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劫佳人

爱情片英国1949

主演:英格丽·褒曼,迈克·怀尔登,玛格丽特·莱顿,约瑟夫·科顿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播放地址

 剧照

历劫佳人 剧照 NO.1历劫佳人 剧照 NO.2历劫佳人 剧照 NO.3历劫佳人 剧照 NO.4历劫佳人 剧照 NO.5历劫佳人 剧照 NO.6历劫佳人 剧照 NO.13历劫佳人 剧照 NO.14历劫佳人 剧照 NO.15历劫佳人 剧照 NO.16历劫佳人 剧照 NO.17历劫佳人 剧照 NO.18历劫佳人 剧照 NO.19历劫佳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8:53

详细剧情

  该片是名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刻意试验镜头的调皮作品,很多镜头都长达数分钟以上。其中一个自室外运动到室内,并且在十多名演员之间来回穿梭达十来分钟的长镜头,效果极度突出而引人入胜。褒曼如痴如狂的表演也十分精彩。  1830年的澳洲是英国流放囚犯的属地,一名英国青年(迈克尔·怀丁饰)随舅父到澳洲发展,与一对身份背景特殊的夫妇发生了一段纠缠不清的关系。

 长篇影评

 1 ) 随记

开头- -段四分多钟的长镜头让人惊艳,景别跨度很大,从特写到全景又变成跟拍拍摄,就这一段完整的时空就把前半段电影的目的与全片的主要人物引出来了,还有他们新婚的信息。本片前半段主要解决爆炸凶杀案,后半段则主要讲声名远扬的警探做假证,和救助女主这两件事。对于本片我感到好笑的事,珍妮特.利还是没逃过住旅馆就要发生点啥的宿命,以至于演到这--段时我总感觉她要被人杀害。占卜女郎与警探的感情是我觉得安排的很讽刺的一场戏,似乎离开了他,他的未来也变得不稳定,女郎在结尾时说你没有未来了,我算不出来,其实警探从没有走出自己的丧妻阴影,他从来不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虽然他义正言辞的说有坏人我们就要抓住他。警探的人物反转是本片一个亮点,但既然是《历劫佳人》历届就真不止一个劫,受男主之前抓获的犯人的家属的威胁,和警探的嫁祸,前半段其实一直在做铺垫,这两条线相辅相成,极具完整性,甚至还有了因果关系,这让人感到舒服,一切都在情理中。最后发现男主在窃听的那段平行蒙太奇剪辑真是让人捏了把汗,本片剧本上制造悬疑很成功,除了这个以外女主在床头看到被杀的人那里简直就是每个人的噩梦,现在许多恐怖片还沿用这一-情节,可以说非常经典了。

 2 ) 《历劫佳人》——爬满虱子的正义使者

第一次看奥逊·威尔斯的电影,深为开场的长镜头折服。密处躲藏的凶手、两国边界小镇的喧嚣、藏在车后面的炸药、看起来就像主角偏偏又总不经意和炸药离的过分接近......一个跟踪式长镜头几乎把影迷的胃口掉到天上和太阳肩并肩。警匪、谋杀、绑架、毒品、边界、折磨美人,可以说作为一部黑色电影它该有的惊悚猎奇元素都有了,剩下的则交给道德灰色地带的正邪纠缠了。而结尾的追踪真相与之形成完美呼应,不经意间存在的危机最可怕。电影开头是一段义正言辞的说明,表示本片曾遭片商私自剪辑,后威尔斯写下58页长信,最终尽量按照导演意愿剪辑成了现在这个版本。

影片最引人注目的不是破案的曲折坚信,而是在破案过程中对执法手段和公正判断的怀疑。一个凭借直觉判案的警察为了验证猜想不惜假造证据陷害被告人,尽管在影片的结束这件案子证实了这个警察的直觉没错,而他在办案过程中依赖直觉、与毒贩勾结、杀人嫁祸铲除异己、捏造证物、严刑逼供被告人等等行为全部超出了执法人应有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操守,与其说是为了贯彻正义,不如说是为了满足自己作为正义化身的幻想。奥逊饰演的美国警察即便是魔鬼的化身却干了天使的工作,叱咤警界三十年到头来却被最好的同伴枪毙在臭河沟里,给不光彩的人生留下一个尽是谜思的转身。

在构图上,本片利用人物远近造成视觉上身材的大小比对显示力量对比,往往占据画面更多更靠前的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和操控能力:美国警察出场时都站在最醒目显眼的位置,身形总要比旁人更为高大一些,特别是处于少数几个人同框的画面里更是如此,唯有贯彻原则的墨西哥警察可以与之分庭抗礼。然而当美国警察第一次被怀疑时怒而出走,在大厅被喊住,此时美国警察处于画面的最远端,又远又小看不清真面目,而日后看清真相与之反目的同僚站在画面的正中间左右为难,而选择调查他的警察站在离观众最近的位置,显得极为高大。三个人连成一条完美的对角线,既显出美国警察自钻牛角尖的一意孤行,也侧面烘托了导演对这个狂妄警察的评价,未来已在这个镜头里得到预言。

