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形物语

剧情片美国2017

主演:莎莉·霍金斯,道格·琼斯,迈克尔·珊农,理查德·詹金斯,奥克塔维亚·斯宾瑟,迈克尔·斯图巴,大卫·休莱特,尼克·瑟西,斯图尔特·阿诺特,尼格尔·本内特,劳伦·李·史密斯,马丁·罗奇,阿莱格拉·富尔顿,约翰·卡普洛斯,摩根·凯利,马文·凯伊,德鲁·维尔戈维尔

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

 剧照

水形物语 剧照 NO.1水形物语 剧照 NO.2水形物语 剧照 NO.3水形物语 剧照 NO.4水形物语 剧照 NO.5水形物语 剧照 NO.6水形物语 剧照 NO.13水形物语 剧照 NO.14水形物语 剧照 NO.15水形物语 剧照 NO.16水形物语 剧照 NO.17水形物语 剧照 NO.18水形物语 剧照 NO.19水形物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4 08:36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1963年,时值冷战期间,哑女艾丽莎(莎莉·霍金斯 Sally Hawkins 饰)在政府实验室里工作,是那里的一名清洁女工。年幼时,一场大病夺走了艾丽莎的声音,之后一直至今,她都在沉默之中过着形单影只的生活,全部的朋友就只有画家老头(理查德·詹金斯 Richard Jenkins 饰)和同事塞尔达(奥克塔维亚·斯宾瑟 Octavia Spencer 饰)。  一天,实验室里拉响了高度戒备的警报,一个神秘的装满了水的罐子被送了进来,艾丽莎震惊的发现,罐子里关着一个半人半鱼的怪异生物。在理查德(迈克尔·珊农 Michael Shannon 饰)的带领下,科学家团队想要在这怪物身上提炼出能够制造生物武器的物质,可是在艾丽莎眼中,它不过是一个和自己一样的孤独的生命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艾尔莎和怪物之间竟然产生了感情。

 长篇影评

 1 ) 人兽恋又怎样!今年最美的电影就是它

文|饱饱

从威尼斯到颁奖季,吉尔莫·德尔·托罗的《水形物语》一路以来都备受关注。陀螺用近乎复古的语调温柔地讲述了这个关于人鱼恋的童话寓言,也成就了2017年最美的电影之一。

陀螺的电影向来以暗黑烂漫的童话风格著称,打小就对各种怪物情有独钟的他,总是将怪物作为其片中最为重要的主角。从《潘神的迷宫》、《环太平洋》到《猩红山峰》,陀螺一直游走在商业制作和艺术电影之间。这部《水形物语》,也成为他导演生涯评价最好的作品。

连续拿下评论家选择奖和金球奖最佳导演,手握导演工会奖提名后,陀螺离奥斯卡又近了一步。他在金球奖的发言无比真挚:“在过去的25年里,我带着自己的情感,亲手打造了一些奇怪的小故事。这些电影,这些奇幻故事也拯救了我的生命”。

陀螺在《水形无语》中传达了一种纯粹的魔力,仿佛带领我们从他的大制作电影《环太平洋》和《猩红山峰》脱离,重新回到《鬼童院》、《潘神的迷宫》这样更具工艺性的创作时期。这是一部浸染了复古电影魔力的黑暗童话,带给观众如水般质感的画面。这种独具魅力的特质,结合了1960年代道德腐败的美式人像和第三人称讲述方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爱和友谊的简单故事。

在众人无察觉的情况下,陀螺植入了60年代早期的社会现实——人们对于非人类的有限包容性跟对同性恋和黑人近乎一样。无论是电视里无意间闪过黑人暴乱的镜头,还是研究所惨无人道的施虐,都勾勒出冷战时期的恐怖氛围。

片中主角,莎莉·霍金斯饰演的哑巴清洁工Elisa,她的生活总是与周围保持着疏远的关系,唯一密切的只有她健谈的同事Zelda。她的楼上还住着“渴望出名的艺术家”Zelda,同性恋身份的他也正因为莫名的丑闻丢掉了广告策划师的工作。

无论是哑女Elisa、黑人同事Zelda、还是同志身份的好友Zelda,他们和人鱼一样,其实都是被主流社会所排挤的异类。而陀螺墨西哥裔的身份,也让他深刻了解到被排挤的滋味。带着对现实的美好憧憬,陀螺将自己的爱倾注到电影里这些弱势群体的角色中。他们互相报团取暖,共同抵抗世界的黑暗。

尽管Elisa的听力健全,但她不能说话,只能通过手语与他人交流。作为一个孤儿,她与他人的大部分互动都依靠直觉和感官。当Elisa第一次见到人鱼时,她感受到的并非恐惧,而是同理心。她没有仇恨和恐惧,而是选择用爱去包容这个跨物种的生物。

《水形物语》的美,另一方面得益于团队超高水准的场景设计。在《猩红山峰》之后,陀螺再一次展现出对于这种哥特式恐怖画面的深刻理解。这种夸张的元素设计和负担过度的情节似乎压制了故事本身最真挚的情感,使角色的平面化更加凸显。然而,通过团队耀眼的制作和优雅的造影艺术,再加上一线级别的卡司阵容,反而使故事呈现出了天使和恶魔的两面性。

陀螺导演总是擅长用简单的颜色搭配出电影的主视觉,正如《猩红山峰》中大量血红色元素的运用,《水形物语》选择了水蓝色作为主色调,将绿色阴影做了最大限度的使用。影片的开始被幽暗的蓝绿色充斥,然而随着女主与人鱼感情渐渐升温,陀螺选择用温暖的红色进行搭配。从高跟鞋到大衣的选择上,都能看出女主心境由孤僻向明快的转化。

Elisa与人鱼在水中交欢的一场戏可以说是全片的高光时刻,泛着波光的水下镜头与欢快的配乐碰触出极其梦幻的质感。这场戏来自于1954年的怪兽电影《黑湖妖谭》,其实《水形物语》的故事灵感也完全来自于此,用陀螺自己的话说:“这是我见过的最诗意的画面”。

《水形物语》(2017)

《黑湖妖谭》(1954)

类似于迷影元素的致敬梗在片中不算少数,陀螺不但肆意地运用了60年代的设定,还借鉴了50年代的恐怖电影和30、40年代的电影配乐,使电影本身有了史诗级别的基础。这些植入使观众可以更好地与故事和角色产生共鸣,而并非单纯的东拼西凑。

