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理查三世

记录片美国1996

主演:阿尔·帕西诺,凯文·史派西,亚历克·鲍德温,薇诺娜·瑞德,艾丹·奎因

导演:阿尔·帕西诺

播放地址

 剧照

寻找理查三世 剧照 NO.1寻找理查三世 剧照 NO.2寻找理查三世 剧照 NO.3寻找理查三世 剧照 NO.4寻找理查三世 剧照 NO.5寻找理查三世 剧照 NO.6寻找理查三世 剧照 NO.13寻找理查三世 剧照 NO.14寻找理查三世 剧照 NO.15寻找理查三世 剧照 NO.16寻找理查三世 剧照 NO.17寻找理查三世 剧照 NO.18寻找理查三世 剧照 NO.19寻找理查三世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5:05

详细剧情

  阿尔.帕西诺演而优则导处女作就挑战高难度,用半纪录半戏剧,既诠释又议论的复杂手法拍摄本片,其创作诚意和导演技巧都有令人惊喜。本片基本上是纪录阿尔.帕西诺和美国演员排学莎翁的冷门剧本《理查三世》的整个过程。透过大量的街头访问,让人了解到美国年轻一代对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何其陌生,这也解释了帕西诺为何要拍此片的动机。而一连串选角和围读剧本的讨论,则有如向观众解读《理》剧,深入了解其时代背景和角色心理动机,让大家在欣赏戏中戏的正式演出部分很快便进入状况。因此,本片采用的叙事手法看似零乱,实际却对观众发挥了下面的辅助作用,因为影片的镜头运用更自由奔放,戏里戏外的呼应更紧密,关注的层面更广泛,成功地为莎剧电影注入了新血液。

 长篇影评

 1 ) 重要的不是理查德而是“寻找”

 

一、叙事者

Our revels now are ended.
These our actors, as I foretold you were all spirits and are melted into air.....
...... into thin air. ......
And, like the baseless fabric of this vision ...... the cloud-capp’ d towers, the gorgeous palaces, the solemn temples,the great globe itself......
Ye all which it inherit...... shall dissolve......
And , like this insubstantial pageant ...faded......
leave not a wisp behind.
We are such stuff...... as dreams are made on......
And our little life ...... is rounded with a sleep.

(参考译文:我们的狂欢现在结束了,我们的演员,就像我先前跟你说的一样,他们都融入了那种气氛。就像我们看到这一幕的看似很乱的构造:高耸云端的塔、美丽的地方、庄严的寺庙、伟大的环球本身、所有继承的一切……都将被融化。待到这种无形的庆典过后,一切都灰飞烟灭。我们就像是梦中的人物,我们的生活就是一场睡眠。)

