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门

记录片大陆2016

主演:李家福,夏锦菊,陈小凤,曾宪春

导演:陈为军

 剧照

生门 剧照 NO.1生门 剧照 NO.2生门 剧照 NO.3生门 剧照 NO.4生门 剧照 NO.5生门 剧照 NO.6生门 剧照 NO.13生门 剧照 NO.14生门 剧照 NO.15生门 剧照 NO.16生门 剧照 NO.17生门 剧照 NO.18生门 剧照 NO.19生门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28 12:40

详细剧情

  中南医院妇产科,形形色色的故事上演从没有停过,5万块钱能救一大两小三条人命,手里只有5千元的丈夫,借钱、贷款、抵押房产此时都行不通,“拯救小凤之女”变得不可能完成;李家福——“拆弹部队”首领,面对夏锦菊保住子宫的请求,露出艰难而犹豫的眼神。心脏两次停跳,换血2万毫升,他如何剪断“炸弹”上的红蓝线,她又能否在“鬼门关”前转身?命悬一线之际,“生死时速”让人目不转睛。年轻妈妈李双双腹中的胎儿,引产似乎已被当地优生科判定,李家福团队却提出实施刨宫产,抢救微弱的性命。救,可能倾家荡产,一生背负沉重的负担;不救,可自己的骨肉,如何走上内心的审判厅。年轻的爸爸该如何踏上这段产房的“釜山行”。

 长篇影评

 1 ) 生门,每个人都应该早早了解的现实

我认为这部纪录片最可贵之处便是真实, 它只是记录,记录下在这个生死之门面前,这些情况不那么正常的产妇和他们的家庭的反应,从而折射出关于生育风险,重男轻女,医保缺位等社会话题。

我们不应该用爱与奉献来笼统概括女人为繁衍后代所做的奉献,也不应该简单粗暴地谴责那些“女性沦为生育工具”的案例。

该思考的是,怎样做才能让部分女性接受更多的教育,摆脱传统观念,不再固执得非要生儿子,不再固执得认为子宫完整比命大。

怎样才能让陈小凤这样的家庭得到便捷合理的救助,毕竟这种只要有钱就能救命的情况如果因为没钱生生断送了生命,会太让人惋惜了。

怎样才能让更多的男性在进入婚姻前就了解到女性生育的艰辛,从而对自己的爱人多些由衷的疼爱体谅,帮助她们平安幸福地度过这个生命中的门槛。

怎么才能普及性常识、孕育知识和养儿责任,让更多的生命在合适的时间和条件下到来,不要让他们的诞生变成对一个家庭运气、实力、人性的考验。

庆幸的是,在这个几乎不带感情色彩的镜头里,我们能看到正常的生产过程,和睦的家庭关系,仁心仁术的医生护士,热心的病友等等。看的时候是全程屏蔽弹幕的,因为总是厌烦于有些人执着于某一点的暴躁言论。于我而言,这部纪录片是想让我们了解生育,敬畏生命,体贴女性,谨慎孕育,更是期望国家能有更合理的医疗制度和保障体系,因为生育从来都不仅仅是单个家庭的事情。

《生门》不为歌颂母爱的伟大,不为呼吁女性自立自强,不为博取社会对弱者和特殊群体的同情,不为讨论穷人是否应该生育,不为谴责传统的沉疴弊病,也不为宣传反婚反育。它的诞生,只是让我们明白现实,慎重选择,认真生活。

向那些可爱的医生护士们致敬,也向所有受累受痛冒风险生下小生命的妈妈们致敬。

 2 ) 在张颖的故事里,我看到的是母爱的自私

花了几天的时间把这部十几集的纪录片看完了,看到最后一集几个家庭的回访,其中脑瘫妈妈张颖竟然已经生了二胎,她的大女儿小核桃不过三四岁的样子,但是已经成长为一个非常懂事知道照顾妈妈的小姑娘了。

《生门》这部纪录片贵在真实,它没有歌颂母爱的伟大, 而是很真实的展示了一个女人想要成为母亲的过程中会面临的困境和凶险,很真实的展示了中国式婚姻的残酷,展示了中国人对于传宗接代的执念。有大人都无法解决温饱的家庭举债也要生子,有已经生了两个女儿的母亲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拼个儿子最后摘了子宫,有夫妻俩双双吸毒丈夫进了监狱妻子严重肝病家里经济窘迫还执意有个后代......如果说上面几个故事已经足够沉重,那这部纪录片最后一个主人公脑瘫妈妈张颖的故事则更让我揪心和难受。

