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写手

恐怖片法国2010

主演:伊万·麦克格雷格,皮尔斯·布鲁斯南,奥莉维亚·威廉姆斯,金·凯特罗尔,汤姆·威尔金森,蒂莫西·赫顿,安娜·鲍丁,乔·博恩瑟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播放地址

 剧照

影子写手 剧照 NO.1影子写手 剧照 NO.2影子写手 剧照 NO.3影子写手 剧照 NO.4影子写手 剧照 NO.5影子写手 剧照 NO.6影子写手 剧照 NO.13影子写手 剧照 NO.14影子写手 剧照 NO.15影子写手 剧照 NO.16影子写手 剧照 NO.17影子写手 剧照 NO.18影子写手 剧照 NO.19影子写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6:56

详细剧情

  他(伊万·麦格雷戈 Ewan Gordon McGregor 饰)是一个影子写手,一如其代号“Ghost(鬼魂)”一般,他深深躲在幕后,为各行各业的名流捉刀撰写回忆录。一日,鬼魂接到一项新的任务,即帮助前英国首相亚当·朗(皮尔斯·布鲁斯南 Pierce Brosnan 饰)的回忆录作润饰工作。此前,该书由亚当·朗在任期间的助手迈克·麦卡拉负责,然而麦卡拉却神秘自杀。看在丰厚报酬的份上,鬼魂接受了这项工作。在写书过程中,亚当受到战争罪的指控,政治风暴近在咫尺。而鬼魂也开始有意探知亚当不为人知的过去以及麦卡拉死亡的原因,却不知此举将他引入险途……  本片改编自罗伯特·哈里斯(Robert Harris)的小说《枪手》,并荣获2010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奖。

 长篇影评

 1 ) Fatal Incident

[Ghost Writer]是我观赏的第一部血统纯正的政治惊悚片。
开篇的音乐在黑暗逼迫里还有一丝魔幻诙谐,似乎是嘲讽剧情中无奈的轮回复现,延续了配乐师Alexandre Desplat[哈利波特和死圣][返老还童]等近年来作品一贯的趣味。

主人公作为一名自传枪手在片中没有任何背景交代,甚至连他的姓名都无从知晓(演员表里都只写着Ewan McGregor--the Ghost)。他被不无匆忙地指派成为新的代写作者,为英国前首相Adam Lang整理自传。这样的设置让他只得一步一步拼凑出前任McAra离奇死亡的模糊真相,然后万劫不复地成为“the new Mike McAra"。

Ghost从始至终处于不设防状态,诚实地保持着他的British Humour,并认为需要用“Heart”去增加一本前首相自传的销量。他的念读习惯在剪辑中数次被强调,这又象征着他敏感谨慎的倾向(因为我也有顽固的念读习惯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剧本字斟句酌,为他周边人物的设定也意味深长——稀松平常的经纪人、不卑不亢的Adam助理兼情人(Kim Cattrall还是Samantha 复原自己的口音而已)、别墅里的亚裔佣人,都没跟他建立实质性的沟通关系,却似乎总通过电话催稿、权限设置、行动跟踪阻挠他“直击心灵”的工作任务。片中他数次“被迫”搭乘渡轮,灰暗的海与天暗示着阴谋对所有局外人麻痹,以及Ghost孤立的处境,“i’m on my own.”他每次都会有意无意地撇清关系。

Adam妻子Ruth的角色导演最初希望是Tilda Winston来扮演,那种联系起欧陆、潮湿寒冷、重工业、铁腕这类关键词的面孔。Olivia Williams依然成功地把这些强势元素恰好地抑制在“前首相夫人”的弱势皮囊之下。Ruth似乎是唯一一个对Ghost“正常”相待的人,不过在那样一个环境下这份“正常”倒显得格外“坦诚”。当然,后来能够得知那些坦率的谈话和表情只不过是她私下做了语义的转换。

老007Brosnan把一位戏剧科班出身的前总统的那种理直气壮的落魄愚蠢弄得更显戏剧化。习惯了枕边风的“狂刮轻抚”的Adam在乎的只是面对公众媒体的表情和语气,而对外界嘲讽他为“a bloody actor”还光火不已。只得称道的是,这个角色层次的单一性反而能够锯出整部影片的一个横切面,让观者一窥纵深。

睡了英国前首相老婆,前首相被袭击挂掉后,发现这个寡妇竟然是CIA专员——这样的起伏转折似乎应该是本片让人渗出后背冷汗之所在,但Ewan镇静的表演明显没想传达角色的恐惧感,而我想政治阴谋论也大概并非影片的核心诉求。先不说这个。

自传的授权出版商Rhinehart公司贯穿全片——前首相在它所属的别墅中办公,甚至连他们喝的酒都是产自其所属庄园。这种微妙的控制力一方面加强了memoirs作为线索对主要人物的影响力度,另一方面也许便是politics即drama的隐喻。

影片摄影风格冷静简约,而其中采访队乘直升机空拍别墅,大家看见自己被转播的一幕显得不失创意,它可以看作为mirror scene的变型。按照常规,大家进行自我审视,Adam窘态尽现,Ruth的恼怒则更像惭愧的爆发——Adam像是她的一个失败作品。

为获得美方的道德支持,Adam的同僚为他策划了一次华盛顿午宴。
“谈些什么?我不会显得太过慌乱吗?”Adam问
“艾滋病? 贫穷问题?气候变化 ?who cares? 我们都会说这是早就定下来的。重点是让人们知道我们一切如常。”
Ruth此时心情非常复杂,脑中高速运算却只能抛出一句更像是午夜脱口秀俏皮话的“i think it’s a terrible idea.you’ll look as though you’re america’s whipping boy, running crying home to daddy.”

