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猎人第二季

欧美剧美国2019

主演:乔纳森·格罗夫,霍特·麦克卡兰尼,安娜·托芙,桑尼·瓦利森蒂,斯泰西·罗卡,乔·塔特尔,劳伦·格莱齐尔,迈克尔·瑟沃瑞斯,当·诺伍德,朱恩·卡里尔,阿尔伯特·琼斯,达蒙·海瑞曼,山姆·斯特莱克,内森·科德里,安迪·昂伯格,雅各布·伯格,卡梅隆·布莱顿

导演:大卫·芬奇,安德鲁·多米尼克,卡尔·弗兰克林

 剧照

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2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3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4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5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6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3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4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5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6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7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8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19心灵猎人第二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5 00:36

详细剧情

  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霍顿·福特和比尔·坦奇继续探究人们是出于什么心理做出令人难以料想的事情。在心理学家温蒂·卡尔的帮助下,他们开创性地将行为分析运用到追捕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中。  《心灵猎人》第二季取材自真实事件,并于 8 月 16 日回归。全新一季由乔纳森·格罗夫、霍特·麦克卡兰尼、安娜·托芙、乔·图特尔、阿尔伯特·琼斯、斯泰茜·罗卡、迈克尔·瑟沃瑞斯、劳伦·格莱齐尔和西拉·麦克莱恩主演。  本剧集由大卫·芬奇(《消失的爱人》《十二宫》)、安德鲁·多米尼克(《温柔杀戮》《神枪手之死》)和卡尔·弗兰克林(《守望尘世》《纸牌屋》)执导。  大卫·芬奇、乔舒亚·多南(《消失的爱人》《致命快感》)、查理兹·塞隆(《妹子老板》《血仇》)和切安·查芬(《消失的爱人》《搏击俱乐部》)以及考特尼·迈尔斯和贝丝·科诺担任监制。

 长篇影评

 1 ) 关于主角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性

虽然铺垫了一整季的Atlanta case最后并没有给出观众期待的让人为之一振的精彩大结局,但是剧集是为了尊重真实案件情况,作为观众也就只能默默承受了。关于这部剧本身到不想评价太多,但是对三个角色展现出来的人性的细微之处还挺有共鸣。

1,女博士Wendy Carr的同性感情线

Wendy作为一个高智商高学历的学者,在剧中被自然而然刻画成了一个非常敏感的高自尊冰山美人。其中两个工作相关的场景展现了这点。一是第一次Ted安排三人组去处理亚特兰大案子时,分别对Holden和Bill的工作职责做了交代而忽略了Wendy。但是看到Wendy并没有要离开的意思而是反而翘首以盼对自己的指示时,Ted才临时编了一些不重要的话。此后Wendy在电梯里抱怨“都不知道叫我去开这个会干嘛。”

并且也因为感觉自己不被重视,于是与另一个小组弃儿Gregory一拍即合,趁Bill和Holden两人不在自己接盘了连环杀手的采访任务。没想到采访并不顺利,没能获得对方信任来套取有效信息,因此被Ted委婉劝退:“采访任务还是让其他探员做,你就专注于更重要的分析任务就好了。”言下之意就是:你不行,不要再搞砸事情浪费资源了。当时Wendy没说话,但是表情看得出略微震惊和受打击。并且事后也与恋人Kay讨论说“没想到Ted一点都没认可自己的进步和作用。”

这两件事为Wendy的人设提供了充分的背景,于是为后面和恋人Kay的关系崩塌做了合理的铺垫。正在两人关系渐入佳境时,碰巧Kay的前夫把两人孩子送过来过周末,而Kay忘记了这件事,于是“没有一点点防备”,Wendy听到了Kay与其前夫的对话。

前夫哥:我能上去吗?

Kay: 现在不太方便。

前夫哥:有人在上面吗?

Kay: 没有。

Kay: 我准备让Tom(儿子)周末见个朋友。

前夫哥:是什么重要的人吗?

Kay: 不是,完全不是。

除此之外,Kay还编造了一些谎言关于会找另外的工作以及会搬到更好的街区住。

Wendy听到这些对话后默默离开并且之后完全不再联系Kay。最后Kay来找Wendy问清楚两个人到底怎么了,Wendy说,“一个认为诚实高于一切的人竟然撒起谎来那么溜真是让人不舒服。你竟然还让我觉得自己不够好。(指之前Kay说她不敢在工作里公然出柜)”最后甚至非常伤人滴讲:“你根本不是你以为你是的那种人。你不自由,你也不是什么通透的以更高标准生活的人。你不过是个从公交车站免费杂志上获取情感建议的酒保罢了。”

其实对话里展现出的只是Wendy发飙的其中一个理由吧。一方面被一个言行不一的人在自己都做得很差的方面所指责,让高自尊的Wendy觉得委屈和气不过。另一方面,偷听到Kay的对话时,三番五次被Kay否认自己的存在,否认自己对于Kay的重要性,以及不被介绍给Kay的家人,我觉得才是刺伤Wendy的重点。

尽管情理上可以理解为什么Kay不对自己的前夫讲真话(可能是不想影响到对儿子的探视权,或者没准备好来自于前夫的惊讶和质疑),所以被突袭的情况下撒谎,但是作为刚刚放下心理戒备邀请Kay与自己同居的Wendy来说,这种伤害太大了。尤其对于一个高自尊且高理性的人来说,他们在受到情感伤害时反而不能很好地运用理智说服自己对方言行的合理性,而是完全关闭了共情能力变成了异常脆弱然后为了自保而攻击力十足的战斗机。

其中有那么一句台词暴露了Wendy吃醋的本质:“我不知道原来你和你老公说话时声调还可以那么高啊。” 我想,如果不是因为情感本身的受伤,Wendy不至于因为Kay关于换工作和住处撒的谎就有如此过激的反应,顶多事后质疑Kay的原则罢了。特别是转身坚决离开那一幕,充分表现出了当发现自己以及两人的感情原来都不被对方承认时的那种伤心和愤怒。

因为自己受伤,就转而把同样的匕首刺进对方的胸膛,用最能伤害对方的言语去攻击对方的软肋,却不能放下自尊去解释为什么自己难过和生气,真是像极了任何一个高自尊的人。高自尊也未必是好事,和低自尊一样,其实都是自卑和脆弱的表现,能轻易毁了一段其实还不错的感情。

2,Bill Tench家庭线

虽然剧中Bill最后貌似落得了妻离子散的凄惨下场,但是不得不说他处理事情的方式其实非常值得称道。

一方面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山大根本抽不开身,另一方面本来就有心智问题又少言寡语的7岁儿子还莫名卷入了杀人案,因此Bill不得不工作和家两头飞,来应付社工时不时的突然造访,每周一次的心理咨询,以及妻子随时的紧张,焦虑,要求和无声的抱怨。