有趣的是,在片中屡遭不幸的女主角,即墨西哥缉毒警察的妻子,被当地毒枭用计骗到家中试图恐吓,两个人在镜头前好似上演了一出抢镜大戏:毒枭趁女主还云里雾里之时摆姿态吓唬她,整个人占了多半个镜头,把女主角挤得只能露出半个头;等女主角反应过来巧舌如簧临危不惧反而呛了毒枭一波,毒枭被骂的目瞪口呆反而自己在镜头下只露出半个头,这正是以抢镜之细节突出正邪之较劲。

更为令人揪心的是观众可以在同一框中看到跟踪者与被跟踪者、偷窥者和被偷窥者,甚至是嫌疑满满的毒枭和窝里反的警察,他们互相之间只有前者知道后者的存在,于是观众可以在一方不知情的情况下眼睁睁看着罪恶的发生,这种似乎亲临其境的感觉不免使人心惊。

众多的仰视镜头将角色烘托的高大之余,也将各个角色的心事放大到观众面前:美国警察的自大阴鸷、女主角面临危难的恐惧等等。最经典的莫过于美国警察即将被同僚诱出时的特写:身后被一只巨大的野牛头占据整个背景,狂野之余却也见垂死之态。

黑白电影里的光影对照总是最为明显,美国警察私自杀死毒枭时屋子里的光一明一暗,正邪在这里失去了明显的边界,只留下暧昧不清的杀欲和恐惧。女主角被毒枭手下盯住时也是在黑暗中用一只手电筒晃住她,唯一的光亮反而成了危险的源头。女主角在汽车旅馆被抓住时,脸从光明逐渐到被一个人的阴影笼罩,放慢的恐怖加深了危机的程度。

究竟是坚持正义放过怀疑对象、还是以正义之名陷害真凶进网,这是个死题。毕竟人不是神,会犯下无数的过错;而执法者也不没有审判的权力,不应该凭借一己私欲改变许多人的命运走向。两个国家的两种性格截然不同的警察碰撞在这个边界小镇,其中的火花燃烧起的更多于道德。而关于在汽车旅馆没有给女主角注射真正的毒品这个情节,我只能说还是年代太早口味太轻了。

 3 ) 0302历劫佳人观影记录(第一次观影作业)

第一部分:

电影开头运用长镜头方式,将炸弹的放入,汽车的行驶以及瓦格斯夫妇陆续表现在画面之中。

整部电影以黑白色调为主,以探长夫妻的视角展开讲述,发生了爆炸案件。一开始一头雾水,认为给我的想法是这部电影只是想要讲述一个抓杀人凶手的故事,到了桑奇斯的房间,昆兰诬陷了他,说是他买炸药炸死了那个李尼克。

后面很好奇的是为什么很多人闯进了苏西的房间绑架了她。从苏西与隔壁房客的交谈可以猜测出葛兰迪黑帮混混要给苏西注射毒品并对她进行绑架。

第二部分:

发生爆炸的汽车上的女人的台词已经暗示了炸弹存在的可能性,即“滴答滴答的声音”。

昆兰的第一次出现,以仰拍他为主,其他人以俯拍为主,表现权力的对比,以及放大昆兰的镜头,拉近与他的脸的距离,已经表现了昆兰的不太正义的警长形象。

结合一段钢琴的背景音乐,昆兰进入一个女人的房间,与她进行交谈,与后面的剧情结合,这个女人是昆兰从前的情人。

苏西被手电照着,背景音乐是一段紧促的音乐,烘托紧张的气氛,通过扭下灯泡,扔灯泡等一系列动作,表现苏西的愤怒。

里士托要逃跑的时候用了一段循序渐进的音乐,比较搞怪。

苏西入住新的旅馆,这段使用了带有轻松愉快的背景音乐,搭配旅馆服务员的惊慌失措。

镜头跟着瓦格斯进入街道,给后面的汽车留了相应的镜头,再到瓦格斯在商店打电话时,北京后两个男人在推搡,接着镜头跟着两个男人进入房间,我们才知道是葛兰迪两个人。

镜头以瓦格斯开车分为两个视角,一个是正面的开车视角,瓦格斯两个人在交谈,一个是车驶出视野。在车驶出画面的同时,电影的画面渐变成苏西所住的旅馆。

从在桑奇斯房间,瓦格斯见识到昆兰的逼问手段,才知道昆兰的行事风格,从而韦下面的剧情找到昆兰栽赃嫁祸的证据做铺垫。紧接着乔叔叔拉着昆兰讨论是否要合作把瓦格斯夫妇搞定。

