人性。相反,他们会为了在同伴的生日献上一份惊喜而“密谋”良久;会为每一位成员完成生涯里程碑而激动流泪;更会在队友遇到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或许这才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

太空人的生活更是枯燥的。他们吃着货运飞船送来的流体食物,日复一日的收集实验数据,维护空间站设施,进行地球和宇宙的观测,回答世界各地发来的问题。这些每天能看到16次日出的英雄们也过着和我们差不多的日子——在偶尔刺激精彩的背后是漫长乏味的忍耐。

托马斯的行李中总是带着一本圣艾修伯里的传记,那个为世界留下《小王子》的法国飞行员在一次飞行任务中与塔台失去联系并再也没有返航。我猜托马斯也并不是没有希望过,在这次航天任务的终点,他也能和圣艾修伯里一样消失在未知的天空中,去到小王子的星球。但在那之前,他还有朋友要重逢,有爱人要相拥,于是旧的人生或者说另一段新生再次展开了。

我非常感激这部纪录片没有用一种高高在上的视角来呈现这段太空旅程,而是用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字叙述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从此以后,这份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不再遥不可及,即使可能永远也没机会飞上太空。从此以后,不再轻视自己的事业,而像英雄一样坚定。

“When you feel that you are nothing, you become a part of everything. The earth is the blue mothership, and we are the pilots. We are the space.”

< E N D >

 2 ) 《十六次日出》

🪐 🌍 🌕

“宇宙不应不答,大有外,小有内,众星系旋转运行,宛如一堆无人游戏的玩具。”

——木心

自从被东京奥运会闭幕式观看的法国宇航员在空间站吹响马赛曲最后一句的浪漫所惊艳以及见证最近中国宇航员顺利抵达空间站,祖国的航空事业蓬勃发展的契机,让我以期盼的情绪观看该纪录片。

制作内容的层次生动丰富,采取了记者视角的采访镜头、空间站视角的飞行镜头和大量旁白和配乐恰到好处地配合,大多时间的留白和壮阔的俯瞰地球的影像。地球不再是那个概念中蓝色的圆球,而通过空间站记录的第一时间,清晰地展现拥有五彩斑斓的色彩和千奇百怪的地貌。墨绿的极光与湛蓝的海水,赤色隆起的山脉如同沉默不语的条条要塞。

影片中还包含宇航员在空间站中真实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令我惊讶的是,他们居然还可以进行健身和与家人视频通话。以第一视角展现太空漫步,甚至能听到真实的深沉的呼吸声。

跟随镜头,近距离感受了宇航员起飞前需要经过缜密的,紧锣密鼓的行程安排和团队合作。让我感到触动的是,第一次人类登入太空进行探索时的苏联人并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而他们也不是超人,出发前,他们也会和家人朋友进行聚餐诉说情感。与公众镜头下,未知并没有将他们裹挟,而是展现出绝佳的专业水准。可当他们穿上宇航服,人类对探索太空的欲望而变得具象、崇高和伟大。正如,梵高写给弟弟在信中说,绘画出《星月夜》中比月亮还高的树,是因为,树木接近天空是大地的梦想。

除了勇气、浪漫和浩荡去描绘未知的宇宙,参与太空治理,争夺话语权也将势不可挡地成为国家之间“跑马圈地”的博弈重点。数十年筚路蓝缕的角逐,期待祖国的火箭和卫星能气贯长虹,翱翔深蓝。

 3 ) 这位法国人带着小王子,在太空看了16次日出日落,还参与了奥运会

东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的巴黎八分钟,宣告着奥运会正式进入了巴黎时间。

在巴黎八分钟里,最让人好奇的,莫过于那段宇航员来自太空的演奏。

演奏者是欧洲航天局的宇航员Thomas Pesquet,他在国际空间站的穹顶,用萨克斯奏响马赛曲的最后一段旋律,透过他身侧的窗户可以看到几百公里外的地球。

巴黎八分钟里的这组镜头,灵感就来自于2018年的这部纪录片《16次日出》(16 levers de soleil)。

在地球上空,国际空间站以每小时17100英里的速度快速行驶,每90分钟就会环绕地球一次,所以空间站的宇航员们每天都会看到16次日出和16次日落。纪录片的名字也正是由此而来。