妻子无数次说“请假吧回家吧,我一个人承受不来”,但是可想而知这种破案的关键时刻,在人手本来就不足又被上司寄予厚望,并且破案结果关乎整个部门的前途的情况下,不管出于Bill本身对工作的责任,还是对团队的责任,他都不可能离开。但是同时他也没有忽视自己的家庭责任,尽可能做到自己能做的:周一到周四在亚特兰大,周四晚上飞回家陪儿子参加周五上午的心理咨询,然后周末两天呆在家帮妻子分担照顾小孩的责任。于是几乎搞得自己觉都睡不够,还两头不讨好。但是在这样对于他自己来说身心俱疲的时期,面对妻子的指责,他没有一句自我维护,基本都是顺着她的话头说尽量去安抚她,即便她的要求不合理。

有两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一是Bill周四下午赶到机场时飞机已经开走,于是他不得不坐了一个红眼航班周五凌晨5点才回到家所在的城市,于是就在心理咨询会面时迟到了一小会。但是到了后立马就是非常真诚的道歉,并表示以后不会再发生了,而不是像我们大多数人会做的那样拼命解释以撇清自己责任,比如“哎呀工作实在太忙走不开,错过了飞机但是又只有凌晨的一班了,我可是觉都没睡马不停蹄地赶过来”之类。一句解释都没有。迟到就是迟到,并没有因为觉得自己是被工作所误就理所当然。

二是在法官判定儿子必须接受社工和心理咨询并作出解释:“Brian没有参与谋杀,但是他确实在场。基于他没有体现出恶意也基于他的年纪,州政府决定不对他提出诉讼。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他事后有充分的机会去求救或者告诉你们这件事的机会却没有这样做。不管他是为了这件事不被发现,还是说他没有基本的对错观念,州政府有义务去了解他的动机,来确保他对于自己和社区都不会是个危险因素。”

说实话,在法官给出如此清晰且合理的解释后,妻子还非常不接受,并一直逼逼“儿子都说真话了呀为什么还要社工来评估,儿子把死去的小孩放上十字架也是因为他以为这样可以让小孩复活啊bla bla。” 其实听到这段我个人蛮反感的,因为这种对自家小孩的无条件辩护像极了培养出熊孩子的无良家长,也缺乏理性接受事态发展的良好心态。说实话你就真的对你那个虽然看起来长得像天使但是闷不吭声的儿子的内心活动如此了解吗?你就不害怕他真的有什么心理问题吗?不想如果有问题早点发现早点解决以免问题滚雪球吗?

事后妻子还一脸不爽滴抱怨Bill说“刚才你为什么不说点啥?你连你自己的小孩都不维护?”换成是我可能都要发飙了,但是看看Bill怎么说的:“亲爱的这不是法庭。Arts说得对,我们只能走完这个流程。也许Brian能跟人聊聊也不是坏事。” 妻子继续坚持:“他(儿子)没有(心理)问题。他不是个罪犯。” Bill表示支持:“我知道,南希。”然后又温柔地提醒妻子事情的积极一面在于“儿子至少能跟我们回家。这已经是好结果了。”

这一段简直是把一个偏执的,情绪化的,略微不讲道理的妻子形象,和一个理性,耐心的,忍让包容的丈夫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也是让我觉得Bill人设最值得我学习和敬佩的地方。试问我自己,是做不到在工作已经把人榨干,还要在两个城市之间来回奔命的情况下,如此有耐心又支持地面对一个只会抱怨的伴侣的。作为一个工作里的强势男权和家里的唯一收入来源,Bill对于家庭的付出,对于妻子的态度,不得不说已经是一个完美好丈夫了。不过为了剧情张力需要,最后妻子一声不吭地带着孩子搬家走人,但是逻辑上这也符合她遇事就哭哭啼啼,没有强大的承压能力在丈夫缺位时独自处理这些危机事件,最后只会用拒绝和逃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性格特质。

3,Holden的虚荣心

这季Holden的角色不怎么出彩,唯一让我觉得有趣的是他三番五次对亚特兰大受害者家属作出自己根本无法确保的承诺,而且是在其并没有被逼去做出这些承诺的情况下。

第一次在说出“我保证FBI会调查这些案子之后”,FBI就被亚特兰大市长光速踢出局。第二次在快剧终警方已经抓捕了疑犯但是不能以20个小孩的谋杀罪名去起诉他时,说出“我保证FBI会继续调查这些案子”,结果隔天电视上FBI就宣布“中止这些案子的调查”,简直啪啪打脸。

反观Holden为什么要说出这些话?第一次被引荐给这个被害者亲属联盟时,领头者质疑Holden的年龄和资历,说他的话不会有人重视的并且差点转身就走了,这可能引起了Holden对自我自尊的维护。后来是他三番五次地主动跑到被害者亲属联盟的聚集地点,主动表态说出类似“我找到机会让FBI能够介入调查了”,事实上这根本不是他的功劳,而是上司斡旋出的契机。也就是说他在为未做之事邀功。他对受害者联盟的拜访,也并非是单纯想要给对方安慰和支持那样简单,我看到的更多的是想要获取对方对自己认可,重视和感激的一种渴求,一种带着点圣母心的虚荣心。事实上看起来这些被害者家属们并不需要Holden提供的“定心丸”,他们一直坚定且井井有条地做着自己能做的事。反倒是Holden总是不请自来,一再做出观众一听都能觉得很空洞的承诺,每次对方也都提醒他“不要轻易做出承诺。”

经常提到连环杀手都是自恋狂的Holden其实自己也有非常自恋的一面,但还好他也有很强的同理心和忏悔的能力,才构成了与那些反社会人格及精神病患者之间的最大区别。这一点,也蛮像我自己。

虽然这一季剧情不算特别精彩,但是这些隐秘又真实的,甚至不易被人察觉的,对人性复杂性的寥寥几笔点到为止的刻画,真是让人爱了。这也是我多年来喜欢美剧,而不是倾向于把人脸谱化的苍白国产剧的原因吧。

 2 ) 为整个时代做一个“心理侧写”

在所有好莱坞的名导之中,大卫·芬奇(David Fincher)可能是那个对连环杀手最情有独钟的一个。这种极其执着的迷恋贯穿了他的导演生涯,无论是早期一鸣惊人的《七宗罪》(Se7en),还是声名鹊起之后的《十二宫》(Zodiac)与《龙纹身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甚至是讲述婚姻关系的《消失的爱人》(Gone Girl),叙事的中心总是一件离奇的罪案。躲藏在黑暗中幕后凶手将寻找真相的侦探玩弄于股掌之间,冰冷而残酷的世界永远不会得到救赎。

然而大卫·芬奇在2014年完成了《消失的爱人》之后就没有任何作品推出。计划中和艾伦·索金再度合作的《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在临近开拍之际被索尼更换了导演,《龙纹身女孩》的续集的拍摄计划也迟迟没有了踪影。一时间大家都十分好奇这位年近六旬的导演要怎么样继续自己的职业生涯。