张颖生下来的时候因为患有新生儿黄疸没能及时治疗得了脑瘫,她的病情并不严重,智力正常,还念了大专,因为父母悉心的照料,她仿佛像个正常人一样生活,自己开网店赚钱,和一个身体健康的小伙子结婚,甚至还有了宝宝。但是她只是“仿佛”正常,张颖无法控制自己的面部动作,表情语言都异于常人,她也无法做到生活自理,需要有人贴身照顾。这样一个人,如果成为母亲,显然无法正常的照顾孩子。所以,张颖的妈妈,这个把人生全部奉献给自己的女儿的母亲,为了保证张颖一生无忧,打起了如意算盘。张颖剖腹产生下一个女婴,孩子抱出产房的那一刻,张颖的妈妈欣喜若狂,抱着孩子说:“张颖生了姑娘真好,这是老天爷照顾她,这下张颖后半生有着落了。”我没有办法感同身受张颖母亲的喜悦,我只是替这个刚出生的女宝宝感到悲凉,她从一出生就负起沉重的担子,她人生的使命是照顾自己患有脑瘫的母亲。

评论里都说张颖一家乐观,张颖的母亲伟大,但我看到的是张颖母亲的自私,她为了自己的女儿一生无忧,搭上了自己的人生,还绑架了外孙女的人生。几年后对张颖家庭的回访中,张颖打算带女儿小核桃出门,张颖母亲不停的嘱咐小核桃出门要照顾好妈妈不要让坏人带走妈妈,乖巧的小核桃从小被灌输着要照顾母亲的思想,她不会质疑,只能全盘接受。生在正常家庭的孩子,大多数都是被宠爱着长大的吧,都是享受着长辈的爱和娇惯,哪会从小就牢记要照顾妈妈这个沉重的任务呢。这个孩子太可怜了,她不仅要承受异样的眼光,她还要负担妈妈的后半生,我想这沉重的负担会影响她未来的学业、工作甚至婚姻。她不敢去离家太远的地方上学,她也不能去精彩纷呈的一线城市工作, 她找对象时还得跟对方先谈好条件——你得接受我一辈子带着我妈,你得跟我一起照顾她。我丝毫没有责怪张颖的意思,她患病已经是不幸,但张颖的母亲的精明和自私将不幸延续给了下一代。记录片里没有详细展开为什么正常人刘洋愿意和脑瘫儿张颖结婚,我们也无从猜测他们的结合是出于爱情还是其他原因,但显然张颖的母亲不能完全信任刘洋,张颖怀孕的过程比普通人辛苦,她也无法正常分娩只能剖腹产,即使是这样,张颖的母亲还让女儿冒着风险生孩子,甚至几年后又生了二胎,上了双保险。

《生门》让我思考,人到底应该为什么生儿育女。养儿防老?延续血脉?约定俗成?为了婚姻稳固?我想都不是。孩子无法决定自己是否出生,但是新时代受过高等教育,有过对生命思考的新一代人再也不该草率的生育了。我还没有成为母亲,但如果未来有了孩子,我一定舍不得他/她背上如此沉重的负担。我希望孩子的人生是轻盈的、快乐的,我们对他/她所有的期待应该是他/她能不负此生,选择权要在自己手中,尽情去做自己的事情,去体尝生命的新鲜,去经历世界的精彩,父母应该做孩子坚强的后盾,源源不断的给他/她爱和支持,让他/她不后悔来到这个世界。

 3 ) 二十岁的我,站在门外窥探

去年年末,叔叔家一对龙凤胎降世,母亲带我去探望。因早产一个多月且是双胞胎,满月之时仍只有四斤多,小家伙躺在我怀里只有小小的一团,打着呵欠,拉扯我的头发,此时的他们双眼微凸,皮肤干枯松驰,头发稀疏而骨骼脆弱,俨然老者之态。带着哭声、无知和挣扎降临,在众人的期盼中降临,他们对这个家庭来说意味着太多了。

阿姨曾经因为宫外孕流产,之后就无法自然受孕了,也曾四处求医,皆无果。“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这不是婆媳矛盾的导火索,更像个火药库,从此家中矛盾不断,争吵不断,长辈们劝离婚者亦有之。夫妻两也很渴望孩子,试管婴儿失败了几次才有了这对龙凤胎,最终孩子们早产在温室里待了一个多月才活下来,花销巨大。换言之,不惜一切代价,只想要孩子。

一、为什么要孩子?

