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审判

剧情片大陆2006

主演:刘松仁,朱孝天,曾江,谢君豪,林熙蕾,英达,曾志伟

导演:高群书

 剧照

东京审判 剧照 NO.1东京审判 剧照 NO.2东京审判 剧照 NO.3东京审判 剧照 NO.4东京审判 剧照 NO.5东京审判 剧照 NO.6东京审判 剧照 NO.13东京审判 剧照 NO.14东京审判 剧照 NO.15东京审判 剧照 NO.16东京审判 剧照 NO.17东京审判 剧照 NO.18东京审判 剧照 NO.19东京审判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6 08:36

详细剧情

  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当时法庭由11个国家的11名法官组成,受中国国民政府的委任,以梅汝璈(刘松仁 饰)为首的中国法官在3月20日飞抵东京。《大公报》记者肖南(朱孝天 饰)负责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全程跟踪报道,战前相爱的恋人和田芳子(林熙蕾 饰)与他相 会。在宴会上,肖南目睹了梅汝璈的激动和欢欣,却预感到此行必定多艰难。  审判终于开庭了,中国代表团遭受到了种种困难和挫折,整个法庭不赞成死刑的人居然占多数。面对各国法官们的偏见与刁难,中国法官和检察官们与他们斗智斗勇,克服了对美国法律不了解的种种不利因素,在庭审辩论中取得了上风。最终法庭是否能将东条英机等臭名昭著的战犯送上绞刑架呢?

 长篇影评

 1 ) 好题材拍出了烂电影!