这是电影的开头与结尾几乎一模一样的画外音,帕西诺以缓慢平静的语调将这段话娓娓道出,这也是全片给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影片开头的画面是阴沉凝重的修道院,结尾部分则有各种镜头的切换,最后还是回到修道院的画面,帕西诺与朋友们向塔楼走去……满地的落叶,似乎暗示着一场悲剧……
这一段占据影片关键位置但是却与莎士比亚无关的文字,可以看作是导演的内心独白。而就是这段文字让散落在影片之中的众多情节瞬间从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之中跳了出来,独自构成了一个故事,是帕西诺以理查德的名义而创造的关于“寻找”的故事。作为这个影片的叙事者,他并不是要带观众寻找理查德,而是要给观众讲述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至于寻找什么,倒不那么重要了。这是帕西诺自己的电影。与其说寻找理查德,不如说是帕西诺在寻找自己的定位。
 在观看《寻找理查德》之前,查阅资料对该片初步了解后,我曾以为这不过就是一部类似于《阮玲玉》的半纪录片,其为了表现一个中心人物形象,运用大量的“蒙太奇”将台前幕后的各种镜头穿插在一起,通过多个叙事视角营造一种故事的维度,这样,作为观众的我们就能从多个角度来了解人物。但这种想法很快就打消了,因为帕西诺几乎是自编自导自演,而关锦鹏只是导演,所以说这两部片的本质是完全不一样的。阮玲玉与关锦鹏无关,作为制片人和导演的帕西诺却是要去出演理查德。而且阮玲玉是与扮演者张曼玉一样的女演员,理查德却是活在14世纪的英国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所以这部片子的时空结构更为复杂混乱。
像这种具有多重时空结构的电影,因为其叙事角度交互错综,结构往往不容易理清楚,所以很容易就变得混论不清,以至于影片最后观众仍是不明就里。帕西诺作为导演的处女作便挑战这样的手法,可见其野心之大。但他的确成功了,《寻找理查德》的结构十分清晰,因其镜头跳跃度大,前半段观众可能觉得凌乱抑或不适应,但在欣赏后面戏中戏的正式演出部分很快便能进入状况。
然而,戏剧与电影不同,我们又如何能够从电影中来理解莎士比亚?本雅明将电影的本质描述为已丧失“灵晕 ”的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典型,他认为“对电影而言,重要的不是演员在观众目前表演另一个人,而是由于他在机器面前表现自己”,戏剧演员面对的是台下的观众,电影演员面对的则是冰冷的机器——摄像机。在影片开始不久我便有了一个很大的疑惑,大多数观众给这部片的标签是“纪录片”抑或“半纪录半戏剧”,而倘若是纪录片,电影的情节是无意而自然的为之的吗?如果这样,那谁是那个持摄影机的人呢?而这一切都是被那只无形的却是贯穿电影始终的“无处不在”的摄影机所拍下的。在电影《阮玲玉》中,我们可以看见关锦鹏的长镜头,他有意的使摄像机暴露在观众面前,有他指导众人拍戏的镜头,他让我们得以站在他的背后、站在他的摄像机后面观看他的拍摄过程。而在整部《寻找理查德》中始终没有出现过摄像机,但我们可以推测必定有那么一个摄影师始终围绕在帕西诺身边,在街上、访谈中、选角中、剧组讨论中甚至帕西诺独处时。在这个电影中,几乎围绕着帕西诺一人而拍摄,他是永远的中心点,只不过时而是导演,时而是演员,更是整个影片的叙事者。

二、帕西诺的目的与弗里德里克
在影片的开始,是在大量的街头采访后,帕西诺道出自己的拍摄原因及目的。他认为美国人普遍都不了解莎士比亚,对于莎士比亚这样一个已经符号化了的人物,因为其伟大所以才越让人不敢轻易接近。人人都知道莎士比亚,但是有几个人真正读过莎士比亚呢?更不用提读懂的问题。从一个层面上讲,理解莎士比亚是要用读的,因为莎士比亚是写剧本的人,戏剧虽是仅仅将剧本由纸上搬到舞台上,也已与作者的初衷不尽相同,除非作者能够做到自编自导自演。剧本毕竟是剧作者自己一个人独立完成的东西,而戏剧和电影则是一个庞大的团队。尤其是电影,大量的蒙太奇已将整个故事解构掉了,然后一番加工后呈现给观众的是颇具欺骗性质的“二手货”。所以,电影终归只是戏剧的改编,我不认为我们可以通过电影子来了解原著,更别提了解作者的内心。
帕西诺显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自编自导自演,独自完成了这个多角色的转化。
他称自己做这部文献电影片仅是一次尝试,初衷是为了使观众能更好的跟随戏剧《理查三世》的故事主线和构思。记录拍摄的过程,让观众看看他们是怎么完成的,这样可以更便于将剧中人物的复杂关系明了的表达出来。但倘若我们因此就认为帕西诺真的是为了理解莎士比亚而拍摄的,那就大错特错了。看影片从一开始的街头访问到后来的一连串选角、剧本讨论,似乎都是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了解理查德。但是,帕西诺的目的决不是仅仅为我们解读《理查三世》。就像剧中他的朋友兼演员与作家弗里德里克所说的:既然这样,何不去找学者来直接对着摄像机解释呢?
  弗里德里克这个人物我从第一遍看这个片子就觉得他很特别,不光因为他是片中除了帕西诺外戏份最多的人,另外他是帕西诺的朋友,是演员兼作家,是剧中演员唯一一个与帕西诺一起编这个故事的人。
关于他有两处最特别的情节,【1】一个就是在影片前半段,在帕西诺说出“有人会比弗里德里克做的更好吗”这话后,他颇为激动地反驳帕西诺:“那你以前怎么说的?你说你会找一个学者来,直接对着摄影机来解释理查德跟安妮的真实事情。我告诉你那真的是太荒谬了。你比哥伦比亚和哈佛大学的任何学者都要了解的理查三世,这真是太荒谬了。你拍摄这个纪录片来显示演员是真正而传统能够理解并且继承莎士比亚的,那你转过头说“我要请学者来解释这个”,这真的是太荒谬了!“ 【2】一个是影片后段,帕西诺半开玩笑地趴在他耳旁说:“弗里德里克,你一定要帮我,帮我搞定这个纪录片。这个主意太糟糕,太离谱了。。。我要离开”然后镜头迅速地切换至河边似乎是排练又似乎不是的场景依旧是帕西诺的声音:“我要成为国王,弗里德里克,让我成为国王。”喊得是弗里德里克,说的却是要成为国王,而画面中,则是弗里德里克跪在帕西诺的面前。
我忽然想到了这样的两对人物:
           理查德----白金汉
           帕西诺——弗里德里克

