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天上见

剧情片中国大陆2009

主演:朱旭,姚君,朱一诺,刘烨,马思纯

导演:蒋雯丽

 剧照

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2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3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4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5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6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3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4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5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6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7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8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9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6 04:36

详细剧情

上世纪70年代末,时代的狂潮正渐渐退去热度。在南方某个古朴的小镇,小女孩蒋晓兰(朱一诺 饰)和姥爷(朱旭 饰)相依为命。晓兰的父母早年下放边疆,在学校她又因与“最大的阶级敌人”同姓而倍受欺负和排挤。破旧的小院是晓兰最为自由的天地,而家里的大衣柜则是她最后的避难之所。早年 因战乱和疾病,姥爷几乎失去所有的亲人,因此这个调皮又善良的外孙女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时光缓缓流逝,细雨绵绵的小镇永远带着化不开的愁绪,渴望成为体操冠军的晓兰(姚君 饰)一天天长大,而那个永远牵挂着她的姥爷却慢慢地老去……  本片为著名影星蒋雯丽的导演处女作,也是人艺老演员朱旭的封镜之作。影片荣获2009第14届釜山电影节观众最喜爱影片奖。

 长篇影评

 1 ) 好人去天上,坏人去地下

《我们天上见》是由蒋雯丽自编自导,朱旭、姚君、朱一诺、刘烨、马思纯等主演的人物自传电影。影片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双亲不在身边的女孩小兰与姥爷之间的深沉情感从头到尾都透着细腻与感人。该片于2010年4月2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导演和编剧都是蒋雯丽,也是她的导演处女作,还获得了2009第14届釜山电影节观众最喜爱影片奖。
一部充满着文化背景的电影。文革时期,留守儿童与姥爷相依为命的故事。在那个物质贫乏但“精神充实”的年代,一个双亲建设新疆又姓蒋的孩子处处受排挤,可她只有把自卑埋藏在心里默默忍受。她与处处呵护着她脆弱的心灵的姥爷相依为命,在晓兰一天天长大的同时姥爷却慢慢地老去。
片名出卖了那个让人感动的结局。

 2 ) 中国最好的女性电影

蒋雯丽来南大,鼓楼的学生们都很兴奋,今天下午大活领票处人山人海,我跟同学排了好久的队才拿到门票。

礼堂的胶片放映机可能有些故障,放映的过程中出现过好几次胶片错位,另外焦距也不是很稳定。不过还好基本没有影响观看。

给影片四颗星,说说几点印象:

1.本片作为立足女性视角、反映女性情感的女性电影,质量很惊喜。同样是女性电影,同样是讲一老一少的感情,《我们天上见》在表现情感上比《我们俩》要有力的多,可能因为影片取材于导演本人的经历,故事虽然平淡却很真挚。而后者则实在有点矫揉造作了。作为一部主打感情的电影,首先要真实才能有力量,才能真正打动人心。不然不如去看韩剧。

2.镜头给的很好,构图和运镜都不错。几处仰拍用得很赞,站在房顶上的镜头有点让人想起《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明显是超越顾长卫的水准,后来知道是拍李安父亲《三部曲》的林良忠。

3.叙事有点散,不过作为自传体电影,这可能也是难免的。电影放完以后后面有两个人一直在讨论电影的主题,其中一个同学一直在强调这个电影讲的是人性。(取材文革时期还要探讨人性问题,还想上映吗)其实整个片子没有很明显的叙事主题,一直都在通过琐事讲最普通也最动人的情感。

4.电影中出现了好几处对女孩梦境的描述。这种手法并不少见。梦境常常用来表现人物喜欢幻想的性格,反衬沉闷单调的外在环境。即便抛开艺术手法不谈,我个人很喜欢这几个有关梦境的片段,尤其是女孩梦中飞翔的片段(这段运镜也很漂亮),和从牙掉光的噩梦中醒来,在雷雨中风吹起蚊帐的片段。

5.色调调的很好,画面的色彩很有70年代的风格,同时又很精良。单从色彩风格上来说很像《孔雀》,不知道是不是找的同样的人做的中间片。其他方面,夫妻俩的风格完全不同。

