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薇薇安·迈尔

记录片美国2013

主演:约翰·马卢夫,玛丽·艾伦·马克,菲尔·多纳休,薇薇安·迈尔,蒂姆·罗斯

导演:约翰·马卢夫,查理·西斯科尔

 剧照

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1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2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3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4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5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6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13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14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15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16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17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18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19寻找薇薇安·迈尔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6:54

详细剧情

  纪录片《Finding Vivian Maier》定于9月份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期间首映。影片揭示她的双面人生:生前才华横溢,却默默无闻做了40年保姆,去世后留下10万多张芝加哥街景和街头人像底片,2007年在一场拍卖会上被电影制片人John Maloof拍得后重见天日,她遂被摄影界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

 长篇影评

 1 ) Maier要知道自己被翻译成薇薇安一定会气活的

看这个电影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去年的摄影课成绩一塌糊涂。我的教授非常喜欢Maier。
我一点儿也不喜欢我的教授。她长的非常不好看,你说她三十五岁也成,四十五岁也成。没有男朋友,没有女朋友。穷,每天老穿个浑身都是线球的绿毛衣。恶癖多,满不在乎,经常直接用手把定影液里的相纸捞出来。她上课的时候教给我们如何处理胶片上的刮痕,用手指抠一点儿鼻子上的油抹在胶片上……我至今不知道这是不是玩儿我的……
我一直觉得她对美好人生存在很大的误解……夕阳里漂亮的小女孩吹肥皂泡。玉兰花樱花迎春花迎风飞舞。海边的大帆船映着金色的阳光。不好,不好,不好!她统统不喜欢。她喜欢的我的几张照片,简单的来说,就是比较反人类。Chinatown垃圾桶边上的立着的个喝了一半的可乐瓶,肮脏的泥水坑里被遗弃的断肢洋娃娃,她说这美丽极了!
我这么热爱人类,去上摄影课的唯一诉求,就是以后给朋友们拍旅游景点照,花丛闻花照,岁月静好照,然后到处上传求赞。胶片真贵啊,相纸真贵啊,外面春日和暖,花也好树也好,为了得个好分,我在地下室的暗房里面吭哧吭哧地洗出废弃工厂破碎的玻璃窗,和高速上被车撞死的松鼠尸体,觉得自己酷死了。
她非常的喜欢Maier。她上课给我们看Maier的照片,和Maier用的相机。她也有一个Rollerflex双反。这个相机屌爆了,街拍的时候只要往下看就成了,一般人都不会看出你在拍他。当时我拿着四处漏光的美能达,回回对焦都差点被北费黑大叔殴打,简直羡慕的不行。
后来我还是没有得个好分。我的酷装的那么用力,我的教授一定早就把我看穿了。Negative是也负片的意思,也是负面的意思,这个很好玩儿。Maier是一个怪人。我的教授也是个怪人。世界上少的是Maier这样天才的畸人,多的是像我这样俗气的常人。好故事的视角经常是怪人和小孩儿,他们能看见月球的暗面,好的摄影也是这样,打碎生活的琐碎和庸常,看见内核里所有不堪的美丽。可是那是一件非常,非常孤独的事情,到再大的人群中去,都是隔着的一个人。Maier一个人,一千多卷胶卷,是多么巨大的孤独。
那些照片真好啊,可是即使Maier现在活着,即使她在我身边,我可能也只会像纪录片里面那些常人一样困惑,她为什么从来都不告诉我呢?如果知道的话,如果知道的话……而且说不定,我可能一点儿也不喜欢她。想想真伤心。

就影片来说,我本来也只是想再看一次Maier的好厉害的照片……叙述比较偏重于寻找的过程了,作为纪录片我觉得有点儿主观,主角根本就是那个男的……
另外,Maier这么狂拽酷炫屌炸天的性格,知道自己的中文名是薇薇安的话,一定会炸毛。

 2 ) 我是间谍

那种对人的理解 温暖还有嬉闹的品质

她有幽默感 还有悲剧感

这块拼图肯定有哪块不见了
 
她痴迷于保存记忆 还有当下那一刻的碎片

她不喜欢谈自己 她很神秘

她总能给人带来喜悦

“女人应该有自己的见解 我觉得”