《十二宫》(Zodiac)

就在观众们焦急等待的关头,网飞在2017年上线了了芬奇与它们合作的新项目《心灵猎手》(Mindhunter),一个光听故事简介就充满了大卫·芬奇自己风格的剧集,更何况他还在亲自执导其中的三集。《心灵猎手》的故事聚焦在了上世纪七十年代FBI通过对连环杀手的访谈创建“心理侧写”(Profile)这套理论的过程,将会涉及到历史上诸多穷凶极恶的罪犯。但是等到剧集正式上线之后,观众们却大失所望。大卫·芬奇招牌式的冷峻的影像风格和凌厉的剪辑依然随处可见,故事却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没有环环相扣的故事,没有警探和罪犯的斗智斗勇,取而代之的是大段大段的访谈,节奏缓慢,情节拖沓。

这种的与预期强烈的不一致并非是某种失误,更像是刻意为之。“心理侧写”对于大多数的观众早就已经是一个无比熟悉的概念,电视机的荧幕早就充斥着诸如《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或者《追辑:炸弹客》(Manhunt: Unabomber)这样一抓一大把的刑侦破案剧集。主角们运用侧写的方式构建凶手的模型,抓住真凶的故事已经很难再拍出新意。与其照搬旧的套路,不如独辟蹊径,把叙述的重点放在了这套理论是如何构建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灵猎手》不该被当作一部刑侦剧集,以精彩的追凶破案作为卖点;而是纪录片,以历史本来的面貌作为根本的目的。到了今年播出的第二季,纪录片的风格则变得越发明显。(第二季前三集同样由芬奇本人担当导演)

《追辑:炸弹客》(Manhunt: Unabomber)

遵循着这样的逻辑,更多与犯罪无关的情节被加入到了《心灵猎手》第二季之中。当时的社会背景,警局内部的工作环境,乃至于探员们的个人生活和心理状态,每一个细节都在左右着“心理侧写”的构建过程。尤其是第二季最开始的第一集,完全没有描述任何犯罪的情节,而是花费了所有的笔墨来描述新领导上任之后整个部门的运作情况,以此来反应新的侦破方式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面对多么巨大的阻力。

在整个第二季中,探员们私人生活同样拥有了更多的戏份。故事的叙述者从第一季的霍顿·福特(乔纳森·格罗夫饰)变成了比尔·坦奇(霍特·麦克卡兰尼饰),一个身材健硕,处事圆滑的中年男子。作为整个小组的领头人,他的儿子却被牵扯当地的一件儿童死亡的案件之中。面对妻子的怀疑,奔波在家庭和工作之间的比尔很快就对自己目前从事的项目产生了怀疑,长期与连环杀手打交道,是不是也对自己的孩子产生了致命的影响。剧中的头号女主温迪(安娜·托芙饰)则陷入了感情的困境。虽然她一直在为“心理侧写”提供理论支持,想要洞察每一个罪犯的犯罪动机,却和自己的恋人都无法深入交流,最终导致了恋情的终结。更不要说在第一季就陷入困境的霍顿,在反复折磨凶手作案动机的过程中,自己也处于崩溃的边缘,随时就将失控。“心理侧写”就像那个黑暗的深渊,在你凝视它的过程中也在逐渐被它吞噬。

深入感情漩涡的温迪

在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剧情加入之后,“心理侧写”的对象在无形之中被扩大了。它不仅是一个破案的工具,而变成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主人公们会不由自主地运用“心理侧写”观察自己所接触的一切,例如比尔开始分析自己退休上司的心态,甚至是荧幕前的观众都不会不由自主地运用“心理侧写”为主人公们画出人格肖像。每个人即是观察者也是被观察者,每个人都在为了“心理侧写”的创立过程添砖加瓦。

当然《心灵猎手》的野心还远远不止这一层从连环杀手到普通人的推进。当第二季的后半段亚特兰大儿童失踪案被正式引入故事的主线之后,“心理侧写”的对象再一次扩大,当时整个的社会环境都成为了“心理侧写”的目标。

1974年的冬天,整个美国亚特兰大市都被一股恐怖的气氛笼罩着。黑人社区里,一个个小孩接连失踪。几日之后他们的尸体就被发现随意丢弃在城市的角落里,死亡之前通常都受到了残酷的折磨。当地的警察对此一筹莫展,百般无奈之下,FBI派出了他们新近成立的“心理侧写”部门,想要力挽狂澜。但当比尔和霍顿正在开始介入调查之后,却发现此前百试不爽的“心理侧写”忽然间失去了魔力。黑人和白人之间深厚的种族矛盾,当地警方陈旧的侦破方式和对“心理侧写”的怀疑,凶手高超的犯罪手法,每一件事都在阻碍案件的侦破。

贯穿后半季的亚特兰大儿童失踪案几乎可以当作是一部犯罪纪录片来单独看待,之前噱头十足的大段采访内容消失不见了,却而代之的是各方势力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里相互角逐,互不相让。为了增加这种真实的临场感,在霍顿搬运十字架的段落,呈现在荧幕上的画面忽然变成了老旧的记录片样式,不时出现的条纹和斑点以假乱真,甚至能让人以为这是历时上采集的新闻画面。

酷似纪录片的画面

当“心理侧写”不再百试不爽之后,比尔和霍顿从无所不能的英雄还原成了凡人,挣扎于各方势力之间,难以施展自己的能力。有时候他们会开始自我怀疑,这套基于个人经历和情感分析的理论在面对现实的凶杀案时是否真能有所作为。正是在经历了这种挫折带来了无力感之后,两个凡人才能静下来心来观察当时的整个社会。在亚特兰大,真正制造犯罪的不是某个单独人物的一时冲动,而是整个社会中黑人和白人之间不可消解得相互仇视。阻止破案的也不是犯罪份子高超的作案手法,而是各方势力在利益角逐的过程中一次次丧失协同合作的机会,给罪犯留下了逃脱了空间。因此一个单独给疑犯做的“心理侧写”并不会起到任何作用,需要的是为整个时代和社会环境,为其中的每一个人做一次“心理侧写”。

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灵猎手》从始至终都没和大卫·芬奇之前的作品脱节,而是一脉相承地延续了他之前的母题——一个无力平庸的凡人在异化的时代中苦苦追寻的凶手,最终认识到击败他的是这个黑暗的世界。在《七宗罪》中,这位凡人是那个刚刚上任七天的菜鸟警探;在《十二宫》,这位凡人是那个数十年苦苦追寻却一无所获的记者;到了《心灵猎手》,这位凡人则是创立“心理侧写”的FBI探员。无论最后成功与否,他们都是时代见证者。