6.片子很可能是我个人看过的所有国产电影中使用事物意象作为叙事和线索用的数量最多的。铁路,雨,伞,淮河,戒尺,兰花,布娃娃和大衣柜。雨,伞,布娃娃和大衣柜这几个都在说安全感(“雨”的内涵不仅仅是如此,雨是最能代表导演对于童年那个时代家乡那个地方的印象的东西,雨是导演记忆的背景,单纯、孤独、有点沉闷、缺乏安全感)。淮河分割南北,也分割了女孩和父母,说的是距离和思念。戒尺和兰花都是连接姥爷和女孩小兰的纽带,前者代表姥爷对女孩的爱,后者代表女孩对姥爷的爱。至于铁路,当然首先蚌埠是依靠铁路发展起来的城市,导演在铁路边长大,对铁路有很多回忆,其次姥爷是退休的铁路技工,再次铁路也通向爸妈所在的新疆。不过片中几次出现女孩自在的走在铁路上而且不急着避开火车的场景,想说的应该更多,见面会的时候很想问问导演的理解,无奈一直也没有得到机会。

7.关于片名,本来是叫《伞》,有同学问到导演为什么改成现在的名字,导演只是说现名更贴切,没有详细解释。我想改成《我们天上见》主要是出于发行考虑,《伞》这个名字对于影片销售来说过于抽象,可能让观众觉得不知所云。但是很明显对于电影艺术来说,《伞》是更好的名字。在女孩的回忆中,在总是下雨、很沉闷、很孤独、没有安全感的年代,与自己相依为命姥爷就是罩在自己头上的一把伞。我想导演也肯定更喜欢这个名字。

总的来说片子拍的很好,虽然是文艺片,却很适合在影院观看,片子的风格也很切合清明节的档期,一个是清明是个多雨的时节,与影片中的雨水相互呼应,再一个清明也是个缅怀先人的日子(我想说悼念并不合适,影片中回忆姥爷,更多的是温馨,而不是悲伤)。

我会将这部影片推荐出生于60年代的母亲,我想这部影片应该可以勾起她很多对于童年、少年时代的回忆。

 3 ) 有没有人觉得并不是那么出色

昨天,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试映,导演交流。
底下一片叫好声,也都是真心
这片子其实并没有撼动我,想举手说说我的真实感受,似乎在这种需要褒奖的场合有泼冷水之嫌,并不合时宜,作罢了。

从情理上说,我应该会喜欢上它:蒋雯丽是我喜欢的演员,朱老头子也是;影片走的是感人亲情路线;片中的南方生活场景对于同样出生南方的我历历在目。然而我没有被很深的感动。

交流会开场的时候,主持人程青松说蒋雯丽的电影让他想起老库的《爸爸出差时》。看完之后,我想到了其他的片子:同样是朱老头子主演的《洗澡》,马俪文的《我们俩》,最近台湾的《不能没有你》。很直观的一个感受就是,跟上述这些电影比,蒋雯丽的电影缺乏一种艺术的张力。它更像是一种诗意的浅层化回忆叙事,彷佛多年前看《读者》里常见的亲情故事。平淡朴实的叙事并没有错,像《转角遇到爱》里面多处意图明显的煽情桥段反而是过犹不及,然而能在看似平淡的电影叙事中炖出强烈的真情深义,是需要不俗的功力跟技艺的。蒋雯丽于此欠缺火候。

我不研究电影,但根据积累的多年观影的直观经验,电影的多处细部,包括镜头运用,剪辑,对白,略显生硬匠气,像电影学院学生刚毕业的作品。

豆瓣给的8.6的高分,应该是感动分跟鼓励分。作为电影导演,天赋,技巧,真诚,很难说孰轻孰重。第一次执导筒蒋雯丽起码做到了真诚,或许她会输了市场,但绝输不了人心。

蒋老师加油。

 4 ) 我们天上见:关于童年“爱”的回忆

当电影在蒋雯丽的旁边声中结束的时候,我的双眼已经湿润,灯光逐渐变亮,我却蜷缩在影院的椅子里久久不愿离去…..

