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区

战争片丹麦2015

主演:米克尔·福尔斯加德,乔尔·巴斯曼,

导演:Martin,Zandvliet,

 剧照

地雷区 剧照 NO.1地雷区 剧照 NO.2地雷区 剧照 NO.3地雷区 剧照 NO.4地雷区 剧照 NO.5地雷区 剧照 NO.6地雷区 剧照 NO.13地雷区 剧照 NO.14地雷区 剧照 NO.15地雷区 剧照 NO.16地雷区 剧照 NO.17地雷区 剧照 NO.18地雷区 剧照 NO.19地雷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21:22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战败,大批被捕的德国士兵成为了俘虏战争期间,德军曾在丹麦西海岸埋下了超过一百五十万枚地雷,而其中一些被俘虏的年轻德国士兵,则被迫成为了活体地雷探测器。在丹麦军官卡尔的带领下,那些尚且只是孩子的俘虏们开始了排雷行动,他们用双手,用双脚,甚至用生命,一步一步的净化着长长的海岸线。然而,当任务结束之后,当幸存的孩子们满心欢喜的以为他们终于逃脱了死神的手掌可以回到故乡之时,等待着他们的,却是另一项同样残酷的任务。

 长篇影评

 1 ) NO.14期——反思:战争结束后,在后战争时代,人们应该怎么样生存问题

谈论的观点汇总
1、电影视角比较独特,(战后用俘虏排雷、孩子的角度、。。。)——提起丹麦,首先会想起盛产童话的国家。

这也是一段很少人知道的历史。这是一部令人心碎的电影,这也是一段让全人类蒙羞的历史。也客观还原了战争给德国人带来的伤害。

它是真实历史改编的反战争题材电影,二战结束后,两千多德国战俘,绝大部分还是少年,被押往丹麦西海岸,被迫用双手人工挖掘一百五十多万枚地雷,几乎一半多死亡或伤残。不管如何,虐待战俘,这算是丹麦的污点。然而《地雷区》的编剧与导演正是丹麦人,一个丹麦人跟我们谈丹麦驱使德国战俘人工挖雷的故事,有意思吧?反战题材电影往往是从胜利者角度切入的,《地雷区》却是从失败者角度切入,有意思吧?

从德莱叶到拉斯冯提尔,丹麦电影从来不容小觑。说起丹麦电影,不少人还会想起《狩猎》。粗暴地说,《狩猎》是群体迫害个体,《地雷区》是群体迫害群体,都是在情绪上辗压你内心的电影。

当初,丹麦与德国签署互不侵犯条约,但是德国撕毁了条约,一天之内侵占了丹麦,并占领了长达五年。德国战败了,丹麦解放了。面对昔日的非法占领者,丹麦人岂能不恨?区区战俘公约岂能挡住他们内心的愤怒?正如丹麦将官说:“不要指望丹麦人张开双臂欢迎你们的到来,你们只是来拆弹的。”
2、战争表面结束了,真的结束了吗?(谁种下地雷,谁就该扫除地雷吗?)
       (1)这部反战题材还警醒我们,战争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赢家。战争的受害者也好,始作俑者也好,都会饱受战争带来的痛楚,战争就是那么残忍,没有一丝怜悯之心。
(2)卡尔逐渐清醒,意识到庞大的恶行是庞大系统所造成的,无论是侵略方还是反侵略方,在仇视中表现出了同样的恶,无论是德国士兵还是丹麦士兵,在巨大系统中都具有相同的个人的无奈处境。而对应于此,人也应该怀有同样的、无偏见的善。
(3)可能只有无偏见的善,才能真正消除产生大恶的机会,这是电影《地雷区》给我们提供新的视角,有价值的视角。
(4)对待历史的态度:宽恕,但不忘记。
(5)战争机器如何人性的觉醒,不被制度机械的碾压
(6)在特定的一些时刻,也许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残虐的施暴者。在战争环境下,每个国民都可能成为国家的杀人武器。一个疯狂的杀人统治者,带来的灾难不仅仅是波及了敌国,也伤害了自己的过敏。
(7)就像别人揍我一顿,我去揍他儿子一顿,看似有道理,只不过是仇恨蒙蔽双眼,觉得父债子还天经地义罢了。地雷问题该不该由德国来承担?该。可是借挖雷之机,肆无忌惮地让他们去送死,这就是千不该,万不该了。然而,当我们把丹麦当作是中国,德国当作是日本时,你的想法是什么呢?

