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面目

记录片台湾2018

主演:圣严法师

导演:张钊维

播放地址

 剧照

本来面目 剧照 NO.1本来面目 剧照 NO.2
更新时间:2023-08-31 18:51

详细剧情

  《本来面目》运用圣严法师的开示演说、日记病历、文献著作以及照片影片等,也邀请了法师的出家弟子们演出真人动画,再现法师的前半生,整体以平视、平实、平常心的角度来表达法师不平凡的生命历程。

 长篇影评

 1 ) 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

5月对我来说一直是个特殊的月份,更特殊的是今年的5月19号我第一次去参加了一个电影线下放映活动,这部电影叫《本来面目》,是一部关于圣严法师和中国佛教的纪录片,张钊维导演的作品。这部作品是众多师从圣严法师的同门们集合众愿所成,其发愿是为了弘扬中国佛教,更多的场景是圣严法师的生平记录。

作为观众不论是看了一部电影、一场歌剧还是听了一场演唱会,都会有当下的所感所受,观看《本来面目》时我亦是如此。身心投入其中,也有了更多的思考,昨天想写下文章,拖延到今天上午,决定不能再拖延了,因为我会忘记电影的内容,就像以前一样。

从电影开场,一篇透着阳光下的摇动芦苇(我对植物的了解不多,就认定它们是芦苇了),我就知道这部电影能给我带来一些感动,果不其然就是。

去观影前,我并不知道这是一部关于中国佛教的纪录片,仅仅是因为宣传里有张导的那么一句话,“《本来面目》是做给一般人看的电影,而不只是给圈内人看”,“如果说,《冲天》是一部关于动心的电影,那么《本来面目》就是关于静心的电影”。打动我的就是“静心”。当我看到静心时,我第一个反应就是我要去。天知道现在的我是一个什么状态?只有我自己知道,在我的大脑里,各种思维不停的在碰撞,很多疑问,很多不满,很多悲伤,很多抱怨,各种情绪倾注其中,只是整个人外表看起来风平浪静。

在电影开场前,张导先讲了一些话,还做了一段冥想,我称之为冥想是因为不想让太多人觉得自己写的这篇文章是在为中国佛教宣传,其实张导也在讲话里提到了:佛教的禅坐、瑜伽的冥想,心理学的一些安静的放空思维都是一种修行。在短短三分钟的冥想里,实话实说我的大脑里的声音五花八门,这也不禁让我想起了哈佛大学Tal Ben Shahar教授曾经在《幸福课》的课堂曾经也做过这样的冥想。不禁感慨虽然我看过了整部课程,但是我并没有获得幸福,而冥想,对于正式学过瑜伽的我来说竟然也只有在此刻才想起它的好处。

更多的个人感触不多说,还是写一写电影给我的启发和点拨。

电影里第一个让我感触的地方是圣严法师的从小的环境,他在从小被迫离家、经历参与了战争,两度出家,这中间的各种内心的角力一定是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所不能体会。年幼与家人分别的痛我没有过,但从他做梦时常梦见父母就知道他内心多么渴望一家团圆。而团圆是在和平中才能达成。这让我对战争的心存恐惧和抵触被唤发。纵观一下中国近30年的发展,我们是和平的发展的,但危机不是没有,而且每一次危机的化解都是付出了一定代价,或人的损失或财的损失,或者两者兼具。不多说此。我想就像他自己说的一直受到压迫,正是这种亲身感触让他有了去帮助更多人的心理。在我所认识的30几年的社会里,其实我们大多数人是有同情心的,但是方法却未必正确。

那么小的圣严法师在当时是没有安全感的,按照现代心理学讲法,这是我个人的认为。

他青年的从军经历也一定给了他很大冲击,才会让他在讲学中提到了对战争的避免。而他第二次出家时候遇见东初老人,当师傅对他要求搬房间很多次以后,圣严师傅表达自己对于师傅不断要求他换房间的不满,而他的师傅只是说“哪有那么多的不满,放下”;而当他真的离开寺院去一个人禅修,真的放下时候,师傅并未挽留。那个时候我想在尘俗的我,每每遇到各种阻难,最后都是各种情绪不满,但并没有一个真的智慧的人能告诉我放下,更没有那种当你已经放下了一切,又真的能放离你离去的人在你身边的感觉。当时是这样的感觉,但今天在写这些文字时候,我猛然发觉我并没有放下。这恐怕就是我们身在尘俗,心不够开悟的状态吧。

