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小小农场

记录片美国2018

主演:约翰·切斯特,茉莉·切斯特,博登·切斯特,Todd,Alan York,Flavio Vidales,Raul Rios,Maria Takacs,Caya,Rosie,Joshua Nelson,Emma,Greasy,Lydia Marie Hicks,Matthew Pilachowski

导演:约翰·切斯特

播放地址

 剧照

最大的小小农场 剧照 NO.1最大的小小农场 剧照 NO.2最大的小小农场 剧照 NO.3最大的小小农场 剧照 NO.4最大的小小农场 剧照 NO.5最大的小小农场 剧照 NO.6最大的小小农场 剧照 NO.13最大的小小农场 剧照 NO.14最大的小小农场 剧照 NO.15最大的小小农场 剧照 NO.16最大的小小农场 剧照 NO.17最大的小小农场 剧照 NO.18最大的小小农场 剧照 NO.19最大的小小农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8:56

详细剧情

  只为了坚持对爱狗的承诺,约翰与茉莉这对疯狂夫妻索性来去乡下开农场!本片历时十年追踪,跟着这两位疯狂的梦想家和他们的爱狗,远赴乡间打造出与自然和谐共存,物种多样的开心农场。他们种植了上万棵果树,两百种作物,并畜养各种动物好朋友,包括一只令人难忘的猪妈妈艾玛,和她的公鸡男友油头。当农场的生态系统被重新唤醒时,他们心目中的完美世界,开始出现一连串令人难以预料的疯狂转变!

 长篇影评

 1 ) 大自然的励志温情和优胜略汰

小两口放弃海边的舒适公寓,来到一片废弃的荒地开垦农场,这种事在常年受三农问题困扰的中国恐怕难以理解,但在工业革命两百多年后的西方社会却屡见不鲜。这倒不见得就体现谁先进谁落后,有时候可能只是围城心态,瞎折腾罢了。当然,生产力越发达,就能给每个人越多的机会去尝试其他生活方式,而且容错率和成功率也相应提高。这正是John和Molly所经历的。不用《米纳里》那么艰辛,没有《甘泉码农》那般悲情,凭借一定的启动资金和科学方法,两百英亩的农场差不多第三年就成型了。再加上俩人都混媒体圈(John是摄影师兼导演,Molly是美食博主),深谙宣传之道,最终让杏巷农场(www.apricotlanefarms.com)凭借本片名扬四海,又是观光游又是开学校又是写童书,妥妥的美国梦范例。

当然,我们喜欢本片,主要还不在其励志。试想,即使他们失败了,农场没开起来或因入不敷出而倒闭,我们依然会为他们的梦想和努力而感动。这首先离不开讲故事的套路,比如强调为了一只狗而搬家,先把困难说大说全(看起来是不可能的任务),一个叫Alan的顾问的离世等。其次是夫妻二人的同心协力(当然吵架的也没拍出来)和事必躬亲,他们对小动物的呵护,鸡和猪做朋友等正能量;毕竟能坐下来看一部九十分钟农场纪录片的观众八成是内心细腻温暖有爱的。但最让本片与众不同的,也是它的核心理念和最大卖点,即生态农场。具体的概念和分类我不懂。按照“朴门”(permaculture)的维基词条的解释,其原则包括用自然方法解决问题、利用和储存能量、不产生废料、注重多样性等,这些在片中都有体现。印象最深的是鸭子吃蜗牛、鸡吃蛆、鸟吃害虫、老鹰吃鸟、郊狼猫头鹰蛇等一起吃地鼠,俨然一个小型生态系统。我本身对有机农业的概念不以为然,何况是这种较为极端的生态农业。把几种东西混种混养固然有一定优势,但也往往带来新的问题,于是就要不断加入新元素、不断试错,这个过程所消耗的人力物力不是谁都能承受的。全球要养活那么多人,目前恐怕还得靠高效的大型现代化农场和畜牧场。这种自给自足的家庭作坊,更适合拍自娱自乐的小资电影。这不,四年过去了,不甘寂寞的他们又拍了个小续集。没啥干货,就给大家更新一下猪妈妈Emma的近况和小羊羔找妈妈的故事吧。