外部压迫,内部惶恐。
3、电影叙事把控相对平淡,中规中矩。
(1)卡尔情感的变化处理的比较突兀,一夜之间对那些孩子们改变了态度

一夜之间就改变对这帮孩子战俘的偏见,并且迅速的转变成一位亦敌亦友的慈父形象。这直接导致了整部电影在情感上却少了层次感,更缺乏了可信度。

(2)那个自杀的双胞胎之一的小伙子爆炸后,没有镜头展示对小女孩的影响,小女孩看了那一幕后的反应是什么?对她是什么影响?

看到与这个走向死亡的男人才发生静谧关系的孩子,是怎样的状态,她眼前如此鲜活戏剧而反常的事件势必对她造成影响,她以后对世界、战争、生命的认识势必会源于此。为什么不对孩子进行稍多一点的描写?这么美丽的死亡之路是不是需要更深情一些?孩子在影片中出现的意义是不是可以更认真一些?

(3)结尾
以为四个孩子逃离过程中,会突然来一颗炸弹呢,类似《柏林谍影》

以影色为水沏了一杯人性的茶

(看电影后,可以先谈谈自己的直观感受,然后再理性思考)

 2 ) 这才是好电影!!!打脸商业大片!!==

某天晚上看了一部丹麦的影片,名字叫《地雷区》。

这片儿,真的是相当不错,让我回味无穷。

片尾音乐

起初打动我的是影片的摄影构图,像这样耐看的片儿真的是太少太少了。

影片的好多镜头都极为动人!色彩、场景布置、虚实、大小、远近变化,让人领略到了摄影与摄像的艺术感染力!对美术理解力是有深刻提示的!

关键一点,影片的节奏极为舒缓,情节发展自然而然,感情变化自然流露,没有商业片的矫情,更没有无脑明星的光溜,但却是让人内心紧张不断加剧!这并不矛盾!因为大海的平静一时掩饰了波涛的汹涌!

细细的品读故事,内容更打动人!这源自一个真实的故事,二战时,欧洲战场刚刚结束战斗,丹麦的西海岸有大片的雷区需要人排除。主人公是丹麦的一个军士长和一群德国的小士兵。对于德国小兵,当然这都是很无奈,很悲催的,他们要排除的地雷正是他们的同胞长辈埋下的(丹麦是军事弱国,所以留下少年兵排雷,童子军容易控制,这应该是个原因)。

影片从败退的德国兵队伍开始,慢慢的引入故事情节,慢慢的交代故事的人物。镜头和故事情节,节奏比较舒缓一点儿也不快,像一个细细道来的故事,一点也不像商业片那样的浮躁。(全是内心戏!商业烂片怎么比???)

而且配乐低沉而悠扬,和着极为广阔壮观的场景让人很舒服。

德国小兵命运当然很悲惨了,既没有什么尊严,还要饿着肚子去排地雷。而且随时都会被炸得血肉模糊!但这就是报应吗?是自作自受吗?德国纳粹给世界带来的痛苦!!唉,悲惨的人类啊,再不要有战争了,这是最终幻想吗?呜呼哀哉!人类的语言能够说的清人类的悲惨吗?

我不想骂那些所谓的商业大片什么大制作了,什么神剧了,因为我骂的太累了。

大家想要得到真正的享受,还是自己看一看这个片儿吧!(奥斯卡外语片提名,真值!)