2016年,当时38岁的Thomas开始了他在国际空间站的第一次任务。临行前,纪录片的导演Pierre-Emmanuel Le Goff把自己的小王子雕像委托给了Thomas,让他带着他和圣·埃克苏佩里的作品全集一起,进行这趟“太空旅行”。Thomas收下了,并答应导演他会带着小王子一起看日出。

在圣·埃克苏佩里的故事里,小王子有一天看到了44次日出日落。而在空间站里,小王子和Thomas看了196天的16次日出日落。

他带着小王子上了太空

2016年11月17日,Thomas被派往国际空间站执行他的第一次长期任务,作为“探险50号”和“探险51号”的飞行工程师。为了这次的航程,他已接受了七年的训练。

与他同行的是美国NASA资深航天员Peggy Whitson和俄罗斯航天员Oleg Novitsky,他们将一起执行为期6个月的“比邻星”(Proxima)任务。

当天,Thomas穿好宇航服,同他的伴侣Anne以及地面上的同事们一一告别,而后进入了飞船里。

由于空间有限,他的行李必须很精简。他本想随身带着自己最喜欢的萨克斯——他空闲时的兴趣之一就是吹萨克斯,但因为每位宇航员随身行李不得超过1.5kg,他不得不把重达2.4kg的萨克斯留下。

好在他装上了五六书,其中就包括《小王子》,还有一个装着数百首歌曲和电影的硬盘。

他还在行李里装了一对骰子,他还在青春期的时候,在马达加斯加买了这对骰子,为了在等公交时不让自己无聊。从那时起,他就把它们带在身边,以求好运。虽然在微重力环境下几乎不能玩它们,但他想着,要是它们连太空也能去过,那就太疯狂了。

飞船发射当天

当天,飞船最终十分成功地发射升空,在两天多的航行后,Thomas和他的同伴进入了国际空间站。在接下来的六个月里,世界将消失在Thomas身后,他的身边只剩下宇航员同伴和一望无际的宇宙。

等到一切安顿下来,他终于找到一些时间,进入穹顶,从太空观望地球,那景象令他震撼,

最让我震惊的是我们的星球在闪耀!这是我不曾想象的。由于太阳在云层和蓝色海洋上的反射,地球闪出了磷光。它被照亮了,绝对的崇高。突然之间,你觉得自己非常渺小。除了夜晚的城市,没有多少人类生活的迹象。令人惊讶的是,正是浩瀚无垠的大自然和海洋支配着我们的星球。

太空中没什么是容易的,

但可以,

享受无穷无尽的宇宙

在空间站的日程并没有多么轻松。每天早晨6点,Thomas的闹钟准时响起,晚上19:30左右,他们会停止工作。而后是晚饭时间,给家人打电话,发邮件,一天很快就过去了。

Thomas在太空连线他的伴侣Anne,并给她画了一颗心。

他和同事们不停地进行科学实验,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物理科学、流体学、人体研究、地球与空间科学......而小到修马桶和水管都要亲力亲为,因为太空上只有他们几个。正如Thomas所说,“太空中没有什么是容易的。”

上:Thomas的小房间;下:Thomas在太空洗头

宇航员们每天还要进行两个小时的沉浸式锻炼,以补偿因失重造成的骨骼和肌肉损失。而这是Thomas难得的“休闲时间”,只有锻炼的时候他才有时间听音乐、看电影。他把iPad安装在跑步机或健身车上,“享受这些视觉或听觉上的分心带来的短暂逍遥和宁静。”

第一次进行太空任务,Thomas就完成了一次太空漫步,他和另一位进行过太空行走的同事Shane Kimbrough一起到舱外更换空间站的电池。虽然在外面呆了六个小时,但他感觉时间过得就像只有三十分钟那么快,

