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的情人

爱情片法国1988

主演:伊莎贝尔·阿佳妮,热拉尔·德帕迪约,玛德琳尼·罗宾森,洛朗·格雷维尔,菲利普·克利夫诺,卡特琳·伯曼,Maxime Leroux,达尼埃莱·莱布伦,让-皮埃尔·桑捷,罗杰·普朗肯,奥蕾勒·多阿藏,玛德莱娜·马里,阿兰·居尼,Gérard Beaume,Martin Berléand,弗朗索瓦·贝莱昂,米歇尔·贝罗夫,丹妮丝·沙朗,菲利普·帕布兰克,安妮-玛丽·皮萨尼

导演:布鲁诺·努坦

播放地址

 剧照

罗丹的情人 剧照 NO.1罗丹的情人 剧照 NO.2罗丹的情人 剧照 NO.3罗丹的情人 剧照 NO.4罗丹的情人 剧照 NO.5罗丹的情人 剧照 NO.6罗丹的情人 剧照 NO.13罗丹的情人 剧照 NO.14罗丹的情人 剧照 NO.15罗丹的情人 剧照 NO.16罗丹的情人 剧照 NO.17罗丹的情人 剧照 NO.18罗丹的情人 剧照 NO.19罗丹的情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8:47

详细剧情

  罗丹(杰拉尔•德帕迪约 Gérard Depardieu 饰)是一个名满世界的雕塑家,众所周知的“思想者”就是他的作品。实际上,除了他自己的艺术天才外,还有一个人在罗丹的艺术和感情生命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就是他的情人卡蜜尔(伊莎贝尔•阿佳妮 Isabelle Adjani饰) 。卡蜜尔也是一位极具艺术天份的美少女,与罗丹忘年相恋。但是,大凡和大师的恋情总是充满折磨和坎坷一样,卡蜜尔也一样。他们之间疯狂而充满激情的爱情,会带给卡蜜尔怎样的命运呢?

 长篇影评

 1 ) 所谓柔情千种

说到温柔,到现在我眼前仍然一直晃动着伊莎贝拉阿佳妮那双灰蓝色如湖水一般的眼睛。
1988年,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我刚刚进入北京的一所大学。到现在,竟然有二十年了。那个时候我不知道我能遭遇到怎样轰轰烈烈的爱情,其实,到现在我也不知道。
二十年前她是如此年轻而美丽,正如她扮演的那个角色——天才而激烈的卡蜜尔克劳黛。实际上,看看卡蜜尔年轻时候的照片,其美丽程度完全不亚于伊莎贝拉。她如此有天分,却如此脆弱,以至于毁在罗丹的手里,至今我仍然因此愤愤不平。在看《卡蜜尔克劳黛》——我心里绝对不愿意把它翻译成《罗丹的情人》,因为卡蜜尔说过:“我希望我从不曾认识过你”。这是我觉得一个女人对曾经爱过的男人所能够说的最绝情最无可挽回的话——的时候,我看见阿佳妮用她惊人的演技把一个心碎以至于病态的女人表现得淋漓尽致。她仇视罗丹以及和他相关的一切,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其实,她只是不肯放过自己而已。在下面这张她进入精神病院三十年垂垂老矣的照片里,似乎一切都归于平静,我猜想她也许只是希望在精神病疗养院里安静地过自己的日子,也许她已经放手了,也许没有。不过无论如何,每个人都能记住她,记住她和罗丹的不同——虽然这个电影的中文译名仍然毫不识相地用了那个人的名字做招徕。
http://note.ssreader.com/note/215550/pic00000.jpg

但是,在电影中,那个长长而静止的特写镜头里,卡蜜尔的柔情似水不是望着罗丹,而是她弟弟的。在失去爱情以后,她似乎把那些澎湃的情感都给予了亲爱的弟弟,一个不错的诗人,以及驻中国和美国的外交官。顺便说一句,他的职位,根据电影的记载,是罗丹帮忙促成的。
有时候我在想,电影是不是企图告诉观众,女人的情感是不会泯灭,只是会找到另外一个出口罢了。在那座低矮潮湿阴森的陋室墙壁上,卡蜜尔详细刻下弟弟任职的每一个地方以及相应的时间,简直触目惊心。满屋子都是因为痛苦而扭曲的雕像,难怪罗丹看了以后惊呼:我的雕塑在赞颂生命,而你的却是在赞颂痛苦。
当然。因为你这个大胡子不知道别人的痛苦有多深。
其实卡蜜尔的弟弟也不知道,否则就不会参加在她最后一次展览时不与姐姐见面而偷偷离去,他觉得这个有点癫狂的姐姐实在让人丢脸,她的关爱太过激烈而让人不适。
所以,所谓的柔情千种,往往是媚眼做给瞎子看,即便那是双温柔如灰蓝色湖水的眼睛。
http://blind.bookbank.cn//attachment/200801/1200896548_0.jpg