“穷人太穷了不能死”

她意识到有一天她想做点事情 她可以出去到外面的世界 能看见太阳 所以她做了保姆

她觉得这能给她一定的自由 有人给她提供住所 她不用太卖力的工作 只是收支相抵 所以她有自由时间用来摄影

她是多么孤独啊 非常孤独 并且无法理解

你必须从你已知的事情入手 去了解一个人 她的照片透露出一种温和 一种迫切的警戒心 一种对人类的悲哀之情 以及慷慨和甜蜜的瞬间 她是一个非常有戒心同时又善于观察和照顾人的人

有些人的性格 使得你必须花费一点力气 才能让你的作品诞生并被发现 她并没有把自己当作是一名艺术家 她只是拍照片

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她做到了

她能看到的是能距离人们多近然后按下快门 她拥有走进陌生人空间的能力并且在按下快门的时刻让被拍照者感到能做自己 这两个因素同时出现 并且产生共鸣

我认为没有什么事情能持续永远 我们必须为别人让座 就像一个车轮 你上去 你必须要走到尽头 然后会有别人来取代你的位置

 3 ) 喜欢摄影的人都可以看看 找找自己

但凡出众的艺术家,大概都有自己的执着。我一直在其中,找这种执着,甚至是偏执。

从十几万张尘封的底片,到逐步冲印出来的作品,我在对她的作品的不断惊叹中看完这个纪录片。

她是个谜,有许多假名,没有家庭关系记录,性格孤僻,带有法国口音,没人知道她是纽约出生,不愿意别人走进她得房间,职业是保姆,终生未婚,有黑暗的一面,还曾搁置保姆工作周游世界,但最重要的是,她用脖子前永远挂着的那台禄创作出大量惊为天人的摄影作品,与其说创作,倒不如说是记录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城市、风光以及反光物体中拍到的她自己。

她仿佛看见那些人得苦楚凄凉心酸无奈还有那些儿童的快乐幸福简单稚嫩,她收集新闻,关注社会,她自己拍摄了大量录影带、录音、以及摄影,记录意识极强,观察角度精准微妙。我觉得她不仅能看到所有卑微粗鄙贱陋的东西的价值,也对穷苦落魄寒酸的人有极大的同理心,她喜爱带着小孩探索她眼中的世界,也喜欢通过孩子和极少的朋友实现对情感的生活的向往,但她对孩子有暴戾和严苛的强迫,对男性也怀有憎恶与恐惧;她说她自己是"spy",她的确是一个令人称奇的社会观察家和从未被发现的伟大摄影家以及一个照例无法融入正常世俗生活的艺术家。

其中最令我动容的部分,是她竟然给之前的照相馆老板写信说要合作,可以看出她也是对自己的作品非常信任的,并且希望自己欣赏的人和自己信得过的冲印质量来呈现这些作品。当然我不会对她的野心多做猜想,估计就是满足自己的执着,并且能让自己看到这些作品被很好的相纸冲印出来,也就足够了。

她应该不会知道,我看到那些法国故乡的老人们,佝偻着在照片前看到自己的故去的丈夫,看到自己的兄弟姐妹,看到故乡的山水土地时候有多感动。尽管我也一直在挣扎,到底作品的意义是什么呢,满足自己的创作欲,一种仅仅专注治愈自己的价值,还是一种唤醒感受的共享和传播?

以前我会觉得,留给自己就好。现在觉得,这样做实在太自私了。

 4 ) 《寻找薇薇安.迈尔》成功的广告纪录片

薇薇安.迈尔,母亲是法国人,她生于1926年的美国纽约,2009年4月21日病逝于芝加哥。街头摄影艺术家,四十多年的保姆终身职业。

约翰.马卢夫在拍卖行获得第一批照片的时间是2007年,随后束之高阁,约翰对这些摄影作品的作者及创作背景一无所知,缘起这批有关芝加哥生活、街头的影像与他本人研究的课题的关系。2008年7月,约翰发现了照片的魅力与艺术价值,开始在个人博客分享。约翰这样描述迈尔,“她是一个孤独的人,死时没有孩子或家庭或爱情,她用相机持续创作,但从不把照片分享给任何人。”