自发组织起来查案的亚特兰大黑人

直到第二季的最后十分钟,亚特兰大儿童失踪案的嫌疑犯才被抓获归案。然而没有人脸上露出了笑容,因为已经有二十个儿童失去了生命。亚特兰大黑人和白人之间的种族矛盾并没有缓解,城市中的各方势力还在不停地争斗,抓获凶手并没有改变任何现实。之前的一场戏中,有人问霍顿:“符合侧写的临界点在哪里?四项要素还是五项,要是他不符合第六项呢?” 霍顿无言以对。其实无论是他还是观众都知道,侧写只是一个通过理论构造出的模型,并不是这个社会真实的写照。真实的世界永远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黑暗得多。

当然作为一部电视剧集,《心灵猎手》的故事还远没有完结,毕竟每集开头一闪而过的那位BTK(Binding虐待Tyrannize杀害Killing)还未真的与我们的主人公展开较量。我们有理由继续期待故事接下来的发展,期待大卫·芬奇完成它给整个时代做的“心理侧写”。

还未加入战局的BTK僵尸未来剧集走势的关键

本文首发于深焦公众号 深焦DeepFocus ,文字和图片略有改动。

 3 ) 游走在剧情和现实之间(完结)

在看第一季的《心灵猎人》的时候,正值曼森在狱中去世,我当时写下这样一句评论:“初看这部片时,正好看到新闻说曼森死在牢中,惊讶于巧合。没有犯罪心理来的刺激,但胜在真实,详尽。”

第二季的风格依旧是真实,真实到有时候我会恍惚觉得自己在看的是纪录片。尤其是当我上网搜到了剧中那些出现的连环杀手的原型照片时,所以想写一篇影评,可以说是剧之外补充一些背景知识吧。

艾德·肯帕(Edmund Kemper)女学生杀手

左:真实的肯帕 右:剧中的肯帕

艾德·肯帕(1948年12月18日出生)是一名美国连环杀手,谋杀了十个人,包括他的祖父母和母亲。他的体型很大,身高6英尺9英寸(2.06米)。因为他的大部分受害者都是男女混合学校的学生,因此被称为“女学生杀手”。

肯帕的第一次谋杀是在他15岁的时候杀了自己的祖父母,然后他自己打电话报警,之后他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并于21岁时取得了假释。在他被假释之后,他发现有很多年轻女性搭便车。在1972年5月至1973年4月期间,肯帕开始了一场谋杀狂潮,这场狂欢始于两名大学生,结束于肯帕的母亲和她的朋友。他会挑选搭便车的女学生,将她们带到独立的区域他。之后他会枪击,刺伤,窒息或扼杀她们。然后,他会将她们毫无生气的尸体带回他的家中,在那里他会斩首他们,对他们被割断的头部进行骚扰,与他们的尸体进行性交,然后肢解他们。在这11个月的狂欢中,他杀死了五名大学生,一名高中生,他的母亲和他母亲最好的朋友。肯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母亲向他开始爆发之后,他经常会去寻找受害者,并且她不会把他介绍给在她工作的大学就读的女性(肯帕的母亲在一所大学里工作)。他回忆说:“她会说‘你就像你的父亲。你不应该去了解他们'。”

1973年,他被判处有罪。他自己要求对自己判处死刑,但是当时最高法院已经暂停执行死刑,所以他为每项罪名获得了7个终身监禁。至今肯帕还活在狱中。

大卫·伯科威茨 (David Berkowitz)萨姆之子

左:真实的大卫 右:剧中的大卫

大卫·伯科威茨(1953年6月1日出生)是美国的一名连环杀手。他制造了纽约的八起枪击事件。这八起枪击事件发生于1976年夏天到1977年7月这一时间吧,他使用一把0.44口径的斗牛犬左轮手枪,共杀死了6人,打伤了7人。他引起了纽约史上最大的警方追捕,同时还留下嘲笑他们的信件。

1977年8月10日晚,Berkowitz被他纽约市警察拘留,随后他被指控犯有8起枪击事件。 他声称他遵守了一个名为“哈维”的狗形式的恶魔的命令,该狗属于他的邻居“山姆”。 尽管有他的解释,Berkowitz被发现有能力接受审判。 他对二级谋杀罪表示认罪,并被监禁在州监狱。 他后来承认,狗与魔鬼的故事是骗局。 在进一步的警方调查过程中,伯克维茨还涉及该市许多未解决的纵火案。

Berkowitz自被捕以来一直被监禁,连续服刑六次。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修改了他的供词,声称他是一个暴力的撒旦邪教组织成员,称这些事件为精心策划的仪式谋杀。 一些执法当局表示,他的说法可能是可信的,对谋杀案的新调查于1996年开始,但在没有确定的调查结果后无限期暂停。

当时他写给警方的信的最后一页,字还挺丑的>_<

丹尼斯·雷德(Dennis Rader) BTK killer

左:真实的BTK 右:剧中的BTK

丹尼斯·雷德是美国的连环杀手,在1974年至1991年间最少虐杀了10人。他有BTK杀手(BTK Killer)或BTK扼杀者(BTK Strangler)之称,BTK意即“绑、虐、杀”(Bind, Torture and Kill)。他在犯案后均会向当地警方和报馆寄信,以BTK为署名声称曾作案,并在信中讲述案件详情。事隔至2004年,报馆再次收到BTK的信件。他于2005年被捕并接受审判。现在仍在狱中服刑(175年)。

现实中控方展示BTK的面具
剧中的面具

查尔斯·米尔斯·曼森(Charles Milles Manson)

左:现实中的曼森 右:剧中的曼森

查尔斯·米尔斯·曼森是一名美国罪犯、前音乐人和邪教领袖。他在1960年代末领导了犯罪集团曼森家族。曼森和他的跟随者被控在1969年的7月和8月,犯下了9起连续杀人案。1971年,在他的指示下,曼森家族的成员杀害了演员莎朗·蒂,以及LaBianca夫妻。他也因为共同犯罪而被控告谋杀。

曼森信仰自己所创造的“Helter Skelter”,这个词是他从披头士的一首同名歌曲中得来的。根据他对披头士这首歌曲的描述,曼森坚信即将发生一场末日的种族战争。同时他也认为他犯下的谋杀案能够促成那场战争。他最终成为了精神错乱、暴力血腥和恐怖的象征。

在曼森家族形成之初,曼森是一个失业者,由于犯罪,他已在惩教机构度过了大半的人生。谋杀案之前,他是一名歌手兼职作家,生活在洛杉矶音乐产业的边缘地带。在后来曼森被控犯罪后,他的原创歌曲专辑也随之发布。包括枪与玫瑰及玛丽莲·曼森在内的艺术家都引用了他的歌曲。