    可以说这是一部用心的电影,里面的每个画面都饱含了蒋雯丽浓浓的感情,这点只要你是一个曾经有过那样相识经历的人都可以轻易的感觉的到的。小时候我也在姥姥家长大的,这点和电影里的小女孩也有一丝相同的经历,但我那会常常看到我的爸爸妈妈,而我的姥姥家也有一大家子人,这让我比电影里的小女孩多了几分热闹,但上辈人对孩子的爱是相通的,当看到电影里姥爷惩罚小女孩的时候会说“说谎的孩子会被妖精吃掉脚趾头的”,我不禁会莞尔一笑,想想姥姥大约也是说过类似这样的话。记忆里姥姥总是一份利利索索的小老太太的模样,姥姥爱干净,所以总给我洗衣服,夏天的衣服上总有一股淡淡的肥皂的香味。姥姥操持着一大家子的生活,每天都是忙碌的,偶尔地上没有活了,姥姥就会坐到炕上做起针线活,那时候我就会蜷在姥姥的脚边为姥姥把线从针眼里穿过去,然后我会一个人藏进柜子里开始玩躲猫猫的游戏,经常是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姥姥把熟睡的我从柜子里喊出来。我爱吃面条,特别是姥姥做的面条,小时候无论多晚了,只要我喊饿了,姥姥都会为我用小锅下面条吃,打个荷包蛋再撒点葱花最后再滴点香油,每次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把一大碗苗条吃下去的时候,姥姥就会笑着说“饿死鬼托生的啊,慢点吃慢点吃,没人和你抢的啊”。姥姥没有读过一天书,但姥姥认识很多字,我小时候认识的字和会背的唐诗都是姥姥教的,爸爸就和我说过“如果你姥姥能读几年书的话,那肯定会很不简单的”。姥姥还爱打牌,小时候经常就我们俩在家里打牌,两个人做四个人的样子打牌就这样可以打一下午,每次都是我赖皮才能赢得了姥姥。电影里姥爷和小女孩那种融洽的亲情是无法用笔墨还描述的,在爱之前,所有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只有你亲自用心去体会去感悟。当小女孩还小的时候,姥爷为她做了一切,当姥爷有一天不能动的时候,小女孩仿佛一夜间就长大了,当小女孩目送着那辆装着姥爷棺材的卡车消失在雨中时,她是不是希望这一切不过是一场梦,醒来的时候姥爷还可以在身边,但这一次姥爷却再也不会醒来了。
    我小的时候姥姥常和我说“不知道这辈子能不能花到你挣的钱啊,快点长大吧姥姥看着你娶媳妇”,我就会对姥姥说“我长大了就挣好多的钱,然后给姥姥买好多的好吃的”,姥姥就会在这时摸摸我的头笑笑。可没想到身体一向很好的姥姥却走在一直有病在身的姥爷前面,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如此的亲身感受到什么叫生离死别,当我从学校回来的时候姥姥已经不能言语,为了不耽误我高三的课程姥姥在神智还清醒的时候就一再跟妈妈说不用叫我回来,当我拉着姥姥枯瘦的手时,姥姥也感觉到了我的存在,那一刻我的心已经支离破碎。直到姥姥到了天上,还是没有花到我挣得一分钱。人生有太多遗憾,有的一辈子也无法弥补了。

1、 电影是蒋雯丽的自传式的故事,虽然在很多电影技巧方面还不算很成熟,但对于第一次做导演的蒋雯丽来说,这个电影配得起优秀二字。和他的丈夫第一部电影《孔雀》比,我觉得她这次做的更好。用心更深,故事更加流畅,在镜头的调度方面也显得很顾长卫。
可能有的人会说电影的故事太散没有重点,但如果你用心的想下,你小时候的回忆是否也是散乱的无序的。关于回忆,凌乱和随心所欲反而比纯粹的剧情发展显得更加贴切。

2、 关于几位演员的表演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老爷子朱旭表演已经达到了羚羊挂角不着痕迹的地步,老人艺的扎实表演功底让老爷子80多岁了依然可以活跃在舞台上,去年的《风声》虽然只是露了一小脸,但可见老爷子依然老当益壮。和蒋雯丽的相识可能是缘于《刮痧》的情分,蒋雯丽第一次做导演老爷子就来助阵。两位小演员也十分可爱,年纪小一点的童真天性流露,那段和布娃娃说话的戏和被姥爷打手板的戏都让人印象深刻,大了一点的小女孩多了几分倔强和坚韧,或许蒋雯丽在她们身上看见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
3、 影片那种暗暗的略有些老旧的色彩和那个时代很符合,看电影的时候心里就会有一种回忆的情怀油然而生。电影的摄影师是林良忠先生,长镜头和空镜头的运用尤其娴熟,几个小女孩在雨中撑伞的画面拍得如同油画般秀美。
4、 戒尺、布娃娃、伞、皮筋、老四样…太多对于童年的回忆,太多令导演沉浸的符号。只能说这是一个女人对小女孩时期的眷恋和不舍,对于姥爷的思念,没有哀伤没有哭泣,有的只是念念不忘的儿时快乐记忆。
5、 喜欢这个电影的人会和我一样,久久陷入电影里感怀而不能自拔,不喜欢的人只会让他早早进入梦乡。这不怪他们,本来这个电影就不是拍个所有人看的,她只拍给有回忆有童年有对亲人无尽怀念的人看的。