“艺术远没有生活重要,但没有艺术,生活又是十分乏味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马瑟韦尔的话似乎伤害到了热爱“艺术”的情感,但静心思索,是能够有所启悟的。他是跳脱出了艺术成就生活的“功利心”,有意使得艺术与生活泾渭分明,让两者回归纯粹,由此看到艺术与生活相互映照的精神关系,而非利益瓜葛。

 或许,所有的“伟大”与“杰作”都是在此基础上走进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舞台,开始Show Time的。用收益的艺术提升生活的品质,不知是哪一个俘虏了哪一个,艺术家走进了需要牛拉犁的怪圈,走进了需要认可的饥渴地带,艺术生活要继续,便要听命于指手画脚者,不能纵容艺术的自由与随性了,艺术必然是重要的,比生活重要,比生命重要,只有舞台与市场能取悦它。

这种困境是艺术亮相于世界舞台上被称斤掂两后的副作用,是名利双收的代价。大器晚成者,年轻有为之辈,生前接受了掌声与鲜花,得到名利场的邀请函,便是要承受艺术与生活交织后呈现的混乱、潇败、发狂、发光、喜悦、痛苦等各种不可预见的状况与压力的,创造艺术的过程是痛并快乐的。

不能说百分百,但绝大多数人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生命之旅附赠的“免费试用装”礼物,并不排斥用世俗的认可来印证自我价值的方式,接受挑战似乎也是王者之范。即便一生太短,一辈子只能活在别人的口令里;即便现实严酷无情,必定有人欢喜有人忧愁,而自己并不一定快乐;即便如曹雪芹生时落魄草草殡葬只得身后之名,那与别人或许也不过是妄想,仍有一面坚守功成名就之梦一面寄望于时运的努力者。

薇薇安.迈尔的隐世,低调地有意为之也好,抑或是制造出的美丽的误解,留存下的十几万卷纯净的胶卷,这与迈尔生前未被商业化的人生,于艺术而言,都是幸免于污染灾难的万幸之事。当然,对她的清贫之苦是抱歉难过的。进一步而言,她的隐世若是自发的决定,是有了一种禅意的境界的,“古怪”不足以定义艺术家,精神洁癖其实是一种高贵的信仰,总之,这令我特别敬重薇薇安.迈尔,也是我所理解的“仰望”。

无法否认的是,薇薇安.迈尔即使在生前成功逃离了利益链条内的纷争,但若想在当世巩固她的魅力与艺术家地位,是需要无时无刻不立足于提升薇薇安.迈尔艺术价值的实际运作的,必须与利益打交道。所以,以“Finding”为主题思路,让“炒作”的意境真假难辨,纪录片《寻找薇薇安.迈尔》看起来便更像一部电影,也是制作纪录片的一种方式。

从现在的现实走进过去的现实,故事性十分强,脉络清晰,戏剧的揭秘效果尤为突出。整个采编制作的过程似捉迷藏游戏,由一暗一明构成,隐藏者与找寻者组成虚实两个主要角色。从各个方面开辟出正副两条叙事路线,由此展开迈尔的生活、迈尔的摄影作品,讲述发现者约翰.马卢夫与“遗珠”迈尔的故事,讲述约翰与他突然拥有的“财富”间的关系。

这部纪录片一开始就让人感受到了“矛盾”“对立”营造出的戏剧冲突。艺术家与babysitter(专门照顾孩子的保姆),形成强烈的对比,存在于同一人身上,双面身份的真相,不仅使人好奇更能永久地吊起猎奇者的胃口。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决定性“特色”。如果说,迈尔是个财阀家族的继承人,但始终做着隐世的艺术家。像坊间对香港作家“岑凯伦”的想象,管他是富二代还是“罗孚”,总之人家是个不理会“名利”的世外高人,神秘隐身着,那么引起轰动也是必然的。