Olivia给了Ruth固定的表演程式,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便是她进入戒备状态的”脸颊一瘪“(身份揭晓前便有几处hint)。另外细心观察便会发现,Ruth在寻求来自Ghost的(sexual)comfort时表演的是假哭(昭昭然啊),我觉得甚至在之前”let’s eat“的台词时(或者更早的在车上边哭边抓手时)便企图把Ghost作为新事务纳入控制范围。40岁左右的Ghost在love affairs上也有着格外easy的态度,因此这种被控制的可能也随之弱化。

第二天早上,Ruth发现在Ghost新整理的稿子里自己的分量被加重,她却显得十分不满。导演在此处添加了一些关于女权的议论,让Ruth意识到自己的政治报复永远掩藏在”前首相夫人“的身份下而气恼。

BMW联网驾驶系统让Ghost在发现真相的道路上迈出一大步。我窃以为在Ghost决定take a risk时直接拍摄汽车调头会让镜头语言更具吸引力,而且Ewan脸上当时也没什么好表情。

在Paul Emmett教授夫人打电话通知情报专员Ghost的来到时,导演让Ghost的危险处境完全暴露在我们面前,这种希区柯克式手法加上一个莫泊桑结尾的剧情构造带给观者的冲击,远远超过”过山车式“的廉价体验。
片尾是一个优雅到会让人窒息的(...当然也有人看来是烦躁的)空镜头,在之前传递纸片跟踪运镜的铺陈下,让人当时就..what more can i say...”一沓A4纸引发的血案”。

看完后想起[记忆碎片],都说真相难觅,[记]是唱给真实历史的挽歌,闪射出光辉却沉重的人性;[影子写手]却用人的无力烘托出一整个时代的阴谋,断定漫天的真相最终只会堆置在无人涉足的街角。

真实世界里,电影原著赶在了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回忆录之前出版。但没有人来告诉我们怎么去不纵容那些所谓的Fatal Incident。

 2 ) 当时只道是寻常

前两天看波兰斯基的《影子写手》,很是喜欢,一如既往的看完了有些晕,一口气憋在胸口,直抒不了胸臆,又遭老头儿算计了的感觉。依然不是觉得震撼,而是什么东西被他勾了出来,却又一下子抓住扔进了一个铁盒里,被盖上了盖子,闷闷的一颗心,就在尖叫的边缘,也不知道想要尖叫些什么,不得宣泄和表达,反倒莫名其妙的惦记了起来,想着要不要找个时间再看一遍。

他的电影总是这样的,上一次是补看《第九门》,那么长的片子,没事就在DVD里让它放着,竟然莫名的放了三遍,想搞清楚电影里的九个神谕,还特地找了图来看,特地找了攻略来研究,网上说得五花八门,但还是没有答案,于是去翻看老头的拍摄访谈,以为他会透露点儿什么,但是他还是闪烁着他那双天真的小眼睛,狡猾的什么都没说。


从电影的开始倒结束,故事本身总是很简单,并不复杂,《第九门》如此,《影子写手》亦如是,复杂的只是细节和过程,老头儿好像一个水泥匠,把所有别人要搞得装神弄鬼的故事或者惊悚吓人的故事,全都搅碎了,捣成岁月的渣子,和庸俗的,平凡的日子和在一起,和成水泥,抹在墙上,搅合得你分不清哪一个是神,哪一个是人,谁是善良的,谁又是罪犯。他们只是就这样平平常常的出现在你身边,撒旦总背着个破包,大天使成天晃晃悠悠的好像出来打酱油的,前首相是一个濒临绝望的中年男,最后找出真相的作家终日魂不守舍的瞎混日子。一些事,就这样发生就发生了,撒旦也好,英国首相也好,天使也好,影子写手也好,日子就是这么一如往常,撒旦重生也好,杀人灭口也好,也都这么平平常常。老头讲故事的方式,是不强势,不刚猛,不打扰人的,仿佛浑然一派的一团气体,总让你有些反应不过来,等你反应过来的时候,故事已经结束了,就是这样了?这就完了?可它是怎么变成这样的?你似乎看懂了,但似乎又没看懂,到底发生了什么?这结局很合情合理,可是,故事是怎么讲到这里的呢?看电影人的常常不相信自己的后知后觉,责怪老头连个提示都没有。但人们总是忘记了这就是人生本来的样子,所有的这一切,在发生的那一刻,往往真的是“当时只道是寻常。”。

曾经有幸在前两天波兰斯基来中国的时候见过他一次,小个子的老头,干净清澈的眼神,脸上带着一种彷如孩童一般的天真的表情,站在台上,不会让你觉得有一分疏离和陌生,却又有一种气息弃绝于尘世之外。《影子写手》看完之后,我略微扫了一下影评,好多人说,这是波兰斯基学好莱坞拍惊悚片的失败,是他尝试讨好观众的失败,因为电影讲得不够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笑笑,想看惊心动魄是伐?其实像我们这种大多数只在电影里体会过惊心动魄的小P孩儿,想跟这位四岁进纳粹集中营,最后幸存下来,经历过妻子和未出世的孩子遭谋杀,身上背着强奸未成年少女的罪名,被通缉三十多年的老头讲什么叫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才真真的可笑吧。也许只有那些生活平顺的人们在会极力想把故事讲得炫目华丽,抓人眼球,而波兰斯基这种人生大起大落过的人,一讲起故事来,反倒尽是云淡风轻,不动声色的了。