整部电影变成了两条线索在进行。一个是苏西被绑架,一个是瓦格斯在调查。

在酒吧之类的地方,瓦格斯将葛兰迪家族的混混都打倒了,这应该是整部电影中唯一打斗的场景,这里运用前后镜头的切换,将瓦格斯打斗的场面完全的表现出来。

第三部分:

(1)昆兰与乔叔叔在房间。在这个场景,昆兰与乔叔叔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从互相坦承到乔打电话到警局,昆兰与彼得交流,让其逼供桑奇斯,之后经过一番打斗,昆兰将乔叔叔勒死之后将其放在苏西的床头,门上贴着一张纸“Forget Anything”,我认为这有导演自己的想法,但是我看不出后面有任何与之相对应的情节。同时,在这个场景中,依旧使用了电影开头的背景音乐,加上乔叔叔那在黑暗中令人窒息的头颅,将整个剧情提上高潮。

(2)瓦格斯,昆兰以及皮特。在这个长时间的场景之中,分别是瓦格斯与皮特之间的对话,皮特与昆兰之间的对话,瓦格斯与昆兰之间的对话。

瓦格斯与皮特。在这段对话中,瓦格斯一再强调昆兰的确做着邪恶的事情,苏西没有做玷污清白的事情,以及昆兰的手杖,皮特的话已经表明了昆兰所做的穷凶恶极。

皮特与昆兰。皮特一直在逼问昆兰事情,昆兰说:“你现在和那墨西哥人越走越近了,所以你身上有那玩意?”在这个场景,他们两个人在前面走着,瓦格斯在走在后面接收着录音,紧接着到了桥,两个人在桥上走着,瓦格斯带着录音机在桥下接收信号,由于桥的原因,昆兰听到了录音机的声音,由此对应前面他说的那番话。

瓦格斯与昆兰。昆兰将皮特打死,跑到了桥下去洗手,手上满是血迹,瓦格斯与他之间的交谈,已经变成了获胜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对话,不过最后昆兰还是没有打死瓦格斯,或许说,这是他仍有良知存在的证明吗?

 4 ) 历劫佳人

威尔斯在电影中延续着自己对摄影效果的苛刻要求,而本片中最出色的几个片段也的确来源于这种融合戏剧思维的流畅剪辑和夸张视角,威尔斯个人出色表演也再一次在自己的影片中被展现。但相比娴熟的拍摄技巧,故事本身的节奏其实并没有达到最佳效果,一些俗套设计和冗长片段影响了整体的观赏性。
当人类凌驾于法律之上,蔑视规则的束缚,凭借道德直觉执行正义,以上帝名义决定他人生死,这将是人类的灾难。爵士与光影交错的镜头印象深刻,场面调度与心理暗示依旧出彩,但叙事线索散乱,节奏失衡,双线并进却未能相辅相成,剧本的薄弱和细节的漏洞无法忽视。

 5 ) 悲剧五十年——《历劫佳人》

(原载《看电影·午夜场》08年11期)

1958年,[历劫佳人]的制片商背着威尔斯剪辑的版本未经试映便草草上映,影片没有受到任何关注,发行以失败告终。而后来最为传奇的故事,便是威尔斯在看到制片商将自己影片剪辑成“畸形”后,奋笔疾书的长达58页的备忘录。他将备忘录递交环球公司高层,希望能够重新剪辑这部影片。但连续几部影片都不卖钱的威尔斯无法获得片商支持,无人理睬这58页的“废纸”。尽管在备忘录最后,威尔斯几乎用了哀求的语气——“在结束这份备忘录时,我极诚挚的恳请你们赞同以我的剪辑模式剪辑影片,我在其中投入了多日的艰辛劳作。”