似乎惟有缺陷与不和谐,才会多得一份关注与善意。似乎把人造的“神秘”当成糖果,扬到舞台下,才能调动起观者的热情。当年的戴安娜王妃也如此,太过优雅美丽就要被攻击成虚伪,于是要符合大众“审美”,要挖出王妃也曾做过babysitter的过往旧事,原来是灰姑娘,也不是什么完美之人,于是她被放过,反而收益了一份集体的宽容与赞誉。整件事现在想来真是轻飘飘的毫无分量可言。

这个世界其实一直如此,自我为中心的小星球不会公转,它一直在自传,还要看心情。“女神也是抠脚女汉”,看客便觉得接地气够“率性”了,只有“自黑”才不会“被人黑”。若一直高贵优雅,撕烂衣服也要让他露出凡胎的肉体来以示庸俗,并不在乎精神世界的截然不同。其实问题不在“完美”“女神”身上,世界总想在黑与白、美与丑之间找到娱乐的平衡点。 若彻底了悟了大醇小疵的事实,明白公道自在人心,当事者的痛苦与推助者的法力可能也是毫无意义的,甚至不会存在。

以上所言,我是想把话题转入纪录片把薇薇安.迈尔的面纱揭去后所呈现的真实的人性。关于她本人的一切,我最直观的感受便是瑕不掩瑜,她私密的行为举止权当趣味来解读,有血有肉的人像是最正常的,反而有意规避是欲盖弥彰。迈尔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纪录片处理得相当不错。

各种各样的人露脸,他们都曾参与过薇薇安.迈尔的生活。可是,他们也不过是如摄像机一样的单个镜头,整合这些人的观点,也不见得能看到薇薇安.迈尔的全貌。只能猜测,然后看到低调的迈尔,看到屋子凌乱自理能力较差的迈尔,看到有收集癖的迈尔,看到对孩子失去耐心的迈尔,看到极力保护个人隐私的迈尔,看到有些古怪又有些粗矿还操着法兰西英语口音的迈尔,主要看到的仍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保姆,那些人都有个共识,从没怀疑迈尔的保姆身份,只知道她热爱摄影,随时随地在脖子上挂着她的宝贝“禄来福来双反相机”。

有趣的是,约翰在纪录片里解释这高大上的摄影器材时,他有所影射。天生拥有的亲和力让迈尔轻而易举地靠近她的被摄对象,除此,她拥有的宝贝还能帮助她完成各种各样的“偷拍”作业。这或许与她自身的个性有所联系。现实生活里她介意别人闯入她的房间,注册登记也要更名改姓,她极端的自我保护意识,与她肆无忌惮地偷拍,用图片记录别人并不一定乐意公开示人的形象,又形成极大的对立与反差。这实在是有趣的关联。

另外,我并不认为约翰.马卢夫让薇薇安.迈尔走入观众的视野,他便要承担类似挖人祖坟的“不道德”的罪名。这的确是两回事儿。有不妥,是做法的问题,但能让如此瑰丽的艺术品重燃生命,是对文明的贡献,重点是约翰发现了这份珍宝。虽然约翰追逐商业利益的做法与薇薇安迈尔自身思想境界两者显得格格不入的,但对两个迥然不同的人,他们应该只为自身负责,即便是被同样的艺术作品捆绑在了一起。

人为的推动力或许显得不太自然了,但偶然与必然的联系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遵循的某种解释不清的自然规律,人只在其中起到了无足轻重的“打捞者”的作用。或许,我们会说这些照片不同,如果没人像约翰那样慧眼识珠,被永久地销毁也不是不可能。如果是这样的,那么打捞者所付出的辛劳与他寻求的回报就更能被理解被接受了。总之,客观上,金子袒露在外有光芒,埋在沙子里依然有光芒,只待时光发现。张爱玲想要销毁的《小团圆》被发表了,我作为小说的阅读者,我是十分感激宋以朗与他的父母的。