圣严法师在去日本读书时候,遇到了各种质疑、责难。这和在尘俗中的我们的生活工作何其相似。但我们又有多少人能不顾他人的声音而坚持去做自己想要做的呢?圣严法师说他有个梦想就是把中国佛教传播开来,让那些对中国佛教只是教义给“底层人”,“没有文化的人”的这种想法改变,我想那个时候就是他一定要去读博士的本来面目吧,因为他渴望的功业是普通想法的人达不到的而又不想去做的。

在看到圣严法师重病时候,我有些眼睛湿润。他的医生也是法鼓山的弟子说(大概):“生死他看到多了,但师傅是把生死看透了”。在我年幼时候我也觉得生老病死是正常的。但直到我母亲离开,我久久不能释怀。所有的一切遇见都是有因可循,有果可断,这是因果。那么在看到这段时,我想到了我母亲,其实如果不是她曾经拿了一本佛教书回家可能我一直也不会去思考宗教的东西,如果不是她在病重期间信了基督我也不会去认真的看一看基督的一些内容。正如圣严法师讲“我长命百岁好不好”,其实他问的时候,他在选在不换肾的时候,答案他自己已经选择了。我不知道这点儿我能不能开悟,因为的确有些人就是无法开悟。

在圣严法师在日本求学的时候,有一幕场景很深刻:他被一位老师“当头棒喝”。那一刻他开悟到老师要他放下,放下对学位的执着。对照着我们太多人得到了更高的位置,然后便飘飘然,我们缺少的就是这样的一位让你放下的老师,也缺少的是那个一直放低自己的心。

对于电影更多表现了圣严法师的建立的大行为,在地震时候他说出了建设人们心理的句子。在参加宗教大会他提出了“佛教一直也要随着变化,并希望各界宗教们能协力发展”。让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中国佛教或是关于圣严法师的纪录片,而是看到了更多广义的东西。中国佛教是在进步的,融合了哲学、教育、心理,还有自身经营的发展,这不再仅仅是一个狭隘意义的佛教。

整部电影并没有更多讲述佛教的大教义,更多的从平和的状态讲述了圣严法师的生平。就像电影里讲的很努力的“心平气和”,也像圣严法师感恩时候的脆弱,我能看到一个禅修者当他有了一个发愿,而真的去行走的一生。

这是一部中国佛教的宣传纪录片,想了想那么佛教《本来面目》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而作为我这样一个并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我问自己:生活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的?工作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的?我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的?再问的时候,我想起了东初老人对青年圣严师傅说的那句“哪有那么多的不满,放下”。也许,人生的修行的第一步应该就是放下,而放下以后才会使心静吧。

很感谢看到了这部影片,我想对我来说是思维的一次回笼,让我不安静的心稍适安静,这就是这部电影给我本来面目带来的福利。

——————————————————

上面的文字是我看完电影的观后感,我从来没写过影评,但这次看完从电影的观众的角度来讲,我试试自己写一次:电影能题目是《本来面目》其实这是一个很容易引发人们去思考的主题。整部电影从拍摄的场景来说,是非常的平实,气氛平和,就像电影里的努力的“心平气和”。电影内容不多说,很容易就写多了。思维泛滥。从最开始的芦苇从或草丛到最后的电影场景也是出现了芦苇丛,这就是一个圆,我很喜欢这样的设计。尤其带着阳光的质感,给人不是强烈的光的刺激而是一种广泛的光芒的吸引。结合了真实人物和动漫人物的拍摄方式,这样的感觉让纪录片更有些小憧憬,因为大多数纪录片讲述的很贴近现实会有些枯燥,但动漫的加入有些趣味,让人观看的时候很容易引起不设防的童年心理。从内容讲,从圣严法师的年幼到青年到中年到老年这四个阶段的顺序的去阐述整体故事,间接穿插了年代故事的方式,结合过去和当下的情景,让我的感觉是故事前后的联系紧密。在各个阶段去解读圣严法师个人的成长虽然话语不多,但突出了重点:分别、流离失所、战争、压制、梦想。实践等等都是突出了最重要的那个点。这部电影我给5星,百分百好肯定不能讲,但很推荐看。因为在浮躁的世界里,我们有多少人能真的去开悟的更高一层,能有多少人被普及还的确是个很大的问题。毕竟每个人接受的教导是不同的。但从思维的相互学习,教育和敬仰来说,这是一个历史的真实人物值得去看,去读,去思考。