我可真喜欢这部电影中那性感的英国灰啊,法国电影的性感,都是暧昧的晕晕的乳黄颜色的性感,而英国式的性感,总是透明的,灰色的,带着一份冷漠,颓废和疏离,却总是让你感到一种仿佛伸手可触的肉体的气息。伊万麦克雷格的性感,自从他去了好莱坞,我就久已无法在他的角色中找到了,这次波兰斯基终于还了他一份骨子里的英国式的的性感,这是那种接地气儿的性感,是那种虽然穿着衣服,却依然体会得到肉体的质感的性感,就好像你在平常的日子里,你坐在一个男人的对面,可以真真实实的看着他皮肤上的褶皱,甚至可以闻到他身上的气味的那种性感,并不高高在上,也并不完美,但却很复杂——他的懦弱和勇敢,骄傲和自卑,低调和虚荣,单纯和复杂,善良和野心……,很多东西微妙而不动声色的纠结在一起,让这个男人充满神秘感,仿佛一个包裹摆在你的眼前,你就想如果把他拆开,看看他到底是什么样子也不错的性感,反正生活是如此的无聊嘛。


可是这老头儿是怎么把这生命里的黑洞般的虚无,神秘,不可莫测的宿命和忧伤这些乱七八糟的复杂的东西如此随随便便的揉搓到一起的呢?他是怎样让麦克雷格的身体,重新充满神秘感的呢?我总觉得自己是明明看到了他出招,却始终没看明白他是怎么出招的。实在忍不住琢磨,于是越发觉得波兰斯基这老头儿,好像少林寺里的扫地僧了。一招一式,见不出套路,但是拍一堆英国人的故事,却比谁都更像英国人,连绵的阴雨,青灰色的天空,空旷无人的沙滩,颓废的气质,和演员骨子里的英国范儿浑然一体。这其中的微妙,只有各自去揣摩,我也说不出更多,看得到就看到。看不到就是看不到了。不过习惯了看降龙十八掌的气吞山河的人,就算真的遇到了扫地僧,大概也是相逢对面不识君吧。

麦克雷格最终死掉的时候,我是有一点难过的,这个家伙到底是搞清楚怎么回事了,不过搞清楚了也没多大用。真相是这世界最奢侈的东西,但是它又是如此的没有意义。就连真相的湮没也是如此的平常,有些事将永远不会被人知道,可是知道了又如何?麦克雷格手中的手稿飘散在风中,洒满了伦敦湿漉漉的街道,就好像是这人生里的所有悲欢离合,随风飘散,只留下巨大的虚无。

但是电影最令我有感觉的那一刹,竟然也是麦克雷格的死,当他走出晚会,站在街头的那一刻,我突然灵光乍现的感觉到:他要死了。他要被车撞死了。紧接着,他就真的被车撞死了。就那么两秒钟,一点预兆都没有,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猜到了扫地僧的最后一招,这么平淡无奇却突如其来的奇招,竟然被我猜到,这真让我高兴。所以麦克雷格死就死吧。我的难过不及我高兴的十分之一。但即便这高兴也只是淡淡的,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寻常事而已。


好吧,让我回到最初的问题,片子看也看了,写也写了,可那口气还憋在这里,总得尖叫点什么才对,可是咱到底尖叫点什么好呢?



伊万麦克雷格我想和你做爱!!!



就这句吧,喊完了,我也扫地去……

 3 ) 政治才是真正的鬼

       近年来波兰斯基的电影并不多,但是The Ghost Writer大概算是其中最具其个人风格的一部了。这是一个关于政治阴谋的悬疑惊悚故事,波兰斯基用了大部分的片长来铺设悬念和细节,不时用黑色幽默调节气氛,而更重要的是刻画男主角身为“外来者”和“替代者”心理状况的变化,这与他1976年的作品《怪房客》几乎是如出一辙。

    Ewan McGregor饰演的英国作家自打一开始就不是很想接下这个工作,若不是因为高额薪水他绝对不会为了给英国前首相Adam Long编写传记而跑到美国境内的一个孤岛上。而正是因为他对政治的不感兴趣和绝对局外人的身份,让他得到了这个工作。也就是说早在上岛前,男主角The Ghost就已经有局外人的心理了。而这项工作本是属于一个叫Mike的人,他同时也是Adam Long亲信,可他却在孤岛上的海边意外死亡,于是男主角也就“意外”成了过世之人的替代者。在《怪房客》中,因为前房客跳楼自杀,男主角Trelkovsky也“意外”成为替代者住进了过世之人的公寓。The Ghost Writer中虽然The Ghost一开始仅仅是接替Mike的工作,自己一个人住在孤岛上的小镇旅馆,但在后来也搬进了Mike的卧室。
    波兰斯基镜头下的主角总是被社会影响被周围的人无形控制,《冷血惊魂》女主角对男性的恐惧心理即是来自当时的社会背景,《怪房客》男主角Trelkovsky因为口音问题造成归属感的缺失,加上周围的人都把他当做替代者看待,其实无形之中让他从身份的替代逐渐畸变为心理的替代,最后“被迫”走上前房客自杀的道路。The Ghost Writer中的男主角The Ghost因为英国口音几度被岛上居民指出是外地人,并且从头至尾都没有人叫他真名,取而代之的是称其为Ghost并多次暗示他仅仅是过世之人Mike的替代者。Adam Long说,要是Mike还在那有多好;女秘书Amelia Bly看到The Ghost写的新闻稿后说,你或许可以成为下一个Mike;甚至园丁也坚持让The Ghost开Mike生前常开的宝马车...直至最后走上Mike被杀的道路。
The Ghost几乎就是另一个Trelkovsky!同样在生活中常被人指使,为了生存必须服从,却在无形中被周围的人推上了那条不属于自己的死亡之路。
    在刻画男主角心理状况的同时,波兰斯基没有忘记铺设丰富的细节和悬念,成功营造了悬疑的氛围,最终真相大白时也让人感觉在意料之外回想剧情后却又发现是情理之中,这其实是一部悬疑片的成功要素,而The Ghost Writer非常出色的做到了。