看完了《东京审判》,原来以为这部片子一定是非常精彩的好片。说实话看过之后觉得失望,这部片子甚至不如一部三流的法庭辩论片。如果不是审判日本战犯,这种片子我压根儿不会去看。感觉那些狡猾、凶狠的日本人在法庭上简直是呆若木鸡。而我方的辩护律师一个个慷慨陈辞,根本就没有激烈斗争的感觉。简直就是我方律师的个人秀,期间还穿插了儿女情长的莫名其妙的情节。简直就是2006年第一大烂片。我看过一部美国片《判我有罪》,人家这种片子都拍的精彩绝伦。法庭上的辩论让人感觉紧张的缓不过气来,《东京审判》这种片子无论从任何方面来看都是失败的一部电影! 本来很好个题材,却一点创新都没有,接近于流水帐的叙事方式,相信让不少观众昏昏欲睡。电影要这么拍都能成所谓的“大片”,那么满地都是“经典”了。其硬伤有多处:1.几个中国人,在国际上表现得很牛的样子,使外国人折服,于是由衷地佩服中国人,并最终取得胜利。这种情节也不知看过多少遍了。2.现在的编剧也不知怎么了,不管什么片子,都非要加上点爱情,还往往是那种无疾而终的爱情,一个为救另一个而死,反正两个人肯定成不了。3.敌人阵营里肯定有顽固派和转变派,顽固派就顽抗到底,死不悔改。转变派就在内心深深第谴责自己,甚至不惜以死谢罪。4.敌人肯定是狡猾的、狡辩的、死不认错的,但最终再好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肯定要失败的。 这样的电影,注定被遗忘,其票房基本靠行政性指令和团购支撑,两个小时的片子结束了,狗血的爱情故事+爱国主义诗朗诵演讲报告会结束了。如果说这只是一部烂片,也就算了。我一辈子看过的烂片不缺这一部。问题是这部片子的名字叫东京审判,如果叫爱在东京什么的,我反应也就不那么大了。全片看完,我不知道东京审判历时近三年干了些什么,所有国家如美国、英国包括蒋介石政府在里面的作为在哪里。南京大屠杀为什么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而一直遗留到现在。日本天皇如何逃避审判(这是远东审判的重点仅用了一句旁白一带而过),而事实上当时的主控官是想将日本天皇也加入到战犯中,美国和日本达成了什么协议。对日本的审判是不彻底的,这也是现在日本军国主义还存在的一个原因。我也知道两个小时的内容涵盖不了那么多,可你至少可以有个角度描写一个重点吧。你都有时间三角恋,你没时间说这些? 再往后,就让人不耐烦了。发现导演也就一愤青而已,连庭审的基本常识都不具备。开庭伊始,首席法官威廉面对辩方律师的回避请求,一脸的气急败坏,还得靠咱中国的梅法官去说服教育。对于任何一名职业法官来说,讲究的是规则、事实和逻辑,不可能如此的情绪化,设若果真如此,那么他真的没有资格做这个法官。总之,这段情节一下子就降低了东京审判的庄严性,让死难者受辱,导演似乎在为我们解释为什么有一些日本人至今不承认东京审判的结果。朱孝天和林熙蕾的出现,更是不伦不类。昔日的F4帅哥怀抱中弹林MM痛哭那场戏,真是够虚假。看来高导演还是适合拍些《火星花园》之类的青春剧,至于这些深沉凝重的历史题材,就不要沐猴而冠了。 比较NHK电视台等日本推出的同类影视节目,《东京审判》太肤浅,太情绪化了,根本没有面对历史事实所应该具有的冷静和理性。一段最惨痛最屈辱的历史,居然被拍成这样。情节支离破碎,完全自说自话。像大多中国电影一样,不能很好驾驭内容庞大丰富的历史题材,还不如看记录片! 没有饱满、细腻的故事人物情节做铺垫,整部电影的情感大而空,痕迹太过着重明显,就像高高的脚手架只四只细杆子撑着,显的底气不足,但为了能惹人注目只能骚首弄姿地扭摆。能被糊弄的热泪盈眶的也就是咱中国家里的观众了。试想,这样的电影若是让欧洲人、美洲人来看,能打动人家么? 就这部电影而言,国内电影对战争的理解仍然还停留在狭隘、肤浅的爱国主义和大汉民族主义层面上,没有更高层次的精神升华。还是多学学欧洲战争电影吧。 有些媒体把导演高群书捧成了民族英雄,对他借钱拍摄《东京审判》津津乐道,却忽略了影片本身的浅薄和狭隘。借钱与资金短缺不能成为拍摄烂片的借口。如果纯粹是商业娱乐片倒也无伤大雅,但影片题材如此厚重,它关乎每一个中国人对那段历史的体认,而且影片居然以“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的电影”而自居,如此就不能对这部影片抱以宽容了。 看完电影,使我有个不厚道的想法,导演把国人都很关注的题材作为自己进军电影业的机会,甚至是为票房服务。我宁愿相信他的初衷是好的,只是拍摄与制作的过程缺乏经验和严谨,或者水平与功力不够。但是结果实在叫人遗憾。 影片频繁的“切”经常使整个画面变黑,坐在电脑前的我尚感觉不舒服,足以想象坐在超大的银幕前的感觉,影片的导演让我想起了以前家里那台在换台时没有画面停顿功能的电视机。 但导演似乎并不在乎观众的感觉,频繁的切换似乎成了他的杀手锏,在故事讲不下去的时候就一“切”了之,使整部影片极为散乱。像曾江审问那个小偷的时候,本来就是两个人对话,虽说距离太远难以采用正反打,可也不至于在这之间加上明显的切换啊,画面黑过之后出现曾江的镜头,我还以为他又要询问别人了,没想到小偷先生还要慷慨陈词。 更严重的是,导演不只是在讲不下去故事的时候进行切换,在影片情感马上就要到达高潮的时候也要来这手,在英达扮演的律师提供九一八事变证据后,本来可以将被告无言以对的神态展现出来,让人解解气,没想到导演只是给了对方一个不到半秒的镜头,然后匆匆切走,似乎生怕观众为英达的精彩陈述而叫好。 旁白 记得徐静蕾在说到她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来信》的时候,发现电影的旁白太多了。虽然我对徐才女的导演水平并不是特别认可,但很认可她的这种感觉。电影之所以为电影,就是因为她要用光影讲故事,而不是旁白,像《阿斯匹林》那样的作品简直就是朗诵MV,根本不能称为电影。王家卫的电影有时会有旁白,但你可以感到那旁白确实是电影人物心中所想,而不是编剧和导演硬加上去的,这就是用旁白为镜头服务和镜头为旁白服务的区别。 说到《东京审判》,以上二者皆谈不上,基本就是在不知道怎么表现的时候用旁白顶上。影片中在有旁白的大多数时候,除了空镜头就是和旁白内容不大相关的镜头,让人完全感觉不到这旁白是谁说的——如果我理解得正确的话,应该是梅汝璈说的吧?可在旁白中讲到“在东京没有欢乐”时,画面上却出现了梅汝璈在酒馆欢笑的镜头,难道旁白中的话只是梅汝璈说给别人听的煽情话语? 情节 一个那么好的题材,却在整个过程中难以显现出戏剧张力,不得不说是编剧的无能。 在我国许多近代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中,经常出现呆板到虚假的台词,这已经为广大中国观众见怪不怪。《太行山上》是我近期见过的最为明显的例子,我在看到一些将领说话时,总在怀疑影片的编剧是不是弄到了一本中学生的近现代史课本。而《东京审判》的开始部分,朱孝天和他的日本朋友对中日战争的回顾,也显然犯了这个毛病,难道那些编剧平时说话也都用那种历史教材似的语言? 除了台词,影片在许多关键情节和细节的处理上也难以令人满意。比如,在梅汝璈说出想要自杀的念头之前,影片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铺垫,还没让观众感受到他的难处他就想要自杀了,不得不令我对曾江所说的“懦夫”评价表示赞同。 再有,很明显,影片中朱孝天和他的日本朋友的支线情节是非常失败的。在美国电视剧中,多线发展往往是制胜法宝,但中国的影视剧制作者们往往不谙此道,总是把一些支线情节弄得很滥情,让人见之生恶。本篇就是典型的例子,煽情的失败让人很难对剧中几个人物产生感情,白白浪费了我比较欣赏的曾志伟。而最后朱孝天抱着女友呼喊和痛哭的时候,我没有剧中人那样的伤心感觉,只是在奇怪他为什么不赶紧找医生。 梅汝璈最后说服各位法官的戏本来应该是影片的高潮,但却成为了影片另一大败笔。整个劝说过程就像是一个和被告有瓜葛的陪审团成员在游说其他陪审员,而这很难不让人怀疑这个法庭的公正性,就像开始时日本方面辩护律师所说的那样。我自然不是汉奸,但我对这段台词产生了质疑,因为我感到它的情感成分太多,缺少理性的思辨色彩,这段台词中国人也许能够接受,可外国人呢?他们相信自己国家的代表会被这样一段话而轻易说服吗? 所以,当主审法官最后一张张唱票时,我完全没有看《十二怒汉》等待一只只手举起时那种激动的心情。而当主审法官在说最后一张票会“决定一切”而后又故意停顿时,我不禁想到了《幸运52》里李咏公布答案的神态。 最后旁白响起,说到每个法官“永远都不能说出自己的投票”,我想起了影片中在处理梅汝霖投票时明显的“亮票”举动,感觉这是导演和编剧在扇自己的耳光。 而最后的宣判只在字幕中用“七名战犯被处以极刑”一言带过,为什么不让法官一一念出他们的名字,配上每个日本战犯当时的表情?我们费了半天劲为了表现什么?真不知道导演是怎么想的。 片尾用字幕,实在是最简单的选择,毕竟像《鬼子来了》那种由黑白变彩色的神来之笔不是一般人能想出来的。