在影片故事结束之后的片尾字幕音乐,极为动人啊!是一首忧伤的吉他曲。诉说了那些悲惨的灵魂!

当当当当!!!!!------------------------------

影片从一队德国的败兵开始!然后!

军士长遇到了被押解途中的德国俘虏!

看到一名俘虏手中的丹麦旗帜(大概是),军士长难以抑制内心的仇恨!
怒斥着
军士长先来到了雷场!进行了前期的勘察!
这海景,大气!!但这是雷场!
败军之师!(童子军易于控制和管理,被留下进行了细致的排雷工作)
悲惨的双胞胎兄弟!!(二战后期,德国的兵源已经枯竭)
内心的梗!
工兵排雷教官!! 丹麦一方的!(二战之初,丹麦很快崩溃,马上投降,国家遭到了德国纳粹的蹂躏)
小心翼翼 拆除引信
引爆了!死人了!吓死人了!
上阵
小兵们来到了雷场驻地
壮阔的镜头,军士长乘风而来!
初次见面
军士长来了!他怀疑,他困惑,怎么是一群孩子?并非他之前遇到的成年士兵!
依然是满怀仇恨的军士长!!怒斥着这帮孩子!
我们该如何...............
总戴着钢盔的小兵
沮丧忧郁的孩子
黄金分割的镜头!负有艰巨使命的硬汉!!经典构图!景深运用突出主体!
来到了雷场! 很有苍凉感!
开始排雷作业!地雷如繁星密布!
清理完指定的雷场,就可以回德国了,所以大家都以命相搏!
得不到给养,太饿了,偷拿小盆友的面包!
兄弟两个闲暇时玩小虫!他们的命运,不如虫子!!运用了小景深!!
黄金分割和景深营造了这个镜头!
精心布置的场景,有主有次,这个摄影构图给多少分?
雷场复杂,突然的意外!双胞胎的哥哥(或者是弟弟)死了之后!剩下的那个也失去了魂魄!!几次不幸的悲伤使军士长心生怜悯!内心的仇恨已逝去,留下了忧伤而纠结的同情!
孤寂的雷场!!那是一座新坟嘛?
内心矛盾痛苦的煎熬,军士长扮演矛盾的角色,既给小兵灾难的任务,还得偷食物给他们,也给他们一点生的希望,还在最悲惨时,给他们人的尊严.......
迷茫的未来!迷茫的梦!(主角之一,很聪明有责任很善良,发明了一种方框来提高排雷的准确度并提高了效率)
孤零零的身影衬托着孤寂的荒原!
全是内心戏!商业烂片怎么比???
心灵的理解之后!仇恨渐平!生之希望!
内心的仇恨与戒备的移除!
孤独的兄弟!!
这大场景!悲壮苍凉!
动感的镜头!! 毕竟还是孩子
成为了朋友!!在扫除了地雷的沙滩上,大家内心是舒畅的,充满希望的,小兵们感受到了成长与成熟!
和谐的场景!镜头极美!没有了地雷,和谐的玩耍!尽情的释放!(某片排雷作业完成的区域)
真是畅快!
欢愉之后!
一声巨响,军士长的狗死了!小狗触发了地雷,因为德国小兵没有排干净地雷!
心塞啊,这时候是拔凉拔凉的:(
遭到了训斥,并遭到了军士长的羞辱、侮辱,因为军士长的孤独伙伴小狗死了!
以身试雷!!遭到了残酷惩罚
军士长的惩罚!!
雷场踱步
男人心的纠结!!
惩罚小兵!可是内心悲伤!(远景近景的对比)
逆光的运用!!
小姑娘出事了,妈妈来求救!
小姑娘误入雷区!
一同营救!!
无法走出阴影的兄弟!!
一点点的营救
老天保佑,孩子别动!
剩下的兄弟,无所顾忌的雷场漫步!!走向了小姑娘!
对话小姑娘......
小姑娘得救之后,生无可奈的兄弟选择了.......
.......
化作了一缕青烟,兄弟在天堂相聚了!!
消失了.......
悲伤的小哥
逆光的运用!生无可恋!由仇恨转而生怜悯!
雷场巨大,地雷密布,任务的艰巨,简直不可完成!伤亡不断,打击不断,小哥受不了了......
若慈父般的军士长,给小兵 生的力量!
......
检视着用血肉生命趟过的雷场
雷场快清理完了,拆除引信的地雷要装车运走
工作的成果,内心的期待!
结果,刹那间什么都没了!突然地雷引爆了!
摧毁了一切
......
......
剩下了4 个!
木然、茫然......我还活着???
说好要放哪四个孩子回去德国!!可是却又被派出执行扫雷任务!硬汉不干了!
怼!没有一丝同情心的上司!
德国俘虏,哪有人权可言,这是报应?!军士长在煎熬!!
这就是我的命运〒_〒
不解命运的安排(っ╥╯﹏╰╥c)
小兵们又开始了排雷作业!内心极寒!
4人被重新集合!很是纳闷不解
原来,军士长的努力使他们重获自由!!
......
......
回望一眼............
消失在森林中......