弗里德里克是作家,所以自然地成为始终跟随帕西诺左右的得力助手,他不断地给帕西诺提各种意见——如何去拍这个剧,如何念台词,如何理解莎士比亚。 而白金汉则是《理查三世》中,使得理查德得以篡位成功的关键人物。这儿有两条线,两个故事清晰了出来:
           
            《理查三世》白金汉 辅助 理查德 得以篡位
            《寻找理查德》弗里德里克 辅助 帕西诺 拍完纪录片


注意这里的帕西诺指的是《寻找理查德》中的男主角帕西诺,而非导演帕西诺。
所以说到此,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影片中的两个故事结构,而一直站在摄像机背后操控着一切的,正是导演帕西诺!这一切都来自于他的导演。所以说帕西诺的目的绝不单纯,我们所看到的是帕西诺一方面谦逊而朴实的对着镜头说希望“与观众交流莎士比亚激情”,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莎士比亚,一方面又在极力地表现着自己的表演欲。
     而片中莎士比亚的确最后都没能受到理解,观众席仍然空荡荡。若从《理查三世》这部戏剧本身来讲,理查德这个角色,与莎士比亚悲剧中的角色相似的。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人物原型多来自古希腊神话,他们多有高贵显达的出身,但其性格却偏执一端,同时又都是身不由己的受某种力量的驱使,而最终酿成悲剧。理查德是国王的弟弟,王室成员,但是却因身体缺陷而极度自卑以至于性格扭曲。他虚伪狡诈,残酷无情甚至无赖,而且有白金汉的帮助,得以使野心成为事实,却马上走向毁灭。而《寻找理查德》中的帕西诺,也是偏执而自大的,他有弗兰德里克的帮助,最终拍成了纪录片,但是依旧是沉默,甚至在影片最后,演员们走在修道院中时,落叶满地的明显秋天的气息,似也在表明这又是一场悲剧。
    电影开始时,帕西诺走上台去演戏剧,结果掀开幕布后发现没有一个观众,只有莎士比亚一个人坐在观众席上,并且泰然自若地望着自己,他十分恼火的说了句fuck,影片由此展开……;而在电影的末尾,剧场观众席上仍然空荡荡地坐着的是莎士比亚自己,并且由先前的沉着自信的表情变为无可奈何,画外音是帕西诺的声音“他不是故意的,你杀了我吧,既然我那样对你”。这是赤裸裸地对莎士比亚的宣战,这是导演帕西诺的声音。
电影以演员帕西诺希望让人们理解莎士比亚而开始,而以让人们理解了导演帕西诺而结束。至于莎士比亚能不能受到理解,理查德能不能寻找得到,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导
演帕西诺已经寻找到了自己。

“We are such stuff...... as dreams are made on......
And our little life ...... is rounded with a sleep.” ............