■画面的舞蹈

[历劫佳人]的画面,因为奥森·威尔斯独特的电影语言风格——充分利用倾斜的摄影角度、逼仄而不安稳的人物特写、大量的真实光线运用——为B级片与黑色电影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境地。[历劫佳人]用昏暗的黑白色分割画面,制造惊艳的光影缤纷;用多变而游移的摄影机运动,进行错综迷离的画面调度。于是每一格胶片都仿佛满含了深厚内力,可以将人物与故事稳稳托起来。
影片开头一段,便是长达3分20秒的复杂长镜头,令影评人和影迷津津乐道许多年。镜头开始于一个年轻人拨动定时炸弹旋钮的大特写,随后跟着这个年轻人来到一辆轿车前,年轻人将启动的炸弹放入轿车后备箱,在车主带着艳舞女郎上车前迅速逃离,车子启动,此后镜头便一直跟车在墨西哥和美国边界的嘈杂小镇上移动,车子经过行人、小贩、指挥交通的警察,羊群,以及作为主角的墨西哥年轻检察官瓦格斯和他的老婆苏珊;运动的镜头停在两国边界的过关检查站边,准备度蜜月的瓦格斯和老婆正准备酝酿一个甜蜜的吻,那辆载着炸弹的车已经过关,在美国境内爆炸。这个长镜头随即中止,迅速切向被轰上天的车子,带着熊熊的火焰。
这组镜头,在空间上既有横向游移,又有纵向升降,还有远近的推拉,景别在大特写而至大广角间随时转换的复杂调度,此后影史中也难多见。这组镜头的力量所在,除了技术上的的复杂与自如,便是那枚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在情绪上无时无刻不在牵引着我们的神经。
除了这个经典的开头,影片中还有几处堪做电影场面调度标本的场景。
一处是昆兰的手下曼西斯将苏珊送去的那所小旅馆,在剧情发展到了夜晚,天色暗下去时,威尔斯便启动他的光线游戏。苏珊在屋内的时候,从来只有窗外进来的一束光照在她身上,此外都笼罩在暗影中,而她自己的影子,常常是被映在房间的墙上,仿佛威尔斯生生置放了一个压抑的元素在画面中。在葛兰迪帮派的混混们进入苏珊房间,企图将苏珊用麻醉药和毒品弄晕的时候,各个狰狞的面部特写交叉出现,其间加入苏珊惊吓过度的脸,而这张脸出现在画面上时,又被混混身体带来的的阴影盖住,变得一片漆黑。在瓦格斯赶到小旅馆接妻子时,妻子已经被捋走,旅馆保险丝被切断,于是我们便看见瓦格斯和神经叨叨的守夜人借一枚手电的光和月光在黑暗的屋内穿梭。
另一处,浑身沾满毒品味道的苏珊被混混们弄到镇上的瑞兹旅馆,帮派首领乔大叔企图以此诬陷瓦格斯,并将昆兰也拉到自己的阴谋中,但昆兰并不接受这种敲诈,这会让乔大叔抓住自己的把柄,喝得醉醺醺的昆兰与乔大叔在狭窄的旅馆房间里的打斗起来。窗外霓虹灯一闪一灭,激烈的动作也随之一闪一灭,当昆兰用丝巾勒死乔大叔的时候,手提摄影机式运动使画面癫狂起来,剪辑在苏珊将醒的脸、昆兰藏在昏暗灯光里的脸、乔大叔狂乱的挣扎动作中交叉往复。昆兰杀死人后,关门离去,情绪的高潮借助闪烁的霓虹灯照耀在乔大叔眼珠暴突的脸上而到来,堪比任何一部恐怖片的恐怖景象,让刚刚从昏迷中苏醒的女人惊起而嚎叫。
影片最后一段由油井到小桥边的窃听跟踪,摄影机的运动角度繁多,夜色与光线的结合亦十分精彩。现在看起来简陋落后的窃听装置,却给影片带来一种格外紧张的效果,瓦格斯必须拿着接收器在离昆兰不远的地方才能接收到清晰的语音,于是,瓦格斯先是在油井井架纷繁的支架结构上腾挪,躲避瓦格斯的视线,一直跟踪到小河的桥边,曼西斯在桥上引昆兰说出作伪证的证据,瓦格斯在桥下趟水跟随。画面在桥上桥下两层空间不断切换,制造一种随时会暴露的紧张感。
这些画面里,奥森·威尔斯和他的摄影师罗素·梅提(Russell Metty)的技艺是耀眼的,但他们并非要要炫耀技艺。从头至尾,主要角色的命运都被纠结在一起,摄影需要如此复杂的目的,也即是要将命运纠结的人们框定在同一个画面内,或者用交叉剪辑的方式使不同人之间发生冲突、产生共鸣。

