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梯:蔡国强的艺术

记录片大陆2016

主演:蔡国强,吴红虹

导演:凯文·麦克唐纳

 剧照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 剧照 NO.1天梯:蔡国强的艺术 剧照 NO.2天梯:蔡国强的艺术 剧照 NO.3天梯:蔡国强的艺术 剧照 NO.4天梯:蔡国强的艺术 剧照 NO.5天梯:蔡国强的艺术 剧照 NO.6天梯:蔡国强的艺术 剧照 NO.13天梯:蔡国强的艺术 剧照 NO.14天梯:蔡国强的艺术 剧照 NO.15天梯:蔡国强的艺术 剧照 NO.16天梯:蔡国强的艺术 剧照 NO.17天梯:蔡国强的艺术 剧照 NO.18天梯:蔡国强的艺术 剧照 NO.19天梯:蔡国强的艺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6:54

详细剧情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是当今世界最重要艺术家之一蔡国强的首部电影纪录片。既是一个从中国出发、成为具国际影响力艺术家的励志故事,也体现着新时代中国人的追求和精神。  本片由奥斯卡金奖导演凯文·麦克唐纳(Kevin Macdonald)耗时两年,从纽约、布宜诺斯艾利斯、上海、北京、浏阳到家乡泉州,遍访艺术家的工作现场及其亲友、工作伙伴和专家,无限度深入蔡国强的工作和生活,并从数千小时的珍贵历史影像素材撷取精华,讲述蔡国强 80 年代从泉州出发,30 年来在五大洲不同文化间成长,并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享誉全球的爆破艺术家。纪录片中也揭露他壮观艺术背后的另一个真实—内心的脆弱、挣扎、妥协,和对家人、故乡、祖国土地深厚内敛的家国情怀。  影片主线《天梯》—— 一座500米高的金色焰火梯子嘶吼着拔地而起,与无垠宇宙对话。这是蔡国强少年时代仰望天空、摸云摘星的梦想,二十多年来在世界不同地方屡试屡败,却从未放弃。2015年6月黎明,泉州小渔村惠屿岛海边,在国内技术专家和当地数百村民的帮助和见证下,他再次一搏,把《天梯》作为献给百岁奶奶和家乡的礼物……

 长篇影评

 1 ) 升天的路 自家始

nyt报道截屏

8月中,纽约时报T-magazine的art专栏推出《An Architect and an Artist Walk Into a Barn》,其中挂出了一段1分半的视频,记录当代艺术家蔡国强在美国新泽西工作室的一天,短片结束时,蔡国强骑着他改造的三蹦子花车,扭着身体唱着歌,载着小女儿,“招摇过市”。

我对当代艺术有不可理喻的偏见,但很喜欢这部关于蔡国强的纪录片《天梯》,也是摇晃的、空间充盈的色彩,火药飞上天空,爆炸,开出好看的花。

原本被中国人寄予解决长生不老问题的火药,部分替代性地给死亡的节点和指向,作了酣畅淋漓的了结。

蔡国强上海个展,第一章《挽歌》截图,被炸开的烟雾遮住的160米高的上海气象景观塔,温度显示25摄氏度。25度是人间的温度,河上腾起的是末日图画。在爬升的路上沉思静默、百感交集、回光返照,最后烟消云散了。

天梯项目,蔡准备了很多年,最早从英国巴斯开始,再到洛杉矶、纽约、上海,计划一一落空,而且一落便是二十多年。

电影开头,蔡说:我知道我去不了外太空,摸不到星辰,觉得很难过。(大意)我在姥姥家的山坡上看过星空,是一样的感觉。

2015年6月15日04:50,泉州惠屿岛,秘密行动,一条500米高、5.5米宽的绳梯,被气球垂直拉升至夜空,点燃,蔡构想20多年的《天梯》成了。

升起天梯的岛叫惠屿岛,这是泉州出生的蔡的家乡。以任何可以言说的事物为标的,在这个世界上总是可以找到更好的,唯独一种与我们出生的关联,故乡,是无法主动做出选择的。

蔡的爱人吴红虹哭了,在渔港的凌晨,又高兴又委屈。蔡的奶奶因为身体原因最终未能到海边,天梯成功后,蔡在视频对话中跟在家的奶奶说,看,看不好看?你的孙子厉害吧!

如此的话,我想蔡在任何其他场合也不会说了。

有一年假期陪妈妈回家看姥姥,在一条乡间公路的站点下车后,要经过一段大约两里地的爬坡路,才可以到达姥姥家的场院。那是夏日黄昏的林荫道,我问妈妈累不累,妈妈说,在回家的路上就觉得心安。

黎明的庆祝会上,蔡家乡的人对他说,在世界做了一大圈,最后还是回来做成了。

蔡国强对彩色火药的探索,我觉得也他绘画探索的一部分。2016年,他没有再做新的大型现场,他说,他想重新梳理他的绘画阶段,解决当代绘画的困境。

转瞬即逝的常驻心中。摇摆犹疑的在故乡获得片刻的平衡。

原文参考

1.//www.nytimes.com/2017/08/18/t-magazine/cai-guo-qiang-house-frank-gehry.html

2.//www.nytimes.com/2016/10/14/movies/sky-ladder-the-art-of-cai-guo-qiang-review.html

 2 ) 从烧书到点亮天梯

1

天堂近在咫尺。

蔡国强最享受的是遭遇困难,时间越长,次数越多,越兴奋。

制造天梯,要达到天国的理想,他从1994年在英国的巴斯,因为气候恶劣而取消。2001年在上海第二次尝试,因为911取消。2012年在洛杉矶第三次尝试,因为野火风险而撤销许可。

他说他感到自己不可能去宇宙,挺伤心的,但艺术就是他通向宇宙的通道。

他的装置作品,凸显了对环境的关心,包括他的全是动物的九级浪,包括水墨,关心水污染的问题。

九级浪在上海,2014年的精彩绽放,一层又一层。

他的家乡在泉州,他谈到了宋代的历史。谈到他的父亲,在书店里花完了所有的钱,他说我虽然不养家,但是给你们就是永远的精神财富。

但是到了文“革的时候,他们必须烧书,特别是在晚上

,然后立即就来了,柏林爆破·印象之二,2006年在柏林,就像在家里面烧书一样的感受。

他开始爆破画面,他的天梯研究,有点像我们小时候吃的爆米花。

他在日本的艺术更加纯粹,因为他想摆脱东方和西方的这种界限,他说就像一个桌上摆着中餐和西餐一样,他想把那个桌布给抽掉,所以他那时候对宇宙也有了探索,包括他去访问了霍金

,那么这个天梯的想象的原点是奶奶家的小渔村,在2001年他去访问过那里,他要寻找那种神奇感,

却被现代的开发所取缔了,

看到了蔡国强的父亲。现在已经在病床上了,在弥留之际,然后他又去看他一百岁的奶奶,也已经不能思考了。

2003年中央公园的爆破计划。

内嵌的电脑芯片能控制时间,设计如果再天衣无缝的话,就能创造精彩的大型抽象影像。

2002年,纽约的,瞬间的彩虹。

2013年在巴黎的一夜情

,很多策展人认为他是顶级的艺术家,,可以和达米恩赫斯特,村上隆,奥拉佛艾里亚森。

然后就是20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虽然遭遇了很多国际上的质疑,但是,他还是在2014年再次和中国政府做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 的开幕式

,他说赫斯特不是也给英国政府做奥运会开幕式吗?