    影片最后的解密部分节奏非常快,有好几场戏个人都非常喜欢。例如The Ghost和Adam Long在飞机上的对峙,两人精彩的表演让这场对手戏张力十足,尤其是Pierce Brosnan让我惊喜;之后发生的刺杀更是精彩,仅仅几个镜头完美营造惊悚气氛,剪辑非常棒;最后的新书发布会自然是全片的高潮段落,无论是The Ghost将传记原稿的前几页摊开在桌子上时,还是那张神秘的小字条在众人手中传递时,摄影技术都让人眼前一亮。最令人过目难忘的当属最后一个固定镜头,被风吹得满街飞的专辑原稿给人一种凄凉无奈的感觉,而左上角是Adam Long的宣传画像在微笑并冷漠的注视着这一切。

    “The Ghost Writer”的表面含义是代笔作家,秘密写手,指的是男主角的职务,其中Ghost一词暗示了男主角的替代者身份。通过这个片名波兰斯基可能想问的是,仅仅只有男主角是The Ghost Writer吗?他在帮人编写过去,谁在帮他编写未来?也许是那些无形中让男主角变成第二个Mike的人们,他们或许就是男主角的The Ghost Writer。但其实故事还有另一个主角,那就是政治。这个叫政治的人从头至尾都在片中却始终不露出真面目,他在背后操控着所有人,虚伪的墙头草Robert Rycart,被Adam宠信却最终背叛他的Mike,毫无破绽的藏在丈夫背后控制英国外交的Ruth Lang...就连唯一可能真正正义的Adam Long最终也死在这个叫政治的“鬼”的枪下。所以The Ghost Writer指的不仅仅是男主角,不仅仅是他周围的所有人,更是在幕后导演这一切的政治游戏。

    The Ghost Writer细节方面虽然比不上波兰斯基自己的前作,但已经非常不错。影片中的摄影剪辑配乐还有表演均全面出彩。是值得一看的政治题材心理悬疑片。

PS:Ewan再一次背面全裸了!喷鼻血~~~~

 4 ) 影子写手(the Ghostwriter):悲剧的总是小人物

“影子写手”俗称ghost,即鬼魂,比任何人都没有存在感,这样的小角色一旦牵扯进政客与情报人员的圈套,结果只有一个——等死吧。

Ewan的角色是个典型的Nobody,作为主角,悲剧到连个名字都没有。拖到后面的cast,果然,就挂着一个“ghostwriter”。这个没有名字的悲剧主角从接手前首相自传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倒霉透顶。对于政治毫无经验的小作家凭着对真相的执著去挖掘不该挖掘的东西,最终得到答案了,小命也没了。

波兰斯基的电影一如既往地温柔并冷峻着。作为一部悬疑题材电影,本片以首相的前任ghost的死亡为开场,没有一惊一乍的阴谋诡计和“追逐打闹”,唯一一场疑似追杀也只是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飙飙车。最能体现悬疑色彩的也就是总也晴朗不了的天空以及荒芜的小岛景观。无论是伦敦和前首相暂居的小岛,都是一样的阴冷潮湿,一片凄风苦雨。像极了主角的心情:无聊、紧张到恐慌。

其实这也算是个在结尾异峰突起的故事。之前一直装可怜的首相夫人,时而哭诉丈夫背着自己外遇,时而为丈夫的政治前景担忧,顺带勾引了Ewan419。而皮尔斯南扮演的政坛明星则以“战争犯”形象出现,过于亲美和引渡恐怖分子对其严刑逼供,让他遭到抗议无数。在调查过程中,主角和观众始终都在质疑首相的真实身份和所作所为,但事情却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

Ewan经历一番惊魂找到了真相。这个ghostwriter差一点点就成功,就要掀翻大人物、曝出大丑闻了,然而小人物在巨大的黑幕面前没有反抗的余地。开放性结局伴随着漫天飞舞的隐藏着秘密的书稿默默宣布着着主角的failure。

如果这是迈克尔贝或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主角一定英雄般经受一番洗礼,飙车、躲追杀、爆破、玩杂技、顺带谈恋爱——最后掀翻目标人物。

如果这是保罗.格林格拉斯的电影,主角一定是困惑并坚持着,冷静地周旋于各个机构,凭一己之力改变现状。

如果这是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主角会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和大人物同台对决,最后一定人仰马翻,正义不会总是胜利,但邪恶一定会以滑稽的方式收场。

如果这是彼得.杰克逊的电影,主角已经死了,他的灵魂会暗示其他人种种线索,他最终会上天堂,这是一部意识流的文艺片。

如果这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主角会出现在不同的叙事结构里,区分过去与现在的也许是他的围巾。整个阴谋会在非线性叙事里慢慢揭开面纱,但那只是冰山一角,等到结尾处,所有疑惑揭开,主角必将死得更惨。