 2 ) 转型之争

更多的投资——十年功成,半年花完一年钱,更多的经验——全球知名农技师和几十年经验的雇工,更多的科学技术——全部设想-过程建立在现代工业的发达之上,并从工业废墟上重新开始建立人工生态系统,更多的耐心和坚持——与土地共生,视其为永久遗产,更多的市场和人口——一小时到洛杉矶,更多的文化支持和价值认同——纪录片背后本身的流行文化,更多的知名度——纪录片带来的巨大名气。

这一切都远远超过了传统农业,更是远远超过了工业化的农业,超过了现代农业集约性的生产,这代价很大(从传统行业来看),收益也就很大。而且这种收益不能以现在的资本主义市场制度来衡量。

一个以复杂多元组成的人工生态农业园。面临的是一波又一波的生态冲击。难以预料,难以控制,只能让他自己适应自己发展,并尽可能的加以引导,这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这付出的精力可远远比传统的农业生产要大得多。

本片的文化价值远远大于它所展现出来的事实,给我们带来的实际的价值,他告诉我们有一种可能性,那这种可能性有没有普适性还是有待研究的,但只要他看起来有普适性就可以了。我们毕竟不真正的吃这个农场里的东西,我们只是吃这个纪录片里所带给我们的希望就可以了。

 3 ) 道法自然,无为而至

“with every new problem that popped up,I would first take a step back and watch it,observation followed by creativity.”

“Alan told us by the 7 years,we would not longer be alone in our farming.You will see things you did not see before. and I looked closer at those aphid infestations,the eggs of their predator.You just tapped into a power of nature,that you can ride without an extraordinary amount of effort. It's exactly the same thing as surfing.The flywheel in motion. You're establishing this equilibrium,complexity, diversity, all supporting and enhancing each other. You will see a web of life. ”

 4 ) 现实中的“田园牧歌式“生活有多难?

打开短视频平台,萌宠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有的撒娇卖萌最好命,有的身怀绝技惹人怜,宠物与主人,就像家人好友般亲密无间。

可是如果碰到不那么乖巧、难以驯服的狗狗,你又会怎么做呢?

哈士奇托德的主人约翰和莫莉给出了最暖心的答案,不离不弃,照顾终老。

为了遵守他们对托德“我们的家会是他最后的家”的承诺,他们在房东的“逐客”令下不得不屡次搬家,最后甚至买下了一座1200亩的农场,来迁就托德顽劣的性格。

最大的小小农场 The Biggest Little Farm

导演: 约翰·切斯特

在成为农场主后,约翰和莫莉与自然、家禽、动植物朝夕相处,这让他们对生态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世界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农牧生活让他们的心变得安静、单纯、澄澈,不再困扰于世俗的牵绊,这或许就是他们在结婚时就承诺给彼此的“共同创造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托德在他们生命中的意义,正如约翰在托德去世时所说,“是谁拯救了谁这个问题已毫无疑问。”

1.

约翰·切斯特是一名野生动物摄影师,他镜头中的动物野性凶猛却不乏温情可爱。

莫莉是一位十分擅长烹饪的私家厨师和美食博主,她对食物的热爱可以感染任何一个出现在她身边的人。

理性乐观如莫莉,也一直有一个童话般的梦想,就是拥有一家农场,里面有花园、果园和数不清的小动物。可却苦于没有机会痛下决心,搬离这个过于追求速度与繁华的城市。

终于,因为托德独自在家时总是狂吠,约翰和莫莉遭到房东一次次驱逐。在尝试过专家训导、犬吠喷雾项圈、安抚衣等各种方法都毫无成效后,约翰意识到,也许“莫莉的梦想也许可以解决这一切。”

于是他们阅读关于农场的书籍、拜访老农场主、制定商业计划书、约见投资人...