他说不再依靠人山人海,敲锣打鼓,他要开一个玩笑,讲一个故事,帮助中国形象,感觉更开放。

被阉割也没办法。张艺谋的访谈。

和业余的泥塑艺术家合作,他喜欢他们那种原始的朴实和冲动,因为现在世界太商业了,然后采访刘小东说,这个名气越大,越会陷入非常非常危险的境地。

他老婆红红说这个事情很烧钱的,而且烧了钱还不能让别人来看,不允许记者来报导,不允许人山人海,才会想说,在这个天下哪能让你干这样的事情呢,要不然我们就撤走,然后他开始烧香祈祷

,但是他这一场演出是为奶奶看的。然后这一天到了2015年,6月15日,早上5点…⋯

21年,在世界走了一圈没办成,回家把这个天梯送到了天堂里。

It is the most distant course that comes nearest to thyself.

The traveller has to knock at every alien door to come to his own.

这世上最遥远的距离,是反身回到你自己。

旅人敲遍了陌生人的门,但最后一扇是自己的家门。(泰戈尔【Gitanjali】12)鹤隐译句

2

他的魄力就是破力,

烟花就是破与立,

在便宜旅店里把一个一个烂电影,连接成艺术的土地。

化腐朽为神奇,满是灿烂与耀眼。

带来的黑烟如同阿里阿德涅,希腊式的巨大悲剧,浓厚与无根,弥漫式浸透

慰藉在哪里?

最后要解决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

需要破与立。其实与材料关系不大。

ELYSIUM is as far as to

The very nearest room

诗与远方,就在脚下一米见方。(【Dickinson】政㵆译狄金森句)

 3 ) 闲聊几句白日焰火

1.艺术性

陈丹青给蔡国强评价的方向我觉得非常正确:『一种如今我愿称之为异常专业的”业余感”,唯一一位自外于西方艺术庞大知识体系的当代艺术家。』

『在他所有作品和言说中,既看不出,也显然不在乎本土或域外的知识背景,即便他一再说及他所牵连的中国资源,亦属驳杂而暧昧的民间传统,无涉主流知识体系。……我们在蔡国强的陈述中找不到西方文论的缘引(这类被转译的话语充斥中国当代艺术文本和研讨会),不出现哪怕一位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家文论家(这些人物的汉语译作是八五运动的初期圣经兼实用手册),他也不提起譬如杜尚或波伊斯这样的人物(他或许从未想起他们,更不曾由知识的层面认真拜祭这些西方实验艺术的祖宗,而他供在奥运会办公室的偶像,是一具岭南的观音)。』

蔡国强的远离,远离是两方面的:

一是远离了西方的主流,在蔡国强开始进入当代艺术的创作时,当时大多数中国艺术家向往的是西方的古典或现代艺术,诸如博伊斯或安迪沃霍尔,但蔡并没有选择这个方向。蔡给出的解释也很简单:当时我们国家物质生活并不丰裕,自然环境尚且很好,我并不能在他们的作品中找到共鸣(对应于安迪沃霍尔的消费和博伊斯的环保概念)。

二是远离了中国的主流,恰恰是地缘政治上的”南夷”所带来的。蔡是泉州人,按他的形容,距离北京比距离台北要远得多。远离中原文化太久,客观上来讲,被忽视被忘记,在文化Revo.lution期间,所受波及也较中原更少些。主观上呢,会有更多自主自在自信的文化生长出来。而后者也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和隔膜。

2.回到电影

导演的目光带有典型的西方视角,在艺术家和中国的政治之间的博弈找寻切入点。讨论会上吞云吐雾强势的官员、准备天梯这类大型活动时不能告诉当局(否则审批麻烦)。——这是一个西方人想看到想读到的中国。但其实并没有什么非此即彼的二元论,艺术家根本上可以选择恰当的位置,而不是对立面。

如同多数人对蔡感到的惊讶:一个艺术家怎么可以承担政府的项目,背叛了创作的自由吗?

这要回到两个蔡国强性格中的特点,一是毛思想的影响,不特指坏的或好的,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时代下中国人必然受到的影响。另一比较隐形的是地域性,同蔡工作过的人多认为他很擅长沟通和打交道,这也可以说是闽南人的特质,即便是做艺术家,也应该是笑眯眯与人友善的。

3.次文化

相应地,《天梯》里面比较让我感到不满的一点,关于地缘上文化背景的交待不足,而其实这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或者至少比较重要的切入点。

当然这阐释很难,西方人看中国人总归难以深入去了解地域差异。甚至于中国人自己,也只有在做了异乡人之后,习惯的变成陌生的,这才能明白什么要讲什么不需要讲。我也不认为”阐述地域文化”会是过度阐释,因为当蔡国强说出那些话时,他的同乡就会明白他所指的意思。

天梯最后成功的地点是在泉州惠屿岛。

我反复提及蔡的家乡,不仅仅出于自私的爱,确实也关乎理解他的作品,乃至爆破行为本身。

泉州的特殊性在于它离中原文化很远,自由自在地”野蛮”生长,还在于它保留有非常多宗教信仰甚至于迷信的传统。

陈丹青惊奇那一尊观音。在办公室供奉观音是一件奇怪的事吗?在《天梯》电影的片头时,交待了泉州人太信看不到的东西,蔡国强坐在天台上,背景里是泉州的标志建筑东西塔,而这东西塔之所以建立,是为了破除一个鲤鱼在渔网里的迷信。我个人觉得”信看不见的东西”很亲切,但这种东西无法言说,甚至本人也不自知,那是骨子里面的信,如同蔡所反复强调的”风水”。

有一个小故事,是说蔡国强在南非做项目之前,去找了当地的巫师询问。走时他认为朋友钱给得太少,于是又走回去同巫师多交谈了几句。因此而幸运错过路口的一场枪击械斗。

当天梯一节一节攀爬时,我想起了每年春节时候的拜天公*。

泉州人,常常同天空对话,同亡灵对话,同神对话。这一切同中原文化确实有所不同,其间的差异又很难讲明。这是导演的困难所在,如何在一个异国文化当中找到次文化的特征,再去发掘其特殊性和对蔡思想的影响。

譬如关于天梯爆破的声音,在电影里,蔡说”这声音,很好听。” 好听在哪里?爆破时难道不应该捂上耳朵?闽南风俗里说,鞭炮声越响越吉利,这声音使人激奋、回到人间,又或是跨越人与天的界限。