这个问题可能大部分人都说不清楚。古人云;“养儿防老,养老送终。”这种想法是自私的,与我们歌颂的父母无私的爱背道而驰,更何况,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东西,看运气。我也曾问过母亲这个问题,她说:“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老人们曾说奋斗就是为了让后人们有一个好的生活。”李工真老师在课堂上说:“人生短短数十年,如何证明你来过这个世界上,著书立万者只是少数,还得靠基因的延续。”《无问西东》里沈母对光耀说:譬如和你喜欢的女子结婚生子,注意不是为我增添儿孙,而是让你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含饴弄孙”、“儿孙满堂”、“天伦之乐”,总之,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孩子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了孩子生活才稳定,有了孩子父母才真正长大,有了孩子生命才完整,有了孩子生活才有努力的方向,孩子不仅仅是夫妻连接的纽带,更是两个家族的纽带。

现在身边也有很多同龄女孩子跟我说不想生孩子,大多因为害怕变成操劳而又婆婆妈妈的主妇。都当玩笑话带过而已,不必上纲上线,不过是少女贪玩的心境罢了。

二、女性和她们的生殖器官

影评里有很多类似“救救女人”、“生育,女人的原罪”、“沦为生育的机器”这类骇人听闻的说法,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现有的思想观念禁锢了我们的观察力,情感倾向影响了我们的判断力。

例如,那个胎盘滞留的肖晓萍,当时医生说可能要切除子宫时婆婆一直强调尽量保住子宫,弹幕都说这是个恶婆婆把儿媳妇儿生育工具,可越往后看越发现,这个农村婆婆不仅不计较医药费,还帮她清洗按摩婆媳关系非常融洽。试想一下,儿媳妇儿已经生下了孙子,如果婆婆说:“保住命就好了,子宫该切就切。”岂不是更恐怖,那才是留下你怕孩子没妈而不管你是否完整呀!正是因为她感同身受,才拜托医生尽量保住子宫。类似的例子,那个得了高血压还要保胎省钱的产妇,丈夫一言不发毫无决策力大家都说他没用,窝囊是窝囊,但后来怕妻子担心瞒着她孩子病情让我觉得非常温暖。

我不否认现在是男权社会,男女平等也需要一代代女权主义者继续努力。但是女性不应该总以一种弱者的姿态和角度去看待问题,在一开始就把自己臆想为受害者自己加戏。我们不能既要求享受“Lady First”这种作为弱势群体的福利,又极力控诉社会对我们的不平等。

片中也有很多生活得很幸福的母亲,产科博士后毛艳红,有着模范丈夫的女医生,冒着畸形风险生下孩子的肾病母亲,脑瘫母亲张颖,还有我猜李主任的妻子应该也很幸福吧。她们要么是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要么是丈夫和婆家善解人意。恰恰是经济发展落后,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地方,即使是带着金链子金戒指的土豪,重男轻女这些糟粕观念也比较突出,人也比较刻薄爱财(此处并无冒犯之意,历史发展和周遭环境所决定的)。这也告诉当代女性,放大格局,强大自我,擦亮眼睛。

三、钱对生儿育女来说多么重要

为了救早产儿借遍全村,七尺男儿束手无策真的很让人心疼。(早产儿没有医保不能报销医药费,而一支固尔苏就要七千多)老人们说以前条件不好医疗也不好你们还不是健健康康长大了,可是如今时代不一样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这并不是要剥夺穷人生儿育女的能力。

有人戏称这是一部大型反婚反育纪录片,我更同意说把这个作为性教育宣传片,在还不知道生育意味着什么时候对它保持敬畏。初中有同学谈恋爱或者互生好感,周围同学就某某太太地叫着,班主任知道后只告诉我们如果再让她发现就回去写五千字论文谈一谈夫妻是什么,承担着什么责任,我想这个训诫我也会告诉我的孩子。

四、写在最后

产房是医院里最特别的地方了,它不断迎接着新生命,也让家庭关系,家族观念暴露无遗。纪录片的镜头冷静而客观,不带私人感情,观众带着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疑问审视,或感动或愤怒。

我跟身边许多刚到法定年龄的女孩子推荐了这部纪录片,同时也打趣自己一个中年少女为什么要沉迷这种东西。二十岁仿佛是一道坎,它让我保持年轻的同时开始思考,但愿我不焦虑。