最后,在资本的支持下,他们买下了距离洛杉矶北一小时车程的农场,占地1200亩,广阔无垠却奄奄一息,前面几任农场主都因为经营惨淡入不敷出而不得不转让土地。

初来乍到,约翰和莫莉对农场充满了希望与幻想。但对于经营农场来说,他们都是门外汉,于是他们找到了传统农业顾问——艾伦·约克。

艾伦是一个乐观、自信有远见卓识的农业专家。

他的建议就是做一个完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场。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运作,让多样化物种进行自我调节,从而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生态系统。

在艾伦的指导建议下,他们利用地下水灌溉牧场;修复旧池塘;修正超过8公里浇地。把一开始不该种的东西扔掉;砍掉300多亩之前种的树;搭建先进的高温堆肥设备,提升土壤肥力。

艾伦说:植物造就农场。

但是,第一年的预算在6个月内用完,他们连一颗作物还没有种。

2.

箭在弦上,根本停不下来。

为了达成生物多样性目标,他们不断向农场引进新的覆盖作物、植物果树、家畜家禽,甚至还有微生物。

在约翰、莫莉还有农场员工和农业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农场物种逐渐完善:赛马场改成花园,池塘里投放鲶鱼苗,搭建鸡舍、鸭舍,养殖牛羊,以及一名唤做爱玛的猪,约翰还贴心为托德找来了小伙伴——两只大白熊犬,尽管起初它不是很愿意。

第二年下来,农场就有了超两百种动植物,其中光果树品种就有75种,数量达上万棵之多。罕见独特的多样性,让他们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畜养的家禽也开始下蛋,由于纯天然无污染,五十盒鸡蛋在一小时内抢购一空。

农场生活让约翰感叹道,每一天既让人不安又精彩到难以预测。比如会不时看到牛打架,他不得不上前拉开两个“牛脾气”,莫莉偶尔也会“中奖”,敲开一个蛋中蛋。

约翰还亲自为爱玛接生,猪崽接连降生,原以为是5只,10只,12只,结果最后艾玛总共生了17只小猪崽。约翰看起来有些崩溃,莫莉却在一边大喊“太好玩了,我爱这生活”。

随着农场养殖种植规模的扩大,一群野生动物纷纷前来投奔,将这里当作他们的栖息地。

众人欢喜,以为他们心心念念的生态自循环系统终于达成时,灾难来了。

果树硕果累累,引来了果蝇、昆虫、鸟类疯狂地享食果实,收获时节损失了近7成;蜗牛大量繁殖,蚕食柑橘类果树叶子,导致结果率降低;野狼不时袭击鸭舍和鸡舍,最多一次咬死了200多只鸡,约翰不得不将之毙杀,导致向来信仰自然调节能力的他信念崩塌。

但,这还是结局。

干旱季节,没有新鲜雨水注入池塘,鸭子的粪便滋养了水中无益的藻类、生物,导致池塘中的鱼一一死亡。

让人更为焦虑的是,艾玛得了乳腺炎高烧不止...

一连串的问题袭来,约翰不知所措。

因为他们的专业顾问艾伦在这一年不幸因癌症过世了。

约翰感到他们最初的梦想幻灭了。他意识到,光有梦想,保护不了他们。

于是他更加务实,退而查找书籍,观察变化,逐渐掌握了自然的规律。

他利用鸭子吃蜗牛,一个雨季消灭了9万只蜗牛;牛羊粪便导致苍蝇幼虫肆意繁殖,他让鸡去解决这个问题;而这些家禽消化产生的粪便又反过来滋养了土地,一石三鸟。

这才是真正的农业生态循环。

幸运的是,爱玛也在约翰的医治下重新恢复了食欲,后来还交了一个叫“油头”的公鸡男朋友,爱玛二次生产时,“油头”比谁都着急。

约翰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不再惧怕蚜虫、地鼠泛滥,野狼偷食,因为他们都有各自的天敌和作用,只要适当引入,就能相互克制,发挥各自的本领。

比如地鼠可以为土壤疏通空气,猫头鹰、蛇、野狼捕食地鼠防止其过剩;蚜虫摧毁覆盖作物,瓢虫克制蚜虫...

艾伦在农场经营之初就定下的多样化策略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这让他们在后来的日子里免受了不少灾难。比如第五年时,暴雨连绵,隔壁农场的表层土壤都被冲到了海里,而约翰的杏花巷农场却因为丰富的覆盖作物、各种植物果树植被而幸免于难,还顺便储存了一亿加仑的地下水。

农场终于体验到了生物多样化的绝对优势。

第七年的时候,农场卖出了五十万镑的食物,为他们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益。

约翰说,我们不仅是在务农,而是进入了一个重生再造的阶段。

3.