 3 ) 一个惊喜和一个遗憾

       影片有一惊喜,和一个遗憾。惊喜是第一颗地雷爆炸的处理。任务开始前的简单集训,没有经验的士兵挨个进入半封闭空间,独自拆除一颗地雷。镜头忠实再现了每一个士兵进入后拆除地雷的状态,有快有慢,有稳有急,一直吊着心,就知道有事情要发生,却不知什么时候发生,是哪个士兵第一个遭遇不幸?终于这个士兵犹豫、害怕,镜头定格在他迟迟不敢下手,怕是就他了,军官走进来催促,怕是要和军官同归于尽了,士兵却执拗颤抖说一定要自己拆除,军官走出来,对旁的军官说捂好耳朵,不几秒,士兵提着拆好的地雷走出来。心里佩服,感慨处理的简洁诙谐,有惊无险。欢喜士兵的近景晃过一个人影,另一个士兵去拆他的雷,以为是轻松的恍惚镜头,还在看欢喜士兵和为他欢喜的队友,军官似乎也松口气,要说他的允诺。砰!里面爆炸了。被人忽视的意外。由于第一次面对这么强烈的对比,我身体不自觉跃起,可能也发出了惊声,泪一直蔓延到中场。
      遗憾是双胞胎兄弟自觉选择死亡的片段。自兄弟遇难后另一个兄弟一直旁若无事,通过昆虫、老鼠观看生命的意义。这天农场女孩无知走进地雷区,大家奋力解救,他迟迟出现,心意已决,旁若无人走过危险区到女孩身边,镜头慢下来,夕阳格外柔和,只有女孩和他,拆下上次缠在玩偶腿上的纱布绑在头上,让女孩觉得世界多么宁静,大哥哥还有一个对他格外重要的兄弟。镜头转到旁边,排除地雷的队友刚好到达,女孩被安全送出。然后是他的背影,未动,我便知道他要选择什么了。镜头从这时起给了很多队友骚乱和队长及军官的特写镜头,加上他自己心意已决的神态特写,略显拖沓像电视剧告别场景。接着他转过身走向危险区,不归路,自主选择的凄美与自由之路。镜头拉远,暖色调沙滩,众人和他分置两侧,他走几步,蘑菇云升起幻化成灰。遗憾的是,这时为何不给女孩一个特写镜头。我想看到与这个走向死亡的男人才发生静谧关系的孩子,是怎样的状态,她眼前如此鲜活戏剧而反常的事件势必对她造成影响,她以后对世界、战争、生命的认识势必会源于此。为什么不对孩子进行稍多一点的描写?这么美丽的死亡之路是不是需要更深情一些?孩子在影片中出现的意义是不是可以更认真一些?
       影片的题材对中国人至少是全新的。战后德国战俘留在丹麦,拆除他们埋下的地雷。强者变成弱者,以前纳粹别人,现在被别人纳粹。影片中的小分队都还未成年,貌似世界观还未成立,就来为国家买单。所以战争结束了,可是结束了吗?残酷持续,伤痛持续,伤口需要多少年愈合?就这一点很容易引起人们对战争的反思。
       这显然不是极致之作,但也有惊喜之处,何况题材另辟蹊径,已经俘获很多人的心。结合最近看的影片,就完整性和动人程度来说,个人更喜欢韩国洪尚秀导演的 《这时对那时错》。算是友好推荐吧!