 4 ) 选择

大概在我读高中的时候,一个亲戚得了一个女儿,后来检查出这个孩子大脑发育得不好,长大之后肯定会出问题。面对这个棘手的难题,亲戚们商量之后,决定把孩子丢弃了,具体是怎么丢弃的我也不清楚,貌似是在夜里把孩子丢在一个平日比较繁华的路段,丢了之后又在附近转了两圈,回去之后孩子就已经被人抱走了。小孩的妈妈那之后得了抑郁症,不敢出门,楼下有许多玩耍的小孩子,她不敢看不敢听。对于这些,妈妈没有选择,她的家庭不算富裕,这样一个孩子对她的家庭来说会是一个超乎常人的压力,即使是我认为将人看作压力看作负担这样的说法是毫无人道的,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认。

纪录片里大有比这崎岖的故事,但是他毕竟是“生门”,我无疑是赞同李主任对于那些没有把握健康健全的孩子的处理办法,那就是“生”。根据法律,满了28周的孩子就算是早产儿,孩子有能力活下来的,在医院这一方是不会选择放弃的。大多数家庭都会面临孩子早产后送到儿科的高昂费用,以及早产儿后期脑部发育不良风险,如果选择放弃孩子,自身有疾病的孕妇二次怀孕可能还会甚至更早发生疾病等等问题,医院所给出的策略总是走向“生”的。就像我上一段说到的故事,一个智力残障的孩子给普通家庭带来更多的无疑是伤害,我们怀着期许投入漫长的时间精力等来一个孩子,一个普通的孩子在当下社会的抚养成本都令人震惊,更何况……我并不赞同对弱势者的遗弃,但是设身处地,我也无法承受那样的生活。

一切都在短短转瞬之间,我们却要做出影响一生的决定。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我无比痛恨那些害怕花钱的家庭,畏首畏尾,犹豫不决,把小孩的性命当做儿戏。慢慢的我似乎也能理解,当然不能用“是普通人”这个理由解释太多有悖人伦的事情,我还是觉得他们的考虑是有他们的理由的,我只能说尊重他人命运。那个故事的结尾,丈夫掺着失去孩子的妻子,两个背影在医院深夜的走廊里格外萧条。他们是否会后悔当天发生的事情,也只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

医院每天都在发生这样的事情,对于我们来说是人生中关键时刻,对于他们来说确是家常便饭。也许在那个危急情况下听取医院的建议是可取的,早产儿确实存在智力问题,但是我们至少要试一试,如果她能够坚强的活下来,我们为什么不给她一个机会呢?更何况她也不一定就是有先天缺陷的。

对于还没有完全经济独立的我来说,考虑这一切很遥远,当我一个人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时,已经晕头转向的像一个工具一样麻木的挣钱,整日疲于奔命时,我又会是什么样感想,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呢?

 5 ) 生门不易

花了两天时间看完了全集。我感觉拍摄出来的几个主角大部分的结局是好的,看这里面的老公其实人都还行,没有特别差劲的。印象深刻的是一个高血压孕妇董春霞,起初她老公并没有什么存在感,在她34周剖腹产后,早产女儿进了icu被告知危重,他一个人抗下了所有,只是告诉老婆icu喊他只是去交钱的。对着镜头他也是一直在笑,说生了一个蛮贵的姑娘。他们并没有多少钱,但是仍然在撑着,所幸最后花了三万不到,也是幸运。

 6 ) 那些让我印象深刻的孕妇(持续更新ing)

最近在看《生门》,看到第二集,觉得最催泪的瞬间,是小宝宝刚生出来,浑身还带着羊水和污垢,脏兮兮、灰突突地被护士抱过去放在台子上拍脚丫的那一刻——有个小宝宝出生的时候状况不好,拍了好几下都没动静,旁边的医生就说:“继续拍,必须让他哭出来,不哭出来不行的!”

护士就握住宝宝的小脚丫一个劲儿地又弹又拍,拍拍拍拍拍……宝宝终于“哇”地一声哭了出来!