我意识到,我真的穿上宇航服到外面去了——这是每个宇航员的梦想!这是我的梦想。这是一个并不会在每个人身上都实现的梦想。

站在浩瀚的太空面前,是一种多么不寻常的感觉!我的脚下是地球,我可以看到大陆、海洋和云层......一切看起来都很微小。

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音乐、文学成了大家暂时逃离的方式:“没有这些类型的娱乐,很难在国际空间站维持六个月。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我们每天都看到同样的人,我们对逃避的需要是永恒的,而这些文化项目帮助我们逃避。”

读书是太空里的消遣。

但Thomas最喜欢的游戏项目还是“凝视大地”,他喜欢猜测自己正飞跃过哪些国家、海洋或城市。“在我六个月的任务结束时,我无疑会把我们星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都牢记在心。”

他也和同事一起,记录着这些来自太空的影像,它们是每一天都能随时享用到的宇宙的馈赠。

闪耀着光芒的地球,有时还能看到极光,每天能看到不同的景色。

他一次又一次地看着日出日落,仿佛永远都看不够。

而这些,他也带着“小王子”一并看过了。

在2月27日Thomas生日那天,他收到了一个意外的惊喜。在航行之初,他的萨克斯没能和他一起上太空。但他的伴侣Anne出了主意,经由NASA安排,让他的萨克斯跟随补给仓顺路来到了空间站。他们把它藏起来,甚至货物清单上也没有列出来。

生日当天,Thomas才发现这个意外的惊喜。他在空间站第一次吹响了萨克斯。

2021年4月,Thomas开启了他的第二次太空任务,与日本宇航员Akihiko Hoshide、美国宇航员Shane Kimbrough以及飞行员Megan McArthur一起,执行阿尔法(Alpha)任务(以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命名,以恒星或星座命名太空任务是法国一直以来的传统),他带着自己的萨克斯重返了空间站。

当他再次在太空奏响了萨克斯,这一次是代表巴黎欢迎来自全世界的人们。在东京奥运会闭幕式进行时,Thomas还在太空站和日本宇航员一起交换了奥运会的旗帜。

“我们就是宇宙,

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实际上,《16次日出》是第一部以6K分辨率在太空拍摄的纪录片。

在Thomas第一次执行太空任务的几年前,导演和他的制作团队决定跟踪那时还是“菜鸟”的Thomas,拍摄他的训练和飞行。

Thomas(右下)和他的同事们

在当时这就像是一场赌博,没有人知道这个项目是否会有意义。拍摄历时近两年,在Thomas在太空期间,导演通过电子邮件与Thomas联系,向他提供拍摄指示。

在影片里,一面是导演对圣·埃克苏佩里作品的阅读,音乐人Guillaume Perret为影片配上生动的爵士乐,交织着年轻宇航员在太空中的迷惘与坚持。制作者称之为Thomas的“内心之旅”。

就像影片一开始导演的念白,他认为Thomas的故事是关于“梦想的力量可以令人成长”。

虽然影片的介绍里,Thomas是个“菜鸟”,但实际上他并非什么菜鸟。

他出生于法国鲁昂,从小就喜欢运动。他是柔道黑带,篮球、慢跑、游泳是他最喜欢的运动。他还是户外探险活动的爱好者,骑山地自行车、冲浪、帆船、滑雪、登山样样在行,他还有潜水和跳伞的高级执照。除此之外,他还能说法语、英语、西班牙语、中文、德语和俄语。

在空间站玩“魔法”

2001年,Thomas在法国图卢兹国立高等航空和空间学院获得硕士学位,主修空间系统和空间飞行器机械学。在毕业前的最后一年,他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理工学院作为交换生学习航空与空间硕士课程。

从2001年4月,他成为了一名实习工程师,开发了一个卫星系统设计工具;后来又担任过航天器动力学工程师、太空任务自主性研究工程师等等。业余时间里,他是个私人飞行员,2004年被选中参加法航的飞行训练项目,成为了该航空公司的商业飞行员,开始驾驶空客A320。

Thomas在空间站的穹顶上

2009年,Thomas被选为欧洲航天局的宇航员,并成功完成了宇航员基础训练,成为了当时欧洲航天局最年轻的成员,有一段时间里在任务控制中心与宇航员进行通信。而后他经历了几年的漫长训练,终于进入了太空。