4.爆破

“我们福建想下是很喜欢放鞭炮的,婚丧喜庆,都少不了要放。有时候隔壁人家生孩子,只要听到鞭炮声就知道,放得多的是生了男孩,放得少则是生了女孩。我童年的时候,大陆和台湾的关系很紧张,三天两头都听得到大炮的声音,火药味很浓。所以说,相对于其他地区的艺术家,我对火药的感受力或敏感度更深吧。”

5.叙事

蔡国强的作品往往是抽象的,但却有着很强的叙事性。天梯亦然。所以即便没有过多涉及到次文化,影片也是成功的,那是一个完整的心愿达成的故事。如果追踪到更远,会发现Ladder to the sky关于中国古代的”万户飞天”,关乎他对于重力的好奇《Desire for Zero Gravity》。

情绪上的感动,在片尾那句”阿嬷,你有看到没?” 达到了高潮。我们许多人也曾是那样,在视频里对着阿嬷说,你有看到没。

它让我想起了萧煌奇的那首歌《阿嬷的话》,那首歌,可以说是这一场祖孙情缘的真实写照了:

阿嬷你今嘛在叨位 (奶奶你现在在哪里)/阮在叫你你甘有听到 (我在叫你你可有听到)/阮的认真甲阮的成功你甘有看到 (我的认真与我的成功你可有看到)/阮在叫你你知影没 (我在叫你你知道吗)/阿嬷你今嘛过的好麼 (奶奶你现在过得好吗)/甘有人块甲你照顾 (可有人在照顾你)/希望後世人阮搁会冻来乎你疼 (希望下辈子我可以再让你疼)/作你永远的孙仔 (作你永远的孙子)/搁叫你一声「阿嬷」 (在叫你一声「奶奶」)

*拜天公是广东,福建,台湾等地的传统民间信仰,也广泛流传在东南亚华人中间,指玉皇大帝生日那天的祭拜仪式。

参考资料:

Cai Guo-Qiang, Dana Hansen, Phaidon, 2002

Cai Guo-Qiang : Ladder to the Sky, Jeffrey Deitch, Rebecca Morse, MOCA, 2012

蔡国强:我是这样想的,杨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初写于SIFF 06/24/2017

修改及更新一些背景在后面,主要是关于地理文化上的背景。如果去泉州,可以去闽台缘博物馆,大厅里就有一幅蔡国强的爆破作品。 09/26/2017

今天才看到蔡国强7月时纪念吴清友的文章,当中有另一座天梯,"为清友恩兄而作"。并说"按照我们闽台传统,头七那天魂魄返家,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东西,让顺着天梯上天国。" 10/03/2017

 4 ) 中国人曾经的梦,被他实现了

夜歌

——海子

天梯的夜歌

天堂的夜歌

夜歌歌唱了我

弓箭放下

我画出山坡

太阳放下弓箭

夜晚画出山坡

一群群哑巴

头戴牢房

身穿铁条和火

坐在黑夜山坡

一群群哑巴

高唱黑夜之歌

这是我的夜歌

这是我的夜歌

歌唱那些人

那些黑夜

那些秘密火柴

投入天堂之火

黑夜 年青而秘密

像苦难之火

像苦难的黑色之火

看不见自己的火焰

这是我的夜歌

黑夜抱着谁

坐在底部

烧得漆黑

黑夜抱着谁

坐在热情中

坐在灰烬和深渊

他茫然的望着我

这是我的夜歌

坐在天堂

坐在天梯上

看着这一片草原

属于哪一个国王

多少马

多少羊

多少金头箭壶

多少望不到边的金帐

如此荒凉

将我的夜歌歌唱~~

PS:突然发现我的学生都看过这电影

,作为00后的大学生,他们很早就看过这部80分钟的纪录片

,所以把这首诗也献给他们

。那是一见钟情的火花

 5 ) “当你去投入世界的怀抱,其实是一种回归”

那时候,天天远行宇宙,想着和外星人对话是什么‘语言’?……跟外星人都能沟通了,自然就能对话人类自己……一路乘着故乡的风筝、驾游人类童年的宇宙船浪漫天涯……初心、本心,那些格局和无畏,作为宇宙中的人,艺术家和作品的本真,和与另一个无见世界的同在……还能拥抱得住吗?
蔡国强《阅读笔记的笔记》
总在想婧刚来浙那会儿在西溪主持观影,这课放片子会不会是一种遗存

从第一次知道蔡的作品到现在已经有五六年了,晚上和一百多人在窄窄的教室里看到《九级浪》的三幕焰火仍会不自觉地掉眼泪。个人对片子的观感其实普普,但它毕竟还是拍到了令人动容的片段,蔡在与女儿谈起父亲给后辈留下许多书时的哽咽,还有《天梯》终燃尽消散后他的妻子面对遥遥海面泪流不止,他笑着走过来陪着她,拍了拍她的后背,再和她一同往天际望去。私心觉得影像相比之下是最无法承载蔡作品重量的一种载体,现场观看自不必说,烟火表演本身的意义之一即是无数人共同参与一场宏大的“阅后即焚”,并在各自的记忆里留下不甚相同却灿烂各异的一帧——在短暂一瞬间有着这样多灿烂的时刻。去年在MAP看《远行与归来》,无论是策展抑或导览都可以说几乎二度创造了蔡作品的意涵,火药燃烧后除了逝去还能剩下什么?混乱、失控、弥散的余烬,复调般地对“瞬间”的艺术开展了一段崭新的叙事,蔡说,“到底这个光影是真实,还是光影后的时空才是真实?”展览竟然能重构一件艺术品,还原出蔡国强在“走艺术之旅”时的不安,观展人于走动间沉浸式地旁观了他盛大的创作生命,仿佛一条河流源源不断地流动、碰撞、徘徊,于是晚上方觉影像原来也是扁平的、无力的。


影片中其实也提到,“When you haven’t gone very far, it’s easy for you to pick one step, you’ve been to a place where you’ve never been before. But if you’ve gone as far as him, it’s harder to take one more step out.” 且不论作品是否在创作完成那刻就不再为创作者所拥有,“创作的自由”这件事也必然随着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扩大慢慢脱离创作者本身,但当代生活中艺术家又如何逐渐丧失了对自己作品的话语权?阶级固化发生在世界范围内各色的社会图式之中,资本捆绑话语早已不是新鲜事。这样的境况随传播媒介的迅速更迭而不断加剧,成为无论哪个产业都需正视的结构性困境,遑论仰仗资本过活的当代艺术。与此同时,文化工业的供需错配广泛存在——平台层出使个体表达的地位不断被抬高,作为主角的人出于对“自身主体性”的捍卫,主观上不会允许艺术有喧宾夺主的可能;即使个体表达拥有了此前无可比拟的平等性,反观每个个体的发展,却是滞后、蹩脚的。