          

 2 ) 二刷的一些加深感受

Pacino 在做的一些事情:

Bring Shakespeare more accessible to the public.

Pacino 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很质朴:观众能不能看懂这段历史。没有人了解这段历史,没有人能够看懂人物关系,没有人能够跟上剧情。这是现代观众与Shakespeare之间最 直接的一个隔阂。对此,我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第二问题就是:观众听不懂Shakespeare的语言。这个问题Pacino给出了答案。我们在阅读,观看莎士比亚的戏剧的时候,”You don’t have to understand every word, just get a gist of what’s going on. You ears have to get tuned to the language. “

Who has the authority to interpret Shakespeare?

这部docudrama是post-modernism, 所以Pacino在作为一个演员,挑战English scholars’ authority to interpret Shakespeare. 我很喜欢的一段,是Kimble对着Pacino大吼,说你比任何一个哥伦比亚大学或者哈佛大学的Scholars都更了解Richard III. Pacino说但是每个人都可以表达他们的Opinion,Kimble说,那为什么他们可以对着一个相机表达?我们学习莎士比亚的时候,都愿意take in whatever the scholars say. 但是Pacino在挑战这些。他没有只是呆在一个房间里排练讨论,他走到大街上去,让美国公民对着镜头讲话,表达他们对莎士比亚的看法。其中有一位African American说的话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Intelligence is hooked with language. When we speak with no feeling we get nothing out of our society. We should speak like Shakespeare. We should introduce Shakespeare into the academics. You know why? Because then the kids would have feelings. So we have no feelings, what’s why it’s easy for us to get a gun and shoot at each other. We don’t feel for each other, but if we were taught to feel, we wouldn’t be so violent. Shakespeare did more than help us. He instructed us. We say less and mean more.

莎士比亚教给我们的从来都不是历史,而是人性和情感。正如其中一个scholar说的:The text is only a means of expressing what’s behind the text. What matters is you have to penetrate one way or the another, into what, at every moment, it’s about.

从Actor和Post-modernism的角度,Pacino挑战了scholars who uses logic and historical facts to find MEANING in Shakespeare, Pacino展现演员是如何用人类永恒的情感与人性去认识角色。

Pacino没有把重点放在玫瑰战争的历史上,或者是curses and religion,而是在做一个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 of Richard. 他用镜头来展示Richard, 这个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后又被莎士比亚戏剧化的人物的心理过程。比如快闪中的梦境来展现Richard良心上的不安,梦醒后在排练中的Pacino和Pacino扮演的Richard的来回切换来来展现divided self,还有最后Richard的尸体那双惊恐地眼睛,一切都归于Silence。但是同时,这个时代的一些Scholars argued:“Elizabethan and jacobean playwrights were not concerned with constructing psychologically consistent characters. Thus, achieving realistic characterisation was unlikley to have been Shakespeare’s aim.” 但是演员们依然想探究这个人物的内心。

最后,这部docudrama用了Tempest的一段节选作为开头与结尾:

“Our revels now are ended.

These our actors,

As I foretold you, were all spirits, and

Are melted into air, into thin air;

And, like the baseless fabric of this vision,

The cloud-capped towers, the gorgeous palaces,

The solemn temples,

Yea, all which it inherit, shall dissolve;

And, like this insubstantial pageant faded,

Leave not a rack behind. We are such stuff

As dreams are made on, and our little life

Is rounded with a sleep.”