 2 ) 法兰西并蒂莲:苏菲玛索和阿佳妮

在法国女演员中这两位是最符合东方审美观的了,而且又如此的相像;虽然气质上是差别蛮大的。苏菲给人惊艳的感觉,阿佳妮则更令人揪心,尤其是看完了《卡蜜儿-克劳黛尔》(《罗丹的情人》)之后,心里好郁闷,是看到一样值得用心呵护的东西无奈的被一步步毁灭时,那种无能为力的心痛;忍不住挑出一些片断,又看了一遍,结果心酸不已,只好出去跑步,让自己从幻觉中逃脱出来。
  尤其是克劳黛尔被送上疯人院的一幕,看到他弟弟保罗麻木的站在一边,无奈又伤心的样子,心里非常的埋怨这位不停的把成就挂在嘴边的大作家,实在是太不像个男人了,怎能眼睁睁看着姐姐被带走而不竭尽全力去帮助呢?姐弟两人当年是多么的亲密啊,这时反而想不到罗丹的责任了,恋爱中的男人多数口惠而实不至,尤其是这人风流成性早就人尽皆知,和一个出色的成功男人交往,在感受他的魅力的同时自然要付出代价,如果此时的女人是对他有所要求的话,按照旧道德的约束,这个男人应该去承担,但是因为种种的原因无法承担,有时也是无法指责的,爱情、性欲、仰慕、师生、创作伙伴,这两个人的关系太复杂了,普通情人的关系已经很难理清了;何况两人都是伟大的艺术家,还在各自的生活中扮演多种角色,罗丹说自己犯了个错误,不想再牵扯到复杂的情感关系中了,他也许是太累了,而克劳黛尔德的不妥协、受伤害到绝望,只能说他们个性太强,具备了制造悲剧的一切要素。
  此时亲情应该是克劳黛尔最后的救命稻草,而除了宗教领袖,伟大的人往往没有宽容的个性,保罗念念不忘的是姐姐的才华被浪费,而不顾及克劳黛尔伤痕累累的情感世界,并在克劳黛尔处于疯狂边缘时弃相濡以沫多年的姐姐而去,只为一时不合时宜的装扮令他感到丢脸,我真是领教了大作家、大艺术家的伟大,他们的心比任何一个乡间纯朴的农夫都要冷的多,这是一个完全合法甚至合理但是根本不合情的做法,一个男人声称“你是我今生最爱的女人”,一个男人面对的是自己血肉相连从小就亲密无间的姐姐,他们全都转过脸去,我无法指责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我只觉得深深的浓重的悲哀和对所谓成功男人的绝望。
  是阿佳妮使克劳黛尔这个角色具有了不凡的魅力,她能够激起观众心中埋藏的最后一丝怜惜之情,理智告诉我真实的克劳黛尔因为极强的个性可能根本就很难相处,她的命运多半是自己造成的,可是阿佳妮的克劳黛尔自始至终都体现了自己的无辜、挣扎和为命运所迫的沉沦,她的那双无与伦比的眼睛中的无助、惊慌刺痛了所有人的心,正如法国的影评人所说:“难以保证拍完阿佳妮的片子的摄像机在她的眼睛的长期注视不破碎(大概是这个意思)。”
  而苏菲玛索最动人是一抿嘴的微笑,无论她饰演的是妓女+舞者玛姬丝、贵妇安娜、贫寒的家庭女教师还是“蟑螂都比她优雅”的野丫头芳芳,这个招牌的笑容都会暴露她的本质,她永远都是那个可以和一切世俗战斗,无论胜利还是失败都不会退缩的自信、健康、坚强的苏菲玛索。即使是在她与男友祖劳斯基拍摄的《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这部匪夷所思的狂乱派悲剧性作品中,苏菲也体现着她固有的顽强。突然想起红楼梦,阿佳妮倒颇有林黛玉的味道,而苏菲则更象探春。
  对于男人来说,阿佳妮和苏菲颇有点白玫瑰和红玫瑰的意思了,唯一不可否认的是她们都兼具美貌与魅力,带着法兰西文化优雅和敏感的特质,似乎只有莲花能表现她们留给观众的感觉,我更愿意称她们为两生花、并蒂莲。

 3 ) 把我的骨骼捏成你



“她坚持了很长时间。一没武器,二没诡计,三没伪装。仅有赤手空拳,别无其它。再也没有凿子,木槌,没有雕塑。他们拿走了一切。她复习那本使用已久的《旧约全书》。她想雕塑:弱者反抗强者,小人物反抗大人物。还有许多,许多的英雄史诗,她还想用沾满灰尘的十个手指将它们重新翻阅。她在那儿,没有书籍,没有泥土,没有助手。只有那件束缚疯子的紧身衣。”
                                                ——《罗丹的情人》安妮•德尔贝