 4 ) 在“德国人不挖,难道要丹麦人挖吗”之外

几个小时前,在资料馆看完该片,看到了很多,也听到了很多,其实我自己也忍不住自问:“这些地雷,不让德国人挖,难道还要丹麦人挖吗?” 再细细想来,便发现这问题实在没意义。影片要讨论的,是“地雷该谁挖”吗?显然不是。二战结束后,约两千德国人在丹麦沿海挖地雷,大部分为年轻人,且其的一半在这项任务中丧命或重伤。这已是历史的事实。而战争的历史敏感性和战争中人性的复杂,让这一问题无解,并将永远无解。 所以,影片展现的和讨论的,正如导演所说,是在战争结束后,在后战争时代,人们怎样生存的命题。片中的人物,被抽离了宏大的国族身份,而成为某一类个体。从而显示出更多的人性。他们的故事,至少让观众感知,战争的双方胜败与否。个人总是辛苦的生存,无论肉体还是精神。 控诉战争,向往和平的影视作品,国内从来不少。看来看去,总是敌人多残忍,我军多坚强。最终苦尽甘来,红旗高展,观众长舒一口气。展示战争残酷的同时,总也不忘隐隐灌输敌人的可憎。与其反思战争本身,可能更多还是买下了恨的种子。如《秋日》《鬼子来了》《南京南京》等另类视角的影片还是极少。 而《地雷区》无疑提供了展现后战争时代的另一视角,一群年轻的德国小伙子,在海边一个个拆除他们父辈买下的地雷。而这种生存困境的原因,并不在丹麦,而在于战争本身。影片不对双方进行深度的是非判断,而是呈现一种难解的处境。一种由战争本身,而非战争中的某一方,或某个个体造成的困境,因此,看完了影片,观众终于可以去反思战争,从而向往和平,而不是心存憎恨。 当然,我也十分好奇该片在丹麦本土的票房情况与观众接受程度。可惜问题没能问出。也许欧洲的一体化以及德国在二战后的积极作为,能够削弱战争造成的历史性的国家隔阂。而当下中国的情况不能与其一概而论,因而我也无意拿国内抗战影片与之比较。试想在如今背景下若国内出现类似影片,我也很难在情感上进行认同。对于本片,我无意同情某方,而是深思于它提供的看待战争的视角。真正的用个体身份考察战争,反思战争。从战争本身出发来反对战争。

 5 ) 《地雷区》:后战争时期的双面纳粹

战争总是因为其残暴和冷酷而被人反复提起。但在那战火退却的土地上,往往有着丝毫不逊色于战争时期的冷漠与伤痛。《地雷区》便以其缓慢而收敛的视角讲述了后战争时期丹麦人的心态: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看待德国纳粹,看待历史。在这种多面向的看待之下,《地雷区》挖掘出了纳粹的另一种意义。

《地雷区》的故事非常简单,同时也非常真实,它来源于冰冷的战争数据。1945年5月,德国结束了在丹麦为期5年的占领,并在丹麦西海岸留下了超过200万枚地雷。2000多名德国战俘被送往西海岸,徒手排除了150多万枚地雷。几乎有一半的战俘因此失去生命,或者被炸成残疾。而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是非常年轻的男孩。