 2 ) 失败的副线很遗憾

非常好的题材,但是高群书明显难以驾驭这个题材。整个朱孝天那个记者的线是非常失败的。他想用生活化的故事来烘托这个大题材,然而出来的效果并不好。也许是人选的不对,完全无法代入他们的角色,也体会不到他们的痛苦挣扎。曾志伟演日本人,太出戏了。然而相对来说,法庭审判部分还是相当精彩的。刘松仁流利的英语,从容的气魄,太适合这个角色了。两个外国人大段的对白也很出彩。然而就是可惜了,总差一口气的感觉。导演不如考虑拍一个更加纪实的更像纪录片的东西,也许会更精彩。

 3 ) 语焉不详,主次不分

导演在拍摄题材的选择上,可以说是独具匠心。以往看过的以二战为背景的电影,大多反映的是抗战过程中的一些战役,一些故事,而对战后由国民党主导的这次战犯审判,却有意无意的很少涉及。直接的结果,便是国人对这次审判,知之甚少。
可以说,导演绝对有机会把这部电影拍成一部经典之作。但是结果,却让我十分失望。
很多国内的电影中,都喜欢穿插一些感情戏,理由大多语焉不详,顺应时代潮流?还是吸引更多的观众?利用明星效应?恐怕大家心中有数,导演心中更是有数。无数的电影,电视剧就这样被玷污了,比如《南京大屠杀》,比如《林海雪原》。
毕竟很多题材,是容不得你去编造,容不得你去“戏说”的!
《东京审判》的开头,用了大量的时间交待了“排名之争”,是为了突出梅的民族气节?还是为了展示中国人的所谓“骨气”。然后个人认为看上去更像是小孩子的怄气或耍小脾气。对排名不满意就穿衣服走人,这是长中国人的志气,还是显露中国人的小气?如此感情化的人,能理性的对审判的战犯做出理性的判断吗?对于William回到会议室,是如何向其它法官游说的,导演并没有交待。不过可以想象的到...
"The Chinese Judge do not agree with you, com'on give him the fucking second position and let's move on,okay?"
这样子?
即使这件事真的表现了中国人的所谓气节,我个人觉得导演的叙事手法也并不高明。
出了法庭,面对两个日本醉鬼的挑衅,梅却一改前面的热血和大义凛然,变现的极为木讷。甚至对司机的行为“感到一丝丝的愧疚”。导演通过这件事又想表现什么呢?中国人的包容?中国人的宽大?以我看更像是软弱和无能。
至于男记者和日本小妞的所谓爱情,在我看更加的不堪,甚至日本老兵的那句“狗日的日本鬼子”,相信也并不能引起大多数观众的所谓深层思考,更像是一个噱头。
梅在量刑投票前的那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更像是一个懦夫。真的想不出导演安排这个情节的目的是什么,觉得安排一些转折可以增加电影的所谓“可看性”?