开场,镜头里是奋力挖掘、挑选石料的卡蜜尔﹒克洛黛尔为了雕塑理想倔强的脸庞。
起初,泥土是她的恋人,随后,一个叫罗丹的男人闯了进来,把她连同泥土一同碾糅进
雕塑里,转而成了被罗丹雕塑的骨骼,于悲情处幻化生命。

中国有这样一首古诗。管道升《我侬词》
“……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
将咱们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
再捏一个你,在塑一个我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这是每个女人逃不开的情结。尤其,当理想与膜拜成为共谋。

卡蜜儿幸福微醉的从宴会场里雀跃而出,她追随罗丹来到梦幻巴黎。
像安徒生童话里梦若繁花却向着毁灭而生的树精,以为幸福本该是许愿池中的倒影。
“她重新过来挽住他(罗丹)的手臂,另一只手拉着保罗。请你们使劲地爱我吧。”

罗丹创作于1884-1886年的雕塑《吻》,这尊作品的灵感女神据说就是来自同卡蜜儿
的朝夕生活。这尊作品完成于他们感情尚未破裂之前。男性躯体展现的力量和征服,女性
的屈仰和攀附处处体现了罗丹在这段感情中的主导。评论家说,这一吻是通往地狱之吻,预示着甜蜜的激情过后即将迎来的悲剧。
对于罗丹与罗斯的关系,卡蜜儿不愿分享也无法容忍。苦苦挣扎过后,他选择了牵绊
半生俗世的“玫瑰小姐”。静默不语,隐忍平庸的女人往往才是感情中最终的胜者。

难忘卡蜜儿空灵的大眼睛望着被阳光冲破的黑暗房间。“那不是你,你想错了,你是雕塑家罗丹,而不是一座雕像。那个年华逝去的老妇是我,那个失去青春的少女也是我,而那个男人也是我,那是我的三个化身,不是你。我把所有痛苦给了他交换空虚,交缠着空虚的三个化身。”然而,卡蜜儿丧失的还不止这些。展览的失败,评论家的冷嘲热讽,即便是离开,也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罗丹学生”的标记……倔强如她,毁灭如她。
那看碎了镜头的阿佳妮的眼睛。最后对泥土的深情一瞥,伴着马辙声再不复回来。

小说中的开篇,恰是电影中这故事的尾声:“卡米尔的户籍卡片。可怜的跛脚形象。在我的两只手指之间,我看见她在跳舞:左一下,右一下;左一下,右一下。一张轻飘飘的薄纸,一丝微风也能将它吹飞,一声轻叹也能将它撕毁。未来的世纪就这样回忆起你吗?一点不假。那时,为死花费的时间太多了,你反而死不了。可怜的生命在两座浮桥——1864年至1943年,1943年至1864年之间摇摆不定!然后,这把人们扔掉的泥土——碎为细屑的泥土……这就是一切。”

30年,蒙特维尔格疯人院。天才女雕塑家的爱欲钟摆,停了。

 4 ) 刻刀与爱欲

电影《卡蜜儿克劳戴尔》的结尾有张卡蜜儿晚年的相片:苍老,但表情执拗。这令我想起了张爱玲去世的那年,报章上登出的她晚年的相片,同样苍老且表情不羁,手里握着一张报纸,上面写着“主席金日成昨猝逝”。

世人对他们的评价有某种相似,都认为是罗丹或胡兰成耗尽了她们的旷世才情。女人的一世情殇在男人那里不过是悠长生命的匆忙一瞥。
这种怨妇似的说辞,我当然始终嗤之以鼻的。这倒不是给他们辩护,我只是认为,爱这个东西,在男人那里和女人那里是不同的,或者更确切的说,在男人的话语系统中根本找不到“爱”这个名词。就像在中国的古典学系统中,只有“仁者爱人”的“爱”,没有情爱的“爱”。

但对女人而言,女人本身就是爱。

卡蜜儿自幼显示出惊人的雕塑才华。在电影里,他的父亲扮演了她第一个知己的角色,父亲也是一个男人。父亲希望她能够成名,光耀门楣。既然当时第一流的雕塑家是罗丹,那么卡蜜儿遇见罗丹并不是什么命运的交叉,而是时间的赐予。只是,卡蜜儿对雕塑迸发出了太多的热情,她的心火逼迫她必须前进,去雕塑或者去爱。看电影的时候,卡蜜儿手里雕刻刀的声音像极了呻吟,声音的隐喻似乎暗示,卡蜜儿对雕塑付出的是不折不扣的爱。