 2 ) 只此浮生是梦中

影片的开头是画风憨厚的手绘动画,圣严法师在纽约度过他的五十岁,当时他由台湾前往纽约布道,经济窘困,身边只有他唯一的弟子,瘦弱的平整的,略微有些消瘦的面孔搭配着厚边框的黑框眼镜,他喝着咖啡,和徒弟分吃一个bagel,和我记忆中一直在佛堂打坐的僧人略有些不同。

圣严法师的一生和千万个僧人无异,但也和千万世人截然不同。幼年间因为家境贫困被送往上海周边小乡村里的佛寺成为一名小沙弥,后来参与战争,被迫前往台湾修行,又远赴日本求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返回台湾布道,随后又前往纽约,建立自己的禅修中心,晚年他前往台湾法鼓山,建成了法鼓寺,寺庙门前的牌匾正是这四个大字,本来面目。

人的本心就是本来面目吗,像影片一样,圣严法师经历了不断一次又一次放下,放下对于黑白是非的执念,放下对于世俗意义的追寻。这放下的同时是否拾起了什么呢,你我都不得而知,只是放下的过程放佛在剥洋葱,一点又一点剥开,中间却是空的。放下我执,得到一个空寂却又坚定平和的恒久跳动的心脏。

我自认为有些佛缘,外婆信奉佛教,晚年吃斋念佛,带着小小的,走路尚不利索的我敬香参拜,从年幼时就结下这样深刻的缘分,我也自己时时敬香祝祷,但是对于佛教教义我一直了解甚少,本以为佛寺牌匾均是大雄宝殿一类,看到本来面目,不觉甚感新奇。法鼓寺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晨钟暮鼓,宝刹庄严的佛寺,更是一个心灵疗愈的所在,穷尽一生,圣严法师希望人们能在人间见到佛国,在人间见到天堂,与其说佛学给我的印象是,他一直教导我们对苦难的忍耐,对痛苦的感恩,对世间万事万物的开看看淡,但这其中应是还蕴含着我从未意识到的,一种对世人的无我的无私的祝福,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最深刻的慈悲。

本以为是严肃的,完全佛学语言体系内的电影,从一开始就给人一种亲和的基调,从音乐到人物都是那么的平和,你能感受到一位了悟佛法的法师,甚至是一个宗教,是一种信仰,对世间最最平庸混沌的你我的一种关怀。尽管我们只是未曾开悟的芸芸众生,在世间辛苦生活,但却共同沐浴在圣光之中,沐浴在佛祖慈悲低垂的双目下

 3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昨夜在郎园看了圣严法师的传记纪录片《本来面目》,映后有导演访谈,得以了解台前幕后动人之处。本篇不是影评,只将印象深刻处记录一二。

圣严法师的人格与心灵,实在是清澈而伟岸的。与大众印象中的高僧略有不同者,大概是他兼具了学者的知识分子气质,有书卷清气。法师中年时在日本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影片也采访了当年与他相识的日本禅师。这位日本和尚指着圣严法师住过的小屋阳台,说道,“真是令人怀念啊”。照片里的圣严法师,清瘦,面目平静温和。那段求学岁月他其实颇为清苦,差点读不下去,幸有一位居士愿意供养他,资助他完成了博士学业,但当时他并不知道是谁。

影片进行到他的晚年,有一段年约七十岁时的电视访谈,坐在圣严法师旁边的是沈家桢居士。沈老先生是旅美航业家,也是虔诚佛教徒,经营所得资产多用于布施佛行事业,当年也是他供养了在日本的圣严法师。镜头里,他笑称圣严法师是他种下的福田,而此时,法师忽然生感触,先是哽咽流泪,继而摘下眼镜伏膝痛哭,连称对沈居士感恩。之后,两人双手紧携,似久别兄弟。这一段十分感人,亦可见圣严法师在庄严之外的赤诚性情。

圣严法师七十年代前往美国弘法,创建东初禅寺,当时恰逢美国嬉皮潮流与新时代心灵运动,有美国人来跟随他禅修,也有美国人剃度出家。想到在六七十年代,汉藏佛教都有法师来到西方社会传法,接引有缘人,其意义不亚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是法的旅程。