人鱼从家里逃跑的第一件事是去电影院,此时影院放映的电影是《路得记》(1960),同期放映的还有一部《狂欢节日》(1958)。

《水形物语》(2017)

《路得记》(1960)&《狂欢节日》(1958)

由于女主哑巴身份的设定,陀螺为这个角色加入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歌舞段落,让其形象更加鲜活。而片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幻想舞蹈也都是向歌舞片黄金时代的致敬:《海上恋舞》(1936),《百老汇旋律》(1940)。

《水形物语》(2017)

《海上恋舞》(1936)

《百老汇旋律》(1940)

值得一提的还有莎莉·霍金斯的演技,她在本片中的哑女形象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无需台词,仅通过她的手语或者一个眼神,就足以展示角色的充沛情感。无论是面对阴谋的果敢,还是面对爱情的直率,你都能感受到这个少女心角色投射出的温暖与力量。

如果说之前的陀螺是血腥奇幻,我给《水形物语》的关键词则是柔软。这个长不大的孩子用他最赤诚的童心完成了对爱的探索,而你只用点开播放键,就一定能深陷于这片温柔。

· THE END ·

这是“不散”的 第 540 期 文章,想跟着一起跳。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不散(busan-movie)原创首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2 ) 为什么得奖?因为好莱坞黔驴技穷

大家都在大谈这部人兽恋电影的先进性,然而就因为是人兽恋爱讲述社会关怀,兜售了一个怪里怪气的政治正确,所以就是先进么? 我真的觉得如果一些好莱坞40岁以上的导演里相当一部分愿意写和拍这种怪诞故事,这种片子能像可乐一样从流水线上排出来,温情童真的斯皮尔伯格、硬朗矫健的诺兰、剑走偏锋凌厉的大卫·芬奇,特别会拍电影的卡梅隆拍个政治正确怪奇脑洞片他们做不到?……而且不是从今年开始,可能2000年就能做到,关键是这些导演真的愿意拉下脸写这种二流故事么?我觉得但凡对自己还有更高要求的导演编剧,都不齿用这种路子做出电影的。而现在这种二流水平的东西成为了被褒奖的对象,不是只能说评价标准在降低吗?——为了尊重非白人,而为少数族裔的题材、演员、导演开绿灯,高考少数民族加分是合理的,因为教学资源就是不一样,少数民族,往往就意味着落后省市。然而作为商业电影,勇争先进这是电影从业者应当作为义务的自我要求,行业工会奖放出的信号是优待水平欠佳而身份特殊的从业人员和剧本,却冷遇水平过硬的电影,就为了让好莱坞越来越政治正确? 这不是变革,这简直是自我阉割的行业灾难。 这种电影真的就是爆米花电影的水平,能够拿到最佳导演和最佳长片,太对不起其他电影了,因为在普通人眼里,我们对比的是今年的横向,比如《银翼杀手2049》,论剧本、摄影、特效、人文哪个都是过硬,过硬到有着足够经验的观影者有着极大底气说《2049》确实超越此片。怎奈奥斯卡一向鄙视科幻片,而且《2049》具有续作冷饭的因素,所以顶多给俩技术奖意思意思。同时,除开横向,还有纵向。过去30年的奥斯卡得奖片默默地看着你们呢,奥斯卡的评委们,这片子跟奥巴马拿了诺贝尔和平奖有什么区别啊? =========================2017 03 08 补充============================= 我已经很疲劳于写长文了,哇啦哇啦写一堆,自己看着都无聊。补充主要在于定向回复批评我看不懂电影的人,所以特开另一篇链接,免得文章看起来冗长无聊,如果认同我的评论的朋友,就可以不用浪费时间特意去看了。 链接:《廉价的方便主义》//movie.douban.com/review/9209695/

======================2018年5月19日======================

早就想写了,心绪长期波动低沉,所以拖了起码两个月了吧,补充两段:

1、在时光网看过一篇分析,《水形物语》首映是在17年7月,铺的电影银幕很少,分析称意在追求获奖,并在获奖后重新上映,大规模铺银幕。现实来说确实是吉尔莫的求仁得仁。但是可以就此肯定,本片并不是100%为了观众而拍的,更多地是满足了他自身的目的。

2、下面摘抄几段段访谈内容,如果不说是谁说的,诸位看过作何感想?文末已标明链接:

我会说《三块广告牌》《水形物语》和《伯德小姐》,都不是我心目中的女性电影。我心目中的女性电影是能够在女性的独特视点中见主流所未见,传达出为主流视点所遮蔽的女性生命经验和女性社会经验。而这三部电影,无外乎是女性角色占主导地位,类似女性角色作为绝对主角的影片,从不罕见。当然我还是欣赏《三块广告牌》当中那个强悍的母亲角色,那是一种相对于几乎所有的男性角色的、毫不造作的、而并非观念意义上的强悍。但我并不认为这需要在女性主义的意义上予以特别讨论。

换句话说,入围影片覆盖了昔日的文化禁忌,也是昔日尖锐的社会矛盾所在,我们当然可以将其视为某种社会进步的标志,然而此间的后奥巴马时代的黑人叙事,或者说后同性恋婚姻合法时代的同性恋故事,事实上已成为合法的、至少是“无害”的主题,相反,那些社会中仍然充满急迫性的议题却再次处于匿名状态,几乎完全不见踪影。

我经常说,相当讽刺的是,墨西哥三杰无疑成了支撑好莱坞的支柱性导演和奥斯卡的专属宠儿,这本身就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有趣事实。尤其是当墨西哥导演的作品连续在奥斯卡夺魁,而获奖演说成了抨击美国移民政策以及对拉丁裔种种种歧视的讲坛之时,事情就更有趣了。所以,《水形物语》的入围和如此多项的提名,成就了新的一例。尽管影片再次展现了数码电影可能制造的奇观影像,“陀螺”也将他某种诡异、间或酷烈的墨西哥式想象带到了奥斯卡,但我必须说这部电影完全没有打动我,我感到的是故事的陈旧和老套的厌倦。

出处://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18225

是的,做出如上行为就是在为我的言论的逻辑和观点准确做辩护,搬出权威是论证里最差的一种办法,可是针对迷信权威的一群人来说,不然呢?