罗丹并非风流倜傥,只是藉才情而放荡。电影似乎刻画罗丹的才情不如卡蜜儿,这是错误的。在历史上,罗丹不仅是现代雕塑的第一位大师,而且是全部雕塑史中的大师,从他上溯只能是米开朗基罗。罗丹甚至是米开朗基罗和古希腊雕塑大师菲狄亚斯的现代合体。正因为罗丹的才华的确远大于卡蜜儿,所以卡蜜儿才会因为对雕塑的爱而过渡到去爱罗丹。

所以,卡蜜儿爱罗丹多少并不清楚,但她一定是深爱雕塑的。女人的悲哀往往在于,如果她深爱一个抽象的东西,学术或者艺术,就必须落实到某个具体的男人身上才行。张爱玲亦如是。因为这种爱的对象是具体的人,也就可以不怎么关乎肉体,只要“是这个人”就行。
而男人则不是,他可以深爱某种抽象的学术或艺术或战争,甚至连爱的女人都可以是抽象的。换句话说,对男人而言,只要“是个女人”,可以做爱,就能接受,至于具体是谁差不多就成了。

所以,男人的爱与女人的爱根本不是一个词。

这也就是西美尔所描述的,男人与女人彼此都具有“形而上学的孤独”。而这种孤独是永恒的。所以,男人的悲哀在于永远无法寄托自己的心灵,只得不停的放逐自己。

电影中,卡蜜儿凭着回忆为罗丹塑了一个半身像,这也是罗丹所有半身像中最好的。在这里,罗丹虽然不在卡蜜儿身边,但她完全可以和塑像依偎在一起,用石头代替这个男人的肉体。反过来,假如一个男人号称思念不在身边的女人,无法排解,就很可能去叫鸡或者出轨了。所以,卡蜜儿塑好罗丹像后,写给罗丹的信里的一句话令我无比伤感:

我裸身而眠当作你在身侧,但醒来时却不见你。

罗丹对卡蜜儿的一个作品有着很深的误解。但这不能说罗丹故意中伤她。相反,真实的情况是罗丹尽可能的提携、帮助她。按照电影的情节,卡蜜儿的弟弟保罗能够进入法国外交部也是罗丹的帮助。而保罗最后成为后浪漫主义时期名噪一时的诗人和剧作家,并担任驻日本大使,在中国呆了14年。这多少也是罗丹的帮助。

卡蜜儿的疯癫,是她原本可以藉着对罗丹的爱,把内心的火焰和才情发挥出来。但是罗丹出于对他的另一个女人的内疚,也出于对卡蜜儿热烈爱慕的害怕而关上了这扇爱的大门。无法排解的爱欲(eros,在这里不是爱智慧,而是爱艺术)导致了卡蜜儿终于疯癫,并疯了整整三十年。她最后的精神支柱不是别人,而是她的弟弟,这也是一个男人。

但她留下了作品,这是万幸。罗丹亦不是庸人,这也是万幸。因为这世上有太多这样的女子,倘若她衷心信赖、并甘愿为之奉献全部才情和感情的那个男人,最后被历史证明只是个平庸鼠辈,这才是真正的悲哀。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情事,也可以如是观。胡氏其实是乱世妖媚,当然比不上罗丹,也上不了历史的台面,但总算一世之情人,文人之异型,多少留下些东西。而且,张爱玲聪明,自己仁至义尽,早早放手,一辈子也就过来了。至于是悲是喜,外人不足道也。


最后说点八卦。
这个电影通俗的译名是《罗丹的情人》,而这个名字恰恰违背了导演的初衷。所以,我会执著的称这部电影为《卡蜜儿克劳戴尔》;
主演阿佳妮是我喜欢的演员,她总是演诸如玛戈王后,阿尔黛雨果一类的女子。论演技,比苏菲玛索要好一些。比如苏菲的《心火》,根本没有把心火的味道演出来。阿佳妮和本片的导演当时也是情人。阿佳妮的另一个前夫就是丹尼尔戴刘易斯;
说说罗丹,他是上承浪漫主义,下启现代主义的人物。浪漫主义的代表如雨果,这在电影中有所表现。保罗就是雨果的追随者。而罗丹也曾在《罗丹艺术论》中引用过一首雨果的诗,有一句是“女人的肌肉,理想的泥土,奇迹呀……”。这句话饶有趣味,中国人会把女子比喻成水,而雨果和罗丹更认可女子是泥土。个中区别,值得细细体味。现代主义的代表如波德莱尔。罗丹很赞赏波德莱尔,他的雕塑也能体现出这种对不协调、痛苦的肢体等的刻画。这其实是当时的时代精神。

旧文新贴:原刊于《看电影》2009年第九期。

 5 ) 献身缪斯之苦

卡蜜尔•克罗黛尔,这个深蓝眼睛的少女,相对于她的年纪和她所处的时代,她对雕塑的热情让人吃惊。她在深夜跑出门去,挖河边的粘土。她的母亲认为她会使家人蒙羞。“你像个男孩子一样。”