妈呀,太催泪了,忍不住对着屏幕跟着一起哭。

因为这部纪录片的真实与残酷,每看一集都会有不同的感悟,与其每天碎碎叨叨发广播,决定干脆汇总写一篇观影笔记,记录下自己的个中感受,尤其是那些或哭或笑、或愁或恼的妈妈们。

1,有精神分裂症的孕妇(第2集)

农村妇女为了给自己智力有问题的儿子传宗接代,给儿子找了个有精神分裂症的女孩做老婆,女孩竟然真的怀孕了,怀的还是双胞胎。

因为有早产迹象送去医院,孕妇因为神智不清根本不配合治疗,婆婆和小姑子对着医生吼:“你打一针让她睡着了、把肚子打开、把孩子拿出来不就好了?!”

医生表示这是违法的,拒绝操作,最后妇女和小姑子无奈签字带走了神志不清的孕妇。

片中的孕妇长着一张娃娃脸,不知是否真的成年了,感叹那个村妇的愚昧——让智障和精神分裂症生孩子,就不怕生下来又是傻子吗?到时候一家四个神智不清的人,谁来养?

想到去年疫情看的一则新闻,同样是在农村,一个男人和患有精神病的妻子有两女一男三个孩子,穷得家徒四壁。孩子们要上网课,可是家里只有一部手机,因为抢不过弟弟,身为姐姐的小女孩竟然喝农药自杀了,幸亏后来被抢救了过来。

但转念想想,这个小女孩只有14岁,未来她的人生还很漫长,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如果得不到外界的帮助,她所要经历的身心痛苦大概不会比年少喝下农药所经历的痛苦轻松多少。

一想到这些愚昧自私的人不顾后果地把一条条小生命带到世界上,只想着所谓的传宗接代,却不想自己是否有能力把他们养好,未来还想着让孩子对他们感恩戴德、养老送终,就觉得太自私了、太自私了、实在是太自私了!

2,要求在“黄道吉刻”生产的孕妇(第3集)

第3集里,一个孕妇准备入院做剖腹产,去抽血的时候大呼小叫地喊老公的名字,就是为了扎针的时候可以抓住老公的手,老公在旁边嘟囔了一句“哇,抽了好多血”,都被孕妇气哄哄地吼:“烦死了!你不要说话!”

但正是这个笑眯眯、对老婆好脾气的老公,却坚持让老婆按自己选定的“黄道吉日”剖腹——必须在11:18分把儿子从肚子里取出来。

产房里,孕妇的肚子已经被打开了,医生、护士、孕妇都在等,等孕妇老公选的吉利的时间,孕妇几次发着颤音问大夫:“到时间了吗?还有多久?”

问了一次没到,问了一次还没到。

最后一次,孕妇又问,医生说:“11点08了,还差10分钟。”

“08也行了,08也挺好的了”——感觉孕妇已经快哭了。

“这可是你授权的哦~等待时间太长确实不好……”得到孕妇肯定的答复,医生、护士才开始戚里咔嚓一通操作,孩子被从肚子里抱了出来,一个男孩。

产房外,孩子的爸爸坐立难安,急得直拍大腿,孩子抱出来后,男人马上高兴得乐开了花。

看到这里,心情复杂。

你能说这个男人不是个好丈夫吗?

他明明对太太俯首帖耳、贴心顺从。 但想到在产房外摄像师问他为什么要让老婆在11点18分生下宝宝时,他洋洋得意地告诉摄像师:“我喜欢18这个数字。”

就很想打他。

 短评

“李主任说,我们国家的医患矛盾可能会越来越尖锐,每个人来医院都是抱着理想主义,只能接受好的结果,不能接受坏的结果。病人病情自然发展引起的各种各样的变化,病人都会归咎于医生,要么是没有即使发现及时治疗,要么是医生治疗错误。”医患之间需要互相理解。

6分钟前
  • 一起吃地瓜
  • 力荐

我常和老公说,他是独生子,我也是独生女,我们都是被宠着长大的,凭什么婚后他能啥都不干继续享福,我就要每天一刻不停带娃累死,不公平!他仍旧和爸妈住一起有人伺候有人撑腰,我难道不想和我爸妈住一起?天天寄人篱下似的他能体会吗?让他去我家住一礼拜试试?和妈住的他是个宝,和妈分开的我是根草