=======================2018 08 24================================

我文章的目的也恰恰就是炸鱼,然后借助你们自己的行为表现你们自己的虚伪:歌颂影片中消弭矛盾和化解成见的思想,然后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暴露自己毫不容人,以及毫不理解自己对立面观点的嘴上一套实际一套与脆弱。

这个社会实验非常成功,谢谢诸位的参与。

=======================2019 01 27=================================

从来没注意过豆邮这种存在,没想到从这里能看到很多真实。事情过去大半年,在新年伊始还不忘给我送来祝福,您真是对得起《水形物语》的美好。

真抱歉,我是比较小心眼的那种人,但是我从不偷鸡摸狗,所以既然做了,就得承认,对吗?

希望不是狗屎的你,能凭借你的崇高意志万寿无疆。

 3 ) 无论你对此生的决定为何,请一定要真诚地对待自己

by 肖恩恩恩恩肖

水形物语在国内宣发有点一言难尽。当然意图可以理解,突出了爱情片定位,并大量在海报上使用烂大街的流行歌词来达到宣传效果。比如“爱如潮水它将你我包围”(中国风的海报还是很美的,打call打call)。

突出爱情片定位,运用洗脑歌词宣传固然可以扩大观影群体,把更多人吸引到电影院,这是宣发的市场定位。但我恐怕这样会两头不讨好,对“影迷”群体而言,疑似跨物种的文艺爱情故事,以及奥斯卡光环加身的高逼格,恐怕被“爱如潮水它将你我包围”这样的大俗歌词一把从云端拽下。而被爱情片的宣传忽悠进电影院的普通观众,本以为会在电影院观赏一部催人泪下赏心悦目的爱情故事,却又会被重口味情节和无法产生共情的男主角形象设定,生生把眼泪憋回去。

更何况,把水形物语单纯当做爱情片来看,是对电影的矮化。虽然,它确实还是不错的爱情片。

1,如果爱情是个洋葱,哪一瓣才是它的心?

水形物语的第一层,就如我们看到的,这是一个爱情故事。而且是一个男人鱼与哑女的爱情故事。为什么会设定这样的两个角色?

爱情长什么样子?我们好像都是知道的。

是杰克与萝丝,杉菜与道明寺,白浅与夜华。(玛丽苏程度递进

那么,如果杰克没有才华,萝丝没有美貌呢?如果杉菜丑陋,道明寺贫穷呢?如果白浅不是青丘女帝,夜华不是太子呢?剧情里还是让他们相爱,观众还能如此入戏吗?或许吧,但只怕观众不会如此神往。至少我们潜意识里觉得,这样的爱情,没什么值得歌颂。

现在网文改编IP的一个趋势就是不断拔高主角的条件,他们的出身越来越高贵,天资越来越高,美貌程度从百里挑一,上升到万里挑一,甚至捧到了四海八荒第一绝色。

然后,他们拥有爱情。甚至他们顺理成章地打压出身和容貌不如自己的配角的爱情,我们还看得很爽。这样看得久了,连我们自己也分不清楚,是不是只有拥有美貌,财富和高贵出身之人才配拥有爱情?而拥有美貌,财富和高贵出身的人,是不是就是自己完美的爱情对象?我们向往的是爱情,还是披着爱情外皮的美貌,财富和高贵出身呢?

我们都不承认这一点,但潜意识里好像又承认了。所以吴彦祖是你老公,王思聪是你老公,唯独你老公不是你老公。

每个人的爱情观当然都不一样,但可以用一个剥洋葱的游戏来探讨。假设爱情就是一颗洋葱,那么一层一层去剥,剥剩的最后一瓣,就是你的爱情内核。

水形物语是这么剥的:剥掉美貌,剥掉青春,剥掉财富,剥掉社会地位,剥掉语言交流,剥掉所有有用处的优点,剥掉一切一切,你能看到的东西全剥完了。一个男人鱼,一个哑女,他们一无所有,他们彼此相爱。

这就是导演要探讨和传达的爱情观,你不需要一个优点来证明自己值得被爱,你也不需要维持一个优点来让自己的爱情长久,你更不需要去试探和证明自己的爱情真实存在。

你内心爱了,你就拥有爱情。

爱情就是你内心里的感觉,你心中的风止不住地向哪里吹,哪里就是爱情。

哪怕那个方向是清洁工哑女,哪怕是个活不过明天的男人鱼。

电影的名字是水形物语,the shape of water就是the shape of love。

爱的形状就是水的形状。因为爱情就是一种感觉,它真实存在,紧紧环绕。你明明知道它就在那里,可你形容不出它的具体的样子。

白居易说:“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也是一样的意思。它存在,但它似春梦,似朝云,你感觉到它,它却非花非雾,你不知该如何描述。

白居易和水形物语的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都是天才,他们用有形的文字和影像,雕琢出了无形的爱情感受。

2,弱势群体的逆袭传奇

水形物语里有非常壁垒分明的两个阵营。大反派Richard代表的强势白人直男癌阵营,他身后还站着一个更强势的白人直男癌将军。Elisa代表的弱势群体阵营,成员有老同志画家Giles,清洁工女同事黑人Zelda,被欺压的苏联间谍科学家Robert。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导演借由Elisa和男人鱼的爱情故事,串起了这一群人从分散到团结,最后从Richard眼皮子底下救出人鱼的逆袭传奇。

电影最好笑最讽刺的段落,就是这几个人配合着把男人鱼偷出来之后,调查人员极尽夸张之能事形容偷男人鱼的团体设备先进,组织有序,如临大敌。

而画面的另一边,真正偷男人鱼的两个清洁工正默默排队打卡上班……

这一幕其实就是导演的寄语:弱势边缘群体,你们不要妄自菲薄,你们团结起来的力量终将超出想象。强势主流群体,你们也不要得意洋洋,众生平等,你们所看不起的对象没有丝毫弱于你们的地方。

3,无论你对此生的决定为何,一定要真诚地对待自己

如果只是单纯地让弱势群体逆袭,是很容被人诟病政治正确的。政治正确为人不喜是因为它很容易被塑造成逆向的歧视。

难道电影里美国官方如此被动就因为他们都是白人男性?难道这群弱势群体能够逆袭只因为他们是哑女,同志,黑人?难道水形物语能拿到奥斯卡,仅仅因为它是弱势群体的视角?

这不就成了另一种身份形态的优势了?