对于真正的艺术家来说,很难甘于制造贴合市场需求的残缺作品。之所以说残缺,是这种作品势必要抽掉脊梁骨般的主体性以配适其次要位置。而艺术本应能够脱胎于创作者成为独立的作品,饱含内容,并拥有传达的力量,其存在即讲述。但,艺术从来就是高成本高耗能活动,如果缺乏必要的转换机制,形成并保障某种良性互动,即对作品的感受、使用、延伸与社会交往和资本积累间的互动,基本没有前途,所以艺术家、某某家的形象很可能比作品更有价值。人们往往以为艺术是一种不需要言语交流的表达方式——实际上当代艺术不是这样。艺术家人鱼公主一样以作品获得双脚走入公众视野,代价却是被剥夺了话语权。言语早就作为发声论证被评论家群众瓜分。


蔡国强在《远行》展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句是,“他有自己的骄傲,但自己还在等待,这是为什么?”他的创作之所以如此触动我,在于他通过火药这种毁灭性的事物表达,但恰恰是这种表达里,那种原始而纯粹的,或许能被称作“生存意志”的事物得以被安放。这样直觉式的、即兴般的艺术创作中,生长出种种希望、自由、解放、治愈的力量,它似乎就是让我们去相信失控,去捕捉灵性的东西,从而能与本真相连。我想,人类创造了艺术,同时创造了美,艺术之所以存在,正因为艺术的美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自我感动,它明明不与万物共通,但却是人类独有的,向这个世界表达我们这个物种“爱”的方式。或是呐喊,或是愤怒,或是哭泣大笑,这些在生活中叫做日常的行为,当它成为艺术的瞬间,人类的条件反射就不再是对应的吃惊,暴力,或者悲哀欢乐。当它以一种艺术的表达出现时,便成为了一种我们生而为人孤独与渴望的外化。艺术的意义,就是人类终其一生追寻的——在孤独里寻找表达,在表达里寻找共鸣,在艺术短暂的共鸣和高潮里,得到生而为人的,短暂的安全感。艺术不是堆砌与夸饰,或误以为某个词是天生具有“诗意”而其他词只是尘土。当下愈多人认为理性的计算能够产生出一切当代艺术商业体系里需要的配菜,但最纯正的艺术家出于赤诚的审美之心,滔滔吾往、勇毅进行艺术实验,渐渐被声名漩涡的目的论所裹挟,这着实是悲哀的。


他在外远行了数十年,最终回到家乡,二十年前的执念得以圆满。福建沿海人骨子里对“看不见的世界”的“信”,带着他去与未知相遇、与宇宙对话。然而他说,“当你去投入世界的怀抱,其实是一种回归”,若是这样看,远行与归来,大概是一个意思。

 6 ) 用二十年创作还乡“天梯”,归来仍是少年

文/秦晓宇
1 “一个孤单又淘气的男孩”
我一直对火药艺术家蔡国强的“天梯”怀有浓厚的兴趣。最早知道这个项目,还是在2000年海外《倾向》杂志的终刊号上,蔡国强在一篇创作谈里提到了未遂的“天梯”计划。他没谈具体构想,但我猜想,那很可能是他为广岛亚运会开幕式设计的点火方案的反向构造。

这个点火方案是,一道火光从天而降,以每秒百米的速度爆燃遽下,点燃地上的圣火火炬。我喜欢这个方案,它并不复杂,却震撼人心,既让人想到毁灭人类文明的核爆,又遥遥呼应着人类的火起源神话——不管是通过鸽子、翠鸟、乌鸦、鹰隼还是普罗米修斯,人类总是从高空取得火,从而开启自身的文明。

最终,该方案因广岛人民“只要看到天上的火,哪怕是焰火,也会有生理上的痛苦”而作罢。不过蔡国强并未放弃对核爆的隐喻,1995年他从日本赴美发展后所做的第一个艺术项目,就是《有蘑菇云的世纪》。通过了美国国防部、能源部、联邦调查局重重背景调查后,他走进内华达州戒备森严的核试验基地,在核弹炸坑密布的荒原上,点燃从唐人街买来的爆竹,烟雾腾起,形成了一朵小型的蘑菇云。这是玩耍,也是天问。那一刻,蔡国强既像一个孤单又淘气的男孩,又像伫立在世界尽头的文明守望者。
蔡国强在内华达州的核试验基地《有蘑菇云的世纪:为二十世纪作的

而蔡国强的“天梯”会是什么样的?会像列维–斯特劳斯在《神话学:裸人》中描述的普吉特海峡的盗火故事那样吗?在对天空的远征中,小鸟把利箭射向苍穹,利箭首尾相接,组成了最后充满火焰的梯子。我不晓得,但心怀期待。

2015年,这个屡遭挫败的项目竟然在他的家乡泉州秘密地做成了,只有极少数人见证了这美妙奇幻的一幕,从点火到熄灭大约持续了150秒,可为了炮制这“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梯子,蔡国强花了21年。好在诸多艰难挫折都被拍摄进纪录片《天梯:蔡国强的艺术》(下面简称《天梯》),导演凯文·麦克唐纳,一位擅长传记类纪录片拍摄的导演。
导演:凯文·麦克唐纳

2 关于艺术家传记纪录片
蔡国强的火药艺术,有种极端的瞬时性与现场性。那么纪录片就不仅是艺术作品的保存和传播方式,也是其艺术价值的增殖方式;换言之,在今天,艺术作品的展出形式、传播与影响力俨然构成其艺术价值的一部分。可以想象,如果霍夫曼的“大黄鸭”仅仅只是小黄鸭玩具的超级放大版,被放置于某家艺术馆中,而不是作为抹平一切意识形态差异的全球化象征,游弋于十几个国家的港湾,被无数游客追捧围观,它的艺术价值势必会大打折扣。同样的道理,可以说麦克唐纳协助并延伸了蔡国强的创作,把短暂的“天梯”无远弗届地架设在全球亿万观众的视野中。

一般说来,传记故事片由于明星的表演、场景的营造、剧情的戏剧性,反而会造成偏离历史人物本身的传奇性与晕轮效应;传记纪录片则不然,它试图更客观地还原历史真相及人物的“本来面目”,或通过档案文献、影像资料、人物专访揭示其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或以观察纪录如实表现人物的成长史,呈现其作为肉体凡胎的七情六欲、困惑挣扎,从而让普通观众也能够深入理解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并把观影激发出的情思转化为生活的启示。

而艺术家传记纪录片创作难度更大一些,不仅要让观众理解主人公,还要理解他的艺术,不仅要讲述他为何会成为如此这般的一个艺术家,还要在更普遍的意义上追问艺术家的使命、生命与创作的意义。