我们都听过美国总统罗斯福“杀狼护鹿”的故事。

总统认为鹿少的原因是狼多所致,于是下令捕杀狼群。随着天敌减少,鹿的数量剧增至十万峰值,但健康问题也逐渐显现。同时,鹿以青草、树皮、嫩枝和幼树苗为食,直接导致了森林草地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引发了各种自然灾害。而随着食物减少,鹿群数量也不断锐减...

同样,因为偷食谷物,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也曾大量捕杀过麻雀,导致害虫失去了天敌,大肆繁殖,致使一些地区虫害严重。

由此可见,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减少一个物种,都有可能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酿成灾难性后果。

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存在与环境(主要指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也包括其他生物)时刻发生着密切的关系。比如,绿色植物利用阳光把二氧化碳、水和矿物质营养元素合成有机物质建造自身,同时也为草食动物提供食物。草食动物又成为肉食动物的食物来源。这些动植物的残体和排泄物又可以使土壤微生物得到其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自然生态系统拥有复杂的运行机制,它总是趋于向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约翰的农场就是一个地区性农业生态系统,当他清除了原有的物种,重新种植新的作物、树木,养殖各种鸡鸭牛羊时,其实就是推翻了原有的生态系统,那个不是那么健康和完善,但已然趋于平衡状态的系统。

而约翰重建的生态系统,势必在一定时间内难以达到预期的平衡状态,好在生态系统的稳态是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实现的。但是,考虑到现实问题,约翰不可能等待生态系统的自持,他需要通过人为手段来加速这种平衡的达成,比如引进猫头鹰、蛇等动物来对付泛滥的地鼠。就好像当年澳大利亚引进中国屎壳郎处理牛羊的粪便一样。

但是即便有人为的干涉,物种的数量还是要在长期的对峙中达成合理。

就像农业专家艾伦预测的那样,农场到了第七年,约翰他们就不再孤军作战了,因为他已经学会了驾驭自然的力量,让多样化的物种去平衡彼此之间的关系。

影片结尾,杏花巷农场成了知名旅游景点,爱玛老矣,成了真宠物猪,日常是娱乐下游客;农场特别设立了一个叫做“艾伦·约克瞭望点”的景点来纪念这位深谋远虑的农业专家。

约翰和莫莉也有了自己的宝宝,他们的人生有了新的目标和意义,但是他们永远不会忘记,托德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最大的小小农场》这部纪录片,约翰前后拍摄了10年。

他说“大多数自然类纪录片都是基于恐惧的,人类是贪婪的,受害者永远是地球,观众看完只会感到沮丧和绝望。但我想要展现却是一段治愈的经历,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爱的东西死去。”

约翰做到了,他重建农场秩序,让每一种生物都自得其所。同时,他用自己的日常拯救了我们的悲观与空虚。

陈奕迅有一句歌词,“烦恼会解决烦恼”。

自然或许也可以治愈自然。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肆意破坏,因为那样的自愈需要漫长岁月,而人类等不起。

 5 ) 从导演转行农民,他用十年时间拍下种庄稼的过程!

以前影视圈里总流行这么一句话:不想当导演的编剧不是好剪辑。

这个有点拗口饶舌的句子本来是调侃导演职业的特殊性,即每个涉及影视制作的工种,导演们似乎都要懂一点,这样才能配得上那个身份。

但是今天,DOCO君向大家推荐的这部名为《最大的小小农场》(The Biggest Little Farm)的纪录片却极有可能推翻这一论断,或许上面那句话就要因此而改成:不想当农民的导演不是好老公。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部纪录片的制作者约翰·切斯特(John Chester)本是获得过艾美奖的影视导演,但由于他太想给自己的家人和爱犬一个亲近自然的家,随即带着他们去往加州的乡下开荒拓地,创办农场。

在近十年的时间中,他不仅和妻子莫莉成功经营起一家占地面积超过200英亩的农场,而且还将自己种植作物、饲养动物、大搞有机农业的过程完整地拍了下来,之后便制作成了这部纪录片。

也就是说,约翰·切斯特是在彻底转变行业、成为一个地道的农场主后顺便做了一次导演。

而这部历时十年的作品,也在去年的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单元中成功拿下观众选择奖的第二名,后来更是在北美多地区上映,一举收获了490万美元的票房!