匪夷所思!

 4 ) 生命的精神

生命的精神
——从《东京审判》谈起

    近日难得有暇,这个周末看电影,阅读,然后想起记录三个人的名字:梅汝璈,袁传宓,阮仪三。
    先说梅先生,1946年3月东京审判,中国国民政府委任梅汝璈担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法官,一个铁肩担道义的人。《东京审判》的导演高群书写在拍摄记《危局上的城》里提到,梅汝璈是我们这个时代难以企及的人物。片子的开端,梅先生一直坚持法官坐席按《日本受降书》上的签字排名,中国排在第二位,而不是主法官卫勃安排的美英之后。这为案件中他数次及时翻译中国证人的话给主审官有很大帮助。他是个强势的人,这种强势一直坚持到最后,片子结尾,刘松仁演的梅汝璈有一句台词:“(只要你打不死老子),老子就要站起来”,然后一个一个地游说十位法官,审判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死刑。在看到卫勃宣读投票的时候,我的心跟着激动,紧张而狂跳。那是个中华民族的英雄,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的精彩辩论至今也是法律界的经典案例。
    袁传宓是生物学家,南京大学生物系的一个老师,为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忙碌了一辈子。在我的专业领域——景观生态学上有一个词叫生态廊道,许多甲方在看我们所做的规划的时候,常为这个词汇而困惑不解。我经常用1/3的汇报时间去给甲方解释这个词,是留给动植物的生存通道,希望开发商在大刀阔斧的同时能够给鸟儿、鱼儿留一些生存的空间。扯远了。在长江修建葛洲坝的时候,是给鱼儿留了条“过鱼道”,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态廊道”。每年长江鱼儿洄游的时候,是要到上游产卵的。可是“过鱼道”是没用的,鱼不听人的命令,鱼有鱼的规矩。近年来,耳畔总是听到关于长江许多珍惜鱼种灭绝的消息,是因为人类的一己之利而剥夺了鱼儿为父为母的权利。袁传宓是应该被人们记住的,他每年都带着几个研究生,用最原始的水桶把那些只认本能的鱼儿一桶一桶的运过坝去。就这样袁先生忙碌了一辈子,为鱼儿,为鸭子,为了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为了一种科学和人文的精神,为了子孙后代的未来。
    阮仪三是同济大学城规学院的老师,一直致力于历史城市保护的工作。他写过一本书叫《护城纪实》,记录了他这几十年来关于当代城市发展的立场和行动。江南六镇、平遥、丽江、九华山……一个个如今蜚声海内外的古城名山,当年就是这个小个子的男人奔走保护,甚至多次差点罹难而保全的。我曾有幸听过阮老师半年的课。2005年的秋天,每周五早八点,当我们这些年轻人还睡眼惺忪地赶到教室的时候,七十多岁的阮老师早就精神抖擞地站在讲台前了。我每次听他的课都能感受到他的热情、激动,和对这个国家历史文化的深沉的爱,这种热情常常让我忽略了他的年龄,甚至觉得自己的心态在他面前都显得老了。
这三个人的领域分别在法律、生物、城市规划上,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他们骨子里都是一样的,都有着知识分子的文化良心,都有着一种贯穿生命的精神,都是我钦佩的人。
    毕业以后,我从一个城市换到另一个城市,看起来顺风顺水,却依然不快乐,我想不懂自己要的是什么?所以,一度购买服饰美容类的奢侈品成了我努力工作的理由。
    这一个月来,身边的人和事发生了一连串的戏剧性,让人措手不及。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索我所欠缺的——生命的精神!
    我们为什么工作?我曾问过朋友,他说,“工作是为了有收入过我们想过的生活”。在拥有了想过的生活之后呢?几位前辈已经用他们的作为来证实了:工作是为了实现生命的精神,是为了对得起一个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良心。
    人活着,有一份比钱更重要的为之奋斗的事业,有一种贯穿生命的精神,这种精神所带来的满足感和自我肯定,才是让内心真正充盈着快乐和热情的原动力吧?!