…………………………

可是这是罗曼.波兰斯基的作品。写实,带着点无奈的戏谑,冷静地展现了一个小人物抗争未果的悲惨遭遇。说他不幸倒霉也好,被人暗杀了也罢,但它就是能足够说明事实——

在这个黑暗的社会,离真相越远越安全,nobody还是好好地做公民吧~

可是寻找真相也是愉悦的过程。Ewan朝阴谋的始作俑者举起香槟,一脸恍然大悟的自信笑容——真是英俊得闪闪发光。

 5 ) 《影子写手》:波兰斯基的太极

   作为当今影坛仅存的几位大师级人物,波兰斯基的每一部作品总是能引起众多的关注,执导几十年来,其佳作名作不乏少数,而围绕其身世经历的各种或褒或贬的争论让媒体趋之如骛,但真正能读懂这位大师的人又有几个?2005的《雾都孤儿》之后,波兰斯基给我们带来了《影子写手》,这部他在软禁之中完成的电影自然也被炒的沸沸扬扬,摒弃这些浮躁的舆论,平心静气的来看《影子写手》,不禁感叹,大师还是我们的大师。虽然《影子写手》没有《钢琴师》的深刻,没有《水中刀》的惊艳,平心而论,《影子写手》也至少是一部波兰斯基正常水平下的作品。

 

    作为波兰学派的活化石级代表人物,78岁高龄的波兰斯基秉承了波兰学派风格的内在特质,基耶斯洛夫斯基辞世后,世上也只有波兰斯基了,60年代东欧文化修正主义大潮压制了波兰学派电影的发展,但是波兰斯基把它带到了美国,并在美国强大电影工业的基础上,发展了其具有个人独特气质的波兰学派电影艺术风格,波兰斯基灰暗的童年印记和黑色的生活经历无疑影响、深化了其电影的风格特质。熟悉波兰斯基的观众应该能感觉到波兰斯基的电影之中总是弥漫着一股低沉、阴冷的气质,即使是在《雾都孤儿》中,这种感觉仍旧隐隐约约的存在。波兰斯基电影的另外一个让后辈难以企及的地方是其电影内在功力的深厚,一是在镜头、光、机位和一些基础电影蒙太奇组合等电影技术层面上的完美表现,另外是波兰斯基对于电影气质、节奏的强大把握能力。就《影子写手》而言,虽然题材老套,但是除此之外,几乎找不出什么毛病来,此片还是波兰斯基招牌的绵长而冷峻风格,低沉之中见杀机。政治惊悚类电影的佳作名作也颇多,面对后生晚辈,波兰斯基的想法或许没有他们多,但是在电影的掌控能力而言,大师终究是大师,电影内功这东西,是需要多年慢慢修炼出来的,招式再多再花哨,内功薄弱,终不能成大事,老波兰斯基玩的可是内功深厚的太极。

   波兰斯基的电影,我很乐意冠其 “古典电影”之名,个人认为古典电影更多追随的是电影内涵的表现,是通过执导者内在深厚的电影修养去探索电影语言,接近追随电影本质。而波兰斯基的作品便是符合这种古典电影之风,古典电影很多时候追求的不是故事本身的展现,而是一种电影综合艺术的展现,但是要想做到这个可不容易,这是正是前面所提及的内功,这是无法投机取巧的,伴随着电影技术和电影商业化的发展,这种内在的功力已经被人所淡忘,一部部流水线上出来的“精致”作品冲击着电影市场,快餐式的生产、消费着,而此时电影艺术性和厚重性的一面却被忽视了,电影的本质被很多人所忽略。于是人们对于古典电影的印象仅仅存在于那几张CC的碟,大师们的一个个离去愈发使得古典电影孤寂无援。


  回到《影子写手》本身,电影故事并没有什么新意,波兰斯基的表现手法才是电影最值得人去关注的地方,波兰斯基的电影有个特点:留白,电影的留白和书法、美术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一部电影的留白怎么样很多时候可以反映导演的功力如何,《影子写手》的留白即是大师级的留白,而这种留白又不同于欧亨利的结尾,而是整个故事不同架构段落中的精巧安排,而不只是最后的惊鸿一瞥,《第九道门》的留白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波兰斯基式电影留白,看完让人回味无穷。但既要做到留白,又要让电影完美,这就是一门大学问了,波兰斯基可谓是这种学问的一个集大成者了,《影子写手》讲的是一个捉刀者故事,捉刀者既是Ghost,而ghost的任务既是去以模糊的存在复原一个本不存在的故事,这种模式使得故事的叙述变的大有可为之空间,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讲法,而如何去处理又是另外一回事,波兰斯基显然不是克里斯托弗诺兰,他并不善于叙事结构的精妙经营和逻辑置换,波兰斯基的解构手法较为的简单直白,但是在氛围和故事掌控的范围上却很细致,秉承了其一贯品质。