本片台湾版海报

估计很多人都想不到,约翰·切斯特一家之所以去经营农场,其起因只是由于他们收养的一只狗叫声太吵,房东把他们赶出了公寓。

但对于约翰·切斯特来说,他并不想因此遗弃爱犬,而且他的妻子莫莉也是一个十分喜欢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的女人,基于共同的志向,他们便决定买下一座农场,并在那里开发出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以此来守护他们心目中的家园。

不过,万事开头难,当约翰·切斯特一家刚开始来到农场的所在地穆尔帕克(Moorpark)时,其实当地的环境并不是一片世外桃源的景象,相反,那里的土壤干燥而又贫瘠,动物近乎绝迹,好几任农场主都因为经营不善而离开此地。

为此,约翰·切斯特在网上撒出大网,终于找到一位经验丰富的农业学家艾伦·约克(Alan York),由他全权充当顾问,对农场的未来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规划。

艾伦·约克

按照艾伦·约克的意见,他们先将农场原来的所有杂草去除,而后又利用大型机械进行堆肥,以此增加土壤的肥力,接着再在不同的区域种上各种各样的作物,包括桃树、杏树、柑橘树、草莓等。

同时,他们又购买了各种动物的幼崽,包括鸡、鸭、牛、羊、鱼等,甚至连能松土的蚯蚓和种猪也被引入。

在艾伦·约克的指导下,他们将这些动物的粪便收集进堆肥中,而后又让蠕动的蚯蚓在里面注入各种微生物

当堆肥发酵完毕,每当浇水时,这些肥料就会被添加到灌溉系统中,然后把它们喷洒到整个农场。

除此之外,在农场终于草长莺飞、万象更新后,当面对外来生物的不断侵袭时,他们又用雪鸮对付地鼠,用鸭子对付蜗牛,用牧羊犬对付郊狼,以此维持农场生态系统的平衡感和多样性

经过几年的耕耘,约翰·切斯特和莫莉在这里种植了上万棵果树,近200种作物,并饲养了850多种动物,而农场特殊的经营模式也吸引了60多名员工的加入。每当农场收获之时,当地的农贸市场中都会出现他们生产的农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就当此地的其他农场因为雨水和风暴产生土壤流失时,约翰·切斯特所管理的农场却因为科学的设计排布而未受损失。

其实,就在约翰·切斯特开办这个农场时,他并没有想过要把这个过程拍摄成一部纪录片。因为当时的他对从事农业完全没有经验,更不知农场的未来会是怎样。

然而,当他意识到“一大批观众可能会对农场中的动物感兴趣”时,这位老电影人才决定将镜头对准自己的这所农场。他说:“我花了8年的时间来思考如何讲述这个故事,如何将动物拟人化,同时又不破坏这个伟大的生物学实验。”

多年的拍摄经验让他知道如何调动自己的摄影技能。

在此片中,为了拍到蜜蜂和蛇的画面,他借用了拇指大小的Innovision微距镜头,为了拍摄雪鸮等夜间捕食者,他还使用了红外摄影机,而这一切的努力都是力图全面地还原农场的生物百态。

这部纪录片在特柳赖德电影节和多伦多电影节放映时均收获了不俗的反响,而且引发了迪士尼、索尼经典、国家地理频道、奈飞等多家影视公司的竞购。它在北美市场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

关于这部纪录片所要反映的主题,切斯特的说法也显得非常独特:“大多数自然类纪录片都是基于恐惧的,人类是贪婪的,受害者永远是地球,观众看完只会感到沮丧和绝望。但我想要展现却是一段治愈的经历,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爱的东西死去。”

正如片中所呈现出来的画面,切斯特的农场就犹如一个鸟语花香的伊甸园,经过人们的努力,土壤得以改良,大地重新焕发出生机,所有人都能在这个家园中自得其乐,人与自然可谓达到了高度和谐的境界。

而此片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把大自然的给予与索取巧妙地示于观众,约翰·切斯特也通过影像将自己的梦想传递给每一个人,这种积极向上的价值导向正是目前纪录片中最缺乏的。


就像片尾曲《sun ,flood,or drought》的歌词一样,“我们身在比所知还要大的世界里,我们的能力比我们做到的还要大,害怕只不过是另一个会解决的问题,我们还会播种自己的花园。”

 6 ) 最大的生态系统藏在小小的农场里

本纪录片有以下三位主人公:

摄影男孩约翰
美食博主莫莉
拥有犀利眼神的关键角色

莫莉和约翰是对令人称羡的夫妻。他们互相承诺共同创造一个有意义的人生。(Build a life of purpose together.)