■剧情的回环上升

这部50年前的B级片,在剧作上甚为超前,影片没有一条直通到底的简单故事线索,和[公民凯恩]一样,奥森·威尔斯一定要在电影里玩尽兴而罔顾观众欣赏趣味的。
影片开头那场富翁被炸弹炸为齑粉的谋杀案过后,墨西哥检察官瓦格斯和老婆苏珊便分成两条线索,瓦格斯这边,引出主角汉克·昆兰警长,两人言语不和,定下从头至尾的竞争与冲突基调——这即将引出几个分支的情节;苏珊那边,则引出瓦格斯的对头,墨西哥小镇上的葛兰迪帮派头领之一的“乔大叔”与一众年轻混混,他们威胁苏珊,要瓦格斯撤销对帮派另一位首领的诉讼——这埋伏下葛兰迪帮派将要做下的坏事线索。
随后,瓦格斯与昆兰分离。与苏珊短暂相聚之后,昆兰和瓦格斯又聚到一起进行案件的调查,苏珊则被意外“囚禁”到葛兰迪帮派开的一间小旅馆中。在共同调查案件中,瓦格斯发现昆兰急于抓住罪犯而作伪证,于是这聚合的两人又出现分歧,线索再次分支,瓦格斯脱离爆炸案,去调查昆兰办案作伪证的证据;昆兰则害怕自己的荣誉被毁,加上乔大叔的阴谋怂恿,也脱离爆炸案,开始设计对瓦格斯的陷害;与此同时,葛兰迪帮的年轻混混开始对苏珊下毒手。于是,出现了分离的三条线索。
瓦格斯在找到昆兰伪证的证据后,联系了美国小镇的警察高官到旅馆谈话,企图揭发昆兰,昆兰得知消息,也来到旅馆,两人的线索再次相聚,并在言语交锋中成为敌人。线索自此开始升级,两人分开后,各自开始了更为紧张的调查与谋害。
这种线索不停的分散、聚合,使电影出现了许多次回环,而每一次回环,都使情节冲突进一步加剧,成为一种回环上升的剧情结构。情节最终走完一个大圈,回到升了级的原点——瓦格斯和昆兰在影片最后交手,并以昆兰的死亡告终。
当年的环球公司觉得这样的复杂剧情结构不像直线结构那样容易赚钱,于是直接从电影中拿掉,然后补拍了一些能将剧情捋顺的场景,将威尔斯排除在剪辑室之外,以此留下了一个令人迷惑的95分钟版本。影片情节与人物的交织纷繁,超出当时电影公司高层的接受能力,威尔斯的这份天才也成为影片凄惨下场的原因。他此前的[阿卡丁先生](Mr. Arkadin) 、[安倍逊大族](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上海小姐](The Lady from Shanghai)等影片,也是因为他的天才无法成为盈利的工具,尽数遭遇制片厂的剪辑“毒手”。

■男人的评判

影片剧情行进不多久,便可以看出,开头的炸弹事件,到后来几乎成为消逝的线索,情节重点变成了昆兰和瓦格斯的较量。这两个男人间的较量,是黑色电影所必需的道德上的“好”与“坏”的水乳交融。黑色电影,或描述贼匪的电影,多少是要将这些人身上的好处凸现出来,然后看着他们无奈地作恶多端,并且因命运的不可控制而最终惨死,便心生一种同情,一种尊敬,一种热爱。黑色电影中悲剧的诞生,多由此起因。
他们身上分别灌注着两种力量,昆兰是一种原始野蛮的权力代表,他于影片中出场时,叼着雪茄,黑暗的车子中斜出肥腻的身体,一张脸不知是因为厌倦了无休止的案件,还是因为叼着雪茄,要扭曲成没有人形,但昆兰并不缺乏基本的罪犯应当受到惩罚的正义感。瓦格斯代表着法律的威严与公式化,在没有证据前,即便凭强烈的直觉确凿一个人有罪,也不能定罪。他的形象俊朗健康,仿佛法律的形象代言人。

■昆兰警长

昆兰由演技不逊于导演水平的奥森·威尔斯亲自出演。他并非一个因金钱而腐败的警察,按照他自己对忠心耿耿的手下曼西斯说的话:“你不觉得我应该有钱么,像我这样的警察?而我工作30年只挣了一个小农场。”昆兰所希望的,也就是逮住凶手,但他的手段是野蛮腐朽的,他在搜寻到一些线索之后,便以自己的直觉为基础,对他认定的罪犯刑讯逼供,并指示手下曼西斯作伪证。影片中这起炸弹谋杀案的侦探过程便是如此,昆兰了解到富翁的女儿和一个一穷二白的皮鞋销售员相爱,并发现富翁拥有的矿上炸药被窃,便认定这个销售员是凶手,没有证据,就用自己买的炸弹来作伪证。昆兰坚持所有他“陷害的”人都是“有罪、有罪、有罪,每个人都是!”昆兰的内心的恶与一种侠义,要进行最终的较量。但恶占了上风。老伙计曼西斯在最后逼他承认自己作伪证的罪恶,而醉醺醺的他为了自保,杀死了老伙计。他并不轻松,慢慢挪到河边,在水中洗沾满血的手,沮丧地坐下来,一滴眼泪悄然滑下粗糙的皮肤。
让昆兰的形象更加丰富,且更迷人的,还有影片中暗示的两段爱情。一是他的老婆,因为瓦格斯要调查他,使他恼火得在戒酒12年后又喝起酒来,酒馆里他在回忆中喃喃自语,说起自己还是新手的时候,妻子被人用绳子勒死——“我跟踪他,苦苦等待机会抓住他,却没有成功……那是在我手里逃掉的最后一个罪犯。“这暗示他办案中的糟糕手段,皆来自这场打击。另外一段情,则是墨西哥小镇上,一片萧索中,塔娜的小旅馆传来自动钢琴的声音。这琴声满含他的回忆,他与会占卜的女老板塔娜聊天,我们知道这两人原先有过一段爱情,而现在,塔娜已经不认识这个因为戒酒而吃糖变得过分肥胖的老警察。但塔娜依旧爱着昆兰,影片最后,昆兰凄惨的倒在河中,塔娜望着尸体说:“他是一个恶心的警察……他多少是个男人……你如何去评判一个人,真那么要紧么?”随后导演安排她在镜头里走入夜的黑影,有关昆兰的最后一丝情愫,也随即消逝。