  一个小人物面对国家阴谋、利益集团的明争暗斗能做什么?波兰斯基给了我们一个答案,捉刀者的存在本身就是个悖论,而捉刀者自身的任务即是架构虚无,这种剧情架构使得影片的剧情变得隐晦有层次,当卑微的小人物接近到阴谋或者是利益核心之时,一般好莱坞大片会就此大书特书,追车、枪战、最后打翻大boss,但波兰斯基可不吃这一套,作为一个电影风格较为灰暗的现实主义者,波兰斯基注定会抹去这个小人物,ghost本身就是不存在的事物,他的不存在可以让一切事变得顺理成章,前首相夫人可以继续风光、政客可以继续他的谎言,人们可以继续如无其事的生活,一切都如此有秩序,而破坏这种秩序的人必须死。这种双层的架构便是这个故事最有意思的地方,不存在者架构的不存在的故事并无意发现取了“不存在”的阴谋,当ghost想让不存在变成存在之时,作为一个小人物,他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要么缄默,要么变成真的幽灵,这就是现实。

 
  影片之中不少段落会让人会心一笑,一些对于时政的讽刺和波兰斯基对自己的嘲讽在电影中都有表现。总之,All in control。波兰斯基还是我们的波兰斯基,鉴于大师年事已高,其现在创作的每部作品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馈赠,不要在大师辞世后才开始抱着大师的CC合集惋惜、缅怀,此时便是向大师致敬的时候。

 

  祝大师长寿。

 6 ) 如果想进一步揭开迷团,看完片子后再看这篇文章,一切就都清楚了

    要解开这个片子的迷团,首先我们来梳理一遍最主要的人物,“影子写手”、“首相”、“首相夫人”、“首相秘书”、“外交大臣”、“教授”、“前影子写手”、“愤怒的抗议者”,而搞清楚这些人物的为什么出现,在什么地方出现,就能完全揭开一切迷团了。
     
     通过片子的介绍,基本可以认定这样几个事实,
     1、“首相”是在美国的操纵下,一个英国的傀儡。而美国操纵他的手段就是“教授”让“首相夫人”加入了CIA,而“首相”是一个毫无主见的人,“首相夫人”的建议,往往就成为“首相”的决定。而“首相夫人”的建议来源,显示从“教授”那里,至于“教授”,当然我们可以认为就是美国的代表了。
     2、“首相”下台后,帮其写回忆录的“前影子写手”,发现了“首相夫人”的秘密,但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和“首相”大吵了一番,随后到“教授”那里求证,但在回来途中被杀。
     3、“影子写手”同样发现了这个情况,在参加新书发布会的时候,终于解开了迷团,于是最终也被杀。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首相”为何被杀?从片子中看,这个好象也正常,从美国的调查人员向“影子写手”展示“愤怒的抗议者”照片,加上“愤怒的抗议者”卖力的表现看,可以联想到是“愤怒的抗议者”买凶杀人。但这个解释或许很难令大家满意,而且“首相”的被杀,似乎和片子并无大关系。因为片子的关键表面上看是“影子杀手”解开迷团为最终目的,“首相”似乎没有必要死。其实不然,从整部片子看,有三个人是必须要死的,“首相”和两个“影子写手,而“首相”是其中的重点,他必须死,其实从所谓的“虐囚事件”开始,到海牙法庭的起诉开始,“首相”的命运已经注定,其后到华盛顿参加宴会,是他作出最大的错误决定,如果他能够听从“首相夫人”的建议,回到伦敦,或许继续生存的可能更大些。

    从上面论述我们知道,“首相”是一个毫无主见的人,试想这样一个人,如果被调查、被起诉是一个什么结果,一切真相被揭露是否很有可能,如果这样,美国的麻烦是最大的,如果才能够一了百了的解决问题?死了最保险。那位“愤怒的抗议者”的出现就很正常了,看一下他表现,说是他杀了“首相”或者策划杀了“首相”,就很能说得通,而美国就能够完全脱身事外。我可以认定,这位“愤怒的抗议者”一定也是美国CIA有莫大的关系。

    然后是那位“首相”的政敌“外交大臣”,这个人看上去没有问题。但疑问是,一个英国的退休“外交大臣”,竟然在美国生活,为什么?两个“影子写手”都和他有过联系,而且告诉了他发现的问题,结果都死了。首相为什么为做出不回伦敦,而宁愿到华盛顿去参加一个所谓重要的见面会,结果在回来的路上被杀,正是这位“外交大臣”公开在电视上高调说明,愿意成为证人。逼得“首相”用他自己的话说,有点慌乱的留在美国寻求保护,导致不可避免的被杀结果。再看一下,三个被谋杀者,其中“前影子写手”在被害前,给他打过电话。“影子写手”和他见面后不久,“首相”被杀。这位仁兄,其实才是美国最厉害的一个棋子,大家更不要忽略他的身份,英国“外交大臣”,这个工作是干什么的?我的判断是,在“前影子写手”找出首相问题的时,能够找谁?只有找这个“首相”的政敌,因为或许只有敌人才是可靠的,但不幸得是,这位“首相”的政敌,只是CIA要求他扮演这样一个“政敌”的角色,于是“前影子写手”之死不可避免。其后,预计“首相”被起诉的事实不可避免,“外交大臣”继续发挥他的作用,逼迫“首相”不得不停留美国,为其被所谓的“愤怒的抗议者”谋杀创造条件。至于“影子写手”,他说得好,难道让两个影子写手都被溺死?我想说的更加清楚一点,难道让三个人都死在美国,这样以来,美国的目标也太大了,特别是如果片中主角“影子写手”也死在美国的话,稍微清楚一点的人都可以认为,一定有大的秘密被隐藏,因为这三个人,基本上可以被认为是秘密的知道者,而全部死在美国,美国能脱清关系吗?所以说,三人之死,和“外交大臣”都有关系,而外交大臣和美国CIA一定也有莫大关系。