加州最高法庭1972年的一份决议暂时废除了该州死刑,曼森的死刑自动被改判为无期徒刑。2017年11月19日,曼森去世,死因为自然死亡,时年83岁。

威廉·皮尔斯 (William “Junior” Pierce) 没有昵称

左:现实中的皮尔斯 右:剧中的皮尔斯

在《心灵猎手》第二季中出现的皮尔斯,可以说是目前为止最不为大众所知道的连环杀手。(我甚至找不到他的维基百科>_<)他在60年代因为纵火罪和抢劫入狱,在1970年被假释出狱。出狱后,他在1970和1971两年内犯下了9起谋杀案(已经是第二个凶手明明已经被抓进去了,再放出来就开始连环杀人了,之前的肯帕也是啊!)。皮尔斯在1973年被判终审监禁。他的第一个受害者是一个13岁女孩,是一个州议员的女儿,皮尔斯强奸并且扼杀了这个女孩。也有文章声称他的智商只有70。在他入狱之后,他声称他被捕时没有读米兰达声明,所以他自己的供认是不作数的。如今,88岁的皮尔斯依旧活在狱中。(想说,这些连环杀手还蛮长寿的,都活到80多岁)。

威廉·亨利·汉斯 (William Henry Hance)他自己想被叫做“恶魔力量” (Forces of evil)

左:现实中的汉斯 右:剧中的汉斯

威廉·亨利·汉斯出生于1951年11月10日。他是一名美国士兵。他在军事基地里和周围共杀害了4个女人。他于1978年被捕,为谋杀前三个女人接受了审判,却没有为谋杀第四个女人被判罪。他于1994年在佐治亚州被电椅执行死刑(终于找到一个被判死刑的连环杀手了!)

在1978年的佐治亚州,一场疯狂的谋杀正在进行。有几个白人老年女人被一个叫昵称叫做“丝袜扼杀者”(stocking strangler)的连环杀手杀害。两具年轻的黑人女性工作者的尸体也在附近被发现。这些分开的案件被一封寄给当地警长的信联系起来。信件表示这封信来自一个七人白人团体,他们声称自己绑架了一个黑人女人,如果“丝袜扼杀者”不被捕的话,就要杀了这个黑人女子。而当时普遍认为“丝袜扼杀者”是一个黑人。

这个七人白人团体想要自己被认为是“恶魔力量”(Forces of Evil)。之后更多的信件和电话过来,甚至要求10000美金。之后这个被绑架的女人的尸体被找到,法医鉴定她死于她尸体被找到的五周之前,也就是第一封信被寄出之前。之后找到了第二具黑人女性的尸体。FBI的侧写师认为这个杀手是一个人,不是七个人,而且不是白人,是一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有可能是一个低阶级的军人。在这个侧写颁布之后,又依据两位受害者都是性工作者的线索,警方逮捕了汉斯,他在军队里做卡车司机。很快,根据他的字迹、声音以及脚印,他认罪承认杀害了这两名黑人女子,并且交代了另一起犯罪,杀害了24岁的白人女军人,Karen Hickman,Karen喜欢与黑人军人约会并且在黑人酒吧里活动。在民事法庭,汉斯没有被指控为Karen的死亡负责,但在军事法庭,他被指控杀害了Karen. 最后,他也被发现应该为第三位黑人女孩的死负责。只是他没有因这一起谋杀被指控。

但是,他并不是杀害了多个白人老年女子的凶手“丝袜扼杀者”,凶手是另一个黑人Carlton Gary。顺便说一下,汉斯的智商只有75-79,意味着他是智力有缺陷的。(剧里好像演出来了。。)

埃尔默·韦恩·亨利 (Elmer Wayne Henley)

左:现实中的亨利,右:剧中的亨利

埃尔默·韦恩·亨利(出生于1956年五月9日),是“休斯顿大屠杀”参与者。“休斯顿大屠杀”发生于1970到1973年,至少28名青少年和青年人被绑架、折磨、强奸并且杀害。该案的主谋是Dean Corll。而亨利作为同伙和他的另一名青少年同伴,帮助诱骗了很多受害者去Corll的家里。在1973年,时年17岁的亨利射杀了Corll。

具体经过是1973年8月8日,亨利带着另一位潜在受害者Kerley到了Corll的家,在Corll把Kerley控制起来之前,他们两个又离开了去买三明治,之后带回了一个15岁的女孩威廉姆斯。Corll非常愤怒,但还是保持友好,给他们提供了酒和大麻。等亨利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被Corll铐住了,Corll将他拖进厨房,并且拿出枪威胁说要射杀他。亨利求饶,并且承诺Corll如果放了他,他可以一起折磨谋杀另外两名年轻人。Corll放了他,让他去折磨威廉姆斯,自己去折磨攻击Kerley。亨利之后拿到了枪,将Corll杀死。亨利最后被判了99年。

特克斯·沃特森 (Tex Watson)

左:现实中的沃特森 右:剧中的沃特森

特克斯·沃特森(出生于12月2日),是曼森家族的核心成员。1969年8月9日,沃森(Watson)作为曼森家族(Manson Family)的成员,陪同苏珊·阿特金斯(Susan Atkins),琳达·卡萨比(Linda Kasabian)和帕特里夏·克伦温克尔(Patricia Krenwinkel)前往好莱坞电影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和他的妻子女演员莎朗·泰特(Sharon Tate)租借的好莱坞Cielo Drive大庄园。此时莎朗怀孕八个月。波兰斯基当时在伦敦拍电影。家里有泰特(Tate)和她的朋友们:美发师杰伊·塞布林(Jay Sebring),作家沃伊西希·弗莱科夫斯基(Wojciech Frykowski)和福尔格的咖啡继承人阿比盖尔·福尔格(Abigail Folger)。(顺便想说这个事件已经被昆汀拍成了《好莱坞往事》)在那里,他们残忍地杀害了这四个人和一个18岁的男孩Steven Parent。

第二天,他又参与了拉比安卡谋杀。因为查尔斯·曼森对他们前一天的表现不满意,所以决定在第二天晚上带着6个曼森家族的成员去再干一票,亲手示范。他们来到了之前开过派对的一个叫特鲁的家门口。因为曼森不想被警察追查到这一层关系,所以他决定不杀特鲁,而是去了特鲁的邻居拉比安卡的家(这个真的是飞来横祸啊啊啊!有时候邻居也会很坑爹),最终住在里面的拉比安卡夫妇被折磨致死(被捅了很多刀,还被在身上刻了像“战争”这样的字眼)。

沃特森是在1969年11月30日被捕的,在漫长审判之后,他被指控7个一级谋杀以及同谋谋杀,1971年他被判处死刑,但是加利福尼亚于1972年废除了死刑,于是他的刑罚被转为终身监禁。

保罗·贝特森(Paul Bateson)

左:《驱魔人》中的贝特森 右:剧中的贝特森

保罗·贝特森(Paul Bateson)(生于1940年8月24日)是一位美国前放射线照相技师,被判犯有杀人罪。1973年,他在恐怖电影《驱魔人》中扮演一名放射技师,这部电影的导演威廉·弗里德金(William Friedkin)观看了他前一年进行的脑血管造影术时受到了启发。对于很多观众来说,这是电影中最令人不安的场景。