大家一起吃下这碗狗粮。

莫莉一直有个拥有农场的梦想。(这个漫画风格很喜欢了。)

然后,关键角色出现,推动他们去实践这个梦想。

他们救下一只狗,取名叫托德。并且承诺给它一个温暖的家。

托德可能缺乏安全感吧,只要夫妻俩不在家,他会一直一直地狂吠。邻居们不堪其扰,房东无奈将他们赶了出去。

为了养好托德,他们想起了莫莉的梦想可以解决这一切。

夫妻俩行动力十足地投入了这项计划,看书、联系农场主、写商业计划书。一传十十传百,终于有投资人支持了他们的项目。

他们拥有了1200多亩荒地。土地贫瘠、河流干涸,鲜少有动植物生存。

不管怎样,托德变成了这世界上最快乐的狗狗啦!

莫莉很聪明地通过网络,在一开始就找来了救兵。感觉是扫地僧一样角色的大叔。

他们在艾伦的指导下,在最初的六个月就花了两年的预算,全部用来改善土地。

艾伦的种田哲学,也很有普世教育意义呢。

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农场如火如荼地有了生气。种上了植物养起了鸡鸭牛羊,还带来了两只新的狗狗。

当然托德对新狗子的到来不是很欢迎的样子。

最后,猪猪的到来让大家感受到了圆满。

猪猪原名叫“丑女贝蒂”(为啥原主人这么恶意满满)。来之后就改名叫艾玛啦。

艾玛的特点是:能吃能生。第一次生了十五只,一举成名。

农场的生活充满惊喜,比如:蛋中蛋。

艾伦认为多种类的动植物可以形成一个生命轮回。

他们做的不仅仅是务农,环境的改善,一些珍贵的动物也回到了这里。

超可爱的蜂鸟

野生动物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新的挑战。野狼咬死了很多鸡鸭。蜗牛爬满了树干。鸟儿把成熟的果子破坏了十之七八。鼹鼠咬坏了庄稼。

这一系列问题让夫妻俩陷入困境,他们觉得每培育新的作物,都会出现新的敌人。

此时,艾伦因为癌症离开了他们,夫妻俩的精神支柱离开了他们。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位挚友。

在野狼十分猖狂的时候,约翰还是和其他农场主一样开枪打死了一只。

这让他非常沮丧,因为违背了他们一直的信仰。

还好,他们很快从大自然中解读出答案。

还记得一开始带回家的新狗子么。训练后的狗狗上岗成为了合格的牧羊犬、牧鸡鸭犬(狗狗好累)。

野狼失去食物来源后,转而去抓鼹鼠,间接帮助了庄稼。

鸭鸭放到果园里,吃掉了树干的蜗牛。

动物粪便引来了苍蝇,苍蝇产卵,鸡正好吃掉长出的蛆。

整个农场达到了一种新的平衡。

尤其是到了第七年。艾伦之前就说过,到第七年他们不再孤军奋战。

他们等到了猫头鹰。猫头鹰白天赶走了吃果园的鸟儿,晚上鼹鼠(好勤劳)。

看鹰战士矫健的身姿Σ(っ °Д °;)っ

历时多年,农场终于达到了开始艾伦所说的一种生命轮回的平衡。

给人的感觉是只要解锁了大自然的密码,按照大自然的规则做事,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吧。

这么多年过去,托德也是只老狗狗了,它讲夫妻俩带到了这里,它也埋葬在了这里。感觉它的狗生已经很幸福了。夫妻俩在这期间也有了宝宝。

当然,偶尔也是会有无力抵抗的时候。他们经历了火山爆发,很可能辛苦的一切会被火烧的一干二净。很幸运的是,关键时刻风向改变了。

许多人从世界各地前来听他们讲农场的故事。

艾玛甚至成为了农场吉祥物。从“丑女贝蒂”到艾玛母亲,它也在此完成了自己的蜕变。

夫妻俩回忆起老朋友艾伦,触景生情。可惜艾伦没有见到现在的农场。

不过在艾伦这个年纪,他一定已经经历过很多次这样的生命轮回了吧。

艾伦对美的追求

小小的农场蕴含了整个星球的生态系统。所以纪录片才叫最大的小小农场吧?

