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之歌

犯罪片意大利,英国,南斯拉夫1988

主演:达沃尔·杜伊莫维奇,博拉·托德洛维奇,Ljubica Adzovic

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播放地址

 剧照

流浪者之歌 剧照 NO.1流浪者之歌 剧照 NO.2流浪者之歌 剧照 NO.3流浪者之歌 剧照 NO.4流浪者之歌 剧照 NO.5流浪者之歌 剧照 NO.6流浪者之歌 剧照 NO.13流浪者之歌 剧照 NO.14流浪者之歌 剧照 NO.15流浪者之歌 剧照 NO.16流浪者之歌 剧照 NO.17流浪者之歌 剧照 NO.18流浪者之歌 剧照 NO.19流浪者之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7 12:36

详细剧情

巴尔干某城市边缘的茨冈村落里,小伙子贝汉(Davor Dujmovic 饰)与外婆一家四口生活在一起,嗜赌的舅舅梅尔桑每次输光后就开始怀念在德国的生活,妹妹的腿疾因无钱而得不到救治。贝汉与同村的阿兹娜相恋,但对方母亲嫌弃贝汉一家贫穷坚决回绝。长年在意大利赚钱的族长阿梅德回到村子,在赌桌上让梅尔桑输到丧失理智,毁掉了自家人的木屋。但外婆却用巫术救回了阿梅德的孩子,为表谢意,阿梅德答应带妹妹出国治病,并让身怀隔空移动小铁器特异功能的贝汉随行。贝汉很快发现阿梅德不过是利用儿童乞讨盗窃的团伙头子,但已无力摆脱只得随顺,不久阿梅德患病,将小团伙交予贝汉管理,贝汉摇身一变成为有钱人,遂回乡将阿兹娜接到米兰,但阿兹娜腹中的骨肉让贝汉大为光火,坚持要将孩子卖掉……   本片获1989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长篇影评