卡蜜尔的第一件大理石作品是一只脚的雕塑,
她是照着她弟弟的脚的样子雕出来的,作品很有力度。
卡蜜尔兴奋地对她弟弟说:
——这将是我的第一件大理石雕刻作品,他(罗丹)会喜欢得在上面签字
——就像米开朗基罗在他的学生作品上签字,可是维克多雨果不会在我的作品上签字
——我相像你,你会成为一个天才诗人的
——你的眼睛这样望着我,这是罪吗
——罪是不存在的
于是卡蜜尔吻了她弟弟保罗的额头。
他们是一对姐弟,他们互相之间的了解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所无法获得的
后来,他们真的成优秀的雕塑家和诗人,两个小孩子仿佛在彼此的眼睛里看到了未来。

罗丹在那只脚上签了字,他认为卡蜜尔所拥有的正是他正在失去的
然后我们已经可以预见到他们的爱情,以及他们将要为此而受的罪。
他们两人在人格和精神上的融合和矛盾,既是艺术家之间的,也是恋人之间的。

卡蜜尔雕刻了一座罗丹的胸像,在外面包了一层模
当罗丹打开外模的时候,他惊喜地叫来众人。
工作室里响彻了一片掌声。
“这是一尊杰作,”罗丹说,“卡蜜尔小姐已经拥有了一个男人的才华。”
但是,罗丹并不同意和她结婚。

他们分开以后有一天
罗丹又去看望她,他们又争吵起来
你偷了我的创意。
不,这是我的创意。
你不能这样。
那么你呢,大雕刻家,你凭什么成为大师?
就靠你开了三个创作室,然后让工人去敲石头,然后你最后加工??
就靠你和那些政治家的关系???
………………

卡蜜尔是女性,她的悲剧就在于此。她究竟是罗丹的情人还是助手,还是艺术上的合作者或是背叛者?
他们的彼此欣赏是性别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后来她说,好了,这些雕塑不再像罗丹的了,他们是我自己的了。
后来她就疯了,像所有真正纯粹的艺术家那样,她的归宿不是地狱就是疯人院。
结局甚为凄惨,她在疯人院里关了30年。
当她献身给缪斯女神的那一天,这个结局大概就已注定了

这不是一部让人费解的电影,它的好处在于流畅的叙事和感性的表达。还有诵诗一般的对话,但演员在说它们的时候也不太做作。除了罗丹和卡蜜尔的轶事,影片还表现在卡蜜尔的父亲,弟弟,母亲对她生活产生的影响。影片,由于它与艺术家有关,在画面美感上的考虑还是相当周到的。有一个镜头,在罗丹的作品展览会上,一尊痛苦的男女靠在一起的雕塑,被360度的镜头拍得那么美。
这样的影片,由于它的基调,也由于它的易懂的美,似乎是非常能够在欧洲和美国两处讨好的,它也的确做到了。

 6 ) 干净的一生

Camille Claudel。罗丹的密友写信给她说,他这一生最爱的,只有你。这时,Camille Claudel的天赋和生命已经被这个享誉世界的雕塑家罗丹毁了,他口口声声地说爱她,却不愿给她婚姻,令她不仅失去了家人,也失去了声誉,他在公众场合极力推荐贫困潦倒中的她的作品,暗地里却嫉妒甚至压制她的作品。她终其一生激烈地反抗甚至疯癫,就是饶恕不了那个因为爱情而毁了的年轻又有才华的自己。而她自暴自弃毁掉了毕生的大部分作品,就是对这个不容许她的天赋存在的男权社会无望的挣扎。她的一生,一半的悲剧是罗丹造成的,另一半,则是那个她视作灵魂的弟弟造成的。而这所有一切,都从属于不能容忍女性比男性更出色的守旧思想的迫害。



Camille Claudel,这个名字以伴随其后悲剧性的一生成为我永生难忘的记忆之一。但凡看过这部电影或者看过同名书的人,都会拒绝将其真正的名字编译成为“罗丹的情人”。这位有着极高天赋的女雕塑家,一生都在抗拒着“罗丹的情人”这样一个称谓,更抗拒着所有与罗丹的一切。可悲的是,时至今日,依然避免不了被这样介绍给大众。



我是自从Camille Claudel和罗丹分开之后,就一直流着泪看完了剩下的一个半小时的。这个伟大女雕塑家的悲剧,让我对这个世俗的男权世界心寒不已。我们伟大的男性雕塑家罗丹,任凭他的灵感和创作源泉都是来自于这位美丽年轻又具有天赋的女人,那也只是叫做灵感来源。而在我们对艺术认真而怀抱着纯洁美好想象的女主角心中,这不是剽窃又是什么呢?她说,罗丹偷走了她的灵感,偷走了她的才华。如果她不是女人,而和罗丹调换一下身份,谁又不会认同她呢?她的美好青春年华,她最有创造力的年代,她为了爱情,将之全部奉献给了罗丹,为他做model,做模型,给他灵感,给他创作上力所能及的帮助,以至于失去了自我,中止了创作。而等她发现自己已经迷失了创作力之后,却难以从逃脱模仿罗丹的嫌疑。