■瓦格斯与配角们

相比之下,好莱坞巨星查尔斯·赫斯顿饰演瓦格斯就无趣得多,他恪守“法律”,不同意滥用国家机器的权力。他的理论是:“我认为一个警察不应该像抓狗一样把人关进牢里……在任何自由国家里警察都应该守法,法律既保护清白的人,也保护罪犯。”他愤怒地质问刑侦手段非法的昆兰:“谁是老大,警察还是法律?”
但像昆兰一样,他终究也是个有血肉的男人,最后并不能免一种义气的俗。在妻子失踪后,他来到酒馆,愤怒地如抓小鸡一般拎起葛兰迪家族的小混混们,雄狮一样吼着,“我现在不是一个警察,我是一个丈夫!我的妻子在哪里?”他并没有意识到,他已然不自知不自觉地踏入昆兰对法律顾若罔闻的境地。那几个小年轻也打不过他,任由他把酒吧的吧台掀翻。
影片的配角们亦有着经验的演出,昆兰老婆苏珊由开始对付黑帮的睿智到最后的柔弱无助;葛兰迪帮派的乔大叔从最初的奸邪狡诈到最后面见死亡的惊骇;昆兰的老部下皮特·曼西斯从最初陷入一种正邪不分的忠心到最后内心被正义之光点亮……他们的转变,与主角们充分配合,提供一种摩擦而生共鸣的可能。

■威尔斯的悲剧:用尽的未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多次获奥斯卡奖的剪辑师瓦特·穆什(Walter Murch)等人根据奥森·威尔斯的58页备忘录重新剪辑了“导演剪辑版”。与当年上映的电影版相比,这个版本包括了超过50处大大小小的改动。尽管有后人这般努力,毕竟无法真正复原导演意图的剪辑。这也是威尔斯在好莱坞长久以来的悲剧,这个天才始终为了能在影片中施展导演的天才与各种制片商周旋。特吕弗曾说,“威尔斯的真正的悲剧是,30年来他花了如此多的时间同拥有所有权力的制片人打交道,制片人们请他抽雪茄,却连一百英尺的胶片都不给他。“
[历劫佳人]将近结束时,在塔娜的小酒馆里,昆兰警长与旧情人塔娜有这样的一段对白。“来,帮我算算我的未来。”“你没有未来。”“什么意思?”“你的未来已经用光了。”塔娜说昆兰的话,多少投射着有威尔斯自己的影子,威尔斯将不与观众和票房妥协的天才全部泼洒在每一部到手的片约中,最终导致没人再敢给他拍片,他获得的艺术自由的代价,便是他的未来。

 6 ) 经典的开场群戏

本文发表在本人的同名公众号、百家号和头条号“半截小丑”,欢迎关注、交流。

想到导演奥逊·威尔斯,影迷中脑海里第一时间复现的可能是他的《公民凯恩》。然而,除了《公民凯恩》,奥逊·威尔斯还指导了很多优秀的影片,其中便包括了1958年的《历劫佳人》。影片《历劫佳人》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开场那段长约3分20秒的长镜头拍摄。

这组长镜头的镜头组成如下:

  • 由定时炸弹作为开头,采用跟镜头的方式,记录了施害者把定时炸弹放在汽车后备箱的过程,为这个长镜头设下了悬念,正好呼应了希区柯克的那句话“炸弹爆炸并不可怕,等待爆炸才可怕”。
  • 紧接着,镜头往上升,一对男女(受害者)入画。
  • 镜头追随着车,升起,左移。来到马路上后,镜头先下降,然后往后倒退,画面变成全景,可以看到交通警察及行人等。
  • 随着汽车走走停停,一对过马路的情侣(主角)也入画了,镜头落到与他们同等的高度,并把焦点转移到了他们身上,开始跟随着他们。期间,汽车时入时出。这无形间将汽车和男女主角建立了联系。
  • 直到边检站,汽车和情侣同时出现在同个镜头里。通过边检站人员与两对情侣的分别对话,可以初步了解到人物的背景。在汽车要驶出边检站的时候,车上女子抱怨好像听到了滴答声,但官员却不以为意。这无疑让观众更加揪心。
  • 随着车开出去,镜头再次转移到主角情侣上,俩人相互拥抱接吻。此时爆炸声响起,长镜头结束。