 1 ) 唱歌的人在流浪,流浪的人在唱歌

“可是有一天,当风用力吹向自己的母亲时,天空和地面就分开了。”那是断断续续,从未完整讲完的故事。
库斯图里卡把那些荒诞微妙的细节把握的得当,利用多处象征主义的魔幻现实场景,贯穿剧情的发展。影片色调饱和泛黄,他的片中常出现动物,其中出现最多的无疑是贝尔汗养的火鸡。这只火鸡是被奶奶帮助过的村民送给奶奶的谢礼,赠送火鸡以表感谢是数百年前登陆新大陆的清教徒为感恩帮助过他们的印第安人流传下来的习俗。贝尔汗与这只火鸡形影不离,贝尔汗抱着它与阿兹拉一起看电影,就连贝尔汗与阿兹拉在脚手架下幽会时它也不忘跳下来搅局。虽然贝尔汗与阿兹拉的爱情从来没有被她的母亲所接受,但这段爱情开始是整个电影中最最美好的故事,只可惜这是一个悲剧,悲剧的属性注定了美好的事物必然破碎。当贝尔汗与阿兹拉在湖中互相在身体上刺下对方的名字的时候可以说是一出喜剧的绝好结局,然而喜剧的结局往往是悲剧的开始,每当美好的爱情达到高潮,它便开始走向破灭。
当火鸡被失去理智的叔叔梅尔桑炖了之后,贝尔汗的少年时代也就此结束了。
原来的贝尔汗会虔诚的祈祷上帝保佑,会告诉阿兹拉石灰是石头之母的乳房。但是已经流浪千年的罗姆人已经将这种秉性记录在了自己的基因里,奶奶之所以提出让贝尔汗陪着妹妹去意大利看病,可能也是希望他借此机会去意大利碰碰运气,靠自己的本事挣一笔钱回来好让阿兹拉的母亲同意贝尔汗的求婚。但最后的最后,爱做梦的罗姆人还是败给了现实。(吉普赛人是欧洲人对罗姆“Dom”人的讹称,“Dom”是印地语词汇,专指靠卖艺为生的浪人)
奶奶说:“当你不再相信任何人,上帝也就不再保佑你了。”当贝尔汗穿着高级西装揣着钞票回到家乡,得知阿兹拉怀孕的时候,她死都不相信阿兹拉——他最爱的女人肚子里的孩子是他的,然而他却一直都信任着满嘴谎言的人贩子艾哈迈德,就算他一早就发现了艾哈迈德在欺骗他。痴迷,是这出悲剧的源头,贝尔汗痴迷与阿兹拉的爱情,所以他无法忍受阿兹拉怀孕的现实,他想要的只是他离开家乡之前的阿兹拉,对于现实他采取的是恶毒的报复——把阿兹拉的孩子卖掉,不管他到底是不是孩子的父亲。贝尔汗痴迷于艾哈迈德交给他的权力以及做人贩子的可观利益,他逼迫自己信任艾哈迈德,昧著良心干起了贩卖人口的生意,也是为了满足他回家盖一座大房子好让奶奶住进去享福的梦想。最后贝尔汗痴迷于对艾哈迈德的复仇,虽然像艾哈迈德这样的败类的确死有余辜,但如果说贝尔汗没有跳下那趟开回家乡的列车,是不是就可以和奶奶团聚,还有妹妹和儿子以及邻居们一起过上平静的生活了呢?当然不管是电影还是现实都没有但是可讲,我们都是爬行在因果洪流中的蝼蚁,按着剧本演出的戏子,被自我所困,痴迷于爱情、痴迷于权钱、痴迷于梦想、痴迷于仇恨,从来没有清醒过。很绝望吧?我们都处在一个永远不能醒来的梦中。
他们追逐的是虚妄梦境,幻想把影子都囚禁了,被欲望包裹的世界让少年的心也扭曲了,经历了人性险恶,谎言欺骗,被捆绑的挣扎躯体,无终点的流浪最终回归的是茨冈那被掀开房顶的家,而且是以一种永远沉睡过去的清醒状态——死亡。
“上帝给了我财富,把它和灵魂绑在一起,然后一起拿走了。”
死去的时候,他仰面躺在火车上,血液染开在沙堆的缝隙中,吉普赛人曾说,鲜血就是力量,而此时,能量仿佛化为梦中那只白色的鸟,从云中展翅扑面,扑向沙砾,从未谋面的母亲,死去妻子腹中的胎儿,可能是他脑海里最后的留恋,停止幻像。
最后一幕,小贝尔汗充当了上帝的角色,拿走了覆盖在贝尔汗眼睛上象征财富的两枚金币。暴雨中,小贝尔汗顶着纸箱在路上狂奔,狂奔向未知、未来,而叔叔则跑向山坡上的教堂,也许是想要寻求救赎。
唱歌的人在流浪,流浪的人在唱歌。唱也唱不醒梦中的人们。