他爱上她的时候说,“她是我所有灵感的唯一源泉,她所拥有的,正是我所失去的”。 可是,他不愿意跟她结婚,因为跟他一起生活了几十年却也并未结婚的Rose“有病”,他不能不管Rose。他看似理智的决定,实际上是如此不负责任。当卡密耶来到他住宿的楼下吵闹,他都没有出来。甚至当卡密耶穷困潦倒直至进入精神病院,他都没有来看过她,没有给过任何关心和照顾。俩人在工作室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卡蜜耶说,“我的肚子,你甚至无数次触摸过它。”卡密耶说的是她怀孕的事实。但是罗丹,这位闭着眼睛就能摸出雕塑所作为何物的伟大雕塑家,竟然毫无察觉,并在知道她流产之后,并未表现出任何同情与关心,反倒为了那尊“三位一体”的雕塑对着卡密耶大吵,指责她不该用他们的故事进行创作,刻画了他和两个女人之间的爱情关系。绝望的卡密耶在罗丹走后,对着雕像自言自语道:他错了,我雕刻的是我自己,年轻的少女是我,年老的妇女是我,那个男人也是我。



罗丹缺乏对卡密耶的理解,可以归结于他孤傲的男性中心思想,认为自己的就是对的。他甚至反复告诉别人:我给卡密耶指出了一条成功之道,只要她找到了那个秘诀,成功就是她的了。当身边人都这样告诉穷困潦倒的卡密耶的时候,卡密耶是如此的不屑。她何须要罗丹故作姿态,将自己的成就列于他的指导之下。她要做的是卡密耶,不是罗丹的情人,更不是罗丹的学生。到后期,她的作品越来越表现出与罗丹的风格之完全地决裂,用自己毕生的孤独和困苦证明了她是卡密耶,不是罗丹的情人。



卡密耶说:"我希望我从来也不曾认识你......"
罗丹说:"可是我们已经相识了,于是你成了我最强的敌人。"
  
罗丹说:"在你美丽的身躯面前,我不禁双膝跪倒,顶礼膜拜。"
卡密耶说:"你做着田园诗式的美梦,但我们其实是游离在墓园里的鬼魂。"



罗丹赞美生命,卡密耶看到的却都是生命的空虚与枯萎。罗丹的作品里充满了对人生的热望,而卡密耶对爱情和社会的绝望将她的作品引向了阴暗和忧郁的题材。
  
她与罗丹的决裂,绝不只是爱情这么简单。卡密耶是一个非常热爱艺术,又特别执着纯真的人。她第一次和罗丹吵架,就是因为不愿意去参加那些社交应酬。在为了艺术而艺术的卡密耶眼里,艺术是不应该屈服于世俗,屈服于利益的,而罗丹为了争名夺利所做的这些事情是她内心根本不认同的。这位不谙人世的艺术家,眼里只有艺术品,毫不在意他人的评判。她缺钱,但是她对那位写作《罗丹传》而前来采访她的女记者说,你可以买下我的泥土,作品,所有的一切,就是不能买下我。



卡密耶和罗丹的彻底决裂可以说是从最后一次大吵就开始了。而剩下的时间里,使她最后彻底崩溃的,其主因却并非在于罗丹,而是她的家庭。那个从小都特别支持她从事艺术的父亲,如今只为出了名的弟弟骄傲,当着失魂落魄的卡密耶朗读起了弟弟出版的诗集;那个从小就不支持她从事艺术的母亲,依然不愿意搭理她;那个因为罗丹的缘故被推荐到外交部工作的弟弟,此刻,却无法忍受自己的姐姐,在她的展览上不告而别。在那场展览会上,长达20秒的卡密耶落寞而无助的表情,让人看了心疼。从此,她彻底孤独了,那个她一直鼓励朝着诗人方向发展的弟弟,如今真的出名了,而自己,却一无所成落魄至今,骄傲的她不能忍受这样的失败,就像她不能忍受只做罗丹的情人一样。她要成功,她能成功,可是,她没有成功。她想不明白。



她还没有想明白。她还在热情地疯狂地爱着这个弟弟,在石板上刻下弟弟的每一次出使。她却在弟弟的安排下,被诊断为精神病被送往精神病院。从此,一住就是30年。这三十年间,母亲从未前往探望,弟弟也只是去过几次。其间,医生们反复告诉她弟弟,她在艺术创作的时候精神是很正常的,不需要住在精神病院。可是,他们不愿意接她回去。于是,她一直就住在疯人院里。当她死去,连尸首都没有家人去认领。作为一个失败的艺术家,她被家人彻底抛弃了。他们不愿接她回去,就像那次展览上,她弟弟不告而别一样,都是因为以这样一个家人为耻。对比想想罗丹的身世,他是由自己的姐姐打工供养读书才有今日的成就。尽管卡密耶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然而,她作为女人的卑微地位依然不如出身微寒的罗丹,想想真让人唏嘘不已。



她临死的时候说:"余下的仅仅是缄默而已。"是的,对于一个经历了爱情和亲情的决绝的人,她的此生还有什么能说的呢?