 5 ) 想象的虚岸,中国导演在《东京审判》面前的心理动机(之一)

想象的虚岸,中国导演在《东京审判》面前的心理动机(之一)

题记:
从《南京大屠杀》(吴子牛版)到《东京审判》(高群书版)都缺乏史诗大片的大气(可以参看《巴顿将军》和《攻克柏林》),而且,“不知什么原因”在这样沉重的历史话题里都如同注水肉一样不合时宜地加上了中国男人和日本女人的“爱情”,这样的选择在这种大题材的影片里不太恰当,它甚至有着妥协和献媚的心理,中国编剧应该明白,不是女人就能带来票房,而是你的电影是否真正触及人性的真相和人类共同道义的呈现!
――――卡夫卡·陆(KavkaLu)

http://ent.people.com.cn/mediafile/200609/01/F200609011522171547432387.jpg

在911的前夜我看了《东京审判》,我也听到上大一位老师在今天由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召开的研讨会上说当学生们听到6:5的投票同意日本战犯死刑时的鼓掌,我也听得发行方严伟先生说在成都模拟绞架的兴奋,然而,我却在这种高涨的民族主义背后的隐忧,他们似乎没有听到印度法官关于佛学的论述(虽然这些论点在中国编剧手中有些拿捏不住),他们更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些外籍法官会反对死刑,这个来自信仰的因素被电影淡化了,这种淡化无疑削弱了这五位投反对死刑的法官的宗教和人性选择,这种选择的本身是超越了国家政治的,在天主教、基督教等欧美国家的信仰里只有上帝才有剥夺人类生命的权利,这种宗教感让他们选择了不!作为一部正史电影,中国电影人应该指出这个因素。
电影最大的问题不是死刑和道义的问题,而是电影回避了最为尖锐的问题,甚至连字幕都没有的关于731的问题,为什么远东法庭回避了对他们的审判,作为国际政治它远比是否审判天皇更有现实的意义,它甚至可以延续到日本战后右翼越发猖獗的基本因素!
作为一个爱着这片故土的中国人确实应该去看这部电影,这是一种民族责任和对于历史的回忆和对话,不过,这部名为《东京审判》的电影是否可以撑起这个甚至有些悲壮的历史话题,在中华民国派驻东京审判的大法官梅汝璈的日记里记录着大量资料,然而一部本来可以以这样一位具有中国精神为主线的电影硬生生被一条关于《大公报》美男记者(朱孝天)的副线所拖累,由于中国编剧对于战后日本历史、场景的想当然(酒吧的歌和场景都和历史有着巨大差异,对于这些编剧可以从50年代日本电影找到答案)那些人物设计成为了生硬的编造,我们承认任何国家电影有着宣教的目的,但是,任何人物都应符合历史真实。
影片如果真的为这位刚正不阿的梅汝璈法官力传,可惜搞电视剧出身的导演对于单线条叙事的政论电影把握能力欠缺,所谓的的群像戏其实是他无力紧凑应有的叙事张力,听几位知道内情的老师讲一稿的剧本更加糟糕,从中可见我们编剧历史的眼光和在经济大潮里的过于迎合市场的明星化选择。
……
作为中华民国政治史的一部分,我党从题材搁置到有限崭露这是中国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
但是,我对所有掌控着国家公器和主流媒体的这些文艺工作者说一句真话,我理解你们的爱国之心和民族主义立场,然而,这样一部在娱乐(副线)和史实(主线)摇摆的电影真的没有必要让中国这些同样不知历史的80一代看,看这样的电影还不如看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关于东京审判的纪录片,历史的意义是凝重而严肃的,任何在政治史实类电影里注入不着边际的爱情戏和所谓小人物的戏剧冲突都会无形中削减历史的真实感,本片可以深入的远东法庭人物心理和法庭的戏都被那条副线所牵制,这是令人遗憾的。
在今天的讨论会上,我曾经和上海电影协会的一些专家争论过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曾志伟演的日本老兵那句“狗日的日本鬼子”是否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民族主义立场的宣泄,这种有悖于日本人心态(它甚至不及《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三国连太郎先生的下跪来得真实可信)却能引起鼓掌的片断其实过于虚幻感,还有作为中国证人出庭的和尚戏也过于戏剧,导演的意图其实非常明确他用和尚这个特殊的亚洲符号去回应当下敏感的靖国神社问题向呼应,然而,那个和尚的叫嚷是苍白的!对于细节,我后文再说!
中国人编剧应该负起历史责任,从《南京大屠杀》(吴子牛版)到《东京审判》(高群书版)都缺乏史诗大片的大气(可以参看《巴顿将军》和《攻克柏林》),而且,“不知什么原因”在这样沉重的历史话题里都如同注水肉一样不合时宜地加上了中国男人和日本女人的“爱情”,这样的选择在这种大题材的影片里不太恰当,它甚至有着妥协和献媚的心理,中国编剧应该明白,不是女人就能带来票房,而是你的电影是否真正触及人性的真相和人类共同道义的呈现!
作为一个已经不惑之年的中国人,我也了然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治,这正是中国编剧之难题所在,但,当我们选择了责任,我们选择了历史,我们至少应该有《鬼子来了》那样敢于揭示民族性和抗战真相的影片,口碑不是靠党务包场和主流媒体宣传来的。
口碑在每个真正终于国家和人民的中国人心里,历史即便是螺旋型发展的它依旧会在适当的时候告诉他的人民。
历史的真相不会沉默。
作为中国人对于这部电影的感情非常复杂,毕竟这是我党对于历史真相尺度放宽(对于国民党正面战场以及和他相关的历史事件)后第一部作品,虽然它有着太多值得探讨的话题和方法论上的改进,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明白东京审判的意义和它背后太多的历史交易!
人民有权知道!在电影宣传的文案上有着这样一句话:每个中国人必看的电影,我看还是暂时必看吧,我们寄希望于这类影片更加深入展现历史和附着在历史里的暗流!
对于电影本身的问题,有时间再说!