 2 ) 伤感而伟大的吉普赛歌谣

个人对于吉普赛(现在被称为罗姆)这个民族的兴趣,大概要从巴黎圣母院开始。艾丝美拉达的美丽善良,被欺骗和凄惨结局,似乎就奠定了我心中对这个民族的认识的基调。
而重新开始不可抑制的想要去探索这个民族的过去,可能是始于库斯图里卡的"地下"。虽然其中并没有认真的出现这个民族,不过作为其亮点之一的吉普赛音乐和流浪者乐队的演绎方式确是给了我十分强烈的感受。之后看了库斯图里卡正面描写吉普赛人的两部影片:作为喜剧的"黑猫白猫"和作为悲剧的"流浪者之歌"。在我眼中,前者是小品式的吉普赛人生活悲喜剧,后者是厚重的吉普赛人史诗,不可同日而语。而吉普赛音乐的魅力,也在"流浪者之歌"此作中达到了高峰。
此作的一大神奇之处,在于大部分的演员都是原生的吉普赛人。心思写在脸上的奶奶,好事的邻居(这两个也是"黑猫白猫"的主角),呆头傻脑的主角,不成器又还是有点温情的舅舅,还有主角的那个泼妇岳母,以及所有的人。他们的演技无法评价,因为他们的表演都是真实的。感受最深的是奶奶前两次流泪,那是完全真实毫不做作的表演。甚至我,一个电视机前的观众,在那种音乐中,在那种离别的场景下,想着吉普赛人的历史,就有点鼻子酸酸的感觉。
此作的另一大神奇之处,在于音乐。曾经在库斯图里卡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欢庆式的吉普赛音乐出现得很少,这里出现得最多的是两首有人声演唱的乐曲。其一是庆典时的背景音乐,其二是离别时由邻居小乐队表演的歌曲。两次奶奶都在落泪,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故意。两首乐曲都展现了吉普赛音乐音调高昂的特点,而我在这种高昂的音乐中听出的是哀伤和听天由命的无奈,也许还有对流浪生活中些微的幸福的满足,不知道是不是先入为主的关系。
还有一点想说的是影片表现出来的吉普赛人历史的传承性,形式的沿袭不知道算不算影片中的一个暗喻。影片开始,很小就没有了父母的主角跟奶奶和二流子舅舅生活在一起;影片结束,很小就没有了父母的主角的儿子跟"奶奶"和瘸腿的姑姑生活在一起。这种悲剧生活的传承,不管责任在谁,是历史应该反思的问题。
临末了突然想到奶奶的笑,她的笑很夸张,像很久没有笑过一样,真的是合不拢嘴,真的是笑得屏幕上啥东西都不复在我眼中存在。去看看这部电影吧,你会发现,甚至是奶奶的笑,都能让你感动不已。

 3 ) 流浪者之歌,一部巴尔干吉普赛人的史诗

看完之后,感觉这部片子就像百年孤独遇上了石榴的颜色 一部少有的从吉普赛人视角出发的电影。他用石榴的颜色般的古老画面与吉普赛民族风格bgm生动向我们刻画了一个对于我们遥远而神秘的民族,看完之后对吉普赛人的陌生感与去生动感顿时少了很多。他又用百年孤独般的的魔幻现实笔触向我们描述了这个在尘世中漂泊,被诱惑,被强暴的民族,以及在冷战时代东西方交界,两大阵营交流最活跃的南斯拉夫与意大利,面对zz的复杂多元,人心的叵测难料,他们是如何被冲击,被同化,又最终如何找回自己民族的根。

此外我感觉导演的混乱叙事是有其道理的,关于一个漂泊流浪居无定所的民族的主题正是需要通过这种混乱的叙事来制造迷茫感。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主角的遭遇在吉普赛人群中其实是很普遍的。 另外大概get到了老库的风格了,在意象上他应该是对漂浮的婚纱,动物,狂欢迷醉的Party与男女关系情有独钟。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4 ) 《流浪者之歌》短评

说是殿堂级的影片一点也不为过。前一个小时被情节捉弄得一会儿哭一会儿笑。

看的是142分钟的剪辑版,影片落幕之时,脑中闪现着一些不成系统的片段: 火鸡白鹅和猫、被架起的屋顶、河流中的十字架、吵嚷的人群、赤裸、成了符号的手风琴、贝尔汗用意念控制事物、阿兹拉悬在半空中生产、白色的头纱、奶奶的话、金钱至上、人性、悲情、爱、怨恨、死亡。

导演就像一个巫师,用尽一切力量让以上元素相互独立又相互结合,这种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不禁人联想到《百年孤独》,库里创作的是吉普赛人的历史,马尔克斯绘写的是拉美的兴衰。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虚实转换仿佛无时无刻不在现实与梦境之间穿梭。节奏感、背景乐选曲、留白、喧嚣、静与动、情绪、情景变化,一切都恰到好处。