  
若干年后,在罗丹的授意下,罗丹博物馆收藏了卡密耶的15件作品,而对于一个有一生可以创作的天才雕塑家而言,15件和她所被毁掉的几十年相比,真不过是沧海一粟。罗丹再有心弥补,也挽回不了他对卡密耶造成的伤害。



最讽刺的是,就在罗丹博物馆,她的弟弟组织了一场她作品的展览会,在会上颂扬她的杰出艺术成就。



看到这样一段史料的时候,我终于想明白卡密耶到底失败在哪里。



她败就败在太认真,太较劲,太艺术,不懂得圆滑的处世之道。如果她像罗丹一样,也认真地做好文化部交代她做的雕塑,而不是用藐视的态度寄去一堆垃圾并且撕了政府支付的薪酬,她不会遭到压制,她也不会贫困潦倒到只有一身衣裳。如果她像自己的弟弟,当年借着自己是罗丹的情人,被罗丹推荐到外交部去工作,好好地利用好罗丹这个名人,她也可以像她弟弟一样,过着舒服体面的一生。如果她还能像这两位的绝情,像罗丹选择不纠结而放弃爱情,像弟弟选择声望而放弃亲情,像他们一样抛弃自己,那么,她完全可以开始另外一种生活。



可是她太执着。她一定要做自己想做的,一定不做自己不愿意做的。所以,她被社会抛弃了。



而这个社会,适者生存,生存的都是这些早已没有了纯真之心的圆滑男人们。


她的人生是如此的干干净净。


那个享誉世界的大师罗丹和外交官弟弟能配得上这四个字吗?

 短评

#重看#犹记初看时为之写的一首生硬拙劣小诗,而今重温那历历的心痛却几乎消失了,时间洗练最终都要这样,正如卡密儿与罗丹的终生纠葛,唯有死亡才能平息。将血肉情感铸进泥胎石塑,将刻骨爱恨凿进相思的灰烬,声声泣血;天才的火焰是自毁的因子,因同类趋光之爱捆绑,因过于相似(或相悖)的艺术体质而互斥反目,爱是双刃剑,是燃烧的明亮光斑,男性与女性在爱情中的取舍决定出路。阿佳妮再次出演魔怔,片中提及雨果之国葬,与《阿黛尔·雨果》形成互文。

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若爱得深,会不能平衡;为情困,折磨了灵魂....

6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导演太残忍了,连电影名都叫【罗丹的情人】。她被剥夺肉体、被剥夺情感、被剥夺创造、被剥夺了她的名字。

10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推荐

一刀刀刻下去的岂止是欲望,刻下去的是一段在别处的生命是所有的隐忍和悲痛啊。能够把自己毁于一旦,投身到爱的绝境本就是个悲剧。静静的结尾如同Camille 的遗言“余下的仅仅是缄默而已”一样。She is nothing at the end but a mistress of Rodin. 唉

12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港译片名叫《罗丹的情人》,完全与影片本身背道而驰。

13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推荐

卡密尔是一个我仰慕的传说中的法国女雕塑家,阿佳尼是一个我仰慕的传说中的法国女演员。

15分钟前
  • 2013
  • 力荐

最悔的是曾与你一同雕刻,最怕的是重蹈覆辙。最恨分开以后,时间在你身上热闹流动,却在我这再没走过。后来我把自己锁进斗室,以为只要雕出伟大的作品,你总有一天会回头看我。十七岁那年马车里错乱的吻,终于视若仇寇。我伏在泥土里,我砸碎所有石膏,我雕了三个自己。我如一座孤岛,原来你从未靠岸。

2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这才是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看到后面我想:我要是卡蜜尔就把所有作品都毁掉,这世界根本不配拥有她的作品。果然,下个镜头她就对自己的雕塑抡起锤子。#作为一个知道自己不是天才但特别珍惜有才华的人,其实看罗丹倒还好(反正不看电影也知道他过分了),倒是无法原谅卡蜜尔的弟弟#与其说看才华和爱情如何毁掉卡蜜尔,又何尝不是在看社会和规则如何毁掉了卡蜜尔弟弟保罗呢#

23分钟前
  • 惘然
  • 推荐

影片过于细碎、跳跃,缺乏真正有力量的场景。对卡蜜尔和罗丹的描写都停留在很表面的层面,纠缠于情爱关系,却没能揭示艺术家的独特:他们从情欲中得到的力量,他们的痛苦与孤独——如同片中的雕像只是背景一样。阿佳妮在片中有时真像苏菲玛索,纵然她演技出色,却没能塑造出一个了不起的女性艺术家。德帕迪约更是无从施展演技,罗丹的形象肤浅单薄——两人结尾处一段吵架戏简直狗血!导演之前一直是摄影师,执导功力实在乏善可陈。BTW,本片完全应该直译为《卡蜜尔·克劳黛》而不是《罗丹的情人》!