但水形物语并不是这样的。Elisa与男人鱼的爱情之路上,他们带领了每一个人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自我认同和对世俗标准的反思。这是超出了身份限制的所在,也是我觉得不亚于本片爱情视角的亮点。

女主角Elisa是最早觉醒的人,她虽然是哑女,但她从来不自卑,甚至相反的,她身上不断投射出她身边的健康人所不具备的沉静温和,不卑不亢,不羞不怯的气场。她的动作幅度是优雅的,她的表情是疏离的。明明什么都听得见,却很少受外界信息的影响。她的内心世界自在从容,这种从容又写在脸上,成为她独特的魅力。Richard会在电影中期对外貌平平的她意图不轨,正是因为这种魅力。

甚至于,Elisa是最早透过现象看本质,接纳了男人鱼的人。在别人的眼里,男人鱼是个非人的怪物,但在Elisa眼里,她越过男人鱼骇人的外表,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的个体。

Elisa的觉醒就是忠于内心的爱情感受,而无所谓世俗如何看待她的爱情对象。

然后是Elisa的基佬室友Giles和黑人同事Zelda。这两个人作为Elisa后期的爱情助攻,前期对她是非常不支持的。因为他们明明是世俗标准下的压迫者,但他们都隐隐想要被世俗的标准所接纳。Giles几乎是跪求一份体面的职位和外部认同,当他屡屡受挫以后,他终于彻底倒向了内心的友情,认可了Elisa的选择。而Zelda前期对Richard侮辱性的问题一再容忍,并且她努力靠向主流审美的名字Zelda,都透出她渴望认同。而她被Elisa和男人鱼的感情感动了,也成为了Elisa的盟友,甚至不惜冒险在事情暴露后不顾丈夫的反对拯救Elisa。

Giles和Zelda的觉醒是去除了肤色和性取向的耻感,建立起自我认同。所以他们后期无所谓外部怎么看待他们,而真诚去帮助Elisa,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

在三人核心团队之外,还有两个人,科学家Robert和白人直男癌Richard。

Robert有三个身份,两个世俗意义上的,苏联间谍和美国科学家,一个内心意义上的,赤子般的科学爱好者。前期他一直在前两个身份之间徘徊,最终在男人鱼即将被处死的时候,他选择听从自己内心,保护自己的研究对象。

Robert的觉醒是放弃了国家争霸中自己的间谍身份,选择了两不相帮,而去保护无辜的研究对象。他的特殊身份也让他付出了最沉重的代价。

白人直男癌Richard则是自我认同的反面。 他是一个全面抛弃自我,拥抱世俗标准的人。他的妻子是世俗意义上的完美金发娇妻,但他只想和她做爱,不想听她说话。他的家庭是标准的儿女双全,但他几乎从来不和儿女交流,只想独自坐在车里。他的新车是限量版的绿色卡迪拉克,可他明明不喜欢绿色的车。

他的断指是一个重要的隐喻,那两根指头明明已经死了,电影里无数人说这两根指头很臭,可是他始终没有放弃这两根指头,因为世俗意义上,他自我投射的完美白人形象需要完整。后期,他还试图掰掉这两个手指,正式暗表了内心意义上的自我(不完美的手指)和世俗意义上对他的要求(完美的手指),冲突越来越严重。

最后当世俗价值观即将抛弃他的时候,他彻底疯狂了。他始终只选择别人认可的成功标志,而不选择自己真心喜欢的东西,所以他看似强悍,却崩得很紧,内心只有高压没有宁静,当他再也无法延续成功的时候,这个人物也就走向了毁灭。

水形物语赢得奥斯卡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我想,至少还有这么一条:它有一些和同样获得奥斯卡的《卧虎藏龙》相似的内核,就是俞秀莲对玉娇龙最后说的话:

“答应我,无论你对此生的决定为何,一定要真诚地对待自己。”

即使我的爱人是个男人鱼,我爱了,我就拼了命营救。

即使我的朋友爱上了男人鱼,我感动于她的爱情,就会赴汤蹈火,竭力相帮。

人生没有四处讨巧的最优解,但那个真诚地对待自己,即使四面楚歌,我自岿然不动的人,沉静优雅,傲然矗立,很美很美。

————本文原载于我的公众号肖恩恩恩恩肖的瓜子社(Sean_lalala),欢迎关注

 4 ) 孤独者拯救孤独者,畸零人抚慰畸零人

(文/杨时旸)

一部毫无掩饰的童话,有着烁烁闪光的童心,向着纯真的浓稠致敬,大张旗鼓地歌唱爱与善,穿插着老派的歌舞,烘托着相濡以沫的人际关系,《水形物语》中的这一切,每个成年人都知道不可能真实发生,但谁都愿意去相信这一切真的发生过。因为它坚定地站在现实的反面,自信地歌颂了一桩奇迹。每个在灰白现实中踽踽独行的人,谁不愿意见证闪光的瞬间?

冷战背景,邪魅实验,美苏争霸,当年的煞有介事,如今回头去看,徒留一地无谓的残骸,像个残忍又宏大的笑话,但那个时代的阴郁背景为后来的艺术创作贡献了独特的美学维度,封闭的实验室催生出众多惊悚题材作品,而这一次却在阴冷色调,压抑空间和秘密谍战中演化出了一桩跨物种之恋。在实验室做清洁工的哑女艾丽莎,意外发现了被抓到实验室的一条类人鱼怪物,他们成为了朋友,进而成为了恋人,在人鱼即将被杀死的当口,这个女人决定舍命相救。这几乎就是那种直抵原型的童话,不加修饰的至纯至真,直白地讲给每一个成人,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相信,每一个成年人都有童心,无论他们装得多么深沉,世俗,就像故事中的科学家霍夫斯德勒博士——一个打入美国内部的苏联间谍,一架本应该冷酷无情的冷战机器,却也仍然保留着最本能的纯真,多年来的规训也没能将善良彻底磨灭,宁可自己赴死,也让人鱼逃生。他把自己被毁坏过的躯壳留在了俗世,让自己无处可诉的良善灵魂追随着人鱼潜回海底。一个冷战时期困于现实的无奈者,这是他自我飞升的唯一方式。

像所有童话一样,《水形物语》歌颂爱情,但实际上也写尽畸零。它更像是畸零人自我解救时的进行曲和强心针,一个孤独的哑女,一个失业的“同志”吉尔斯,一个有着懒惰丈夫的黑人女工泽尔达,他们如尘埃般无足轻重地存在,彼此映照了各自的孤独,也意外成为了对方的支撑。