整部电影下来就像是从时间长河的上游处颠簸到下游,终于河水不再流动,自己的时间停了,接力棒又落到他人手中,故事又在继续延续,时间之河又再次湍流。荒诞又浪漫。

人生,好似一场虚无的梦。

 5 ) 《流浪者之歌》:是起点,亦是终点

“一个不做梦的吉普赛人就好像没有屋顶的教堂或没有字的书。”一部献给吉普赛人的电影,魔幻的色彩,悲情的人生史诗,库斯图里卡的镜头下男孩成长与巴尔干文化记忆交融为一体,生命遂带着宿命而离奇的味道,漂流与等待、相聚和失散交错离析,在梦与现实、童年与世界的寻觅中碰撞,绚烂而刺痛。
影片开始于身着白色婚纱哭泣的胖女人,身后成群的结婚队伍,一个顶着把不能再烂的黑伞喃喃着灵魂归属的流浪汉,以及嘈杂的人群和白鹅。而后一个长镜头继续游移着勾勒出漫天黄沙下各自行事的人。开头的景象看似独立却贯穿了整部影片,婚纱头巾、鹅、漫无目的又活力充沛的形象特质(以邻居、叔叔为代表),略微形式化和超现实的表达。这是独属于库斯图里卡的影像,独属于南斯拉夫的影像,土地的色彩铺满整个画面,渲染这热烈而迷人的奇异文化境地。

松散叙事和浓烈的镜头语言

影片虽按线性叙事,时空演进却缺少连贯性,其间穿插着梦境、回忆伴随民族风情的琴声和呓语或诉说式旁白,看似欢腾的视觉图景并没应和一个关于欺骗诱拐、遗弃与找寻的故事。而这样的叙事情境和影片镜头语言简直相得益彰,直白的镜头漫不经心游走或赤裸裸靠近,没有刻意掩藏也不刻意显露,它只是独立自如游离于镜头中的世界但却与之并行为一体。
贝尔汉与阿兹拉相识那天夜晚,第一次有了爱人,第一次探寻自己身世,之后就是一段梦境,成熟的他和阿兹拉躺在一只小船里飘荡,之后切回现实,贝尔汉头上没有了帽子也摘掉了眼镜,镜头跟随穿着西装的他去求婚,这时可看做贝尔汉的一次成长,标志他不再年幼,随即开始另一阶段叙事。贝尔汉为给妹妹治病跟随艾哈迈德来到意大利,而正是这个他视作父亲和上帝的那个人让他看到更残酷也更现实的世界,抗争后遭受惩罚,他又开始新生,伴着给奶奶读信的旁白开始片段式闪回,镜头轻快移动着展现一段蒙太奇,一切仿佛就是他所盼望的样子却和现实鲜明对照,或是为了憧憬而蒙蔽自己也或是认清成长应付出的代价,贝尔汉抱守着自己的梦用成长向世界妥协着。第二段梦境他手拉手风琴回到奶奶身边,而以大火中毁掉的房屋结束,又是一次梦境后经历一次蜕变,他似乎变得更加成熟,却几乎把自己遗弃,拒绝同情和温柔,拒绝信任甚至拒绝了爱。最后一段当阿兹拉离开后他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旁白又响起,“想弄清发生了什么时却总是离真相越来越远”,他开始找回丢失的一切。
片段化松散的叙事也适应了时间跨度大的需要,营造了更加丰富的生命体验感和流浪感,就像影片英文名Time of Gypsies传达的时间与吉普赛人生命相融的意味。同时,影片泛黄色调和富于运动感的镜头展现一种和人物相适应的活力,演员风格较强的表演更衬托浓郁的民族情怀,一种吉普赛文化气息。