排雷的工作听起来并没有太多戏剧张力,因为离开了战争正在发生时炮火纷飞的场景,枯燥的技术动作就失去了环境衬托的紧张感。《地雷区》的故事发生在战后,看起来似乎没有遭到战争破坏的丹麦西海岸宁静而美丽。沙子下面的地雷,几乎是整个影片唯一的行动元,其戏剧张力完全在排雷的动作本身。同时,它也是几乎是战争曾经存在过的唯一证据。看似宁静的战后背景,成为了排雷行动的反向衬托。排雷行为,也因此指向了战争遗留问题。战争在时间线上成为一种无法抹除的过去,它从历史里走过来,走到银幕中的当下生活,也走到银幕所没能表现的未来里。那些被埋下的武器,以沉默的语言和随时会爆炸的执拗,重复着战争永远不会结束的真理。

导演马丁·赞里维特几乎把《地雷区》拍成了惊悚片,排除地雷的动作在他的镜头下变得扣人心弦,几乎达到了希区柯克式的悬疑效果。我们都知道地雷一定会炸,就好像我们一开始就在希区柯克的影片中看到了犯罪行为的发生一样。悬疑与惊悚就在等待地雷爆炸的时刻产生,这种悬疑惊悚效果与影片整体缓慢忧伤的基调绞合在一起,给影片所表现的战后情绪带去了某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式的心理感受。当排雷的士兵中有人被炸伤时,镜头以一种冷漠的凝视态度观看着其余士兵的冷漠表情。在这些去掉了实际声场,铺满了极度情绪化音乐的全景镜头里,士兵们的脸被压制在海滩白色沙子和镜头景框中。他们也凝视着镜头深处,并不真正关心谁被炸死了,就像在冷漠地观看着自己毫无可能回家的未来。

这群年轻士兵,是既没有未来,也没有历史的人。在历史维度上,这些男孩是德国战俘。在民族维度上,他们是德国纳粹。对于严厉的长官卡尔来说,他们又是随时会出错的下级。个人的意义,在战时被抹去,成为国家间斗争的机器。当战争结束,这种个人的意义却并未回归。排完雷就能回家的许诺成为一种触不可及的期许,这种没有历史的薄弱个人感也对应着他们战俘的身份。包括这些士兵自己在内,都没有人真正在意他们的的生命。

如果说,片中那些一点也不像纳粹的年轻士兵,像是战争中遗留下来的孩子;那么,由罗兰德・莫尔饰演的丹麦军官卡尔中士,无疑就是父亲的角色了。他像个严厉的父亲要求孩子那样,责令年轻士兵们手挽手通过安全区,以他们自己的生命去检测排除过的区域。他像个渴望儿子成长的父亲一样,对着退缩的士兵狂扇耳光,同时暴怒地吼道,“你要像一个士兵,像一个男人”。父亲的身份在这样的台词和行为之下不言而喻。但就像所有的父亲一样,卡尔也有着温柔的一面,他会救下被性侵的士兵,也会为饥饿的他们偷来食物,并不惜为此被村民指责。所以在影片最后,卡尔也偷偷放走了仅存的4名男孩。这样的放生行动,使得他真正成为了这些男孩的父亲,这种象征性的父子关系超越了上下级关系,也超越了国族间的界限,它甚至还超越了历史意义上的的仇恨。男孩之一充满留恋的回望,为凝重的影片带来了几缕光明的结尾。

作为一名丹麦人,卡尔是二战和德国纳粹的受害者。作为一名长官,他是排雷行动的监督者与教导者。而当他作为一名上级时,他也无法蜕去丹麦人的仇恨。监管排雷行动的军事任务变成了一项以正义和民主为旗号的战争复仇行为。而卡尔,就是那个比德国男孩们更像纳粹的复仇者,卡尔的形象设计也对他的纳粹面做出了暗示——他留着希特勒式的小胡子。