感谢上海电影评论学会所有专家的发言,这些发言让我更加了然政治和话语权意义,在回家的车上,我自始至终在考虑是否讲真话,结果是不管怎样,我依旧选择了真话
另,今天凌晨贾樟柯导演《三峡好人》得了威尼斯金狮奖

2006年9月10日 星期日 下午23时32分 扬翼云间 918前夕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6 ) 东京审判:不过又一部国产片

东京审判,是二战后的一段重要历史,这确实是电影的好题材,但可惜的是,这部备受赞誉的电影并没有给我们过于深刻的印象,实际上,它不过是又一部平平的国产片。

我们先仅仅从电影的角度来看《东京审判》。双线式的结构,主线是梅法官等人在法庭上的抗辩,支线是小记者的同学一干人为代表的日本普通民众对战争态度的差异。前者是表述的重点,后者嘛,主要起点升华主题上升人性之类大家耳熟能详的作用。但效果如何呢?副线对主线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如果我一剪子将所有副线情节全部咔嚓了,只要再找个能让梅向二人喝酒唠嗑的地方,对影片主题没有丝毫损伤,相反,还能使情节更加紧凑,更加突出。然而加上这段后呢?导演想要表达的所谓人性和所谓战争对人类的伤害云云,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根本就表现不出来,或者说表现得非常片面,这部分中,没有一个人,全都是导演按照自己的臆测在那捏出来的符号:你,就是一极端分子,专门使坏;你,就是天真善良;你,就是要痛心疾首……每个人都彻底单向了。纯粹单向了还不行啊,却还想表现复杂人性,又只有那么短的篇幅,导演本来意图的讨巧,结果完全成了败笔,别说摊上个完全不会演戏的某人,就算找来年轻演员中比较会演的刘烨,照挂不误。

这段即使是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会承认是败笔,那么我们看看主线,主线就真的那么完美吗?主线的视角是梅法官的日记,按照时间顺序推进。我承认,虽然东京审判题材很好,但其真实过程并不比我们听到的结果令人畅快多少,其繁杂反复是不太好表现于影象之上的,而影片表现得也确实只能用中规中矩形容,没算有太多纰漏,但几乎找不到什么出彩的段落。先是开庭前排座次,然后是开庭,接着就是一个一个部分,战争开始时间,溥仪对质,南京大屠杀,vs板垣,vs东条,死刑辩论,我记性不好,应该没有大的疏漏,糖葫芦式的叙事确实应该,但现在的糖葫芦,上面有的是山楂有的是葡萄有的是苹果,而这部电影,显然还停留在平均分配阶段,除了最后的死刑辩论给予了一定的重量外,其他段落几乎是平均分配,一两个回合倒还可以忍受,4、5个回合完全如此,就有点平庸的味道。再看片中的表现,进入审判阶段后,几乎每个场面的模式就是提出指控,鬼子发难,我军联合友军力挽狂澜,这跟事实是否一致令人怀疑尚且不说,即使场面表现我军失分,导演也必在稍后的观众表现(审问板垣一段)和判决结果(南京大屠杀一段)为国人扳回来,不过这一扳再结合前面的劣势,反倒给人感觉是逻辑混乱。更重要的是,无论哪一段的审判,剧本都没办法给人以激烈的对垒感,往往是刚刚拉开个架势,这颗糖葫芦就吃完了,得,收工,咱们赶下一颗,我倒不是说时间不够,我都怀疑,即使给他足够的时间写一场戏,他能否将戏写得引人入胜。该高潮的地方,没快感,无所谓的地方瞎煽情。

OK,看到这里,必有板砖飞来,高帽落下:这不仅是一部电影!这是历史!无论电影拍得怎样,我们都应该去赞美之!