若有人找到文物默默交公,不留名不留姓,那文物以耀眼的价值存在于博物馆内,这是一种做事方式。但若有人拿着无人认领的金子发了大财,也可以认作是一种做事方式,只是有一个得到了回报,便有了被谈资的复杂语境。但站在约翰.马卢夫的立场上看,他会认为这一切都是他努力的回报,无可厚非,因为之前博物馆的“退稿信”与他个人为整理这些照片投入的财力等等,他定然是渴望回报的,这不是错。

总之,《寻找薇薇安.迈尔》并没有无节操无节制地过度消费薇薇安.迈尔的私人生活,这也是这部纪录片看完后印象平平,感觉没那么深刻的所在,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的。迈尔留下的照片更有冲击力,电影似乎也只想做到继续推广薇薇安.迈尔的良性作用,算是有节操地做到了完满。当然,对约翰是各种好处。

 5 ) 寻找薇薇安·迈尔——她的才华是个秘密

    如果没有约翰·马鲁夫的好奇心,薇薇安·迈尔这个神秘的女人不会被发现。她是一个保姆,又是一个隐藏于俗务的才华横溢的摄影师。

   这个孤僻、神经质、冷静、警惕、敏感的女人,她对生活的纯粹的好奇和热情,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她不同寻常的执着,更难以被普通人理解。我说的普通人,是你我他,是可以和这个世界妥协退让讲和的你我他。

    薇薇安·迈尔,她保留了自己对摄影的热爱,对猎奇事件的过度关注,对各种小物件的喜爱和收集,对陌生人的靠近和对熟人的疏离,也保留了自己观看这个惶惶、冷漠、又繁荣的人世间的独特角度,这个有趣的她拥有很多很多的棱角。会照看孩子,又会扎到别人。会充满冒险精神,又会出乎意料的发疯。

     她的才华和她的性格都如此独特,在那一张张照片里,有威严而充满压迫感的普通人,有成熟而深刻的孩童,有工人沾满水泥的圆滚滚的屁股,也有因为被打扰而充满怒气的面孔,有安静漂亮的建筑,也有倒在地上的死马尸体,有她的永远呈现出冷而静气质的自拍,也有少女的美丽笑容。这么多底片,多到她自己也看不完。每一帧每一个画面,定格在寂寞而隐秘的底片里。

     她的艺术品,尘封在用胶带缠住的箱子里。
     她的人生,藏在保姆的社会身份里。
     她的才华,是一个秘密 。
    
    她会说至少两种语言,一个人走了很多国家和很多角落,她拍了数以万计的照片。她活出了她自己,而不是把自己囿于保姆的这份职业里。
    她在物质上是贫乏的,有自嘲的:“穷人可死不起。”但是她的人生态度是深刻的:“没有什么能一直永垂不朽,我们要给别人留出空间,就像一个轮子,你上去了,就要走到尽头,然后别人占上他的位置。”她的精神是深刻而执着的,她带着她收藏的所有东西和她的底片,向雇主说:“我带着我的人生。”

     有人说过:我觉得她看不起这些低薪雇人的雇主。也有人说过:她有黑暗的一面。比如故意溜掉,把孩子们留在小巷子里;突然关上地下室的门把一个孩子单独锁在里面;或者逼迫一个孩子吃饭。她有光明,也有黑暗。她就像孩子的母亲,也会突然展露阴暗面。那个直言她有心理问题的、当年和她一起玩的孩子在经历过回忆的喜悦、微微的愤怒、和激动之后,终于试着总结她:这一切因为她被压制。她太孤独,也不被理解。

     她和她家族的人都是孤独的。他们之间互相不联系。亲人甚至比不上朋友。
     这趟寻找之旅,甚至发现她的妈妈也是摄影爱好者。在她妈妈的底片里,有幼年的薇薇安。比成年后喜欢穿着宽松而缺乏性别认知衣服的、更柔软的薇薇安。

     那个收藏了她所有底片的美术馆的馆长说道:有些人的个性使得他们,在成功的最后一刻却总是使不上劲,你知道她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位艺术家,她只是在做这项工作。总是有一种标准悬在我们头上,所以当某人出现时,总感觉她们是二流人物,但我不认为她是二流的,在我看她的照片时,我总觉得有一流的东西在里面。