玫瑰战争这场盛大的,残酷的,关于权力的厮杀最终都归于平静,悄无声息。其实,每一段历史都是这样,唯有其中的人性还在被后人们津津乐道。

 3 ) 好故事是亲身经历的

    阿尔·帕西诺曾经就说过这样一件有趣的事,在演《查理三世》的时候,他在观众席中找到了一双眼睛,这双眼睛充满了哀愁和一种特殊的平静,好像这双眼睛可以把自己吸进去一样,阿尔·帕西诺很清楚,这是在给他角色的肯定,于是卖力的演出,结果发现,那双眼睛属于一直导盲犬的。

 4 ) 找啊找啊找朋友

Al Pacino放下黑帮老大的横扫千军的暴烈霸气,嘻嘻哈哈却不失严肃认真地欺负已经作古的莎士比亚同学,告诉大家探索与挖掘艺术的理念其实是件十分开心的事情,再拉上一堆一线的演技派影星朋友(包括Kevin Spacey!),莎翁最受欢迎上演次数最多的戏剧《理查三世》便如此被后现代地解构于他的魔掌之下。喜欢莎士比亚得来又习惯于Pacino硬汉作风的朋友不看对不起自己。

 5 ) Al Pacino真可爱

最近看到一些内娱选秀中荒谬做作的强行“可爱”,我突然想起这部一个月以前看过的纪录片,真正的可爱是装不出来的,可爱只能自然而然地无意识散发,我一直觉得Al Pacino是是一个相当可爱的人。

给这部电影标记“已看”的时候特意留意了一下人数,我就是那第1000个。一点点没用的仪式感。

莎士比亚对于英语国家普通人而言,可能就像鲁迅于我们而言,晦涩难懂的老男人多年前写下的不通顺的中学必读书目。

上一次因为一部话剧,突然开始看麦克白,看到一半放下,现在已经完全不记得内容了。作为一部半纪录片,以创作者原本的意图来讲,它是成功的,它想让观众理解莎士比亚,我作为观众对莎士比亚的理解比从前多了那么一点。

这部电影我分了三个晚上才看完,因为要十足地聚精会神。在我觉得自己离莎士比亚更近了一点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孤独。我离“人群”也许又远了一点,我在现实中很大可能永远不会遇到一个与我提及它们的人。一个中国90后读莎士比亚,听起来十足的文艺矫情劲儿。

可是我又想起,我并不孤独。Al呢,他也不孤独。他千里迢迢来到莎士比亚的出生地,对着一张窄小的空床说,你可以感觉到,你知道你不是一个人。随后与他同去的人的吵闹声触响了火警。

整个一月份我花了不少时间观看电影,有意无意地,很多都与Al Pacino相关。

如果单讲他本人,他与他荧幕中的众多形象相差甚远。一个人的可爱与纯粹是伪装不来的,也是掩饰不住的。他排练角色死亡时往大街上的台阶上一躺,演完又笑嘻嘻的翻个白眼躺回去装死,他自掏腰包做导演拍不在院线上映的电影,他三十岁、五十岁、八十岁始终是同一个Al Pacino。他是无法被岁月改变的人,他自己的力量强大到足以与世界抗衡。