他们的孤独又谁能懂呢?哑女艾丽莎希望能得到拥抱,但终究只能用自己的手安慰自己;吉尔斯一次次去往那个餐厅,买下一块块难以下咽的派,只为了能和店主小哥有几分钟的亲密,最终,却被呵斥着再也无法踏进那家店铺;泽尔达卖命的工作和操持家务,努力维系一段名存实亡的婚姻,终究仍然无效。这些角色都是故意脸谱化的,每个人的特征都是一个“伤疤”,残疾、同性恋以及黑人,这些如今早已被政治正确和平权运动冲淡的问题,在当年却都难以逃脱明目张胆的欺凌,就是这些蜷缩在各自角落中的弱者,团结起来成就了近乎于超级英雄般的壮举。导演在童话中让失意者成为神明。其实,那个作为背景和激发一切、推动一切的类人鱼怪物,也是畸零者,甚至是所有角色中最孤独的一个,它隔绝于整个人类世界,作为生命形态却被当做战略物资,被研究,被争夺,被处决。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部孤独者拯救孤独者的史诗,畸零人献给畸零人的赞歌。

故事中的畸零者都是善良的,而那些自信的,强大的,充满控制欲的掌权者都是坏人——它这么毫不掩饰地黑白两分,要不怎么说它是标准意义上的童话呢?美国和苏联都想让那个怪物死去,但人性胜利了,跨越了意识形态和政治隔阂,保护着它重回深海。这结局更加让童话光环熠熠闪烁。

特工霍夫斯德勒博士临死前说起艾丽莎和泽尔达,they just clean,一语多关,他说了他们清洁工的职业,也说了他们遁形无踪的状态,更说了他们灵魂的清澈。污脏的人付出了代价,清澈的人都还活着。包括他自己,即便最终有所醒悟,但之前终究深陷污泥,他还是为此付出了代价。

那间狭窄的浴室里,艾丽莎堵上门缝,放满了水,房间变成了只有两个人的海洋,那是《水形物语》中最浪漫的一幕,也是未完成的一幕,在最后,他们潜入深海,续接了那一幕,让一切圆满。是的,哪怕结尾,都没有留下通往歧途的尾巴,一切都秉持了童话的圆满,让哑女开口说话,让秃顶的老人长出头发,让恶人受罚。他们远离了世俗,或许,可以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5 ) 孤独是孤独唯一的解药 《水形物语》让我对金狮奖很无语

吉尔摩·德尔·托罗(Guillermo del Toro)的“水形物语(The Shape of Water)”荣获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Venice Film Festival)最高奖项“金狮奖(Golden Lion)


不叔终于将期待多时的影片《水形物语》看完了,从它得了金狮奖开始,我就开始关注这部影片了,里面神秘奇幻的元素,加上片子英文名让我不断幻想这是否是一部将水的形象具象化的电影,自然界的形象来说,水,类似于风和大气,流动而捉摸不透,是不叔很感兴趣的内容,所以不叔期待的点在于这部影片如何把水的形象建立起来。


然而,影片貌似和水的形象没有多大关系,看完全片以后,不叔真的大失所望,全片就是围绕一个孤独的哑巴如何营救一个孤独的水怪的故事展开,讲了一个很无趣的童话故事。


首先说下影片的主题,孤独。

这是一个非常能引起人共鸣的主题,什么样的人会产生孤独感呢?在不叔看来,

一是有性格缺陷的人。

存在感很低,没有什么优点,缺点也不明显的人,毕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算缺点多,也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而不叔这种存在感低的人,(这一点无数次被认识的人提及,甚至有人说我是黑子)

真的是孤独,以至于只要看到讲孤独的片子,就会哇的一声哭出来。


二是有生理缺陷的人,无法正常沟通

比如片中的女主人公天生是哑巴,这种生理上的缺陷让她无法正常与人沟通。

再比如《剪刀手爱德华》,因为自己的外表的不同导致心理的自卑。

或者就是像不叔一样单纯的又矮又丑,也会让人不想理。于是产生孤独感。


三是社会属性和理念不同的人,会被一种属性或理念的群体歧视

如性取向,种族,国籍甚至职业,年龄等。

比如片中的鱼人,和人类不同种,比如片中的同性恋,会被异性恋歧视,再比如片中的黑人被白人歧视。年龄上的

如果说前面两种是表面现象,那么第三种就是深层次的意识孤独。


这就是不叔眼中的孤独的种类,孤独是种很可怕的东西,它要么是自卑的来源,要么是自卑的结果。


这个主题是不叔很感兴趣的,甚至说稍微提及就会产生强烈的共鸣,但是可怕的是我在这部讲孤独的影片中没有感受到孤独感,以至于我真的无法产生共鸣。


原因是什么呢?


不叔看来,讲孤独就要从以上孤独的三个方面着手,影片涉及到了后两种,最主要的是鱼人和人,哑巴与正常人,其次是同性恋与异性恋,黑人与白人,国籍的不同的人。


鱼人和人的部分来看,更类似与在讲人和动物之间的故事,因为两者几乎毫不相干,除了能学习语言和音乐之外没有别的共同点的展示,动物也有学习语言和音乐的能力,这一点上来说鱼人顶多是个灵长类的动物,就像一只水里的大猩猩。那么人和动物交合,让人有些无法带入,




应该加入的是反馈的内容,什么是反馈,就是学习了语言,学习了音乐之后对主人公或者事件发展有所影响,这一点影片没有做到,导致孤独感丧失,甚至人设的崩塌。


哑巴与正常人来看,哑巴的设定也只是为了凸显戏剧张力的一个生硬设定,她是哑巴,但是和一个懂手语的画家住在一块,这种设定直接就毁灭了孤独感,后来剧中女主角强迫画家出门前看自己的手语,理解自己的感受,这段的处理多少扳回了一筹,但是她的哑对剧情发展并没有产生阻力。这是这一块孤独感丧失的原因。



后面几种孤独感占的是小成分,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影片却偏偏用同性恋失去工作失去恋人变得一无所有来达到帮助女主的目的,这无疑是为了让三幕剧走到这个最低点而反弹的设定的硬性设计,更加让人无法产生认同感和共鸣感。