 5 ) 如果你和我一样

钱包里面的电影票存根堆在一起有厚厚一叠 但是好像从来没有在电影院里泪流成河的经历 最多也就是属于暗自神伤 那种所谓“豆大的泪水好像断了线的珍珠”的场景今天第一次发生在杭州的翠苑电影院 观影过程应该会被深深铭记

电影里面有好多好多的细节和我童年里的琐碎记忆不谋而合 小兰逃课时屏幕上出现了大大的“铁路子弟小学”几个字 瞬间让我有找到了组织的激动感 不晓得其他人的生长环境是怎样 我只知道自己一路走来念的是铁路幼儿园铁路小学铁路中学的初中 发烧长水痘出麻疹去的是铁路医院 看戏学校开大会去的是铁路俱乐部 当高中去外地后同学们纷纷展示各地方言的魅力 可是我憋了半天也说不出一句完整的家乡话 因为我从小就生活在这么一个封闭而奇怪的圈子里 我们不说标准普通话也不说当地方言 我妈说 我们说的是铁路普通话

我五岁的时候就横穿铁轨虽然不是像小兰那样把铁轨当成平衡木 我也没在火车头里看过别人真的开火车往机头里一铲一铲的加煤 但我每晚都能听见信号楼里工人的广播 玩过红色和绿色的指挥旗 知道车长总是从10号车厢出现 坐最多的不是普通车厢而是贴着个大大的“静”字的乘务员休息车 每当在站台上看火车徐徐进站或者呼啸而过的时候总觉得天在晃地在动 有趣的是自己好像也跟着一起被推着横向前行 闭上眼睛就能飘起来 我幻想过去爬货运火车的那个梯子然后像猴子一样吊在外面往前滑 所以当蒋小兰手脚并用地爬运煤车时 我真想大喊一声 哇 我也要去爬!

绝大多数家庭没破裂的正常小孩都是和爸妈一起生活 而我却是个例外 从出生起就和外公外婆一起过 和爸妈住的日子加起来不超过一礼拜 我们也住在灰灰的小平房里 和一二十家人围成一个大院子 有很大很大的树 记不清春天还是什么时候就会往下掉很恶心的白色花状物体 我也把那种坐得发红发亮的竹椅子当作跳皮筋的伙伴 也总会在吃好东西的时候被逼着把整个院子跑一遍屁颠屁颠地送这家送那家 我外婆晚上也用大蒲扇帮我赶蚊子 床尾也放了个白色痰盂 洗完澡我也会把毛巾被包成裙子呆头呆脑地跳新疆舞

我不知道该怎么描述那种和老人一同生活的日子

有一回小兰半夜做了噩梦 接着就爬下床偷偷去试探姥爷是否还有鼻息 看到那一幕我瞬间就泪得完全不能自已 因为当年的我也做过相同的事

电影里姥爷背对镜头拉二胡 听着听着就好像回到了过去 好像看到外公也坐在那儿一耸一耸地拉二胡 因为就连曲子也是一模一样

片中演姥爷的是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旭 这部影片也将是他的封镜之作 致敬

全片没有高潮 没有峰回路转娇嗔哭喊 有人觉得这电影估计是央视八套的电视散文 我不想多做评价 因为我不是文青 我没有深沉的思想和广博的爱恋 不会有耐心一部一部地看文艺大师的黑白老电影 只会有一期没一期地买买看电影 而且还不是午夜场

但如果你和我一样 或者已经不大想得起童年的某些画面 可以找个下午去电影院被一排排空座位围绕 在黑暗里面找到一点当时的碎片 这部电影全杭州就只有翠苑和庆春两家电影院有看 而且每天就一两场 翠苑的时间表是 四点半和六点半 下午去买票时卖票的MM都想不起来自家影院有放映了 因为她身后的大屏幕闪烁的是爱丽丝 恋爱密令 未来警察 和月满轩尼诗

“我们天上见”被默默屏蔽 因为它不是大众娱乐片 没人愿意花钱看只有一个老人和一个小孩的平淡电影

看完后我整整在厕所躲了十分钟 一直等到眼睛不那么肿脸不那么红后才低头快速遁出

对于这部电影 如果你有一点点兴趣 请去电影院 不要下迅雷或者买盗版碟
因为 看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
因为 现在已经很难有机会安安静静地真正“看”电影了