 6 ) 上游的读者们

       阿尔•帕西尔穿过后台幽暗的过道来到幕布跟前,前一刻他还是一个反戴鸭舌帽身穿黑色大衣的现代演员,但下一个镜头,当他从红色的幕布后面走到台前,他已成了另一个人,佝偻着后背,跛着脚,带着戒备和疑问站在那儿。然而,台下只有一个人,他的解读对象与创造者——身着维多利亚时代服装的莎士比亚。影片就此展开,从街头采访到主创人员的构思和激烈的探讨,还有所有演员的聚集在一起的彩排,包括拍成电影后的一些片段。有时候,镜头是一种客观记录的视角,但有时候镜头又成了读者们(剧中的扮演者和影片外的观者)的主观视角。虽然,这看起来像是一部关于拍摄《查理三世》的幕后花絮纪录片,偶尔穿插故事的内容。但是,紧凑的剪辑与开放式的叙事框架让我意识到,并不存在台前与幕后断然可分的两个世界,只有一部阿尔•帕西尔自导自演的电影(不是纪录片)《寻找查理三世》。
    本文的题目取自艾柯所讲的一则轶事:他和卡尔维诺在互不知情的状况下,各自写了一本有关读者问题的书,艾柯的是《读者的角色》,卡尔维诺的是《寒冬夜行人》,他们又将自己的新作寄给了对方。卡尔维诺在献词页写到:“给安贝托:读者在上游,伊塔诺•卡尔维诺在下游。” 当我看完这部影片时,从脑海里跳出的第一本与其叙事手法相近的小说便是卡尔维诺的这本书。
    在《寒冬夜行人》中,男读者与女读书生活在一个寻找正确小说的世界,他们缘起于一本装订错误的小说,在寻找的过程中流连于一本本只有前本部分没有后本部分的小说丛林,而与之并行的是一个他们正在阅读的小说世界。叙事者用第二人称“你”贯穿其中,换言之,这个“你”既是小说中的读者,也是现实生活中,正拿着此书阅读的人。它带来一种跳进跳出的阅读体验,当你在阅读那些嵌入的小说时,你便成了“你”,而小说的世界与读者的世界,在《一千零一夜》式的断裂中相互回望。在《寻找查理三世》中,男读者和女读者的身份则更加多样,他们是街头随机采访的对象、也是安静的室内侃侃而谈的莎翁专家,当然,还那些激烈探讨的演员们。《查理三世》是他们的共同话题,电影中的讨论延着剧本的情节进行,在第一幕和第二幕之间,夹杂着聚会、寻找场地、去莎翁故居探访等一系列与《查理三世》的故事看似无关的内容,一种迂回式的“离题”。
    然而“离题”却带来慢的乐趣,“自然而然地离题,从一个对象跳至另一个对象,一百次失去线索,然后经过一百次的迂回曲折之后又找到了” 。它成了某一部分的小说家忠爱的“储蓄时间”的方式。狄德罗、普鲁斯特、福楼拜、斯特恩当然也包括卡尔维诺。于是便不得不谈到狄德罗的《宿命论者雅克》(后来被米兰•昆德拉改变成了剧本《雅克和他的主人》)和斯特恩的《项狄传》,这两本书应该可以视作《寒冬夜行人》所继承的某种传统。在《宿命论者雅克》中,当雅克开始讲他的恋爱故事时,期间总会出现各种中断、离题和其他故事插入他自己的故事,这种“延缓叙事”也同样在《项狄传》里出现。卡尔维诺称“这种冲突构成了一种对话,这对话成了两个主角(指雅克和他的主人)之间对话的框架,而这框架又成为其他对话的框架。”
    但是,若仔细回想这部电影的奇妙之处,其实它与上文所述的这种反线性封闭式叙事传统仍有着一个差别。我记得电影中有一段是关于爱德华去世一幕,开始完全是一种现代生活的场景,演员和其他的人似乎在开PARTY,他们谈论这部电影和其他的话题;镜头马上切换至《查理三世》 中的爱德华,他虚弱地躺在黑暗的边缘与死神进行无力的抗争,但那些欢乐的喧嚣声还停留在这个场景中,仿佛人群就在他的屋外。而我想说,这个差别在于,上文所谈到的小说,他们的离题是在故事文本的框架之外漫游,但在电影中,所有的离题最终仍然指向《查理三世》,就好像博尔赫斯的《环形废墟》,当做梦的人从幻境中醒来,他突然发现,自己也只是别人梦里的一个幻影。不管阿尔•帕西诺和弗里德里克是在舞台上、人群中,还是在某个街角吃着午餐,他们始终处于寻找《查理三世》的命运中。
    所谓“寻找”,有点类似于侦探故事的题材,这让我想到了纳博科夫的第一本直接用英语创作的小说《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叙述者身份的不确定性是纳博科夫一贯把玩的游戏,在这里,V作为奈特同父异母的弟弟,因为不满奈特死后传记者对其“遗嘱”的背叛(1) ,便决定重新搜集资料,从奈特的保姆、生前交往过的人的回忆、创作的小说、奈特遗嘱执行者也是写他的传记的作家不情愿的口述和V自己的回忆,拼凑成了一部“真实的生活”(2) ,当然这部小说最好玩的并不在于这种考据式的资料收集,而是一种谜面和谜底之间的互相暗示——V在开始的时候提到了奈特首次用英语创作的小说,那是一部对侦探小说的“戏仿”,在封闭的孤岛中发生了命案,警方从伦敦请来的侦探却因为一连串的事故困在了路上,除了一位白胡子老人,剩下的当事人都有作案的嫌疑,直到侦探终于抵达现场要展开侦破时,那个白胡子老人撕下了自己的假胡子,告诉众人他就是故事一开始的受害人。这个故事本来是作为一个素材而被提及,但到了小说的最后,我们才发现,这正是《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狡猾的结构。那个被困在路上的侦探,就好像被牵着鼻子漫游于离题之旅的经验读者。
    在影片开始的十几分钟内,弗里德里克对帕西诺说:“你在录音室内完成了,我们在百老汇完成了,但是我们的观众还没有完成。”随后所展开的寻找之旅,那些任意打断故事镜头的解读镜头,故事的历史背景、台词中的双关语、美国人对英国文学的态度还有五步抑扬格这样的专业名词,他们是在为谁做注释呢?显然不仅仅是电影中的那些人,还有屏幕前的我们。寻找“查理三世”的过程,恰恰是构建读者的过程,是逆流而上寻找模范读者的过程。