再来看影片中的元素,本该是讲一个童话故事,却硬生生的用B级片的手法。


女主的无厘头的裸戏和自慰,以及后来的人兽交,都直接破坏了影片中的童话成分。


从人物的设定来看,每个人物的建立都非常差。


女主无来由的自慰表现,知道大计划的重要还硬是要在关键节点挑衅反派,这都是让人对角色喜欢不起来的表现,


店子小哥突然鄙视黑人和同性恋,画家在店子里去过那么多次,难道直到这一天才有黑人来店子?太牵强了。


同性恋画家的态度的突然转变,他画画得不到重视,最后难道不应该是画的鱼人和女主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吗?结果什么也没讲,




俄国间谍博士在最后死的时候的突然出卖,


黑人反对计划到融入计划反对,完全是靠戏剧情境,她和她老公之间的冲突完全只是流于形式。


以及最大的反派在流血的时候继续嘿嘿嘿,上厕所洗手的问题以及拔掉烂手指都是为了体现他心狠。但是未免太重复了,都是为了体现他这一个性格,而且这种血腥,恶心的画面让人难受。




甚至是鱼人,突然就吃了一只猫???怎么就突然有超能力了,既然能自愈,又怎么会几次突然病恹恹,像要死了一样。


总的来说,人物建立的全部不合理,反派角色性格单一。


剧情也是十分的蹊跷,漏洞特别多,经不起推敲。


为了撞到反派的新车,强行在那么紧急的关头让画家在开车时看鱼人而不看路,强行为了得奖加一些上世纪歌舞片跳舞的镜头。最后鱼人都杀人了,警车来了是干嘛的?摆设吗?


还有开头结尾的旁白和画面,让人实在摸不着头脑,说的是啥?画面想说明啥,旁白又对影片有啥作用?什么作用都没有。




影片色调来说模仿的天使艾米丽,人物造型都有些相似。总体来说没太大错误,但是有些地方画面稍显脏乱。


影片中的配乐比较贴合主题,主题旋律对推进剧情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影片中的几种隐喻也都是浮在表面,黑人,同性恋,都是小配角,而且不论是不是黑人,是不是同性恋,对角色都没有影响,最后女主角脖子上的三道抓痕变成了腮,象征着女主是人鱼族,这也满足了导演的幻想,最后是宿命指引他们在一起,幸福快乐的生活下去。这直接把影片那种跨越种族的自由追求的爱情变成了不可抗力的命运力量,整体拉低了影片主旨。


总的来说,影片制作会蒙蔽双眼,这是一部为了得奖讨好那群老评委而设计的影片,居然击败了诺兰的《敦刻尔克》。


不叔想说,威尼斯电影节选了这部影片拿金狮奖真的很丢脸。


喜欢文章就扫一下二维码关注一下啦。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烨烨影乐

 6 ) 吉尔莫·德尔·托罗的终极奇幻世界

在今年3月5日举行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水形物语》一举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艺术指导和最佳原创配乐四项大奖,成为最大赢家。当著名的“雌雄大盗”宣布这一结果时,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走上了颁奖台,先是一脸带笑地抢过沃伦·比蒂手中的信封,确保片名无误,然后才开心地拿过了颁给最佳影片的那尊小金人。

没错,怎么可能有错呢!

此前半年,《水形物语》已经拿下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尽管有不少评论指出,近些年的威尼斯电影节正在向好莱坞电影“投降”,但投降归投降,评审团在艺术的评判上却没有理由颁给一个质量低劣的作品。可以断言,《水形物语》不仅是2017年全球中小成本电影制作的标杆,也是年度美国电影工业中最具代表性的典范之作,其精致程度丝毫不逊色于近二十年来任何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

在此之前,吉尔莫·德尔·托罗经历过好莱坞商业制作的锤炼,但这些作品并没有让他丢掉自己鲜明的创作风格,反而强化了他的特质性。事实上,除去漫改作品、电视剧集和大型商业制作之外(这里将这些作品排除在外并不含贬义,主要是因为德尔·托罗不能对影片的流程和走向获得足够的控制。但必须说明,《环太平洋》仍然是笔者最爱的机甲电影之一),德尔·托罗一直以来最擅长的就是小成本暗黑童话。从西语处女作长片《魔鬼银爪》(1993)开始,他的世界当中就充满了(西方世界的)妖魔鬼怪,这其中包括上述作品中的吸血鬼,又以《鬼童院》(2001)中的鬼童、《潘森的迷宫》(2006)中的潘神最为著名。

《潘神的迷宫》剧照

不过这些都不是德尔·托罗的标志性特征。真正让他独树一帜甚至鹤立鸡群的,与其说是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精雕细琢的制作力之外,不如说是他将真人童话与现实世界嫁接的能力。德尔·托罗最拿手的,是将他的故事架设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之中,这种做法一方面往往能制造出脱离现实的奇幻感,另一方面也使得电影文本具备了多重指涉性,而且毫无疑问的是,这种嫁接越紧密,各个层次文本间的关联性就会越强,文本整体就会呈现出越发复杂的样貌。于是,二战、冷战、内战……凡是矛盾冲突剧烈的重大历史节点,都成为了德尔·托罗最爱插入他“楔子”并制造耦合关系的地方——正是在这些对抗当中,人性的善恶、时代的悖谬才能呈现出极致的状态,一个个动人的童话,才有施展的空间和可能。

从这个角度上看,德尔·托罗的前作《猩红山峰》(2015)之所以会遭遇恶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影片本身的架空设定(维多利亚时代的孤立山庄)没有提供什么解读空间,所以哪怕视觉再完美,设定再充实,也无法回避剧情干瘪流俗的事实。因此,哪怕仅仅是基于这点来看,《水形物语》也一定是吉尔莫·德尔·托罗当之无愧的巅峰之作。当我们还在抱怨这部影片的剧情浅薄得让人难以接受时,德尔·托罗和他的编剧其实已经在表层的故事之下布下了数条有趣的线索和丰沛的纤毛,这张网络盘根错节,在真实历史的土壤中吸取着惊人的能量,而这个无与伦比的现实基底,也让每个角色和桥段得以尽情生发。


《水形物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当中。虽然影片中没有任何明确的交待,但根据影院里放映的影片来看,观众可以大概将故事发生的时空确定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的巴尔的摩。我们有理由相信,德尔·托罗将故事设定在这个时间节点并不是出于某种异想天开的直觉,因为60年代初在美国的历史进程中实在是过于特殊了:从国际局势上讲,美苏冷战在这一时期达到高峰,从61年的柏林危机到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热战可谓一触即发;从国内看,美国掀起了著名的平权运动,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于1961年签署 “平权法案”后不久便遇刺身亡,社会矛盾激化程度可想而知。