《天梯》是一部内容精彩、结构巧妙的艺术家传记纪录片。主线是蜚声中外的艺术家带着已失败三回的“天梯”计划,返回其作为人生与艺术生涯起点的故乡,准备再做一次努力。另一条线索则从蔡国强儿时在家乡受到父亲艺术启蒙,到他求学沪上,旅居海外,成为极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然后回国主持大型活动焰火设计的人生旅程,影片中,旅程的终点便是因创作“天梯”而返回的故乡。两条线索引出的背景故事与前景故事,构成了走出与返回的轮回,并最终合二为一。
3 烽火万里的艺术王国
蔡国强创作力旺盛,作品类型丰富,但主要以火药艺术闻名于世。红衣主教纽曼评价拿破仑:“他深谙火药的语法。”蔡国强何尝不是这样?只是用途相反。他以此开疆拓土,烽火万里,建立了有别于其他东西方艺术家的艺术王国,这就是一部以“蔡国强的艺术”为副题的纪录片所要讲述的故事。

影片开头部分是一段农民工在简陋的作坊里制作烟花爆竹的场景,沉默、辛劳、枯燥、困顿、危险,跟所谓的艺术似乎相去甚远,观众可能会认为,这只是在介绍蔡国强艺术的原材料。其实没那么简单。这不仅是介绍,也暗示了艺术家的工作与农民工的劳作,有着合作的性质与本质上的相通之处。这涉及蔡国强对艺术的理解。

1993年在日本磐城居住时,他设法把自己“融入”当地的工人中,动员他们协助创作了两件装置作品和一个爆破计划,11年后,他再次与当地居民合作完成了《迴光——来自磐城的礼物》,此后每次展出《迴光》,他都要一同展示志愿者挖掘大渔船的录像文献,以强调创作的社会参与过程。

2010年蔡国强策划了《农民达芬奇》的展览,展出民间各种稀奇古怪的发明创造,以聚焦农民个体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连带的社会议题,他在展览自述里坦陈:“我本来就是农民的儿子,不,我就是一个农民。”

2011年蔡国强在乌克兰邀请本地同样受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训练的画家们,一起深入地下1040米,再穿过千米长的隧道,为27名煤矿工人绘制肖像,然后将肖像放大刻成纸模,由他布置火药引爆。最终这些看上去经历了岁月沧桑与痛苦折磨的矿工们的肖像,仿照苏联时期游行队伍当中的领袖巨像被高高撑起,耸立在展厅内黑白分明的两座矿山之上,在这里,社会主义艺术经验被重新召回,并拓展出新的可能性。我们在《天梯》中也能看到,如果没有上百位乡亲的劳动,“天梯”不可能矗立在大海之上,某种意义上说,它就像长城和金字塔一样,是一种集体创作的社会作品。
蔡国强《天梯》创作中

就在农民工搓弄硝石和木炭粉的时候,蔡国强的画外音响起,开始讲述火药的发明:一千多年前中国人无意中发明火药,是为了炼制长生不老药,但后来,爆炸性的火药被用在了欢乐上面,创造了很多美好的夜晚。由于本片面向全球观众,所以这段讲解是必要的,让大家一边观看火药的制作,一边了解火药的历史。而这段画外音同样富有深意,它折射出蔡国强总体性的艺术观念,那就是艺术朝向永恒,朝向文明永续、世界和平,同时它也是一种带给人欢愉和美好的创造——哪怕采取了焚烧、破坏、爆炸的方式。

蔡国强话外音刚落,就是一系列火药艺术现场的混剪,配合着貌似具有客观性和世界性意味的英语播音腔,快速讲解蔡国强令全球瞩目的艺术成就,譬如他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回顾展,参观人数创下历史纪录,又如他担任了北京奥运会的视觉特效总设计师。这时影片才以一种蔡式火药艺术的效果,推出片名“天梯”。多让人意外呀,蔡国强的成就在序幕部分已择要介绍完毕,说明接下来的正片不会再聚焦于此,生活和艺术本身才是重点所在。

序幕短短三分钟,将东方与西方、古老的发明与当代的创作、工人与艺术家、沉默与震撼、艺术个性与全球化、艺术与政治、简陋的劳动现场与辉煌的展览现场等等,拼贴在一起,构成进入蔡国强艺术世界的复杂语境。从这三分钟也能领略到,《天梯》不同于一般过于直白、了无深意的纪录片,亦有别于晦涩或个人化的艺术电影,它的表达既直陈又暗示,在保持叙述张力的同时,实现了诗与真的结合。

4一个艺术家的成长
评论家往往从观念、流派、理论和艺术史的角度剖析艺术家的创作,与此不同,纪录片《天梯》真实呈现了蔡国强的创作过程、他对艺术的现身说法、激发其创作的情感与经历,以及创作背后的故事,由此建构从人物到作品的完整鲜活的认知。譬如为了深入考察蔡国强火药艺术的来龙去脉,拍摄完花炮之都浏阳后,摄制组又跟随他去了泉州,从那里追本溯源。

像许多地区一样,泉州人婚丧嫁娶、寿庆祭祀、逢年过节,都喜欢燃放烟花爆竹,蔡国强邻居就是做鞭炮的,1984年,当他开始实验一种全新的火药绘画时,邻居提供了充足的火药。蔡国强小时候,大陆和台湾关系紧张,三天两头炮声隆隆,“相对于其他地区的艺术家,我对火药的感受力或敏感度更深吧。”他多年后总结道。
蔡国强《泉州街景》(1981)

受奶奶影响,蔡国强从小笃信风水。毛泽东时代,大力破除封建迷信,磕头烧香的现象在许多大城市都绝迹了,而泉州僻处岭南,自古乃遗民世界,即使文革时期,也都还保留着包括算命风水在内的各种民间信仰。相信风水,就是相信一个隐匿的世界,相信某种看不见的力量。在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中,唯有火最难成为艺术材料,因为它不是物质,又难以驯服,其亦真亦幻的玄妙意味,就像诗人阿塞林诺表达的那样:“真实与非真实之间架起的火之桥/每时每刻都是存在与非存在的共在”。诸多与火有关的宗教祭祀仪式,便是与神秘世界沟通的方式,一如蔡国强的火药艺术,具有不可知、不可控、魔幻感的特点,像这样的作品,可以理解成是跟某种看不见的力量合作的产物。

蔡国强的父亲蔡瑞钦是个业余艺术家,书法绘画均有一定造诣,《天梯》展示了蔡瑞钦的书法作品,并采访了著名学者Ian Buruma,后者认为蔡国强的火药艺术有书法风格,两者都是一举而动,一次性完成。《天梯》还展示了蔡瑞钦画在火柴盒上的山水画,蔡国强最难忘的记忆就是儿时坐在父亲膝上,看他在火柴盒上作画,“这些小小的火柴盒对我的影响比他的正经书画更大。方寸之间,天涯万里,随意画心”。
蔡国强的父亲蔡瑞钦