超现实元素和魔幻现实主义风格

影片镜头中展现的景象在重复出现和似真似幻的氛围中也显示出超现实的笔触,显出一种与吉普赛人神秘的流浪文化特质相协调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其实导演的风格一直被评论描述为魔幻现实主义,受到费里尼、布努埃尔等导演的影响,甚至有“巴尔干的费里尼”之称。在去年上海电影节之后接受采访时他没有否认这种说法,承认作品有些怪诞和魔幻的风格,不过这是他表达现实本真的一种方式,一种形式化却能直戳民族本真的手段。
片中贝尔汉具有遗传的特异功能,用眼睛使物体移动。曾在《你还记得多利贝尔吗?》让主人公最终把小兔子催眠成功,导演在这里又添加了意念的元素,而且更直接从而更有魔幻色彩。白色婚纱头巾的多次出现也带着隐喻味道,对母亲的幻想和渴望,对生命源头的无根和漂泊之感,对爱情破灭的悲伤都融进那白纱飘荡的镜头。影片最后一部分身穿婚纱的阿兹拉和前半段出现的母亲幻影重合起来,她在空中悬浮着生下孩子之后倒下,似乎重演了贝尔汉生命开启的时刻。他意识到失去的不仅是母亲还有爱人,还有那个不被认同的“自己”。片中还反复出现套在纸盒子里的人、火鸡和白鹅,梦境中更充斥超现实景象,节日里划船,半裸的少年少女,以及罗马教堂移置到家里桌子上的小模型,奶奶手里不停抛着红色毛球,还有房屋在空中燃烧、小乐队演奏,是生命的礼赞还是命运的悲歌?
影片结尾,贝尔汉回到了火车上,在这场相聚却相离的旅途中,他用生命的代价找到了妹妹,找到了儿子,更重要的是曾经遗弃的自己和曾经遗弃的爱。抬眼看天空,白色的鸟挥动翅膀,映照着和阿兹拉在车里没说完的话,不过这不再是令人“恶心”的画面了吧。最后一次幻景结束了流浪者之歌。
导演用浓烈的镜头语言和魔幻的超现实意象指涉了一个吉普赛人民生活的现实图景,充满辛辣趣味的悲情色彩和宿命意味。而镜头的切入点很小,从一个男孩成长的简单故事进入,铺展开一幅横向的文化图景又深入进个体生命进程,呈现的流浪之旅亦成为探寻生命之旅。

对生命的问诘与吉普赛文化

库斯图里卡的镜头下,吉普赛文化并不稀少。片中贯穿着潜在的寻根意识,从询问母亲到不再相信别人,贝尔汉在自己的生命流程里迷失着,也在外面的世界漂泊着,当最后手里握起白纱时似乎标志他回到了生命源头,一切落了地,失去一切的时候却也找回了一切。吉普赛人自称罗姆人,几个世纪以来散布在世界各地让自由和流浪成为他们的文化气质,影片极力营造着这样的气质,从场景到人物到叙事。随手拿起的手风琴和吉他,随地可以翩翩起舞的人群,土地上空流动的沙土烟雾,还有漂泊在外对生命的探寻。
巴尔干半岛上的吉普赛人,被写进梦幻与污垢的世界,而生命的起点抑或生命的终点,何尝又不是回归梦幻和污垢。

 6 ) 火鸡 婚礼与手风琴


“你的妈妈美极了,像林中的仙女一样。她生下达尼拉后,肚子涨的厉害……她在我怀里死去,上帝给的,上帝又收回去。”

那个时候贝汗有火鸡,他一定没有忘记外婆送他时的惊喜。火鸡发情,贝汗也在恋爱。阿兹拉,那个一本正经的听他讲石灰的故事,问他会不会接吻,让他甘愿为之死去的少女。当然,他还有慈祥的外婆,酗酒的叔叔和残疾的妹妹。它本可以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喜剧,单纯的吉普赛男孩在杂乱的吉普赛村庄里,渴望着爱情,天真的活着。

但“活着“,本就是个简单却又残酷的命题。影片一开头,贝汗不过是个单身的吉普赛少年。生活带给他的残酷,或许就是阿兹拉的母亲因为他的贫穷而拒绝求婚,以及对于素未谋面的母亲的短暂回溯。而这恰恰是每个吉普赛人的生命困惑:贫穷与失根。与其说是酗酒与嗜赌导致了前者,不如说,后者是一切的悲剧内核。用漂泊彰显故乡,流浪是对“根“无休无止的追寻,也是困顿的来源,何以为家?何处停息?无尽的困顿最终化为精神的迷惘,只有用浓烈的酒精与短暂的快感去填补。