影片正是将故事置于这个背景之中,整个实验室和人鱼的出现,都围绕着美苏双方的军事对抗展开,而其中的所有主要角色,则都与“权利”二字密不可分。除此以外,作为电影爱好者的德尔·托罗还少不了加入他的“私心”:如他所说,《水形物语》是一部“送给电影的情书”——这不仅体现在片中出现了大量的老电影并仿制了歌舞片的片段,甚至是直接在角色设定中致敬《黑湖妖谭》等作,更体现在他清楚地意识到60年代初期在电影发展史中的特殊性(这一指涉其实比所谓“致敬”重要许多,因为如果剥离这个层面的考量,剧情就会出现无法解释的漏洞。比如,电影院里为什么总是空空荡荡?):随着电视的出现,电影行业出现了大幅衰落迹象,影院只能用巨大的宽银幕和超长的史诗巨作对抗电视、吸引观众(影片设定的1962年也是影史杰作《阿拉伯的劳伦斯》上映的年份,该片在翌年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将在内的七项奥斯卡大奖,想必并非“巧合”),但诚如片中所展示的那样,这种办法依旧无法挽回颓势。

因此,我们才会看到影院是如何经常性的门庭冷落,以及作为娱乐工具和监控手段的电视如何频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对电影工业发展状况的回顾在《水形物语》中所占的位置如此重要,以至于我们很难将它当作单纯的“迷影元素”看待;在一些场景中,这些相当不起眼的安排实际起到了重要的结构性作用,甚至足以左右影片的表意。

这里,我们可以举一个最为典型场景来说明:当人鱼从女主角艾丽莎的家中逃跑后,艾丽莎在空无一人的放映厅中找到了他,此时人鱼在银幕上看到的,恰是1960年在美国上映的作品《路得记》(The Story of Ruth)。该作根据《圣经·旧约 路得记》改编,讲述了摩押人路得随婆婆回到犹大伯利恒再婚生子之事。德尔·托罗之所以在此刻选择这部影片,是因为这一圣经故事中包含了一系列丰富且与影片相匹配的含义:首先,路得对婆婆拿俄米的挚爱和追随与艾丽莎和人鱼情感殊为相似(1:16 “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其次,路得和拿俄米分别来自摩押和犹大两个王国,这就将路得对拿俄米和她的丈夫波阿斯的感情寄托在两个不同的民族之间(2:12“你来投靠耶和华以色列神的翅膀下,愿你满得他的赏赐”),对应了片中跨越种族的爱恋。

更值得玩味的是,人鱼在片中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兽—人—神的递变,在这个过程中,观看《路得记》显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很难不让人想起《天堂电影院》那个著名的结尾——电影可以如何作用于一只“兽”的精神世界,以至让它在短短几个小时之内便脱胎成人,从吃猫变成了“吸猫”,从随地进食变成上桌吃蛋,从浴缸中休憩到床上安眠——正如电影改变了德尔·托罗本人一样。所有这些在影片中只发生了不到五分钟时间,但这五分钟却足以让我们管窥到影片背后巨大的所指系统。


《水形物语》之所以备受争议,一方面是因为其“简单老套”的故事情节,另一方面也因其“刻意迎合”美国主流价值而被指责为“政治正确”。然而事实上,只要对比一下真正的“政治正确”就会发现,将《水形物语》描述成一部“政治正确”的影片是一种多么滑稽的误读。恰恰相反,影片正是以构建童话的方式,通过巧妙的角色设置和情节编排极力规避罔顾事实、过犹不及的说教,极其含蓄地描绘了60年代初期女性、残疾人、同性恋和黑人群体在社会中确有的地位和遭遇。它既不游离,也不介入,既不义愤填膺,也不滥杀无辜。于我而言,这就是艺术在当今世界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更仔细地分析之下便会发现,《水形物语》让人产生“叙事老套”“价值陈旧”的错觉的根本原因,在于德尔·托罗所擅长的童话故事具有一套十分特殊的叙事机制。在这样的故事之中,人物必须达到极致的典型化和平面化,才能形成有效的冲突;当人物无法形成足够的动机时,创作者甚至会想方设法把人物推向更加极致之处,从而达到应有的叙事目的:一个显见的例子是,当反派角色斯特里克兰准备放弃寻找人鱼时,是霍伊特将军以生命和家庭作为要挟,把他推向了邪恶的必然(被阉割的手指也随之变黑腐坏)

正如我们无法期待格林童话《小红帽》中的大灰狼在吃人之前会再三考虑犹豫不决,无法期待《绿野仙踪》中每一个角色都集智慧、爱心、勇气以至奸邪于一身,我们也不能期待《水形物语》中的任何角色像写实主义的《三块广告牌》中的角色那样具有复杂的人性向度。不过,这并不代表《水形物语》中的角色塑造毫无水准;恰恰相反,片中每个角色都具有极强的功能性和可读性,除了社会边缘群体的身份特质之外,每条角色线索还为影片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维度。

比如,黑人女子泽尔达的自取名“黛利拉”(Delilah)就有着明显的宗教色彩,而这成为了反派角色要挟泽尔达说出人鱼位置的突破口;女主角艾丽莎的疤痕则给整个故事添加了一抹至关重要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性恋的画家身份更是充满玄机:他的前上司明确指出“绿色是未来的颜色”,由此我们才得以注意到,整个影片几乎全都沉浸在水鸭色之中(只有理想的核心家庭驻留在了琥珀色的美国梦中),这既在暗示水与爱的无处不在,也无疑是在表明《水形物语》不仅是一部设定在冷战白热化时期的电影,更是一则关于“未来”(也就是现在,甚至也是未来)的寓言,一首人类文明的挽歌。 它试图表明,文明的对抗、社会的不平等和电影的衰落在五十余年后的今天仍未终止,今后亦未可知。

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影片的色彩、角色和背景完全勾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统一、丰富而具有无限时空外延的整体。它是吉尔莫·德尔·托罗创造的宇宙,既真实可感,又暧昧不明。当我们回顾整部影片时也许会发现,同性恋画家不仅充当着“水形宇宙”中的一个角色,还是整个故事的叙述者。在影片结尾他提到,“他们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了吗?我相信是的。”直到这时我们恍然明白,二人入水之后的一切无非出自于他个人的想象,现实或许远比这个唯美的结局要残酷许多。