九十年代,圣严法师开始创建法鼓山道场,对着一片山头发下千年道场的宏愿。在片中,可以看到当年还是荒岭的法鼓山,法师带着弟子们劳动,开垦土地。而今天法鼓山已经是台湾佛教的圣地了。

我在2016年去过法鼓山,那是法师去世七年后,山色连绵中,有起伏如宫殿般的建筑,朴素而雄浑。映后访谈环节,观众问张钊维导演因何将纪录片命名为“本来面目”,他便说起一般寺院的正殿匾额是“大雄宝殿”四字,但他第一次去到法鼓山,发现宝殿门口挂的是“本来面目”,因此受到震撼。

法师晚年身体不好,罹患肾病,如果换肾的话,是有望再多活几年的。镜头里的法师很平静,笑着说自己是老人,时日无多,浪费一个肾实在太不慈悲了,应该给青壮年人。想到《诗经》里有一句“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意思是圣人生命将逝时,有千百人都愿意舍身来赎回他的性命。如果可以的话,又有多少信徒愿意舍肾,但法师是不会允许的。法师一生的影像都形容清瘦,唯独晚年有些浮肿发胖,是肾病缘故。在最后的日子里,他打趣地问弟子,“师父长命百岁好不好”。我想,好固然是好的,大概还是世人没有这个福分。“拥有”圣严法师的世界,只能是这几十年。

台湾“人间佛教”的兴盛,得益于几代佛门大德的劳心劳力。但此时此世,已是佛说的末法时代。导演在访谈中不无悲哀地表示,根据社会调查,台湾19至29岁年轻人信仰佛教的比例,已从20%下跌至4%,令他十分震惊。闻此语,也感觉千年道场的大愿或许终将湮灭,人类有一天走进科技与商业全然主宰的幻世,会遗忘这位老人的笑容。这样的世界,会很遥远吗。

但在二十世纪,毕竟曾经有过圣严法师这样的人类,存在并行走于世间。有一天存在的都会成为历史,那么这段历史就是黑暗中的光明所在。

有人问导演,你已经把这部纪录片看了近百遍,有什么感觉。导演笑着说,可能师父给我留下了功课,让我拍一部纪录片作为“经”来念,这样每放一遍,我就又读了一遍经。我觉得这个回答,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 ) “你们的师父一生穷困,但从未潦倒”

有幸在导演的分享会上观摩。或许是在考试、面试和实习这些世俗锻炼中,磨练得心愈发硬了,已经好久没流眼泪,却在这并无伤感的片子前好几次热泪盈眶。就如《云水一年》中说的,我竟变成了个“爱哭鬼”。

感动的是法师下定决心闭关十年时,东初法师的目送;敬仰的是法师声名远播,住所却仅容转身,仅一个狭窄的褥子,翻身不能,他却甘之如饴,“翻过去,再翻回来嘛”;激动的是法鼓山排除万难的建立,那是“千年的事业”啊。

原来师傅也是可以有所求的,他放下世俗、放下批判、放下名位,最后却或许没放下让佛教兴盛的宏大理想。尽管法师那么“爱冒险”,但他是自由的,因为他没有执着。最后的分享使我明白了,人的一生不必设限,能做千千万万的事,只要放下我执,便是自由的。

画面真的精良极了,多处使用的慢镜头让人发现,原来世界这么美,原来到处都是禅意。屋檐上滴下的雨滴、湖面上激起的浪花、芦苇荡里新生的鸭子,眼中还似含着一滴泪。一切都慈悲,一切都圆融完美。

片尾音乐戛然而止之时,观影厅蓦然安静,或许有1分钟,没有人发出一点声音,或许都被深深震撼了吧。就如导演所说,这部片子就像一面镜子,看到的是法师,照出的是自己,每个阶段怀揣的心境或许都能跃然其上吧?有缘分我定要再看几遍。