也许连蔡国强自己都不曾意识到,这记忆将“火柴”与“绘画”强有力地联系在一起,在未来的岁月里慢慢发酵。蔡国强还有一件难以忘怀的往事,文革时跟爱书如命的父亲一道在屋子里烧书,烧了三夜,《幻象之二:爆破计划》的灵感便来自于此。影片中蔡国强承认,他比较胆小、谨慎,作画像他父亲一样循规蹈矩,一板一眼。后来他有意识地想要改变,就用小孩子玩的火箭花炮去冲击画布,“通过火药的爆炸,使自己获得了解放”。

而毛泽东是蔡国强精神上的父亲。2006年蔡国强和长征基金会合作,发起了“延安艺术教育座谈会”,讨论当代中国艺术教育的社会基础,活动介于会议和行为艺术之间,是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回应、致敬、反思和戏仿。蔡国强对毛的感情很复杂,但从不否认后者对他影响巨大。无论“天梯”计划的实施,还是他在日本磐城开展社会艺术实践,都有毛泽东“发动群众”、“农村包围城市”、“独立自主”思想的影子。

毛泽东对其创作更大的启迪,是“造反有理”、“不破不立”这些包含着辩证法与革命精神的思想观念。火药则是这些思想观念绝佳的载体和象征,它本身就蕴含着破坏与创造两股力量,有种极端对立的二元统一性。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以炸弹因“发火”而爆炸为例,来说明“采取外部冲突形式去解决旧矛盾产生新事物的现象”,在我看来,这几乎就是蔡国强艺术创作最重要的方法论之一了。他的火药艺术因此有种“相反相成”的复杂性,既承载批判意识、反抗精神、破坏欲、毁灭性、虚无感,又带给人希望、慰藉与欢愉,像一个废墟般的美梦
文革十年是一个无法被浪漫化的废墟时代,1966年6月1日,蔡国强9岁,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发出了“彻底破除”所谓“四旧”的号召,《天梯》里有相应历史场景的影像再现,那些怵目惊心的焚烧与摧毁、狂热与荒诞、崇拜与仇恨,会给一个男孩的心灵造成怎样的影响?讨论蔡国强这代艺术家,文革的幽灵是一种精神胎记。徐冰在纽约时有人问:“你来自这么保守的国家,怎么搞这么前卫的东西?”他回答:“你们是博伊斯(Joseph Beuys)教出来的,我们是毛泽东教出来的。博比起毛,那可是小巫见大巫了。”在毛老师的教导下,蔡国强这一代的作品往往不是单纯的创造,而是破坏与创造并举,弥漫着一种矛盾的、强力的、激进的、带有乌托邦气质的美学。

1980年至1985年是文革后空前热烈的一个新启蒙时期,蔡国强先后在泉州剧团和上海戏剧学院学习舞台设计,在舞台布景、戏剧活动、空间处理、团队合作等方面,得到了系统地训练,这对于他日后创作具有表演性与互动性的大型火药景观艺术颇有助益。1986年蔡国强和女友吴红虹移居日本,旅日的9年中,他逐渐成长为一名在国际上崭露头角的青年艺术家。“八五新潮”时期国内艺术家热衷于拉帮结派,并抛开传统文化,急切地想要汇入西方现代艺术潮流,蔡国强因赴日而得以自外于此。艺术的个人性、传统资源的当代处理、对物性的研究、对材料的敏感、形式主义、东方唯美主义、社会艺术实践,是蔡国强这一阶段艺术创作的主要特征。

在日本,他开始对天体物理学和科幻作品兴趣大增,《天梯》展示了一张他与斯蒂芬·霍金的合影,对他而言,后者的《时间简史:从宇宙大爆炸到黑洞》如醍醐灌顶,他此后的许多作品,均可视为黑洞和大爆炸理论在艺术上小小的挪用与呼应,当他把古老的东方宇宙观再叠加进来,便开启了自己最具代表性的《为外星人所作的计划》系列。

这个系列持续十余年,包含三十多件作品。奥运会的“大脚印”曾被指抄袭某艺术家给北京奥组委提出的创意,殊不知1990年蔡国强就有《大脚印:为外星人所作的计划第六号》的方案设计,我在《倾向》终刊号上还读到过,虽然并未实施。曾几何时,蔡国强因持中国护照而颇多不便,于是就想象外星人可以自由穿过那条本身并不存在的国境线,像喜马拉雅雪人一样留下神秘的大脚印。从《为外星人所作的计划》起,蔡国强开始考虑一种或许可以称之为“宇宙艺术”的创作,而“天梯”,便是其“宇宙艺术”的最新杰作。

1995年蔡国强来到美国,东西方文化的混搭与错置、当代政治、自然环境、灾难性、人类的历史命运等,成为其创作的常见主题。1999年,蔡国强以备受争议的《威尼斯收租院》获得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的金狮奖,他也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华人,标志着他已跃升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艺术家了。2001年9月11日,现实恐怖地模仿了蔡国强的艺术,两架飞机刺穿纽约世贸双子座大厦,一时浓烟蔽日,两座大厦熊熊燃烧后轰然倒塌,成为“文明的冲突”的惨烈象征,给居住在纽约的蔡国强以及全世界网民带来强烈持久的冲击,并深刻影响到国际政治的走向。

2002年6月29日晚,蔡国强在纽约东河上空实施《移动彩虹》爆破计划,这是911事件后纽约首次批准的焰火活动。万家灯火的夜色中,绚丽的彩虹升起在东河上空,爆破半径200米左右,河水中颤动着印象派绘画一样的倒影,象征着浴火重生的希望。为了精确地做出彩虹的造型,古奇焰火公司特地开发了带有芯片的焰火弹,以控制每次爆破的高度和时长。蔡国强的火药艺术至此越来越多地融入了高科技和娱乐的成分,而他的工作室也朝着公司化方向发展。众所周知,操办大型焰火项目,离不开政府、大企业、基金会及警察、消防、媒体等各系统的支持,而蔡国强在其间游刃有余,这得益于泉州人精明务实的性格,此外还有一点,用他妻子吴红虹的话说,“作为长孙,蔡从小就很会在复杂的家族关系中斡旋”。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大脚印”沿着北京中轴线,从永定门,经天安门,一路凌空迈向“鸟巢”。那是天外来客?历史巨人?抑或伟大却无法留下痕迹的所有无名者的象征?在官方的标准诠释之外,你尽可以有自己的遐想。这是蔡国强迄今最宏大、最重要的火药艺术作品,共有23亿观众收看了直播,这历史性的一刻,使蔡国强成为全球最受瞩目的艺术家,却也因此被抛进争议的旋涡。

《天梯》中,艺术评论家Ben Davis批评他沦为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却罔顾其家国情怀,以及艺术在无论多狭小的表达空间都无法被褫夺的独立创造性——即使不得已的妥协,也是用心良苦,为了换取一点点进步和改变的机会。实际上《天梯》最大的问题,就是这种有时显得比较武断和简单的西方视角。评价蔡国强在欧美的艺术表现,采访西方专家也就罢了,可针对书法、文革、八十年代发言的,仍然是一些西方人士。