至少此时的贝汗还不用去考虑这些,火鸡,是村民感恩外婆的赠礼,带有自然的纯洁与简单,贝汗抱着火鸡同阿兹拉看电影,拉手风琴给火鸡听,就连一对小情人幽会时,火鸡也要捣乱从脚手架上跳下,扑到贝汗身边。火鸡是代表贝汗天真的意象。一种打量世界的天真视角,虔诚信仰着上帝,以爱情为生命。在吉普赛狂欢节时达到高潮,赤裸的贝汗与阿兹拉平躺在小木船中,在各自的身体上刻下姓名。不知是否是库斯图里卡有意为之,小小的木船像极了小小的白色棺材。悲剧在欢乐的极点中衍生开。暴风雨之夜,好赌的叔叔毁掉了房子,炖熟了火鸡,火鸡死了,贝汗纯洁的时光也结束了。一步一步走入艾哈曼德的花言巧语,天真的少年以为旅程指向的是财富,爱情与妹妹的健康,以为可以用双手挣来正当的钱财。铁便当跌落苹果糖,车窗之后渐渐模糊的吉普赛村庄,是天真世界抽离前最后的影像。


“好好照顾他们,爱护他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他们是我拥有的一切…我怎么能不哭,我的灵魂在流血。”

艾哈曼德的棚屋蜷缩在罗马的市郊,并不像他天花乱坠的说辞里那样美好,财富是靠犯罪得来的,充斥着斥骂,责打,虐待与人口贩卖。奶奶说,一个不会做梦的吉普赛人就像一座没有屋顶的教堂,在贝汗的梦境里,大火是“失去”的具象,家,积木教堂,火鸡,奶奶在广场上抛球,拉着手风琴好像就能回到奶奶身边……一切杂糅在灰烬与手风琴的声响中,这或许是贝汗潜意识里的挣扎,他以为自己有美好的理想,其实不过是为了金钱被迫流浪。以为自己在罪恶和谎言中学会了成长,却几乎把自己遗忘。他拒绝了同情与温柔,屈服在艾哈曼德的欺骗,最后的一丝天真在新房与婚礼的幻想中苟延残喘。

首当其冲的是自己幻想中的爱情,死亡从这里开始蔓延。回乡得知阿兹拉怀孕的事实,习惯了谎言的贝汗以为阿兹拉的的清白也不过是另一场欺骗。他想把孩子卖掉,用这样一种疯狂的方式去救赎与阿兹拉的爱情。于是与阿兹拉的婚礼不再是婚礼,更像是一场用音乐和贺礼粉饰的葬礼。在拒绝阿兹拉的恳求后,最后的一丝天真便枯萎死去。阿兹拉在夜晚时悬空生产 ,既是母亲也是新娘,仿佛重演了贝汗命运开启的时刻,呼啸而过的火车仿佛带着女人的生命远去。贝汗突然意识到自己失去的不仅仅是妻子,以及他曾经一直追寻着的母亲。还有那个不被别人认同也不被自己认同的自己。变奏的手风琴,不知是对生命的礼赞还是死亡的悲歌 。阿兹拉的白纱,母亲的白纱,像梦里的鸟儿,飘飘荡荡。贝汗终于认识到了艾哈曼德对他编造的一切不过是为了蒙骗,他失去了新娘,妹妹不知身在何方,所谓的新房更是子虚乌有。最后的信仰轰然倒塌。爱情,上帝与艾哈曼德,原始的信仰死去,宗教的信仰被遗忘,世俗的信仰和他苦苦积累的金钱一起,被意大利的洪水冲走。


上帝给了我财富,把它和灵魂绑在一起,然后一起拿走了。

所幸命运似乎演绎着守恒定律,被夺走的以另一种方式返还。贝汗找到了失散的妹妹,找回了阿兹拉在世上为他留下唯一的骨血,找回了家而生命也即将走向闭环,他选择以罪恶反击罪恶,用谎言安放自己漂泊的亲情,带有巴尔干半岛孤注一掷的野性与决绝,他在婚礼上杀死了艾哈曼德以完成对自己最后的救赎。死的时候,他仰面躺在火车上,重新看见梦里妻子诞下的白鸟,血液染红车厢里的白沙,吉普赛人认为,血液就是力量。而在流逝的鲜血中,他似乎找回了自己业已丢失的天真,却再也回不到开头那个简单的吉普赛男孩。婴儿出世时的啼哭,素未谋面的母亲,梦境里苍老的外婆。自己最珍爱的火鸡似乎就是临死前眼前的白鸟。吉普赛人嗜赌,而贝汗以生命为最后的筹码,输得一干二净,却最后从上帝那里赢回了自己曾有的天真。