Thomas也把一路来的努力看作梦想的驱使。在他Twitter上点赞最高的一条是一张对比照:童年的他窝在一个纸壳箱里,假装自己在太空舱里;长大后,他真正地进入了太空舱里。

一切是如何开始的,一切又是如何发展的

第一次进入空间站时,Thomas百感交集,“我的记忆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发挥作用。我只保留美好的记忆,倾向于忘记那些‘不愉快’的事情。我很幸运能有这样的机会,意识到这一点后,我遇到的所有阻碍就全不重要了。自我在空间站的第一秒起,我就一直在想,如果再让我选一次,我一定也会毫不犹豫地签字。”

如今,算上两次任务,他已经在太空上待了三百多天,却并不觉得厌倦,“虽然每天也有很多例行公事要做,但我每天都觉得很神奇。”

从高空看地球,让他对自己的世界有了一些不同的看法。“这是我的梦想,但不仅是我的个人冒险。宇航员来到这里,是为了人类的更大利益。”他想激励更多的人们,让人们更了解太空,更了解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

主要参考资料://blogs.esa.int/exploration/category/astronauts/thomas-pesquet///blogs.esa.int/thomas-pesquet/category/diary///www.cite-espace.com/actualites-spatiales/16-levers-soleil/

 4 ) 纪录·新鲜 | 冲向外太空的法式浪漫

编辑 | 臭OLGA

校对 | 纪小白

法国人大概无时无刻不在追寻浪漫,而在今年东京奥运会的巴黎八分钟里,他们用一种极致的浪漫征服了世界——在国际空间站,用萨克斯风吹响马赛曲。这位悬浮在外太空的演奏者是法国著名的网红宇航员托马斯·佩斯凯,而这段演奏的灵感,正来源于托马斯2016年的一次太空旅行。纪录片《16次日出》,讲述的便是这段故事。

托马斯·佩斯凯,一个英俊又优雅的男人。但要论他最迷人的地方,是他总是能不断突破世人的想象。

1978年,他出生在法国的鲁昂。大学毕业后,他成为了法国航天局的一名工程师。但他对于飞行有着近乎狂热的痴迷,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他从工程师,变成了一名法航的商业飞行员。但仅仅是触及天空怎么能够,托马斯向往更浩瀚的宇宙。

经过不懈的努力,他在2009年被选为了欧航局宇航员。为了实现太空之梦,他在欧洲,美国,俄罗斯接受了严苛的训练,包括在洞穴中作业,长期在水下执行任务。终于,他收到了来自太空的邀请函。

2016年,他作为国际空间站第50支远征队的飞行工程师,被发射到国际空间站执行为期六个月的比邻星任务,同行的是来自美国的宇航员佩吉与来自俄罗斯的宇航员奥列格。在这一次的太空任务中,他完成了太空行走,成为了欧洲第十一位进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员。

托马斯·佩斯凯与他的大餐作为一名网红宇航员,他常常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太空日常,比如空间站的小游戏,米其林法式大餐……但最令人羡慕的莫过于他的健身日记。因为在空间站的健身房健身,不仅可以挥洒汗水,还可以欣赏360度的太空美景。当然,他也会吐槽在太空运动的烦恼,比如汗水不会流到地上,而是会粘附在皮肤上,不擦掉可能会令人窒息……虽然有时候听起来,有那么一点点的凡尔赛。

纪录片《16次日出》讲述的便是托马斯在2016年的这场太空冒险,而之所以取名16次日出,是因为国际空间站距离地面较远,所受的地球引力较小,公转速度较快,因此一天之内可以看到16次日出。

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托马斯最喜欢的作家便是入祀法国先贤祠,也曾是飞行员的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在他的著作《小王子》中,穿梭星际的主人公小王子最喜欢的就是在一天二十四小时里,看到无数的日出日落。在2016年的这场旅行里,托马斯带着几本圣埃克苏佩里的书和一只包在袜子里的小王子,飞向了太空。