 短评

特别特别好奇他的招商计划书是不是被影业投资人接受,1200亩地而且头半年那么大规模的改造应该需要很多费用吧,另外接下来的7年也出现各种损失,动物饲养护栏人力应该也需要很多费用把,有时候觉得前期成本和后期收入也许是平常老百姓在最初要考虑的,否则虽然看的很震撼体系内良性循环,如果入不敷出也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持续下去。突然觉得人体就跟这个良性循环一样 好的规则制度会让身体体系以一种健康的方式运行。还有这个农场里为什么没有谷物类茄子黄瓜这类蔬菜类种植呢

9分钟前
  • pepper 安
  • 力荐

好随性的夫妇两个,实际上是非常坚定有韧性。Our good intent towards nature won't shield us from facing her impermanence. 我们对自然的善意并不会让我们免于遭受自然的无常。If we've learned anything, forward momentum and hope. 如果说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那就是不竭的动力和希望。 That's what nurtures luck. 孕育了运气。美国农民跟大自然抗争,到了中国我们这里就是《活着》,是个农民主要抗争对象除了大自然更是同类的人。

11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从买下这片荒废的农地,到它达到理想中的生态平衡,莫莉和约翰花费了整整八年工夫。几乎谁都会说自己喜欢大自然,但敢于离开都市的人毕竟是少数。是多么相爱的两个人,才愿意这样投入金钱和生命来一同做一件如此“脏”、累,并且困难重重的事业;又是多么懂得分享的艺术家,才像约翰这样一点一滴纪录下生命中的辛苦与美好,将无与伦比的礼物奉献给世人。

14分钟前
  • 遠濤
  • 力荐

非常高兴有会拍电影的农场主拍了这部片子,向大家呈现了一个可再生有机农场八年的历程,我自己打理过农场,知道这一切有多么的不容易。画面非常美,我相信实际过程比这艰难的多。导演呈现的大多都是农场里美好的一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深深地爱着这份事业。对这些能够坚持的自然农人表示钦佩,这夫妻俩有着共同愿景每天生活在这么美的农场里一定非常幸福。

15分钟前
  • Chutzpah
  • 力荐

take a step back and observe

16分钟前
  • Moiren
  • 力荐

年度最可爱纪录片,摄影赞,叙事节奏特别舒服,更重要的是还有情怀。两人能朝着同一个疯狂的梦想奋斗,是多么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18分钟前
  • 小羊不亦乐乎
  • 力荐

真的很羡慕和钦佩这种理想主义的践行者!

19分钟前
  • _在云端_
  • 力荐

🐌吃树叶,鸭子吃🐌。地鼠吃树根,狼吃鸡,汪星人负责管理鸡舍,狼、猫头鹰、蛇吃地鼠。苍蝇在牛粪中产卵,鸡吃这些幼虫。群鸟吃果实,猫头鹰吃小鸟。蚜虫吃树芽,瓢虫吃蚜虫。奇怪的是一只鸡和猪生活在一起🤦‍♀️化繁为简,完美生态,神仙农场,生生不息。阿库那么塔塔!

