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第一季

欧美剧英国2011

主演:罗里·金尼尔,鲁伯特·艾弗雷特,丹尼尔·卡卢亚,托比·凯贝尔,杰西卡·布朗·芬德利,艾伦·里奇,保罗·帕波维尔,汤姆·库伦

导演:Otto Bathurst,尤洛斯·林,Brian Welsh

 剧照

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2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3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4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5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6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3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4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5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6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7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8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9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6 20:36

详细剧情

这部英国迷你剧由3个各自独立的故事组成,彼此间并没有直接联系,但都以极端的黑色幽默讽刺和探讨了科技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   《天佑吾主》:首相Michael Callow(罗里·金奈尔 Rory Kinnear 饰)被熟睡中的紧急电话召回办公室,得知广受喜爱的王室 成员Susannah公主遭人劫持,绑匪提出的交换条件匪夷所思。备感受辱的首相诸般尝试解救公主未果,最终在强大的社交网络民意压力下就范。   《一千五百万的价值》:在未来世界,衣着统一的人们只通过虚拟网络交流,依靠日复一日骑自行车赚取赖以为生的消费点数。不甘做行尸走肉的Bing(丹尼尔·卡卢亚 Daniel Kaluuya 饰)倾尽自己所有点数帮助天籁般歌声的Abi(杰西卡·布朗-芬德利 Jessica Brown-Findlay 饰)登上选秀舞台,却被Abi沦为艳星的事实深深打击。   《你的全部历...

 长篇影评

 1 ) 消费主义最终“上”了他们俩

看完了black mirror的第二集,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神作”。

将已经播出的两集连起来看,终于明白这是一部怎样的剧,用充满政治、社会和文化隐喻的一个个离奇的故事,给观众揭示一个阴暗的世界,对现代社会技术和消费主义文化的恐惧是其主线。

第二集里描绘了一个美丽新世界般的现实,一群群衣着相同、身体健康的人在高科技和娱乐媒体及社交网络包围的世界里,日复一日地重复着骑单车的枯燥活动,我们可以轻易看出这是对现代社会中下层民众机械劳作的一种隐喻:他们每天重复地做同样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工作,为的只是供给电能和赚取足够的金钱满足自己的生存,而剩下的时间和金钱全部贡献给了低俗无聊但制作光鲜的电视娱乐节目——电影、音乐、真人秀、游戏……主人公是剧中唯一对现实生活具有怀疑和反叛精神的人,也是唯一一个深受此折磨的人。他对这种科技和媒体构建起来的虚拟环境有天然的抵触,而剧中,苹果这一意象的反复出现,以及主人公骑单车时总是选择的林荫路,正是暗示了其内心对自然真实的渴望。后来他遇见了女主角。

这是一个让他心动的女子,从她进入电梯的第一刻起,那挂在脸上的笑容跟周围毫无表情的人们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立即就抓住了主人公的心。而后,在听到她唱歌后,主人公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义:他要帮助她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终于找到了一件“真实”的东西。在这里,女主角叠的那个纸企鹅是她自己才华的物化表现,一种不同于周围钢铁塑料和电子构成环境的物体,一个代表人类直接创造的朴素的符号。

后来他们去了舞台,这仿佛是整个世界最受人瞩目的一个地方,活在下层的每一个人都渴望着成为舞台上的主角,然后一举成名,摆脱现实枯燥无味的生活,虚拟的角色由自己设定,每个人坐在自己家里,虚幻地共享着娱乐经验,汇成了一片乌合之众的海洋,全然被三位评委所操纵着思想。结果一个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女主角的嗓音博得了观众的热泪,但是那三位象征着权威——消费主义文化代言人——的评委,威逼利诱地向她提出了AV女优的工作,在不知所措中,“她”在消费主义市场中,用自己的肉体换取了那种一直渴望的——名声、地位和金钱。

看到这一幕的男主愤怒、绝望,压抑的他由于帮助她花光了自己的每一分钱,最后不得不被迫看了女主角表演的“作品”。在绝望中,他想用利器把那块象征耻辱的标记去掉,就在这时,他听到了呻吟中女主唱起的那首曾让他无比着迷的歌,他决定重返那个舞台,改变这一切。