《16次日出》并不是一部人物传记片,而是一部诗意的影像散文,或者你可以将它称为《托马斯的太空日记》,因为这也是一部浪漫的私人影像。

在开始拍摄前,为了说服托马斯同意拍摄,制作人皮埃尔·勒戈夫向托马斯推荐了一部有关德国宇航员亚历山大·杰斯特的纪录片,看完之后,托马斯深受震撼,但他并不想拍成所谓的人物传记片。托马斯告诉制作人,他经常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宇航员日常,但那些都是碎片化的。因此他想借这个机会,完整地展现这场浪漫的旅行,讲述他在空间站遇到的人和事。同时,他想以拍摄者的身份加入到导演工作中。托马斯最终得偿所愿。

《16次日出》拍摄花絮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其实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因为无论是制作人、导演还是摄像师都不可能前往空间站,一切都掌握在托马斯自己的手里。出发前,导演组交给他一份拍摄“说明书”,里面包含了拍摄设备的种类,拍摄角度,取景以及运镜方式。

除了一部分固定的机位,有时候托马斯还得亲自上阵,比如带着可以承受极端温度的4KGoPro拍摄自己的太空行走……因此片中的很多镜头,都蕴含着托马斯的独特创意。最终,托马斯带着大量的素材返回地球,在经历了七个月漫长的剪辑期后,这部作品终于与观众们见面了。

托马斯的太空行走对于观众来说,观看这部纪录片就像是一场两小时的沉浸式太空体验。因为欧航局的大力支持,这部作品不仅近距离地拍摄了发射现场的壮观场面,还可以深度展现国际空间站的内部。

片中除了使用16:9的画幅,让观众从第三视角观察这场旅行,还运用了大量4:3的家庭录像机画面及鱼眼镜头,观众仿佛站在一扇门后,透过猫眼窥视着托马斯在空间站的生活,这种强烈的真实感就如同佩戴了VR设备一般。

虽然是记录一场旅行,但托马斯并不想拍成流水账式的回忆录。在纪录片中,他告诉导演,他希望观众能透过他的太空“日记”,感受到宇航员生活的多姿多彩,记住奇闻,也了解他们的喜悦与悲伤。

《16次日出》中大都是宇航员生动有趣的生活碎片,他们会无聊地用失重的水珠打乒乓球,将饮料喷满一脸却不沾一滴,在连线节目中与地球上的热情观众讨论空间站被小行星击中后的逃生之法……当然,空间站的保留节目永远是遥望繁星。

但相比于观察浩瀚的宇宙,托马斯似乎更喜欢从太空中遥望地球。用饮料“洗脸”地球托马斯的爱好是运动,阅读和吹奏萨克斯风。可是由于随身物品有重量限制,他并不能将自己心爱的萨克斯风带到空间站。但远在地球的家人们始终挂念他,于是在他生日的时候,家人们申请通过补给船将托马斯心爱的萨克斯风送到了空间站,这便是后来奥运会上经典一幕的最初故事。

在飞行前的家庭聚餐里,来自美国的宇航员佩吉告诉大家,最重要的并不是飞向太空本身,而是和谁一起飞向太空。因此这部纪录片是关于飞行的,更是关于人的。关于友情,亲情,与爱情。这其实也与圣埃克苏佩里在《风沙星辰》中的一句名言有关:世间只有一种真正的奢望,那就是人和人之间珍贵的关系。

伴随着诗意的念白,观众们在《16次日出》里一边欣赏太空中震撼人心的美景,一边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动人情谊,最终体味到了宇宙生活的永恒与宁静。“我们极度匮乏,只有风,沙和星辰,但是在这块黯淡的桌巾上,六七个除了回忆一无所有的人,彼此分享着无形的财富。”——《16次日出》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关于我们

ABOUT US

纪录片是人类文明历史中的璀璨明珠,引领人们在影像长河中探古寻今,让有限的生命得到无限的延伸。作为中国第一个致力于纪录片收藏、整理、展示、研究和服务的公共文化平台,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不遗余力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纪录片发展,以期成为国际一流的纪录片资料馆。Documentary, considered as a diamond of the human culture, not only records and reflects the history and future but also extends audience’s life.As the first professional documentary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in China, Guangzhou Documentary Center (GZLIBDOC) commits to collect, preserve, exhibit, research and offer all kinds of service about documentary.We inherit human civilization, promote documentary and aim to become a world-class documentary archive.