  (1)这种背叛的模式可以从卡夫卡学那种过度阐释中找到原型,一个作者的遗嘱,不仅仅是他生前的意愿,还包括对他所创作的作品的正确解读。
 (2) 饶有意味的是,对照纳博科夫的《说吧,记忆》可以发现,塞巴斯蒂安的经历和V的回忆正是纳博科夫自己的过去,事实上,V正是他的名字Vladimir的缩写。

回头再看看这文章,其实全都在谈小说。哈哈,莎莎姐当时一定很无奈=.,=

 短评

看着帕西诺的理查三世,总会觉得他用力过猛,仿佛全身的力量都拧在一根绳上,让这个邪恶的理查处于奔溃与断裂的边缘。整部剧组成员都用力过猛,但让我们得以窥探美国演员如何展现自己对莎翁的理解,一种毫无保留的真挚。生活中有些人,用尽全身的力气,去爱一些他毕生都无法参透的东西,总会打动你我。

4分钟前
  • 野客
  • 力荐

喜欢这种感觉,无论是导演感觉还是表演感觉。老帕向我们展示了脑残粉的最高境界,做莎翁脑残粉当如是。比如到街上抓人问,你看过理查三世吗?只看过哈姆雷特?没文化~你看过寻找理查吗?只看过教父?没文化~

7分钟前
  • 翔如飞飞
  • 推荐

我等了三年,终于等到字幕。但,由于本人对纪录片的感冒程度,对莎士比亚的理解程度,对戏剧的欣赏程度,果不其然,没看完。哇哈哈哈哈哈。

12分钟前
  • 王小北
  • 还行

We are such stuff...... as dreams are made on......And our little life ...... is rounded with a sleep. 半纪录半戏剧的形式,将"looking for"诠释的不错。特别是在排练与演出之间台词表演“无缝”穿插的时候,对于一个话剧迷来说还是很过瘾的。期待11月的国家大剧院spacey的Richard III

17分钟前
  • Fan
  • 推荐

One of the most wonderful Shakespearean films I have ever seen which is so clear and teaches me so much as an actor, director and playwright.

19分钟前
  • 莎客-张征
  • 力荐

看 阿尔·帕西诺的电影是享受。。。看他排演莎剧《理查德三世》的纪录片是另一种享受。。。。。。

22分钟前
  • CM
  • 力荐

入手的角度很好,从最基本的问题开始解剖《理查三世》,对不了解这出戏及莎士比亚的人是一种普及,然而又有自己独特的诠释和演绎。

23分钟前
  • 黑眉下的绿眼睛
  • 力荐

要是能在服装和道具的细节方面再注意一下就更好了.尤其是皇后的那对珍珠耳环,要了个亲命了...