两个月的奋斗换来了登台的机会,在台上,他发疯似地宣泄着对体制的不满,以自己的生命相威胁,然而最最让人拍案叫绝的事情发生了,评委被他的“表演”折服了,提出要给他一个自己的评论节目!面对着可以冲出底层生活的诱惑,他放弃了跟体制的对抗,接受了招安,接受了这个工作。

结果是一样的,女主角出卖了自己的身体,在电视上被人“上”着,其实就是被这个体制、这个消费主义物欲横流的文化所“上”了;而男主角出则是卖了自己的灵魂,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也变成了一种商品,成为了这个体制和文化的一部分,而他虔诚地把那片用来自杀玻璃的装在了精美的盒子里(反叛精神被消费主义所安置),喝着高级饮料——橙汁(注意已经不是曾经喜欢的天然的苹果),看着假企鹅(对应之前的纸企鹅),住在更大的房子里,用着更大的窗户欣赏着窗外电子虚拟的无尽森林,全然忘却了自己的仇恨和苦痛,他也被“上”了。

物欲横流的消费主义最终取得了胜利。

 2 ) 想得辛辣,做得溫柔

南都2月25日刊載之未刪節原版

2011年12月,一套名叫《Black Mirror》的劇集在BBC播出,引起了國內觀眾的興趣,這是在《Downton Abbey》之後,又一套英國劇集在中國引起關注。不過不同的是,後者經過美國艾美奬加持之後,才曲折地發起了熱議,前者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尚未得到垂青。在中國,不少愛好者給予此節目高水準評價,口碑一傳十,十傳百,雖然不至於轟動,卻成為小範圍的共識。那麼,《Black Mirror》到底是甚麼?

製作人Charlie Brooker說,“Black Mirror”就是每一面牆,每一張寫字檯,每一塊手掌上都可以見到的,冰冷又閃亮的,電視,顯示屏和智能手機。這樣的解釋當然讓我們明白了這一套短劇的主旨:它嘲笑和報復的,是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中,無孔不入的傳播方式和我們越來越無法割捨的精神枷鎖。三集三個小時的構造,也是英劇最常見的短劇標準。英國人的工業水準比美國要來得乾脆利落,絕不拖沓,三集或六集是他們通常鋪陳故事的結構。

而劇集選取的三集分別不同劇情的模式,製作人稱是因為美劇《The Twilight Zone》的影響。後者當然是以怪異和扭曲著稱的美劇標榜,每一集一個故事,世界觀設定不同,甚至整個拍攝團隊也可以不同。《Black Mirror》可以說將電視,網絡,智能手機釘死在架上,一集一集逐個擊破。在第一集里,英國政府的無能和公眾媒體的貪婪被暴露地相當徹底。同時中槍的,也少不了那些集體坐在電視機前面的觀眾。因為長時間讓人惡心的蜂鳴趕不走他們,極度暴力與非人道的內容也趕不走他們,最終他們只是將這場悲劇當做一個節目來獲取滿足和快感,在同時,遭綁架的公主遊蕩在無人的街區,卻沒有人報警和幫助。第二集,則構造了另一個世界來影射網絡與人的關係。在這個世界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被虛擬化,他們不再相互關心,最後人的意志為其他人片刻的快感所左右。第三集是第三個世界。人們將自己的見聞全部儲存起來,但生活和感情並沒有變得更容易和更快樂。

在製作投入和劇情安排上,《Black Mirror》並沒有失准,是典型的英倫製作,各方面都盡可能做到滴水不漏,也沒有過於突出噱頭,算是沈穩之作。但相比製作人喜愛的《The Twilight Zone》,《Black Mirror》顯然是討巧又溫和的。前者並不是以諷刺和批判為主旨,劇集核心是令人驚嘆的想象力和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敢作敢為,主角未必能得到好的下場。《Black Mirror》則以較平靜的態度處理故事主線,劇情簡介看似瘋狂,實際上相當文藝,瘋狂指數有限。即便比起BBC前段時間的自家作品《Psychoville》,《Black Mirror》也極其斯文。《Psychoville》並沒有另造一個世界,而是就以我們的現實為背景,加入光怪陸離的人物,形成鮮明的戲劇性。這一點上,《Black Mirror》要認輸,因為它的戲劇性是普通的,儘管背景設定有新意,但是這些是即便在平常的世界里,也可以完美完成的戲劇衝突,力道就打了折扣。