 6 ) 润心细无声 —— 记《我们天上见》及其见面会

      蒋雯丽实在是太可爱啦!
      事情是这样子滴,上午下了专业课和n还有ym一起吃饭,食堂门口在卖电影票,仔细一看竟然是今天晚上大礼堂的蒋雯丽见面会!当时就觉得自己人品太好了,结果一问竟然还有第五排中间的票,可以近距离看人哦,觉得简直是人品爆发啦~(小感慨一下:还是有超级爱好比较好,人比较容易有快乐的理由)于是三个人很开心地买了三张票,而且票价只有八块而且不用排队……我们这是什么人品啊?!
      之前已经知道蒋雯丽的导演处女作在釜山电影节收到好评,获得了观众评选的最受喜爱奖,并没有太留意,连名字都不记得了。(后来得知这个名字是后来改的,怪不得……)后来觉得这样很好,就是要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看这部电影,我感觉最有味道,因为感动需要冲击与触动,最好不要提前“做功课”。进入大礼堂没多久,电影就那么淡淡的开始了,一点侵略性都没有,观众们全都是淡淡地进入观影状态,但是这个过程很快。
      漫天飞雪中,姥爷和外孙女前后出门,姥爷递给外孙女一把伞,自己戴上帽子走出去,小姑娘撑着这把油纸伞,踩着前面姥爷的大脚印,就也出门了……后面,他们俩的生活画卷向我们展开,就是生活,最简单却最感人的生活,最单纯却最复杂的生活;我们跟着一双会发现生活的美的眼睛,于是他们的生活就像“画卷”一样带着一股浪漫气息展开了。最开始的蒋雯丽自己配的画外音娓娓道来:我小的时候特别恨自己姓蒋,因为蒋介石……我才意识到这是一部自传体的电影,后来得知蒋雯丽自己编剧、自己导演、自己制片,心中佩服之情油然而生。不是佩服她自己身兼数职,而是佩服她在整个过程中真的是怀着一颗真挚真诚的心在做这部电影~
      我是怎么看出来的?看过电影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的。
      看完这样一部电影,感受到的是纯净、是感恩。每一个镜头里面都蕴含了极大的信息量,但同时保持着干净的气质,这是创作者内心怀着饱和的感情但是又对电影极度尊重的表现。这里扯一点题外话,觉得设计也是这样,很多优秀的作品极其干净简洁,其实内里也包含着设计师饱和的情感和对建筑、对空间、对光极大的尊重。这样的建筑是能够感动真正使用它的人的,而不是那些看看外观的人。回到这部电影,虽然只有不到90分钟的长度,情节也极其单纯简单,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尾了,但是里面蕴含的感情通过一个又一个闪光的细节,通过丰富却又保持干净的镜头语言(不是顾长卫掌镜哦),一点一点渗透出来,滋润观众的心灵,眼泪如果流下,也是在不知不觉中。这是属于东方人的感情表达方式,这是在大屏幕上久久久违的真挚的情感,可以类比《入殓师》的那种情感草蛇灰线的感觉。看完它,再想想《全城热恋》《三枪拍案惊奇》那种显然缺乏诚意的电影,真是恨不得把后一种类型揉成一团扔出地球去!
      电影结束后的见面会,蒋雯丽朴素出场,怎奈气质、状态都太好,感觉超级美~看了电影已经感觉到她一定是一个对生活有着丰富感悟并且心怀感恩的人,但是听到她的几番话,还是会小吃一惊,因为真的很中肯,很真诚。和大学生们互动的时候又特别的可爱,联想到她说的:正是因为感觉到自己在生活中太急躁,有种迷茫感,所以想通过电影回到自己的童年,去找寻那些最初的美好。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不都是这样吗?情感永远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共通的语言,所以大家才会都那么有共鸣,于是一不小心就被感动了。所以我不是很能接受《阿凡达》那种电影,视效再好还不是让我头晕,我看电影是为了放松为了感动不是为了刺激和难受,场面再壮观我找不到让我感动的东西,爱情确实有点打动我但是和其它爱情片有什么本质区别?
      真的希望在中国这样的电影会多起来,这种真诚的电影。果然还是最最单纯最最真挚的故事与感情最能够滋润我们略显干涸的心灵。