1979年,贝特森因谋杀电影业记者艾迪生·韦里尔(Addison Verrill)而被定罪,并被判处至少20年徒刑;2003年,他被假释。在Bateson受到审判之前,警察和检察官将他与一系列尚未解决的曼哈顿同志杀人案牵连,据报道,他在监狱时曾夸口犯下了这些案件。但是,检方从未对他提出任何其他指控。这次经历启发了弗里德金(Friedkin)制作了1980年的电影《巡航》(Cruising),该电影以十年前写的小说为基础,并在故事情节中融入了贝特森(Bateson)所认同的城市皮革亚文化。

弗里德金(Friedkin)在2012年回忆起曾在贝特森(Bateson)受审前拜访过贝特森,并进行了一次对话,在这次对话中贝特森(Bateson)暗示犯下了另外的谋杀案,他正在考虑坦白这些案件以获得更轻的审判。但是,没有其他记录表明弗里德金在那次采访中提到有罪的证据。尽管如此,贝特森经常被错误地描述为连环杀手。

截至2019年,尚不知道巴特森是否还活着,或者他住在哪里。弗里德金在2018年的一次采访中表示,他听说贝特森居住在纽约北部某处。一份社会保障记录显示,出生日期相同且在宾夕法尼亚州发行的具有社会保障号的“ Paul F. Bateson”于2012年9月15日死亡。

韦恩·威廉姆斯 (Wayne Williams)

左:现实中的威廉姆斯 右:剧中的威廉姆斯

这个人的故事是本季的主线,我看到已经有其他人对他的案子进行了详细的科普,所以我这边会简单介绍。

从1979年7月21日到1981年5月,亚特兰大地区发生了29起谋杀案。大多数受害者是男孩,都是黑人。大部分是年轻,十几岁的孩子,有些甚至是孩子。社区和媒体因此将杀人狂称为“亚特兰大儿童谋杀案”。

1981年,一个名叫韦恩·威廉姆斯(Wayne Williams)的人因在亚特兰大谋杀了两名年轻男子而被捕,许多人相信他也是亚特兰大儿童谋杀案背后的人。虽然他最终被逮捕和定罪使亚特兰大居民松了一口气,但人们仍在猜测韦恩·威廉姆斯是否真的该为亚特兰大儿童谋杀案负责或仅仅只是警察找的替罪羊。

亚特兰大儿童谋杀案最初的受害者是两个男孩,一个是14岁,另一个是13岁,两个人相距四天之内失踪了。双方于1979年8月7日被发现死于彼此附近。一个被枪杀,另一个被勒死。当局最初并没有太认真对待双重谋杀。但是尸体继续增加。到1979年底,又有3名受害者,总共5名。到第二年的1980年夏天,九名儿童被杀。这一系列的杀人事件被称为“亚特兰大儿童谋杀案”,地方当局当时没有线索。直到一名七岁女孩被绑架和谋杀,联邦调查局才最终介入。

携带shot弹枪的警官为韦恩·威廉姆斯(Wayne Williams)上法庭时提供了严格的安全保护

威廉姆斯因为杀了两位年轻人被拘留后,谋杀案也停止了,但是缺乏证据阻止了进一步起诉他为那些青少年的死亡负责。(被抓捕的过程剧中很真实地还原了,所以不再累述)在2010年,DNA法医检查(1981年不存在这种技术)给出了98%的可能性,即在11岁受害者的尸体上发现的两根头发属于威廉姆斯。(其实我个人认为他应该是大多数儿童谋杀案的凶手,但是在29起中应该也有可能存在其他人模仿犯罪,或者杀了人往连环案中一塞的可能性。)

终于有空将剧中提到的这些杀手们做了一个盘点,这个帖子我也写完了,谢谢陪伴,enjoy~~

 4 ) 来品品第二季里Wayne Williams真人原型和剧中演员的外形相似度。

照片含剧透

P1上图从Mindhunter原著书里抠出来的原型照片。

图片配字:1982年,韦恩·威廉姆斯因亚特兰大残杀儿童案接受审判。地方检察官助理杰克·马拉德采纳了我建议的策略来盘诘威廉斯,使其在陪审团面前露出本来的面目。

P2是真实的Ed Kemper和剧中的。

P3是臭名昭著的Charles Manson,和《好莱坞往事》共用一个演员(出现集数S2e5)

P4是贯穿第一二季的BTK杀手Dennis Lynn Rader原型和剧中形象

P5 “山姆之子”David Berkowitz的原型和卡司,剧中BTK杀手的模仿对象

 5 ) 对自己不真诚是痛苦分裂的根源所在

DavidFincher的新作《心灵猎人》(Mindhunters)。那里面有一个把自己母亲的头割下来的罪犯。听说了他的罪行的FBI警察都不敢去见他,但是当真正见面的时候,却发现他温文尔雅,根本没法想象眼前的人会作出这样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和他聊了以后才知道,他的母亲每天都对他恶语相加,根本不尊重他的感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搞得他生不如死。如果你有这样的母亲,你会不想杀了她么?至少我们每个人潜意识里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当他的正常的意识和他的罪恶的潜意识相冲突的时候,他便成了一个精神不正常的杀人犯。但是为什么现在在我们眼前的人如此正常呢?他说当他杀母亲的时候,是他第一次真诚地对待了自己,实现了他潜意识的愿望。所以对他来说,杀害母亲是他意识和潜意识的第一次和谐,一旦和谐以后,他的精神病自然也就治好了,他在监狱里其实也就已经正常了。不仅正常,而且他对自己的理解,对所有罪犯的犯罪心理比专门研究犯罪心理的警察都要专业。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逃脱魔鬼的手掌呢?我认为我们的人生境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希望得到爱

2. 无条件地爱别人

3. 爱自己

第一阶段。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爱。于是我们都不择手段地获得金钱,名誉,地位,永生,上帝的爱等等。这些其实都是魔鬼的圈套。当我们忘乎所以地去追求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就背叛了自己的灵魂,抛弃了真正的上帝。

第二阶段。我们发现被爱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反而会让我们觉得空虚,无所事事。更让我们觉得充实的是主动地爱别人。但是我们会发现这种爱却束缚了我们的自由。而且其实爱别人和想要得到爱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好比在《挽歌》(Elegy2008)中,一名教授本来是想找年轻的女学生做情人的,但是后来他发现自己在占有欲里不能自拔,就像是一个不愿意放弃自己玩具的孩子。很多人因为空虚,开始爱这个神,那个神,但是却被教义所捆绑,成为了自己潜意识的牺牲品。

第三阶段,就是发现其实被别人爱和爱别人都是不靠谱的。我们发现我们连自己没搞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连自己都没有真正爱自己,还一直都爱这爱那的瞎折腾。只有当我们能真正做到爱护自己的灵魂,才能接近上帝和真理,远离邪恶与魔鬼。我们有时候会有拯救别人,拯救世界的雄心。但是其实我们真正需要拯救的,首先是我们自己。其实我们早晚会发现,拯救自己其实就是拯救了全世界

 6 ) 神作回归还是潜藏危机,《心灵猎人》是否值得五星期待?