 5 ) 有限次日出

空间站是一个政治场域吗?既是也不是。从那个视角看地球,地球就成了和The Very Pulse of the Machine里那颗星球一样,是会与人类沟通并有着最古老脉搏的生命(地球何尝不是呢),人类中心主义在这种视角下迎来一场温和的解体,尤金萨克(In The Dust of This Planet )笔下的the world-for-us也逐渐失去意义了。虚无的浪潮淹没了这片土地上所有将战争视为淫具的 无时无刻不为自我狂热的病患,淹没了溺毙在媒介中的青年人,淹没了曾被视为斗争的一切,一切都变得渺小、羸弱、无关紧要。 束手无策的日子里,源源无尽的,能够抚慰疼痛与创伤的浪漫想象成为了流感病房中的鼻通灵。躺在空间站穹顶吹响马赛曲不是因为民族意志,放走密封袋中的饮用水任由它漂浮不是无心之失,这和托马斯受Pierre-Emmanuel Le Goff之托,将圣·埃克絮佩里的书带上太空一样,在他们背后有着相似的情怀与盼望。我们可能只剩下有限的鼻通灵了。

 6 ) “巴黎八分钟”超美太空纪录片

东京奥运会的闭幕式上,下一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巴黎向世界展示了“巴黎八分钟”。第一个镜头就是:在国际空间站,法国宇航员托马斯用萨克斯演奏了马赛曲的最后一段旋律。

但这已经不少托马斯第一次在太空中演奏了。2016年38岁的非专业宇航员托马斯在接受了7年训练之后,与美国和俄罗斯的专业宇航员一起,登上了距离地球200多km的国际空间站。

而他此行的任务,并不是搞科研,而是拍电影。

在国际空间站的6个月时间里,太空文艺中间托马斯除了读书、看电影,每天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与导演联系,根据导演的指示拍摄影像。所以这部纪录片电影的主演是他,摄影也是他。

国际空间站每90分钟就会绕地球旋转一圈,所以宇航员们每天都会看到16次的“日出”和“日落”。

原本因为能携带的行李有限放弃了的萨克斯,也在随后的物资配送过程中以生日礼物的惊喜送到了他的手中。于是有了这精彩的一幕。

2021年4月,托马斯第二次登上太空,为的是和日本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交换奥运会旗帜。也只能赞叹巴黎太用心了!

纪录片电影于2018年上映,业余摄像托马斯拍摄了很多非常美丽的镜头。

然而,在中国,这竟然还是一个小众的电影。豆瓣仅有400多人看过。因此在这里隆重推荐给大家。在美景之后对于地球和人类的思考,也同宇航员一样,站到了全人类的高度。

 短评

三颗星,多一颗星给小王子的浪漫

6分钟前
  • benoite
  • 推荐

太空萨克斯演奏在1:35:25,不谢

8分钟前
  • 你呀你
  • 推荐

夜航从不孤独 我等待我们重逢的那一刻 永远永远等待

12分钟前
  • 海带岛
  • 力荐

当然很美 但观感确实疲惫 萨克斯和小王子太浪漫

13分钟前
  • thefinNga
  • 还行

法国人有多爱小王子呢 除了在小王子60 75 80周年的时候发行过纪念币 还特地把圣埃克苏佩里原稿中的43次日落改成44次来纪念他 又带着小王子玩偶去太空航行 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 整个世界都在我周围坍塌 我也只想和你一起静静坐着 看16次日出日落