一个优秀的长镜头不仅要在技术上让人拍案叫绝,还要在故事叙述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历劫佳人》的长镜头无疑就实现了这两点。

  • 从技术上,镜头的推拉摇移升降,人物的走位以及现场的调度都有很高水平的完成度。这组镜头运用轨道、起重机吊臂等工具的协作实现了纵向和横向的移动,同时在广角镜头和大特写镜头之间的切换十分自然。另外,在场面调度上,汽车的行驶、男女主角的步行,以及最终在边检站的会合,都很好地把握了时间和速度。
  • 从故事叙述上,这个镜头交代了事件起因,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观众对爆炸事件的疑问,从影片一开始就渲染了紧张不安的气氛。同时,此部分安排了男女主角的登场,将男女主角与故事联系起来。最后,这组镜头也交代了环境,让观众对美国和墨西哥边界小镇上的混乱和污秽一目了然。

《历劫佳人》如此精彩的长镜头,也使得后来导演纷纷致敬,包括罗伯特·奥尔特曼的《大玩家》、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不羁夜》以及钮承泽的《爱》,都在影片开端使用了长镜头来交代故事背景和主要角色。正是奥逊·威尔斯如此娴熟的调度,才让电影史多了如此一个精彩的长镜头。

如果你看到这里,欢迎点赞、评论。想要了解更多内容,欢迎关注本人的公众号“半截小丑”。

 短评

黑色电影的典范之作,也是奥森·威尔斯的天才之作。本来只是通俗的犯罪故事,却被奥森·威尔斯拍成了以气氛营造和先锋摄影见长的黑色神作。奥森·威尔斯亲自出演大反派,气势逼人。影片有三个版本,我看的版本是专家根据奥森·威尔斯的备忘录重新剪辑的版本——据说最接近奥森·威尔斯本人的原意。

7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开头长达3分20秒的长镜头来来回回看了3遍,很强大的长镜头;影片中对光影的调度也真的是令人惊艳十分,总是时不时倒回去再细细体会一番,95分钟的影片却足足让我看了130分钟不止。影片中的主题,关于善与恶的较量,还是令人深思。不过喜欢这部影片更多是因为它的镜头而不是剧情。

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4.5。成熟自如且自然的反传统地甩同年代好莱坞电影几条街,威尔斯当然远不甘做一个简单内容的高级呈现者,那些个后景事件的设置与冷冽怪异的人物和剪辑让电影正常的叙事秩序被破坏,你更会记得的是什么,会是那些狂欢的青年、旅馆守夜人、奥逊威尔斯的老油条警探、那些镜头的徜徉运动、那些突然出现的构图线条,他们的怪异同样也被怪异的仰视着,在这样迷离的电影形态下还能兼顾着故事本身的流畅与深度真是惊人,早该能在这里看到奥特曼《漫长的告别》的前身啊。

10分钟前
  • 西卡里奥
  • 推荐

3.8,开头三分钟的长镜头确实惊艳,场面调度完美,以及电影中的光与影,这都是技术上的优点。爆炸案只是噱头引子,就像是线团的一头,而背后的秘密与警察断案的腐败才是影片的重点,立场不同,看待事情的方式便有不同,结果正义与程序正义毕竟不能兼得,结尾不那么重要的结果又黑色幽默了一下。

12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万恶的环球把威尔斯的亲自剪辑版篡改,经后人根据他五十多页的遗稿重新剪辑才贴近原版。影片在叙事上其实并不吸引我,尤其陷进去了大段无聊的推理片段。开头三分钟的长镜头简直是炫技,与炸弹设定时间相同吸引观众,注意点的挪位与演员复杂调度,摄像机的景别变化与纵深感特写感来回切换保持广阔性与开放性,长焦镜头与克服打光的高难度,而在爆炸之后改为手持摄影,这就是现代电影的叙事语言。奥逊•威尔斯太自恋了,基本上他出现的镜头都为仰拍。旅馆杀人片段拍的好极了,高速伶俐的流畅剪辑,其实是三条蒙太奇线索分向发展,配合虚焦镜头加斜构图给人压力感简直扣人心弦。这里还要说威尔斯对于影视声音的运用,在音乐上每到高潮处便用音量加大的鼓点乐象征剧情矛盾的高峰,包括演员台词与环境音融洽没有后配感。结局拍的好,正义与邪恶只是一纸之隔