28分钟前
  • 卯兔子
  • 推荐

影19213:34’07如果我们只是说没有投入感情。那我们就言之无物,等于白说。但我们真诚的去说,就言少义深了,留白天地宽。半戏剧半幕后,戏剧时镜头太晃。

31分钟前
  • Timing
  • 推荐

理查三世是冷门剧本????!!!!!无语了

34分钟前
  • 小镇大飞哥
  • 力荐

他认认真真演个舞台剧理查III也不会太差。不过很认同Jacobi说的,美国人演不好莎剧,关键是口音问题。

35分钟前
  • DuoDuo🐿️
  • 力荐

估计比起戏剧饭更适合演员饭>< 其实除了历史背景障碍(很多也是瞎写)和语言障碍,莎士比亚好像也没啥难懂没啥好特别普及的。。不过对于演员来说,这种有光环justify的琼瑶戏演起来应该是很过瘾吧。。很高兴pacino选了我唯一看过的理查三世,看起来也挺爽的以至于我看一半就去找理查三世同人了。。

38分钟前
  • 橙子换马甲
  • 还行

热爱造就了这一部电影……事实上它也算个纪录片。我看到了无数思想相互碰撞时擦出的火花,Al是真的很爱很爱戏剧与舞台。片中最感动我的一幕是,Al躺在距今三百年的戏剧舞台上,背台词,找灵感,他说这样的方法是体验派演员经常会用到的。我看到这一幕我才知道我有多狭隘而Al作为演员本身有多伟大,他作为方法派的代表人物,却始终执着表演本身,跨越重重困难与边界,兼容百家之长,一刻不停歇地走在热爱的路上,太值得敬佩。而理查死去的那一幕,Al失神浑浊的眼睛震撼到了我,我再一次直观地感受到“眼里的光渐渐熄灭”是什么意思(第一次是在《稻草人》里看到过),这是Al演技带给我的东西,它是无可替代的,对我来说格外珍贵。我喜欢Al的眼睛,很喜欢很喜欢,我也很喜欢Al,感谢他对演艺事业的执着与坚持。

42分钟前
  • 海星
  • 力荐

看过DVD版后觉得有必要重新收藏一次。老帕的这部纪录片真心好看,看他这段“一位美国演员的莎剧探索历程”颇有读Shakespearean Actor时看一个新production从无到有的过程的传奇感;而且作为Richard III的入门介绍看更是贴心。

44分钟前
  • \t^h/
  • 力荐

半记录半戏剧,帕西诺意欲消融莎翁剧在美国推广不力的坚冰:古英语对观众理解和演员诠释都构成心理障碍。通过记录展示他找寻和理解失落在语焉不详台词背后理查三世之魂。史派西惊艳,鲍德温出色,帕西诺闪烁《魔鬼代言人》般投入的迷人异彩。

45分钟前
  • appletri
  • 力荐

伟大莎翁+戏疯老阿+惊艳凯文

49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力荐

西方莎士比亚于中国的红楼梦,“这是高雅艺术我看不懂”的屁话一样普遍。最近上莎士比亚电影课,越来越喜欢读,发现Breaking Bad的故事蓝本有浓重的RichardIII和Macbeth的影子,不如说当代好电影多摆脱不了莎士的影子。

52分钟前
  • 滚来滚去
  • 较差

AL PACINO本人与莎剧的观感很像,狂暴之下的秩序感。再听听DIANE KEATON的回忆吧,他可是个在深夜痛饮酒、熟读莎剧的黑暗骑士。

54分钟前
  • 菱歌
  • 力荐

我挺奇怪为什么这个纪录片没有连带着火一把的…帕西诺97年这版理查真是明星如云啊,还有薇诺娜赖德和史派西。这个片子还是有助于扫盲的,帕爷的演技也没话说。小花絮:剧组在路边拍摄,警察过来说你们需要许可证,帕爷眉毛一挑:“我还需要许可证?”

58分钟前
  • 柴斯卡
  • 推荐

they actually managed to make it really interesting.

1小时前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