用“文藝”二字來定位,恐怕最恰當不過了。《Black Mirror》的立意和製作完成度頗高,但最後還是以溫和的手法展示出來,倒有悖於英國人的一貫特色。這並不意味著其英國色彩的缺失,在英國最近的風風雨雨裡,傳播對於人生活和心靈的影響顯然是最需要也最迫切的命題。最終,這樣一出諷刺短劇,還是依靠它所鄙夷的大眾傳播來到我們的視野,這樣的結局,想深一層比劇情本身還辛辣的多。

 3 ) 行为艺术:多数人暴政

让英国首相ML to a pig ,并全国直播,这绝对荒诞绝伦、匪夷所思,但英剧《黑镜子》第一季第一集《国歌》》(《National Anthem》)却让这成为了“现实”。
 
一个初级黑客(懂得隐匿IP地址)、电影或摄影爱好者(知道dogma 95)绑架了热心于公益事业而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英国公主,并拍摄了视频上传到youtube上,勒索条件是要求首相ML to a pig,并电视直播。故事由此而展开。
 
而最后,他居然成功了。
 
这一切是何以可能的?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现代传播是片中的重要驱动因素。很多文章也是从这个角度切入评论的。现代传播尤其是YouTube和Twitter等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在现代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和起的作用成为了此种讨论的焦点。网络时代信息(尤其是接近真实本源的“影像”信息)的实时传播、即时的评论反馈迅速形成民意造就了与以往不同的社会图景。而剧集最后也正是传播技术实现了这最盛大的行为艺术——1.3亿人通过电视围观首相ML to a pig。
 
但是,绑匪绑架了公主,他不去勒索皇室,也没有向政府提出任何政治诉求,而是让首相ML to a pig(要求首相完成某种完全的个人行为)这和勒索一个与此事没有直接关联的第三方已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这样的勒索要求根本不能成立。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绑匪做到了。

最初首相理所当然的拒绝了。他不可能对每一起绑架案件负责,更不会以自己的个人牺牲满足任何一个绑匪以解决问题。这不在他任职的契约责任之内。否则首相将是最高风险的职业,也没有人会竞选首相了,任何一个政敌将轻松将他击倒。但随即新的民意产生了,在绑匪“切掉了公主的手指”视频发布之后,大多数人倾向于和绑匪合作,让首相ML to a pig,和平解决绑票事件。这说明了不经过第二信号系统的直观影像给人的刺激是巨大而直接的。绑匪的这一无理要求为什么会得到民意的“支持”呢,或者为什么会形成如此的民意呢?
 
其一,人质是一个深受广大群众爱戴的公益人士,(虽然有个公主的身份,但在英国这个从大宪章以来有着虚君传统的国家,公主的身份算不了什么,连一般的下议院议员都不如),这足够调动起民众的关注度和同情心。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民众的功利主义的伦理观念和权力让渡理论(社会契约论)的结合。功利主义的伦理观强调“达到最大善”,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那么显然一个人的生命和另一个人在公众面前出丑相比,就很容易做出伦理价值判断:当然是公主的生命重要。当功利主义伦理成为一个社会的主流伦理观的时候,这样的民意就有了伦理学基础。
 
但是,如果绑匪勒索的不是首相,而是一个普通的“第三方”民众呢,这样的民意还会发生吗,是否大多数人还会认为这个人应该ML to a pig呢?答案基本是否定的,大多数人会觉得要求荒谬无理。因为这样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任何一个绑架案的受勒索方。但为什么如果是首相就会认为“合理”呢?

这大概涉及权力让渡的理论,在自然法下每个人都生而自由,但为了更好的生活,必须结束散兵游勇的各自为战的状态,形成彼此进行合作的社会,而社会这样的共同体又必须建立良好的秩序,所以必须组建一个叫政府的公共管理机构,而政府这样的公权力机关必须有运作经费和执行力,于是每个人必须交税并让渡一部分自己在完全自由状态下的权力和自由,否则每个人的自由相互冲突,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力也就无法保障和实施。所以政府是一种恶,但又是必不可少的恶。但“主权在民“是这一框架的基本原则——国家意志的形成或决策权最终还是在大众或民意代表的手里。而首相正是权力让渡的标志性符号,集中了每个个体让渡的权力,根据权责对应原则,就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所以当绑匪点名勒索首相时,民意和绑匪就构成了共谋关系——绑匪绑架公主,民意绑架首相。公主被绑呼唤弥赛亚,而首相就是现成的弥赛亚,被点名的弥赛亚,虽不是被上帝选中的人,却是被选民选中的人。当然他也成了最屈辱的弥赛亚,他不是骑马挥剑杀死恶龙救出公主,而是要脱下裤子,众目睽睽之下ML to a pig来实行拯救。