 5 ) 放下和放不下哪个才是本来面目

张钊维老师的片子, 是历史,人物,传记类的纪录片中 旁白少有的不让人厌烦,而是沉静笃定 剪辑上从50岁的节点看待法师的过去与未来 结构自有力量,人物动人。 音乐上听觉很舒缓,好像有些满。 影片用了大量的照片修复和效果, 部分采访,少量动画 影片整体实属上乘佳作。 放下是二次出家后的当头棒喝, 也在以后的日子一直陪伴着他 【作为一个天性怀疑的人, 我固然被他的故事感动着 却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思考 圣严法师经历了数次放下, 放下红尘,习性,批判,名位 他从根本上面对和认识的自己到底是怎样的 我们已经无法了解, 可每次放下后,他似乎有新的放不下产生 放不下佛法,放不下禅宗,放不下弟子 放不下道场,放不下信众。 那是在放下后才能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 还是在放不下里得到对自我的重新认知?】

 6 ) 希望今后不再“我要”,而是“要我”

“生命若无尊严,何喜只有?死亡若有尊严,又何必悲哀?” 从芦苇丛中来,又从芦苇丛中去,生命潜伏着毁灭,死亡中孕育着新生。 我曾在童年时因为猎奇感兴趣于佛学,青年时对此却往往敷衍,如今看了圣严法师生平,才对佛学的伟大又增一点认识。 大鸭子在水中游出大道,愿我能做一只小鸭子,自己走出小道,与有荣焉。

 短评

2019年,Feii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抄到本本上。2021年,在《本来面目》里看到圣严法师的房间挂着“应无所住”。法师在动荡的20世纪修行,在信仰崩塌的时代中走上一条重建信仰的路途。政治或者经济,是实现“觉醒”并有所作为的一条路径,但这也并不排斥宗教作为个人追求梦想与实现价值的窗口,它不应是虚空的,而是落地的、社会性的。映后,在被问到如何看待后疫情时代的两岸,导演静默了半分钟,说,没有所谓两岸,只有众生。面对,接受,处理,放下。最深刻的人文关怀,是照见自己又照见众生。应无所住,本来面目,如是我闻。为疫情下的芸芸祈福!6.26于麓湖

4分钟前
  • 熱煙帶雲
  • 推荐

把五十岁放在开头,携带着这个信息去看之前的三十岁四十岁,感受是会不同。到下半场,携带着这个感受去看再后来的事,成就和困难都更厚重。对禅宗棒喝的方法印象深刻,不问为什么,就是一棒。

5分钟前
  • 阝女
  • 推荐

很有缘分的提前欣赏了这部纪录片,非常发人深省。导演请继续加油。

10分钟前
  • 力荐

“从无有处寻归处,绝胜风华满人间”,看完很难不动容,而又不是被煽情。流水般讲述法师一生,感受其清澈见地、朴素心境与建立千年道场的宏愿,再娓娓道来他晚年的告别时光。高山多猛虎,心中无险峰,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人类之一。

14分钟前
  • 古宋松谷
  • 力荐

一边缝大衣外套一边看。法师说自己逆增上缘较多,善缘较少,他握着恩人的手哭着,我也跟着哭了。人生困境与自我的执念,今天和王女士刚好也讨论了这些,想来想去不通,还要继续磨。

19分钟前
  • 我啃安尼维尔🌬
  • 还行

淡淡的风格,尤其喜欢导演不放被采访者的姓名和身份,让我慢慢地放下了对这些人标签式的执取,反而感觉轻松透气了好多。

22分钟前
  • ikkin
  • 力荐

以前最常想起的就是他說佛法那麼好知道的人卻那麼少, 電影講他的生平與為人, 沒有什麼高來高去證悟, 也沒想當頭棒喝誰禪機, 唯有參過了佛法依然能捨身為宗教的平凡信念, 那才是真真本來面目, 人間有大善, 讓人更喜歡他一點

25分钟前
  • stanza
  • 力荐

无常中来,无常中修行,无常中成为自己。无常中透露着永恒。本来面目。四星

29分钟前
  • 信电影得永生
  • 推荐

上海封城时@腾讯会议云观影。一上来就哭成狗and I don't know why... 几个特别感动的点:1. “大鸭游出来的是大路,小鸭游出来的是小路”“他认为自己是小鸭子” 2.“进入禅堂,大死一番” 3.“我们汉传佛教没有人才啊” 4.“不敢怨天尤人,只存感恩的心” 5. “我为什么不换肾,一个好好的肾用在年轻人或者壮年的人的身上,用的时间比较长。” <--又哭着打的字。另,之前一直对因缘作用的结果没有“实感”,看了圣严法师的一生,不知为何对“过去种种因缘已经渐渐散去,等待新的因缘”有了一点点实感。