28分钟前
  •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 还行

看到评论里说:“女人的悲哀往往在于,如果她深爱一个抽象的东西,学术或者艺术,就必须落实到某个具体的男人身上才行。”我竟然能认同这一点。长达近三个小时去感受阿佳妮所演绎出的这样一个拥有旷世才华的炽热生命慢慢熄灭直至成为灰烬的绝望感。

31分钟前
  • 阿菇菇
  • 推荐

少有的几部先看过书后去看的电影。与罗丹的爱情,消耗并完全摧毁了卡米耶,同行是冤家……我不能完全地离群索居,必须有人来阻止我,在我变疯以前……

34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一见罗丹误终身

36分钟前
  • 我坏故我在
  • 推荐

卡米耶,33岁的阿佳妮,我见过太多的蓝色,魂断威尼斯之蓝,基耶斯洛夫斯基之蓝,维姆·文德斯之蓝,德里克·贾曼之蓝,绝望之蓝,明净之蓝,孤寂之蓝……蓝色是拒绝融化的冰,蓝色是正在燃烧的火焰,我更喜欢此片阿佳妮的癫狂之蓝,哀求之蓝,反复咀嚼之蓝,在疯人院慢慢老去的枯萎和干涸之蓝。

41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推荐

素白衣裙傲立两座亚当之间的她,身囚罗丹掌中,盐样雪花磨蚀石膏躯壳飘散光阴缝隙,一根紧紧攥握,化为齑粉的肋骨。我的名字是卡密儿·克劳岱尔——女性艺术家的独立宣言被消解为雄性墙垣封锁的跌撞呐喊,片名脚注如附骨烙印,「情人」奇情邂逅抹煞了「天才」灵魂棱面。罗丹打磨璞玉独揽光华,当玉石不再满足折射辉映匠人容貌时,爱欲揉塑泥胚,血泪刻入玛瑙,半生徒劳换来一声媲美男性的承认,抹除名姓与创造,美誉即诅咒。阿佳妮情痴殉道的演出将卡密儿少女到老妪的疯魔传奇浓缩三小时光影天地,罗丹形象是狂焰般激情映衬下浅白空洞的粗糙造像。永恒无尽之爱把痛苦悉数献祭给空虚交缠的三座化身,倾注毕生冥思与才情,向着一把无底银壶昼以继夜浇灌。上帝无法予我平静,只有时间的监狱与漫长的沉默悦纳死亡赠礼,旷野游魂杀死温柔梦乡,随后自决风中。

45分钟前
  • 嵇澹
  • 推荐

当年特意不敢选罗丹和卡密尔的课题来做,选了蒙克的。结果到底都是差不多,一段情一辈子纠缠不清的类型。太投入,太孤注一掷,但什么样的人总会遇到什么样的致命的人吧。谁以为谁能逃脱得出命运?

47分钟前
  • Danny
  • 推荐

驾驭不了爱情的最终成了卡密儿,而驾驭得了爱情的最终成了伍尔芙,依附于爱情的女人最终也只得个悲情的下场,落为谈资。

51分钟前
  • 好大一张饼
  • 推荐

王尔德说,人自杀的方法有两百多种,其中一种,就是和艺术家恋爱。

52分钟前
  • 玥然纸上
  • 力荐

这么油菜花的姑娘被毁了。。。被自己毁了。。。感情上完全可以理解她。。但是真的好惋惜~~阿佳妮年轻的时候真的好萌有木有~~~以前知道她的传奇,但是看了之后好难过。。真的很悲剧。。爱情叫人痴狂,艺术叫人癫狂,两个加在一起,人不疯狂都难了。。。

57分钟前
  • 李哥
  • 推荐

那个有蓝色湖泊般双眸的女子,当她在楼下大声叫喊他的名字,而他痛苦,几乎默默承受一切,我只是无法明白,到底是爱艰难些,还是承受爱艰难些。

60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阿佳妮把卡蜜儿的癫狂和绝望乃至深情都演绎到了极点,却仍然令人心疼。无论后人如何评论她,我却认为能够把自己毁于一旦,投身到爱的绝境,不给自己留下退路,这已是一桩绝美的悲剧。

1小时前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