对不起,这样的论调我看得多了,既然不愿意从电影角度讨论,OK,那么我们来看看电影之外的东京审判。可以说,如果从电影之外来看,这片子就更糟糕了。从我已经掌握的史料来看,东京审判尽管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是一次胜利,但实际上在麦克阿瑟不愿意过分削弱日本实力的考虑下,大批在战争中犯下重罪(我眼中的的战争罪一是策划战争,二是对平民和非武装人员的杀戮)日本军人逃过了起诉,而这些,在电影中仅仅一笔带过。整个审判过程,远不像上面我写的电影中那样总是力挽狂澜,相反,中国屡屡因为国力弱小、法律经验不足以及最重要的证人不足而困难重重,电影中也表现了一定的困难,但电影中所表现的梅法官所承受的压力与其实际表现得内容之比,实在令人莫名,实际上,我觉得梅法官现实中的压力比电影里只多不少,但电影的表现太乏力,为了在电影上长劲,即使局面不利也要表现成我们反败为胜,即使欧美法官皆有对日本人的袒护,但在片中也成了和我们的铁板一块,这,使影片看起来相当的幼稚。

梅法官是一个爱国者,但更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智商的法律人士,但编剧的功力使其变得激情有余而理智不足。开头戏中的争座次,我不懂具体的国际法规定,但至少从后来影片表现的法律审判过程中来看,座次和审判时候影响力的大小并没有直接联系,这样来看,梅未免过于意气用事。不答应就不玩了,这样的表现不仅不能体现梅的智慧,反而有可能会助长国人不按规则做事且引之为豪的作风——看,大律师也是如此。有人要提到巴黎和会时候顾维钧的不签字,但麻烦您比一下,两者利益可比吗?万一因为梅的意气用事而中国人不得占据大法官之位,其对结果的影响和这座次之争比,孰轻孰重呢?另一个就是结尾,梅对同僚的死刑辩论。这一段本来是显示一个编剧笔头的最好机会,可惜,不仅平淡如水,而且还有个大bug:印度纵然是佛教发源地,但众所周知,进入20世纪的佛教在印度的影响力怕是连在中国的零头都不如,可编剧居然让梅和印度法官大谈佛教,虽然印度教中也有转世的观念,但两教分野实在不小,编剧大人,你别拿自己的智商来侮辱梅先生的智商好不好?哪怕你将纽伦堡审判对纳粹的严办和这次的宽松比也好啊。

我承认我的话讲得比较刻薄,但这是因为有人坚持要用这电影当成严肃史料来看,拜托,想看通过看这部电影了解东京审判,您还不如多读读西祠上冰冷雨天的文章呢。如果抛开这些,电影本身还是可以一看的,只是题材给它带来的血统优越并不能让它本身的质量上乘多少,不过还是无数水平线之上的国产片中平庸的一部。不要怪我苛刻,美国人仅仅一起谋杀案,就可以带给我们震撼至今的“JFK”,而跟这部题材类似的《纽伦堡审判》也拍得非常精彩,我们的苦难远比他们深重,我们只是要求不低于他们的反思,有错吗?

 短评

在一些关于中日关系紧张的历史的片子里,表现中日民众的微妙关系副线往往会有点粗糙尴尬,这部虽然将战后日本人的几个典型心理融入到副线的一个小家庭、小酒馆中,但依然处理得比较粗糙。即使如此,也无法阻挡主线的厚重和审判现场各个剧角色的魅力。

4分钟前
  • Jasmine_长乐
  • 推荐

国人应该看的 雄辩的口才 宏大的气魄 责任心 刘演得很好

6分钟前
  • donglao
  • 力荐

这种主流历史大片只要能从虚假中找出一点真实来就不错了.整个片子开头不错,后来人物稍微显得有些高大全,刘松仁确实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而去,但是整个片子看起来还是主流教育意义多些。或许这样已经最好了,可惜太正经的片子已然看不进去,何况还有诸多娱乐之人出镜,故而看完也没能留下清晰印象

7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居然很好看,湿了有木有!