影片多处让我想起《百年孤独》里的马孔多,贝汗的外婆既像扶持着整个布恩迪亚家族的高祖母乌尔苏拉,又像是未卜先知的加泰罗尼亚智者。阿兹拉身穿白纱飘起,仿佛再现了雷梅黛丝身着白袍飞天的景象。以及片尾的大雨,泥泞的世界,像是席卷马孔多的经年之雨,只是,雨里只有带着父亲最后金币去流浪,踏上命运循环的小贝汗。只是没有人拍一封电报说:马孔多在下雨。

 短评

太强了,妥妥入选年度前五,库斯图里卡最佳,再看五十遍270分钟版也不算多!吉卜赛人能有这么一部描述民族命运的片子(如果还能称为“民族”的话),不枉受了几千年的气!传统层面的野种,生子,十字架,现实层面的贩卖人口,金钱至上,魔幻层面的叉子,婚纱,高级得不能再高级,完美得不能再完美!P.S. 至少一定要看142分钟版,HDTV那版是坑爹的,尤其结尾

6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火鸡的戏份虽然少得可怜,但它的献身演出却相当惊艳,值得一座最佳男配的嘉奖,或者,终身成就奖的殊荣(如果锅里的不是替身的话),也再次证明库斯图里卡挑选动物演员的眼光以及调教它们的功力(所以他凭借此片拿到了第4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最佳导演奖)。

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1.被挂起的房屋;2.河流里的祭典;3.飘渺的白纱,死去的母亲和远离的妻子;4.悬浮在空中生孩子;5.手风琴永远有着一抹哀伤;6.火鸡、鹅和白鸟;7.我以为那是一场梦,白昼一般清晰的梦。

1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库斯图里卡绝对是外星人!

11分钟前
  • 枯川满
  • 力荐

我猜,姜文一定是老库的粉丝。

15分钟前
  • I I 7
  • 力荐

好久没给五星级评价了。。。

16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在窗外隐约的广场舞(村里每晚都有几个人跳)音乐声中看完了这部。对比太鲜明:吉普赛人的村子里,生活虽然也困苦,但好歹能抱作一团跳跳舞唱唱歌。不知道世界上是不是只有汉族如此缺乏音乐和舞蹈,以至于大家只能像原子一样彼此孤立。奇怪的是,从大家对广场舞的痴迷来看,汉人是渴望音乐和舞蹈的。

21分钟前
  • 远子
  • 力荐

离开"南斯拉夫"的特定背景或魔幻现实意象,《流》即一部关乎成长仪式的"男性传记",首先,它创造了一个主体空间,作为定义"他者空间"之根基,因此,得以作为流转中的"吉普赛":飘忽不定的母亲幻景与前往意大利的仪式(待延展的主体空间)。多年后,《生命是个奇迹》呈现了相似故事的另一面

26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很可惜,我没有看到260的完整版本,而是140的剪辑版,但即便如此,也并不影响这片子带给我的强烈震感,虽然四个多小时的叙述更使人荡气回肠。老库这回把焦点放在了一个世界性的民族之上:吉普赛人(罗姆人),描绘了在时代变迁中的他们生存现实的概况,流浪的本性与浪漫主义人格,使人笑中带泪。