尽管有太多的限制,蔡国强在北京奥运会上还是实现了他的创作诉求,他只是将18年前方案中的国境线换成北京的中轴线,这一换,大大提升了“大脚印”的艺术价值。然而作为2014年APEC峰会焰火晚会的总导演,他却遭遇了极大的挫折,因为他的核心创意被否决了。这个创意是,焰火破天荒地是从一段有故事的影像视频里跑出来的。蔡国强希望借此带来一点政治上的改变:“这个国家的大型活动,不再依靠人山人海,不再依靠敲锣打鼓,它依靠开个玩笑,讲一个故事。”很显然,失去了这一核心创意的焰火晚会,只是一场美丽而没有灵魂的表演,《天梯》中,蔡国强反问:“我还在这里做什么?”
2015年,他带着“天梯”计划返回故乡。
5 天梯计划
这回做“天梯”,跟他以往的项目大不相同:没有企业买单,他自己承担了几百万美元的制作费用;没有政府支持,反而担心被制止,于是整个计划不得不秘密进行;也因此,没有媒体报道也没多少现场观众。而蔡国强不以为意,因为这件作品主要是为一个人创作的,那就是他的奶奶。

对蔡国强影响最大的两个人,一个是毛泽东,另一个就是他的奶奶。《天梯》中蔡国强回忆道,父亲在新华书店当经理,工资都用来买书了,从未补贴家用,这一点让奶奶很生气。他没说,他是靠奶奶起早摸黑回渔村收购海产品再到城里摆地摊养大的。蔡国强从小就很听奶奶的话,很孝顺。他属鸡,奶奶叫他不要吃鸡肉,理由是人生总要有缺口才好;他本来很喜欢吃鸡肉,听了奶奶的话,从此一口不再吃了,这样的顿悟,像一种观念艺术。
蔡国强《奶奶》(2012)

蔡国强与奶奶

蔡国强很小的时候,奶奶总说他父亲的画只适合给她烧饭起火用,却认定他将来会很了不起,让他不要忘记教过他的老师。蔡国强绘画的启蒙,是奶奶的“十八图眠床”的婚床,产自晚清,床围是一圈十八幅描金磨漆画,各讲一段才子佳人的风流故事。对于他的火药艺术,奶奶也有不小的帮助。最初摸索用火药创作,他经常把画布烧得一塌糊涂,有一次奶奶看见,忙用麻袋扑灭,对他说:“火没烧完,你可以观察它的情况,自己要能决定什么时候把火盖掉啊。”蔡国强顿时醒悟,火药艺术,点火容易,难在控制进程,掌握火候,如何完成。

“奶奶的渔村是我想象‘天梯’的地方,我想为她做这个作品”,蔡国强说。现在奶奶一百岁了,他有种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当“天梯”在黎明前的夜色中升起在海天之间,蔡国强用闽南语对奶奶说:“阿嬷,你有看见吗?你的孙子很棒喔。”这一幕让人热泪盈眶。一个月后,奶奶去世了。

某种意义上说,《天梯》也是一部动人的家庭伦理片。蔡国强在艺术上离经叛道、大胆实验,生活中却很传统,讲孝悌,重亲情。影片中,他对奶奶的一片孝心感天动地,对两个女儿的舐犊之情溢于言表,说起父亲在文革中的往事,他不禁落泪,与妻子吴红虹也很恩爱,相濡以沫三十多年,堪称佳话。

吴红虹也是画家,蔡国强住在泉州东街,她家在南街。他们是初恋,一起漂泊海外,然后结为夫妇,生儿育女,甘苦与共地携手至今。不要说艺术圈,就算在老百姓的生活里,这样的例子也并不多见。对此影片并未浓墨重彩地去表现,却“狡猾”地利用采访素材,不露声色地讲述了一个有起伏转折的爱情故事。

海德格尔说过:“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本源之处。”而且在他看来,唯有这样的人方可还乡:长久以来一直在他乡流浪,尝尽漫游的艰辛,也因此拥有丰富的阅历,关键是“在异乡已领悟到求索之物的本性”,“现在又归根返本”。蔡国强不就是这样一个归人吗?

《天梯》中语言的混杂显得意味深长:英语是介绍与叙述性的语言,在给出权威的专业评价时,受访者也都讲英语,而英语正是全球化时代带有文化霸权意味的“世界语”;影片中,蔡国强总是操一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偶尔冒出几个英语单词,有时也会用日语跟人交流,从语言上就给人以鲜明的东西方差异之感;而当他回到家乡,面对奶奶,嘴里很自然地说出童年和少年时代日常所说的闽南话。

海德格尔指出,语言与家乡彼此蕴含,因为语言就其本质及在场的渊源来看是方言。语言生长于部落和种族中,并栖息于此,因此“语言,从它孕育和在场的方面来说,每每都是一种家乡的语言;语言,始终是在本乡本土觉醒的语言,总是在家庭背景下言说的那种语言。语言是作为母语的语言”。这就是方言根源性的力量,然而这种力量正被前所未有地侵蚀着,面临巨大的危机,而它一旦消亡,我们将何以承载、慰藉乡愁?更有甚者,核爆阴影、环境灾难、极权主义、帝国主义、恐怖主义、道德沦丧、物欲横流……这就是我们的世界,也是影片中另一件被精心展示与详细讲解的作品《九级浪》的忧患与警示。

在这样的历史时刻,蔡国强以“天梯”还乡。这不仅仅是从异国他乡到家乡的位移与探亲,他是以一个象征行动,来履行诗人(艺术家)的天职。在语言上,他从“变乱的口音”回到了母语;在艺术上,一种纯粹的、不计利害的、带有强烈私人感情的创作行为,让他重返艺术的初心,一如影片中他去拜访的那位在妻子亡故后疯狂创作的素人艺术家。而这一切都让他更亲近存在与艺术的本源。


在人类古老的文明中,神殿常常是阶梯结构,例如美索不达米亚的梯形神塔、南亚佛教的婆罗浮屠、墨西哥阿兹特克人筑于金字塔形山上的古神庙,以及秘鲁海岸线上相同结构的建筑。很显然,天梯象征着一种连接天地、沟通天人、接近天堂的愿望,蔡国强的“天梯”也有此寓意,此外在故乡的语境下,它还承载着宇宙性家宅的爱意与乡愁。所谓宇宙性家宅的爱意与乡愁,指的是在“世界之夜进入夜半”之时,追求诗意栖居之人在茫茫宇宙中何以家为?用海德格尔的话说,那是一种“把世界蕴含到更原初的适于栖居之乡的乡愁”。