与事件无直接相关的首相被民意逼迫上猪,这完成了一个典型的“大多数暴政”,首相上了猪,多数人上了首相。

但是且慢,民意是否有权决定首相是否ML to a pig呢?当然不能。民主只能决定公共领域的重大事务,如制定法律通过议案等,私人领域个体拥有完全的自由,只要他不触犯法律。英国先贤约翰.密尔的《论自由》(严复翻译时,命名为《群己权界论》)则早就系统的阐述了公共领域的岷主和私人领域的自由的关系——个人领域的自由和权利多数人以民主的方式也无权剥夺——不能由五个人投票决定分配第六个人的合法财产或决定他的生死。“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句古老的英国谚语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英国的国家制度正是建立在对自由价值普遍尊重和认同的基石之上的。也就是民意其实无权强迫首相。首相受法律保护,完全有权拒绝“ML to a pig”。
 
那让首相不能拿法律当挡箭牌而只得乖乖就范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首相的女助理分析指出,如果不这样做首相的身家性命堪虞。也就是将会有“民粹主义”激进分子铤而走险,进行报复。正是这最后一根稻草才压迫首相屈从于民意的,成了这场最盛大的行为艺术的主演。
 
故事看似表现了民主的胜利——民众不但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而且还能送进摄影棚,但毋宁说更是揭示了民主的“bug”。这场盛大的行为艺术的名字就叫多数人暴政。

我们可以设想绑匪的初衷是想 出一道难题给这个国度:自由的真谛到底是什么,民主与自由的关系到底如何?他挑选了行为艺术的前台表演阵容:首相、媒体、大众,也确定了这出戏的临场指导:功利主义伦理观、社会契约论、现代传播学,但他(可能)漏算了一个“民粹主义”( 这出戏中的唯一非理性因素),他从没想杀死公主,更没想到会自杀,他的计划投资成本只是一根手指,他将条件(ML to a pig)故意设置的如此荒谬以至于这样的“愿景”根本不可能成真。但现实的演变还是超出了他的剧本。
 
行为艺术的导演(哲学家)很可能看到了这不愿看到的结果而选择了自杀——在一个最负自由主义盛名的国度里众人强暴了自由。当然这一切也可能在他的剧本之内。 最后证伪的题目却被证实,答案变成了行为艺术,提问者成了导演和只露一面的无名演员。他在这场博弈中完胜,但也完败,他只能如约死在了自己的剧本里。
 
剧集最后是首相携夫人在公共场合共同出现,谈笑风生、神采飞扬(首相的支持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而回到家中 首相夫人却独上西楼将他弃之一边。这样的的场景对比颇耐人寻味,这暗示了首相在公共场域的胜利但在个人领域的失败,仿佛应验了一个辩证法的魔咒。整个故事既是A National anthem(具有明显的反讽意味), 同时更是A personal elegy。