如此这般,影片的主题就再明显不过了,它告知了我们纳粹的两面性。那些年轻的、懵懂的、在排雷中丧生的年轻士兵们,既是纳粹,也是纳粹阴影下的蒙难者。而以卡尔为代表的,那些因为战争而流血、又在战争过去后抓住一切机会让敌者流血的丹麦人们,既是纳粹屠杀的受害者,也是纳粹本身。这些德国男孩和丹麦民众一样,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双面纳粹。而那既存在于历史,也存在于未来中的战争,就是这些双面纳粹的缔造者。战争在空间上撕裂我们的土地,在时间中截断未来的可能,在国族间划开无法弥合的裂缝。它充满暴力,却又的确浸满忧伤。战争自己,就像它所打造的那些双面纳粹一样,充满了矛盾感与自毁性。这或许是《地雷区》,在一部主流的战争作品之外,最值得被称赞的意义了。

原载《电影世界》2016年7月刊



 

 6 ) 自我救赎

人的情绪和情感是很奇妙的东西,当我们把人当做一个符号去对待,我们可以轻易地痛恨和杀伐,但是,当他们还原为一个个有肉身有情感的人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会不自觉地泛起微妙的波澜。这种东西叫做同理心。某种程度上说,是同理心让我们真的成为人,而不是冷酷的动物或者机器。我们对他人可以感同身受,无论他是我们的敌人,还是我们的爱人。有时,这让我们感觉内心充盈,但有时,也让我们无所适从。比如,卡尔现在的处境就是如此,从职业身份来讲,他必须冷酷无情,这是军人的本分,他应该把他们当做一个个工具和物品,但是,他们每天对话,交流,他不可能不动感情,而作为人的身份,他把他们当做普通孩子。从职业身份上反观这种行为,“同情”就约等于“动摇”,尤其在这种战争刚刚结束,人们的气愤远未消除的时候。

 短评

这种小男孩和狗挨个被炸死的电影我的心脏无法承受😭

10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一具具炸碎的尸体。一位喜怒无常的丹麦军官,一群可怜的德国军虏。这是一部安静的电影,却让人看得心酸的电影。我想回家,最后又有多少人能回家。我们都没有错,错的是时代和战争。

14分钟前
  • 三三
  • 推荐

《地雷區》具有着深刻的反思。最後那個違抗命令救出德國孩子們的卡爾中士與最開始的樣子相比已經判若兩人,全片的重心就是卡爾如何在與這群掃雷德國兵相處的過程中發生改變,這實際也象徵著人性在傷痛之中的回歸,拋開戰争後對於生命的尊重與救贖。

16分钟前
  • 颍原真吾
  • 力荐

四个人跑向森林的时候,还在等“嘭”的一声....

21分钟前
  • 狂抽猛送三千下
  • 还行

通过排雷讲述二战后德国与丹麦的关系,那时丹麦对德国有深深的仇恨,德国俘虏去丹麦排雷,这是他们的责任,他们在丹麦也曾受到非人道的待遇。这是丹麦德国合拍片,两国家都挺敢于正视自己曾犯过的错误。而孩子般的俘虏在排雷中死去,会引发你思考,战争到底是谁的错,这是对战争的反思,最重要的是这点

24分钟前
  • 纯属巧合
  • 推荐

CCTV6国配版,真人真事改编。视角独特的反战佳作,看完后竟无言以对,结尾处的“放生”是神来之笔,人性首先应该是敬畏生命。“战争结束后,两千多名德国战俘在丹麦西海岸排雷150多万颗。其中一半人因地雷死亡,这些战俘大部分是青少年。”这是结尾处触目惊心的一行字。一场不落俗套的演绎,难能可贵的是,本片并未止步于主题先行的反法西斯套路,而是走得更深更远,走进了每一个德国战俘的内心世界,每个排雷少年都是立体鲜活的独立个体,和所有少年一样,他们有爱恨有无奈也有各种各样的梦想……并没有刻板地停留在非黑即白的道德审判上,而是从一群年轻人的际遇(深陷绝境被迫赎罪)来探讨战争的本质与残酷。某种意义上,战争无所谓孰胜孰败,只有被碾压被践踏被愚弄的蝼蚁一般的惨白生命,正如那些被永远定格在海滩上随风而逝的年轻灵魂们。