21分钟前
  • 无人应答
  • 力荐

农场这个东西本身就是个很违背自然定律的存在,因为人类就是贪心爱囤积的动物,或者说为了以物易物难免需要让某些自然资源富集到打破平衡的程度。无法回到采集狩猎模式的我们只好创造出更加人工的解决方法来与自然的平衡力对抗,也同时产生更多的问题。能像影片里这样生存下来的大概只是少数不可复制的幸运个例吧。

26分钟前
  • 鼠斩车田万齐
  • 力荐

万万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为一只猪和一只鸡的爱情落泪。

30分钟前
  • 康报虹
  • 力荐

开始是让人羡慕到死的田园生活,想起了小时候读的陶渊明的诗。200多亩的土地,如此繁琐的运营,耗费巨大的人力精力,实操起来已是非常人所能,接踵而至的各灾难性事件更是让人灰心丧气。想来必是那自然至上和环保的情怀支撑,这已是常人难得,一以贯之的多样性主义、平衡生态、综合治理,就是如此不计代价热情经营,也真叫人美好积极。8.8

31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一部种庄稼的纪录片居然感动哭我了!终于人不再只是利用自然,而是尊重自然,让农场自己形成一个多样性的生态循环,说这是人类最伟大的实验也不为过,它让人看到了后现代农业的希望。场主们对各种生物满满都是爱啊~

3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我是做生态农业的,通过种植多样性绿肥还田来培养土壤腐殖质,不用任何化学制剂,会使用深耕犁等现代化保护性土壤的机械设备,会有牛等动物,核心以土壤的健康为中心,种出的农产品质优秀,尤其在灾害时期优点更是突出,如同电影里的洪水冲走了隔壁农场表层沃土,而杏花巷没问题,就因为覆盖作物(即绿肥)的根系建立起厚厚的腐殖层像海绵一样吸收了大量的水份。这就是生态农场的意义,抵御灾害的能力。尤其今年江南连续近两个月的大雨,我们实践的地唯一有产出的,其余均被淹没,只有真正去实践了,才了解,看懂这部影片,可持续的农业对于我们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35分钟前
  • 斯唐
  • 力荐

最美好的小小愿望。人只要不作恶,科学和自然的力量能让这个地球成为绝美乐园的。

40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力荐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45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非常赞同IMDb上的那条热评。虽然观看本片是一趟极为赏心悦目的体验,但它也本该对那些最重要的问题作出回答:这个农场的投资人是谁?他们期待的是一个怎样的盈利模式?其中多少靠农产品,多少靠旅游,多少靠这支纪录片?即便这种运作模式是不可借鉴、不可复制的也没关系,甚至即便这支纪录片自身就是盈利最多的产品都没关系。因为无论如何,这个过程就已经足够美妙且充满愉悦感了。当然,假使能在美妙和愉悦之外,再加上坦诚的话就更好不过了。

48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

美国年轻版的《人生果实》,万物顺应规律发展,四季交迭“无为而治”,交由时间检验。万千星河可以在宇宙共存,更何况挤居渺小地球的些许生物。已经想不起多久没看过这样温暖又充满希望的同类型纪录片了,所以非常想打高分。这对夫妇为了一只狗的许诺和生物多样性的愿景,动手实现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计划。必须承认重度zoophobia的我都因为“鸡猪CP”、“Ugly Betty”甚至是有些恐怖的土狼等种种出镜的动物感受到喜怒哀乐和自然的美妙。动手改变的时间永远也不会晚,只需要一份从容和自信,它会回馈给我们最动人的果实。

51分钟前
  • 基瑞尔
  • 力荐

夫妻俩为了狗子搬家到农场,结果狗子没多久死了。从零开始指导他们的专家朋友也死了。女主梦想是有机食物自给自足的美食家,结果一直在养动物,卖鸡蛋,再也没提做饭的事。看到一直偷吃鸡的狼自己死了,男主却很难过,还有猪猪的男盆友小公鸡🐓命运也很惨…写出来全是小确丧的事,拍出来却充满了自然的活力,大自然就是这样日夜交替,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从生到死,没有事物一尘不变,包括思想和感情。我们感受彼此,感受生命。

52分钟前
  • 怕怕怕怕怕了
  • 推荐

除了伟大,找不出任何可以描述的词汇

56分钟前
  • 辣手修猫
  • 力荐

同样作为创业者,对里面接连不断的困难、麻烦、推倒重来感同身受。但看着生命在里面循环往复,蓬勃生长,又替主人公们觉得这一切都多么值得,更别说那一片片如画的风景,能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和自然和谐共处,是多么宝贵的经历。看得我好想回农村住上一段时间。

1小时前
  • 梁尘起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