    再说“首相夫人”和“教授”。告诉诸位,这两个身份清楚,看上去绝对属于幕后凶手的人,实际是或许真的和三人之死没有什么关系。“首相夫人”可以说绝对没有关系。虽然她的身份很明确,美国CIA,任务就是控制“首相”然后替他做出符合美国利益的决定。但片中很显然,“首相夫人”还是爱着“首相”的,一句俗话,如果女人为你吃醋,代表她爱你。不要忘记一个细节,在“首相”被海牙法庭起诉时,她是主张回到英国,如果真的这样。“首相”或许能够暂时被杀的恶运的,而“首相”被杀,注意她在什么地方,正准备和“首相”拥抱,就是这么近的距离。而“影子写手”最后揭露了她的身份,她虽然很惊诧,但你不可想象。当一个人被围住的时候,还有办法命令门外的杀手,来最后撞死“影子写手”,要知道,发布会并没有邀请“影子写手”,她不可能预先在门外埋伏杀手的。然后在从片中她表现出来对于“首相”和“秘书”的暧昧关系的愤怒、无奈、女人的吃醋,把她排除,完全正常。我们可以认为,虽然她是CIA,和“首相”的结合是政治需要,但长久的生活中,爱不可避免的产生,所以她可以在一些政治决策上利用“首相”,但当真正威胁到“首相”的声誉、地位乃至生命的情况出现时,她无疑还是站在“首相”这边的。她是一个特工、同时也是一位妻子。

    至于“教授”,留意一个细节。在“影子写手”和“教授”见面的时候,“教授”的秘书正在打电话,而电话的内容在字幕上显示了。但你们有谁在片子中听清楚了这位秘书说了些什么?如果不看字幕的话。而且,从片中看,显然“教授”和“影子写手”两人也完全没有听见。不然即便“教授”没有反应,“影子写手”听到那些话时会没有任何反应吗?“前影子写手”到“教授”家时,“教授”手他不在家,并且让秘书拿了日程。“教授”或许没有说谎,那天他或许真的不在,那么谁在呢?或许是“教授”的秘书。至于说“影子写手”离开教授家被跟踪,并非教授所为。片中当“影子写手”到“教授”家中的时候,有一个细节,有一辆黑色汽车开过,车上有两个人。而后追赶“影子写手”的,也是一辆黑色汽车,车上两个人。难道巧合?片中要这样设计?所以可以这样判断,由于“教授”的身份特殊,所以CIA不会不关注他这里来往的人。无论是“影子写手”还是“前影子写手”,来到此处时,就被人盯上了,而确认他们身份的并向外报告的,不是“教授”而是“教授”的秘书。当然确认他们了解多少内幕的,就是那位“外交大臣”。至于“教授”本人,或许和“首相夫人”一样,只是负责控制“首相”的决策,却没有参与到谋杀之中,从片中可以看到,最后他拦住了“首相夫人”,基本上也没有时间可以安排杀害“影子写手”的凶手。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追踪“影子写手”的两个特工,是否真的准备在船上解决“影子写手”,这个就不好说了。这是一个疑问点,我只能说,当“影子写手”逃过追捕最后见到“外交大臣”的时候,在美国本土杀他的计划已经改变了。

    我们要谈的最后一位人物,“首相”的“秘书”。她跟随了“首相”八年,和“首相”的关系暧昧,“首相”似乎离不开她。但问题出来了,对于“首相”几乎能够完全掌控的“首相夫人”能够容忍一个情人一般的“秘书”在自己老公身边吗。如果真如她自己所说,“首相”对于她的意见几乎言听计从的话,她基本上也有绝对手段,把这个八年的可能情敌赶走。问题是她为什么不赶?其次,一直言听既从的“首相”为什么近来突然不听话了?我给大家一个答案,“秘书”也是CIA的特工,派到首相身边的。而“首相夫人”明显知道这个情况,或许还是她安排的,因为如果她要替“首相”安排一个秘书,“首相”是言听计从的,“首相夫人”当然不会完全参与到“首相”的一切活动中,但“秘书”可以。但“首相夫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秘书”竟然还有更重要的任务,控制首相,当“首相夫人”不愿按照美国的利益去控制或者说伤害“首相”的时候,就由她来完成。而要做到这一点,“暧昧”是必须的。但“首相夫人”必须忍受这种暧昧,因为她没有办法赶走、甚至改变这一切,大家都是CIA的同事,大家各有各的任务。大家留意“秘书”曾经提过两次丈夫,但这个神秘的丈夫却从来没有出来过。而“首相夫人”在和“影子写手”发生关系的第二天早上,与“影子写手”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影子写手”:我当时奇怪为什么家族树上没有你更多的信息?“首相夫人”:怎么了我只是他的妻子而已。“影子写手”:即使这样,那也应该在家族树上有详细的记录才是。“首相夫人”:为什么要这样?大多数女人都没有详细的记录。注意这些话,我们看到两个信息,1、“首相夫人”已经完全把自己当成一个妻子的角色,而CIA特工身份已经是其次。2、大多数女人没有详细的记录,暗示了“秘书”也是一样的神秘而没有记录。当“首相”的存在已经是对于美国的利益有重大威胁的时候,而“首相夫人”已经不能在这个时候发挥作用,她发而会保护“首相”。此时,“秘书”必须出来代替“首相夫人”的位置,于是才出现“首相”近来已经不听“首相夫人”转而对“秘书”的意见大家重视。大家可以看到,就是因为“秘书”的建议,“首相”才决定停留美国,导致最终被杀。而当“首相夫人”决定对于“首相”进行提醒、保护的时候,“秘书”已经完全切断了她和“首相”之间的必要联系。至于“前影子写手”,“秘书”的存在,必然导致他完全不会有秘密,发现了什么,被杀完全正常。而“影子写手”的被杀更能够说明问题,他本不在邀请人的名单之中,正是“秘书”邀请了他,如此一来,安排最中的谋杀,时间、方式完全没有问题。大家可以留意一个细节,秘书最后见到“影子写手”的时候,悲伤的哭泣,我们可以认为是对“首相”之死的一点悲哀,也可以认为是和“影子写手”的最后道别。而在这之前,当“影子写手”登机的时候,她说道------希望这不是你最后一次,也很有深意,因为这确实是“影子写手”最后一次,“首相”下飞机之后就死了,“影子写手”当然也不会有机会再乘一次了,而不久后“影子写手”也必须死。而当影子写手把纸条写给“首相夫人”揭露最后真相的时候,“秘书”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因为已经没有必要,她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短评