 4 ) 我应为他人牺牲到何种程度——关于《黑镜》第一集

文/caesarphoenix 前两天和林霏同学谈到《黑镜》第一集《国歌》,决定还是记录一下。 1.这个故事展演的是一个被放大的伦理学困境,能被放大是因为信息自由和快捷的现代传媒,但根本上还是一个常见的伦理学困境。 2.影片中的首相、公主都可以替换为任何一人,和母猪做爱也可以替换为任何强迫(非出于自己意愿)的难堪之事。 用一般性的语言概括一下就是:任何一个恶人都可以通过绑架anyone,把逐步残害他/她的过程发到互联网(无法进行有效信息屏蔽和管制的平台),并指定另一个anyone必须去做一件anything,只有这样他才会停止残害放人。 可以想象,无论另一个anyone是否去做anything去拯救被残害的anyone。他/她都将面临极大的人生危机。 3.这哪里是什么新型恐怖主义,这是我们每天都要面临的伦理学困境。在马路边、地铁上,我们总会见到衣衫褴褛的老头或残疾人在乞讨,当他们的乞讨是面向泛泛的大家时,我们可能可以视而不见,但一旦他们的乞讨针对于“我”,说这位小伙子/小姑娘行行好时,我们的压力便会陡增。 《舞台春秋》中酗酒的卡维罗从充满瓦斯的屋中救出了意图自杀的芭蕾舞演员安布罗斯,便在自顾不暇的情况下照顾她直至身体和精神的痊愈。世上有如此多不幸的人,但只有当机缘巧合将我们和某个人锚定捆绑在一起,我们才会倾注一切去帮助他/她。 这种个别的他人其实可以看作一般性他人的代表(在场),他/她是所有他者的凝聚。 肯尼迪在柏林墙下说“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一人被奴役,所有的人都不自由。”然而真正为着不可分割的自由做出最大努力的还是西柏林的人民,因为他者如此之近,就在墙的对面。 4.世界上大多数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我与他者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随具体的情境而变化,而且常常是无解的难题。 前几天看《深海长眠》,非常感人的影片,其中对人的尊严有着极富感染力的展示。但如果审视影片的框架会发现,对“个人的尊严”的叙述,为主人公在他人协助下自杀的行为建立了合法性,但也掩盖了这个难以回答的自杀伦理问题。 最后得出“生命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义务”的结论,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抒情,而不是对自杀困境的回答。 一个人的生死为什么会和他人相关?我对他人到底有多少权力,又需要为他人承担多少义务? 5.我上高一时,同年级的一个女生跳楼自杀,成为很长一段时间的讨论话题。同住的同学及其家长说她实在是太自私,她的父母会多么的伤心,其家庭把她养大花了多少精力多少金钱云云。我那时说这是她的选择和自由。在当时和现在我都不理解这种选择,这也使我的辩论并没有底气。 而且我隐约觉得这其中有超越于她家人亲朋的东西尚未论及。民法中有“自由不可抛弃”的原则,一个人尚且不能约定永远不结婚,又如何能决定永远不活。人固然可能会陷入《离开拉斯维加斯》式的不可救赎,然而明日之我依然有希望的可能,今日之我要剥夺阻止他的出现,不免有些武断。我认同一个人在意识彻底沉沦时进行安乐死,却觉得如果在灵台清明时选择自杀一定要反复思量慎之又慎。 自杀同时还诘问:我和全人类是否为一整体,我对他人是否有责任和义务? 我们并不完全属于自己,我们浮于存在之海中,和具体的他人和概念性的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个联系在我们心中都有潜在的价值(家庭、朋友、社会、国家、人类等等),如果进行线性打分,你会发现这些价值和远远高于我们所能付出的。 你所渴望保护/维护的比你的生命重要太多倍。 6.回到《黑镜》第一集,你会发现对于首相而言这是一场价值的战争,王室、政党、人民、一个锚定的只能由他解救的公主等等这些联系的价值,最终超过了他的尊严和他的妻子在他心中的价值。 我应为他人牺牲到何种程度,我应对他人承担怎样的义务,是一个没有一次性解答的问题。我们将在每时每刻遇到,并要每时每刻做出抉择。 7.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没有把关的当代媒体在资本至上的价值引导下,将伦理困境放大到这种地步,也是很值得注意的。 在某种层面上本片倒是给我国的审查和屏蔽提供了合法性依据。 (当然即使审查也应该有一个透明的合理的程序,应针对特定的危急情况,而非是专制的禁声。) 8.是刘慈欣还是海因莱因在谈到永生给人带来的变化时,说到所有人都开始学习和谈论哲学,因为那些最复杂最远离生活的问题都成为了当今的现实。 我们生活的时代,其实已经如此。

 5 ) 悲观主义的科技

鬼才相信科技是拯救世界的力量,至少《黑镜》的编剧不信,索性把媒体编织的谎言全部拆碎,带你来到一个从未见过的黑框之前,你赫然见到了道林•格雷的画像一般恐怖的东西,那不是别的,正是你的人性污点,经媒介停格、放大尤为触目惊心。这绝不是什么黑色喜剧,而是沉痛的悲剧,就像雅克•塔蒂在拍摄那部预见未来的《游戏时间》时已经把喜剧给拆得七零八落,徒留那些机械化的耳鬓厮磨。科技对人格几乎是毁灭性的征兆,这在《黑镜》中表露地痛心疾首,它更预言了科技直达人类思维时的困境,当阴暗面再无躲藏之地,世界便成为猜忌、怀疑、虚妄而淫邪的失乐园。