原载: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733a20100hk07.html

 短评

这是蒋雯丽致逝去的姥爷最汹涌的思念。致文革岁月最温柔的一刀。

7分钟前
  • 無 歡
  • 力荐

演而优则导的处女作选择拍自传很容易出彩,由内而发真诚且深沉,勾起几代人的共同记忆。镜头感很好,最喜欢小兰梦见跨着体操步在绵延的铁路上飞翔,红领巾迎风飞起;另一个俯拍大全景:一大片青草地,一个小人沿着画面中间无限延伸的铁轨由小变大。要相信生命是有轮回的,做好人上天看得见,才能天上见

12分钟前
  • 小海绵
  • 力荐

片中画外音、方言和口琴的这些声音运用是我十分喜欢的一个部分。平淡的情节发展,没有半点戏剧冲突,可就是这种真实才最具感染力和张力,但个人气息太过浓厚。★★★☆

13分钟前
  • Q。
  • 推荐

真情实感,清新细腻,摄影和美术都非常好。虽然在叙事上没什么野心,不过作为女导演的处女作来说也没什么可挑剔的──国内电影市场已经开始细分化,肯定有不少观众喜欢这种风格,服务好这部分观众就足够了。(有1星是给处女作的)

16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生活是中国最靠谱的编剧。

19分钟前
  • 默语生
  • 力荐

蒋导啊,你人这么漂亮,演戏这么好,现在做导演也这么好,我越来越喜欢你了!

24分钟前
  • 披头
  • 力荐

喜中带伤 暗中有光

25分钟前
  • 无为啊
  • 推荐

很久没有在影院看到过这么朴实的电影。有几个艺术的镜头美到极致。到最后哭西流了...

28分钟前
  • YoyoRan🤍
  • 力荐

特殊时代的祖孙情。画面色调很淡,像水粉画,但亲情很浓。蒋雯丽的处女作,拍的是她自己。4.3/5,瑕疵不是没有,两个幻想情节我都不太喜欢,话说回来,这是我的年度十大华语电影之一。

30分钟前
  • 宇宙塑胶魔怪
  • 推荐

平实,简单,生活化,摄影角度很专业,很有美感,适合在电影院看。

31分钟前
  • 弗朗柿
  • 力荐

片名不好听,但电影很好看。即便作为滥大街的“一老一少”温情片,也新鲜感十足!

34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中国人的爱,含蓄,细腻,温情,沉重,伟大,大爱,不动声色,润物细无声,但却影响着每个人的一生。

39分钟前
  • 安安静静
  • 推荐

五星给爷爷两次学孙猴儿,溅泪

43分钟前
  • yoyomygirl
  • 力荐

1、近来少有的好剧作,剧本呈现中心对称的镜像结构,或者环形结构,女版《阳光灿烂的日子》。2、拍得很节制,镜头干净沉稳,顾长卫老师,您为何不署名……3、幻想段落分段,有一段直追《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4、旁白很《立春》,海报和几个镜头很《孔雀》,顾老师您为何不署名……

47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雏鸟反哺,是这个世上最美的情感。美过其他任何曾让你动容过的友谊爱恋。

49分钟前
  • 不良生
  • 力荐

评三星的人,你们不会懂的。

53分钟前
  • Yolanda
  • 力荐

一部奢侈的电影,留住的全是极其私人私密的记忆,激发的共鸣有限。但还是有许多人眼睛红了,包括我。它刚好与我的童年记忆高度吻合,包括养兰花、戒尺、针线活儿和睡前一起摸耳朵、转眼球……它刚好捡出了我对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记忆里的所有琐碎。仙去的因此令人倍加怀念和眷恋。外公、爷爷,咱们天上见

55分钟前
  • 小啤酒盖子
  • 推荐

蒋雯丽的处女作颠覆了很多很久以来对她的刻板印象。作为演员的她和导演的她,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无缝转接。相比于徐静蕾时而略显造作的作品,年龄和阅历的渗入还是给了蒋雯丽更多中国女性的发言权。原来,最苦难的历史,不仅可以直抒,可以反讽,可以狂暴,可以暗哑,还可以于平凡中见真章。

57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唯有生活,才是真。

1小时前
  • 远近
  • 力荐

少女的成长,爷爷的老去,静静流淌的祖孙情。在生死两端都有亲人陪伴,我们天上见。拒绝相信这是蒋雯丽作品,明明从头到脚都是顾长卫的风格啊,我仿佛看到了一位拒绝署名的宠妻狂魔...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