看完整部影片再回想正片开始的第一段情节,越思忖越觉得耐人寻味。它或许匠心独运,或许妙手偶得,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这段情节是,蔡国强来到浏阳,跟一位花炮厂经理在楼顶讨论“天梯”的构造,俩人之间,蓦地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道”字。这可不是个简单的字眼,最基本的,它有道路的意思;在艺术上,有道器之辩;在人生论、宇宙论层面也有其复杂的内涵。相应的,《天梯》不仅回顾了蔡国强的人生道路,也讲述了他追求艺术之道乃至宇宙之道的故事。随后的画面,“道”变成了“家足道”,让人想到《易经》之“家道”。

已有学者指出,家源哲学构成了东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西方文化在源头处已蕴涵了否家的因子:《圣经》中,亚当和夏娃成就人间之家是堕落后被上帝逐出乐园的结果,带着原罪;古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宙斯的家系充斥着父子相残、夫妻反目、亲人成仇的悲剧。而中华文化是一种信仰家源价值的文化,家是中国人的情感认知之源、政治道德之源、生活意义之源,但是二十世纪以来家源价值遭到极大的破坏。而《天梯》不仅讲述了蔡国强的艺术生涯,同时也是一个关于他的家庭生活或者说他践行家道的故事,故事的核心是作为生活意义之源泉的爱。“家足道”显然是不完整的,当俩人不再遮挡,我们看到了一个很恶俗的名字:“皇家足道”——这不就是蔡国强艺术创作必须直面的现实处境吗?一个权力与资本大行其道、霸道宰制的世界。那么,艺术何为?

我之所以对蔡国强的“天梯”怀有浓厚的兴趣,一个重要原因是我曾写过一本《玉梯》,诗人杨炼作序时说,“玉梯”让他想到昆仑山,那也是一架天梯,在神话里下抵黄泉上接碧空,既沉潜又超拔。而诗人或艺术家的工作,就是在人心万古苍茫之处,架设昂然独立的天梯,让创作成为上下求索与超越自身的原型。

 短评

一个情感的动机就是一场焰火的引信

6分钟前
  • blueshadow
  • 推荐

拍纪录片是凯文·麦克唐纳的绝活了,他很擅长拍人物传记,这次拍的不仅仅是蔡国强,还有他为什么成为了今天的蔡国强。

1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这片排片极少,一大早去电影院看了,竟然也看哭了。触动我的泪点的是片中蔡国强2014年在上海搞的那个白日烟花表演视频,其中的“追忆”,似乎真的就是昔日亦真亦幻的回忆的高度抽象。这之后的“慰藉”也似乎真的有一种抚慰人心的魔力。全片看得感慨万千,想起了我自己太多太多错误的选择……

15分钟前
  • 丁小云
  • 力荐

以第四次天梯装置为契机,勾勒出蔡国强艺术生涯小传。如何在院线纪录片环境中不做出虚伪低劣的政治表达呢?《天梯》用一种微妙的蜻蜓点水化解了“龙标式尴尬”,冰山般地将艺术家与政府的纠葛,靠剪辑与零星言语欲说还休、点到为止地展现出来,并辅之以磅礴的煽情。结尾的庆祝与哭泣则将观众拉回现实。

20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Sky Ladder: The Art of Cai Guo-Qiang (2016) 連接著大地與天堂,他的火焰,一個做了21年的夢,最終還是回歸了少年時代的質樸與真摯。

21分钟前
  • springjournal
  • 力荐

他在仰望自己的作品时,依然有孩童式的惊奇。

26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Psycho Qiang

28分钟前
  • Yuruky
  • 推荐

蔡國強真的太強了!他的先鋒性 前瞻性 對藝術理解 以及他的藝術人格都在這部片裡得到了非常完整的展現 整個影片從拍攝 敘事 音樂 都太棒了!這也是我人生中最棒的觀影體驗 沒有任何人看手機 片尾兩次鼓掌!電影節以這部電影收尾 真是無憾!!!

29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力荐

最大的遗憾可能是没有对“天梯”(Sky Ladder)本身的艺术指涉(即为什么如此构思这件作品)进行表现——它包含着对中国哲学中“绝地天通”/“人副天数”这个主题的深刻思考,而不仅仅是一场抖机灵的焰火表演。当然这可能是西方观众比较难以理解的部分,不能对拍摄者求全责备。

34分钟前
  • 甚小望远镜
  • 力荐

很幸运在机房看过原片,为了送审还翻译过字幕,来来回回看了十来遍,每一次都很佩服蔡国强的坚持,好的艺术家总要有种追求,如果再加上天赋,那当然是极好的

36分钟前
  • 归去何方
  • 力荐

爱我泉州。

37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抓住一种艺术,把它拥有成你自己的”在蔡国强的表现艺术中,灵魂可以得到慰藉。

40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看到天梯点燃着往虚无的天空爬,看哭了

42分钟前
  • 力荐

(未删版)蔡先生的疯狂和执着,沉重的人生经历和对自由的向往才是一生动力,蔡父W.G烧书对他影响终生。“在G.C.D的天下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事情”,可见天梯项目的出产,除了很烧钱,也是面临着种种政治风险。(未删版的)片中不可避讳的涉及中国政治体制和创作自由问题,蔡先生着实可敬。我一闽南人听到乡音真是倍感亲切。8.5

44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LFF#kevin的纪录片一直很像样,虽然文革之类的部分有一些刻意,但可以理解。看了片子之后对蔡国强有了更深的认识,很欣赏这种更愿意just express myself by art的艺术家。不装不高调不高冷,很有底子很厉害。

46分钟前
  • SHINE
  • 推荐

除却大艺术家的光环,纯粹的少年心智与梦想真美好。天梯项目终于实现后,妻子五味杂陈的泪水,给百岁奶奶直播的喜悦,还有回忆中从不给家用却留下珍贵藏书的父亲,四代同堂相依相守的片段最动容。值得玩味的一点是,身为中国艺术家只要与ZF合作,就免不了质疑与尴尬,是否也是被西方强加的“原罪”?

48分钟前
  • broken flower
  • 推荐

看得心情很复杂。不过很高兴看到这么好的纪录片。当代艺术可以是单纯的,可以是本源的,可以是踏实的。在新中国一个诚恳执着寡言有教养的艺术家要经历多少苦难才能走到这一步?可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49分钟前
  • Sally?imdb9?9
  • 力荐

又温习了一遍九级浪,花又开一次,又垂败一次,黄浦江特别温柔,魔都还是这么美。最喜欢蔡的作品是黑色爆破,沉默、疾速,像黑色的鹰忽然撑开翅膀,撞墙也好看,性子烈,然而表达方式是克制的。艺术家专注于自己的创作,保持融洽的状态特别好看,最后看到梯子冲向无垠天际,窝也不禁眼眶一热(。

54分钟前
  • 煮蓝
  • 力荐

总有些可爱的煞笔在一些不知道的地方做些混蛋事!艺术就是让你动容的东西,拥有感情的艺术才是艺术,只是单纯的美感,像糖水片一样无聊!

57分钟前
  • 阿席达卡
  • 力荐

一个把天烧给奶奶看的人

59分钟前
  • 杜鹏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