《心灵猎人》第二季可以算是我今年最期待的美剧,没有之一。虽然制片人导演大卫·芬奇与主演乔纳森·格罗夫的阵容就已经足够让人等待两年,但是真正吸引我的是《心灵猎人》带来的缓慢的冷静的条理清晰的分析快感,如同黑洞,如同漩涡,让观众亲身体验分析那些最玄虚也最迷人的思维脑洞。

这一切迷人特质的基础来源于《心灵猎人》的原著《心理神探:美国联邦调查局系列犯罪破案揭秘》,本书作者之一约翰·道格拉斯便是联邦调查局探员,也是他开启了犯罪心理学。也正是这样的现实基础,《心灵猎人》重逻辑重文戏,完全没有其他探案剧那样开挂的情节,大量绵密的对话情节包含在缓慢的叙事节奏当中是本剧最大的特点。

在第一季时,我曾说过本剧的视听语言是教科书级别的好,放到第二季依旧如此。除了布景、打光、镜头运用依旧沿袭了《七宗罪》《十二宫》等之前作品风格之外,第二季更值得注意的是剧中的音效设计。仔细听每一场对话的背景音,不论是桥上火车的呼啸声,或是酒吧人群的喧嚣声,还是监狱栏杆的撞击声,都和对话内容的节奏一致,通过这些音效的暗示来完成故事的留白——观众无需真正地观看犯罪现场画面也能通过音效去脑补出细节。另外在霍顿与连环杀人犯对话时,当不同角色占据主导位置时有几次颇有趣的跳轴。这些设计如同精密的仪器,一点一点让观众从视觉上到听觉上再到心理上接受暗示,将自己代入角色,参与感颇高。

虽然《心灵猎人》第二季在视听语言上保持了高水准,但是看完全9集,你会发现整部剧挺虎头蛇尾的,而且人物形象塑造很糟糕。

第一季中,花了大手笔刻画了霍顿探员的形象,从初出茅庐到大显身手,从野心初现再到(差点)走火入魔,霍顿一步步发现自己的黑暗面,最后恐慌心理发作,这个角色的人物弧光完整且丰富,观众和霍顿都在不断地探求犯罪心理边界中成长。到了第二季中,霍顿这个人物始终处于木讷呆板顽固工作狂的扁平状态,第一季人物的成长似乎随着恐慌发作而消失殆尽,一起消失的还有霍顿的女友,这一季霍顿的私人生活刻画被彻底地抛弃了。因而,更多的生活刻画放在了比尔和温蒂这里,但是前五集花了大篇幅讲述两人的感情线,因为最后四集要集中讲亚特兰大儿童谋杀案,比尔儿子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温蒂与女友感情直转急下走向如何,都未有交代。

这也是这一季最大的问题,剧作上的虎头蛇尾导致剧集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割裂严重,前半部分采访的多个案例不了了之,因为最后都得留着时间解决亚特兰大这个案件。连第一季出现在片头片尾的BTK杀手,本季除了提了几句之外依旧活在片头片尾当中,鉴于这个案子2005年才得以侦破,后面几季(如果有的话)可能依旧活着片头片尾不会有实质性进展。除此之外,剧中也涉及了官僚主义与种族矛盾的问题,但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这一季给我的感觉是想要讲的东西太多,结果哪个部分都没讲好,反而丢失了最重要也是最吸引我的关于连环杀手背后心理与思维的分析。

在我看来《心灵猎人》才短短两季就已经潜藏危机,下一季是否还值得五星期待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短评

《真探》S1后的美剧最佳,芬奇应该是偷看了我上一季的短评(笑),三人组里BillTench和WendyCarr两条线写得深得我心,这一季在这二位角色上所下的功夫明显多了不少,前者父子线中儿子所涉及的十字架案件几乎与全剧主线共为唇齿成为牵制剧情的必要存在,后者与同性伴侣的关系进展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办公室“隐患”也将在日后成为“惊爆内幕”的导火索,有芬奇掌舵前几集也着实把人看嗨了,包括新加入的迈克尔·瑟沃瑞斯在内的几位主演都相当抢眼,当然,倒不是说演员们完成得有多好或者贡献了多少夺奖时刻,但从三人最初集体磨合到其后各自为战的过程,确实与全剧或者说大卫·芬奇的一贯气质形成了一种严丝合缝的互补关系,麦克卡兰尼的压阵效果不输十年前的约翰·古德曼,安娜·托芙则演成了美剧届的布兰切特。最后,希望深藏功名的芬奇下季能多导几集。

3分钟前
  • 柯里昂
  • 力荐

依然好看停不下来。喜欢看爽剧的,一集破一案的那种,何必进来。节奏慢得会拖垮你的兴趣与耐心。本身就不是什么严格意义的“破案剧”“悬疑剧”,因为每个案件、每个人物都是历史真实的再现,需要观众去玩味的,是过程中的抽丝剥茧、细腻的心理交锋,甚至人事纷争,大时代下的社会人情生态,权谋与政治的角力,以及案情徘徊不前、陷入泥淖时的疲惫、无奈、焦灼,从零建立和应用一门学科时步步受阻、处处碰壁、无人理解的艰难…这一切的一切,才是犯罪最真实的面貌。屏住呼吸,凝视这过程,跟着一起疲惫和无奈,才是快感所在。毕竟,正义迟到方是常态,三下五除二水落石出坏人归案,那是英雄主义的童话。虽然芬奇只导了两集,但颇有《十二宫杀手》的味道,除了众口称道的音效,时代还原也是一贯优秀。

8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我爱小乔!芬奇大大!来啦来啦!好看到尖叫!等得老泪众横!第二集优秀极了~小乔那肚子是五个月了嘛233脸圆了一圈儿~乔妹声音太好听了~听得想掰直他233

13分钟前
  • 一色纱英
  • 力荐

【A】唯一不满的就是第二季的节奏不再像第一季那样抓人了吧,很少有像最开始那种新奇与恐惧的混杂体验了。除此之外一切都好,无论是视觉体验还是以对话为主导的情节感官驱动,都保持了超级高的水准。而主要剧情上,三位主要角色的延伸线也各有特点,其中要数bill的家庭线最为惊艳,是第二季的闪光点之一。希望芬奇能够接着拍它个十几季,一直拍到BTK被捕,拍出一部横跨三十多年的美国犯罪史,一个真正宏大又深邃的罪案电视剧系列,一个只属于芬奇的时代记忆。