可谁又能确定呢?影片开头,德尔·托罗将水下的闹钟与艾丽莎起床的镜头剪接在一起,分明表明水下所发生的一切皆是艾丽莎的幻梦……

《水形物语》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永远无法被看透,甚至无法被感知——谁也不会在意那些完全融入情节的单点光源、交叉剪辑,或者刻意观察墙上的花纹、房间的陈设。大众对《水形物语》的轻视,恰恰反证了它的朦胧和轻盈,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它是一则童话,一声耳语,它讲出了一个人尽皆知、却无人能及的词语:

唯爱永生。

 短评

非常陀螺的一部电影:怪兽的、怀旧的、迷影的、略暗黑童话的。

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原来你是神明,是卒千年的磐石,身负治愈的魔法,甘为我脱鳞;原来我是水滴,是旦夕间的蒲苇,装着满腹的爱意,却不能发声。你带我沉入湖底,浮动的水草都藏着魔法;我把浴室灌满水,楼下的剧院都渗出爱意。原来儿时脖颈上失声的伤口,竟是爱情的信物。孤独的我注定与你相认,教我用心说话,用鳃呼吸。

13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更像一个童话,一首诗歌,一篇散文…“我感觉不到你的形状,你围绕着我,你的存在使我眼中溢满你的爱,使我内心柔软,因为你无处不在” 迈克尔·珊农就是主啊!

14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感觉吃了一颗糖霜包裹的空气,视觉太沉而内涵不足,跨物种的感情线产生基础根本没有铺陈好就开始瞎煽,各种强行插入的迷影梗更是尴尬得没眼看(歌舞那段简直莫名其妙)。陀螺恶趣味性暗示还是无处不在(剥个鸡蛋剥得那么色情),Sally Hawkins这个纯洁和肉欲一体的角色真好。

19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鱼人落跑后第一件事居然是去看电影。陀螺这次真是太浪漫太柔软。

24分钟前
  • 唐小万
  • 推荐

怪物吃掉了一只猫的头,我不开心(。•ˇ‸ˇ•。)

25分钟前
  • Dacrygelosis
  • 还行

我也愿意敬会治脱发的怪兽为神

28分钟前
  • Sailor Meow
  • 力荐

老套的魔幻人兽恋故事竟然获得去年的威尼斯金狮大奖,实属意外。导演陀螺(以《潘神的迷宫》获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的墨西哥导演)类型片的纯熟技能和精彩的表演及视觉制作,当然值得夸奖,但即使增加了冷战时期的政治时代背景,也无法掩盖其内涵的平庸与单薄。

33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成人童话、暗黑趣味、政治隐喻、考究的细节,以及浪漫的点睛之刻。但是怎么说,没有太打动我。或许这就是童话的两面性,有时候你觉得它包含一切,有时候却觉得,啊,这真的是个被讲述了千百遍的故事。

36分钟前
  • 阿暖
  • 还行

分明是又一部【色,戒】。把一出并不新鲜的三级成人童话拍的如此梦幻美妙,很了不起的创造力(女主公车上倚靠窗伴着雨滴哼出主题曲旋律一镜,很迷醉)!PS,怀旧电影、黑白歌舞、宗教色彩、苏俄冷战情结、中女裸露、已至治疗脱发的神力……这些元素似乎都是冲着六十几岁白人(奥斯卡评委)去的吧,你厉害!

37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力荐

很多人评论说,为什么总是“美女与野兽”,就不能拍个“帅哥与母兽”吗?我记得聊斋里就有类似的故事,说一个商人出海经商,误入夜叉国,侥幸未死,还娶了个母夜叉,并成功生出一对小夜叉。现成的故事,就看有没有导演愿意拍,拍完送去威尼斯,没准又是一头金狮。

42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一个哑巴孤儿,一个单身没伴基老头,一个身处敌营苏共间谍,还有一个牢骚满腹婚姻不睦中年黑人妇女,都是孤独的人,聚在一起却创造了一个奇迹,促成了一段凄美哀伤的爱情神话……也就只有陀螺能拍出这么个阴森冷峻、诡异残忍外表下包裹着人性温暖、向往爱情美好的动人童话,简直浪漫死了……

44分钟前
  • 20个小明≯
  • 力荐

女主的部分像韩国电影,反派的部分像90年代的好莱坞,其他部分像动画电影。

46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Love is about two weirdos cuddle each other

47分钟前
  • 松尾芭蕉
  • 力荐

跨物种畸恋与冷战幽灵,带着托罗标志性的暗黑系画风和对人类的反复诘问:究竟谁才是怪物?丑陋的究竟是外在还是内心?莎莉·霍金斯表演太温暖了,而且完美诠释了片名:爱就像水一样有着万千形状,也许你触摸不到它,但它会温柔的包围你...

5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1.又名《鱼生,请多指教》《人鱼情未了》,讲述佐德将军大战海王的故事。2.“活得不如鱼”系列。3.撸猫,可能导致脱发;吸猫,使你更加强大。4.猫吃了那么久的鱼,是时候还债了。5.室友的内心是崩溃的,同居多年只被当成朋友,结果鱼人第一天来就和女主滚床单。6.女主和鱼人滚床单不会被鱼鳞刮出血吗?

53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导演怎么最近总拍这么…额…复古的本子?全片最感人的是那个毛子科学家,那才真的是大爱

58分钟前
  • Amino
  • 还行

一部包含一切的童话,最浪漫的大概是“我的伤口变成了和你一起呼吸的器官”。

1小时前
  • Saudade
  • 推荐

是有多么童心未泯、浪漫至极的人,才能写出这样一个“所有的边缘人拥抱在一起就能对抗黑暗的世界”的故事呀,真的很难很难不被感动。鱼兽是个象征,他是个神秘生物,但更是一个代表着电影里出现的哑女、同志、黑人、女人的鲜活的人… 这样说来,角色脸谱化是难以避免了,但爱情实在是太美了,哭崩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

温柔至极的浪漫主义之下对欲望、血腥和暴力的展现起到了调和作用,制作上低调呈现了好莱坞最顶级水准,翻身的企图心体现在创作思路,叙事显仓促但也有整合社会边缘群像的野心。欣赏其作为好莱坞商业主流电影对女性性欲直接且正面的刻画,女主一上来就自慰其实挺大胆的。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