29分钟前
  • 润物
  • 力荐

CD1:t7eb3ac08f / CD2:t726a61bdfOST:f2b44ee35d

31分钟前
  • 皮埃
  • 还行

8/10。开场持续哭泣的女人由背影缓慢转身面对镜头,镜头内部蒙太奇转换到撑着破伞的秃子,讲述飞翔的传说,结尾被新娘射杀的贝汉掉进归途列车,望向天空幻化为白鸟,渴望飞回故乡。库氏非常重视场面布置的丰富,叔叔从赌徒中走出,洗脸、怒骂、祷告和输掉最后的赌资,背景展现了小镇全貌,为逼奶奶替他还钱用拖车吊起整座房子,吊起的房子象征吉普赛人居无定所的脆弱。史诗气质的符号融化到民族的精神中,在弥撒祭典,水中木筏承载着巨大人偶,舟中半裸的男女主角消失于薄雾之中,阿兹娜在怀疑中难产而死,婚纱飘在空中带着命运的荒诞无情,婚礼上贝汉用意念控制叉子杀死阿默德的长镜头跟拍,生动传达贝汉失去一切的绝望。庆典中漂流的火鸡被叔叔炖汤,是贝汉堕落为罪犯的起点。结尾儿子拿掉贝汉尸体遮眼的金币、躲入箱中冒雨逃跑,父子命运又开始轮回。

32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老库调度动物的功力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也是他唯一一部没有与政治沾边的电影。

37分钟前
  • 天予
  • 推荐

一个不做梦的吉普赛人,就像没有屋顶的教堂,没有文字的书。

38分钟前
  • 糖罐子.
  • 推荐

南斯拉夫,这块半岛与大陆割裂、漂离,就像Perhan,像车队,像所有漂泊的人,住在米兰和罗马边缘的废墟。讲故事的奶奶是茨冈人的白女巫,家里摆满瓶瓶罐罐,治愈疾病;金色的晨晖里她用红线一圈圈缠满米兰大教堂。看哭了两次,第一次是河流里茨冈人的盛大仪式,火焰和烟雾升腾在水面,衣裙潮湿赤裸乳房的Azra把爱人的名字刻到乳房下,Perhan则把她的名字刻在胸口。第二次,Azra升到半空,产下孩子死去。配乐Goran Brengovic,Le temps des gitans。水、火、土、风,库斯图里卡是炼金术师,操纵着宇宙间的一切元素,调制糅合成这部茨冈人的电影。Perhan和Azra相爱的那刻,Perhan正在讲述石灰——大地养育了它,河水给它洗礼,火哺育了它。“绝对的浪漫啊。绝对的浪漫。” 已经不叫扎比特的扎比特这么说着。因为他永远跳不过自己的影子。

39分钟前
  • Nin
  • 力荐

少年的堕落史和自救史,最妙的是在葬礼上,那个仪式性的置于双眼的钱币——被金钱蒙住了双眼,更妙的是,他的儿子打破玻璃,偷走这两块金币,躲在纸箱子里在大雨中遁走——腐坏的道德在循环。另外一条信仰之路随着倒塌的耶稣十字也消失了。在道德堕落的严肃主题面前,老库也落泪了。

41分钟前
  • Chicology
  • 推荐

十年前看的,只记得一些恍恍惚惚的片段,重温亦感动,就像看一部崭新的片子,被一种谜一样的气场紧紧包裹,东欧、拉美电影的气质来自纯天然的血统,无法模仿和学习。

42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無限接近滿分的電影。全片四場婚禮,沒辦成的倆場讓新娘抱怨,辦成了的倆場則導致新郎慘死,彷彿游牧生活與走入家庭注定不能合一、現實生活與幸福未來必然有一者得是夢境。

43分钟前
  • 焚紙樓
  • 推荐

奠定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之作,而且在平衡性上算是做得最好的一部。既有表象的疯癫与魔障,也有深沉的悲悯与忧伤,库斯图里卡将自己对于吉普赛民族的全部挚爱倾注其中,并顺着电影的各个毛孔流淌出来。

46分钟前
  • 喷子
  • 力荐

不开心的时候我喜欢弹手风琴,听的人满心欢喜,而我的心却在哭泣。

47分钟前
  • 小熊QQ
  • 力荐

都说老卡的電影是经典,我守着DVD都不敢打开,这个也是看见网盘有下载看看新鲜,真的止步不前。散文诗一样的電影高分未必有人都叫好,反正我不以为然。『加长版就不看了』

51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