16分钟前
  • 思路乐
  • 力荐

Star Trek般对话占据如此重要驱动核心的一套类型剧,甚至取代情节成为观看主体——如何将空间对话影像调度激发出文字阅读般丰富细节积累起的精确可控却又灵活演变的想象力。纵然弗兰克林执导的后四集在技法上略显混乱和逊色,但每集结尾的字幕表都在咆哮——“芬奇和多米尼克们是多么想拍电影啊!”无数“杀人回忆”串起一道道历史愁绪,降临在追逐虚无真相的每一个忏悔者。

17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跟大家观感不太一样,后半程亚特兰大案看的我如痴如醉

2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Manson那段真绝。这季仿佛连续看了9部Zodiac,后半程开始有一丝丝The Wire的感觉了【下一季又要等两年等到失忆吗

25分钟前
  • Redux
  • 力荐

那种平静的氛围展示了一种未知的恐惧

29分钟前
  • 吃好喝好
  • 力荐

先说一句:太厉害了,再一次拜服本剧的视听语言,教学范本的高超设计。本剧的风格依旧是缓慢的叙事节奏里包含大量绵密的对白,像巨大的深不见底的漩涡。更值得注意的是剧中的音效设计,仔细听每一场对话的背景音,不论是桥上火车的呼啸声,或是酒吧人群的喧嚣声,还是监狱栏杆的撞击声,都和对话内容的节奏一致,通过这些音效的暗示来完成故事的留白——观众无需真正地观看犯罪现场画面也能通过音效去脑补出细节,另外在霍顿与连环杀人犯对话时,当不同角色占据主导位置时有几次颇有趣的跳轴。这些设计如同精密的仪器,一点一点让观众从视觉上到听觉上再到心理上接受暗示,将自己代入角色,参与感颇高。认真看,不要错过一分一秒。

34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前面铺垫了很多心理暗线,结果到后面剧情已经被亚特兰大儿童案占满。某种意义上算是高开低走,但看这种玩弄人心的罪案剧真的很过瘾。希望第三季节奏可以再放慢一点,让每个角色都塑造完整... (我要向小乔表白啊啊啊~~~)

3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熬夜看完。第一季主导的访谈在这一季被彻底削弱,一沾上亚特兰大的案子就把主要配角丢到了主线之外,访谈得到的理论是为了支持实践没错,可一旦它们之间缺少必要联结,两者对于彼此都只会显得多余。剧中不断搅浑水的官僚主义真的快把人烦死了,破什么案啊,都去填一式三份的表格算了。

42分钟前
  • 𝙰𝚒𝚛
  • 还行

好像一口气吹了个气球,又看着它慢慢地瘪下去。几番意味深长从不挑明,几条故事线无疾而终,主要人物没有发挥空间,配角长期掉线,除了开头结尾的btk,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一整季最后只剩几个大坑。

45分钟前
  • 误入崂山
  • 还行

相比第一季的惊艳,第二季有点虎头蛇尾了。前五集推动稳当,仍具备着其他大量警匪剧所不具备的,极度纤细敏感、如履薄冰的特质。但后四集收拢到特定案件时,就宛如是将做理论研究的学者推到考古前线去挖矿,纤毫毕现的质感有所降格。纵观第二季全程,感觉还是缺两三场特别重磅的对话戏,哪怕是第五集对话曼森感觉也有点soso,没有第一季能提供那么多当头一棒的震撼。但,仍然是今年目前最佳美剧。

46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When we empathize with a psychopath, we actually negate the self. We deny our own beliefs about decency and humanity.当我们与一个精神变态者共情时,我们实际上在否定自己。我们摒除了自己关于是非善恶与人性的理念。《Mindhunter》S2E1

48分钟前
  • Rocinante
  • 力荐

太快看完了好空虚……

53分钟前
  • ParasItE
  • 力荐

第一季温迪因为霍顿的一句话指责他不专业,第二季她亲自去和连环杀手对话才终于明白干这行不能循规蹈矩。他们一直说霍顿不对,他们真正去试了才知道理论知识是行不通的。两季《心灵猎人》都有一定的观影门槛,慢节奏挡住了不少观众。3~9集整整7集才破一个案件,而且还没完全告破,这让看惯了常规的高智商破案的电影的观众很难接受。但真实的破案就是这样,并非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时间就一定能有所进展,也并非以往电影那样看看犯罪现场留下的痕迹就能轻松抓住凶手。片尾显示,直到2019年剩余27宗案件无一被起诉。至今没有告破,比真相大白更加可怕。我们总是在新闻上看到警方又破获了案件,但更多的是亚特兰大案那样曾经震惊一时,后来却没有了后文,不了了之。可惜人们更喜欢看娱乐性强的电影,不喜欢偏向纪实的、更加真实的电影。

56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海报更新了!罗夏墨迹!看过:失望,沦为三流美剧,第一季可是跟着电梯里三人笑出来,最后小乔崩溃忍不住哭,细思极恐后的震撼,还有每一集片尾非常贴切的歌,psycho killer等。这一季呢?三人分崩离析,硬给wendy安了个蕾丝恋爱戏,小乔也再没崩溃过只是执着,Bill被家里的案子焦头烂额,戏份分配十分不得当,亚特兰大儿童案本就是“悬案”,全局没有高潮,知道最后一集接近片尾还在拖…当然不可否认有亮点,着实被吓到的片头,一些奇妙故意吓人逗趣的平行剪辑,一些视角比如摄像机在监狱门上开合,在车前车后固定机位,苍蝇,小乔扛着十字架跑(看哭了。wendy因为les身份为同性恋辩解,bill因为儿子出事为“被教唆者”辩解……然而不够!真的不够!

59分钟前
  • 亮马河畔
  • 较差

芬奇导演的前三集仍然水平高超,配乐、音效、运镜、表演指导,每一项单提出来都值得研究好久。这一季讲亚特兰大儿童谋杀案,话题落在了种族上。聪明地把白人双男主之一支开,回收第一季黑人配角当起探案主力,避免了白人拯救黑人的戏码。霍顿仍然固执相信自己的直觉,但比尔和温蒂却各自发展出有趣的故事支线,尤其比尔线对“善恶起源”进行了另一层讨论。第五集曼森出场惊为天人,台词剧本和表演拿捏实在是太棒了。第七集高潮在于送十字架,那一段摄影风格的突变,立马让观众对受害者家属的同情值拉满,是影像的魅力。这季和罪犯的对话戏少了一些,而关注亚特兰大当地司法系统的运作更多,感觉越来越像《火线》了,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60分钟前
  • 610
  • 力荐

看完第二季,我明白了一件事,如果不是为了偏执艺术,拍罪案电影一定要逮捕真凶,这样才能满足观众期待。这点与现实罪案无关,完全是艺术处理。可惜整个《心灵猎人》第二季并没有给观众《杀人回忆》、《十二宫》那样可能抓不到凶手的暗示,结尾给观众的落差感太大了。

1小时前
  • 观影报告
  • 推荐

在没有《双峰》,没有《真探》,没有《汉尼拔》的日子里,就靠它来提高智商了

1小时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