15分钟前
  • 奥特小曼
  • 推荐

奥逊威尔斯又一天才之作。1.开场升降机+推轨长镜揭示与设悬,爆炸后兀转至无序的手持摄影。2.多线叙事,威尔斯演的傲慢腐化警长似公民凯恩,黛德丽说:你的未来全用光了,神叨守夜人。3.暗调高反差布光,多逼仄倾斜的仰角特写,营造焦虑气氛。4.超前的破坏性音乐,嘈杂音效与静默。5.剪辑妙到毫巅。(9.5/10)

1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好演员撑不起烂角色,好影像遮不了烂剧本。疯狂抢戏的威尔斯就是个膨胀的气球,立体虽立体但立不了地,其他角色更别谈。影片整体节奏像飙车,强情节一个接一个,却没有缓冲和对比,飚到最后除了恶心也没剩什么了。

21分钟前
  • 较差

佳片历劫成绝响,人间再无奥尔逊

23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资料馆留影#作为米国电影界的异数,奥逊•威尔斯的“三观”与一般人不太一样,纵然作品寥寥,可他的电影即使如今看来也“骨骼清奇”,在这部独特的黑色电影里,竟然隐约能看到希胖《精神病患者》的影子,连女主角都是同一人。而一样是威尔斯自编自导自演的故事,他扮演的反派警长立体真实可信,屈打成招捏造证据,游离于黑白两道,又兼有凯恩一样的矛盾性格,而这个人物立起来以后,加上玛琳黛•德丽的客串,一众人物置身于社会的黑暗地带,批判的力度空前猛烈,甚至让人一瞬间想起黑泽明《天国与地狱》一类的作品。PS 奥胖真的已经老了,但又有了教父的威严与魅力。

25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看的是按照导演原意剪辑的版本。开场三分多的惊艳长镜头跨度之大,调度之复杂的确是影史经典。中间多处对白均是长镜头。在摄影和调度上多有亮点。奥森·威尔斯自编自导自演才华横溢。但对白和剧情有些紊乱,时常故弄玄虚,稍显沉闷。感觉遗憾和失望//20161231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2016最后一部

27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永远不要跟珍妮特·李一起进荒郊野岭的诡异汽车旅馆,一定没好事啊,搞不好还会碰到诡异的酒店经理。视觉和技巧方面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了,把光影和声音结合得十分完美。奥森威尔斯自己当然也是十分自恋吧,不仅抢戏天王,还把主角故意弄那么蠢,还一蠢蠢一双。。。

31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运镜构图取景各种炫技,剧情观念表演各种俗套,还真是雅俗共赏,各取所需。

34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头一次有了搞一套家庭影院系统的想法,因为想二刷却无法想象拿电脑怎么二刷……会有种电影作为语言是按照抛物线来发展的感觉——怎么说呢,我也没觉得没发展,只是可能随着时间的前行,电影可能会发展成为另一种艺术媒介,变成另一个新门类,不再是“电影”了;电影本身作为语言已经到头了;电影迷总有一天要变成京剧票友一样(没有任何理论基础的纯瞎白乎

36分钟前
  • 撕撕撕
  • 力荐

复杂的非线性故事结构,对美墨边境罪恶的最早写实。开篇的长镜头真是让人赞不绝口,差点从座位上跳了起来......虽然男女主角都挺蠢的,但结尾充满人性化的怜悯,大大提升了电影的格调。更喜欢英文名~

4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B+】开场第一个长镜头的调度就直接把我下巴都看惊了,剪辑叙事摄影音效等各方面想法都领先于时代,奥斯威尔逊太厉害。

41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威尔斯最非凡的类型片作品,以及谁能想到玛琳·黛德丽只花了一个晚上拍完的短短四场戏造就了她生涯最伟大的角色呢?Goodbye Tana. Adios!

45分钟前
  • TWY
  • 力荐

8.8 奥逊威尔斯真是场面调度之王,开片的长镜头和杀害uncle joe两段实在是超越时代,剧作上也充满亮点,聚焦美墨边境,炸弹案只是一个幌子,最终牵扯出的是深层次的罪恶与复杂,警察quinlan正是那个touch the evil的人。

46分钟前
  • KID Y
  • 力荐

这片就像welles本人 开场惊艳 后面气短

47分钟前
  • 𝐓
  • 推荐

开篇穿越美国和墨西哥国境的近四分钟,流畅鬼魅的长镜头,至今奉为经典。被剪辑后95分钟的版本,威尔斯写上58页长文抗议。不果。当时上映遭遇票房口碑失败。而后较接近威尔斯本意的108分钟完整版本再发现。因戈达尔特吕弗评价获得重视。。。。

49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看的是重剪版。这故事是真差劲,但除了故事之外的一切是真牛逼。电影化程度高到令人叹为观止,随便挑一场戏都是炫耀技巧般地牛逼……

53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