8分钟前
  • momo
  • 推荐

请女性把什么乱七八糟的母性光辉的帽子摘下来扔在地上,好好当人别当戏精。

12分钟前
  • 月饶昆仑🔒
  • 还行

建议作为初/高/大学生性教育宣传片在还不能对生命负责任的时候了解一下生育这件事到底意味着什么

15分钟前
  • kdh7¥4’jd
  • 力荐

21岁 还离当妈妈有一段距离 刚看完第二集 双胞胎的父母因为穷 实在承受不了高昂的费用 众人好心提议把孩子们送人 孩子的父亲流泪 从头到尾没人问妈妈愿不愿意 产妇眼神空的让人心碎 这个片子不仅仅提升我对母亲这个角色的敬畏感 还让我对现实的残酷感到恐惧

16分钟前
  • 西西里橙
  • 力荐

看完后,希望网络上少些秀自己当妈当得轻松、少些冷眼嘲讽别人没钱就别生、少些自己有条件反抗世俗就瞧不起顺从偏见的女人。希望多些人明白,大多数女人,从出生那刻起就注定了是没有反抗命运的可能性的。社会大环境不好,要靠有网络发言权的人努力改变现状,而不是这些深陷泥潭的女人陪上一辈子去改变

18分钟前
  • 英恩
  • 力荐

很真实,好喜欢李主任这样性格的人,太快乐了

23分钟前
  • 欧豆桑
  • 力荐

本年度最佳恐怖片,看到停不下来,整个灵魂都在发抖,钱很重要很重要,医保很重要很重要,身体好很重要很重要!!!

24分钟前
  • 猪身人面像
  • 力荐

对于近期催生二胎的热点 我只想说 一个女人嫁给一个男人,不欠这家庭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生活在一个社会,不欠这社会两个孩子。

27分钟前
  • 云L-SQ647
  • 力荐

我只想说三句话1.我爱我妈2.我爱我未来的媳妇3.我从不后悔学医。

32分钟前
  • 王首文
  • 力荐

看过电影后意犹未尽,果断找到电视剧,像这样具有现实社会意义的好剧可以多一点,再多一点,没有明星加持,不搞任何噱头,仅仅只是展示朴素的妇产科众生相,就足够让人生出无尽感慨:我们可以不知道自己会如何离去,但一定要知道是如何来到这世间。另:再次表白李主任,天使在人间的化身也不过如此了。

36分钟前
  • Tina
  • 力荐

这就是我为什么痛批“建议把婚龄提前到十八岁”提案,小孩子不知道生娃娃意味着什么,政府只看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不顾其他也蛮恐怖的,性教育、医保问题,哪里都是避不开的。本来就恐婚恐育,这下更怕了

39分钟前
  • 豆友143200878
  • 力荐

今天看到一句话说的特别贴切,直接复制过来:“不要企图以母爱来掩盖医疗体系、社保制度的缺陷,更不要以母爱来为愚昧的普世价值观打掩护,这是亵渎。”

43分钟前
  • 破五
  • 力荐

不婚不育保平安

48分钟前
  • 新总本人
  • 推荐

过年回家你听的最多的一句话可能就是“不结婚不生孩子你的人生就是不完整的”,而且这些话绝大多数出自你姑姑姨妈姐姐之类的女性之口~女性永远是女性意识觉醒道路上最大的阻碍~

50分钟前
  • 樱木十贰
  • 推荐

夏锦萍她婆婆真是重男轻女再正常不过的嘴脸,媳妇在手术台上熬生死关,她却只盯着婴儿带不带把,听到是个儿子如释重负......产房病院,可真是见人间百态处

55分钟前
  • Jifferney
  • 还行

看到孕6产2产妇进ICU 只有爸爸在产妇旁边陪着,老婆要生了老公还在广州 赶回来了也是只看孩子,结婚真的要找对人啊,以及没钱真的就不要生孩子了。

58分钟前
  • Creep。
  • 推荐

希望所有女性都不要被世俗、被老公、被本能要挟,不要仅仅因为自己比男性多出一个身体器官就觉得必须为人类繁衍做贡献,忠于自己的内心,做好安全措施。

1小时前
  • 小烨
  • 力荐

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的儿子,看这部片子真是百感交集。相信导演已经把最不堪的部分给剪掉了,但是保留下来的已经足够残酷了。

1小时前
  • qmigh
  • 力荐

生育权自然是你们的,但是穷+繁殖癌真的别生了!每个人都是被动来到这个世界的,家庭首先要考虑自身条件,也要想清楚当下的社会制度、环境、自身的阶层,对女性而言甚至面临死亡的风险,反正我的建议是谨慎要孩子。再次看完整13集对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那群医生大夫护士们深表敬意,尤其李家福主任!9.4

1小时前
  • 巴喆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