29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一直悬着一颗心看完,每一次爆炸都心碎一次。希望我们除了抗日,也学学人家是怎么拍反战的。

33分钟前
  • 宋小君
  • 力荐

最毛骨悚然的莫过于长评底下的某些评论

34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力荐

13:04 32:28 53:45 65:45 81:12 84:43

39分钟前
  • 十禾
  • 推荐

“你回家想做什么?”“我要去做建筑工人,德意志需要我们去重建。”少年战俘说。

40分钟前
  • 琼游
  • 力荐

反战题材。战争的受害者也好,始作俑者也好,都会饱受战争带来的痛。这些少年们用血肉之躯赤手挖掘数200万枚残余地雷,在二战后期,德国参战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他们本该不用承受这些苦难,看着海滩上被炸飞的少年真是心惊肉跳。纳粹造的业障,始终还是要日耳曼民族偿还,很钦佩德国人的态度和坚毅。

43分钟前
  • kiki204629
  • 推荐

影片切入的角度非常棒,这种把孩子和战争放在一起的片子简直就是直奔泪腺而来的。从这点来看本片无疑很成功!我左手边的妹子一直在默默啜泣,右手边的小哥也在几个爆点留下了泪水,影院里很多人都在暗暗的抹眼泪,融入进去,你就会被虐的体无完肤!难得的佳作!映后采访男主的口条蛮厉害的。

47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看完敦刻尔克看地雷区,战争由老一辈的人发起来,却要年轻的一辈去送命,战后去赎罪

49分钟前
  • 脩鲲
  • 力荐

大海在这里显得安静许多,一切风景都是静谧的,地雷的爆炸声因此显得太过刺耳……和平中显现的暴力与血迹或许要比战争中更为可怖。战争之后对战争的遗迹的清除,地雷显然上升为一种遗迹的象征。

50分钟前
  • 独孤奴
  • 力荐

战后的创伤无处不在,年轻的生命为此买单。丹麦人的恨,男孩儿们的无辜,无从指责也无力反驳,唯有无奈与心疼。愿世界和平,阳光沙滩足球永存。

52分钟前
  • 雪后林中有鹿
  • 推荐

(8/10)改编自真实事件,很压抑的一部影片。多年后丹麦和德国都能冷静下来看待这些历史问题了,相较之下某几个东亚国还在互相上演怨妇大戏。最大的反战不是口头的谴责,而是引人思考。

56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终于达成观影愿望!第一次在电影院看丹麦和德国的片。绵延的丹麦地雷海岸线,是战后德国排雷少年们的漫漫回家路。“求求你不要讨厌他!”沉浸于悲伤中无力呼喊的年幼男孩对丹麦中士的话使我潸然泪下。军官大叔的情感变化耐人寻味,鲜肉们只是一群可怜的战争替罪羔羊。Louis Hofmann真的太像托雷斯了!

58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力荐

心中的地雷无法排除。(音乐非常棒)

1小时前
  • 南赫
  • 力荐

纳粹不是某个人群和民族的特有,可能是德国人也可能是美国人也可能是丹麦人,位置换一下,纳粹人群就换过来了。

1小时前
  • 陈哈
  • 推荐

丝毫不煽情依然有力量(所以用力过猛的韩国电影可以学学这一点我知道你们委屈)短评写不下感想了,等姐姐有空了跟9. April合并起来写个长评吧。

1小时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