                                                                                                           ——此文致薇薇安·迈尔
    
 
     

 6 ) 迷雾中的灯塔——我们永远欠她

(对于一名摄影师,和大部分人一样我不喜欢先去看介绍和评述。被薇薇安的作品打动之后我先买了她的两本摄影集。我觉得对于薇薇安感兴趣的朋友们也应该先欣赏她的作品再看详细的介绍避免先入为主的概念)

对于薇薇安的作品,第一个冲击我的是她与被摄影者之间的关系。是那样的直接与舒适,这样神奇的魔力不是大部分人能够掌握的。如此之近的距离,想象一下,在现实生活中,突然有人拿着相机对着你拍照,你是什么样的感受?是我的话,其实我会下意识的闪避,出于对自己隐私的保护或是天生的害羞与不自信。也许在那样的时代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可能还没有那么强,也许那样相机并不会引起被拍者的不安,但我相信,薇薇安一定有融入陌生环境的能力。

她的固执、封闭、对世间事物鲜明的洞察力赋予了她作品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正因为远离人群、所以作品独立——我想这很好的映射出了当今艺术创作者的一大困境。

从她的照片里,你仿佛可以看到一个人的一生。能够产生这样的情感共鸣真的是难能可贵。“仿佛慧眼,透彻人性,充满关怀,又带着一丝戏谑”

人们都说她活出了她想要的样子,但我依旧看不清她的容貌。

如今薇薇安的作品流落在市场,成为拍卖品。就我本人对她最粗陋的理解,我想这一定不是她想要的。她不否认自己是一名很好的摄影师,她对于自己的创作并没有不自信。但是她一辈子几乎没有给别人看过自己的照片。我猜也许是她自我封闭和精神抑郁使得她很难对于别人敞开心扉,无论如何这些作品对她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否则她不可能这么多年一直花钱存放,一直留在身边。我们自以为的向世人宣告她的存在对她来说也许是好事,但我们始终欠她很多。太多了。

谁知道呢。在薇薇安看来,故事又是另外一个模样了。

 短评

只为自己而活。如果在今天她会是flickr红人或者依然毫无分享欲望?这才是真正的考验。照片发现人太有商业头脑,感觉他早早搞定纪录片同步跟拍一半原因是为抬高作品身价,跟传主相比十分讽刺

6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若论影片的水准,四星而已,但这是一次伟大的发现,不亚于“小糖人”,必须力荐之。生前,薇薇安·迈尔只是一个有点奇怪的保姆,数十年一直做着薪水微薄的“下人”工作,却利用“工作之余“,留下了数十万个瞬间,其中有许多令人惊异之处。影片并不回避摄影师本人的阴暗面,她是艺术家,也是普通人。

11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孤独是一种迷人的选择,她只不过是率性而活。

16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IFC 她想看看能靠得多近,更重要的是,她在乎。躲在自己小世界里的Vivian却在乎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哭泣的小孩,残弱的老者,相依的夫妇,动物的死亡。她囤积报纸,收藏票据,还有那浩如烟海的10多万张底片,好像要拼命把这个世界收入她的小阁楼里。她无法走出去,便统统留下来。

19分钟前
  • Sico
  • 推荐

薇薇安·迈尔本人过于传奇和神秘的经历成为影片主要看点。由于她已去世,纪录片只能通过她当年拍摄的那些照片、录像、录音带、信件,以及很多人的讲述去拼凑这个人。当然,这更多只是一个很主观的,以及假想的迈尔小姐。她对摄影的热爱与专注,以及非常不合群的性格,注定她的孤独,也注定成为传奇。

2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佩服。给我启发。一个人环游世界那一段真是太酷了。里面有句话是“男人就想毁了你”联系到当时的时代,她为了独立不惜砍去所有枝蔓,清醒。

27分钟前
  • 春树
  • 力荐

在飛機上看的,看得我淚流滿面,心理上很大的衝擊,那麼美好,那麼棒的照片。那麼低調,擁有自己小世界的一個人,她只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女傭,卻有如此大成就,任何職業不會抹殺妳的其他熱情。