甚至在今天,漫天的辐射、网路的嘈杂、垃圾短信、邮件,肆虐的视觉污染没有让人身心疲累,他们更喜于在网路围观荒诞的事件, facebook和youtube成为彼此沟通的捷径后,信息的过度传播和媒体的过度渲染令世界蒙灰,网络的趣味江河日下,春晚都成了中老年人普及网络词汇的成果展,今天还是网络红人的风光,明日或许就是“首相上猪”的尴尬,反正终究一天会有人为此埋单,《黑镜》首集的反讽痛击了法律、秩序、道德铸就的防线在知讯爆炸时代的不堪一击,恶作剧者的小小伎俩酿成举国之祸,无孔不入的传播早已防不胜防,然而这一集还有更深层的表述,那就是网络与现实的此消彼长,网络上人声鼎沸,户外已然门可罗雀,苏珊娜公主在空空荡荡的桥上被救起,无人发觉她如何被掠走,又如何回归,反正是人人都成为宅的动物,首相与高官们亦在逼仄的室内囧囧相对,迫于民众压力按DOGMA95条约来一场人兽交合,让网路上的民众看够了热闹。这是属于媒体时代的荒诞事件,人们迷恋网路上的各种扮演,已经全然分不清真实与假象。

而《黑镜》的第二集脱去了黑色冷酷的现实外衣,虽然是悲观的主题,却根植在光怪陆离的异想世界,带十足的科幻精神。与首集鸟瞰众生的视角不同,它的命题更为宏大,将网路宅民解构为整个社会大机器的晶格,每个人每天蹬车赚取自己日需的点数,来满足自己享乐的需要,随心所欲的生活被程式化的步骤所取代,科技为芸芸众生建筑了一座困囿他们的集中营,它的悲观远甚于《摩登时代》里的工厂亦或是《大都会》中的地下国度,在这个集中营里,所有的一切都要被计算,你所有的吃喝玩乐,甚至是你的生命都可以用点数来计算,那么人的本身自然也不再是独立的有机体,只能在社会这个巨型计算机的程序设定下工作、度日,连他们的性格都能被计算得不差分毫。没错,科技可以计算一切,也可以计算你自己,到最后轻而易举地找到你的命门,你所有的一切劣根性,虚荣、自私全然暴露。一百年后的今天,世间早已没有了《唐顿庄园》中优雅而端庄的田园诗,女子亦不是茜珀尔小姐那样蕙质兰心的闺秀,终于在充满着虚伪和欺骗的选秀舞台上堕落,成为淫光艳景中吹箫的神女,连持了凶器上台复仇的痴情人,也终于在系统的算计下被洗脑,末了把自己也搭了进去,徒留自己扭曲的脸每周在银幕上蛊惑世人。或许这个世界里不再有“世人”这个称谓,他们早已经成为显示器上一个个虚拟的符号,困在自己单元房中消耗着自己的点数,行使着所谓的投票权,但终究只是个傀儡而已。

肉体都格式化了,那精神也无法避免,当科技划向某个极端,你的记忆可以复制、传输的时候,属于人的最后一部分也宣告殆灭,这亦是《黑镜》第三集传递的主题,它甚至虚构出一个grain,可以将记忆存储、随时播放,最终把每个人捆缚在曾经的旧梦中,与当下顿失交集,连做爱的晨光都借那个小小的按钮回溯新婚初夜,现实中的快感已经浑然不觉。最致命的则是你的所作所想都已无法遁藏,隐私空间曝露日下,猜疑和质问接踵而至,你愈痛恨的东西,却总忍不住刨根问底,而你又究竟无法和这些揪心的东西终生作伴,只能狠心剜掉耳后的记忆体,以过目不忘的永恒记忆去换取做自然人的自由。科技带给人过度记忆和重复记忆的能力,却是苦痛之源,grain诚然能留住最美好的瞬间,却总把你引到最赤裸的阴暗面,让你对爱侣,对人生的憧憬全部灰飞烟灭,你拥有了记忆和重放的功能,却成了记忆的奴隶,甚至及不上《盗梦空间》里沉睡的躯体。