伊万变成老伊万了 还是爱他!ending激赞!

2分钟前
  • 偏时差
  • 推荐

政治呀!拍完这片子波兰斯基就被美国抓了,官方罪名是多年前的猥亵女童,当事人都长成大妈了,人家都原谅他了。此地无银三百两。这么一弄倒让我怀疑片子里情节的真实性了。太讽刺了。另外,配角都是大腕!很好看。

4分钟前
  • 波姬
  • 力荐

这故事真不咋样,像逼着波兰斯基来导一部好莱坞商业片。但是电影的镜头和导演还是很波兰斯基的,真阴郁。

5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政治悬疑加惊悚,这天气从头到尾就没晴过,一直阴沉沉的。这类题材波兰斯基很擅长,结尾不错

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影片最大的特点便是它的后发制人。全片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作铺垫,支离破碎的线索,亦真亦假的信息,琢磨不透的人物,一切的一切都在为最后的那个高潮做着准备。★★★★

11分钟前
  • Q。
  • 推荐

三星全是给波兰斯基的影像的,故事太烂了;也只有被美国通缉的大导演才接手这种虽然烂却能骂美国的剧本。用Google就能发现CIA阴毛:耶鲁毕业的哈佛政治学教授通过女学生控制其丈夫英国首相,影射萨缪尔·亨廷顿是当今世界政治的大黑手。我真期望有人能拍一部亨廷顿大战乔姆斯基的科幻电影。

13分钟前
  • 祥瑞御兔
  • 还行

Oh boy, politics is dangerous, but it is curiosity that will kill you.

17分钟前
  • Albatross
  • 推荐

遞紙條那段很精彩

21分钟前
  • Yuxin Z
  • 推荐

剧情单纯,演员平庸,漏洞严重,但都构不成《影子写手》沦为二流政治悬疑片的缺点。如果你恰好吃的是Roman Polanski那口文艺的饭,又迷恋Ewan的Babyface,而且被小岛冬日苍凉的景色吸引,又恰好不对悬疑剧的细节&节奏挑剔,那么就好好欣赏这出《禁闭岛》相反剧。

23分钟前
  • D I D A
  • 还行

最后结局这叫一个妖孽~“幽灵”的悲剧是必然的。不然这个电影的讽刺意义便会失去部分力量。不过既然“幽灵”本来就不存在,他的死也就是不存在的吧。 No one noticed. 不留痕迹。这个空镜头表达的实在太多

26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老炮出手就是不一样……虽然所有的电影技法都不算新潮,但老炮就是能靠一套“太祖长拳”打遍天下无敌手……

29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归纳成一句话就是“你知道的太多了”。。。都是结尾10分钟的时候抖包袱。。。最后那一幕漫天风中凌乱的纸心都揪起来了……真是经典。。。。顿觉宿命的无力之感啊。。。。3星给剧情,1星给配乐和风景,最后1星给Ewan~

30分钟前
  • 缈沨
  • 力荐

非常复古款。最后十分钟加片尾曲和字幕一直看到完,你会觉得自己好像温习了一部希胖的老片。

34分钟前
  • Connie
  • 还行

原著本身即悬疑为主,观片亦只需牢牢抓住露丝与其一夜温存突兀这点,便可分析出最终谜底。波兰斯基此片获奖,节奏却明显有问题,前半部分拖沓,最后十二分钟紧凑,一顺到底,却难掩结局伪英雄就义之无力。有人拿本片与禁闭岛相比,也不过岛而已,别的部分全不似。此类政治阴谋论太过幼稚:书稿密码亦同

39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Samantha只有是Samantha时,她才是最棒的

43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气氛渲染一如既往的精彩,故事非常old-fashioned,有希区柯克之感。

45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四星半,波兰斯基回归悬疑,以政治悬疑为外壳而不加掩饰的影射托尼.布莱尔。具备了导演典型的风格,音乐非常出色,MacGuffin抖得也好。最后五分钟真像希区柯克拍的,替人写自传不署名的幽灵写手不过是个“幽灵”,最后结局也让他成了真正的幽灵。

50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大半夜的看的我直犯困

52分钟前
  • Doublebitch
  • 还行

比<禁闭岛>要好,Scorsese永远不够Polanski来的实在。影片末段那犹如Shyamalan附体的10分钟倒着实令人意外和赞叹。

56分钟前
  • sasasasa
  • 推荐

从前有一个小朋友,他什么事情都要问why。第二天,他死了。

59分钟前
  • 皮皮鲁西西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