10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如果不是题材原因,我真想打“较差”

13分钟前
  • 木卫二
  • 较差

那时候因为我们疲弱,只能任人宰割,连最终审判时,因为是美国人打下的,也无太大的发言权。这是历史的教训,这笔血债会记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对这段历史越是了解,越明白什么叫做“深仇大恨”。只有国家富强,中国人才有尊严,正因为我们遭受了许多苦难,才懂得和平来之不易。如今日本首相菅义伟上台后又参拜靖国神社,日本人也从未向中国道歉,所谓的中日友善不过是利益交换,是假道德,日本这个民族骨子里的野心、冷血、凶残从未改变。如果说美国人是流氓的本性,那么日本人则是禽兽的本性。铭记历史,努力奋斗,只有强大才不会被欺压,只有强大才能立于不败。

15分钟前
  • 小袁同学
  • 力荐

是对日本的审判,也是对中国的羞辱,更是整个亚洲的辛酸耻辱。当时的国府全靠几个受过英美教育的法官和检察官个人的情感和能力,在美国人的手掌心儿腾挪出一点点余地,才得以遮遮羞。全体法官检察官,除了中国人和印度人(英国的傀儡),都是欧美老牌帝国主义殖民者,他们在亚洲殖民地上犯下的罪行都不比日本人少,所以日本战犯和辩护律师才会那么理直气壮、因为他们用来为自己辩护的强盗逻辑正是从欧美殖民者那里学来的,明明得了真传,还要被老师审判,当然委曲。如果中国法官真的退出,这场审判就彻底成了一次西方老殖民帝国惩训亚洲新殖民帝国的分赃会议了,将全无合法性和正义可言,所以盟国必须要拿中国来当点缀。这是梅大法官以退出相要挟时仅凭的一点底气,相当悲哀,相当惨烈,可惜这片完全没get到,光会学着纽伦堡跟着英美白左喊反战口号。

18分钟前
  • 高玉宝
  • 还行

朱孝天是影片最大的败笔……

20分钟前
  • Touma
  • 还行

好端端的庭审戏,硬是被日本一家人莫名其妙的伦理剧搅得稀烂。也许导演是想模仿《纽伦堡的审判》房东太太家的设定,在小人物身上体现大时代的掠影,但是效果很尴尬。真正重要的信息反而用旁白一带而过。这段历史配得上一个更好的电影。

21分钟前
  • Piglette
  • 还行

看这个的时候还在上学,对这段历史在影片之外就有了解,拍的现在看来一般般,但对我来说,光看到名字就让人流泪。

24分钟前
  • ᥫ᭡້໌
  • 推荐

那个。我坐在她身后。她就在我前面。特殊的电影。与电影无关。

28分钟前
  • 阿依达
  • 力荐

可以看到创作的诚意与厚度 可是这种主角都还没出来 所有命运和基调都签著好了的主旋律 真的没啥意思 科教片不是科教片 观众也根本不在乎主人公的命运 是创作理念的失败

32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中国第一流的导演抢着拍所谓的商业片,中国第二流的导演又拍不好真正的艺术片,这就是《东京审判》的尴尬。感觉最好的是两个老外主角的大段英语台词很精彩。梅汝璈最后一段文明与人类的说辞也不错。【武大】

33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难得看一部历史题材片,也许是不怎么深究的原因,我对这方面的电影都有某种难辨的是非力。我倒觉得此片感情厚度渲染的刚刚好,对历史的还原与控诉都是情理之中的。比如某些义正言辞的辩护最让人内心沸腾,总之挺不错的。

36分钟前
  • 推荐

非科班出生学新闻的高群书导演,成功的驾驭了这一史诗题材的影片,这给非科班有志做导演的孩子们无疑是种振奋。

37分钟前
  • 逝去的爱
  • 力荐

只能说让我了解了一段历史!

38分钟前
  • 元宝宝
  • 还行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看来日本还是不懂这个道理。军国主义的豺狼即便被打掉两颗牙齿依然丝毫不买账。小平爷爷说他们那一代人没有那种智慧,所以岛争的问题暂且搁置最好。如今,可惜我们这一代人要令他失望了;他所期盼的智慧决策终究没能出现。(ps 英达顿挫的英文发音不错呃 -3-)

41分钟前
  • 小檠的罗宾熊
  • 还行

太刻意...太用力...

46分钟前
  • 某茶君
  • 还行

有点像记录片,朋友看的时候一直在玩手机.说听着就可以了.全是长镜头.

49分钟前
  • Andy
  • 还行

非常不错,但有必要说,用中国人来演日本人是最大的败笔,看着谢君豪,曾志伟这些熟悉的脸真的很难进入角色。

51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