29分钟前
  • 力荐

强烈推荐!自从2011年看到Vivian Maier的胶片摄影就深深震惊了。上次看到那么震惊的摄影集是Cartier-Bresson.今天看了关于她的纪录片,上次看到那么震惊的纪录片是searching for sugar man. 推荐给所有喜欢胶片摄影的同学。

34分钟前
  • 玑衡
  • 力荐

上万张黑白胶片就像薇薇安孤独人格的延伸。反社会者往往能成为一流的艺术家——因为离人群足够远,所以创作是自由的。

3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阴暗孤僻社恐收藏癖,旁观者拼凑出来的她,但那个锁在房间里,躲在报纸胶卷后面的她,我们永远无从得知。或许Vivian会对人们的追捧而无所适从。被每张相片那种为纯粹抓住的瞬间感动得不行。正方形的黑白的,趴在镜头后面的世界的观察者。感谢发现她照片价值的人们[http://www.vivianmaier.com

41分钟前
  • 力荐

很美丽,一个有才华的文艺女青年死后被人发现的故事很鸡汤;现实生活一点不鸡汤,女文青甘当保姆,默默拍照孤身到老,凄凉。心想跟奶奶年龄相近的怪咖是水瓶座,真是。某些段落比《寻找小糖人》好,满溢一种神秘与哀感,但是更喜小糖人主人公。四星半推荐,预祝拿奥斯卡最佳纪录。

4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想要的人生。

49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总觉美国纪录片多少带着个人情绪,看完了这部片才意识到很多时候并不是拍摄的人的情绪,而是那些讲述的人的情绪。这部纪录片甚至还刻意对比了大家所说有出入的地方,真是无比的讽刺和有意思,但事实是已经无从知晓了,似乎我还感到了Miss Maier似乎在嘲笑这些讲述她事情的人,她的小秘密最终成了大秘密

52分钟前
  • 碧落亦然
  • 力荐

Vivian Maier本身内心另有异彩斑斓的世界,她不依赖社交生活,甚至这个世界之外的任何人踏足对她来说都可能会是一种干涉。但它有别于封闭。她的作品都是真实生活,孤僻让她具备了非凡的观察能力。我想到一个人在热闹的场合,喧嚣与她无关,一切早已在其内心预演,作品不过是一个印证。

54分钟前
  • 重尔.张望
  • 力荐

没错,这不是寻找Vivian的过程,而是她被形塑为天才艺术家的过程。一个拒绝透露、拒绝窥探与诠释的人,却无法拒绝死后被这个世界的好奇多事翻得里子朝天。这也不是怀才不遇,怀才不遇者至少寻求知遇,但V是全然的无所谓。无所谓任何加诸于身的形容词:孤独自由落魄天才疯子隐士理解误解,皆全无意义。

59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我是孤独的,我远离人群,远离社会,所以我的作品是自由的

1小时前
  • Jabbahy
  • 力荐

生前默默无闻,死后享誉摄影界。这辈子,也许不是那么的好,也不是那么的坏。如果不是那次可有可无的拍卖,也许这些照片也就这样永远压箱底。也许她仅仅是想永恒地保存她的些许人生记忆,也许她压根就不想引人注目。也许,孤独才是永恒的自由。8.6

1小时前
  • 巴喆
  • 力荐

最后20分钟最触动,导演没把这故事讲成一个完美的鸡汤:Vivian 有性格的阴暗面,雇主们对她友善,但关怀又总是有限度的。她一直在在不同家庭的缝隙里,在中产和贫民的缝隙里生活。大家始终对她有解释不清的困惑。

1小时前
  • 熊阿姨
  • 力荐

我记得前几天我还跟女票讲,出门玩不要懒得拍照片,能多拍就多拍,照片都是边拍边玩的时候越来越懒得拍,但是以后你一定会觉得以前拍的那些当时很嫌弃的照片是多么珍贵多么动人。

1小时前
  • 少数豪
  • 力荐

Rodriguez在底特律成为了拆迁工,Vivian在芝加哥当上了保姆,李安从伊利诺伊来到了纽约煮饭带孩子,他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1小时前
  • 门特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