电子媒介的出现只是几十年的事而已,却主宰起了人类的生活,日日夜夜,我们都在媒体轰炸下丧失宁静,成为喧嚣电子时代的一个玩偶。《黑镜》是悲观的末世预言,它既讽当下的荒诞,又预演了未来世界程式化的图景,既短小精悍、独立成章,亦层层延伸,由表及里,搭建出富于层次感的精神阁笼,从第一集媒体的过度传播引出第二集社会的过度解构,最终导向精神被摧毁的结尾,结构精巧,自始而终贯穿着冷酷绝望的诗意,在电子时代打开了一扇眺望未来的窗口,只是看上去,仿佛是但丁笔下的炼狱,每个人在淬火中燃烧积了一世的罪孽。人性本恶,满口仁义道德的年代尚能遮掩,科技无孔不入的晨光,终于成为对自己、对人类最赤裸的审判。《黑镜》没有一丝掩饰主创们对科技的悲观主义倾向,甚至压迫到让人无法喘息,但未来终会验证这不是什么危言耸听。

 6 ) 仅用“屈从于物质”解释第二集是否显得太单薄?

第二集总体上是讽刺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对人的影响。

片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相比是极简的,却赤裸地反映出大多数人在商品社会中的特点。蹬车是唯一的生产方式,而回报是点数,用以购买各种服务和产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个人的情绪(即所谓对工作的热爱),这也是符合大多数实际的。它甚至将蹬车生产的产品都隐去了,为的就是突出描述个人与商品社会的关系——物质上的付出与索取。

太明显的讽刺也懒得多说,比如企鹅表现出的工业化埋没创造力,或者扫地工人与蹬车人之间的阶级关系与道德形态,我只想好好写写剧中的人是怎么都选择了所谓“屈从于物质主义”——这个过程在这一集拍的简直绝了。

女人受男人资助来到了舞台上,上台前她喝了一杯饮料。显然这杯饮料的作用是令她更容易服从。表演过后,他的支持者被拖走,又在药效的作用下,再面对三个轮番忽悠的评委,而且考虑到在那个社会道德情景下拍黄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最关键的是通过舞台改变命运就是她一开始的初衷,所以女人做出的选择——仔细想想——其实也并非意外。因为这至少意味着不再蹬车了,还有花不完的点数。如果到这儿就结束,实在是隔靴搔痒,欲言又止。

但狠就狠在剩下那个男人的故事。他悲愤交加,决定反击。在他拣别人的剩饭吃,拼命地蹬车时,他脑中是有理想的。他要试图让所有人都意识到个人的思想与情感早就被点数所淹没,剩下的只有浮在水面上的欲望。所以他攒够了点数也来到了舞台。这时他的状态和之前女人状态相比是截然不同的。女人的想法很实际,想不再蹬车改变命运,而男人的想法则那么英雄,他想给所有人上一课;女人在上台前不坚定而且紧张,而男人则抱着必死的决心;女人还喝下了精神控制的药水,而男的没有喝。这么多实现理想的有利条件,令我都在幻想黑男血洒舞台之后的世界大乱场景了。我是真没有料到,男人也被物质收服了。而且更黑暗的是,女人不过是去拍拍黄片,出卖一下身体,可是男人却拿着他那玻璃碴子搞宣讲会,出卖自己的思想。他的跨度比女人还要大。

可是为什么?为什么像黑男这样的人最后也给招安了?他的反叛也被收在了丝绒盒子里。只用屈服于物欲这种太道德的说教来解释是否显得太为单薄?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评委对他所说表示出极大的厌恶与抗拒,那么也不难想象男人的舍生取义。或者再设想一下他们仅仅愿意为他办节目,但并不在物质上给予优待,那么他会接受吗?这种接受是不道德的吗?显然不是。那为什么加上了物质的优待,我们就说他屈从于物质,道德沦丧呢?真正屈从于物质的情节将是简单的,就是他们给了他很多点数叫他闭嘴滚蛋,而他同意了。

物质主义为什么强大?因为物欲从来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和一种古老,质朴的人类情感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人类要求被认同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产生了物欲,实际上还产生了上进心,甚至爱。正因为如此,万事才会和物质主义建立联系。男人拿着玻璃碴子慷慨激昂之后,评委被折服了,还要为他制作专题节目。这意味着一种认同,意味着至少有人欣赏他的思想,认为可以拿去卖钱。他们是不是真正理解没有那么重要。而且平心而论,我们真的理解我们欣赏的每一件事吗?