32分钟前
  • 宇宙的柚子
  • 力荐

製作精良但中規中矩的電視紀錄片,剪輯蠻好的

35分钟前
  • のり子
  • 还行

看完觉得人生很虚无(无常),想起来几年前还在读书时去过台湾的几大道场,佛光山、中台、法鼓山的农禅寺等等,那时候处于人生无忧无虑的阶段,只觉得台湾的佛教发达,没有想过原来创建这些道场这么艰难,是这些老法师和徒弟用毕生心血建成的…后来这两年进入社会之后发现那些佛教的道理很难运用到生活里,依然是每天活在细小的心计和纠缠里,也没有太大的精进心。看完这部纪录片重新让我思考活着的意义,如何真正实现所谓的放下、找到禅定等等,真的是人生最根本的功课。

37分钟前
  • 苏依
  • 力荐

导演用动画、场景重现、倒叙、插叙等手法展现了一个大师的一生,短短2个小时是没办法了解圣严法师的精神,也对佛学、禅学不得深知,也无法像有慧根是人一样感动流涕,但这可能就是一股清泉缓缓流过人的心田,也许很久之后,我才会想起“本来面目”“放下”。重建信仰并不容易。PS,导演Q&A环节,很多人没有问影片相关,选择问导演关于禅学、“你怎么看待……”的问题,简直是对导演的一次次灵魂拷问,导演看上去被迫成为了寺庙的招生人;PPS,片尾部分可见导演的用心,一一罗列,像极了毕业论文。

39分钟前
  • 千寻|Scorpio
  • 推荐

成长于近代史上最为混乱的时刻,奔波于信仰尊严崩塌的时代,他是风雪中的行脚僧,怀抱率真的心性,在艰难与绝境中开启一段奥德赛式旅程。平实的纪录之下没有任何煽情,却为电影数次落泪。

40分钟前
  • 幻游火車
  • 力荐

上海封城,腾讯会议观影效果堪忧,但能在家里和导演交流感觉很奇妙

42分钟前
  • decca
  • 推荐

圣严法师真是性情中人。他在日本求学时过得非常清苦,常常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就是两片面包凑合一下。就是这样,因为穷困,学业也面临中断。正当一筹莫展之际,沈家桢暗中资助了他读完博士。晚年法师在一次电视访谈回忆这段往事时,面对沈老突然哽咽落泪,摘下眼镜伏膝痛哭以感激曾对他人生的温暖。

45分钟前
  • 信心不逆熊先生
  • 力荐

哭成狗。圣严法师的个性近于知识分子,家国为念,分别甚深,他走出了一条学问僧特有的解脱道路。晚期的影像记录下法师全然的安定、喜悦和慈悲。合掌。

47分钟前
  • 小转铃
  • 力荐

张钊维老师的片子,是历史,人物,传记类的纪录片中旁白少有的不让人厌烦,而是沉静笃定剪辑上从50岁的节点看待法师的过去与未来结构自有力量,人物动人。音乐上听觉很舒缓,好像有些满。影片用了大量的照片修复和效果,部分采访,少量动画影片整体实属上乘佳作。放下是二次出家后的当头棒喝,也在以后的日子一直陪伴着他【作为一个天性怀疑的人,我固然被他的故事感动着却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思考圣严法师经历了数次放下,放下红尘,习性,批判,名位他从根本上面对和认识的自己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已经无法了解,可每次放下后,他似乎有新的放不下产生放不下佛法,放不下禅宗,放不下弟子放不下道场,放不下信众。那是在放下后才能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还是在放不下里得到对自我的重新认知?】

49分钟前
  • 破骨草
  • 推荐

影片做得很认真,老照片的动画增加了层次感,但整体叙事和表现方式偏单调,深入的讨论和思考略少。电影名来自:“生如逆旅,随顺因缘,方见本来面目。”

50分钟前
  • 雨山
  • 推荐

面對近代史的影像闕漏,便以真人演出、捕捉動作技術轉描動畫的形式表現,張釗維在「沖天」之後似乎找到了合適的表現形式。聖嚴是最受臺灣各界人士尊敬的宗教家之一,揀選的橋段也相當能表現其性情與成就,算是成功的作品。

53分钟前
  • 侯二六
  • 推荐

逆增上缘多过顺缘又奉献一生,倍受鼓舞

55分钟前
  • 落地停飞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