14分钟前
  • 消失的旅行者号
  • 推荐

看完了 想去太空 想去银河流浪555555 我还是去看英仙座的流星雨吧

18分钟前
  • 22
  • 推荐

这个就是巴黎八分钟在空间站吹萨克斯的那个宇航员诶!好浪漫💕不知道在哪能看 四星观望

19分钟前
  • momo
  • 推荐

小王子

22分钟前
  • vivi
  • 推荐

奥运观光团。音乐和宇宙真是极致的浪漫

23分钟前
  • Kristin L
  • 力荐

透过太空舱的穹顶,蓝色的河流蜿蜒地汇聚成心形的湖泊;当夜幕降临,城市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如一张金黄色的捕梦网温柔地覆盖在星球的表面…还有很多很多这样极致的景色,比如色彩瑰丽的星云在星辰中绽放,比如在绿色极光的不远处,生活在北极圈的人们亮起暖黄色灯光。托马斯在星辰之间游弋徜徉,以湛蓝色的星球为背景,他孤独地吹起心爱的萨克斯:“在星辰与尘之间,除去我的记忆和会死亡这一性质,我一无所有。”关于法国人的浪漫,关于人类的渺小和脆弱,关于宇宙的浩渺无垠,关于我们有且只有的唯一家园——那一颗独一无二的蓝色星球。

26分钟前
  • 萧然
  • 力荐

想必大家都是看了东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的巴黎八分钟前来观看。本来看到宇航员以及太空的浩瀚无垠觉得自己太渺小了,但里面的一句台词又把我治愈。[当你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你是万物的一部分]

28分钟前
  • 亚思迷
  • 力荐

magnet:?xt=urn:btih:839CB7CD808745693DB5AA4B95513290F242B1FB

31分钟前
  • 假扮的胖子
  • 推荐

非常简单直白,却格外浪漫。什么政治什么经济在无垠的宇宙面前统统显得微不足道。人类共同体探索未知,那样最原始纯粹的求知欲和人类文明初现的时候别无二致。艺术向来不会站在代表着理性冷静客观的科学的对立面,听听宇宙深处传来的音乐,小王子的梦想也会在那里实现。

36分钟前
  • HiddenHazel
  • 推荐

我服了法国人,带着小王子玩偶去空间站看日出,真的就你们想得出来。

41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推荐

觉得对白很无聊而低头玩手机的话就会错过很多美到窒息的镜头

42分钟前
  • 牡丹
  • 力荐

就是想告诉你们,巴黎八分钟的萨克斯宇航员就是这个人,所以说,玩浪漫,还得是法国人 ps,想看的去b站

46分钟前
  • Mount
  • 力荐

非传统纪录片,取消固定机位采访和线性叙事模板,更像是对佩斯凯一行人在太空站6个月生活的多方位白描,加诸不同尺幅界面(发射场鱼眼镜头、与家人的iPad视讯、广角航拍下的壮丽景观)随机拼接带来的抒情化效果,法国人骨子里的沉静喜思,使其在咏叹人类渺小的同时,摆脱了地外漂流常有的恐慌,反而弥漫出另种生发于当下、迷人又柔和的诗意,萨克斯和对絮佩里文字的引用亦加分不少。

50分钟前
  • 仲夏之门
  • 推荐

巴黎八分钟带给我们的完美太空人🥰🥰🥰 从没在其他纪录片里看到过如此摄人魂魄的地球,巨大、静谧、永恒,令人心安又满怀敬畏。眼神忧郁的太空诗人在不尽的日出日落中低声吟唱。——“不可避免的孤身一人,除了微弱光线中的仪器和双手,没有别的能看;除了自己的勇气,没有别的好盘算;除了扎根在你脑海的那些信仰、面孔和希望,没有别的好思索——这种体验就像你在夜晚发现有陌生人与你并肩而行那般叫人惊讶。你就是那个陌生人。” Is there a more perfect man on earth than this dear godsend? I know not.🥰🥰🥰

55分钟前
  • 花岛仙藏
  • 力荐

7月31日九点钟 他从巴斯提亚起飞 出任务到阿尔卑斯山 精确来说是韦里耶 靠近安锡 雷达一直追踪他到海岸边 之后就是一片沉寂 再也没有任何线索 使他的失踪成为一则传奇我想象圣修伯里(托马斯佩斯盖)飞往法国 快到海岸时他的心跳该有多快 圣拉斐尔的海岸 阿盖的海岸 这就结尾“如果我被击落 我绝对没有遗憾”

60分钟前
  • 爱吃香菜
  • 力荐

第一次看那么久的真实空间站影像,恍惚间我的一部分也去了太空。如果我在那里,或许我也会觉得时间就此停止,生命就此终结也没有遗憾了吧。

1小时前
  • 鹅岭懒人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