所以与其说男人选择投身于物质,倒不如说他首先选择了被认同,从一个革命者变成了一个跟随者,只是这种认同是空洞的,并和丰富的物质联系起来。这不仅不算不道德,甚至在某些人眼中还是成熟的象征。那些看似荒诞的行为背后都有自己的逻辑。所以每当我们想当然地指责某人见利忘义,出卖自己,或许也需要三思一下儿。

 短评

话说,已经没什么能阻挡英剧了

7分钟前
  • Haru
  • 力荐

这部英剧真强悍,每集都能让人的心理防线来次大逆转,慢慢的和故事里的人们一起同流合污,最后内心觉得现代高科技的悲哀,特别是第一集的绑架案,讽刺手段来的太阴暗了,它让你审视自己和现代科技带给你的各种瘾,最后它顺便连你一并讽刺了,你还会拍着双手叫绝。你敢说你没想看首相干猪吗?★★★★★

1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第一集还只是觉得牛逼哄哄,噱头十足;第二集也不过搬出眼花缭乱的新科技,可是第三集,裸/血腥/高科技都是浮云,最后一幕那黏着肉带着血的痛斩前尘、剜除旧疮,才让我心灵沉重受创,顿时觉得,真的是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挡英剧了。

12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用最超凡的想象力来描绘人性的暗角与尴尬。神作。必看。

14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对于这么一部同时犀利深刻、囧囧有神、迷幻而重口味的黑色大片合集,我森森滴想到中国电影《失恋三十三天》,人家是把电视剧当成电影拍咱是把电影当成电视剧拍,不说话了。

18分钟前
  • 阿朽
  • 力荐

1、题材大胆,故事却刻板,政治及社会讽刺过于直白,被绑公主好美 2、刚开始还有点享受这个新奇科技流的未来世界和无私付出的爱情故事,可越看就越发现自己已经陷进无法自拔的悲凉和哀叹,特别最后那把曾经打算用来反抗体制的玻璃刀竟然成了娱乐大众的道具 3、因为联想太深,被虐的彻底窒息了…bravo

23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Black mirror依旧讨论的是现在的问题,过度娱乐化,过度传播和过度记忆,但编剧把其背景放在科技发达的未来加重了效果,非常好看,值得深思。

25分钟前
  • Titanium
  • 力荐

看几集IT Crowd补补身体去

27分钟前
  • cat
  • 推荐

那只猪是母的吗....

32分钟前
  • 释硌
  • 力荐

影片最最精彩和恐怖的地方是——3集都是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部分事件的预言。

3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英剧能够探讨的深度真的是其他同行业无法匹及的高度。媒介的力量,公众意愿,技术先进所带来的消费主义侵蚀,沉沦过去。每一集都无比精彩,值得深思。

37分钟前
  • Bèn
  • 力荐

第三集真的看得我心寒,特别是结合最近的亲身经历。记忆是最宝贵的财富和最可怕的敌人,我倒是真的希望能有Grain让我可以删除那些不想保留的东西,没有负担的过以后的生活。

41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力荐

两句话:1、此为年度英国最佳剧集。2、看此片需内心强大。

43分钟前
  • 波澄酒
  • 力荐

媒体强奸了你,消费侵蚀了你,科技玩弄了你……

46分钟前
  • 力荐

说第三集弱的人是自己没经历过吧

51分钟前
  • PixelGirl
  • 力荐

含泪推荐!超越2011所有电影电视作品!

52分钟前
  • Fan要坚强
  • 力荐

E01从首相的睡衣与重臣的制服开始就透露着浓厚的黑色,而最后一段犹如国殇的拍法让我背脊发凉!E02当他用自己的生命说了那段反抗的宣言,却最终向这个已经被消费主义腐蚀了的社会投降。这不就是我们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么?E03当你可以随意查看回忆将其分析放大,你将永远走不出去。

55分钟前
  • mOco
  • 推荐

其实我觉得第三集是最弱的,对人性的展示最没说服力最不典型的例子,因为男主本身就是一个多疑的人,就算没这种能力他也同样如此。

57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力荐

看完黑镜才意识到这个国家依然在产出奥威尔。

58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万人空巷争看首相日猪救美进退两难,网络凶猛资讯传播一日千里喜忧参半。

1小时前
  • 芦哲峰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